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下册28.2.2 第2课时 利用仰俯角解直角三角形 教案

28.2.2 应用举例

第2课时 利用仰俯角解直角三角形

1.使学生掌握仰角、俯角的意义,并学会正确地判断;(重点)

2.初步掌握将实际问题转化为解直角三角形问题的能力.(难点)

一、情境导入

在实际生活中,解直角三角形有着广泛的应用,例如我们通常遇到的视线、水平线、铅垂线就构成了直角三角形.当我们测量时,在视线与水平线所成的角中,视线在水平线上方的角叫做仰角,在水平线下方的角叫做俯角.今天我们就学习和仰角、俯角有关的应用性问题.

二、合作探究

探究点:利用仰(俯)角解决实际问题 【类型一】 利用仰角求高度

星期天,身高均为1.6米的小红、小涛来到一个公园,用他们所学的知识测算一座塔的高度.如图,小红站在A 处测得她看塔顶C 的仰角α为45°,小涛站在B 处测得塔顶C 的仰角β为30°,他们又测出A 、B m ,假设他们的眼睛离头顶都是10cm ,求塔高(结果保存根号).

解析:设塔高为x m ,利用锐角三角函数关系得出PM 的长,再利用CP PN

=tan30°,求出x 的值即可.

解:设塔底面中心为O ,塔高x m ,MN ∥AB 与塔中轴线相交于点P ,得到△CPM 、△CPN

是直角三角形,那么x -〔1.6-0.1〕PM

=tan45°,∵tan45°=1,∴PM =CP =x Rt △CPN 中,

CP PN =tan30°,即x x -1.5+41.5=33

,解得x =833+894. 答:塔高为833+894

m. 方法总结:解决此类问题要了解角与角之间的关系,找到与和未知相关联的直角三角形.当图形中没有直角三角形时,要通过作高或垂线构造直角三角形.

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堂达标训练〞 第7题

【类型二】 利用俯角求高度

如图,在两建筑物之间有一旗杆EG ,高15米,从A 点经过旗杆顶部E 点恰好看到矮建筑物的墙角C 点,且俯角α为60°,又从A 点测得D 点的俯角β为30°.假设旗杆底部G 点为BC 的中点,求矮建筑物的高CD .

解析:根据点G 是BC 的中点,可判断EG 是△ABC 的中位线,求出AB .在Rt △ABC 和Rt △AFD 中,利用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分别求出BC 、DF ,继而可求出CD 的长度.

解:过点D 作DF ⊥AF 于点F ,∵点G 是BC 的中点,EG ∥AB ,∴EG 是△ABC 的中位线,∴AB =2EG =30m.在Rt △ABC 中,∵∠CAB =30°,∴BC =AB tan ∠BAC =30×33=103m.在Rt △AFD 中,∵AF =BC =103m ,∴FD =AF ·tan β=103×

33

=10m ,∴CD =AB -FD =30-10=20m.

答:矮建筑物的高为20m.

方法总结:此题考察了利用俯角求高度,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构造直角三角形,利用三角函数的知识求解相关线段的长度.

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堂达标训练〞第6题

【类型三】 利用俯角求不可到达的两点之间的距离

如图,为了测量河的宽度AB ,测量人员在高21m 的建筑物CD 的顶端D 处测得河岸B 处的俯角为45°,测得河对岸A 处的俯角为30°(A 、B 、C 在同一条直线上),那么河的宽度AB 约是多少m(准确到0.1m ,参考数据:2≈1.41,3≈)?

解析:在Rt △ACD 中,根据条件求出AC 的值,再在Rt △BCD 中,根据∠EDB =45°,求出BC =CD =21m ,最后根据AB =AC -BC ,代值计算即可.

解:∵在Rt △ACD 中,CD =21m ,∠DAC =30°,∴AC =CD tan30°=213

3

=213m.∵在Rt △BCD 中,∠EDB =45°,∴∠DBC =45°,∴BC =CD =21m ,∴AB =AC -BC =213-21≈15.3(m).那么河的宽度AB m.

方法总结:解决此类问题要了解角之间的关系,找到与和未知相关联的直角三角形,把实际问题化归为直角三角形中边角关系问题加以解决.

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后稳固提升〞 第3题

【类型四】 仰角和俯角的综合

某数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一次数学活动中,为了测量某建筑物AB 的高,他们来到与建筑物AB 在同一平地且相距12m 的建筑物CD 上的C 处观察,测得此建筑物顶部A 的仰角为30°、底部B 的俯角为45°.求建筑物AB 的高(准确到1m ,可供选用的数据:2≈1.4,3≈).

解析:过点C 作AB 的垂线CE ,垂足为E ,根据题意可得出四边形CDBE 是正方形,再由BD =12m 可知BE =CE =12m ,由AE =CE ·tan30°得出AE 的长,进而可得出结论.

