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一、生于礼坏乐崩的乱世

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到479年,在这个年代前面有夏朝四百多年,商朝六百多年,到周朝的时候,从开国到孔子有五百多年了,而周朝分为两部分,西周跟东周。孔子的时代是在东周,东周分为春秋跟战国两个时代,孔子是春秋时代末期,他生命结束的时候,春秋时代也随之结束了。那是一个乱世,乱世就是天子失德、诸侯争霸、礼坏乐崩、民不聊生。因为天下乱了,每一个人念念书都要问,怎么样从古人的智慧找到一个方法帮助现在的人?人总是要设法活下去,并且活得有尊严,所以才会有百家齐放的现象。孔子是最特殊的一位,最有成就的一位。但是如果进一步去认识他的背景,就会觉得他是天下最可怜的人之一。

他的祖先是商朝人,商朝被周朝取代之后,周朝就把商朝的后裔封在宋国,所以孔子的祖先在宋国是国君的儿子,但是古代的封建社会,做儿子没用,要做嫡长子,就是长子,并且还要是妻所生的,这样才能接位。所以他的祖先没有接到国君的位置,只能传五代,五代之后就另外分出去成为家族,所以孔子的祖先是宋国国君的儿子,传到第五代分出去叫做孔父嘉,所以后来孔子姓孔是来自于这个背景。

后来他们一家人被迫害,逃到了鲁国,孔子是到鲁国之后第六代。孔子的父亲是一位陬邑的县长,他的父亲是一位大力士,非常勇壮,带兵作战非常勇敢,曾经因为他的功绩可以当到县长。他第一次结婚生了九个女儿,孔子的父亲生了九个女儿,在古代的社会他希望有个儿子可以祭祀祖先、继承家业。所以他父亲第二次结婚,生了一个儿子叫做孟皮,他的腿有点残障,这也不太理想。所以他到了六十几岁的时候才遇到了孔子的母亲,孔子的母亲还不到二十。他们在一起生下了孔子,但是生下孔子之后,前面已经有两位大娘、二娘,所以他们就受到排斥,母亲就带着孔子回到曲阜,就是他母亲的老家。他母亲一个人把孔子抚养到了十七岁,母亲也过世了,母亲过世的时候,孔子希望把母亲、父亲合葬。但他找不到父亲的坟墓,他母亲也从来不跟他谈父亲的事。所以孔子从邻居的长辈口中才知道自己的父亲是叔梁纥,是一位县长。他好像忽然发现自己的身世,觉得很高兴,觉得自己也是跟贵族有关系。在社会上可以发展,但他并没有受到特殊的礼遇,这是他的背景。

二、生命的第一个转折点:立志求学

子曰“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孔子小时候受的是乡村教育,第一个是文化常识,譬如说你是鲁国人,你就要知道鲁国怎么来的。第二个,他要学基本的武艺。因为男孩子过了十五岁之后,将来就可以服兵役了,要学这种基本的社会生活的能力。这孔子到十五岁本来就失学了,所以他说自己第一句话,“吾十有五而志于学。”立志求学,这就是孔子生命第一个转折点。孔子还学习礼乐,在《史记》上记载,他问礼于老子,习乐于师襄、苌弘。

三十而立,叫做立于礼。你学的做人处事的道理,在社会上也有工作。那么你就可以以合理的方式跟别人互动。那么到四十而不惑,“不惑”就是没有什么疑惑了。在《论语》里面有两段话提到迷惑,一段话是说感情的问题。他的学生子张请教说,怎么样叫做迷惑呢?孔子说你爱一个人,就希望他一直活着;你恨一个人,就希望他立刻死掉。对同一个人,又爱又恨就是迷惑。当时你听了会觉得很奇怪,说孔子怎么对感情有这么深的理解呢?古代人没有机会自由恋爱的。但是孔子也知道,这个感情对一个人的爱恨交加是非常深刻的话,往往一时情感冲动就做出许多后悔的事情。所以你要让自己不要迷惑,首先就要化解情感的压力,所以后来在《中庸》里面就会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你的情感发出来要恰到好处,这是儒家的立场。儒家不是不谈感情,谈感情,感情发出来要适当。

所以孔子他培养自己到四十而不惑,他是一方面透过学习,了解人间所有的事情,所谓的不惑并不是很难的,人间所有的事情都是有迹可寻,有因必有果,有果也可以找到因。那么你自己做任何事的时候都要想到,来龙去脉应该怎么去安排,你看到别人发生什么事,也可以想象过去、现在和未来是怎么一回事。所以一个人如果喜欢读书,喜欢思考,到了四十

的时候了解人情世故,他慢慢就可以避免迷惑的问题了,叫做四十而不惑。但真正的不惑,具体来说,就是他可以做到按照周朝的人文理想来发展,我们刚刚前面提过,孔子的祖先是商朝人,商朝是被周朝取代的,但是孔子也说,他说夏朝、商朝到周朝的时候,文化发展非常好,叫做“郁郁乎文哉,吾从周”。我要追随周朝的道路。所以孔子他决定追随周朝的道路,他本人祖先是商朝人,他不受这个祖先的限制,他认为周朝的文化更好,是因为周公制礼作乐。孔子经常梦见周公,意思是说我已经好久没有梦到周公了,大概我最近身体也不行了,志气也慢慢地衰了。他觉得自己老了,就是好久没有梦到周公。代表孔子崇拜周公。

三、孔子的为官历程

周公制礼作乐是指在周朝开始的时候,就靠礼乐的制作让天下安定。礼跟乐的制作需要两个条件:第一个,你必须有天子的位置,你还必须有圣人的德行。这两个配合起来,天子加上圣人就是周公,他治理卓越以后,上行下效,天下大治。

孔子很向往这样的一种境界,但他并没有这样的机会,所以他了解到自己这一生对人生要如何的看法,应该往哪里发展,但是在鲁国你要从政的话,是非常危险的,因为鲁君跟三家大夫一直在斗争。所以孔子一直拖延到了五十岁才开始有机会,他在五十一岁的时候正式出来做官,鲁定公让他做中都宰,中都宰就是中都县的县长。古代当县长就已经成为大夫,不过是最基层的,你要当到中央级的话,才慢慢进入权力核心。所以孔子开始是当中都县的县长,一年下来,这个县变成模范县,全国都跟他效仿,跟他自己制订的一些典章制度,收税的方式全国效仿,做太好了,立刻升官,担任小司空,司空是负责古代建设方面的,工程方面的部门,他是副长官。结果几个月下来又做得太好了,又升司寇,司寇是负责司法的。所以孔子没有当过教育部长,却当过司法部长,负责管法律如何执行的,维持社会治安的。

他当司寇的时候就发生很多事了,比如说他当司寇的时候,整个鲁国就开始上轨道了,治得非常好。后来鲁君跟齐国的国君相会的时候,孔子跟他去,表现极其卓越。他等于是帮助鲁君跟齐君来谈判,得到许多外交上的成功,把齐国侵占鲁国的几块地全部还给鲁国,这是孔子的贡献。让鲁君在齐君前面完全不受委屈,回国之后就摄行相事,代理总理了。孔子最高的官就做到这个位置,做得太好了之后,鲁国大治,他当代理总理三个月,鲁国大治。司马迁用八个字形容:“路不拾遗,男女分途。”东西掉地上没有人去捡,男生跟女生走在路上分两边。这个社会实在是很安定。但是社会安定繁荣开始往上发展的时候,孔子很有企图心,就任命他的学生子路担任季氏的家臣。想要让鲁国统一,因为鲁国分成四分,他要统一。当时都靠城墙,一个城墙很高,里面有一些武器,别人就对你无可奈何,那三家大夫各有城墙,各有武器,所以孔子开始叫子路把这些城墙都给我拆低一点,不要那么高,太高了打不进来,不行。这兵器不能太多,结果三家大夫里面两家就认了,一家还是起来反抗。到最后还是没有成功。没有成功之后,很多反对的力量就出现了。孔子那时候也是一样,所以孔子在鲁国慢慢就发现,批评他的人越来越多,齐国在鲁国旁边,两国经常在竞争。

所以齐国就派了八十位美女,一百二十匹好马送到鲁国来,那时候鲁国的执政的卿叫季桓子,就跟鲁定公每天观赏美女表演唱歌、跳舞,又看这些马去赛马,真漂亮。就不再理孔子了,孔子每天把政事批好之后送给他们,他们也不看,就拖着,就搁着。孔子发现自己不受重用了,所以孔子在五十五岁结束的时候开始周游列国,从此到六十八岁才回来。

