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安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

合集下载

泰安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

泰安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
中心城北部为泰山,西部为低山丘陵,可发展空间主要位于南部和东部。向南优先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远景主要发展大汶河及天泽湖以西、京沪铁路以东地区;向东扩展至芝田河以西地区。
中心城近山靠水地区优先发展生活用地。工业用地宜离山离水、靠近交通通道发展。满庄与大汶口之间、104国道两侧用地主要作为工业发展用地。
2、市域城镇化与城镇体系规划
预测2020年市域总人口580万人,市域城市化水平为65.2%。
规划市域城镇体系形成“一心、五轴、五组群”的市域城镇空间结构。“一心”:泰安中心城,规划期末人口规模达到135万人左右。“五轴”:包括京沪发展轴、肥城—泰安—新泰两条发展主轴,规划东平—泰安—莱芜、宁阳—磁窑—新泰、肥城—宁阳等三条次轴。“五组群”:即新泰—新汶、肥城—石横、东平—州城、宁阳、磁窑—华丰五处城镇组群。
泰安市位于山东省东部,东经126°2’~117°59’,北纬35°28’~36°33’。北依山东省会济南,南临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故里曲阜,东连瓷都淄博,西濒黄河。泰安市总面积7762平方公里,辖泰山区、岱岳区、新泰市、肥城市、宁阳县、东平县6个县市区,人口554.7万人。
泰安市是中国华东地区重要的对外开放旅游城市,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泰山,雄踞泰安市北部。
泰安市域构筑“中心城—次中心城—中心镇—一般镇”四个层次的城镇体系。确定了1个中心城市,4个次中心城市,11个中心镇以及45个一般镇。
3、市域第二产业发展与布局引导
全市工业发展应构建汽车、非金属材料、电器电缆、精细化工、生物工程、食品等六大主导产业。规划构筑五条产业带:泰安中心城—满庄—大汶口—磁窑—华丰产业带、新泰产业带、肥城—王瓜店—石横产业带、东平—州城产业带、宁阳—堽城产业带。
新一轮规划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坚持“五个统筹”,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集约发展,全力构建和谐社会。

泰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转发市发展改革委关于开展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编制工作的意见的通知

泰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转发市发展改革委关于开展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编制工作的意见的通知

泰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转发市发展改革委关于开展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编制工作的意见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泰安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9.11.09•【字号】泰政办发[2009]78号•【施行日期】2009.11.09•【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经济体制改革正文泰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转发市发展改革委关于开展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编制工作的意见的通知(泰政办发〔2009〕78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直属机构,市属及以上驻泰有关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关于开展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编制工作的意见》已经市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以下简称“十二五”规划)是妥善应对国际发展新变化和国内发展新挑战的五年规划,也是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要求的五年规划。

编制和实施好这一规划,对于巩固和发展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成果,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实现建设经济文化强市、打造国际旅游名城的目标,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各县(市、区)、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密切配合,努力做好“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

二〇〇九年十一月九日关于开展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编制工作的意见(泰安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根据国家、省统一部署和市委、市政府的要求,现就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编制工作提出以下意见。

一、“十二五”规划编制总体要求编制“十二五”规划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高点定位、多点支撑、重点带动,加快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社会建设的战略性推进、体制改革的战略性突破、开放水平的战略性提升,着力提高经济发展效益、产业发展素质、资源利用效率、人民富裕程度,加速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加速推进全面小康社会和经济文化强市建设。

泰安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泰安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泰安是中国山东省中部一座著名的文化旅游城市,境内的泰山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982年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对外开放旅游城市。

总面积7762平方公里,辖泰山区、岱岳区、新泰市、肥城市、宁阳县、东平县6个县市区。

泰安市气候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寒暑适宜,光温同步,雨热同季。

全年平均气温13℃,平均日照2627小时,平均降水量697毫米。

泰安市森林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为20.30%,林木蓄积量为525.00万立方米。

已建成森林公园6个,其中国家级、省级各3个。

泰山植被丰富,树木郁葱,水源充足,地势复杂,为各类动物的觅食、栖息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据调查,泰山现有兽类近20种,鸟类150余种,昆虫873种,鱼类也较多,泰山是野生动物的乐园。

泰安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一2010年)第一章土地利用现状分析第一条土地利用现状。

