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洋资源状况
【生物】我国的海洋生物资源

【关键字】生物我国的海洋生物资源一、我国海洋渔业资源(一)概况我国海洋鱼类近2000种,其中300多种是重要经济鱼类.60—70种是最为常见而产量又较高的主要经济鱼类。
就海区而论,以南海的鱼种最多,有1000多种,其中具有捕捞价值的有100—200种。
东海鱼类有700多种,但产量却比南海高,主要经济鱼类近百种。
黄海、渤海两个海区的鱼类共有250多种,主要经济鱼类约40种。
我国海洋鱼类具有下列特点:(1)鱼的种类多。
中国海从热带、亚热带到温带,跨越近40个纬度。
生活在中国海的鱼类既有暖水性的,也有暖温水性和温水性的,黄海北部有冷水性鱼类。
南海的许多鱼类则与印度洋鱼类相似,因此,我国海洋鱼类的种类位居世界前列。
(2)高产鱼种类少。
中国海水文气象要素的差异大,季节变化亦大,因而适应多种鱼类生活,但也因此不能出现巨大的单一鱼类群体。
除少数鱼种年产量在30万吨以上外,大多数鱼种的年产量约在5万吨以内。
(3)生长快、成熟早、食性复杂。
由于我国近海饵料丰富而广泛,因而缓和了鱼类之间的食饵竞争,有利于鱼类的生长发育。
鱼类初次性成熟的年龄一般为2—3龄,繁殖力比较高。
饵料基础的丰富也使鱼类的食性比食性单纯的高纬地区鱼类复杂得多。
有的鱼既食浮游生物,也食底栖生物。
鱼种间关系复杂。
(4)产卵期交错,产卵场广布。
不同的鱼种产卵的时间不一。
一年四季都有鱼类产卵。
如东海的小黄鱼在3—4月产卵,大黄鱼在4—6月产卵,带鱼在5—7月产卵。
产卵场则广泛分布于江河入海口,近岸浅滩处及离岸较远处等内外水域。
(5)分布比较集中。
中国海的中下层鱼类多为浅海性鱼种,大多栖息在100米等深线以内的海区,受大陆架局限,水平洄游范围较小。
如大黄鱼栖息水深一般不超过60米,小黄鱼在深于100米的海域不多见。
在100—200米深的海域则生活一些暖水性的鱼类。
各种鱼类多麋集在大陆架浅海水域,渔产分布比较集中。
(二)主要经济渔类资源(1)下层经济鱼类资源:下层鱼类是生活在海底和海底附近水层中的鱼类。
我国海洋资源开发的成就

我国海洋资源开发的成就
一、海洋工程建设
中国在海洋工程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已经建设了多条全球最长的海底隧道和世界最大的海上风电场,还修建了一系列的海洋通道,如北海海峡、台湾海峡、长江口等。
同时,我国建设的船舶和港口也在全球海洋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
二、海洋石油勘探开发
中国海洋石油勘探开发走在全球前列,我国南海地区的勘探深度已经超过3000米,并取得了多项世界级的技术突破。
目前,中国石油已经提高了海域勘探投资比例,加快了海上油气勘探、试采和开发,为我国提供了可靠的能源保障。
三、海洋渔业
我国是世界上重要的渔业大国,我国的渔业资源数量和质量居全球前列。
我国海洋渔业资源建设和管理水平逐步提高,渔业乡村逐步走向现代化,孵化了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渔业企业。
同时,我国大力推进远洋渔业等海洋渔业的健康发展,为实现全球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作出了努力。
四、海洋生物资源开发
我国具有丰富多样的海洋生物资源,诸如海带、紫菜、鱼虾贝类等。
近年来,我国加强了对海洋生物资源的保护和无害化开发,制定了一套完整的管理体系,不仅提高了海洋生物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同时也为我国的食品行业、医药行业、化工行业提供了庞大的生物基础。
浩瀚的海洋资源是中国的宝藏,利用和开发好这些资源是国家繁荣发展的重要保障。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将继续加大海洋工程建设的投资力度,推进海洋科学研究,建设一批海洋经济示范区,发挥海洋产业的重要作用,为保持我国海洋资源开发的领先地位继续发挥自己的作用。
中国海洋资源开发现状与海洋综合管理策略

中国海洋资源开发现状与海洋综合管理策略中国是一个拥有丰富海洋资源的国家,拥有着8400多公里的海岸线和300多万平方公里的专属经济区,海洋资源开发的前景十分广阔。
随着海洋资源开发的不断加速,一些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如资源过度开发、生态环境破坏等。
海洋综合管理策略成为当务之急,需要加强对海洋资源的保护和开发。