四、孔子周游列国时的经典事迹

1.孔子见南子

孔子在周游列国的时候发生很多事情,最有名的就是子见南子这一段,南子是卫灵公的夫人,国君夫人,有正式的身份。她发帖子给孔子,孔子能不去吗?按照礼的规定,就只好去了。去的时候子路很不高兴,子路个性很强的,他说这个女生名声不好,老师最好不要理她。因为南子是有名的风流成性的,子路怕老师在名声上会吃亏。但是孔子说别人按照礼来请我去,我当然要设法按照礼来跟她见面。结果见面之后,卫灵公跟南子后来就请孔子到街上逛一逛,让他坐后面的马车。等于是卫灵公想借孔子来增加自己的声望,说你看,那个国际有名的孔子也跟在后面走,代表孔子是支持我的。果然被利用了,所以后来孔子跟子路还说,我实在是没有做错,我做错的话,让天来讨厌我吧。

2.孔子遇险

他经过匡这个地方的时候,匡人把他围起来,因为匡这个城的百姓以前被阳虎镇压过,阳虎是季氏的家臣,所以孔子带着学生到匡的时候,有一个学生讲了一段话被听到了,学生说,以前我跟着阳虎来这边,就从这个城墙打进去的。他们就把孔子跟学生们包围起来,情况非常危险。根据后来庄子的描述,说这个时候弟子们非常害怕,又到了晚上,月黑风高,万一这些人冲进来随便乱杀,那不就冤枉死了。孔子说不要怕,拿出琴来开始弹琴,琴的声音传到外面,外面那些民众听到说,里面怎么有人在弹琴。这不像阳虎,阳虎是一个粗人,他怎么会那么镇定,还弹琴,打听后发现是误会。然后他的带头大哥就进来道歉,说认错人了,你们可以走了。这里体现了孔子的临危不乱,知道可能是误会,所以设法让别人自己了解。

后来到另一个地方是“蒲”,“蒲邑”,也是一个城。他们又被抓了,因为周游列国的时候,别人会怀疑你是奸细,你从卫国过来,两国正好准备打仗,怕你是来收集情报的,所以孔子又被抓了。那他们就跟孔子说,你要走就算了,因为孔子学生们有些也很厉害,有些也有武装的。所以他们说,这样好了,我们签个约,你们离开我们这个城之后,不准回到卫国。最后孔子只好被迫签了约。签约之后,一离开这个城,孔子说立刻去卫国。子贡不解,孔子就说我是被威胁所签的约,神明也不会允许。看到没有,这叫做随时要变通。所以你看到孔子的生平就觉得这个人真是很有意思。他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他也知道各种情况下该如何应变,他绝对不是一个书呆子。我们说看到孔子道貌岸然,其实他文武各方面都很厉害。

3.孔子遇隐士

孔子有三千弟子,精通六艺者七十二人,还有一批弟子常常跟在身边的,他说没有人了解他。可能是他讲的东西太深了,也可能是他的学生不太愿意去了解他。在整部《论语》里面,只有一个人知道孔子这种心声,而这个人正好是一个隐士。叫做“荷蕢者”,这个人没有名字,是挑竹篓子的。孔子在卫国的时候,有一个人挑竹篓子经过他门前,孔子在家里面击磬,磬是一种石头做的乐器。这个人就说,“有心哉,击磬乎”。他一听孔子击磬就知道,这个人心里面有各种想法不能实现,很委屈。听后就说了一句话,没有人了解你就算了,何必勉强。

【故事】

孔子带学生周游列国的时候,这些隐士表现也相当特殊。有一次他带着子路坐着马车找不到渡口,你要过河,你需要找渡口。他要子路去问。他一个人站在车上拿着缰绳,子路去问了,这时候有两个人在耕田,子路问他说,请问渡口在哪里?那个人不理他,就看见孔子了,说那个人是谁?因为孔子人高马大,长的样子很特殊。子路说是鲁国的孔丘。别人说孔丘啊,他早就知道渡口了。这句话很有意思,明明我不知道这条河怎么过,渡口在哪里。但是为什么这个人说孔子知道渡口,他们都知道孔子很了解人生的渡口在哪里,人生如果要过河的话,孔子不知道怎么过河吗?当然知道。所以他们故意给你打哑谜,你问我在哪里渡这个河,我说你早就知道了,因为你所了解是人生的问题,你明明知道人生更重要,渡条河算什么,但是人生那么复杂你都了解,渡河怎么不了解呢?就不理他了。子路只好再问另外一个,另外一个人说,你是谁呀。他说我叫子路。他说,你是鲁国孔子的学生子路啊,很有名。他又怎么样做呢?他就跟子路说,你跟着孔子逃避坏人没用的,跟着我们算了,逃避坏的世界。因为你光是像孔子逃避坏人,这国有坏人,我不要;去那一国,那一国也有坏人呢,那每一国都有坏人,你们到处奔走也没用啊。那不如跟我一样,耕田,逃避坏的世界。子路听了也没办法,只好回去跟孔子报告。

整部《论语》里面,孔子在这个时候表现得相当难过,“夫子怃然曰”,“怃然”就是神情很沮丧。孔子很难得沮丧的,但是这个时候就很明显了,孔子很沮丧。说“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他说我们人类不能跟鸟兽生活在一起,你要我隐居,跟鸟兽、跟动物生活在一起,这不行。我当然是跟人类在一起,天下如果上轨道,何必我们来到处奔走呢。所以我们今天这种情况是我们早就知道的。所以儒家的特色从孔子开始就是有一副热心肠,很不忍心看到这个世界在纷纷扰扰,老百姓在受难,在吃苦。所以才要带弟子们到处,希望有机会能够得君行道,给百姓们带来幸福。

4.“天人合德”的涵义

宋国的大司马桓魋知道孔子以前骂他,决定要报复,听到孔子在宋国讲学,就立刻派兵追杀,准备杀孔子。结果孔子正好在宋国的边界跟学生们在一棵大树下讲学,听到桓魋追来,立刻就跑了。跑了之后,跑出国界,桓魋追不到,为了泄愤,就回头把孔子讲学的那棵大树,孔子在树下讲学嘛,就把大树砍掉。所以碰到像这样的人也没有办法,你只有逃了,生命不能白白葬送。所以孔子周游列国,碰到这时候他也说了,他说“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意思就是说上天是我这一生德行的来源,桓魋能对我怎么样?一个人刚生下来是没有德行的,要慢慢修养。所以儒家的思想,不讲天人合一,讲天人合德。天人合一是出自庄子,道家的思想。天人合德代表的是我生下来就有向善的力量,向善的能力。我很努力行善,我行善之后能够择善固执,最后止於至善。止於至善叫做天人合德了,等于是我这一生有一种道德的潜能,我不断地实现出来以后达到完美的境地,到达无私,最后到至善。

所以孔子在他生命的危险的阶段,都毫不犹豫的把天抬出来,这是宣布他的信仰。孔子是有信仰的人,他曾经说过一句话“得罪天的话,就没有地方可以祷告了。”所以孔子心中有他的信仰,对天的信仰,所以他知道自己的生命要对天负责,人生的事情常常在变化,但是你如果掌握到你信仰的来源,生命就有它的力量,可以择善固执,可以说杀身成仁。

五、知天命顺天命

孔子所谓的知天命,有些人这样理解,说孔子到了五十岁的时候研究易经,懂得算命。事实上算命是天命的一种,天命包含两个意思,第一个叫做命运,第二个叫做使命。人活在世界上一方面有命运,比如说你出生的背景,生长的环境,遇到什么老师,这一生的发展叫做遭遇,所有的遭遇都属于命运,不是你可以控制的,它就这样发生了。但是还有第二个,叫做使命,孔子所谓的五十而知天命,当然是指使命而言,所谓的使命,我举个例子来说,为什么知识分子念书人会有使命感呢?因为他了解过去的世界如何运作,他看到今天很乱,因为了解过去怎么样才能上轨道,所以他这个了解就构成一种责任感,我因为知道所以觉得自己有责任。

