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中医诊疗方案汇总

内五病区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年8月)与《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 年5月)。

主要症状;头晕目眩,头痛。

次要症状;头如裹,面红目赤,口苦口干,耳鸣耳聋,汗出,腰膝酸软等。

2.西医诊断:参照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中国高血压联盟和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制定的《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年修订版)》(1)未应用抗高血压药物情况下,平均收缩压(SBP)) ≥140mmHg 和(或)平均舒张压(DBP)) ≥ 90mmHg;

(2)既往有高血压史,目前近4周内应用抗高血压药物治疗的个体。

(二)证候诊断

1.肾气亏虚证:腰脊酸痛(外伤性除外)、胫酸膝软或足跟痛、耳鸣或耳聋、心悸或气短、发脱或齿摇、夜尿频、尿后有余沥或失禁、舌淡苔白、脉沉细弱。

2.痰瘀互结证;头如裹、胸闷、呕吐痰涎、刺痛(痛有定处或拒按)、脉络瘀血、皮下瘀斑、肢体麻木或偏瘫、口淡、食少、舌胖苔腻脉滑,或舌质紫暗有瘀斑瘀点脉涩。

3.肝火亢盛证:眩晕、头痛、急躁易怒、面红、目赤、口干、口苦、便秘、溲赤、舌红苔黄、脉弦数。

4.阴虚阳亢证:腰酸、膝软、五心烦热、心季、失眠、耳鸣、健忘、舌红少苔、脉弦细而数。

二、治疗方案

本方案适用于18岁以上原发性高血压人群,不适用于儿童高血压、妊娠高血压、合并严重慢性肾脏疾病的高血压以及继发性高血压人群。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

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的辨证论治应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标本兼治,强调长期治疗时应以治本为主。

1.肾气亏虚证

治法:平补肾气,调和血脉。

推荐方药:补肾和脉方加减。生黄芪、黄精、桑寄生、仙灵脾、炒杜仲、女贞子、怀牛膝、泽泻、川穹、当归、地龙等。

中成药:杞菊地黄丸、六味地黄丸(肾阴虚证)、右归丸(肾阳虚证)等。

2.痰瘀互结证

治法:祛痰化浊,活血通络。

推荐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合通窍活血汤加减。生半夏洗、苍术、白术、天麻、陈皮、茯苓、薏苡仁、桃仁、红花、当归、枳壳、赤芍、川穹、地龙、郁金等。

中成药;绞股蓝总甙片、血塞通片、养血清脑颗粒等。

3.肝火亢盛证

治法:清肝泻火,疏肝凉肝。

推荐方药:调肝降压方加减。柴胡、香附、佛手、夏枯草、炒桅子、丹皮、菊花、双钩藤(后下)等。

中成药:牛黄降压丸、龙胆泻肝软胶囊等。

4.阴虚阳亢证

治法:滋阴补肾,平肝潜阳。

推荐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减。明天麻、双钩藤(后下)、石决明(先煎)、炒桅子、川牛膝、益母草、桑寄生、夜交藤、茯神、牡丹皮等。

中成药:天麻钩藤颗粒、全天麻、清脑降压片等。

(二)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

瘀血阻络证:可选择具有活血化瘀功效的中药注射液,如川穹注射液、灯盏花注射液、丹红注射液、香丹注射液、舒血宁注射液、疏血通注射液等。

气虚血瘀证:可选择具有益气养阴功效的中药注射液,如黄芪注射液、参麦注射液、生脉注射液,配合应用活血化瘀功效的中药注射液。

痰浊壅盛证:可选择醒脑静注射液。

(三)外治法

1.中药足浴

(1)夏枯草30g、钩藤20g、桑叶15g、菊花20g。上药制成煎剂,用时加温至50℃左右,浸泡双足、两足相互搓动,每次浴足 20∽30分钟,每日2次,10∽15天为1个疗程。

(2)钩藤20g、吴茱萸10g、桑寄生30g、夏枯草30g,水煎取药液1500ml,加入食醋1OOml,每天足浴30分钟左右,每日一次,十天为一疗程。

(3)钩藤I5g、野菊花I0g、稀签草30g、夏枯草2Og、川牛膝20 g、赤芍20g、川穹15g、葛根20g、花椒10g,浸泡1小时后,大火煮开,小火再煮30分钟,后下钩藤,连水带药倒人盆中,水温40℃∽-45℃,赤足泡药中,浸过踝部,双足互搓,每次 30分钟,每天1次,10次为1疗程,间隔3天,做第二疗程。

2.耳穴压豆

(1)常用穴:耳背沟、肝、心、交感、肾上腺:备用穴:耳神门、耳尖、肾。常用穴每次取3∽4穴,酌加备用穴,以7mmX7mm的胶布,将王不留行籽贴于所选之穴,贴紧后并稍加压力,使患者感胀痛及耳廓发热。每隔2天换贴1次,每次一耳,双耳交替,15次为一疗程。

(2)肾气亏虚证、肝火亢盛证、阴虚阳亢证选用肾、枕、皮质下;痰浊壅盛证选用脾、枕、皮质下。耳穴定位:肾:在对耳轮下脚下缘:枕:在对耳屏后上方;皮质下:在对耳屏的内侧面;脾点:耳甲腔后上方,在耳轮脚消失处与轮屏切迹连线的中点。

(3)操作流程:①将胶布剪成0.5cmXO.5cm的小方块,将磁珠粒或生王不留行子或白芥子或六神丸贴在胶布中央各用。②然后用

75%酒精棉球消毒耳廓,将贴有药子的胶布对准穴位贴压。③贴压后用手指按压穴位半分钟,嘱患者每天自行按压5次,每次 10分钟,局部微热微痛为宜。④每次贴一只耳朵,下次轮换对侧,症状较重者可双耳同时贴。

3.穴位敷贴

(1)肾气亏虚症:吴茱萸散(吴茱萸1份,清醋1份)涌泉、太溪、太冲穴贴敷。痰湿奎盛证:吴茱萸散内关、丰隆、解溪穴贴敷。肝火亢盛证:清肝散(吴茱萸1份,黄连6份,清醋1份)涌泉、太溪、太冲穴贴敷。肝阳偏亢伴有头晕者,以吴茱萸、川穹题粒剂各3g,混匀,白醋调成糊状,每天晚间临睡前贴敷双侧涌泉穴,2周为1个疗程;肝阳偏亢伴头痛明显者,以决明子log焙干研末,以绿茶水调成糊状,贴敷两侧太阳穴,干后更换。

(2)生大黄2g、生石决明5g、午膝5g、冰片0.5g诸药为末,过600目筛,适量凡士林调为糊状,等分4份,均匀涂于自粘性无菌敷料上,贴于双侧穴位上,每日1次,每次贴6小时,次日对时更换,15日为1疗程,可以连续2个疗程或以上。肝阳上亢证:曲池、风池、合谷、太冲;风痰上扰证:曲池、合谷、丰隆、太溪;肝肾阴虚证:曲池、合谷、足三里、三阴交;阴阳两虚证:曲池、足三里、气海、涌泉;气虚血瘀证:曲池、合谷、气海、丰隆。

穴位埋线(穿刺针埋线)

在太冲穴、三阴交、足三里等选定穴位埋藏医用铬制羊肠线,其最初起到刺激穴位的机械作用,以后肠线液化、吸收所产生的化学刺

激,作用持久而温和,兼有穴位刺激疗法和组织疗法的共同作用。操作方法:患者取卧位或坐位,医生选取专用埋线针1支,前端置入已消毒羊肠线1.5cm长,常规消毒局部皮肤,左手拇、食指绷紧或提起进针部位皮肤,右手持针对准选定双侧太冲穴位(位于人体足背侧,当第1骨间隙的后方凹陷处),快速进针过皮,送针至一定深度,当出现针感后即酸、麻、胀等后,缓慢退针。边退针,边推针芯,将羊肠线埋植在穴位内,针孔涂以碘酒,盖上消毒纱布。

注意事项:(1)严格无菌操作,防止感染。(2)埋线最好在皮下组织与肌肉之间,羊肠线头不可暴露在皮肤外面。(3)注意术后反应,一种属于正常反应,由于刺激损伤及羊肠线刺激,在1∽5天内,局部出现红、肿、热、痛等无菌性炎症反应。少数病例反应较重,切口处有少量渗出液,亦属正常现象,一般不需要处理,若渗液较多凸出皮肤表面时,可将乳白色渗液挤出,用70%酒精棉球擦去,覆盖消毒纱布。(4)少数病人因治疗中无菌操作不严或伤口保护不好,造成感染,一般中治疗后3∽4天出现局部红肿,疼痛加剧,并可伴有发热,应予局部热敷及抗感染处理。(5)个别病人对羊肠线对敏,治疗后出现局部红肿、瘙痒、发热等反应,应适当作抗过敏处理。20天为一个疗程,共3个疗程。

(四)其他疗法

1.养生调摄方法见表1.