一、中国海洋资源开发现状1、海洋资源潜力巨大中国海域有利于渔业发展的渔场总面积达430万平方千米,东海、南海、黄海都是富饶的渔场。
我国沿海盛产贝类、藻类、海参、珍珠、鱿鱼等海产品,已经成为海洋资源开发的重要宝库。
除了渔业资源,中国的海洋还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天然气、矿产等资源,潜力巨大。
2、海洋资源开发状况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对海洋资源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一些地区存在资源过度开发,海洋环境污染、渔业资源枯竭等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
3、海洋科技装备先进我国在海洋科技装备方面也有了长足的发展,有自主研发的深海探测器、海洋生物资源调查船等高科技装备。
这些科技装备的发展,为海洋资源的开发提供了技术支持。
二、中国海洋综合管理策略1、加强海洋环境保护海洋环境保护是海洋综合管理的重要内容,需要建立健全海洋环境监测网络,完善海洋环境保护法规,加大对海洋环境破坏行为的打击力度。
推进海洋生态保护与修复工作,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确保海洋生态平衡。
2、科学利用海洋资源科学利用海洋资源是海洋综合管理的核心任务,需要建立健全海洋资源开发的管理规划体系,制定合理的渔业资源开发计划,合理利用石油、天然气等海洋资源。
加强对渔业资源的监测和评估,确保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3、推动海洋产业发展海洋产业是海洋综合管理的重要内容,需要积极推进海洋产业的发展,培育海洋经济新业态,加强海洋科技创新,发展海洋旅游、海洋能源等产业。
加强海洋法治建设,为海洋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法律保障。
4、加强国际合作海洋综合管理需要加强国际合作,共同维护海洋的和平与稳定,推动国际海洋法的发展与实施。
中国的海洋资源知识点总结

中国的海洋资源知识点总结
中国的海洋资源包括海洋生物资源、矿产资源、能源资源和生态资源等。
海洋生物资源:
1. 中国地处亚热带和温带交界地带,拥有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
2. 中国海域内有大量优质鱼类资源,如黄鳍金枪鱼、黄花鱼、鳕鱼等。
3. 中国沿海地区常见的海产品还包括虾、蟹、贝类、海参等。
4. 中国南海是著名的珊瑚礁分布区,拥有世界上最丰富的珊瑚礁物种。
矿产资源:
1. 中国海域潜藏着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尤其是南海地区。
2. 中国海域也有丰富的沉积物资源,如沙、砾、石等,可供建筑和造船使用。
3. 中国海域还有一定的金属矿产资源,如锡、铅、锌等。
能源资源:
1. 中国海域潜藏着丰富的海洋风能和潮汐能资源,具有巨大的开发潜力。
2. 海洋温差能、海洋生物质能等也是中国海洋能源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生态资源:
1. 中国海洋生态资源丰富,包括海洋湿地、海洋自然保护区等。
2. 中国拥有许多重要的海洋生态系统,如黄海、东海、南海等,
是多种珍稀物种的栖息地。
3. 海洋草甸、珊瑚礁等海洋生态系统对维持海洋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以上是中国海洋资源的一些知识点,涉及海洋生物资源、矿产资源、能源资源和生态资源。
这些资源的开发利用对于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都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的海洋资源

污染物进入海洋,超过海洋的自净能力。目前危害较大的海洋污染 物质主要有:石油、农药、有机物质、放射性物质、固体废弃物和受到
污染的河流。
海洋污染物来源
海洋
海洋石油污染危害是多方面的,如在水面形成油膜,阻碍了水体与大气之间 的气体交换,油类黏附在鱼类、藻类和浮游生物上,致使海洋生物死亡,并破坏 海鸟生活环境,导致海鸟死亡和种群数量下降。石油污染还会使水产品品质下降, 影响旅游业和海水养殖业,造成经济损失。
我国的盐场
• 我国海盐产量 居世界首位
思考
北方海域和南方海域 哪个产的海盐较多? 主要原因是什么?