五十六岁到六十八岁这个期间在周游列国,周游列国就是顺天命,因为他好几次都把天提出来特别说明。有一次他们到了一个国家的边界,这个地方的封疆官员就把孔子的学生拦住,说我要跟你们的老师见面,你们通报一下。他说有名的君子经过这里,我都要跟他谈一谈。因为他守这个边疆等于是海关,我要跟你谈一谈。结果他跟孔子见面了,谈了之后,出来讲一段话,说各位同学,你们何必担心老师没有官位呢,天下无道已经很久了,“天将以夫子为木铎。”木铎是金口木舌,就是里面的铃铛是木头做的,所以敲起来声音比较沉稳,“咚咚咚”的声音,有人要行教化的话,就敲这个声音。别人听了就知道,有人要来讲道理,甚至说故事,都可以。所以木铎这句话到今天还是用来称赞老师的,说老师就跟木铎一样,他是来教化百姓的。

六、孔子的晚年遭遇

孔子到晚年的时候,是很不幸的。他在周游列国期间,六十七岁,他的夫人过世了。夫人过世他来不及回去,还好他的儿子替妈妈办的丧事。六十八岁的时候才回到鲁国。这时候请孔子回国,担任国家顾问。所以孔子到六十八岁回到鲁国担任顾问,但是担任顾问没有权力,也不能做什么事。他在鲁国待了几年,七十岁那一年,他最欣赏的学生颜渊死了;在这个之前,他的儿子死了;在这个之后,子路也死了。孔子三岁父亲过世,十七岁母亲过世,六十七岁夫人过世,到七十岁的时候儿子过世。他的哥哥孟皮,也比他早过世。所以他整个的一生从我们的角度来看,会觉得这个人一生真是遭遇很坎坷、很崎岖的,算是相当不顺利的。但是这完全没有影响孔子他本身的成就,他的成就在于能够把一个平凡的生命过得非常的不平凡,掌握到人生的生命的发展,在内而不在外。我内在能够让自己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一路上去,到最后可以“从心所欲不逾矩”。“从心所欲”就是我爱怎么做就怎么做,但是“不逾矩”就是没有违背规范。等于是他怎么做都不会违背规范,怎么做都可以叫做自然去做,“不逾矩”叫做应该做的。

孔子在七十三岁的时候寿终正寝。他过世以后故事才刚刚开始。因为一个人的生命总结之后,你才发现说盖棺论定了,发现这个人太特别了,了不起。他培养的学生很多人才,一个子贡就可以让鲁国发展得很好。

孔子过世以后,他的学生们很舍不得他,就在孔子的墓边盖房子住,替他守丧,是把他当成他们精神上的父母亲。同学们守了三年之丧之后,大家痛哭一场,然后回家了。我们今天念的《论语》就是那三年之内,同学们互相讨论的资料。守丧期间不能上班,不能就业,所以那你做什么事呢?每天早晨起来大家在一起就是把老师说的话再说一遍,老师对你说,老师对他说,所以这些话他们每一个人都耳熟能详了,都知道老师对每一个人怎么说了,后来曾参跟有若的学生把它编成《论语》这本书,所以《论语》里面,曾参称“曾子”,有若称“有子”是这样来的。就是他们的学生负责编辑的。

七、孔子教育的伟大之处

孔子为什么可以得到这些学生这么样的由内而发、心悦诚服的一种表现呢?他事实上并没有什么权力,更不要说财富了。这些学生都是自动自发的,愿意这样做。所以这件事使得司马迁非常感动,他想到这一段,就是怎么会有一个这么了不起的人,能够一辈子靠着教育学生,做官并没有什么杰出的成就,学生们在鲁国发展也都还好,并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事业。但是能够影响这些学生,因为孔子掌握的是教育。“删诗书、定礼乐、赞周易、做春秋”,他把古代的经典全部整理好了,变成合理的教材,然后他的学生们就把这些教材传下去,这是古代的精华,从夏商一路下来到周朝,一路发展下去。当你把教育资源掌握住,能够做经师,也能做人师,也就是说我能够教你的教材,我的人格典范也能够让你参考,这是最困难的。而孔子做到了,所以他的学生们就每次想到跟孔子在一起,都会觉得他们的生命受到启发,子贡也称赞孔子为“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你没有找到正确的门进去的话,见不到里面的宗庙之美,百官之富。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孔子本身做到了,做到了之后就会感觉到一个人生命的文雅,生命的高尚,感觉到做人是有尊严的,这个尊严一定要从教育自己开始。他自己的这一生,你不能选择时代,不能选择社会,但是你可以选择怎么样造化自己,让自己的生命可以不断地成长,到最后让学生觉得做一个人能做到这个程度,真是最大的鼓励,也是我们最好的示范。

关于孔子的事迹

关于孔子的事迹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寻迹孔子故里》教案 《寻迹孔子故里》教案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中学■小学 2、学科:品德与社会 3、课时:1 4、学生课前准备: 收集孔子故里、孔子生平、孔子教诲、孔子名言等资料 二、教学课题 1、使学生初步了解孔子,感受孔子思想对中国及世界历史文化的发展的影响。 2、感受中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艺术,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运用多种方式探究,让学生在研究的过程中了解孔子,感受孔子、感受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 三、教材分析

《寻迹孔子故里》是(鲁教版)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第一单元《一山一水一圣人》中的最后一课,“寻迹孔子故里” 中“至圣先师” 主题活动,从了解孔子的生平和世界著名历史文化遗产—孔府、孔庙、孔林入手,然后以孔子名言和小故事的形式初步展示孔子的一些思想和孔子对教育的贡献。通过这个主题活动,使学生对孔子及思想有一个初步的了解,知道孔子是一个对中国乃至世界历史的文化的发展有重要影响的人。教学之前用百度在网上搜索三孔的录像资料,孔子讲学图及其有关资料,找了很多教案作参考,了解到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确定课堂教学形式和方法。然后根据课堂教学需要,利用百度搜索孔子像图片、孔子的生平资料、三孔录像、孔子小故事,做成PPT现场放给学生观看,加深印象,给学生听视觉上的直观感受。 教学重点难点: 1、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分析资料的能力。

1 2、使学生初步了解孔子,感受孔子思想对中国及世界历史文化发展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 本课活动以学生探究、解决问题为主,继续培养学生通过专题研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以指导学生体验专题研究过程为主,在帮助学生确定研究专题、制定研究计划、解决研究中的问题上下功夫,孔子的思想,特别是儒学思想的精深,学生不易理解,课文只选取了一些同属移动的名言和小故事,初步展示孔子的文化。让学生在研究的过程中了解孔子,感受孔子、感受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 五、教学过程 ㈠谈话导入 1、同学们,你能用一句话概括我们齐鲁文化的精髓吗? 师:不错,“一山一水一圣人”,便是我们齐鲁文化的精髓。

孔子生平及主要思想

一、孔子生平及主要思想 1、孔子生平 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生而首上顶”,故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生于鲁国昌平乡陬邑(尽山东曲阜东南),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据史载,孔子的先世是宋国(纣王庶兄微子启的封国)的贵族,时因宋国内乱,祖先避难于鲁国。 孔子幼年丧父,所以曾曰:“吾少也贱”,但其却“十五至于学”,大约30岁时开始从事私人讲学。51岁出任鲁国中都宰,后升任司空、大司寇。54岁去鲁,带弟子周游列国,凡14年,曾去过宋、卫、陈、蔡、齐、曹、郑、浦、叶、楚等国,主张皆不受用。“宝剑折断,铩羽而归”,孔子68岁回到鲁国,晚年致力于教育和对古代文献的整理,相传曾修《诗》、《书》,订《礼》、《乐》,序《周易》,撰《春秋》。孔子精通“六艺”,与其弟子言行语录及思想保存在《论语》之中。 2、主要思想 ①伦理观与政治观。 “仁”为孔子思想体系的总纲。何谓“仁”呢?在孔子看来,就是要“爱人”;“恭”、“宽”、“信”、“敏”、“惠”也为仁;“刚”、“毅“、”“木”、讷”近仁;“仁者必有勇”;“仁者无忧”。总之,他所说的“仁”是包罗众德的最高观念,只有全部美德的总和才能构成“仁”。因此,追求做一个完善的人,是孔子自始至终的理想。修身需要仁,为人处世也要仁,“仁”的终极关怀是治国安民,此谓之“大仁”。由此可见,孔子将伦理道德与现实政治紧密联系了起来。正如儒家的宗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样,内含一种献身政治、关怀黎民百姓的济世情怀。 孔子拥护周礼,正如他所说的:“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但他眼中的礼却在含义、范围上均与西周不同,所以又表现出了对周礼改造的一面。首先他所说的“礼”基本上是礼仪、礼制,突出了现实政治的含义,淡化了西周时代崇敬鬼神的色彩。他认为应发挥礼在调和社会各阶层之间关系的作用,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第二,他扩大了礼的适用范围。西周时代讲究“礼不下庶人”,而孔子却主张不分贵贱的“齐之以礼”,打破了贵族和庶民之间原有的重要的一条界限。孔子认为只有恢复“礼”,才能达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和谐局面,这是孔子的正名思想。他站在时代的门槛,面对现实的混乱,还是向前望了望,却终究没有继续前行。 孔子继承了“孝”的道德观念。“孝”是“仁”的一种要求,并且把“孝”与“为政”联系起来。在他看来,为政就是要把“孝”的精神推广于政治,在家孝亲也是为政。 此外,孔子还突出了“德”的政治含义。“德”原来有“揖让”、重视文治和不尚暴力的含义。孔子崇德尚文,反对武力征伐,反对春秋霸道的盛行。只有“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才是德政,才能达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的统治效果。 综上几点可见,孔子的伦理道德思想与其政治思想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因为伦理道德是实行政治教化的重要工具和手段。 ②人生哲学观. 孔子的哲学思想中没有完全摆脱西周时代“天”的观念,但他却没有谈到“天”的意志一类的话,而且谈“天”时总是与个人命运联系起来。如其弟子颜回去世,孔子曰“天丧予!”;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孔子的事迹

