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生活带进课堂让课堂融入生活

合集下载

让生活走进课堂,让学习融入生活

让生活走进课堂,让学习融入生活

让生活走进课堂,让学习融入生活生活和学习是紧密相连的两个领域,它们互为补充,互相促进。

如果能够让生活走进课堂,让学习融入生活,将会给我们的教育带来更多的乐趣和意义。

让生活走进课堂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而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抽象和单调,让学生难以产生兴趣。

如果能在课堂上引入生活的元素,比如通过实地考察、观察实物、讲述真实的故事等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生活中的知识,他们会更加愿意投入到学习中,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让学习融入生活可以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将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

而如果学习只停留在书本上,脱离了实际生活的背景和需求,学生就很难将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

在教学中应该注重将学习和生活内容结合起来,通过实际应用的案例分析、问题解决等方式,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知识的实际价值,培养他们的实际操作和应用能力。

让生活走进课堂可以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价值观。

生活是与社会密切相关的,我们需要在生活中学会关怀他人、珍惜资源、尊重他人等社会价值观念。

而传统的课堂教学缺乏对社会问题的深入讨论和思考,容易使学生陷入自我中心的思维方式。

如果能在课堂上引入社会问题、让学生通过讨论和实践来解决这些问题,他们就会更加关注社会问题,培养出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和价值观。

让学习融入生活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终身学习意识。

生活是一个不断迭代和创新的过程,要适应这个社会,就需要具备创新精神和终身学习的意识。

而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注重对知识的灌输和记忆,很难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终身学习的习惯。

如果能在课堂上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通过开放性的讨论和探究性的学习活动来激发他们的创新能力,他们就会更加具备适应社会变革和创新的能力。

让生活走进课堂,让学习融入生活,可以提高教育的实际效果和学生的学习动力。

只有将学习和生活贯通起来,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目标,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和素质。

让生活走进课堂,让学习融入生活

让生活走进课堂,让学习融入生活

让生活走进课堂,让学习融入生活生活和学习是紧密相连的,因为我们的生活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学习机会。

我们可以把生活中发生的事情,比如购物、旅游、体育活动等与学习相结合,从而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如何让生活走进课堂,让学习融入生活。

学校的课程并不局限于教室里的学习。

我们可以把生活中遇到的各种情景与学习概念相结合,让学生们更加深入地理解课程内容。

下面是一些方法:1. 利用实地考察:当学生学习历史和地理时,可安排他们参观博物馆、历史古迹和地理景观。

这样能够帮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课程内容,并增加他们的学习兴趣。

2. 教师利用新闻事件为例子:当老师教授政治或历史等课程时,可以引用一些当今热门新闻事件作为例子,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课程中的概念。

比如,教授美国政府系统时,可以谈论美国当前的政治局势。

3. 课堂中加入个人经历:教师们可以分享自己的故事和经历,让学生们更容易理解和接受课程内容。

教师可以分享与课程相关的个人经历,例如分享自己的科学研究或者实验,这将可以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科学原理。

我们可以从日常生活中获得许多学习机会,并将其与教育相结合。

1. 阅读:读书可以帮助我们提高阅读技巧,扩展词汇及学习新的知识。

不仅如此,我们还可以将读书的习惯灵活运用到教学中,让学生通过阅读来获取更多的知识。

2. 实践:实践是巩固知识的有效手段。

例如在学习外语时,我们应该多进行语言实践,例如与语言母语者交流,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再进行改进,可以提高语言水平。

在学习科学时,我们也可以通过实验来发现和解决问题,从而更好地掌握科学原理。

3. 游戏:游戏也是一种学习的方式。

学生可以通过游戏来学习历史、地理、数学和科学等课程内容。

例如玩历史游戏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和文化,玩数学游戏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原理。

总之,让生活走进课堂,让学习融入生活是一种创新的教学方法。

教师们可以运用这些方法来教授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和掌握知识,并且可以让学生们更加享受学习的乐趣。

让生活走进课堂,让学习融入生活

让生活走进课堂,让学习融入生活

让生活走进课堂,让学习融入生活生活和学习是相辅相成的两个重要方面,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可以使我们更加全面地发展自己,让生活更加丰富多彩,让学习更加实用有效。