气候
(降水的多少) (雨季的长短)
(点击“盐场分布”按
• 因为资源丰富,所以海洋被人们 称为“天然的蛋白质仓库”、 “乌金储存库”、“盐类的故 乡”、“能量的源泉”
海洋空间 海洋空间的利用
海洋空间按其利用目的,可以分为五类:一是生 产场所,如海上火力发电厂、海水淡化厂、海上炼油 厂等;二是贮藏场所,如海上或海底油库、海底仓库 等;三是交通运输设施,如港口和系泊设施、海上机 场、海底管道、海底隧道、海底电缆、跨海桥梁等; 四是居住及娱乐场所,如海上宾馆、海中公园、海底 观光站及海上城市等;五是军事基地,如海底导弹基 地、海底潜艇基地、海底兵工厂、水下武器试验场、 水下指挥控制中心等。按照这些海洋工程的结构,又 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建在海底、露出海面或潜于 水中的固定式建筑物;一类是用索链锚泊在海上的漂 浮式建筑物。
我国海滨的砂 矿储量十分丰富。近 30年来,已发现各类 砂矿床 191 个,总探 明储量达16亿多吨, 矿种多达60多种,几 乎世界上所有的海滨 砂矿在我国沿海都能 找到。
巨量的化学资源
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了 海水,现已确定海水中含有 80 多种元素。 目前,我国开发利用的海洋化学资源主 要是从海水中提取海盐和镁、溴、碘等 化学元素。
【初中地理】初中地理知识点:中国的海洋资源

【初中地理】初中地理知识点:中国的海洋资源海洋资源:海洋资源指的是与海水水体及海底、海面本身有着直接关系的物质和能量。
自然资源分类之一。
指形成和存在于海水或海洋中的有关资源。
包括海水中生存的生物,溶解于海水中的化学元素,海水波浪、潮汐及海流所产生的能量、贮存的热量,滨海、大陆架及深海海底所蕴藏的矿产资源,以及海水所形成的压力差、浓度差等。
广义的还包括海洋提供给人们生产、生活和娱乐的一切空间和设施。
我国的海洋资源:中国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
油气资源沉积盆地约70万平方公里,石油资源量估计为240亿吨左右,天然气资源量估计为14万亿立方米,还有大量的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即最有希望在本世纪成为油气替代能源的“可燃冰”。
中国管辖海域内有海洋渔场280万平方公里,20米以内浅海面积2.4亿亩,海水可养殖面积260万公顷;已经养殖的面积71万公顷。
浅海滩涂可养殖面积242万公顷,已经养殖的面积55万公顷。
中国已经在国际海底区域获得7.5万平方公里多金属结核矿区,多金属结核储量5亿多吨。
我国海洋资源虽然多样,但开发利用的程度很低(我国陆地开发利用程度较高)。
人类遭遇着人口问题、粮食问题、环境问题等等。
人类赖以生存的陆地空间已不堪重负。
地球上生物资源的80%原产在海洋里,海洋给人类提供更多食物能力就是陆地的1000倍。
在海洋生态不受到毁坏的情况下每年可以向人类提供更多30亿吨水产品。
因此,海洋的开发利用潜力非常大,前景宽广。
渔场形成有利条件:1.阔深大陆架,水温适合;2.河流注入带来丰富有机质、营养盐类;3.寒暖流交汇,也并使营养盐类多样。
这样就有助于浮游生物生长,为鱼类提供更多了充裕饵料。
舟山渔场成为我国第一大渔场原因:1.地处台湾暖流和沿岸热海流交汇点,鱼的种类多;2.有长江、钱塘江等河流排放到该海域的大量有机物质和盐类,鱼的饵料丰富;3.周围岛屿众多,为鱼的生活和产卵提供更多了有利条件;4.位置适中,处在我国南北海岸线的中心地带。
中国的海洋地理与海洋资源

中国的海洋地理与海洋资源中国是一个拥有广阔海域的国家,其海洋地理和海洋资源对于国家的经济、安全和可持续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本文将从海洋地理的概况、海洋资源的分布及开发利用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海洋地理概况中国地处东亚大陆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交汇处,拥有约18000多公里的海岸线。
