精神分析学派的心理发展观

合集下载

现代主要心理学流派及原理

现代主要心理学流派及原理

现代主要⼼理学流派及原理现代主要⼼理学流派及原理NO.1 构造主义⼼理学代表⼈物:冯特(奠基⼈)、铁钦纳、费希纳基本主张:⼼理学研究⼈们的直接经验即意识,并把⼈的经验分为:感觉,意象和激情三种元素,所有复杂的⼼理现象都由这些元素构成。

强调意识的构成成分。

知觉时有感觉、观念是由意向、情绪由激情构成的。

研究⽅法:强调内省⽅法。

(依靠被试⾃我观察)评价:1、冯特创建了第⼀个从哲学分化出来的⼼理学学派,1879年在莱⽐锡⼤学建⽴了世界上第⼀个⼼理学实验室,开始对⼼理现象进⾏系统的实验研究,是⼼理学脱离哲学⾛向独⽴发展的道路。

2、推动了其他⼼理学派的产⽣,促进⼼理学的发展。

3、研究内容过于狭窄且脱离实际。

4、把⼼理分解为元素,割裂其整体性。

NO.2 机能主义⼼理学代表⼈物:詹姆斯(奠基⼈),杜威,安吉尔。

基本主张:也主张研究意识,但强调意识的作⽤与功能。

他认为⼼理学的⽬的是研究个体适应环境时的⼼理或意识功能,⽽不是像构造主义只分析意识的元素。

他们认为意识并⾮是元素的组和,⽽是⼀个川流不息的过程,其作⽤是使有机体适应环境。

机能主义推动⼼理学向实际⽣活发展。

评价:促进了美国⼼理学向实际发展,促使其⼴泛应⽤于教育、⼯业、临床等领域。

NO.3 ⾏为主义⼼理学——19世纪末20世纪初:代表⼈物:华⽣(《从⼀个⾏为主义者眼光中所看的⼼理学》)斯⾦纳,班杜拉。

基本主张:1、反对研究意识,完全不同意构造主义和机能主义将意识作为⼼理学研究的主题,主张⼼理学研究⾏为;2、反对内省法,主张⽤实验法,对⾏为进⾏研究。

评价:强调研究可观察的客观⾏为,对⼼理学⾛上客观研究的道路有积极作⽤,但其过分极端,不研究⼼理的内部结构和过程,否定意识的重要性,限制了⼼理学的健康发展。

以⾏为主义理论为基础的研究:1、程序学习:新⾏为主义者斯⾦纳提出的基于⾃我学习的程序学习系统。

是20世纪(60)第⼀个具有全球影响的教学改⾰运动,深刻影响当时美国及其他国家的教学实践。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五大观点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五大观点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五⼤观点精神分析理论由弗洛伊德(S.Freud ,1856-1939)所创⽴。

