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教案

合集下载

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曹禺《雷雨》

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曹禺《雷雨》
曹禺(1910-1996),我国现代戏剧的奠基人,我国20世纪最优秀的剧作家之一,原名万家宝,祖籍湖北潜江,生于天津一个没落的封建官僚家庭。幼年丧母,由继母抚养,父亲于辛亥革命后曾出任宣化镇守使等职,但不久官场失意,回到家经常满腹牢骚,使整个家庭的空气抑郁而沉闷。早年的家庭生活对曹禺后来的戏剧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1、其父与上流社会的交往,使曹禺亲身见识了许多乱七八糟的事情和“高级恶棍、高级流氓”。他说:“《雷雨》《日出》《北京人》里出现的那些人物,我看得太多了,有一段时间甚至可以说和他们朝夕相处”,上层社会的腐败没落,首先使曹禺产生了强烈的正义感和人道主义的同情心,此外,这些亲身经历也自然成为青年曹禺戏剧创作最直接和最熟悉的题材。2、经常随母亲去戏园看戏听曲,观看了京戏、昆曲、河北梆子等许多地方戏,以及当时流行的文明新戏,使曹禺从小就对戏剧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也就成为了他日后戏剧创作的艺术底蕴。中学时代开始戏剧演出实践:1923年,曹禺考入天津南开中学(号称中国话剧运动的摇篮),入学不久就参加了该校的业余话剧团体一南开新剧团,从事了一些戏剧实践活动,先后主演过易卜生的《娜拉》《国民公敌》,莫里哀的《悭吝人》,丁西林的《压迫》等,这对曹禺敏锐的舞台感觉的增强,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还接触了一些西方文学,为他的艺术思维打开了新的空间。1926年在天津《庸报》副刊《玄背》上连载小说《今宵酒醒何处》,第一次使用笔名“曹禺”。大学时代融会中西的戏剧艺术研究:1928年,曹禺升入南开大学政治系学习,1930年离开南开,转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研读了大量的戏剧文学作品,从古希腊悲剧作家以及莎士比亚、易卜生、契诃夫、奥尼尔等戏剧大师的创作中汲取了丰富的文化艺术修养,为他戏剧创作的腾飞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雷雨”意象分析“雷雨”是贯穿剧始终的一个戏剧意象,渲染着夏日郁热的气候。它不仅是作为戏剧发生背景的自然环境描写,而且是家庭和社会郁闷烦燥的环境气氛的象征,同时暗示着一种情绪、心理、性格,以至生命的存在方式,剧中最具有鲜明的“雷雨”性格的人物是蘩漪,她的感情交织着“最残酷的爱和最不忍的恨”。从出场时“喘不过气来”的郁热和压抑,到最后不顾一切地报复,她的性格是极端的压抑与极端的爆发相结合,具有摧毁一切的“蛮力”,她一手把自己所爱的周萍和周冲推向了绝境,自己的心也破碎了;“雷雨”还是促使家庭矛盾一触即发,预示着封建家庭即将崩溃的力量的象征“雷雨”是对宇宙和人物命运隐秘的恐惧的象征,反映了剧中人物的宿命观,也反映了作者对命运问题的探寻。这种主宰人物命运的神秘力量是无法抗争的,是残酷的,曹禺发出了自己的感慨“宇宙是一口井,谁掉了进去,怎么呼号也逃不出这黑暗的坑”,《雷雨》向我们揭示了无法抗拒的人的生存困境。

中国现代文学授课教案4:文学作品的阅读与分析

中国现代文学授课教案4:文学作品的阅读与分析

中国现代文学授课教案--4:文学作品的阅读与分析作为文学教学中的核心环节,文学作品的阅读与分析是学生学好文学的重要途径。

在中国现代文学这门课程中,如何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文学作品,从中体悟文学的精髓,成为了每个教师都必须面对的问题。

下面将从课程目标、内容设计、教学方法和评估手段四个方面探讨如何设计中国现代文学授课教案中的文学作品阅读与分析环节。

一、课程目标1.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独立分析能力。

通过学习文学作品的阅读与分析,培养学生对文学的独立见解和分析能力,为以后的文学研究和创作奠定坚实基础。

2.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

通过阅读和分析文学作品,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提高其文学鉴赏能力,进一步增强他们的审美素质和文化素养。