表1防治眩晕(原发性高血压)的调摄法

2.治疗设备:根据病情需要和临床症状,可配备多功能艾灸仪和针灸器具(针灸针、艾条、刮痧板、拔火罐等),可选用腿浴治疗器、足疗仪等中药浸浴设备。

(五)内科基础治疗

参照《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年修订版)》,合理控制多重心血管危险因素。

(六)护理

包括基于血压波动性日节律、月节律和年节律的调神摄生、因时起居、择时服药、排痰腑等。

三、疗效评价

(一)评价标准

1.中医证侯学评价

采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

年5月)的证候评分标准,动态观察证候变化,重点于评价患者已有或新发的头晕目眩、头痛等主要症状是否明显缓解(证候计分下降≥50%)

2.病病情评价

推荐采用世界卫生组织生活质量测定简表中文版(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Quality of Life Assessment)和杜氏高血压生活质量量表进行成人原发性高血压的生活质量评分,采用《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年修订版)进行成人原发性高血压的病因鉴别诊断、心血管危险因素的评估,并指导诊断措施及预后判断。

降压目标:年轻人或合并糖尿病、慢性肾脏病<130/80mmHg; 60∽69岁<140/9OmmHg,如能耐受,还可进一步降低;70∽79岁<150/9 0mmHg,如能耐受,还可进一步降低:肾功能受损蛋白尿<1g/d者<l3O/85mmHg;肾功能受损蛋白尿>1g/d者< l25/75mmHg。

(二)评价方法

推荐同时采用肱动脉血压和24小时动态血压评定降压疗效,采用尿微量白蛋白评价早期肾功能损害情况。

1.肱动脉血压

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根据偶侧SBP平均值下降> 10mmHg以上作为疗效判定,分别计算治疗有效率和血压达标率。治疗有效;SBP下降>10mmHg;降压达标:SBP< l4OmmHg, 且PP <6mmHg,同时舒张压适度下降(不低于6O∽7OmmHg)。

单纯舒张期高血压:(1)显效:DBP下降≥10mmHg并降至<8

5mmHg,或降低20mmHg以上;(2)有效:DBP下降<10mmHg但降至<85mmHg;(3)无效:未达到上述标准。

双期高血压:参照单纯收缩期高血压和单纯舒张期高血压的降压疗效标准,综合判定。

2.动态血压负荷值和昼夜节律

监测24h、日间、夜间的SBP和DBP,日间和夜间的SBP负荷、DBP负荷,24h平均动脉压(24h mean blood pressure,24hMAP),心率。

定义(1)降压值为治疗后每小时平均血压减去观察期相同小时内的平均血压得到的差值。(2)24h MAP=24h SBP/3+24h DBP。(3)根据脉压=平均SBP-平均DBP,计算24pp。(4)负荷值为血压高于正常的次数百分率,以血压负荷值>30%作为诊断血压升高的指标之一。(5)动态血压昼夜节律;血压波动的昼夜节律采用夜间血压下降率表示,即(日间平均值-夜间平均值)/日间平均值,以<10%为血压昼夜节律异常。血压规律变化即夜间平均收缩压较日间平均收缩压下降百分率或/(和)夜间平均舒张压较日间平均舒张压下降百分率≥10%,为正常构型血压节律;否则为血压非规律变化,即非构型血压节律。

3.早期肾功能改变

肾功能受损蛋白尿>1g/d的肾功能正常,或与治疗前比较肾功能好转/无变化,尿微量白蛋白﹤300mg/L或转阴;肾功能受损蛋白尿﹤1g/L者的肾功能正常,或与治疗前比较肾功能好转/无变化,尿

微量白蛋白较治疗前降低至少1个等级(即由300mg/降至100mg/L、50mg/L、20mg/L或阴性)。

眩晕中医诊疗方案

眩晕中医诊疗方案 一、病名 中医病名:眩晕 西医病名:高血压、颈椎病、美尼尔氏综合症等 二、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中医内科常见疾病诊疗指南》(ZYYXH/T18-2008). 眩晕由风阳上扰,痰瘀内阻等导致脑窍失养,脑髓不充。以头晕目眩。视物运转为主要表现。多见于内耳性眩晕、颈椎病、椎-基底动脉系统血管病、高血压病、脑动脉硬化、贫血等。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急诊医学分册》(中华医学会2005年) 1).病史应详细了解眩晕的特点:发作的缓急,诱因和持续时间,发作时能否站立或倾倒的方向,发作与头位和体位的关系。既往用药病史特别是具有耳毒性的药物如链霉素等以及引起中枢损害的药物如镇静药和麻醉药,既往头部外伤史、眼耳部疾病史、心血管病史、内分泌代谢及血液病史。 2).伴随症状主要是迷走神经激惹症状恶心、呕吐、出汗及面色苍白。特别要注意神经系统的伴随症状。 3).体格检查包括生命体征,心脏和胸部检查,耳部及全面完

整的神经系统查体。 4).辅助检查心电图、X线胸片、心脏彩超、头颅CT和MRI、脑电图检查、前庭功能检查和听力检查以及化验检查。 (二)证候诊断: 1. 肝阳上亢证:眩晕,头部跳痛,耳鸣如潮,心烦易怒,失眠多梦,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滑。 2. 气血亏虚证:头目眩晕,劳则加剧,神疲健忘,声低气短,面白少华或萎黄,或心悸失眠,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3. 肾精不足证:眩晕耳鸣精神萎靡,腰膝酸软。偏于阴虚者兼见咽干,形瘦,五心烦热,舌嫩红,苔少或光剥,脉细数;偏于阳虚者兼见面色白或黑,形寒肢冷,遗精滑泄,舌淡嫩,苔白,脉弱。 4. 痰湿中阻证:头重如蒙,头目不清,或伴视物旋转,胸闷不食,嗜睡,时吐痰涎,舌苔腻,脉滑或弦滑。 5. 瘀血阻窍证:眩晕日久,头痛明显,失眠健忘,心悸怔忡,唇舌色暗,舌有瘀点或瘀斑,脉涩。 三、治疗方案 (一)一般处理 眩晕是一种疾病,也是多种疾病的一个症状。导致眩晕发病的因素较多.针对发病因素进行处理.才能得到预期的效果。所以对眩晕治疗除药物治疗外.还要针对发病因素进行调节。如调节饮食,饮食尽可能定时定量.忌暴饮暴食及过食肥甘厚味,或过咸食品,适当多食蔬菜.尽可能戒除烟酒,合理安排工作、学习、生活,坚持体育锻