精神分析学说⼤致可以概括为五个观点:即分区观点、结构观点、动⼒观点、发展观点和适应观点。

精神分析的分区观点认为:⼈类的⼼理活动分为⽆意识和意识两⼤层次,⼆者之间为前意识。

⽆意识是⼈的⼼理活动的深精神分析的分区观点认为:层结构,包括原始冲动和本能,这些内容因为同社会道德准则相悖,因⽽⽆法直接得到满⾜,被压抑在⽆意识中。

⽆意识⾥的内容并不是被动的、僵死的,⽽是积极活动着,时刻寻求满⾜。

前意识是介于⽆意识和意识之间的⼀部分,是由⼀些可以经由回忆⽽进⼊意识的经验所构成,其功能是在意识和⽆意识之间从事警戒任务,它不允许⽆意识的本能冲动到达意识中去。

意识则是⼼理结构的表层,它⾯向外部世界,是由外在世界的直接感知和有关的⼼理活动构成。

弗洛伊德把⼈格的结构分为本我、⾃我和超我三个部分,这就是其结构观点。

代表追求⽣物本能欲望的⼈格结构部分弗洛伊德把⼈格的结构分为本我、⾃我和超我三个部分,这就是其结构观点。

称为本我,是⼈格的基本结构,是⼈格中的⼀个永存的成分,在⼈⼀⽣的精神⽣活中起着重要的作⽤。

本我遵循的是快乐原则,要求毫⽆掩盖与约束地寻找直接的⾁体快感,以满⾜基本的⽣物需要。

如果受阻抑或迟误,就会出现烦扰和焦虑。

根据现实原则⽽起作⽤的⼈格结构部分称为⾃我。

⾃我是通过与现实外界环境的接触,通过后天的学习,使本我的⼀部分获得了特殊的发展。

⾃我是本我与外界关系的调节者,对外界的调节功能是感知外界刺激,了解周围环境,并将经验消化、储存;对本我的功能是指挥它,决定对它的各种要求是否允许其获得满⾜。

弗洛伊德把代表良⼼或道德⼒量的⼈格结构部分称为超我。

从种族发展来看,超我来⾃于原始⼈,这是⼈类所特有的。

从个体发展来看,超我在较⼤程度上依赖于⽗母的影响。

⼀旦超我形成以后,⾃我就要同时协调和满⾜本我、超我和现实三⽅⾯的要求。

也就是说,在使本我(即本能冲动和欲望)要求获得满⾜的时候,不仅要考虑外界环境是否允许,还要考虑超我是否认可。

幼儿心理学复习重点

幼儿心理学复习重点

《儿童心理学》重点内容第一章绪论1.种系发展与个体心理发展的关系,最有代表性的是霍尔的复演说。

(常见题型:名词解释或简答题)。

2.儿童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可以简单地称为“两个问题",即心理发展的规律或原理之类的理论问题,以及个体发展各年龄段的心理特征问题。

其基本原理是先天与后天、内因与外因、阶段性与连续性这三点.(常见题型: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第二章发展心理学理论3.各种主要流派的心理发展观:精神分析学派认为潜意识中的性本能是心理发展的基本动力,代表观点是弗洛伊德的性心理发展五阶段论以及艾里克森提出的强调社会和文化因素的心理发展观;行为主义强调环境在个体发展中的作用,诸如华生的环境决定论、斯金纳的操作性行为、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观点、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观点以及儿童思维发展的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以及形式运算阶段。

4.皮亚杰是一个结构主义的心理学家,他提出心理发展的结构问题。

他认为儿童心理结构的发展涉及图式(Scheme)、同化、顺应和平衡。

在这四个概念中,皮亚杰把图式作为一个核心的概念提出。

图式就是动作的结构或组织,这些动作在相同或类似环境中由于不断重复而得到迁移或概括。

图式最初来自先天遗传,如吮乳动作图式以及抓握、行走等,都是一些低级的动作图式;以后再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图式不断得到改变,不断丰富起来。

也就是说,低级的动作图式,经过同化、顺应、平衡而逐步结构出新的图式.同化和顺应是适应的两种形式。

而同化和顺应既是相互对立的,又是彼此联系的.皮亚杰认为,同化只是数量上的变化,不能引起图式的改变或创新;而顺应则是质量上的变化,促进创立新图式或调整原有图式。

平衡是指同化作用和顺应作用两种机能的平衡。

新的暂时的平衡,并不是绝对静止或终结,而是某一水平的平衡成为另一高水平的平衡运动的开始。

不断发展着的平衡状态,就是整个心理的发展过程.(常见题型: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第三章发展心理学研究方法5.主要的研究设计:(常见题型:名词解释)纵向研究: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对心理发展进行系统追踪;横断研究:在同一时间内对某一年龄被试的心理发展水平进行比较;聚合交叉设计:在克服纵向研究不足的同时,又保持了横断研究的长处,是最为广泛使用的一种;6.研究报告的主要内容包括:标题、摘要、前言、方法、结果、讨论、结论和参考文献共八个部分.(常见题型:简答题)第四章胎儿的发展7.影响胎儿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因素:母亲自身的条件,诸如年龄、体重、身高、孕史、营养、身体疾病、情绪状态以及所处的外界环境;药物、酒精和烟的影响作用(常见题型:简答题)。