全市土地总面积776183.41公顷,分为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三大类。

1.农用地540859.96公顷,占总面积的69.7%。

其中:耕地357722.57公顷,占总面积的46.1%;园地60204.36公顷,占总面积的7.8%;林地79606.51公顷,占总面积的10.2%;水面43325.52公顷,占总面积的5.6% ;2.建设用地124991.20公顷,占总面积的16.1%。

其中:居民点及工矿用地87520.47公顷,占总面积的11.3%;交通用地23619.32公顷,占总面积的3.0%;水利设施用地14451.41公顷,占总面积的1.8%。

3.未利用地110332.25公顷,占总面积的14.2%。

其中:山丘荒草地61278.08公颂,占55.5%;沙地343.34公顷,占0.3%;裸岩石砾地2527.56公顷,占2.3%;田坎35739.25公顷,占32.4%;滩涂4586.00公顷,占4.2%;苇地2279.44公顷,占2.1%;其他未利用土地(村外取土坑、取土场)755.81公顷,占0.7%。

泰安规划图

泰安规划图

泰安规划图
泰安市位于山东省中部,地处泰山北麓,是世界文化遗产泰山的东大门,也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

为了更好地推动经济发展,提升城市品质,泰安市政府制定了一份长期规划图。

该规划图总体目标是建设泰安市成为“山水之城,文化名城,健康城市”,并围绕“强化历史文化底蕴,发展特色经济产业,提升城乡环境,构建现代化城市”四大发展方向展开。

首先,规划图提出了强化历史文化底蕴的目标。

泰安市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如泰山、岱庙等,规划图强调要加强保护和利用。

通过修缮古建筑、开展文化活动等方式,打造具有泰山特色的历史文化街区,提升城市的文化魅力。

其次,规划图着力发展特色经济产业。

泰安市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人文环境,规划图提出要发展旅游、文化创意、康养等特色产业。

建设泰山国家地质公园、开展农家乐和乡村旅游项目、发展中药材种植等,形成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品牌产业。

第三,规划图注重提升城乡环境。

通过加强环境保护工作,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规划图提出要加强生态保护,改善水源水质,推动城市规划和建设。

建设更多的公园绿地,提升城市的绿化率,改善居民的生活环境。

最后,规划图强调构建现代化城市。

通过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
设,完善交通网络,提高城市综合管理水平,规划图要打造一个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化城市。

加强城市功能区规划,优化产业布局,提高城市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总之,泰安市政府的规划图旨在通过强化历史文化底蕴,发展特色经济产业,提升城乡环境,构建现代化城市,实现泰安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这一规划是对泰安市发展的科学规划,将为泰安市的未来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泰安市城市总体规划word资料7页

泰安市城市总体规划word资料7页

泰安市城市总体规划一、全市概况泰安市地处鲁中,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泰山,雄踞泰安城市北部,这里曾是中华民族和中国古文化重要的发祥地之一。

泰安市现辖两区(泰山区、郊区)、两市(新泰、肥城)、两县(东平、宁阳),面积7765平方公里,人口530万。

主要产业为煤炭、化工、纺织、机械加工、建材、酿造等,初步形成了布局较为合理、门类较为齐全的现代化工业体系。

二、全市社会、经济发展条件1、区位条件:泰安市位于华北、华东沿海、黄淮海大平原等不同地域的结合部,战略地位重要,发展机遇较多。

泰安紧邻省会,与济南市同属鲁中经济区,有利于同全省建立密切的经济、科技和文化联系。

2、交通条件:泰安市交通发达,在省内综合运输网络中占有重要地位。

京沪铁路和规划的京沪高速铁路纵穿南北,市域内的泰辛、磁莱铁路与京沪铁路连接成环,铁路网密度明显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

正在建设中的京沪、京福高速公路也从城市西南部经过,104国道、泰莱一级汽车专用线及泰临公路等穿越本市。

3、矿产资源:泰安市矿产资源非常丰富,储量大、品位高、分布广,现已探明的金属、非金属和稀有贵金属矿等50多个品种,占全省固化矿产储量为50%左右,其中钾盐、自然硫为全省独有。

4、旅游资源:泰安市旅游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巨大,泰山与济南、曲阜共同构成了“一山一水一圣人”的旅游区。

800里水泊——东平湖,国家森林公园——徂徕山等尚待开发。

5、城市建设:泰城为泰安市的中心城市,1987年,确定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

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加强,投资环境明显改善,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整体素质明显提高,外向型经济不断壮大,形成了多层次对外开放的格局,1995年底,城区总人口38.5万人,用地44.3平方公里。