孔子的事迹 公元前551年,周灵王二十一年,鲁襄公二十二年夏历八月廿七日,孔子生于鲁国陬(zōu)邑昌平乡(今山东省曲阜城东南尼山附近;今尼山下有“坤灵洞”,传说为孔子诞生地)。因父母祷于尼丘山而生,故名丘,字仲尼。 二岁公元前550年,周灵王二十二年,鲁襄公二十三年,孔子在鲁。 三岁公元前549年,周灵王二十三年,鲁襄公二十四年,孔子的父亲叔梁纥(hé)去世,葬于防(今曲阜县东二十五里处之防山,今称梁公林)。孔子的母亲颜征在携孔子移居鲁国的首都曲阜阙里定居,孤儿寡母,家境贫寒。 四岁公元前548年,周灵王二十四年,鲁襄公二十五年,孔子在鲁。 五岁公元前547年,周灵王二十五年,鲁襄公二十六年,孔子在鲁。 六岁公元前546年,周灵王二十六年,鲁襄公二十七年。孔子在母亲颜征在的教育下,自幼好礼,“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史记·孔子世家》),演习礼仪。 七岁公元前545年,周灵王二十七年,鲁襄公二十八年,孔子在鲁。 周灵王死,其子贵立,是为周景王。 八岁公元前544年,周景王元年,鲁襄公二十九年,孔子在鲁。 吴公子季札赴鲁观周礼——鲁系周公封地,可用 天子礼乐,所以保存周礼较完备。 九岁公元前543年,周景王二年,鲁襄公三十年,孔子在鲁。 这一年郑国子产执政,“使都鄙有章,上下有服, 田有封洫,庐井有伍。”(《左传·襄公三十年》)郑国大治。后来孔子对子产的政绩评价很高。 十岁公元前542年,周景王三年,鲁襄公三十一年,孔子在鲁。 鲁襄公死,其子裯(chóu)继位,是为鲁昭公。郑人游于乡校,议执政善否。然朋劝子产毁乡校,子产不听,曰:“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

36张图了解孔子的一生

36张图了解孔子的一生 他,诲人不倦、学而不厌,为万世师表,道贯古今; 他,栖栖惶惶、席不暇温,称当世木铎,遗响千年; 他,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使文脉延续,不绝若缕。 很难想象,假如没有孔子,我们的生活世界和精神世界会是如何。他的一生行迹,值得每一个中国人了解。 【尼山致祷】 尼山致祷:孔子的父亲叔梁纥与母亲颜氏在尼丘山上祈祷后,第二年生下孔子。孔子生来头顶的形状是中间低、四周高,像尼丘山一样,故起名叫孔丘,字仲尼。 【麒麟玉书】 麒麟玉书:孔子还没有出生时,有只麒麟在他家里口吐天降之书,上面有文字说:“水精之子,继衰周而为素王”。孔子

的母亲感到很奇怪,就用绣绂系在麒麟的角上,隔了两夜才离去。孔子的母亲怀孕十一个月才生了孔子。 【二龙五老】 二龙五老:鲁襄公二十二年(公元前五五一年),孔子诞生的晚上,有两条龙从天降下,绕护着他家,五位神仙从天上降到他家庭院中。 【钧天降圣】 钧天降圣:孔子出生时,顔氏在房中听到天乐鸣空,还听到空中声音说:“天感生圣子,故降以和乐之音。”孔子生来就与凡人不同。 【俎豆礼容】 俎豆礼容:孔子三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孔子五六岁时,跟其他小孩不同,常喜欢摆上俎豆等祭祀用品,模仿祭祀的礼仪。他有礼仪的天赋,无师自通,许多小孩都跟着他学礼,他的名声在当时的诸侯国中不胫而走。

【职司委吏】. 职司委吏:孔子成年后,曾做过季孙大夫家的委吏(管理仓库的小官),称量算数都很公正。 【命名荣贶】 命名荣贶:孔子十九岁成婚之后,在第二年生了儿子,鲁昭公赐给他一条鲤鱼,孔子为了显耀国君的赏赐,给儿子取名孔鲤,字伯鱼,用志不忘君恩。 【职司乘田】 职司乘田:孔子二十一岁时,曾任乘田吏,主管苑囿,负责养牛羊牲畜。孔子都能尽心做好工作。 【学琴师襄】 学琴师襄:孔子向师襄学习弹琴,十日不更换曲子,襄子曾三次劝他改习别的曲子,孔子分别以尚未体会此曲的韵律、志趣、和作者而推辞。后来孔子在弹奏中突然说:“非文王,谁能为此?”老师惊叹孔子的悟性,说此曲正是《文王操》。

孔子的一生

傅佩荣 《孔子的一生》 一、生于礼坏乐崩的乱世 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到479年,在这个年代前面有夏朝四百多年,商朝六百多年,到周朝的时候,从开国到孔子有五百多年了,而周朝分为两部分,西周跟东周。孔子的时代是在东周,东周分为春秋跟战国两个时代,孔子是春秋时代末期,他生命结束的时候,春秋时代也随之结束了。那是一个乱世,乱世就是天子失德、诸侯争霸、礼坏乐崩、民不聊生。因为天下乱了,每一个人念念书都要问,怎么样从古人的智慧找到一个方法帮助现在的人?人总是要设法活下去,并且活得有尊严,所以才会有百家齐放的现象。孔子是最特殊的一位,最有成就的一位。但是如果进一步去认识他的背景,就会觉得他是天下最可怜的人之一。 他的祖先是商朝人,商朝被周朝取代之后,周朝就把商朝的后裔封在宋国,所以孔子的祖先在宋国是国君的儿子,但是古代的封建社会,做儿子没用,要做嫡长子,就是长子,并且还要是妻所生的,这样才能接位。所以他的祖先没有接到国君的位置,只能传五代,五代之后就另外分出去成为家族,所以孔子的祖先是宋国国君的儿子,传到第五代分出去叫做孔父嘉,所以后来孔子姓孔是来自于这个背景。 后来他们一家人被迫害,逃到了鲁国,孔子是到鲁国之后第六代。孔子的父亲是一位陬邑的县长,他的父亲是一位大力士,非常勇壮,带兵作战非常勇敢,曾经因为他的功绩可以当到县长。他第一次结婚生了九个女儿,孔子的父亲生了九个女儿,在古代的社会他希望有个儿子可以祭祀祖先、继承家业。所以他父亲第二次结婚,生了一个儿子叫做孟皮,他的腿有点残障,这也不太理想。所以他到了六十几岁的时候才遇到了孔子的母亲,孔子的母亲还不到二十。他们在一起生下了孔子,但是生下孔子之后,前面已经有两位大娘、二娘,所以他们就受到排斥,母亲就带着孔子回到曲阜,就是他母亲的老家。他母亲一个人把孔子抚养到了十七岁,母亲也过世了,母亲过世的时候,孔子希望把母亲、父亲合葬。但他找不到父亲的坟墓,他母亲也从来不跟他谈父亲的事。所以孔子从邻居的长辈口中才知道自己的父亲是叔梁纥,是一位县长。他好像忽然发现自己的身世,觉得很高兴,觉得自己也是跟贵族有关系。在社会上可以发展,但他并没有受到特殊的礼遇,这是他的背景。 二、生命的第一个转折点:立志求学 子曰“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孔子的故事读书笔记