3.让学生了解更多的文学作品和作家。

通过阅读和分析多种文学作品,让学生了解更多的文学作品和作家,拓宽视野,促进个人成长和全面发展。

二、内容设计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我们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文学作品的选取。

高质量的文学作品是进行阅读和分析的基础。

我们应该根据课程目标和学生的兴趣,选取适合年龄层次、体裁多样、代表性强的文学作品。

2.阅读与分析方法。

要让学生深入了解文学作品,从中体悟文学的精髓,不仅要注重教授文学作品的基本知识和背景,还要注重培养学生阅读和分析文学作品的能力,如从情节、人物、语言、形式等多个方面考虑。

3.文学作品与时代背景的结合。

了解一个文学作品,必须有它所处的时代背景的支撑。

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将文学作品与时代背景紧密结合,让学生了解文学作品的时代色彩和社会背景,并从中认识到文学作品的深刻内涵。

三、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1.多媒体教学法。

通过课件、图片、视频等形式,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文学作品的情节、人物、语言、形式等方面的特点,并激发学生的阅读和分析文学作品的兴趣。

2.谈话教学法。

要求教师与学生进行对话,通过引导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阅读态度、分析方法、主题意义等方面的交流,促进学生彼此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以及向教师请教问题。

戴望舒《雨巷》优秀教案精选

戴望舒《雨巷》优秀教案精选

戴望舒《雨巷》优秀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材《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第三单元《雨巷》一课。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戴望舒的生平简介、《雨巷》诗歌原文、诗歌的意象分析、艺术特色等。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熟练朗读《雨巷》,理解诗歌的意境,把握诗歌的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诗歌的意象,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验诗人的情感,感悟人生的美好与哀愁。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析《雨巷》的意象,理解诗歌的意境。

难点:诗歌艺术特色的把握,对诗人情感的理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文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播放一段雨巷的视频,让学生感受雨巷的意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介绍诗人戴望舒:简要介绍诗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为理解诗歌打下基础。

3. 朗读诗歌:让学生集体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4. 分析意象:引导学生找出诗中的意象,分析意象的特点,探讨意象对诗歌意境的贡献。

5. 例题讲解:以“诗中的‘丁香’象征着什么?”为例,讲解如何分析诗歌的意象。

6.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析诗中的其他意象,如“油纸伞”、“青石板”等。

7. 艺术特色分析:引导学生从诗歌的形式、结构、语言等方面分析其艺术特色。

8. 情感体验: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诗歌情感的理解,引导他们感悟人生的美好与哀愁。

六、板书设计1. 板书《雨巷》2. 板书内容:诗人:戴望舒意象:丁香、油纸伞、青石板等艺术特色:形式、结构、语言情感:美好、哀愁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结合诗歌内容,谈谈你对“丁香”意象的理解。

分析《雨巷》的艺术特色,不少于300字。

2. 答案:“丁香”意象象征着诗人的爱情和希望,是美好事物的象征。

《雨巷》的艺术特色在于其独特的结构、韵律美和意象运用。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课后让学生阅读戴望舒的其他诗歌作品,了解其创作风格。

我的教案:中国现代文学史及作品选讲绪论

我的教案:中国现代文学史及作品选讲绪论

我的教案:中国现代文学史及作品选讲绪论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脉络及重要作家、作品。

2.培养学生对现代文学的兴趣,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引导学生关注现代文学与时代背景、社会现实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发展脉络、重要作家与作品。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现代文学作品的时代背景和社会价值。

三、教学准备1.教材:中国现代文学史及作品选讲2.课件:中国现代文学史大事记、作家简介、作品简介3.辅助材料:相关文学作品、评论文章、视频资料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谈论中国现代文学的定义、特点及与现代文学史的关系。