中国海洋地理上分为东海、南海和黄海三个海区。
其中,东海和黄海是半封闭海域,南海作为独立的辐射式海域较为开放。
这些海域位于亚热带和温带交界处,拥有丰富的海洋气候资源,受季风和洋流的影响较大。
二、海洋资源的分布中国的海洋资源十分丰富,包括渔业资源、石油天然气资源、海洋能源、海底矿产资源、海洋生物资源等。
1. 渔业资源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渔业大国之一,拥有丰富的渔业资源。
东海、南海和黄海等海域的渔业资源分布广泛,包括各类鱼类、虾蟹类、贝类等。
渔业资源的开发利用对于保障国内人民的食物安全、增加农民收入、促进海洋经济都具有重要作用。
2. 石油天然气资源中国海域潜藏着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
渤海、东海和南海等地都有大量的油气勘探开采活动。
中国的石油天然气资源对于国家的能源安全和经济发展具有战略意义。
3. 海洋能源海洋能源是一种可再生的绿色能源,包括风能、潮能、波能等。
中国拥有巨大的海洋能源潜力,特别是在东海和南海地区,风能、潮汐能等资源丰富。
积极开发利用海洋能源有助于减缓气候变化、降低能源依赖程度,促进可持续发展。
4. 海底矿产资源中国的海域潜藏着丰富的海底矿产资源,包括石油、天然气、金属矿产等。
尤其是南海地区被认为是全球海底热点地区之一,拥有丰富的油气和金属矿产资源。
海底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对于满足国内资源需求、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5. 海洋生物资源中国海域拥有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包括各类鱼类、贝类、海藻等。
这些资源在食品工业、医药工业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保护海洋生物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对于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促进经济增长具有积极作用。
中国在海洋资源开发领域的成就

中国在海洋资源开发领域的成就随着世界人口的不断增加以及经济的不断发展,海洋资源变得越来越重要。
中国作为一个海洋国家,在海洋资源开发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首先,中国发展了大规模深海采矿技术。
在中国南海的南海区块中,中国现已探明含丰富海底沉积物的燕子矿区,燕子矿区的沉积矿物主要有铝、镁、锰等。
其中,锰矿资源占据主导地位,锰元素的含量达到25%以上,而锰是一种重要的冶金原料,主要用于制造钢铁,因此燕子矿区的开发对于中国的经济建设有着重要意义。
其次,中国在海洋油气勘探领域进展顺利。
中国南海及东海地区是中国油气资源的重点开发区域,根据2018年公布的《中国海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报告》,中国东海和南海油气资源潜力巨大,东海地区海上可采储量为57.5亿吨,南海地区海洋石油勘探的总面积已达到200多万平方公里,其中实施项目面积已超过110万平方公里。
除此之外,中国在深海水产养殖、海洋能源利用等领域也有着积极的探索和实践。
中国大规模开展深海水产养殖,通过建立深海人工鱼礁,推广现代工业化养殖技术,在研究员工的努力下,深海水产养殖已从单一品种的研究转向多种深海物种的研究和开发。