解:过点C 作AB 的垂线,垂足为E ,∵CD ⊥BD ,AB ⊥BD ,∠ECB =45°,∴四边形CDBE 是正方形.∵BD =12m ,∴BE =CE =12m ,∴AE =CE ·tan30°=12×

33

=43(m),∴AB =43+12≈19(m).

答:建筑物AB 的高为19m.

方法总结:此题考察的是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中仰角、俯角问题,根据题意作出辅助线,

构造出直角三角形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后稳固提升〞第7题

三、板书设计

1.仰角和俯角的概念;

2.利用仰角和俯角求高度;

3.利用仰角和俯角求不可到达两点之间的距离;

4.仰角和俯角的综合.

备课时尽可能站在学生的角度上思考问题,设计好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上课前多揣摩,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课堂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体验思考的过程,体验成功的喜悦和失败的挫折,舍得把课堂让给学生,让学生做课堂这个小小舞台的主角.使课堂更加鲜活,充满人性魅力,下课后多反思,做好反应工作,不断总结得失,不断进步.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下28.2.2第2课时利用仰俯角解直角三角形教案及教学反思

28.2.2 应用举例 第2课时利用仰俯角解直角三角形 1.使学生掌握仰角、俯角的意义,并学会正确地判断;(重点) 2.初步掌握将实际问题转化为解直角三角形问题的能力.(难点) 一、情境导入 在实际生活中,解直角三角形有着广泛的应用,例如我们通常遇到的视线、水平线、铅垂线就构成了直角三角形.当我们测量时,在视线与水平线所成的角中,视线在水平线上方的角叫做仰角,在水平线下方的角叫做俯角.今天我们就学习和仰角、俯角有关的应用性问题. 二、合作探究 探究点:利用仰(俯)角解决实际问题 【类型一】利用仰角求高度 星期天,身高均为1.6米的小红、小涛来到一个公园,用他们所学的知识测算一座塔的高度.如图,小红站在A处测得她看塔顶C 的仰角α为45°,小涛站在B处测得塔顶C的仰角β为30°,他们又测出A、B两点的距离为41.5m,假设他们的眼睛离头顶都是10cm,求塔高(结果保留根号).

解析:设塔高为x m ,利用锐角三角函数关系得出PM 的长,再利用CP PN =tan30°,求出x 的值即可. 解:设塔底面中心为O ,塔高x m ,MN ∥AB 与塔中轴线相交于点P , 得到△CPM 、△CPN 是直角三角形,则x -(1.6-0.1)PM =tan45°,∵tan45°=1,∴PM =CP =x -1.5.在Rt △CPN 中,CP PN =tan30°,即 x -1.5 x -1.5+41.5=33,解得x =833+894 . 答:塔高为833+894 m. 方法总结:解决此类问题要了解角与角之间的关系,找到与已知和未知相关联的直角三角形.当图形中没有直角三角形时,要通过作高或垂线构造直角三角形. 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堂达标训练” 第7题 【类型二】 利用俯角求高度 如图,在两建筑物之间有一旗杆EG ,高15米,从A 点经过旗杆顶部E 点恰好看到矮建筑物的墙角C 点,且俯角α为60°,又从A 点测得D 点的俯角β为30°.若旗杆底部G 点为BC 的中点,求矮建

(教案2)28.2解直角三角形

(教案2)28.2解直角三角形 第一篇:(教案2)28.2解直角三角形 课题 28.2解直角三角形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把实际问题转化为解直角三角形问题,从而会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来解决. 2、逐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渗透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作用于实践的观点,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要求学生善于将某些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归结为直角三角形元素之间的关系,从而利用所学知识把实际问题解决.难点: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模型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直角三角形中除直角外五个元素之间具有什么关系?请学生口答. 2、在中Rt△ABC中已知a=12 ,c=13 求角B应该用哪个关系?请计算出来。 (二)实践探索 要想使人安全地攀上斜靠在墙面上的梯子的顶端.梯子与地面所成的角,(如图).现有一个长6m的梯子,问:(1)使用这个梯子最高可以安全攀上多高的墙(精确到0.1 m)(2)当梯子底端距离墙面2.4 m时,梯子与地面所成的角能够安全使用这个梯子 引导学生先把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模型然后分析提出的问题是数学模型中的什么量在这个数学模型中可用学到的什么知识来求未知量? 几分钟后,让一个完成较好的同学示范。 (三)教学互动