2.引导学生关注现代文学作品的阅读方法。

二、教学内容1.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发展脉络1.1新文化运动与白话文运动的兴起1.2五四运动与文学革命1.3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初步形成1.4新时期文学的崛起与发展2.重要作家与作品2.1鲁迅:《狂人日记》、《阿Q正传》2.2郭沫若:《女神》、《星空》2.3茅盾:《子夜》、《腐蚀》2.4巴金:《家》、《春》、《秋》2.5老舍:《骆驼祥子》、《茶馆》2.6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2.7莫言:《红高粱家族》、《蛙》三、案例分析1.以鲁迅的《狂人日记》为例,分析作品的主题、人物形象、艺术特色。

2.讨论作品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的意义及其对现代文学史的影响。

四、课堂小结2.引导学生关注现代文学作品的时代背景和社会价值。

第二课时一、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对现代文学史的了解。

2.引导学生关注现代文学作品的艺术特色。

二、教学内容1.现代文学作品选讲1.1鲁迅的《狂人日记》1.2郭沫若的《女神》1.3茅盾的《子夜》1.4巴金的《家》1.5老舍的《骆驼祥子》1.6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1.7莫言的《红高粱家族》2.作品分析与讨论2.1分析作品的主题、人物形象、艺术特色。

2.2讨论作品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的意义及其对现代文学史的影响。

现代文阅读教案鲁迅作品选读

现代文阅读教案鲁迅作品选读

现代文阅读教案鲁迅作品选读鲁迅,原名周树人,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之一。

他的作品以批判社会现象、揭露社会黑暗、呼唤人性光明为主题,对当时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教案选取了鲁迅的几篇代表作品,旨在通过阅读和学习鲁迅的作品,帮助学生了解鲁迅的思想观点,提升学生的现代文阅读能力。

一、教学目标1.了解鲁迅的生平及其作品的背景和意义;2.分析鲁迅作品中的主旨和核心观点;3.理解并鉴赏鲁迅作品中的形象描写和语言表达;4.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1.《狂人日记》:通过分析这篇小说,了解鲁迅对封建社会的痛恨和现代知识分子的困惑;2.《阿Q正传》:通过阅读《阿Q正传》,理解鲁迅对民族精神的探索和对中国社会现状的批判;3.《药》:通过解读《药》,分析鲁迅对医疗体制和社会伦理的深刻反思;4.《中国小说史略》:通过阅读《中国小说史略》,了解鲁迅对中国小说的评价和对新文学的追求。

三、教学过程1.引入(5分钟)介绍鲁迅的生平和作品创作背景,引起学生对鲁迅及其作品的兴趣。

2.阅读与分析(30分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阅读《狂人日记》、《阿Q正传》、《药》和《中国小说史略》等作品的片段或相关章节,并分析作品中的主旨、核心观点、形象描写和语言表达。

3.讨论与思考(20分钟)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和分析,展开讨论,分享对鲁迅作品的理解和感悟,并思考鲁迅作品对当代社会和个人的启示。

4.写作训练(20分钟)学生根据鲁迅的思想观点,选择一个作品进行写作训练。

可以是写一篇读后感、写一篇书评,或是以鲁迅的视角写一篇短篇寓言故事。

5.总结与展示(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并选取部分学生的写作进行展示和点评。

四、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讨论和写作成果,进行整体评价。

主要评价学生对鲁迅作品的理解程度、思辨能力和文学鉴赏水平。

五、教学拓展鼓励学生进一步阅读鲁迅的其他作品,拓展对鲁迅思想的了解。

同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鲁迅作品对当代社会的启示和现实意义。

大学二年级文学课教案中国现当代文学

大学二年级文学课教案中国现当代文学

大学二年级文学课教案中国现当代文学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 了解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 熟悉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代表作家和作品;3. 掌握阅读、分析和评价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的方法和技巧;4. 培养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1. 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定义和特点;2. 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代表作家和作品;3. 阅读、分析和评价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的方法和技巧。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引入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定义和特点,激发学生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可以通过提问或展示相关文学作品的片段等方式进行。

2. 介绍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代表作家和作品(15分钟)介绍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代表作家和代表作品,包括鲁迅的《狂人日记》,郭沫若的《义勇军进行曲》,茅盾的《子夜》,余华的《活着》等。

可以使用多媒体演示或讲解的方式进行。

3. 阅读、分析和评价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的方法和技巧(25分钟)3.1 阅读方法和技巧介绍阅读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的方法和技巧,包括先整体把握文本,然后逐段读、逐句读、逐字读,注意理解文本中的隐含意义和修辞手法等。