眩晕病中医诊疗方案

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中医诊疗方案 (2017年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年8月)与《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年5月)。 主要症状:头晕目眩,头痛。 次要症状:头如裹,面红目赤,口苦口干,耳鸣耳聋,汗出,腰膝酸软等。 2.西医诊断:参照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中国高血压联盟和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制定的《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年修订版)》。 (1)未应用抗高血压药物情况下,平均收缩压(SBP)≥140mmHg和(或)平均舒张压(DBP)≥90mmHg; (2)既往有高血压史,目前近4周内应用抗高血压药物治疗的个体。 (二)证候诊断 1.肾精不足证:眩晕耳鸣,精神萎糜,少寐多梦,健忘,腰膝酸软,遗精梦泄;偏于阴虚者,五心烦热,舌质红,脉弦细数;偏于阳虚者,四肢不温,形寒怯冷,舌质淡,脉沉细无力。 2.痰瘀互结证:头如裹、胸闷、呕吐痰涎、刺痛(痛有定处或拒按)、脉络瘀血、皮下瘀斑、肢体麻木或偏瘫、口淡、食少、舌胖苔腻脉滑,或舌质紫暗有瘀斑瘀点脉涩。 3.肝火亢盛证:眩晕、头痛、急躁易怒、面红、目赤、口干、口苦、便秘、溲赤、舌红苔黄、脉弦数。 4.阴虚阳亢证:眩晕,腰酸、膝软、五心烦热、心悸、失眠、耳鸣、健忘、舌红少苔、脉弦细而数。 二、治疗方案 本方案适用于18岁以上原发性高血压人群,不适用于儿童高血压、妊娠高血压、合并严重慢性肾脏疾病的高血压以及继发性高血压人群。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 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的辨证论治应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标本兼治,强调长期治疗时应以治本为主。

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中医诊疗方案汇总

内五病区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年8月)与《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 年5月)。 主要症状;头晕目眩,头痛。 次要症状;头如裹,面红目赤,口苦口干,耳鸣耳聋,汗出,腰膝酸软等。 2.西医诊断:参照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中国高血压联盟和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制定的《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年修订版)》(1)未应用抗高血压药物情况下,平均收缩压(SBP)) ≥140mmHg 和(或)平均舒张压(DBP)) ≥ 90mmHg; (2)既往有高血压史,目前近4周内应用抗高血压药物治疗的个体。 (二)证候诊断 1.肾气亏虚证:腰脊酸痛(外伤性除外)、胫酸膝软或足跟痛、耳鸣或耳聋、心悸或气短、发脱或齿摇、夜尿频、尿后有余沥或失禁、舌淡苔白、脉沉细弱。 2.痰瘀互结证;头如裹、胸闷、呕吐痰涎、刺痛(痛有定处或拒按)、脉络瘀血、皮下瘀斑、肢体麻木或偏瘫、口淡、食少、舌胖苔腻脉滑,或舌质紫暗有瘀斑瘀点脉涩。

3.肝火亢盛证:眩晕、头痛、急躁易怒、面红、目赤、口干、口苦、便秘、溲赤、舌红苔黄、脉弦数。 4.阴虚阳亢证:腰酸、膝软、五心烦热、心季、失眠、耳鸣、健忘、舌红少苔、脉弦细而数。 二、治疗方案 本方案适用于18岁以上原发性高血压人群,不适用于儿童高血压、妊娠高血压、合并严重慢性肾脏疾病的高血压以及继发性高血压人群。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 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的辨证论治应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标本兼治,强调长期治疗时应以治本为主。 1.肾气亏虚证 治法:平补肾气,调和血脉。 推荐方药:补肾和脉方加减。生黄芪、黄精、桑寄生、仙灵脾、炒杜仲、女贞子、怀牛膝、泽泻、川穹、当归、地龙等。 中成药:杞菊地黄丸、六味地黄丸(肾阴虚证)、右归丸(肾阳虚证)等。 2.痰瘀互结证 治法:祛痰化浊,活血通络。 推荐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合通窍活血汤加减。生半夏洗、苍术、白术、天麻、陈皮、茯苓、薏苡仁、桃仁、红花、当归、枳壳、赤芍、川穹、地龙、郁金等。

眩晕症中医优势技术方案2

眩晕是高血压病肝阳上亢、阴虚阳亢证的常见症状。 一、方案处方 刺络平肝方(适宜技术:放血疗法+穴位贴敷) 【循经/取穴】:1)放血疗法:主穴:耳尖穴配穴:耳廓后脉络迂曲处。 2)穴位贴敷:双侧涌泉穴。 【功效工活血通络、平肝潜阳 【主治】:肝阳上亢、阴虚阳亢引起的高血压病眩晕症。主要以血压升高、 眩晕为主症。舌红苔黄,脉弦。 【方解】:放血疗法是针刺方法的一种,即《内经》中的刺络法,是指用三 棱针、粗毫针或小尖刀等刺破络脉,通过放出少量血液,使里蕴热毒随血外 泄,具有泻火解毒、活血通络、平肝降压等作用,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目的的一 种方法。《素问•血气形志》指出:“凡治病必先去其血……泻有余,补不足J 主穴耳尖穴:中医认为少阳主风,太阳主表。由于膀胱经上至头顶再从头 两侧至耳上,少阳经循行耳廓。耳部是全身经络汇聚之处,耳尖穴在耳廓微经 络中为肝经所主,又是经外奇穴,点刺耳尖穴放出少量血液,具有泻火解毒、 活血通络、平肝降压之功。 穴位贴敷技术是以经络学说为指导,将药物制成一定剂型,贴敷到人体穴 位,通过刺激穴位,激发经气,从而达到相应治疗作用的一种外治方法。涌泉 穴(足心)属足少阴肾经之井穴,也是肾经之首穴,是肾水的源泉。《黄帝内 经》记载:“肾出于涌泉,涌泉者足心也”,它连通肾经体内体表的经脉,有滋 水涵木、潜阳熄风的作用。 吴茱萸性辛、苦、热,归肝、脾、胃、肾经,有疏肝止痛、引火下行等功 效,《素问•至真要大论篇》:“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可引起肝气下降,气降 火亦降,火随气降与肾水相交,阴阳协调而平衡,从而清火熄风,收降压之 效。吴茱萸有引心火下行至涌泉,使火归元。醋酸具有收敛的作用,可增加药 物中生物碱的溶解度,吴茱萸加醋调制可以醋酸之收性,制约吴茱萸的辛散, 防药力耗散而提高疗效。 眩晕中医优势技术方案2

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病)诊疗方案临床路径总结优化

2019年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病)优势病种总结优化 一、基本情况 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病)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的第一批优势病种之一,从2019年1月,我科在开展眩晕病中医临床路径的实施工作期间接受临床路径管理的住院患者共有345例,占总优势病种的36.5%,平均住院日_6.11__天。 应用的主要治疗方法有。口服中药汤剂、口服中成药、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针灸、以及其他啊中医外治法治疗等。 二、主要治疗方法应用情况 完成临床路径的283例病例中,采用的主要治疗方法应用情况如下:中药饮片使用率37.3 2%,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液)使用率48.46%,特色疗法使用率98%,辨证施治率100%。 其中,采纳的关键中医治疗方法情况如下。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128例(37.32_%),辨证选择口服中成药103例(30%),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20例(5.8%),针灸治疗10例(2. 8%),内科基础治疗345例(100%),其他疗法320例(92.7%)。 三、应用情况分析 随着我科业务能力的不断提升,高血压病患者逐渐增加,科室以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案,注重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临床疗效不断显现。 从实际情况看,治疗难点主要是因为大部分高血压病患者多为中老龄甚至是高龄患者,且病程较长,患者合并身体其它系统疾病损害较普遍,心脑肾功能均有不同程度受影响,治疗 难度大。下一年度,科室将加大眩晕病健康教育宣传力度,正确引导患者在缓解期康复锻炼 及预防急性发作。同时依托中医药特色优势,注重疏肝益肾,心脑肾同治,攻补兼施,充分 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在快速控制病情的同时,强调远期疗效,最大限度改善患者脏腑功能 及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多数患者对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穴位敷贴等治疗方法均能较好地依从。对口服中药汤剂、针灸等中医外治法较抵触。依从性好的治疗方法,分析其原因,具有以下特点: 1.治疗方法的疗效有循证医学证据,被纳入到正规教材以及正式发布的指南中,医生的依从性好,如高血压发病过程中血管受损,平肝潜阳法贯穿治疗始终。 2.治疗方法能广泛被患者乃至民众所认可,因此患者及其家属的依从性好,如患者和家属