在生活中学习,可以使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生活中充满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和挑战,这些问题和挑战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去解决。

只有在实践中,我们才能更加深刻地理解所学知识的实际意义,更好地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例如,学习语文时,我们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积极阅读,写作,更好地掌握语言表达的技巧和方法。

学习科学时,我们可以在实验室中去验证科学原理,让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更加深入地了解科学。

同时,生活也可以为我们提供很好的学习素材。

生活中的人际关系、社会事件、文化习俗等等,都可以为我们的学习提供很好的素材。

例如,我们可以通过观察、体验,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从中获得文化的魅力和理解。

我们可以通过观察社会事件和人际关系,学习心理学、社会学等知识,提高我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在学习中生活,也是十分重要的。

学习是一种全面而持久的过程,我们需要一种积极的生活方式,来支持和促进学习。

例如,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可以提高我们的身体素质、精神状态和学习效率。

我们可以通过旅行、参观博物馆、读书等活动,来开阔视野,增加知识。

保持与家人和好友的良好关系,可以提高我们的情绪稳定性,让我们更好地投入到学习中。

同时,在学习中生活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应用所学知识。

学习是为了解决问题和发展自己,只有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才能更好地体现我们的学习成果。

例如,我们可以通过创新设计、科技创新、社会创新等活动,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实现自身发展和社会进步。

总之,让生活走进课堂,让学习融入生活,既是一种理念、也是一种实践。

只有将学习与实践结合起来,将知识应用于现实生活,我们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发展”的个体。

让生活走进课堂让教学回归生活

让生活走进课堂让教学回归生活

让生活走进课堂让教学回归生活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教育教学模式也在不断地更新换代。

传统的静态教学方式已难以满足实际需求,特别是在现代社会中,学生的需求更多地集中在实际应用能力的提升及生活体验方面。

如何让生活走进课堂,让教学回归生活,成为了教育工作者们必须解决的难题。

一、引入生活元素,让课堂充满活力为了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学生,老师们可以采用生活化语言,文化体验等方式引入生活元素。

例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通过小组合作形式,让学生们进行简单生活问题的解决。

让学生们逐渐了解到数学知识的应用如何在生活场景中快速解决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老师可以假设一个古代文学故事情节发生在现代社会,让学生们借由现代化背景理解历史情节,从而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二、开展生活实践,让学生感受教学的力量课堂教学内容外,生活实践也能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特别是在现代教育中,开展生活实践在学生综合素质提升中很有必要。

例如,在学生们学习课本中的食物营养知识过程中,可以组织学生们走进社区,了解现代食品如何满足人们的营养需求,从而让学生对项目理解更加深刻。

在体育教学中,学校可以组织运动会,让学生们身体得到锻炼,更好地理解体育课程知识内容。

三、多方面开设助学贷款,让教育回归生活通过多方面开设的助学贷款,可以让学生们能够轻松而不担心读书期间生活负担。

例如,市教育部门可以引导学校建立多种贷款方式,可以从购书、住宿、生活、学习等方面给学生们便利。

这种方法可以让更多的学生获得更多的信心,进而助其更好地完成学业。

四、课堂环节多样化,让学生爱上课堂在日常教学中,教学模式的多样化同样要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例如,在小学课堂教学中,可以采用讨论、演讲、项目申报等方式引导学生,开展多样化教学活动。

在大学教学中,老师们可以通过讲座、观影、实验室、实习等方式,让学生们学习日渐丰富,获取知识的乐趣与成长。

五、从细节入手,让教育更贴近生活在课堂教学中,细节是重要的。

让生活走进课堂,让学习融入生活

让生活走进课堂,让学习融入生活

让生活走进课堂,让学习融入生活生活是学习的最好课堂,学习也应该融入生活中。

这句话简单而深刻地揭示了生活与学习的关系,生活是我们学习的源泉和实践场所,学习又是我们提升生活品质和创造美好生活的手段。

生活与学习应该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形成一种良性循环的关系。

让生活走进课堂。

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是我们学习的资源。

我们可以通过参与社会实践、观察、思考等方式,将日常生活中的经历作为学习的素材,使之成为学习的支撑点。

我们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矛盾、挑战等,都可以成为我们学习知识、提高能力的契机。