在海洋能源利用领域,中国也在进行各种实践。
中国率先在全球范围内启动深海天然气水合物的勘探和开发工程,通过在深海沉积物中寻找水合物资源的策略,已经成功获得了大量深海天然气水合物资源。
此外,中国还在海洋风能、海洋生物质能等领域积极探索,并在一些海洋风电站的建设上取得了成功。
总体而言,在海洋资源开发领域,中国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这不仅意味着中国海洋经济实力的提升,更意味着中国在保障国家经济发展、维护国家海洋权益等方面具备了更多的保障能力。
我们相信,在不断推进技术创新和合作交流的基础上,中国在海洋资源开发领域的成就还将更加耀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海洋资源状况;中国海岸线长达18000多公里,管辖海域约300万平方公里,相当于我国陆地面积的1/3,同时还分布着面积大于500平方米以上的岛屿5000多个,属于海洋大国。
中国海域蕴藏着丰富的资源,因此制定正确的海洋发展战略,积极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对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沿海滩涂和浅海资源我国沿海滩涂资源丰富,总面积为2.17万平方公里(合3255万亩)。
由于我国沿海入海河流每年带入的泥沙量为17亿~26亿吨,平均约20亿吨。
它们在沿岸沉积形成滩涂,每年淤涨的滩涂总面积约40万亩,使我国滩涂资源不断增加。
滩涂资源主要分布在平原海岸,渤海占31.3%,黄海占26.8%,东海占25.6%,南海占16.3%。
浅海资源由于陆架宽广也很丰富。
0~15米水深的浅海面积为123800平方公里,占近海总面积的2.6%。
按海区分,渤海为31120平方公里;黄海为30330平方公里;东海为38980平方公里;南海为23330平方公里。
滩涂和浅海是我国发展种、养殖业的重要基地。
2.港址资源我国港址资源丰富的原因基于我国大陆有基岩海岸5000多公里,占全国大陆岸线总长的1/4以上。
这类海岸线曲折、岬湾相间,深入陆地港湾众多。
它们的特征是岸滩狭窄,坡度陡,水深大,许多岸段5~10米等深线逼近岸边,可选为大中型港址。
淤泥质海岸4000多公里,其中大河河口岸段常有一些受掩护的深水岸段和较稳定的深水河槽,可建大中型港口。
砂砾质海岸呈零星分布,岸滩组成以砂、砾为主,岸滩较窄、坡度较陡,堆积地貌发育类型多,常伴有沿岸沙坝、潮汐通道和潟湖,有一定水深和掩护条件,可建中小型港口。
我国沿岸有160多个大于10平方公里的海湾,10多个大、中河口,深水岸段总长达400多公里。
绝大多数地区常年不冻。
除邻近河口外,大部岸段无泥沙淤积或很少,基本具备良好的港址环境条件。
目前,可供选择建设中级泊位以上的港址有164处。
3.海岛资源海岛是联结陆地国土和海洋国土的结合部,它兼备丰富的海、陆资源,在海洋经济和沿海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据不完全统计(台湾省、香港和澳门所属岛屿暂未列入),我国共有面积大于500平方米的岛屿5000多个,总面积为8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0.8%,其中有人居住的岛屿400多个,共有人口约500万。
我国海岛分布很不均匀。
东海岛屿最多,约占全国岛屿总数的58%;南海次之,约占28%;黄海、渤海最少,约占14%。
我国海岛资源丰富,主要有以下几种。
陆土资源全国海岛共有农田面积1900多万亩,森林面积5600多万亩。
其中,山东的海岛农田面积最大,约900万亩;海南的海岛森林面积最大,约450万亩。
滩涂资源全国海岛滩涂资源共有650多万亩,其中山东最多,约150万亩。
可养殖水面全国海岛共有可养殖水面1200多万亩,其中福建最多,为620多万亩。
港址资源全国海岛共有港址370多个,其中浙江最多,为178处。