孔子是中国五千年历史上最伟大的人物之一,他是儒学的奠基者,他的思想中最光辉的一点是仁,《孔子的故事》这本书更是对孔子一生品格的赞颂。 《孔子的故事》这本书主要讲述了孔子的一生介绍。从这本书中,我看出了孔子的谦虚、大胆、聪明、好学和勤奋。孔子三岁时就丧了父亲,十七岁丧了母亲,自己只能流入孤僻和冷酷,但是他没有畏怯生存之危险和艰难,而是更加好学、更加勤奋,不懂就问,这让我也想起了他的一句名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孔子的谦虚令我最敬佩。在他身上发生的一件事情让我记忆犹新。 一天中午,烈日当空,孔子正坐在一辆马车上赶路,忽然,孔子听见了两个孩子的争论声,好奇的他走过去一看究竟。你们好,小朋友。孔子先打了招呼,请问你们在争论些什么?我们在争论太阳早晨时离我们近还是中午时离我们近!一个小孩抢先回答。孔子听到这个问题后,开始认真思考,可想过来想过去,他也不知道怎么回答,便又问了一下两个孩子:小朋友,你们说说看你们自己的理由!我先说。我认为太阳早上离我们近,因为早晨时的太阳大,所以我认为太阳早晨时离我们近!个子高一点的小孩说道。不,我反对。我认为太阳中午的时候离我们近,因为太阳在中午的时候最热,所以我认为太阳中午的时候离我们近!个子矮的小孩说道。孔子听了两个小孩的话后,仔细想了又想,觉得两个孩子的话都很有道理,但他自己也不知道真正的答案,于是,他没有不懂装懂,而是对两个孩子说:两位小朋友,其实这个问题的答案我也不知道!你们让我回去再想想吧! 孔子就是这样的谦虚,没有不懂装懂,他这样的好习惯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也正是因此,孔子学到了更多的知识,开阔了眼界,使自己变得更加博学,最终成为了中国古代的伟大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

孔子的故事主要内容50字左右

孔子的故事主要内容50字左右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名丘,字仲尼,汉族,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人,先祖为宋国贵族。中国古代的大思想家和大教育家、大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我们为大家了孔子的故事,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孔子到庙堂参观,看到一种倾斜易覆的器皿,守庙的人说是宥坐之器。孔子说:“我听说宥坐之器,虚则欹(倾斜),中则正,满则覆。明君常将它放在自己的座右。”孔子让弟子注水,果然如此。孔子叹道:一切事物哪有满而不覆的道理呢?”弟子问:“敢问有保持满而不覆的办法吗?”子曰:“聪明睿智,守之以愚;功被天下,守之以让;勇力振世,守之以怯;富有四海,守之以谦。此所谓损之又损之道也。” 晏婴是与孔子同时代的政治家,为孔子所敬重。一天,晏婴的车夫回家后,他的妻子要求离婚,车夫不解,其妻说,我今天在门缝中看到你驾车经过门口,晏婴那么矮,做了宰相,名震诸侯,还是那么朴实无华、自居人下,而你身高八尺,只是他的仆役,却意气扬扬、傲气冲天,你这样没有出息,所以我要离婚。车夫听了这番话,就谦虚谨慎、发奋图强。晏婴知道后,也努力培养他,后来车夫官拜大夫。孔子尤其佩服晏子的交友之道,晏子交友,交情越久,他就越恭敬有礼,别人也越尊重他,从而能做到全始全终,所以孔子由衷地说:“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

孔子弟子公孙赤出使齐国,冉求替他的母亲向孔子请求补助一些谷米。孔子说:“给她六斗四升。”冉求请求再增加一些。孔子说:“再给她二斗四升。”冉求认为太少,给了公孙赤母亲更多。孔子说:“公孙赤到齐国去,肥马轻裘,威风凛凛。我听说过,君子只是雪中送炭,而不是锦上添花。”帮助他人周急不济富,对年轻人救急不救穷,这是君子的态度。 孔子说,可以和他人说的事但不说,这是失人;不可和他人说的事,却和他说了,这是失言。智者不失人,亦不失言。孔子在乡里间,貌温恭谦,表现得像个不善言辞的人;当他在祭祀宗庙和议论朝政时很善于明辨,对答如流;与上大夫谈话时,中正而有诤辩,敢于说实话;与下大夫交谈时,侃侃而谈,和气而又欢乐;君视朝时,恭恭敬敬,但又威仪中适,不张不弛。根据人的性格特征和场合说话,这需要仁德、智慧和勇气。 孔子离开曹国到宋国后,就和弟子们在大树下练习礼仪。宋国的司马桓魋想要杀掉孔子,就把大树给砍了。有位弟子催促孔子说:“咱们快点走吧。”孔子说:“上天既然使我具备圣德之性,桓魋又能把我怎样呢?”顺境不贪,逆境反喜,一切都是磨练自己的机会,心存正义、自强不息,感恩桓魋,感恩对手。 孔子问礼老子,辞行时,老子对他说:“富贵之人送人以财,仁义之人送人以言,我不富贵,就窃用仁人的名义送你一句话吧:头脑聪慧、洞察一切反而濒临绝境,是因为喜好议论他人的缘故;博洽善辩、宽广弘大反而危及其身,是因为揭发别人丑恶的缘故。做人子

孔子事迹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兄弟排行第二,所以也有人称之为“孔老二”。春秋后期鲁国人,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一生热衷于从政,但他的主要成就在教育方面。他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广收门徒,收的学生不管贫富贵贱,一生培养弟子三千余人,身通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者七十二人,可以说是“桃李满天下”。孔子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一整套教育理论,如因材施教、学思并重、举一反三、启发诱导等教学原则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学精神。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和“不耻下问”的学习态度,为后人所称道。他是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的第一位教育家。他曾周游列国,晚年专心从事古代文献整理与传播工作,致力于教育,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其学生将其思想言行记载在《论语》中。 春秋时期天子失去了权利、也没有了权力。各诸侯国为扩大自己的地盘,增强自己的实力,互相征伐,人民失去了安全富庶的生活状态。所谓礼崩乐坏,天下大乱。孔子提出“仁”的主张,即以“爱人”为核心,以“恭、宽、信、敏、惠、智、勇、忠、恕、孝、悌”等为内容,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为方法,以“克己复礼”为目的的道德范畴,被后世儒者采用为核心思想,成为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孔子经其终生倡导和历代儒家的发展,使中国儒家学说成为中华文化的主流,作为中国人的指导思想逾两千余年。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上,对华夏民族的性格、气质产生最大影响的人,就算是孔子了。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千古圣人”,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并且被后世尊为至圣(圣人之中的圣人)、万世师表。二十世纪,在人们对人自身问题的深度思考与反省时,他的思想学说引起了各国专家学者们的注意。 姜广辉认为,“面对春秋时期诸侯争战不休、人民困苦不堪的现实,孔子不是象宗教家那样,创造出一个外在的超越的全知全能的救世主,通过天启和神谕来规范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而是回首历史,到上古“圣王”那里去寻找智慧。 孔子在思想教育和文化方面的重要贡献: ⑴在政治思想方面:孔子关心人民的疾苦,他提出“仁(包含一切美德)”的学说,主张“爱人”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爱惜民力,为政以德,反对暴政。