3.2 分析方法和技巧介绍分析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的方法和技巧,包括对作品的主题、人物形象、情节结构、语言风格等方面进行分析,理解作家的创作意图和表达方式。

3.3 评价方法和技巧介绍评价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的方法和技巧,包括对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价值、社会意义等方面进行评价,客观公正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评价。

4. 案例分析和讨论(30分钟)选择一篇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进行案例分析和讨论。

可以选择一篇短篇小说或散文作品,分析作品的主题、人物、情节、语言风格等,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评价。

5. 课堂作业(5分钟)布置课堂作业,要求学生选择一篇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进行阅读和分析,并写一篇作品评论。

四、教学评价本节课的教学评价主要包括:1. 学生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理解程度和掌握程度;2. 学生在案例分析和讨论环节的参与程度和表现;3. 学生完成的课堂作业质量和水平。

天狗-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

天狗-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

天狗-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欣赏中国现代诗歌和散文,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2.具体了解《天狗》这篇散文作品的背景、主旨、语言风格等方面;3.提高学生的文学研究能力,加深学生对中国现代文学的理解。

教学内容及过程知识点1:中国现代诗歌课堂活动11.学生朗读现代诗歌《感遇·雨霖铃》;2.引导学生注重诗歌的音乐美和形象美,并进行讲解和解析。

注:《感遇·雨霖铃》是唐代诗人柳永的诗歌作品,它描述了雨夜悄悄地听一种名为“雨霖铃”的声音的感觉,具有极强的音乐感和形象感。

课堂活动21.学生朗读现代诗歌《乡愁》;2.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体验,理解并解析诗歌中表达的情感。

注:《乡愁》是在20世纪初期被发表的诗歌,它描述了作者在故乡时感到的种种情感,包括怀旧、孤独、失落等。

知识点2:中国现代散文课堂活动31.学生朗读《天狗》这篇散文;2.引导学生了解这篇散文的背景、主旨;3.分析散文中的文学语言、意象等方面。

注:《天狗》这篇散文是20世纪50年代的作品,它讲述了一个传统民间故事中的神话人物——“天狗”,并借此探讨了现代青年的困惑和迷惘。

知识点3: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课堂活动41.学生阅读文学评论家写的关于《天狗》这篇散文的评析文章;2.引导学生理解这篇评论的内容和观点。

注:这篇评论文章是文学评论家对《天狗》这篇散文的分析和评价。

它针对散文中的一些语言表述、情感表达、思想深度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些建议和反思意见。

总结与评价通过以上教学活动,学生不仅了解了中国现代诗歌、散文的基本知识和特点,而且提高了文学素养和文学研究能力。

教师需要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阅读素养培养,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和欣赏文学作品来提高自己的语言艺术鉴赏能力和批评能力。

戴望舒《雨巷》优秀优质教案精选

戴望舒《雨巷》优秀优质教案精选

戴望舒《雨巷》优秀优质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材《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第二章第三节,详细内容为戴望舒的《雨巷》。

通过对诗歌的深入解读,让学生领略作者细腻的情感表达,感受现代诗歌的魅力。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戴望舒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理解《雨巷》的主题思想。

2. 学习并掌握现代诗歌的鉴赏方法,品味诗歌的语言美、意象美、情感美。

3.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学生对现代诗歌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诗歌意象的理解和情感把握。

重点:分析诗歌的韵律、节奏,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生准备: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雨巷的视频,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诗歌朗读: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 诗歌解析:(1)了解作者及创作背景。

(2)分析诗歌的韵律、节奏。

(3)解读诗歌意象,体会作者情感。

4. 例题讲解:分析诗句“她是有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讲解意象的运用。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意象分析方法,分析诗句“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6.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诗歌中的情感表达,分享心得。

六、板书设计1. 作者:戴望舒2. 主题:雨巷3. 韵律:AABB4. 意象:丁香、雨巷、油纸伞5. 情感:忧愁、期待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雨巷》中的意象,并谈谈你对作者情感的理解。