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理论流派

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理论流派

感知运动 阶段
主要图式
动作图式 符号图式
特点
以感知和动作进行反应,形成低级的动作图式(手的抓取、 嘴的吸吮)。动作图式逐渐内化为符号图式,逐渐获得客体
永久性(7个月之后)
2-7岁
前运算阶 段
表象思维 直观形象思维
思维从动作中摆脱出来,但是需要借助实际操作物来学习理 解外部世界。不能理解守恒概念,思维缺乏可逆性,自我中
强化是塑造行为的基础,只要运用好强 化技术,就能塑造儿童形成教育者所期 望的行为,强化的基本原理就是强化好 的行为,忽视不好的行为
4.斯金纳理论的实践运用
教学课堂管理
根据强化原理,要维持良好的课堂秩序,要 对好的行为予以强化,不好的行为予以惩罚 或忽视,用正确的行为替代不正确的行为
适合幼儿的强化物:食物、奖品、表扬、代 币、游戏、减少作业
1-3岁
自主感VS羞 怯感和怀疑 感
学饭照顾穿习自衣自己,主的爬,卫行自生走己路吃,获 秩序得和自法主制感,意志的实现,
羞怯感,怀疑 或否定自身
父母
3-6岁
主动感VS内 疚感
探索周围环境,独 立活动,尝试新事 物
获得主动感,目的的实现, 有助于未来工作上的成就
内疚感和失败 感
家人
6-12岁
勤奋感VS自 卑感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第三章 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理论流派
主要内容
行为主义的心理发展观-
01
华生&斯金纳&班杜拉
02
精神分析的心理发展观 -弗洛伊德&埃里克森
儿童认知发展理论—
03
皮亚杰 & 维果茨基
04
朱智贤的心理发展观
行为主义的心理发展观

发展心理学发展理论

发展心理学发展理论

发展心理学发展理论第二章发展理论主要发展理论:精神分析理论学习理论(行为主义的观点)认知发展理论习性学理论生态系统论中国的发展心理学理论第一节精神分析理论精神分析理论又译心理分析理论,是西方现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

精神分析学派的发展理论分为两个时期:弗洛伊德为代表的早期精神分析理论与埃里克森等人为代表的新精神分析理论。

一、弗洛伊德的心理发展观1、人格的结构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由三个成分构成,即本我、自我、超我组成。

本我(id),包括人的先天本能和基本欲望,由快乐原则支配。

自我(ego),介于本我和现实之间, 既要满足基本需要,又要控制和压抑本我的过分冲动。

自我是遵循现实原则活动的,它是有意识的、理智的。

超我(superego), 人格中良心、理想方面,代表着社会的伦理道德,力求完美。

超我以至善原则行事。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发展的基本动力是性本能, 性本能表现为一种力量和冲动,这种能量和冲动被称作“力比多”。

力比多以特有的阶段次序投射到身体的不同部位,使它依次成为儿童兴奋的中心,这就促成了相应的人格发展阶段。

2、人格发展阶段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阶段:(1)口唇期(0~1岁)(2)肛门期(1 ~ 3岁)(3)生殖器期(3 ~ 6岁)(4)潜伏期(5、6 ~ 12岁左右)(5)生殖期(12岁~20岁左右)3、简评贡献:儿童早期经验影响后期发展的观点很有价值;把人格发展看成是动态、变化的过程,对人格发展研究产生了积极影响。

不足:观点缺乏有力支持;过于强调性本能的满足;研究取样来自少量精神疾病患者。

二、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1、埃里克森的基本观点埃里克森把人格的发展看作是一个渐进贯穿终生的过程,并要依次经历8个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有特殊的发展任务,即解决由个体的生物成熟与社会文化的要求之间产生的冲突即发展危机。

每阶段发展危机的解决,即获得积极品质,使个体顺利的发展至下一个阶段,否则个体将会遭遇到适应的困难,并进而阻碍到以后各个阶段的发展。

第2章 发展心理学理论.

第2章  发展心理学理论.