名中医治疗眩晕医案精选

眩晕 一、医案导入 陈某,男,58岁,2021年4月10日初诊。 主诉:发作性眩晕4天。 现病史:患者4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眩晕,天旋地转,视物模糊,站立不稳,伴胸闷恶心,呕吐痰涎,体位变化时发作,持续数秒后可缓解。刻下症见:头昏沉,头重如裹,精神欠佳,神疲乏力,无耳鸣耳聋,偶感心慌心悸,口干不欲饮,晨起口苦,纳差,多寐,二便正常。舌象:舌淡红,舌体胖大,边有齿印,苔白腻。 脉象:脉滑。 既往史:既往有高血压病史10余年,长期服用苯磺酸氨氯地平片,血压控制一般。 诊疗经过:证属痰浊上蒙,扰乱清窍,清窍不宁。治宜化痰祛湿,健脾和胃,祛风止眩。方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合参芪温胆汤加减:法半夏10g,白术15g,天麻10g,茯苓15g,陈皮6g,钩藤15g,川芎15g,僵蚕10g,蝉蜕10g,党参15g,黄芪15g,枳实10g,石菖蒲15g,竹茹15g,胆南星15g,远志15g。7剂,水煎服,每日1剂。 二诊:患者服药7剂,未再发眩晕,天旋地转、恶心呕吐好转,头昏沉减轻,头重如裹,神疲乏力改善,劳累后感心慌心悸,无胸闷胸痛,口干口苦,纳食尚可,夜寐安,二便正常,舌暗红,苔白腻,脉滑。改用参芪温胆汤加减,健脾祛湿,利胆和胃,佐以益气补血,活血通络。方药:法半夏10g,茯苓15g,陈皮6g,枳实10g,竹茹15g,川芎15g,丹参15g,石菖蒲15g,远志15g,党参15g,黄芪15g,薄荷10g,僵蚕10g,胆南星10g。7剂,水煎服,每日1剂。 本医案来源:黄春华主任中医师门诊医案。 二、思考讨论 1.本病的中医诊断、证型是什么? 2.请阐述本病的病因病机。 3.本病如何与厥证、中风鉴别? 4.请写出治法、方药(方名、药名、用量、用法)。 【解析】 1.诊断:眩晕。证型:痰浊上蒙。 2.病因病机:痰浊上蒙,扰乱清窍,清窍不宁。 3.厥证: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或伴见四肢厥冷为特征,一般可在短时间内苏醒,严重者亦可一厥不复甚至死亡。眩晕发作严重者也有头眩欲仆或晕眩仆倒的表现,虽与厥证相似,但无昏迷、不省人事等症,也无四肢厥冷表现。 中风: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伴口舌歪斜、半身不遂、失语,或不经昏仆,仅以㖞僻不遂为特征。眩晕仅以头晕目眩为主症,虽眩晕之甚者亦可见仆倒,与中风昏仆相似,但患者神志清楚或瞬间即清,且无半身不遂、口舌斜、言语謇涩等症。部分中风患者以眩晕、头痛为先兆表现,应当注意二者的区别及联系。 4.治法:化痰祛湿,健脾和胃,祛风止眩。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合参芪温胆汤加减。组成:法半夏10g,白术15g,天麻10g,茯苓15g,陈皮6g,钩藤15g,川芎15g,僵蚕10g,蝉蜕10g,党参15g,黄芪15g,枳实10g,石菖蒲15g,竹茹15g,胆南星15g,远志15g。7剂,水煎服,每日1剂。 【按】本案患者头昏沉,头重如裹,舌淡红,舌体胖大,边有齿印,苔白腻,脉滑,说明其脾虚失运,痰浊内生;眩晕,天旋地转,视物模糊,站立不稳,伴胸闷恶心,呕吐痰涎,显然因痰浊上蒙,引动肝风,风痰上扰清窍,清窍不宁所致。脾虚生痰,痰浊上蒙,引动肝风,“风痰上扰”是其标实,“脾胃亏虚”是其本虚。根据“急则治标”的原则,故先化痰息

眩晕中医诊疗方案(2015优化版)

眩晕中医诊疗方案(2015年优化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一中医病证部分》(2008年),及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内科学》(周仲英主编,第二版,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 (1)头晕目眩,视物旋转,轻则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舟船,甚则仆倒。 (2)可伴恶心呕吐、眼球震颤、耳鸣耳聋、汗出、面色苍白等。 (3)起病较急,常反复发作,或渐进加重。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眩晕》(粟秀初,黄如训主编,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第二版,2008年)。包括疾病种类有;中耳炎、美尼尔综合征、前庭神经元炎、迷路炎等。 诊断要点: (1)眩晕为发作性视物或自身旋转感、晃动感,不稳感,多因头位或(和)体位变动而诱发。 (2)眩晕同时或伴有其他脑干等一过性缺血的症状,如眼症(黑蒙、闪光、视物变形、复视等)、内耳疼痛、肢体麻木或无力,猝倒、昏厥等。 (3)有轻微脑干损害体征,如角膜和(或)咽部反射减退或消失,调节和(或)辐辏障碍,自发性或转颈压迫一侧椎动脉后诱发的眼震以及阳性的病理反射等。 (4)测血压,查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及心电图、颈椎X线

摄片、经颅多普勒超声等有助明确诊断。有条件做CT、MRl或MRA 检查。 (5)肿瘤、脑外伤、血液病、脑梗死、脑出血等引起的眩晕患者除外。 眩晕程度分级标准 0级:无眩晕发作或发作已停止。 1级:眩晕发作中和过后的日常生活均不受影响。 11级:发作中的日常生活被迫停止,过后很快完全恢复。 Ⅲ级:发作过后大部分日常生活能自理。 Ⅳ级:过后大部分日常生活不能自理。 V级:发作过后全部日常生活不能自理,且需别人帮助。 轻度:0、I级;中度:Il、Ⅲ级;重度:Ⅳ、V级。 (二)证候诊断 1、风阳上扰型:眩晕耳鸣、头胀且痛,每因烦劳或恼怒加剧,面色潮红,失眠多梦,舌红苔黄,脉弦细数。 2、肝火上炎型:头晕且痛,目赤口苦,胸胁胀痛,烦躁易怒,寐少多梦,舌红苔黄腻,脉弦数。 3、痰浊上蒙型:头重如蒙,视物旋转,胸闷作恶,呕吐痰涎,苔白腻,脉弦滑。 4、气血亏虚型:头晕目眩,动则加剧,劳累即发,面色晄白,唇甲不华,神疲乏力,心悸少寐,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5、肝肾阴虚型:久发不已,视力减退,两目干涩,少寐健忘、心烦口干、耳呜、神疲乏力、腰酸膝软,舌红苔薄,脉弦细。 6、瘀血阻窍型:眩晕头痛、健忘、失眠、心悸、精神不振、耳呜耳聋、面唇紫暗、舌有瘀点或瘀斑,脉弦涩或细涩。

眩晕中医诊疗规范

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病)中医诊断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公布《中医内科常见病诊断指南》(中国中医 药出版社,8月)与《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5月)。 重要症状:头晕目眩,头痛。 次要症状:头如裹,面红目赤,口苦口干,耳鸣耳聋,汗出,腰膝酸软等。 2.西医诊断:参照卫生部疾病防止控制局、中国高血压联盟和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制定旳《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版)》。 (1)未应用抗高血压药物状况下,平均收缩压(SBP)≥140mmHg和(或)平均舒张压(DBP)≧90mmHg; (2)既往有高血压史,目前近4周内应用抗高血压药物治疗旳个体。 (二)证候诊断 1.肾气亏虚证:眩晕日久不愈、腰膝酸软。耳鸣或耳聋、心悸或气短、夜尿频;或面色白、颜面或双下肢水肿、夜尿多、尿失禁。舌苔: 舌红少苔或舌淡苔白。脉象:脉沉细弱。 2.痰淤互结证:眩晕。头如裹、胸闷、呕吐痰涎、刺痛、面色黧黑、口唇紫黯、肌肤甲错、肢体麻木或偏瘫、口淡、食少。舌苔:舌胖苔腻或舌质暗有瘀斑。脉象:脉细涩。