《雨巷》中的意象主要有丁香、雨巷、油纸伞等。

这些意象共同构成了一种朦胧、忧愁的氛围,表达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渴望与追求,以及对现实生活的无奈和感慨。

2. 课后拓展:阅读戴望舒的其他诗歌,比较其风格特点。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让学生较为深入地理解了《雨巷》这首诗歌。

在课后反思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掌握程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教案主讲老师:庞丽平小说鲁迅《阿Q正传》教学目的:认识阿Q形象及其意义;理解鲁迅的创作意图及其卓越贡献。

教学时数:3学时教学重点:“精神胜利法”的内涵及阿Q的性格特征、典型意义教学难点:“精神胜利法”的价值评判教学内容:一、鲁迅创作状况简介鲁迅(1881-1936),浙江绍兴人,原名樟寿,后改名树人,字豫才,1918年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开始使用笔名“鲁迅”。

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热风》、《坟》、《华盖集》、《华盖集续编》、《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集外集拾遗》、《集外集拾遗补编》等,学术著作《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等,鲁迅的作品迄今已被译成50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拥有广大读者。

《阿Q正传》是鲁迅唯一的中篇小说,发表于1921年12月至1922年2月的《晨报副刊》,收人《呐喊》。

作品主要人物有阿Q、赵太爷、假洋鬼子等。

二、作品解析(一)鲁迅的创作思想及对阿Q的态度改造国民性,“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是鲁迅创作思想的主要特点。

他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中说:“说到‘为什么’做小说吧,我仍抱着十多年前的‘启蒙主义’,以为必须是‘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所以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不幸的人们”,指贫苦农民、贫民、下层知识分子、劳动妇女等广病苦”,既是物质的“病苦”,更主要的是精神的“病苦”:国民劣根性、封建思想等。

通过“揭出病苦”,使人们惊醒起来进行“疗救”:改造国民性,清除封建思想的毒害,进行有效的抗争。

《阿Q正传》是体现鲁迅创作思想的代表作。

鲁迅对阿Q的态度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哀怜他不幸的生活遭遇,恼怒他有着精神胜利法等国民劣根性而不起来抗争。

(二)阿Q的形象及其典型意义阿Q是辛亥革命时期的一个落后农民,是“一个现代的我们国人的灵魂”。

(鲁迅:《俄文译本<阿Q正传>序及著者自序传略》)阿Q是一个贫苦农民,无房无地,寄居在土谷祠内,以帮人做短工为生,社会地位极其低下,连一个姓氏也没有,受尽压迫、剥削、欺凌,生活十分悲惨。

在“恋爱的悲剧”一章里,阿Q被地主赵太爷掠夺去了一切,被断绝了在未庄的生计。

但是,阿Q却并无真正的不平和反抗。

阿Q的主要性格特征是精神胜利法:他在现实生活中处于失败者的地位,但不正视现实,以妄自尊大等方法,自欺自慰,自我陶醉于虚妄的精神胜利之中。

第二章“优胜记略”对精神胜利法作了生动的描写:第一是妄自尊大,被赵太爷打了嘴巴后,心里想这是“儿子打老子”而得意起来;第二是自轻自贱,甚至以作践、痛打自己来转败为胜;第三是欺凌弱者,被假洋鬼子打后,以调笑、侮辱小尼姑来忘却自己受到的伤害,轻松得飘飘欲飞;第四是忌讳缺点,以丑为荣,他因头上的癞疮疤而讳说“癞”以及一切近于“赖”的音,但又说别人还“不配”,仿佛在他头上的是一种高尚的光荣的并非平常的癞头疮,别人还“不配”有;第五是健忘,很快会忘却伤害而高兴起来,甚至在被打之后反而似乎完结了一件事而轻松起来。

精神胜利法是一种精神上的麻醉剂,使阿Q不能认识自己在现实中的悲惨地位和处境,觉醒起来进行抗争。

此外,阿Q还有主观、狭隘保守、狡猾等性格特点,以及排斥异端、重视男女之大防、深恶造反等封建传统观念和正统思想。

总之,阿Q是一个具有许多劣根性的落后农民。

作者在小说的后半部,把阿Q放在革命中表现。

当辛亥革命起来时,阿Q也“神往”于革命了,并且还有在大街上高喊“造反”和投革命党的行动。

他在土谷祠中的“革命幻想曲”,既表现出农民的自发的革命要求:报复压迫者,改变自己被压迫被剥削的社会地位和生活处境;又是和狭隘报复、享受、取压迫者而代之等落后农民的私欲和糊涂观念联系着的。