旅游资源海岛具有独特的自然景观、生态环境、人文古迹等,全国可供旅游的海岛接近300个。
矿物资源不少海岛蕴藏着非金属和金属矿物,特别是南沙群岛及其附近海域尤以石油和天然气储量最丰富。
4.海洋生物资源中国近海海洋生物物种繁多,达20278种。
海洋生物种类以暖温性种类为主,其次有暖水性和冷温性及少数冷水性种类。
由于黄、东、南海的外缘为岛链所环绕,属半封闭性海域,故海洋生物种类具有半封闭性和地域性特点,多为地方性种类,还有少数土著种和特有种,而世界广布种较少。
海洋植物主要为藻类,另有少量种子植物。
海洋动物种类颇多,几乎从低等的原生动物到高等的哺乳动物的各个门、纲类动物都有代表性种类分布。
中国海域被确认的浮游藻类1500多种,固着性藻类320多种。
海洋动物共有12500多种,其中,无脊椎动物9000多种,脊椎动物3200多种。
无脊椎动物中有浮游动物1000多种,软体动物2500多种,甲壳类约2900种,环节动物近900种。
脊椎动物中以鱼类为主,约近3000种,包括软骨鱼200多种,硬骨鱼2700余种。
我国近海的年平均生物生产量为3.020吨/平方公里,在全球范围属中下水平。
南太平洋年平均生产生物量为18.2吨/平方公里,日本近海为11.8吨/平方公里,北海为4.7吨/平方公里。
我国诸海中,年平均生物生产量以东海最高,为3.92吨/平方公里。
我国海洋渔业的最佳资源可捕量为280万~329万吨。
其中,中上层鱼类为76万~89万吨,占27%;底层近底层鱼类为106万~125万吨,占38%;头足类为11万~13万吨,占4%;虾蟹类为39万~46万吨,占14%;其他为48万~56万吨,占17%。
按海区分,黄海渤海区最佳资源可捕量为55万~65万吨,东海区为140万~170万吨,南海区为100万~121万吨。
5.海洋油气资源我国近海大陆架石油资源量约为240余亿吨,天然气资源量约为13万亿立方米。
据有关部门初步估计,我国近海各海区的油气资源量为:渤海石油资源量约为40余亿吨;天然气资源量约为1万亿立方米。
东海石油资源量约为50余亿吨;天然气资源量约为2万亿立方米。
南黄海石油资源量约为5亿吨;天然气资源量约为600亿立方米。
南海(不包括台湾西南部、东沙群岛南部和西部、中沙和南沙群南海域)石油资源量约为150亿吨;天然气资源量约为10万亿立方米。
中国深海区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由于调查工作还较少,目前只发现曾母暗沙-沙巴盆地、巴拉望西北盆地、礼乐太平盆地、中建岛西盆地、管事滩北盆地、万安滩西北盆地和冲绳盆地等,其石油资源量估计约200多亿吨,天然气资源量估计约为8万亿立方米。
1990年底,我国近海已发现和证实含油气构造63个,通过对其中39个构造的储量计算,得出近海石油的地质储量为7亿多吨,探明储量为5亿多吨,储油面积将近200平方公里,其中可采储量为1亿多吨。
我国近海天然气探明储量为1000多亿立方米,储气面积为80多平方公里,其中可采储量为700多亿立方米。
6.滨海砂矿资源我国滨海砂矿的种类达60种以上,世界滨海砂矿的种类几乎在我国均有蕴藏。
主要有钛铁矿、锆石、金红石、独居石、磷钇矿、磁铁矿、锡石、铬铁矿、铌(钽)铁矿、锐钛矿、石英砂、石榴子石等。
我国滨海砂矿类型以海积砂矿为主,其次为海、河混合堆积砂矿,多数矿床以共生形式存在。
我国滨海砂矿探明储量为15.25亿吨,其中滨海金属矿为0.25亿吨,非金属矿为15亿吨。
金属矿产储量包括钛铁矿、锆石、金红石、独居石、磷钇矿等。
滨海砂矿中的锆石和钛铁矿两种就占滨海金属矿藏总量的90%以上。
我国滨海金属矿主要分布在南方沿海,种类也多。
广东和福建两省的储量已占我国滨海金属矿和非金属矿储量的90%以上。
其次是山东和辽宁两省也有锆石、钛铁矿、独居石等。
目前已探明的主要矿产地上百处,各类矿床208个、矿点106处。
7.深海矿产资源我国多金属结核资源包括中国管辖海域赋存的资源和国际海底享有的资源。