2.弗洛伊德认为潜意识比意识重要,潜 意识决定一切是不符合实际的。 3.弗洛伊德的发展理论依据的资料主 要来自于他的个人诊断经验和自我分析, 缺乏科学的实验依据,很难重复验证。 4.弗洛伊德强调早期经验对个性发展 的影响,也是偏激的、不符合实际的。 许多研究已证明个性、个性倾向性在中 年和老年期也会发生变化,这说明个性 的发展是在遗传素质的基础上,受社会 生活条件所制约。
(5)青春期(11-13岁开始)
经过暂时的潜伏期,青春期的风暴就到来了, 从年龄上讲,女孩约从11岁,男孩约从13岁开 始进入青春期。 青春期的发展,个体的最重要的任务是要从父 母那里摆脱出来。同时,到了青春期,容易产 生性的冲动,也容易产生对成人的抵触情绪和 冲动。
(三)简评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 自问世以来就在心理学界和社 会各界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对 其整个理论的评价褒贬悬殊。 有的人认为弗洛伊德是“最伟 大的创设者、最伟大的代言人” (波林),有的人则认为他的 理论没有什么价值。
(3)前生殖器期 (3-6岁) 这个时期里比多集中投放在生殖器部分,性器官 成了儿童获得快感的主要来源,表现为这个时期 的儿童喜欢抚摸生殖器、显露生殖器以及性欲幻 想。 此时儿童会出现依恋异性父母的“俄狄浦斯情 结” ,即男孩产生恋母情结,女孩产生恋父情结。 (4)潜伏期(6—11岁) 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孩子逐渐地放弃了俄狄 浦斯情结,男孩和女孩开始各自以同性父母为榜 样来行事,此时儿童进入潜伏期,其性的发展便 呈现一种停滞的或退化的现象。这个时期,口唇 期、肛门期的感觉,前生殖期的恋母情结的各种 记忆都逐渐被遗忘,被压抑的性感觉差不多一扫 而光,因此,潜伏期是一个相当平静的时期。
第二节 行为主义的心理发展观
一、华生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关于弗洛伊德心理发展观的理解与感悟

关于弗洛伊德心理发展观的理解与感悟

关于弗洛伊德心理发展观的理解与感悟摘要弗洛伊德是心理学大师,学习掌握他关于心理发展的阶段、层次等方面的思想不仅有助于对发展心理学知识和精神分析学派学说的理解,同时也有助于研究和构建心理学理论。

本文主要论述了弗洛伊德心理发展观理论的主要内容以及学习弗洛伊德心理发展观之后的感悟。

关键词:弗洛伊德;心理发展观;人格层次;心理性欲发展正文引言自1879年心理学宣告诞生以来,精神分析、行为主义、人本主义等各大学派纷纷登上历史的大舞台。

虽然时间已经过去了很久,它们的创始人也早已远去,但是这些学说和思想却没有过时,它们仍在引起争论、激发研究、被批判和被赞扬。

这几种不同的心理学在对诸如人类的本质、个性发展中最重要的影响因素等基本的问题提供答案上就表现出诸多不同。

由于弗洛伊德的理论存在时代的局限性等诸多弊端,因此他关于儿童发展的理论并不像斯金纳、维果茨基、皮亚杰等人的成果一样得到支持和赞成,相反,他却受到了来自心理学界的质疑。

但是我认为,一个理论即使没有提供最后的答案,在实际情形中也可以是有用的;即使得不到证实,也未必是错误的。

弗洛伊德的心理发展观的确存在弊端,但是这并不能抹杀它推动心理学发展的成就,因此我打算在本文谈一谈我对弗洛伊德的心理发展观粗浅的理解和感悟。

1.弗洛伊德心理发展理论20世纪的最初十年里,弗洛伊德形成了他的人格发展的性心理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每个个体的发展都要经过若干个阶段:口唇期、肛门期、前生殖器期、潜伏期和青春期,每个阶段都以本能的满足和外部世界的限制之间的冲突为特征。

如果儿童在一个阶段获得太少或太多的满足,那么他可能无法顺利进入下一个发展阶段。

满足不足或过分满足还可能造成固着,或者力比多能量在此阶段的部分投入,它导致后来生活中的行为具有那个特殊阶段的冲突的特性。

1.1人格的三个层次1923年,弗洛伊德发表了《自我和本我》一书,以一个包括本我、自我和超我的结构模式来看个性。

本我是个性中最原始的部分,是随着新生婴儿出生就具有的、由人的先天本能和和基本欲望组成的初始系统。

精神分析学派的儿童发展观

精神分析学派的儿童发展观

人格发展的阶段
发展任务:满足生理需要,获得信任感而克服不 信任感,体验着希望的实现
关键:生理需要是否能得到满足
开始从语言和行动上探索环境 (前两阶段危险顺利解决)。 父母鼓励、理解幼儿,给他们
自由感,幼儿能克服内疚感
婴儿期(01岁)基本 信任对不信