孔子生平事迹简介

孔子生平事迹简介 1、孔子,前551年9月28日(农历八月廿七)~前479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人。英文:Confucius, Kung Tze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十大历史名人之一。 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的祖先本是殷商后裔。周灭商后,周成王封商纣王的庶兄,商朝忠正的名臣微子启于宋。建都商丘(今河南商丘一带)。微子启死后,其弟微仲即位,微仲即为孔子的先祖。自孔子的六世祖孔父嘉之后,后代子孙开始以孔为姓,其曾祖父孔防叔为了逃避送过内乱,从宋国逃到了鲁国。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叔梁为字,纥为名)是鲁国出名的勇士,叔梁纥先娶施氏,生九女而无一子,其妾生一子孟皮,但有足疾。在当时的情况下,女子和残疾的儿子都不宜继嗣。叔梁纥晚年于年轻女子颜氏生下孔子。由于孔子刚出生时头顶的中间凹下;又因孔子的母亲曾去尼丘山祈祷,然后怀下孔子,故起名为丘,字仲尼(仲为第二的意思,叔梁纥的长子为孟皮,孟为第一的意思)。孔子三岁时候,叔梁纥病逝,之后,孔子的家境相当贫寒。 孔子极为聪明好学,二十岁时候,就已经非常渊博,被当时人称赞为“博学好礼”。同时,鲜为人知的是孔子继承了父亲叔梁纥的英勇,升高九尺三寸(今1.9米以上),膂力过人,远非后世某些人认为的文弱书生的形象。并且,孔子酒量超凡,据说从来没有喝醉过。但孔子从不以武勇和酒量等为豪。孔子青年时代曾做过“委吏”(管理仓库的小官)、“乘田”(管理牧场的小官),事无大小,均能做到近乎完美。由于孔子超凡的能力和学识,很快得到不断提拔。到孔子五十一岁的时候,被任命为中都宰(相当于现在的市长),政绩非常显著;一年后升任司空(相当于现在的建设部长),后又升任大司寇(相当于今天的公安局部局部长兼检查部长兼职最高人民法院院长);五十六岁时,又升任代理宰相,兼管外交事务(由于孔子升迁过快,不符合当时官员晋升标准,因此为代理宰相)。孔子执政仅三个月,鲁国内政外交等各个方面就均大有起色,国家实力大增,百姓安居乐业,各守礼法,社会秩序非常好(史书上称“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奸佞之人和刁民纷纷出逃;同时,孔子还通过外交手段,逼迫齐国将在战争中侵略鲁国的大片领地还给了鲁国。孔子杰出的执政能力让齐国倍感威胁,于是设置送鲁哀公美女良马从而让鲁国国君沉溺与酒色中这样卑鄙的计谋,以此挤走道德至圣的孔子。孔子离开鲁国后周游列国,虽然大多数时候都受到了国君的礼遇,但由于孔子坚持的政治理想与当时急功近利的“霸道”不相符合,历经十四载不得重用。于是孔子与公元前484年六十八岁时返回鲁国。由于种种原因,孔子在政治上没有过大的作为,但在治理鲁国的三个月中,足可见孔子无愧于杰出政治家的称号。 政治上的不得意,使孔子的可将很大一部分精力用在教育事业上,孔子任鲁国司寇;后携弟子周游列国;最终返回鲁国,专心执教。孔子打破了教育垄断,开创了私学先驱。孔子弟子多达三千人,其中贤人72,其中有很多皆为各国高官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一、生于礼坏乐崩的乱世 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到479年,在这个年代前面有夏朝四百多年,商朝六百多年,到周朝的时候,从开国到孔子有五百多年了,而周朝分为两部分,西周跟东周。孔子的时代是在东周,东周分为春秋跟战国两个时代,孔子是春秋时代末期,他生命结束的时候,春秋时代也随之结束了。那是一个乱世,乱世就是天子失德、诸侯争霸、礼坏乐崩、民不聊生。因为天下乱了,每一个人念念书都要问,怎么样从古人的智慧找到一个方法帮助现在的人?人总是要设法活下去,并且活得有尊严,所以才会有百家齐放的现象。孔子是最特殊的一位,最有成就的一位。但是如果进一步去认识他的背景,就会觉得他是天下最可怜的人之一。 他的祖先是商朝人,商朝被周朝取代之后,周朝就把商朝的后裔封在宋国,所以孔子的祖先在宋国是国君的儿子,但是古代的封建社会,做儿子没用,要做嫡长子,就是长子,并且还要是妻所生的,这样才能接位。所以他的祖先没有接到国君的位置,只能传五代,五代之后就另外分出去成为家族,所以孔子的祖先是宋国国君的儿子,传到第五代分出去叫做孔父嘉,所以后来孔子姓孔是来自于这个背景。 后来他们一家人被迫害,逃到了鲁国,孔子是到鲁国之后第六代。孔子的父亲是一位陬邑的县长,他的父亲是一位大力士,非常勇壮,带兵作战非常勇敢,曾经因为他的功绩可以当到县长。他第一次结婚生了九个女儿,孔子的父亲生了九个女儿,在古代的社会他希望有个儿子可以祭祀祖先、继承家业。所以他父亲第二次结婚,生了一个儿子叫做孟皮,他的腿有点残障,这也不太理想。所以他到了六十几岁的时候才遇到了孔子的母亲,孔子的母亲还不到二十。他们在一起生下了孔子,但是生下孔子之后,前面已经有两位大娘、二娘,所以他们就受到排斥,母亲就带着孔子回到曲阜,就是他母亲的老家。他母亲一个人把孔子抚养到了十七岁,母亲也过世了,母亲过世的时候,孔子希望把母亲、父亲合葬。但他找不到父亲的坟墓,他母亲也从来不跟他谈父亲的事。所以孔子从邻居的长辈口中才知道自己的父亲是叔梁纥,是一位县长。他好像忽然发现自己的身世,觉得很高兴,觉得自己也是跟贵族有关系。在社会上可以发展,但他并没有受到特殊的礼遇,这是他的背景。 二、生命的第一个转折点:立志求学 子曰“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孔子小时候受的是乡村教育,第一个是文化常识,譬如说你是鲁国人,你就要知道鲁国怎么来的。第二个,他要学基本的武艺。因为男孩子过了十五岁之后,将来就可以服兵役了,要学这种基本的社会生活的能力。这孔子到十五岁本来就失学了,所以他说自己第一句话,“吾十有五而志于学。”立志求学,这就是孔子生命第一个转折点。孔子还学习礼乐,在《史记》上记载,他问礼于老子,习乐于师襄、苌弘。 三十而立,叫做立于礼。你学的做人处事的道理,在社会上也有工作。那么你就可以以合理的方式跟别人互动。那么到四十而不惑,“不惑”就是没有什么疑惑了。在《论语》里面有两段话提到迷惑,一段话是说感情的问题。他的学生子张请教说,怎么样叫做迷惑呢?孔子说你爱一个人,就希望他一直活着;你恨一个人,就希望他立刻死掉。对同一个人,又爱又恨就是迷惑。当时你听了会觉得很奇怪,说孔子怎么对感情有这么深的理解呢?古代人没有机会自由恋爱的。但是孔子也知道,这个感情对一个人的爱恨交加是非常深刻的话,往往一时情感冲动就做出许多后悔的事情。所以你要让自己不要迷惑,首先就要化解情感的压力,所以后来在《中庸》里面就会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你的情感发出来要恰到好处,这是儒家的立场。儒家不是不谈感情,谈感情,感情发出来要适当。 所以孔子他培养自己到四十而不惑,他是一方面透过学习,了解人间所有的事情,所谓的不惑并不是很难的,人间所有的事情都是有迹可寻,有因必有果,有果也可以找到因。那么你自己做任何事的时候都要想到,来龙去脉应该怎么去安排,你看到别人发生什么事,也可以想象过去、现在和未来是怎么一回事。所以一个人如果喜欢读书,喜欢思考,到了四十