3.肝火亢盛证:眩晕、头痛急躁易怒、面红目赤、口干、口苦、便秘。舌红苔黄脉弦或数。 4.阴虚阳亢证:眩晕、急躁易怒、失眠、面红、目赤、头痛、腰酸、膝软、五心烦热口干、口苦、便秘、溲赤。舌苔:舌尖边红苔黄。脉象:脉弦或数。 二、治疗方案 本方案合用于原发性高血压病,年龄>18岁,不合用于小朋友高血压、妊娠高血压、合并严重慢性肾脏疾病旳高血压以及继发性高血压人群。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 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旳辨证论治应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标本兼治,强调长期治疗时应以治本为主。 1.肾气亏虚证 治法:平补肝气,调和血脉。 代表方:补益和脉汤加减。生黄芪、黄精、桑寄生、仙灵脾、杜仲、女贞子、牛膝、泽泻、川芎、当归、地龙等。 2.痰淤互结证 治法:化痰祛浊,活血通络。 代表方:半夏白术天麻汤合通窍活血汤加减。生半夏、陈皮、白术、苡仁、茯苓、天麻、红花、当归、赤芍、川芎、地龙、郁金等。 3.肝火亢盛证 治法:清肝泻火,疏肝凉肝。 代表方:调肝降压方加减。柴胡、香附、佛手、夏枯草、炒栀子、黄芩、丹皮、菊花、钩藤等。

眩晕-中医诊疗方案

眩晕-中医诊疗方案LT

功效:平肝熄风、清热化痰通络 主药:天麻、钩藤、石决明、川牛膝、杜仲、桑寄生、地龙、水蛭等 【中药注射剂】静点活血通络类药物,如丹红、灯盏细辛、丹参注射液等活 血通络。 1.气血亏虚 【症状】:眩晕动则加剧,劳累而发。舌质淡,脉细弱。 次症:面色晄白,唇甲不华,发色不泽,心悸少寐,神疲懒言,饮食减少。【治法】:补养气血,健运脾胃 【方药】:归脾汤加减:太子参、黄芪、白术、茯神、酸枣仁、龙眼肉、木香、炙甘草、当归、远志。 【中成药】补气脉通片(新药制字z04000825) 功效:益气健脾、化痰通络 主药:黄芪、当归、地龙、红花、川芎等 【中药注射剂】静点益气通络类药物,如生脉注射液,参麦针等。 2.肾气亏虚 【症状】:眩晕久发不已,视力减退。 次症:两目干涩,少寐多梦,健忘,腰膝酸软,耳鸣,偏于阴虚者,五心烦热,舌质红,脉弦细弱,偏于阳虚者,四肢不温,形寒怯冷,舌质淡,脉弦细。【治法】:平补肾气,调和血脉 【方药】:补肾和脉方加减: 【中成药】:可选用平肝脉通片5片,每日三次口服。 【中药注射剂】:静点活血通络类药物,如丹红、灯盏细辛、丹参注射液等 活血通络。 3.痰瘀互阻 【症状】:眩晕而见头重如裹,或头痛,视物旋转。舌有瘀点或瘀斑,苔白腻,脉濡滑、弦涩或细涩 次症:胸闷恶心,健忘、失眠,精神不振,耳鸣耳聋,面唇紫暗,食少多寐。 【治法】:燥湿化痰、活血通络 【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天麻、半夏、炒白术、橘红、茯苓、甘草、

生姜、大枣。 【中成药】:可选用化痰脉通片5片,每日三次口服。 【中药注射剂】:静点活血通络类药物,如丹红、灯盏细辛、丹参注射液 等活血通络。 中医外治法:中医推拿、针灸、贴敷、足底反射治疗等中医理疗手法。【调摄】: 1. 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急噪恼怒、情志过激而使疾病再度复发。 2.生活起居有常,避免劳累。适当休息。随天气变化增加衣被,注意保暖。 3.饮食以低盐、低脂肪、低胆固醇食物为宜,对吃新鲜水果、蔬菜及豆制品,不宜过饱,忌食辛辣、刺激之品,戒烟酒。 4.保持大便通常,避免用力过度,经常食用含纤维素多的新鲜蔬菜、水果。以润肠通便。 5.积极治疗原发病,按时服药,注意血压的变化,定期到医院复查。根据自身的情况,适当参加锻炼,加强肢体功能活动。 【本科特色疗法】: 根据临床观察,中老年眩晕多以痰瘀阻络多见,故配制了三种新制剂,化痰脉通片,平肝脉通片,补气脉通片(三种制剂配方详见胸痹),在临床中根据辨证使用三种制剂取得了良好疗效,在治疗中除了用中草药汤剂及上述三种制剂外,还配合静点复方丹参注射液或络泰、灯盏细辛等注射液以活血化瘀,改善脑部缺血情况。必要时选择营养脑细胞药物。配合中医推拿、针灸、贴敷、足底反射治疗等中医理疗手法。 足底敷贴: 【功效】:引火归源、调整阴阳 【主方】:吴茱萸、白芷、白芥子 【用法】:上三味药研末,以食醋调成糊状,在患者睡前分别对双足涌泉穴进行敷贴,8小时后去除。去除敷料后以盐水棉球清洁皮肤上的药迹。每晚一次,四周为一疗程。 【注意事项】: 1. 若治疗过程中患者血压突然升高,需停贴敷治疗,同时调整降压药物。

眩晕中医诊疗方案(2022年优化版)

眩晕中医诊疗方案(2022年优化版) 眩晕中医诊疗方案(2022年优化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一中医病证部分》(2022年),及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内科学》(周仲英主编,第二版,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22年)。 (1)头晕目眩,视物旋转,轻则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舟船,甚则仆倒。 (2)可伴恶心呕吐、眼球震颤、耳鸣耳聋、汗出、面色苍白等。 (3)起病较急,常反复发作,或渐进加重。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眩晕》(粟秀初,黄如训主编,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第二版,2022年)。包括疾病种类有:美尼尔综合征、前庭神经元炎、高血压病、脑动脉供血不足、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腔隙性脑梗死等。 诊断要点: (1)眩晕为发作性视物或自身旋转感、晃动感,不稳感,多因头位或(和)体位变动而诱发。 (2)眩晕同时或伴有其他脑干等一过性缺血的症状,

如眼症(黑蒙、闪光、视物变形、复视等)、内耳疼痛、肢体麻木或无力,猝倒、昏厥等。 (3)有轻微脑干损害体征,如角膜和(或)咽部反射减退或消失,调节和(或)辐辏障碍,自发性或转颈压迫一侧椎动脉后诱发的眼震以及阳性的病理反射等。 (4)测血压,查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及心电图、颈椎X线摄片、经颅多普勒超声等有助明确诊断。有条件做CT、MRl或MRA检查。 (5)肿瘤、脑外伤、血液病、脑出血等引起的眩晕患者除外。 眩晕程度分级标准 0级:无眩晕发作或发作已停止。 1级:眩晕发作中和过后的日常生活均不受影响。 11级:发作中的日常生活被迫停止,过后很快完全恢复。 Ⅲ级:发作过后大部分日常生活能自理。 Ⅳ级:过后大部分日常生活不能自理。 V级:发作过后全部日常生活不能自理,且需别人帮助。 轻度:0、I级;中度:Il、Ⅲ级;重度:Ⅳ、V级。 (二)证候诊断 1、风痰上扰证:眩晕有旋转感或摇晃感、漂浮感,头重如裹,伴有恶心呕吐或恶心欲吐、呕吐痰涎,食少便溏,舌苔白或白腻,脉弦滑。