儿童早期 (1-3岁) 自主对羞愧、
疑虑
学前/游戏期 (3-6岁)主 动性对内疚
4 过分强调了性在人的发 展中的作用,忽略了社 会、文化、意识、教育 对人的重大作用,以及 遗传因素和社会生活条 件对人格的影响
评价.埃里克森的心理 社会发展阶段理论
1、不再强调弗洛伊德的本能论和泛性论,而是强调自我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 2、在弗洛伊德理论的基础上增添的三个成人期的新阶段,把发展界定为终生任务, 还将弗洛伊德的每一阶段的内涵扩大,给出了新的解释。 3、在对各阶段相互关系的解释上体现了一定的辩证思想。
评价及教育启示
评价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
1
2
第一次强调早年经验对
开拓了心理学的研究范围,
个体毕生发展的重要作
开创了无意识心理研究的 新纪元。
用,极大的影响了社会 学科的各个领域。
3
开辟了一条重视心理 疗效的新途径
5 建立在成人性压抑问题的基 础之上,它的形成有其特殊 的时代背景。因此,该理论 的应用范围十分有限,
精神分析学派的儿童发展观
1 代表人物
目录
2 主要观点
3 评价及教育启示
4 思考与练习
代表人物
单击此处添加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 请尽量言简意赅的阐述观点。
弗洛伊德
奥地利精神病学家,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20世纪前期,他从临床经验 出发,对儿童的人格结构和心理发展阶段作了系统的阐述,并逐步发展为 精神分析理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神分析学派的心理发展观精神分析是现代西方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

它既是一种治疗精神病的方法,又是一种研究心理功能的技术,更是一种心理学的理论。

它的诞生对心理学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同时,这一影响还波及医学、哲学、人类学、历史学、文艺社会学等一系列学科。

根据该理论自身的发展,又分为精神分析理论和新精神分析理论。

二者的代表人物分别为弗洛伊德和埃里克森,他们在发展心理学方面都有一套完整的理论。

一、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弗洛伊德是奥地利著名的精神病学家,精神分析学说的创始人。

他出生于摩拉维亚的一个犹太商人家庭,1860年随家庭迁居于奥地利维也纳。

1881年,弗洛伊德获医学博士学位。

1895年,他和布洛伊尔(J.Breuer)合著的《癔病研究》一书的出版,标志着精神分析学派的诞生。

弗洛伊德与达尔文、哥白尼齐名,都被认为是推动人类认识自身的世界级大师。

(一)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和动力观在学习弗洛伊德的儿童心理发展理论之前,有必要先了解精神分析理论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以及他对人格结构和人格动力的看法。

一方面,在他学医的时候,正是科学史上发现细菌病源作用的时候,人们十分热心寻找疾病的原因。

弗洛伊德积极探讨精神疾病的原因,当时他受“催眠术”和“谈疗法”的影响,以催眠和回答探究问题的方法开始研究。

另一方面,19世纪的奥地利帝国,宗教气氛十分浓厚,社会禁欲非常严重,两性关系得不到正常发展,许多精神病导源于性的压抑。

促使弗洛伊德从性心理方面研究精神病的根源和对于个性发展的影响。

在弗洛伊德早期的著作中,他将人格划分为意识(conscious)、前意识(preconscious)、潜意识(unconscious)三部分。

后来,他又从另一角度将人格划分为本我(id)、自我(ego)、超我(superego)。

有人用图(如图3-1)来表示弗氏对人格结构的这两种描述。

图3-1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示意图意识由个人当前知觉到的心理内容组成,是人能认识自己和认识环境的心理部分。