三、规划编制的指导思想和原则泰安市上一轮城市总体规划是1981年编制,1984年经省政府批准实施,对泰安市城市建设、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发挥了积极地推动作用,但是随着城市和社会各项事业的迅速发展,原有总体规划已不适应城市建设发展的需要。

泰安城区版图的变迁

泰安城区版图的变迁

泰安城区版图的变迁说起泰安的城区,有的人感觉泰安城区的面积太小了,城市的框架没有拉开;有的人感觉这些年泰安的城区已经扩张的不少了,其实这都是相对来说的,那么,今天咱们就来聊一聊泰安的城区面积的变迁。

从哪说起呢?就从一条路说起吧,104国道的改线。

那么104国道为何改线呢?104国道(或“国道104线”、“G104线”)是由中国北京,经济南、南京、杭州,到达福州的国道,全长2420公里。

从目前的104国道出发,泰安到北京有554公里,到福建福州有1866公里。

随着泰城西扩和高新区初具规模,新城区框架基本形成,但目前104国道正好从中间穿越,给未来泰城发展带来诸多不利的影响。

假如104国道改线,那么它将直接缓解泰城交通压力,繁荣周边经济,造福沿线百姓,对泰城平衡协调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104国道改线符合泰城西扩战略,如果搞好与国道和有关单位的衔接,在确保线路科学、合理的基础上,尽可能地留足发展空间,便能使104国道发挥最佳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104国道泰安段改线后,原来的道路转化为市内重要的主干道。

其中基本组成就是现在的长城路。

2016年10月12日,104国道界首至满庄段建成通车。

在泰安,再难找出另外一条道路的建成如它一般意义重大了。

因为,它的建成通车,意味着泰城版图西扩了近百平方公里,进一步拉开泰城发展架。

那么,泰安城区是怎么一步一步变化的呢?清朝开始,泰安地位一步一台阶,雍正二年(1724年)泰安州升为直隶州,十三年(1735年)升为府。

作为山东的十个府城之一,此时的泰安逐渐发展成为省内规模较大、商业较繁荣的城市。

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泰城地图如下:此时的泰城的面积大约也就是2平方公里。

清至民国,粗略估计,泰安城面积增长了约两倍(主要基数小),下图为民国二十年(1931年)七月绘制的《泰安城市图》,大约也就是今天东起温泉路,西至火车站,北至岱宗大街,南到灵山大街的范围。

到1985年,泰城面积16.7平方公里,城区人口只有17万,相比民国二十年扩大了一大圈儿。

泰安市城市规划资料分析

泰安市城市规划资料分析

泰安市城市规划基础资料分析泰安市位于山东省中部,地处东经116°02′至117°59′、北纬35°38′至36°28′之间,东西长约176.6公里,南北宽约93.5公里。

泰安市属鲁中经济区。

北以泰山与济南为界,南与济宁市相连,东与莱芜和临沂地区毗邻,西隔黄河与聊城市相望。

处于山东省东部大开放和西部大开放的结合部,利于东拓西进,开展经济技术协作联合。

土地总面积77.62万公顷,人均占有土地0.15公顷,为全省平均的80%,其中可利用土地67.2万公顷,占总面积的86.6%。

泰安地处鲁中山区的一部分,地势自东北向西南倾斜,境内拥有多种地貌类型,山地、丘陵、平原、洼地湖泊兼而有之。

泰安市矿产资源丰富,具有储量大、品位高、分布较广的特点,在地域或品种搭配上比较合理。

现已探明的地下金属、非金属和有贵重金属矿藏有煤、铁、铜、钴、金、铝土、石英石、蛇蚊石、石膏、岩盐、钾盐、自然硫、钾长石、石棉、水泥石灰岩、花岗岩、大理石、陶土、耐火粘土等50个品种,占全省固体矿产储量的 50%左右。

其中硫为全省所独有。

泰安市属于温带大陆性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寒暑适宜,光温同步,雨热同季。

春季干燥多风,夏季炎热多雨,秋季晴和气爽,冬季寒冷少雪。

受地形、地貌影响,垂直的变化,地域的差异,形成了一些局部小气候区。

泰安市共有水面300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3.9%。

其中水库639座,总库容8.2亿立方米;水产养殖面积253平方公里。

东平湖是市内最大、省内第二大淡水湖,为“水泊梁山”的仅存水域,由一级湖和二级湖组成,湖水面积5.6万公顷。

全市多年平均天然水资源总量为19.22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径流量13.48亿立方米。