这就需要我们从日常生活中发现问题,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让生活中的点滴成为我们学习的动力。

学校课堂也应该更多地联系现实生活,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增强学习的实用性和实践性。

让学习融入生活。

学习不应该只停留在书本知识上,更应该贯穿在生活的方方面面。

我们可以通过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学生可以利用所学的科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进行一些小发明,解决身边的一些烦恼。

通过这样的实践,学生不仅能够增加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还能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

学校还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修养,让学习融入生活的方方面面,使学生在生活中不断得到启发和提高。

生活走进课堂和学习融入生活是相辅相成的,二者相互促进,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让生活走进课堂,使学习有了更多的实践依托和生动例证,使学生更有感触和共鸣;而让学习融入生活,使学生在实践中理论联系实际,增加学习的深度和广度。

这样的学习方式不仅能够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更能够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和未来的挑战。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学习已经不再是简单地获取知识,更需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综合素质。

只有让生活走进课堂,让学习融入生活,我们才能更好地培养出适应未来社会需求的人才。

生活是我们最好的老师,学习是我们不断提高的途径。

让生活走进课堂,让学习融入生活

让生活走进课堂,让学习融入生活

让生活走进课堂,让学习融入生活生活和学习一直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无法分割的两个部分。

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学习往往被局限在课堂内,而生活则在课堂之外。

这种分割并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让生活走进课堂,让学习融入生活成为了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

要想让生活走进课堂,首先就是要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

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以传授知识为主,而缺乏生活实践的结合。

我们需要更多的以问题为导向的探究式学习,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在学习数学时,可以通过实际的数学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这样不仅能够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够让学生更好地将所学知识融入到生活中去。

要让生活走进课堂,就必须注重学校与社会、家庭的联系。

学校不应该是一个孤立的岛屿,而应该是与社会和家庭联系密切的地方。

学校应该积极开展学校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参与社会活动来丰富自己的生活经验,增加对社会的了解,培养社会责任感。

学校应该与家庭密切合作,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学校可以定期组织家长参与的家庭日活动,让家长能够更好地了解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让学校和家庭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

要让学习融入生活,就需要改变学习的方式和场景。

传统的学习往往是在课堂内进行,而现代化的教育应该是全方位的、全时空的、全过程的。

我们应该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自主学习,可以通过阅读、参与文化艺术活动、参与社会实践等方式来拓展自己的知识面。

学校也应该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和场景,比如建立多功能图书馆、开设多样化的兴趣课程等,让学生在学校之外也能够进行学习。

在学习融入生活的过程中,教师的角色也变得尤为重要。

教师不再是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而是要成为学生的学习引导者和生活参与者。

教师应该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兴趣和需求,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生活等方式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教师也应该积极融入生活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学生的身边榜样。

让生活走进课堂,让学习融入生活,不仅是教育改革的迫切需要,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让生活走进课堂,让学习融入生活

让生活走进课堂,让学习融入生活

让生活走进课堂,让学习融入生活生活和学习是相互关联的两个方面,无论是生活中的体验还是学习中的知识,都可以互相融合和丰富。

让生活走进课堂,让学习融入生活,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让生活走进课堂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知识。

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过于理论化,使学生难以将所学的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而通过将生活引入课堂,教师可以通过举例、实地考察、研究等方式,让学生从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的知识。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到外面观察、体验,然后通过写作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和体验,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又能帮助学生理解文学作品的内涵。

让学习融入生活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现实生活中,我们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和挑战,需要动脑思考并解决。

学生只有将学习所得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才能真正体会到知识的实际价值和意义。

通过让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实验、模拟等活动,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在科学实验中,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科学探究的能力,同时也能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

让生活走进课堂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生活中有许多与学习无关的方面,如社交、情感、价值观等。

这些方面的培养对于学生的发展和成长同样重要。

通过让生活走进课堂,教师可以通过讲授社交技巧、情感教育、心理健康等课程,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讲解心理健康知识、分享心理健康经验、进行情感交流等方式,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情绪与需求,提高他们的情商和情绪调控能力。