高血压病中医诊疗方案

高血压病中医诊疗方案 高血压病又称原发性高血压,是以动脉压升高尤其是舒张压持续升高为特点的全身性、慢性血管疾病。本病病因尚不十分清楚,长期精神紧张、有高血压家族史、肥胖、饮食中含盐量高和大量吸烟者发病率高。临床上以头晕头痛、耳鸣健忘、失眠多梦、血压升高等为基本特征。晚期病人常伴有心脑肾等器质性损害。结合本病临床表现,一般属中医“眩晕”、“头痛”病范畴;主要由情志内伤、肝肾阴亏阳亢或饮食不节,痰浊壅滞所致;治此常以滋阴平肝潜阳或除痰祛湿等为大法。 如何预防高血压病的发生或控制高血压病的发展?长期以来人们只注重用中西药降压治疗,忽略了从发病原因方面去采取有效防治措施,尽管把血压降了下去,而一旦停药血压又会恢复到原来水平,甚至不断升高。因此,对于本病应做到“未病先防”与“既病防变”相结合。实践证明,对已病者采取有效的防病措施,大都可以截断扭转病势。 (一)基本措施: 1.无高血压病者,应做到未病先防,如平素应积极开展养生防病;偶尔发现一二次血压升高,即应引起重视,如定期复查、及时开展防与治。

2. 一旦患有本病,原则上一期高血压病应重在防而兼顾治,以防发展;二期、三期合并有心、脑、肾器质性损害者则在中西医治疗的基础上,注重于防,以阻止病情恶化。 3.患病后应加强摄生调养,尤其要保持心情舒畅,不必恐惧、焦虑和紧张。只要情志畅达,气血阴阳协调,自有益于本病的康复。 4.注意劳逸结合,慎防劳心、劳力和房事太过。紧张的脑力劳动者尤需注意休息、娱乐;否则,长期精神紧张会使交感神经兴奋,肾上腺素分泌增加,小动脉收缩,从而使血压增高。房事太过亦是如此。 5.经常散步或户外活动,以及郊游览胜,可促使气血阴阳平和,降低并稳定血压。 (二)饮食调护: 1.控制食盐量正常成人每日摄入6克食盐为宜;患高血压病尤其是合并有心、肾功能不全者则应减量,一般每日3~4克。 2.限制饮食,防止过胖饮食要有节度。长期食量过大,易使痰湿内盛而肥胖,肥胖者又易发高血压病。所以高血压病(尤其是体胖者)要适当限制饮食,或少食精白米饭,多食糙米及杂粮;并可运用“揿针刺耳穴法”减肥。 3.食宜清淡,少食肥甘对饮食的基本要求是以清淡素食为主,少食肥甘油腻,饮食合理搭配。此外,还需了解三

眩晕病诊疗方案

眩晕病诊疗方案 一、概述 眩即眼前发花或发黑,晕即感觉自身或外物旋转,站立不稳,二者总称眩晕。是以眼花或眼前发黑,视物旋转动摇不定,或自觉头身动摇为主要临床特征,同时或兼见耳鸣、耳聋、恶心、呕吐、怠懈、肢体震颤等症状。多见于后循环椎—基底动脉系统血管病、内耳性眩晕、颈椎病及高血压病、低血糖,贫血,脑动脉硬化等。眩晕由风阳上扰,痰瘀内阻等导致脑窍失养,脑髓不充,临床上以头晕、眼花为主症的一类病证。 二、临床表现 眩晕为发作性视物或自身旋转感、晃动感,不稳感,多因头位或(和)体位变动而诱发。眩晕同时或伴有其他脑干等一过性缺血的症状,如眼症(黑蒙、闪光、视物变形、复视等)、内耳疼痛、肢体麻木或无力,猝倒、晕阙等。有轻微脑干损害体征,如角膜和(或)咽部反射减退或消失,调节和(或)辐揍障碍,自发性或转颈压迫一侧椎动脉后诱发的眼震以及阳性的病理反射等。 三、实验室检查 测血压,查红蛋白、红细胞计数及心电图、电测听、脑干诱发电位、颈椎X 线摄片、经颅多普勒超声有助明确诊断。有条件做CT\MRI或MRA检查。 四、诊断和鉴别诊断 (一)疾病诊断 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2008年),及《实用中医内科》(王永炎、严世芸主编,第二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年)。 (1)头晕目眩,视物旋转,轻侧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舟船,甚至仆倒。 (2)可伴恶心呕吐、眼球震颤、耳鸣耳聋、汗出、面色苍白等。 (3)起病较急,常反复发作,或渐进加重。 (二)征候诊断 (1)风痰上扰证:眩晕有旋转感或摇晃感、漂浮感,头重如裹,伴有恶心呕吐或恶心欲吐、呕吐痰涎,食少便溏,舌苔白或白腻,脉弦滑。 (2)阴虚阳亢证:头晕目眩,心烦失眠,多梦,面赤,耳鸣,盗汗,手足心热,口干,舌红少苔,脉细数或弦细。 (3)肝火上炎证:头晕且疼,其势较剧,目赤口苦,胸胁胀痛,烦躁易怒,寐少多梦,小便黄,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脉弦数。 (4)痰瘀阻窍证:眩晕而头重昏蒙,伴胸闷恶心,肢体麻木或刺痛,唇甲紫绀,肌肤甲错,或皮肤如蚁行状,或头痛,舌质暗有瘀斑,苔薄白,脉滑或涩。

眩晕病(高血压病)诊疗方案

眩晕病(高血压病)诊疗方案 眩晕病(高血压病)中医诊疗方案 (2015版本) 高血压病属中医“眩晕”的范畴.以脏腑气血阴阳失衡为主要病机,以眩晕,头痛为主证的病症.高血压病临床上以体循环动脉血压升高为特征,可伴有心脏、血管、脑和肾脏等器官功能性或器质性改变的全身性疾病。 目前,多认为眩晕病因病机与风、火、痰、瘀、虚相关,病位在清窍,与肝脏最为密切,与脾、肾相关,脏腑阴阳失调、饮食劳倦、情志失调皆可致病,或为清窍失养,或为邪扰清窍。 一、本案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眩晕病(TCD编码:BNG07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高血压病(ICD-10编码:I10.X02) 二、诊断依据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 疗效标准》 (一)头晕、头疼、目眩、视物旋转,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甚则仆倒。 (二)可伴恶心呕吐、眼球震颤、耳鸣耳聋、汗出、面色苍白等。 (三)慢性起病逐渐加重,或急性起病,或反复发作。 (四)测血压,查血色素,红细胞计数及心电图,眼底及 颈椎X线摄片,经颅多普勒等有助明确诊断。有条件做CT、磁共振检查。 (五)应注意除外肿瘤、严重血液病等。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07年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指定的《高血压病诊疗指南》 表1.18岁以上成人血压水平的定义和分类 分类收缩压(mmHg) 舒张压(mmHg)理想血压 <120 <80 正常血压 <130 <85

正常高值 130-139 85-89 1级高血压(轻度) 140-159 90-99 亚组:临界高血压 140-149 90-94 2级高血压(中度) 160-179 100-109 3级高血压(重度)≥180 ≥110 单纯收缩期高血压≥140 <90 亚组:临界高血压 140-149 <90 表2.影响高血压患者预后的因素 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靶器官损害并存的临床情况I用于危险性分层的危险●左心室肥厚(心电图脑血管疾病 因素超声心动图或X线)●缺血性中风 ●收缩压和舒张压的水平(●脑出血 1-3级)●蛋白尿和/或血浆●短暂性脑缺血 ●男性>55岁肌酐浓度轻度升高发作(TIA) ●女性>65岁 160-177mmol/L(1.2-2.0 心脏疾病 ●吸烟mg/dl) ●心肌梗死 ●总胆固醇>5.72mmol/L ●超声或X线证实有动脉●心绞痛 ●糖尿病粥样硬化斑块(颈、髂、●冠状动脉血运 ●早发现心血管疾病家族股或主动脉重建 史(发病年龄男<55岁,女●视网膜普遍或灶性动脉肾脏疾病 <65岁)狭窄 II加重预后的其他危险因素●糖尿病肾病 ●HDL-C降低●肾功能衰竭( ●VLDL-C升高血Cr>177mmol/L ●糖尿病伴微量蛋白尿或2.0mg/dl) ●葡萄糖耐量减低血管疾病 ●肥胖●夹层动脉瘤 ●以静息为主的生活方式●症状性动脉 ●血浆纤维蛋白原增高疾病 高度高血压性