孔子的事迹

孔子的事迹 篇一:史上最全的孔子故事 史上最全的孔子故事 1、孔子到庙堂参观,看到一种倾斜易覆的器皿,守庙的人说是宥坐之器。孔子说:“我听说宥坐之器,虚则欹(倾斜),中则正,满则覆。明君常将它放在自己的座右。”孔子让弟子注水,果然如此。孔子叹道:一切事物哪有满而不覆的道理呢?”弟子问:“敢问有保持满而不覆的办法吗?”子曰:“聪明睿智,守之以愚;功被天下,守之以让;勇力振世,守之以怯;富有四海,守之以谦。此所谓损之又损之道也。” 2、晏婴是与孔子同时代的政治家,为孔子所敬重。一天,晏婴的车夫回家后,他的妻子要求离婚,车夫不解,其妻说,我今天在门缝中看到你驾车经过门口,晏婴那么矮,做了宰相,名震诸侯,还是那么朴实无华、自居人下,而你身高八尺,只是他的仆役,却意气扬扬、傲气冲天,你这样没有出息,所以我要离婚。车夫听了这番话,就谦虚谨慎、发奋图强。晏婴知道后,也努力培养他,后来车夫官拜大夫。孔子尤其佩服晏子的交友之道,晏子交友,交情越久,他就越恭敬有礼,别人也越尊重他,从而能做到全始全终,所以孔子由衷地说:“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 3、孔子弟子公孙赤出使齐国,冉求替他的母亲向孔子请求补助一些谷米。孔子说:“给她六斗四升。”冉求请求再增加一些。孔子说:“再给她二斗四升。”冉求认为太少,给了公孙赤母亲更多。孔子说:“公孙赤到齐国去,肥马轻裘,威风凛凛。我听说过,君子只是雪中送炭,而不是锦上添花。”帮助他人周急不济富,对年轻人救急不救穷,这是君子的态度。 4、孔子说,可以和他人说的事但不说,这是失人;不可和他人说的事,却和他说了,这是失言。智者不失人,亦不失言。孔子在乡里间,貌温恭谦,表现得像个不善言辞的人;当他在祭祀宗庙和议论朝政时很善于明辨,对答如流;与上大夫谈话时,中正而有诤辩,敢于说实话;与下大夫交谈时,侃侃而谈,和气而又欢乐;君视朝时,恭恭敬敬,但又威仪中适,不张不弛。根据人的性格特征和场合说话,这需要仁德、智慧和勇气。

史上最全的孔子故事

史上最全的孔子故事 1、孔子到庙堂参观,看到一种倾斜易覆的器皿,守庙的人说是宥坐之器。孔子说:“我听说宥坐之器,虚则欹(倾斜),中则正,满则覆。明君常将它放在自己的座右。”孔子让弟子注水,果然如此。孔子叹道:一切事物哪有满而不覆的道理呢?”弟子问:“敢问有保持满而不覆的办法吗?”子曰:“聪明睿智,守之以愚;功被天下,守之以让;勇力振世,守之以怯;富有四海,守之以谦。此所谓损之又损之道也。” 2、晏婴是与孔子同时代的政治家,为孔子所敬重。一天,晏婴的车夫回家后,他的妻子要求离婚,车夫不解,其妻说,我今天在门缝中看到你驾车经过门口,晏婴那么矮,做了宰相,名震诸侯,还是那么朴实无华、自居人下,而你身高八尺,只是他的仆役,却意气扬扬、傲气冲天,你这样没有出息,所以我要离婚。车夫听了这番话,就谦虚谨慎、发奋图强。晏婴知道后,也努力培养他,后来车夫官拜大夫。孔子尤其佩服晏子的交友之道,晏子交友,交情越久,他就越恭敬有礼,别人也越尊重他,从而能做到全始全终,所以孔子由衷地说:“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 3、孔子弟子公孙赤出使齐国,冉求替他的母亲向孔子请求补助一些谷米。孔子说:“给她六斗四升。”冉求请求再增加一些。孔子说:“再给她二斗四升。”冉求认为太少,给了公孙赤母亲更多。孔子说:“公孙赤到齐国去,肥马轻裘,威风凛凛。我听说过,君子只是雪中送炭,而不是锦上添花。”帮助他人周急不济富,对年轻人救急不救穷,这是君子的态度。

4、孔子说,可以和他人说的事但不说,这是失人;不可和他人说的事,却和他说了,这是失言。智者不失人,亦不失言。孔子在乡里间,貌温恭谦,表现得像个不善言辞的人;当他在祭祀宗庙和议论朝政时很善于明辨,对答如流;与上大夫谈话时,中正而有诤辩,敢于说实话;与下大夫交谈时,侃侃而谈,和气而又欢乐;君视朝时,恭恭敬敬,但又威仪中适,不张不弛。根据人的性格特征和场合说话,这需要仁德、智慧和勇气。 5、孔子离开曹国到宋国后,就和弟子们在大树下练习礼仪。宋国的司马桓魋想要杀掉孔子,就把大树给砍了。有位弟子催促孔子说:“咱们快点走吧。”孔子说:“上天既然使我具备圣德之性,桓魋又能把我怎样呢?”顺境不贪,逆境反喜,一切都是磨练自己的机会,心存正义、自强不息,感恩桓魋,感恩对手。 6、孔子问礼老子,辞行时,老子对他说:“富贵之人送人以财,仁义之人送人以言,我不富贵,就窃用仁人的名义送你一句话吧:头脑聪慧、洞察一切反而濒临绝境,是因为喜好议论他人的缘故;博洽善辩、宽广弘大反而危及其身,是因为揭发别人丑恶的缘故。做人子女的就不要有自己,做人臣子的也不要有自己。”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宽则得众,苛则失人。胸无渣滓自会处世圆明,眼无成见才会学富五车。 7、孔子向襄子学琴艺,一连十天都弹同一首曲子。襄子让他换首曲子,孔子说:“我还没有掌握弹琴的技法。”一连三番,孔子都以“没有弄懂曲子的情志、不知道作曲者的为人”为由继续弹奏同一首曲子。又过了一段时间,孔子终于说“我知道作曲者的为人了,他皮肤黝黑,个头高挑,

孔子生平介绍(英文)

孔子英文版介绍 Confucius (born Kong Qiu, styled Zhong Ni) was born in the village of Zou in the country of Lu in 551 B.C., a poor descendant of a deposed noble family. As a child, he held make-believe temple rituals; as a young adult, he quickly earned a reputation for fairness, politeness and love of learning, and he was reputed to be quite tall. He traveled extensively and studied at the imperial capital, Zhou, where he is said to have met and spoke with Lao Zi, the founder of Daoism. Upon his return to Lu, he gained renown as a teacher, but when he was 35, Duke Zhao of Lu led his country to war, was routed and fled to the neighboring country of Qi; in the disorder following the battle, Confucius followed. Duke Zhao frequently came to him for advice, but upon counsel of one of his ministers, he decided against granting land to Confucius and gradually stopped seeking his counsel. When other nobles began plotting against Confucius' position, Duke Zhao refused to intervene, and Confucius returned to Lu. But conditions there were no better than before, and Confucius retired from public life to concentrate on teaching and studying. At age 50, he was approached by the Baron of Qi to help defend against a rebellion, but he declined. He was later made a city magistrate by the new Duke of Lu, and under his administration the city flourished; he was promoted several times, eventually becoming Grand Secretary of Justice and, at age 56, Chief Minister of Lu. Neighboring countries began to worry that Lu would become too powerful, and they sent messengers with gifts and dancers to distract the duke during a sacrifice holiday. When the duke abandoned his duties to receive the messengers, Confucius resigned and left the country. Confucius spent the next five years wandering China with his disciples, finding that his presence at royal courts was rarely tolerated for long before nobles would begin plotting to drive him out or have him killed. He was arrested once and jailed for five days, and at 62 he was pursued, along with his disciples, into the countryside by a band of soldiers sent by jealous nobles, until he was able to send a messenger to the sympathetic king of a nearby country, who sent his own soldiers to rescue them. Once again, Confucius was to be given land but was denied it upon counsel of another high minister. After further wanderings, he eventually returned to Lu at age 67. Although he was welcomed there and chose to remain, he was not offered public office again, nor did he seek it. Instead he spent the rest of his years teaching and, finally, writing. He died at 72.