让生活走进课堂,让学习融入生活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

通过将生活引入课堂,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知识,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我们应该在教学中注重实际应用,让学生从课堂走向生活,并将所学的知识与实际相结合,为他们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让生活走进课堂,让学习融入生活

让生活走进课堂,让学习融入生活

让生活走进课堂,让学习融入生活1. 引言1.1 生活与学习的关系生活与学习是密不可分的两个领域,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生活中随处可见学习的影子,而学习也不可避免地渗透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生活是我们实践和应用知识的场所,学习则是我们获取和掌握知识的途径。

生活与学习的关系可以用相互促进、相互补充来描述,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依存。

在生活中,我们通过不断地学习,获得了各种技能和知识,从而更好地适应和应对各种挑战和问题。

比如在工作中,我们运用学习到的知识和技能处理工作上的任务;在家庭生活中,我们通过学习提高子女的教育水平和家庭的生活质量。

与此在学习过程中,我们也需要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它们。

通过将学习与实践相结合,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知识的实际应用和意义,提高学习的有效性和实效性。

生活与学习相互交织、相互渗透,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我们的成长和发展的基石。

让生活走进课堂,让学习融入生活,可以使我们更好地应对生活的挑战,更好地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与能力。

1.2 为何要让生活走进课堂,让学习融入生活为何要让生活走进课堂,让学习融入生活呢?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生活与学习本就息息相关,二者相辅相成。

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学习往往被局限在课堂之中,而生活与学习被割裂开来。

这种割裂导致了学生们对知识的理解局限在书本之间,无法与实际生活产生有效的联系。

让生活走进课堂,让学习融入生活成为一种当务之急。

生活是最好的学习场所,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知识和经验。

把生活带入课堂,可以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的实际运用价值,激发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将学习融入日常生活中,可以使知识更加深入人心,变成一种习惯和生活方式。

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们的学习效果,也可以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

让生活走进课堂,让学习融入生活,不仅可以提高教学质量,也可以培养学生们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意识。

生活与学习的融合,不仅能让知识更加丰富和深入,也可以让人生更加充实和有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把生活带进课堂让课堂融入生活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韩愈《师说》中的这句话,可能是所有为师者所遵从的职业准则。

自古以来,教师的职责就是教给学生知识,让学生懂得做人的道理。

并且人们对教师赋予了较高的评价——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春蚕、蜡烛……这足以说明教师在人们心目中位置的重要,也足以证明教师身上的担子有多重。

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学生与社会的零距离接触,五花八门的信息世界对孩子们的思想也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对于塑造人类灵魂的教师来说,肩负的责任更大,身上的担子更重,采用传统的教育模式去教导学生,已完全不能适应孩子的需求与社会的发展。

知识的需求对于孩子们的成长必不可少,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个人素养也是至关重要的。

因此,《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已成为教学中的必修课。

俗话说,“要立业必先做人”,良好的思想道德教育可以使学生从小养成好的习惯,长大做个正直,有德的人。

怎样上好这门课呢? 回顾十几年教学的点点滴滴,我在以下几方面有较深的体会:
一、打破传统教学模式,营造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
传统的教学就是照本宣科,把教材内容无一疏漏的灌输给学生,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形不成身体与精神的共鸣。

因此,要创新课堂,首要的任务就是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给学生提供一个乐学、趣学的学习环境,通过营造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来提高教学实效,使学生在广阔的时空里自由地学习、感悟,促进良好品德的自然形成。

怎样通过创新课堂模式来提高教学实效呢?我认为教材与生活实际的有机结合是一个不错的手段。

在教学中,教师不能把教教材作为教学的唯一任务,更不能把学生是否学会教材作为评价的唯一标准,而是应该把教材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找准教材与学生实际的切合点,巧妙地选取身边的典型事例整合教材,促进学生道德行为目标的达成。