眩晕病中医临床路径

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中医临床路径(2018年版)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疗为原发性高血压,以眩晕为主要表现的住院患者。 一、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中医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疗:第一诊疗为眩晕病(TCD:BNG070)。 西医诊疗:第一诊疗为原发性高血压(ICD-10:I1011)。 (二)诊疗依照 1.疾病诊疗 (1)中医诊疗: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宣布的《中医内科常有病诊疗指南》(中国中医药初版社,2008年8月)与《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国医药科技初版社,2002年5月)。 (2)西医诊疗:参照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中国高血压缔盟和国家心血管病中心拟订的《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年校正版)》。 2.证候诊疗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拟订的《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常有证候: 肾气亏虚证 痰瘀互结证 怒火亢盛证 阴虚阳亢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拟订的《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1.诊疗明确,第一诊疗为原发性高血压,以眩晕为主要表现。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治疗时间为≤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疗切合眩晕病。 2.第一诊疗切合原发性高血压2级及以上的初发或治疗未达标的患者。 3.患者合并其他疾病,但治疗时期不需特别办理,也不影响第一诊疗的临床路径实

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4.合并严重慢性肾脏疾病的高血压以及继发性高血压患者,不列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样样证候的主症、次症、体征、舌、脉特色。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门诊检查项目 1.必要的检查项目 (1)坐立位双上肢肱动脉血压; (2)静息心电图; (3)血常例、尿常例、粪便常例; (4)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脂; (5)高血压五项; (6)超声心动图; (7)颈动脉超声;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 (1)尿微量白蛋白(定量); (2)甲状腺功能; (3)糖尿病三项; (4)胸部正侧位片; (5)颅脑CT或MR; 2天以上的诊所血(6)24小时动向血压:如无相关检查设备,介绍动向监测最少 压和(或)最少3天以上的家庭自测血压。 (7)选择磁共振、CTA或组织多普勒超声认识肾脏/肾动脉解剖; (8)腹部彩超; (9)多导睡眠监测图。 (八)治疗方案 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肾 气亏虚证:平补肾气、调停血脉。痰 瘀互结证:祛痰化浊、活血通络。怒 火亢盛证:清肝泻火、疏肝凉肝。阴 虚阳亢证:滋阴补肾、平肝潜阳。 2.辨证选择静脉滴注中药注射剂。

眩晕中医诊疗方案(2017优化版)

眩晕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优化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一中医病证部分》(2008年),及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内科学》(周仲英主编,第二版,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 (1)头晕目眩,视物旋转,轻则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舟船,甚则仆倒。 (2)可伴恶心呕吐、眼球震颤、耳鸣耳聋、汗出、面色苍白等。 (3)起病较急,常反复发作,或渐进加重。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眩晕》(粟秀初,黄如训主编,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第二版,2008年)。包括疾病种类有:美尼尔综合征、前庭神经元炎、高血压病、脑动脉供血不足、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腔隙性脑梗死等。 诊断要点: (1)眩晕为发作性视物或自身旋转感、晃动感,不稳感,多因头位或(和)体位变动而诱发。 (2)眩晕同时或伴有其他脑干等一过性缺血的症状,如眼症(黑蒙、闪光、视物变形、复视等)、内耳疼痛、肢体麻木或无力,猝倒、昏厥等。 (3)有轻微脑干损害体征,如角膜和(或)咽部反射减退或消失,调节和(或)辐辏障碍,自发性或转颈压迫一侧椎动脉后诱发的眼震以及阳性的病理反射等。 (4)测血压,查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及心电图、颈椎X线摄片、经颅多普勒超声等有助明确诊断。有条件做CT、MRl或MRA检查。 (5)肿瘤、脑外伤、血液病、脑出血等引起的眩晕患者除外。 眩晕程度分级标准 0级:无眩晕发作或发作已停止。 1级:眩晕发作中和过后的日常生活均不受影响。 11级:发作中的日常生活被迫停止,过后很快完全恢复。 Ⅲ级:发作过后大部分日常生活能自理。 Ⅳ级:过后大部分日常生活不能自理。 V级:发作过后全部日常生活不能自理,且需别人帮助。 轻度:0、I级;中度:Il、Ⅲ级;重度:Ⅳ、V级。

高血压病的中医诊疗方案

- 高血压病属于中医“眩晕〞、“头痛〞的畴。发病早期多见实证,病久往往转为虚证。 〔一〕辩证分型 辨证要点: .肝火上炎证多见于本病 1 级,阴阳两虚证主要见于3 级,而阴虚阳亢证各期均可见到,以 2 级为多。区别阴虚与阳亢主次,予滋阴、潜阳,阴虚及阳者兼以助阳;分清风、火、痰、瘀之兼夹,予熄风、降火、化痰、祛瘀;审察脏腑肝、肾、心之病机,予柔肝、滋肾、养心;了解气血虚实顺逆,予理气降气,健脾益气,活血化瘀。 1.肝火上炎型 主证:头晕目眩,头痛耳鸣,面红目赤,烦躁易怒,口苦畏热,尿赤便秘,舌红苔黄,脉弦有力。 治法:清泻肝火 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 龙胆草 15 黄芩 15 栀子 15 柴 10 甘草 5 生地黄 20 当归 12 车前子 15 木通 5 泽泻 30 方用龙胆草、黄芩、栀子清泻肝火,柴、甘草疏肝清热调中,木通、泽泻、车前子清利湿热,生地、当归滋阴养血。全方清肝泻火利湿,清中有养,泻中有补。假设肝火扰动心神,失眠、烦躁者,加磁石,龙齿,珍珠母,虎魄,清肝热且安神。肝火化风,肝风动,肢体麻木,震颤,欲发中风者,加全蝎,蜈蚣,地龙,僵蚕,平肝熄风,清热止痉。 2.肝肾阴虚型 主证:头晕目眩,头痛耳鸣,烦躁易怒,五心烦热,盗汗,潮热,口干喜凉饮,腰酸腿软,便干尿赤,舌红无苔,脉细无力。 治法:滋补肝肾

方药:杞菊地黄汤加龟板、夏枯草、珍珠母、白芍。 枸杞 15 菊花 15 熟地黄 24 山萸肉 12 山药 12 泽泻 30 丹皮 10 茯苓 15 龟板 30 夏枯草 15 珍珠母 30 白芍 15 方用熟地,山萸肉,山药滋阴补肾,茯苓,泽泻渗湿,丹皮清虚热,枸杞,菊花,夏枯草清利头目,白芍敛阴,珍珠母、龟板滋阴潜阳。 3.肝风动型 主证:头晕目眩,四肢麻木,手颤足晃,步履沉重,甚则口眼歪斜,舌强言骞,半身偏枯或者牙关紧闭,鼻鼾昏睡,人事不醒,舌红苔白或者黄,脉弦或者沉细。 治法:平肝息风 方药:天麻钩藤饮化栽。 天麻 10 钩藤 15 石决明 30 栀子 15 黄芩 15 牛膝 20 桑寄生 15 羚羊角粉 3 丹皮 12 茯苓 15 天麻祛风潜阳,止头痛,眩晕,钩藤、羚羊角清热熄风降火,三药并用平肝潜阳。石决明清肝镇肝潜阳。黄芩,栀子清肝泻火。牛膝,桑寄生补益肝肾。茯苓安神。丹皮清血中之伏火。 4.肝气郁结型 主证:头晕目眩,心烦易怒,胸闷憋气,胸胁胀痛,喜叹息,吸气,舌红苔微黄,脉弦涩。 治法:疏肝解郁 方药:丹栀逍遥散加素馨花、珍珠母。 丹皮 15 栀子 15 柴 10 白芍 15 当归 12 茯 苓 15 白术 12 甘草 5 素馨花 10 珍珠母 30 柴,素馨花疏肝解郁,白芍,当归养血柔肝,白术,茯苓,甘草健脾益气,以实土抑木,且使营血生化有源。用丹皮清血中之伏火,栀子