1979~1989年我国在南海中央海盆和大陆坡调查时发现了海底多金属结核,主要分布在北纬14°~21°31′、东经115°~118°,水深2000~4000米海底。
多金属结核直径一般在5~14厘米。
多金属结核的富集区面积约3200平方公里,位于中沙群岛南部深海盆及东沙群岛东南和南部平缓的陆坡区。
由于多金属结核的含矿品位不高,分布不集中,目前还尚未开展详细调查。
国际海底(领海、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以外的深海大洋底部)及其资源是人类的共同继承财产。
位于太平洋东北部以克拉里昂—克里帕顿断裂带为边界的海区,是品位和丰度都很高的远景矿区,储量达150亿吨。
1987年联合国国际海底管理局筹委会批准原苏联、日本、法国和印度为先驱投资者。
这些国家的调查工作始于50年代。
我国海上勘探活动始于70年代中期,大规模勘探活动始于80年代初。
80年代末我国从200万平方公里的调查海域中,按照矿区平均丰度、品位和海底地形坡度的指标要求,在北纬7°~13°,西经138°~157°的范围内,圈出具有商业开采价值的30.1万平方公里的远景矿区。
1990年经国务院批准,向联合国国际海底管理局筹委会申请矿区登记,选划出15万平方公里的勘探开辟区。
1991年3月5日我国被批准为世界第五个登记的“深海采矿先驱投资者”。
近年来我国采用多种先进技术手段,在15万平方公里的开辟区中,探明了各区多金属结核的品位、丰度、地形地貌环境及其分布特点。
热液矿床是深海又一重要的矿产资源。
1986年6月日本与德国的联合调查,在东海冲绳海槽西北水深1400米处,发现了大规模的热液硫化物矿床。
估计1吨矿石含金14克、银11公斤,铜、锑只占4%,锌占24%,经济价值高,是世界上迄今在海底发现含贵金属品位最高的热液矿床。
同年9月,日本在冲绳海域伊是名海谷及伊平屋海渊发现有200℃以上的热液喷溢,喷出物的沉淀物有碳酸钙、锑、锌、金、银和硫化物等。
8.海水化学资源海水中含有多种元素,全球海水中含氯化钠达4亿亿吨。
我国沿海许多地区都有含盐量高的海水资源。
南海的西沙、南沙群岛的沿岸水域年平均盐度为33~34。
渤海海峡北部、山东半岛东部和南部年平均盐度为31,闽浙沿岸年平均盐度为28~32。
海水中含有80多种元素和多种溶解的矿物质,可从海水中提取陆上资源较少的镁、钾、溴等都具有很大潜力。
海水中还含有200万吨重水,是核聚变原料和未来的能源。
另外,渤海湾、莱州湾、福州湾沿岸的滨海平原还分布着大量高浓度的地下卤水资源,其中莱州湾约1567平方公里,卤水总净储量为74亿立方米,含盐量为6.46亿吨,含氯化钾为0.15亿吨。
渤海湾地区仅天津市分布约376平方公里,卤水储量达6.24亿立方米,含盐量为0.27亿吨。
这些卤水资源储藏浅、易开采,是制盐和盐化工的理想原料。
9.滨海旅游资源我国沿海地带跨越热带、亚热带、温带三个气候带,具备“阳光、沙滩、海水、空气、绿色”五个旅游资源基本要素,旅游资源种类繁多,数量丰富。
据初步调查,我国有海滨旅游景点1500多处,滨海沙滩100多处,其中最重要的有国务院公布的16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25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30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及5处国家海岸自然保护区。
按资源类型分,共有273处主要景点,其中有45处海岸景点,15处最主要的岛屿景点,8处奇特景点,19处比较重要的生态景点,5处海底景点,62处比较著名的山岳景点,以及119处比较有名的人文景点。
10.海洋能资源我国海洋能资源经调查和估算,海洋能资源蕴藏量约4.31亿千瓦。
我国大陆沿岸潮汐能资源蕴藏量达1.1亿千瓦,年发电量可达2750亿千瓦小时,大部分分布在浙江和福建两省,约占全国的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