生物资源泰安生物资料种类繁多,现有高等植物239科1212种,动物4纲385种,浮游生物35科136种。

此外还有少量珍稀、濒危动物以及一些古树、名木、花卉等。

农作物分属32科91种240个推广品种,包括粮食、经济作物和蔬菜3大类。

泰安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泰安市营商环境创新行动计划(2024-2025年)》的通知

泰安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泰安市营商环境创新行动计划(2024-2025年)》的通知

泰安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泰安市营商环境创新行动计划(2024-2025年)》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泰安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24.07.23•【字号】泰政发〔2024〕4号•【施行日期】2024.07.23•【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宏观调控和经济管理综合规定正文泰安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泰安市营商环境创新行动计划(2024-2025年)》的通知泰政发〔2024〕4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各功能区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直属单位,省属以上驻泰各单位:《泰安市营商环境创新行动计划(2024-2025年)》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泰安市人民政府2024年7月23日泰安市营商环境创新行动计划(2024-2025年)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论述,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总体目标聚焦企业群众关心关切,以“高效办成一件事”为牵引,以企业群众需求为导向,聚力优化提升政务服务环境、市场要素环境、开放环境、社会环境、法治环境,推动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协同发力,全方位增强为企服务质效,持续激发市场活力,增强发展内生动力,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2024年年底前,各级各部门单位行政效能和服务水平明显提升,政企沟通交流、企业诉求闭环解决机制进一步健全,一批影响营商环境的突出问题得到有效整治,一批具有全省乃至全国影响力的改革品牌陆续推出。

2025年年底前,全生命周期、全链条服务企业制度体系更加健全,营商环境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标志性成果,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建设迈上新台阶。