在人的注意集中点上的心理过程都是意识的。

从图中可以看到,如果说人的心理是漂浮在海上的冰山,那么意识是露出海面的一小部分,仅仅是冰山一角,而心理的绝大部分则是隐藏于海面下的潜意识。

前意识是指在潜意识和意识之间,我们加以注意便能觉察到的心理内容。

正因为前意识的内容可以转变为意识,有的学者认为前意识是意识的一部分。

然而从前意识到意识的转变难度受联想强度和心理内容本身所影响。

从某种意义上讲,前意识扮演着稽查者的角色,它除去不合适的(比如痛苦的、羞耻的)潜意识内容,并把它们压抑回潜意识。

潜意识是精神分析理论的一个重要概念,指个人不可能觉察的心理现象。

在弗洛伊德的理论中,潜意识有着特殊的意义。

弗洛伊德认为,潜意识是人的心理结构中最低级、最简单的因素,包括以性为中心的本能冲动以及出生之后的各种欲望。

尽管人们意识不到潜意识的内容,但它实际上支配着个人的思想和行为。

本我由原始的本能能量组成,完全处于潜意识之中,包括人类本能的性的内驱力和被压抑的习惯倾向。

遵循着“快乐原则”,寻求满足基本的生物要求,好像一个被宠坏的孩子──想要干什么,就要干什么;要何时得到,就得何时得到。

自我是由本我发展而来,它一部分位于意识,一部分处在潜意识之中。

由于本我不能直接接触现实世界,为了使个人与能真正满足其需要的经验发生联系,必须通过自我的介入。

因此,自我是本我和外部世界之间的中介。

自我是理智的,其活动遵循“现实原则”,调节外界与本我的关系,使本我适应外界要求。

它可以用于除消除满足本能之外的其他目的,发展如感知、注意、学习、记忆、推理和想象等。

自我是人格的实际执行者。

超我由自我分化而来,是理想化的自我。

超我大部分属于人格的潜意识部分,它像一个道德监督者,告诉人什么是道德的,什么是不道德的。

超我在五岁左右开始发展,包括自我理想和良心两个部分,分别掌管奖与罚。

自我理想是儿童因奖励而内化了的经验,当他再次产生或想要产生这些行为时,就会感到骄傲和自豪;良心是儿童因惩罚而内化了的经验,当他再次产生或想要产生这些行为时,就会感到内疚或羞愧。

弗洛伊德把人看成一个复杂的能量系统。

存在于潜意识中的性本能是人的心理的基本动力,是决定个人和社会发展的永恒力量。

弗洛伊德所指的“性”,不仅包括两性关系,还包括儿童由吮吸、排泄和身体某些部位受刺激而产生的快感。

在人的生活中,性的能量──力比多既可以直接表现为性欲,也可能被压抑在潜意识中,还可能转化为艺术、科学、哲学等高级文化活动。

因此,在弗洛伊德的眼中,心理的发展也就是性的发展,即一个人人格的发展和适应都源于力比多投注于人体有关部位的变化和发展。

在人的发展过程中,相继有不同的身体部位成为力比多的活动和兴奋中心,这些部位就叫做性感区。

据此,弗洛伊德将儿童心理发展划分为五个阶段,称为心理性欲阶段。

(二)心理性欲发展阶段说弗洛伊德将儿童心理发展划分五个阶段:口唇期(0~1岁)、肛门期(1~3岁)、性器期(3~5岁)、潜伏期(5~12岁左右)、生殖期(11或13岁开始)。

1.口唇期这一时期,力比多的区位在口唇部位,婴儿会时时将手指头或其他东西放到嘴里吸吮,即使他并不饥饿。

口唇期又分为初期和晚期。

在口唇初期(出生至8个月),快感主要来自嘴唇和舌的吸吮与吞咽活动。

在口唇晚期(8个月至1岁),此时婴儿长了牙齿,快感主要来自撕咬和吞咽等活动。

从出生到成年以后,出现的因吸吮或咬东西(如吸奶嘴、吃指头、咬铅笔、嚼口香糖等)的愉快,或抽烟、喝酒、贪吃等,都是口唇快感的延续。

2.肛门期这一时期,力比多的区位在肛门。

排泄过程和排泄后肛门区域(包括尿道口)的感觉使儿童产生愉悦。

儿童以排泄或玩耍粪便为乐。

这一时期,应对儿童进行便溺训练,使儿童学会控制排泄过程,以符合社会的要求。

3.性器期这个时期的儿童注意到两性器官上的差异,抚摩生殖器(手淫)可产生快感。

这一时期的性感区是生殖器。

前生殖器期还指幼儿对异性的父母一方的恋爱。

在弗洛伊德看来,男孩的爱情对象是自己的母亲。

由于爱母便仇父。

男孩对母亲的性爱称为恋母情结(Oedipus complex);女孩的爱情对象是父亲,把母亲作为多余的而置于一边,称为恋父情结(Electra complex)。