他并没有真正地觉醒。

最后糊里糊涂地被所谓革命政府作为抢劫犯而送上“大团圆”之路。

阿Q形象具有深广的典型意义。

第一,他是“一个现代的我们国人的灵魂”。

阿Q身上的精神胜利法,并非只属于落后农民,它是在长期封建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普遍存在于民族各阶层的一种国民劣根性。

因此阿Q形象对中国人都有针砭意义,它惊醒国人起来改造这落后麻木的国民劣根性。

第二,阿Q的“革命”及其“大团圆”结局,提出了在民主革命中启发农民和国民的觉悟的重要性,并在客观上揭示了辛亥革命的历史教训。

农民是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主力军,但农民还处于不觉悟状态。

辛亥革命没有发动和依靠农民,向封建势力妥协,阿Q要投革命而无门可人,被混入革命的封建势力枪毙。

这是阿Q的悲剧,也是辛亥革命的悲剧。

(三)阿Q的“革命”及其“大团圆”结局这一要点是属于上述要点的一个部分,故上文已有涉及,应参看。

为避免重复,本要点只对上文作补充及概括性说明。

1.阿Q的“革命”,说明鲁迅改造国民性的主张,同他关心革命、关心农民对待革命的态度以及革命给农民带来了什么等种种问题间的一致性。

2.阿Q的“革命”,是由他的被压迫被剥削的社会地位决定的。

曾经有人认为阿Q要做革命党“在人格上似乎是两个”,否认阿Q革命的可能性。

鲁迅说:“中国倘不革命,阿Q便不做,既然革命,就会做的。

我的阿Q的运命,也只能如此,人格也恐怕并不是两个。

”(《华盖集续编·<阿Q正传>的成因》)像阿Q这样的贫苦农民,到了活不下去的时候,在革命起来时,是必然要求革命的。

这是鲁迅对阿Q性格的现实主义的深刻把握。

3.阿Q的“革命”,是阿Q性格的发展,从虚妄的精神胜利转为要求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和生活处境,实现物质欲求的实际的胜利,这是一种农民的自发革命要求。

4.阿Q的“革命”观,又是和落后农民的私欲及许多糊涂观念联系着的。

他要报复压迫者赵太爷等,同时也要报复同属贫苦农民的小D、王胡等;他要实现物质欲求,和他要取赵太爷而代之的思想紧紧联系。

他并没有真正觉醒,也没有真正抛弃精神胜利法。

5.阿Q的“大团圆”结局,在偶然性中具有某种历史必然性:因为辛亥革命没有发动和依靠农民,农民阿Q处于不觉悟状态;因为辛亥革命和封建势力妥协,被封建势力篡夺了胜利果实。

和封建势力处于对立面的农民阿Q被诬指为抢匪而被枪毙,就并不奇怪了。

这些都是辛亥革命的历史教训。

(四)《阿Q正传》对辛亥革命的描写作品并没有对辛亥革命展开正面描写,只是作为阿Q悲剧命运的背景予以侧面勾勒,但深刻揭示了辛亥革命的历史教训。

1.与封建势力妥协,被封建势力篡夺革命胜利果实。

作品写到,革命党进了县城,但没有什么变动,“知县大老爷还是原官,不过改称了什么”,“带兵的也还是先前的老把总”,而且都做了革命党了。

在未庄,假洋鬼子成了革命的风云人物,还介绍赵秀才大爷也参加了革命党,一起到静修庵去,把老尼姑当作满清政府,闹了一通砸龙牌“革命”,还顺手牵羊偷走了一只宣德炉。

2.没有发动和依靠农民。

农民是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主力军。

而贫苦农民阿Q还处于严重不觉悟的状态,但他要求革命,却又无处可投奔,去找假洋鬼子,假洋鬼子不准他革命。

最后,赵太爷家诬告阿Q是抢匪,把总老爷要显示自己做革命党人的政绩,阿Q被辛亥革命后的所谓革命政府送上法场结束了他悲惨的一生。

这是农民阿Q的悲剧,也是辛亥革命的悲剧。

(五)《阿Q正传》的艺术特色1.艺术描写的高度典型化,真实地再现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