孔子生平事迹

孔子的生平事迹 春秋后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国人。孔子先世为宋国贵族,因避内乱移居鲁国。父叔梁纥,母颜氏。鲁襄公二十二年(前551 )生于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鲁国是周公儿子伯禽的封地,素有礼乐之邦之称。至春秋末,礼乐仍保持完好。鲁国根深蒂固的礼乐传统对孔子有深刻的影响。孔子幼时常以陈俎豆、设礼容为戏。早年丧父,家境中落,年轻时曾做过管粮仓、管放牧的小官。30 余岁时开始授徒讲学。 鲁昭公二十六年(前516 ),鲁国内乱,孔子不满季氏为首的三桓擅权,一度离鲁至齐,不久返回。开始整理诗、书、礼、乐,招收弟子日多,影响愈大。鲁定公九年(前501 ),出任中都宰,颇有政绩。后升为司空和大司寇。鲁定公十年齐鲁夹谷之会,孔子相礼,鲁国兵礼并用,收回被齐国侵占的郓、灌及龟阴之田。定公十三年,孔子为维护公室,建议毁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等三家都邑,季孙氏、叔孙氏、费被毁后,孟孙氏以武力对抗,孔子计划失败。以后鲁国政局有变,孔子见理想难以实现,遂带领弟子离开鲁国,开始了周游列国的飘泊生涯,时孔子55 岁。孔子14 年中先后到过卫、陈宋蔡、楚等国,向各诸侯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但均不见用。鲁哀公十一年(前484 ),季康子以币迎孔子,孔子归鲁,时年68 岁。鲁哀公和季康子虽常向孔子问政,但终不起用。 孔子晚年致力于教育,整理《诗》、《书》等古代典籍,删修《春秋》。其学生将其思想言行记载在《论语》中。哲学思想孔子所处春秋时代是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转变的时期,孔子思想中充满新与旧的矛盾,反映了大变动时代的精神风貌。天命鬼神观孔子继承了传统的天命鬼神观,视天为万有的主宰和人格神,认为天命主宰着人的生死,也决定着社会的治乱。他主张“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言”,“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但同时他又否定周时盛行的占卜活动,提出“天何言哉,四时行焉,五谷生焉”,认为天命就蕴含在自然事物的运行之中。所以他主张“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论语》记载孔子“不语怪力、乱、神”,并且说“未知生,焉知死”,“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回避了关于人死后是否变鬼的问题。 中庸之道是孔子立身行事的最高标准,他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他主张处理事务时,既不能过,又不能不及,认为“过犹不及”。孔子主张恪守“中道”,如《论语》记载,孔子提出“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主张“德刑并用”,“宽猛相济”;对学生,性格过于进取的加以遏制,过于谦退的加以鼓励。孔子反对过激的言行,但同时也反对不讲原则,“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洁,众皆悦之,自以为是”的“乡愿”行为,称“乡愿,德之贼也”。 孔子注重社会伦理问题,把礼看成是维护等级制度的重要手段,是区别华、夷的标志。他谴责破坏周礼的行为,对鲁国季氏窃用天子之礼,“八佾舞于庭”极为愤慨,说“是可忍,孰不可忍也”。孔子主张“正名”,试图用周礼的形式去匡正已经产生变化的社会现实,要求人们“克己复礼”。但是,在不违背周礼的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孔子同意结合时代的变化对周礼的具体内容有所损益。仁这一概念在春秋时已广泛使用,孔子赋予了它以新的涵义,使其成为中国哲学史上最重要的范畴之一。 孔子的学说博大精深,虽具有一些传统的保守的思想因素,但其主流在当时是有利社会进步的。所以在战国时代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成为先秦显学之一。但由于历史的原因,汉以前并未受到统治者的特别重视。 汉代以后,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封建统治,孔子的思想适合统治阶级的需要,所以受到重视。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对策,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正式确立了孔子及其学说在中国思想界的统治。以后,历代统治者进一步采取了神化孔子,提倡儒学的措施,巩固了

孔子的一生【全文】

孔子的一生 傅佩荣:诸位朋友,我们今天要介绍的主题是孔子生平。我们谈到孔子的时候,就想到今天在全世界各地设立的许多孔子学院,外国人也开始学我们的中文,学习孔子思想。 我想到我有一天碰到一个美国人,他说他在学中文,我看他年纪很轻,就问他说,你今年几岁?他怎么回答呢,他说而立之年。我听了吓一跳,早知道他要说而立之年,我应该问他贵庚。要不然显得他外国人好像比我们更懂得传统的文化了,他为什么说而立之年呢?因为孔子说的三十而立。这代表他三十岁,我有一些朋友听了这样的话之后就说,那我是不惑之年。我说你真的不惑吗?他说,说实在的,人到了四十岁开始大惑不解。孔子说他四十而不惑,所以今天很多人在谈到年龄的时候,很自然地就把孔子说他自己到几岁有什么样的境界拿来作为自己年龄的一个代表,事实上我们做得到吗?很少有人做得到。因为孔子的一生就好像登泰山一样,步步高升,但他高升的并不是外在的升官发财,而是内在的自我修练。我们念过最短的自传就只有三十几个字,就是孔子说的,他十五岁立志求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或这一段。我们今天介绍孔子生平,有许多方法可以来谈。我不是学历史的,所以我不太擅长从历史上各种事迹、背景、考据来说明。我学哲学,孔子是一位伟大的哲学家,所以我比较习惯从他的思想,从他自己说他自己这一生每个阶段做了什么事,达到什么境界来加以说明。 说到孔子,他的时代要先了解一下,他是公元前551年到479年,这个年代怎么去理解呢?在它前面有夏朝四百多年,商朝六百多年,到周朝的时候,从开国到孔子有五百多年了,而周朝分为两部分,西周跟东周。孔子的时代是在后面这一半,东周分为春秋跟战国两个时代,孔子是春秋时代末期,他生命结束的时候,春秋时代也随之结束了。那是一个乱世啊,乱世就是天子失德,因为古代一个天子,天子失德,诸侯争霸、礼坏乐崩、民不聊生。为什么那时候会百花齐放呢?因为天下乱了,每一个人念念书都要问,怎么样从古人的智慧找到一个方法帮助现在的人?人总是要设法活下去,并且活得有尊严。这些古代的哲学家就在这一方面提出个人的见解,孔子是最特殊的一位,最有成就的一位。我们现在就要说明了,他为什么有这样的成就呢?他不是生下来就了解一切的,他自己说我不是生下来就了解的,我是努力学习,把古人的智慧消化之后才有心得的。(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也,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论语?述而))但是你如果进一步去认识他的背景,就觉得他是天下最可怜的人之一。 他的祖先是商朝人,商朝被周朝取代之后,周朝就把商朝的后裔封在宋国,所以孔子的祖先在宋国是国君的儿子,但是古代的封建社会,做儿子没用,要做嫡长子,就是长子,并且还要是妻所生的,叫嫡长子,这样才能接位。所以他的祖先没有接到国君的位置,那你没有接到的话呢,只能传五代,五代之后就另外分出去成为家族,所以孔子的祖先是宋国国君的儿子,传到第五代分出去叫做孔父嘉,所以后来孔子姓孔是来自于这个背景。 那么后来他们一家人被迫害,逃到了鲁国,孔子是到鲁国之后第六代。孔子的父亲是一位县长,陬邑的县长。他的长辈,父亲母亲这一段故事也是很崎岖的。他的父亲是一位大力士,非常勇壮,带兵作战非常勇敢,曾经因为他的功绩可以当到县长。他第一次结婚生了九个女儿,孔子的父亲生了九个女儿,在古代的社会他希望有个儿子可以祭祀祖先、继承家业。所以他父亲第二次结婚,生了一个儿子叫做孟皮,他的腿有点残障,这也不太理想。所以他到了六十几岁的时候才遇到了孔子的母亲,孔子的母亲还不到二十。他们在一起生下了孔子,但是生下孔子之后,前面已经有两位大娘、二娘,所以他们就受到排斥,母亲就带着孔子回到曲阜,就是他母亲的老家。他母亲一个人把孔子抚养到了十七岁,母亲也过世了,母亲过世的时候,孔子希望把母亲、父亲合葬。但他找不到父亲的坟墓,他母亲也从来不跟他谈父亲的事。所以孔子从邻居的长辈口中才知道自己的父亲是叔梁纥,是一位县长。他好像忽然发现自己的身世,觉得很高兴,觉得自己也是跟贵族有关系。在社会上可以发展,但他并没有受到特殊的礼遇,这是他的背景。 我们可以想象孔子的母亲是多么样一位勇敢的、坚忍的女性。一个人承担她情感上所发展的后果,如果没有她,我们怎么会有孔子呢?所以孔子的生平,他后来很有成就,别人都称赞他是圣人。他怎么说?他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一个人到有这么大的成就,还承认自己小时候家庭地位卑微,所以会做各种琐琐碎碎的事情。这是你的出生背景,重要的不是这个,是你后来的发展,我们常常说“好汉不怕出身低”。孔子也是一个例子。而他的成就更是让人敬仰的,他到底怎么成就的呢? 第一个,一定要受教育。孔子小时候既然是这么穷困,受什么教育呢?就是乡村教育。这种乡村教育就在平常农家子弟,或是一般百姓到十五岁为止,每年在秋收之后,就是农历十月之后,农业社会已经没什么事了,就请乡村里面有学问的老前辈来开课。来教这些年轻人,他们所学的最早是两种材料,第一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