眩晕中医诊疗规范诊疗指南2023版

眩晕 眩是眼花,晕是头晕,常见于高血压、动脉硬化、贫血、神经官能症、内耳迷路病、颈椎病以及脑部肿瘤等疾病。起病原因,与素质不强、病后体虚、忧思郁怒及饮食辛辣肥甘等有关。病理表现有虚实两个方面,虚证为心脾气血不足或肝肾阴精亏损,不能上荣于脑;实证为风阳上扰,或痰浊中阻,清阳不升所致。 【诊断】 1详询病史,有无晕船晕车现象、发作情况及既往病史等;检查有无耳病、颈椎病、 心血管疾病或眼球震颤等,并测量血压,化验血常规,颈椎X线摄片及耳科检查,以鉴别眩晕的原因。 2 .头晕无外物及自身旋转感,多由于高血压、动脉硬化、神经官能症、贫血等病 引起。 3 .眩晕呈阵发性,有外物或自身旋转感,伴恶心呕吐,或眼球震颤,多为内耳迷 路、颈椎病或脑部疾病。 【治疗】 一、辨证论治 辨证当分标本虚实。本虚属肝肾阴精亏损者,宜滋养阴精;属心脾气血不足的,宜补益气血。标实属风阳上亢的,治予熄风潜阳;属痰浊中阻的,宜化痰和中。如虚实错杂,当标本兼顾。 1气血不足头晕目花,突然坐起时眩晕加重,平卧低头较缓,耳鸣,心悸,失眠,面 色苍白或萎黄,气短自汗,体倦无力,苔薄质淡,脉细软。 治法:补益气血。 方药举例:归脾汤加减。党参或太子参IOg,黄黄10g,当归10g,白芍10g,川尊3g,熟地15g,炒枣仁12g,夜交藤15g,柏子仁10g。 加减:食少,大便澹,去熟地黄,加炒白术10g,砂仁壳3g。妇女崩漏失血引起,去川苜,加制首乌12g,阿胶IOgo 4 .肝肾亏损眩晕,午后入晚加重,烦劳思虑则剧,精神委靡,记忆力减退,腰酸, 膝软,遗精,耳鸣,五心烦热,睡眠不安,形体消瘦,苔少,舌质红,脉细弦。 治法:滋养肝肾。 方药举例:杞菊地黄丸加减。地黄12g,制首乌12g,山萸肉IOg,五味子

眩晕(原发性高血压)诊疗方案

眩晕(原发性高血压)诊疗方案 市中医院心血管科 眩晕是目眩与头晕的总称。临床症见眩晕同时,常伴有头痛、头胀、颈部僵硬、耳鸣、肢麻、心悸等。现代医学中原发性高血压相当于此范 畴。 一、诊断标准 中医诊断标准和疗效判定标准参照2008年8月5日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2002年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布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05年中国高血压病防治指南》诊断标准。 二、中医治疗 本病病位在清窍,与肝、脾、肾三脏关系密切;病性多虚实夹杂,虚多责之于肝肾阴虚,脾失健运,或阴损及阳;实多责之于阳亢,痰浊等上蒙清窍。本病的治疗原则主要是补虚泻实,调整阴阳。 1、辨证论治 (1)阴虚阳亢证 症状:眩晕头痛,头重脚轻,心烦失眠,手足心热,耳鸣心悸,舌尖红,苔薄白,脉弦数。 治法:平肝潜阳,滋养肝肾。 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减。天麻6克、钩藤15克、石决明15克、焦山栀9克、黄芩9克、川牛膝12克、炒杜仲9g、桑寄生9g、夜交藤15g、茯苓神12g、夏枯草12g、赤芍9g。 中成药:天麻钩藤颗粒;杞菊地黄口服液;克比奇胶囊。 (2)痰浊上蒙 症状:头重如蒙,胸闷恶心,口淡乏味,食少多寐,舌淡苔白腻脉

濡滑。 治法:燥湿祛痰,健脾和胃。 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制半夏9克、天麻6克、茯苓12克、陈皮6克、白术9克、生甘草5克。 中成药:全天麻胶囊。 (3)气血亏虚 症状:眩晕动则加剧,面色欠华,心悸少寐,食少神疲,舌淡脉细。 治法:补养气血,健运脾胃。 方药:以归脾汤加减。黄芪15克、炒党参15克、白术12克、茯苓12克、龙眼肉10克、炒酸枣仁15克、木香或砂仁6克、甘草5克、当归12克、远志6克。 中成药:归脾丸;八珍冲剂。 (4)阴阳两虚证 症状:头痛眩晕,耳鸣,视物昏花,劳则气短,畏寒肢冷,夜尿增多,舌淡苔白,脉沉细。 治法:补益阴阳。 方药:金匮肾气丸加减。制附子6克、熟地黄15克、淮山药20克、山茱萸6克、桂枝6克、泽泻10克、茯苓15克、丹皮6克。 中成药:金匮肾气丸。 四型中以阴虚阳亢型最为多见,阴阳两虚型为老年收缩期高血压多见。 三、疗效评估 1、能有效改善患者眩晕、头痛、头昏等主要症状,以及胸闷心悸、心烦少寐、耳鸣恶心、腰酸夜尿等兼症。统计300例2005.1-2007.12

老年病诊疗方案

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年8月)与《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年5月)。 主要症状:头晕目眩,头痛。 次要症状:头如裹,面红目赤,口苦口干,耳鸣耳聋,汗出,腰膝酸软等。 2.西医诊断:参照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中国高血压联盟和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制定的《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年修订版)》。 (1)未应用抗高血压药物情况下,平均收缩压(SBP)≥140mmHg和(或)平均舒张压(DBP)≥90mmHg; (2)既往有高血压史,目前近4周内应用抗高血压药物治疗的个体。 (二)证候诊断 1.肾气亏虚证:腰脊痠痛(外伤性除外)、胫痠膝软或足跟痛、耳鸣或耳聋、心悸或气短、发脱或齿摇、夜尿频、尿后有余沥或失禁、舌淡苔白、脉沉细弱。 2.痰瘀互结证:头如裹、胸闷、呕吐痰涎、刺痛(痛有定处或拒按)、脉络瘀血、皮下瘀斑、肢体麻木或偏瘫、口淡、食少、舌胖苔腻脉滑,或舌质紫暗有瘀斑瘀点脉涩。 3.肝火亢盛证:眩晕、头痛、急躁易怒、面红、目赤、口干、口苦、便秘、溲赤、舌红苔黄、脉弦数。 4.阴虚阳亢证:腰酸、膝软、五心烦热、心悸、失眠、耳鸣、健忘、舌红少苔、脉弦细而数。 二、治疗方案 本方案适用于18岁以上原发性高血压人群,不适用于儿童高血压、妊娠高血压、合并严重慢性肾脏疾病的高血压以及继发性高血压人群。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 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的辨证论治应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标本兼治,强调长期治疗时应以治本为主。 1.肾气亏虚证 治法:平补肾气,调和血脉。 推荐方药:补肾和脉方加减。生黄芪、黄精、桑寄生、仙灵脾、炒杜仲、女贞子、怀牛膝、泽泻、川芎、当归、地龙等。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