未庄是辛亥革命前后中国农村社会的缩影。

在这个封闭型的封建小王国里,地主赵太爷是土皇帝,对农民阿Q、小D 等进行着专制统治和敲骨吸髓的榨取。

小说突出描写这个土皇帝的专制淫威和贪婪无耻。

阿Q 只是因为向赵家的仆妇吴妈求爱,被地保训斥为“简直是造反”,被掠夺了一切,村子里再也没有人找阿Q做工,在未庄的生计被全部断绝。

小说还描写了未庄的民情风习、世态人情。

赵太爷打了阿Q,未庄舆论是错在阿Q,因为赵太爷是不会错的;但从此大家仿佛格外尊敬阿Q,因为阿Q是被名人赵太爷打了。

这些描写,揭示了中国农村封建主义统治的根深蒂固,封建等级观念和正统思想,已形成一种强大的习惯势力。

这是产生阿Q性格的典型环境,是造成阿Q 悲剧的典型环境。

阿Q是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

作者采用“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的典型化方法,使人物具有深广的社会历史内涵,有高度2.白描艺术手法的运用。

白描原本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即用黑线条勾描物象,不用颜色表现。

文学的白描,指用简洁的笔墨勾勒艺术形象。

这就要求作家选取最能表现人物性格特征的细节和语言,寥寥数笔,就使人物栩栩如生,呼之欲出。

鲁迅的白描手法就能如此传神。

以个性化的语言为例,阿Q的“我们先前—比你阔得多啦!你算是什么东西!”“现在的世界太不成话,儿子打老子”,就使阿Q妄自尊大的精神胜利法的性格特征,得到闻其声如见其人的生动表现。

赵太爷的“你怎么会姓赵!—你哪里配姓赵!”两句话,也写尽了赵太爷的淫威;而他在辛亥革命风暴中的一声“老Q’,,又把这个土皇帝对革命的恐惧心理和狡诈性格,作了含蓄而深刻的表现。

以细节而言,阿Q的画圆圈,就把阿Q的糊涂、麻木,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是决定他生死的在供状上画花押,但他却为圈画得不圆而羞愧、懊恼,但后来又以“孙子才画得很圆的圆圈”而释然,真是糊涂麻木到极点,表现阿Q并没有鬓正地觉醒,也没有真正抛弃精神胜利法。

这样的细节在作品中是非常多的。

3.独具的批判与讽刺的特色。

小说中不仅有头尾两部分的议论,而且其他许多地方也都穿插着议论成份。

这些议论都具有批判与讽刺的特色,是突现主题和人物形象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例如、小说开头关于作品的名目、阿Q的性格、籍贯的探讨和借题发挥,一方面对儒家的.“正名说”、旧社会所谓“阔人”和“立言’的人以及有“历史癖与考据癖”的人进行了讽刺,一方面又写出了阿Q生活的社会环境及其社会地位,因而与人物性格的刻画是密切相关的。

另如第四章“恋爱的悲剧”第一段的那些议论,不仅直接批判了阿Q的麻木、糊涂、健忘,而且抨击了中国固有的封建主义的精神文明,鲜明地表达了作者的爱憎及作品的中心思想。

总之,作者那些灰谐而精辟的议论,给作品涂上了一层浓厚的思想批判的色彩,显示了作者作为一个战斗的思想家的特色。

的典型性,同时又非常个性化。

4.卓越的语言艺术。

首先表现在人物对话的性格化上,有时尽管是很简单的几句话,也能准确地表现人物的身份、教养和突现人物独特的精神面貌。

其次,作品使用了不少古语,如“谁料博雅如此公”、“夫文童者,将来恐怕要变秀才者也”、“斯亦不足畏也矣”等等,不仅言简意赅,富于表现力,而且给作品增添了一种特有的诙谐性与讽刺力,是古语活用的范例。

第三,是小说的语言饱含着幽默感,并且好用反语,喜欢夸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