儿童希望自己取代同性父母一方。

由于儿童惧怕自己的同性父母一方的惩罚,便必须压抑这种情结,而被迫与他们认同。

此时,超我便产生了。

继而在认同同性父母一方的过程中,形成与各自性别相符的价值观和性格。

4.潜伏期这个时期,一方面由于超我的发展,另一方面由于儿童活动范围的扩大,儿童的性欲被移置为替代性的活动,例如学习和体育等。

其性欲对象为年龄相仿的同性别者,并有排斥异性的倾向。

总之,6岁以后,儿童很少再有性欲的表现,性欲的发展呈现出一种停滞或退化现象。

5.生殖期这是性本能发展的最后阶段。

个体在经历短暂且风平浪静的潜伏期后,青春期的惊涛骇浪就来临了。

女孩约11岁,男孩约13岁开始,随着性的成熟,性的能量像成人一样涌动出来,生殖器成为主要的性感区。

此时性欲对象不再是儿童时期的同性朋友,而是异性,而且希望与之建立两性关系。

在本阶段,青少年努力摆脱成人的束缚,想要建立自己的生活,就不免与成人产生摩擦。

生殖期持续时间最长,从青春期直至走向衰老为止。

弗洛伊德认为,人在个性发展方面的许多差异都是由于上述各个发展阶段进展的不同情况造成的。

在力比多的发展过程中,儿童在某一阶段如果得到过多满足或受到过多挫折,就会在其人格中留有该阶段的特定印记,造成儿童在某一阶段的固着和退化。

任何一个心理活动都与另外的心理活动有因果关系;所有的心理活动都是持续的;现在的心理特征或病症可以追溯到过去,追溯到幼儿期。

(三)评价波林(E.G.Boring)曾对弗洛伊德在心理学史上的地位作了高度评价。

他认为,从弗洛伊德身上,我们看到一个具有伟大品质的人,他是一个思想领域的开拓者,思索着用一种新的方法去了解人性……谁想在今后三个世纪内写出一部心理学史而不提弗洛伊德的姓名,那就不可能自诩为一部心理学通史。

由此可见弗洛伊德对整个心理学领域的影响。

首先,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开拓了心理学的研究范围。

在弗洛伊德以前,心理学的研究从未涉及潜意识领域。

虽然潜意识这个概念并不是弗洛伊德最先提出的,但是他大胆地将其引入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并赋予它新的意义,激发和推动了对动机、儿童性欲、梦的一系列研究。

其次,弗洛伊德的理论第一次强调早年经验对个体毕生发展的重要作用,使得儿童发展中的家庭关系的重要性得以凸现。

弗洛伊德认为,生命的最初几年是人格形成的最重要的时期,人的常态行为和变态行为都可以从其早期经验中找到依据。

“弗洛伊德的学说使人们首次开始认真地改变儿童以及在他们身上发生的事情……如果没有精神分析,今天儿童哺育方法就会截然不同。

”王振宇编著:《儿童心理发展理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65页。

然而,弗洛伊德的理论由于以下几个原因而遭到批评。

第一,他过分强调了性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忽略了社会、文化、意识、教育对人的重大作用,以及遗传因素和社会生活条件对人格的影响。

第二,弗洛伊德的理论是建立在成人性压抑问题的基础之上,它的形成有其特殊的时代背景。

因此,该理论的应用范围十分有限。

二、埃里克森的发展观埃里克森是美国精神分析医生,同时也是美国现代最有名望的精神分析理论家之一。

埃里克森祖籍丹麦,出生于德国法兰克福。

埃里克森在精神分析中的主要贡献是他的自我发展理论(theory of ego development)或心理社会同一性理论(theory of psychosocial identity)。

他念完高中后在欧洲漫游一年,后跟随安娜·弗洛伊德学习精神分析。

1933年,他移居美国,在波士顿开设儿童精神分析诊所,成为当地第一位儿童精神分析家。

1939~1944年,他参加了加利福尼亚大学儿童福利学院著名的“纵向儿童指导研究”,他的人格发展渐成说就是在这一时期形成的。

(一)人格发展渐成说与弗洛伊德不同,埃里克森认为,人格的发展包括有机体成熟、自我成长和社会关系三个不可分割的过程,经受着内外部的一切冲突。

其发展顺序按渐成的固定顺序(即有机体的成熟程度)分为八个阶段,每一阶段都存在着一种发展危机(developmental crisis)。

危机的解决标志着前一阶段向后一阶段的转化。

顺利地度过危机是一种成功的解决,反之是一种不成功的解决。

成功的解决有助于自我力量的增强和对环境的适应;不成功的解决则会削弱自我的力量,阻碍对环境的适应。

埃里克森划分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如下。

第一阶段:婴儿期(0~1.5岁)。

本阶段发展任务为:满足生理上的需要,发展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体验希望的实现。

如果母亲对婴儿给予爱抚和有规律的照料,婴儿将在生理需要的满足中,体验到身体的康宁、环境的舒适,从而感到安全,产生信任感;如果母亲的爱抚和照料有缺陷,婴儿将产生不信任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