例如,在教学朝代替换,历史变迁这部分内容时,我先让学生深入了解教材内容,结合文本各抒己见,然后提出讨论话题“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假如每个帝王都能体恤百姓的疾苦,体会创业的艰辛,怎会从盛世走向衰败呢?抓住学生认识得到提升的契机,进行适时的思想教育:生活中我们与人交往也是同样的道理,先人后己,遇事多为别人想想,这样你就会有更多的知己,在生活的群体中获得威望。

接着让大家从生活中找到相关的事例来谈一谈感受,以身边事来教育身边人。

从遥远的历史走进身边的生活,给学生提供了展示自己的平台,孩子们表现的异常积极,课堂教学达到了高潮。

轻松的学习氛围促进了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学生不仅了解到历史上各个朝代的变迁发展及其原因,而且让学生站在另一个角度去品评历史、升华思想、陶冶情操。

其次,在教学中,教师要创造性地运用教材,对教材进行二度开发。

在文本教学的同时,在教材中增加富有时代气息的内容,拉近教材和现实生活之间的距离,不断提高教学的实效,增强课堂教学的活力。

如《唐朝盛世》一课,教材中只是简单介绍了唐太宗李世民一生的作为,学生如果仅仅依靠教材来认识人物,可能留下的只是一个浅表性的明君形象,无法体会李世民作为一代帝王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所起的重要作用。

于是,我便从小的班干说起,让学生从评判好的班干部到公平对人的教师,然后再结合身边好的社会先进人物各抒己见,让他们认识到唐太宗的英明之处。

随后抛出这样一个问题:你认为怎样
做才是优秀的学生?你周围有哪些值得学习的先进人物,你想从他们身上学习什么?抓住生活实例、采用合适的手段、留心学习中的每个契机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由于选择了学生亲身经历的或身边的社会事件,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欲望,拉近了学生与道德标准之间的距离,从而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道德认识。

二、以活动促兴趣,以兴趣促教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对于小学生来说,课堂上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有限,课堂教学要想取得高效,就必须寻找一个孩子们感兴趣的话题来激发他们学习的欲望。

在教学中,我经常采用的教学活动形式有:讨论、资料搜集与处理、角色扮演、讲故事等。

这些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使学生在积极参与中全身心地感受,在自然和谐中潜移默化地提高道德认识。

例如,在教学《我所生活的社区》一课时,我先让学生展示自己生活的环境,然后让学生探讨交流,可以夸一夸自己居住社区的优美环境、赞一赞邻里之间的和睦相处,也可以说一说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最后再画出自己所向往的生活环境……一系列的活动激发了儿童的学习热情,营造了一种活泼生动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课堂活动中体验、感悟、学习,从而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

在教学《学做集体的主人》一课后,为了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学校在全班组织了一次“夸夸我们的班级”主题队会活动,让全班同学积极行动起来,将本班的特点和长处编成一个个片段,采用多种形式展现出来,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表现欲望,增强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丰富多彩的课内外活动,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氛围中、自由选择的状态下进行价值建构。

使学生在和谐合作的环境中主动参与活动,发现自我,发挥自我,在实践中体验、感悟、完善自我,激发潜在的创造力,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健康人格的最终目的。

三、拉近师生距离,同学习、共提高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要求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是学生学习活动的伙伴,学习过程的主持人,学习成果的欣赏者。

因此在课堂教学的各项活动中,我总是把自己放在一个参与者的位置,所有的活动都有班干部或同学毛遂自荐来组织,我作为班级一份子参于其中,与他们探讨、交流。

平等、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营造了充满欢乐的学习氛围。

如在教学《勿忘国耻》这一课时,我让学生讲述自己了解的国家所受的屈辱与悲愤,学生提到了林则徐虎门销烟的壮举,谈到了中国人民禁烟的决心和反抗外国侵略者的坚强意志,也感慨清政府的腐败无能。

我只是倾听他们的交流话题,对于精彩之处,我也会和学生一起感慨,发泄自己心中的不满。

和他们同欢笑,齐悲伤,完全融入他们的学习环境中。

总之,让生活走进课堂,把课堂融入生活,我们只有把《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变为开放性的课堂,让学生主动参与,从内心深处去认识,去体会,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这样,我们的教学才达到了目的,真正起到教育学生的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