二、主要任务(一)打造高效便捷的政务服务环境。

1.推进“一件事”场景服务。

从企业和群众视角出发,将涉及多个部门、多个层级办理,且关联性强、办理量大、办理时间相对集中的多个事项集成办理,为企业和群众提供“一件事一次办、一类事一站办”服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交通条件较好,规划期内还将有重大改观
泰安市公路事业发展迅速,现有6条高速公路(京福、京沪、泰莱、泰肥、济菏、莱新),青兰高速在建;4条国道(G104、G105、G220、G205)、13条省道,82条县乡道。2008年底全市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3363.8公里。泰安市为山东省一般铁路枢纽城市,境内有京沪铁路、辛泰线、泰肥线、磁东线、东莱线、津辛联络线以及在建的京沪高速铁路。
二、泰安市社会经济发展条件
1、靠近省会城市,处于区域性发展轴线上,区位条件优越
泰安北靠省会城市济南,是济南市向南联系的门户,处于济南都市圈的核心区。泰安处于京沪发展带上,展迅速,但总体水平仍不高
1990年—2008年泰安的GDP年均增幅19.1%,产业结构日趋高级化,第一产业比重稳步下降,第二产业比重快速提高,第三产业比重缓慢增长。2008年泰安市GDP达到1513.3亿元,人均GDP为27794元。但是区内发展不平衡,外向型经济发展不足,总体水平仍不高。
1996年泰安编制了《泰安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10年)》,1998年经省政府批复。规划提出“一城两区七镇”、“众星拱月”的城市空间结构,中心城“一个中心、一轴一线、六条绿带、六个组团”的用地结构,对泰安市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2000年设立省级泰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泰安改变了沿山发展的思路,向多中心组团式的大城市发展模式演进。原有规划已不适应城市建设发展的需要。
3、科技教育事业发达,为经济发展提供了较好的支撑条件
泰安市为山东省第三大教育基地,聚集了较多的高等专业学校。
4、自然资源丰富,为发展提供了较大的潜力
在探明的矿产中自然硫、石膏储量居全国首位,固体矿藏储量占全省的60%,岩盐、钾盐、蛇纹岩(化肥用)和玉石储量居全省第一位,铁储量居全省第三位,煤储量居全省第四位,耐火粘土,水泥灰岩、制碱灰岩、陶瓷粘土、花岗石、钾长石占重要地位。
5、市域综合交通规划
提高泰安市的可达程度,构建泰安通达青岛、北京、上海等重要城市一天内往返的快捷交通网络,通达济南、曲阜、莱芜及市域新泰、肥城、宁阳、东平的一小时交通圈;所有城镇30分钟与高速公路相联通。构建“一横三纵一联”高速公路网,形成“四横七纵”干线公路网。
2、市域城镇化与城镇体系规划
预测2020年市域总人口580万人,市域城市化水平为65.2%。
规划市域城镇体系形成“一心、五轴、五组群”的市域城镇空间结构。“一心”:泰安中心城,规划期末人口规模达到135万人左右。“五轴”:包括京沪发展轴、肥城—泰安—新泰两条发展主轴,规划东平—泰安—莱芜、宁阳—磁窑—新泰、肥城—宁阳等三条次轴。“五组群”:即新泰—新汶、肥城—石横、东平—州城、宁阳、磁窑—华丰五处城镇组群。
7、城市化正处于高速增长时期,中心城市发展迅速
2008年泰安市城市化水平达到了47.3%,1995年以来城市水平年均增长1.3个百分点左右,城市化正处于高速增长时期。大城市(中心城)规模增长迅速(2008年底,中心城总人口85万人,用地97平方公里),对城市化的贡献率最高,其次是新泰市和肥城市。
三、规划指导思想和原则
5、自然环境良好,山青水秀,特色鲜明
泰安地处鲁中山区,地势自东北向西南倾斜,境内拥有多种地貌类型,山地、丘陵、平原、洼地、湖泊兼而有之。东平湖是市内最大、省内第二大淡水湖,该湖为“水泊梁山”故地,连同稻屯湖、州城湖的“三湖”水面共计1.55万公顷。泰安市域森林覆盖率24%,有省级以上森林公园7处(其中国家级森林公园4处),A级旅游区7处。
四、规划范围与期限
城市规划区范围为泰山区和岱岳区行政辖区(包括泰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泰山风景名胜区),总面积2087平方公里。
规划期限为2011年—2020年,远期展望到2050年左右。
五、市域城镇体系
1、市域发展战略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基本目标,坚持五个统筹,遵循城市化发展规律,坚持节约和集约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护人文资源,尊重历史文化,确定六大市域发展战略:即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城乡共同繁荣为主要任务的城乡统筹发展战略;以创建国际旅游名城为目标的品牌带动战略;以融入济南都市圈为目标的区域一体化战略;以提高城市竞争力为核心的产业集群战略;以空间集聚为导向的城市化战略;以脆弱资源保护为前提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新一轮规划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坚持“五个统筹”,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集约发展,全力构建和谐社会。
规划确定了五项原则:坚持区域协调发展原则;坚持保护优先、统筹发展原则;坚持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原则;坚持以人为本原则;坚持政府导控和市场调节相结合的原则。
一、泰安市概况
泰安市位于山东省东部,东经126°2’~117°59’,北纬35°28’~36°33’。北依山东省会济南,南临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故里曲阜,东连瓷都淄博,西濒黄河。泰安市总面积7762平方公里,辖泰山区、岱岳区、新泰市、肥城市、宁阳县、东平县6个县市区,人口554.7万人。
泰安市是中国华东地区重要的对外开放旅游城市,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泰山,雄踞泰安市北部。
4、市域旅游发展规划
围绕泰山促进旅游开发建设,突出一个重点、兼顾两片、打造两条精品旅游线路。一个重点: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泰山及历史文化名城泰安为主的人文自然旅游区。两片:东南以徂徕山国家森林公园、莲花山国家森林公园为主的生态保护与旅游观光区;西南以东平湖—梁山泊风景区、腊山国家森林公园、肥城桃园为主的湖光山色自然旅游区。两条精品线路:向北至灵岩寺、四门塔、泉城济南的旅游线;向南至大汶口及曲阜、邹城孔孟之乡的旅游线。
泰安市域构筑“中心城—次中心城—中心镇—一般镇”四个层次的城镇体系。确定了1个中心城市,4个次中心城市,11个中心镇以及45个一般镇。
3、市域第二产业发展与布局引导
全市工业发展应构建汽车、非金属材料、电器电缆、精细化工、生物工程、食品等六大主导产业。规划构筑五条产业带:泰安中心城—满庄—大汶口—磁窑—华丰产业带、新泰产业带、肥城—王瓜店—石横产业带、东平—州城产业带、宁阳—堽城产业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