例3 2003年10月15日“神舟”5号载人航天飞船发射成功.当飞船完成变轨后,就在离地球表面350km的圆形轨道上运行.如图,当飞船运行到地球表面上P点的正上方时,从飞船上最远能直接看到的地球上的点在什么位置?这样的最远点与P点的距离是多少?(地球半径约为6 400 km,结果精确到0.1 km)分析:从飞船上能最远直接看到的地球上的点,应是视线与地球相切时的切点.如图,⊙O表示地球,点F 是飞船的位置,FQ是⊙O的切线,切点Q是从飞船 观测地球时的最远点.弧PQ的长就是地面上P, Q两点间的距离.为计算弧PQ的长需先求出(即) 等于多少(精确到1o)这时人是否 一般要满足 1 解:在上图中,FQ是⊙O的切线,是直角三角形,弧PQ的长为由此可知,当飞船在p点正上方时,从飞船观测地球时的最远点距离 P点约2 009.6 km.(四)巩固再现练习1,习题 1 四、布置作业习题 2,3 第二篇:28.2.1解直角三角形教案 28.2.1解直角三角形 西湖中学黄勇 一、内容和内容解析 1、内容:解直角三角形的意义,直角三角形的解法。 2、内容解析:本节是学习锐角三角函数之后,结合已学过的勾股定理和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研究解直角三角形的问题。本课内容既能加深对锐角三角函数的理解,又能为后续解决与其相关的实际问题打下基础,在本章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目标和目标解析 1.了解解直角三角形的意义和条件. 2.能根据直角三角形中的角角关系、边边关系、边角关系解直角三角形,能运用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目标解析:达成目标1的标志是,知道解直角三角形的内涵,能根据直角三角形中已知元素,明确所有要求的未知元素。达成目标2

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下册28.2.2 第2课时 利用仰俯角解直角三角形 教案

28.2.2 应用举例 第2课时 利用仰俯角解直角三角形 1.使学生掌握仰角、俯角的意义,并学会正确地判断;(重点) 2.初步掌握将实际问题转化为解直角三角形问题的能力.(难点) 一、情境导入 在实际生活中,解直角三角形有着广泛的应用,例如我们通常遇到的视线、水平线、铅垂线就构成了直角三角形.当我们测量时,在视线与水平线所成的角中,视线在水平线上方的角叫做仰角,在水平线下方的角叫做俯角.今天我们就学习和仰角、俯角有关的应用性问题. 二、合作探究 探究点:利用仰(俯)角解决实际问题 【类型一】 利用仰角求高度 星期天,身高均为1.6米的小红、小涛来到一个公园,用他们所学的知识测算一座塔的高度.如图,小红站在A 处测得她看塔顶C 的仰角α为45°,小涛站在B 处测得塔顶C 的仰角β为30°,他们又测出A 、B m ,假设他们的眼睛离头顶都是10cm ,求塔高(结果保存根号). 解析:设塔高为x m ,利用锐角三角函数关系得出PM 的长,再利用CP PN =tan30°,求出x 的值即可. 解:设塔底面中心为O ,塔高x m ,MN ∥AB 与塔中轴线相交于点P ,得到△CPM 、△CPN 是直角三角形,那么x -〔1.6-0.1〕PM =tan45°,∵tan45°=1,∴PM =CP =x Rt △CPN 中,

CP PN =tan30°,即x x -1.5+41.5=33 ,解得x =833+894. 答:塔高为833+894 m. 方法总结:解决此类问题要了解角与角之间的关系,找到与和未知相关联的直角三角形.当图形中没有直角三角形时,要通过作高或垂线构造直角三角形. 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堂达标训练〞 第7题 【类型二】 利用俯角求高度 如图,在两建筑物之间有一旗杆EG ,高15米,从A 点经过旗杆顶部E 点恰好看到矮建筑物的墙角C 点,且俯角α为60°,又从A 点测得D 点的俯角β为30°.假设旗杆底部G 点为BC 的中点,求矮建筑物的高CD . 解析:根据点G 是BC 的中点,可判断EG 是△ABC 的中位线,求出AB .在Rt △ABC 和Rt △AFD 中,利用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分别求出BC 、DF ,继而可求出CD 的长度. 解:过点D 作DF ⊥AF 于点F ,∵点G 是BC 的中点,EG ∥AB ,∴EG 是△ABC 的中位线,∴AB =2EG =30m.在Rt △ABC 中,∵∠CAB =30°,∴BC =AB tan ∠BAC =30×33=103m.在Rt △AFD 中,∵AF =BC =103m ,∴FD =AF ·tan β=103× 33 =10m ,∴CD =AB -FD =30-10=20m. 答:矮建筑物的高为20m. 方法总结:此题考察了利用俯角求高度,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构造直角三角形,利用三角函数的知识求解相关线段的长度. 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堂达标训练〞第6题 【类型三】 利用俯角求不可到达的两点之间的距离 如图,为了测量河的宽度AB ,测量人员在高21m 的建筑物CD 的顶端D 处测得河岸B 处的俯角为45°,测得河对岸A 处的俯角为30°(A 、B 、C 在同一条直线上),那么河的宽度AB 约是多少m(准确到0.1m ,参考数据:2≈1.41,3≈)?

28.2.2利用仰俯角解直角三角形教案

的邻边的对边A A ∠ ∠28.2.2 应用举例 第2课时 利用仰俯角解直角三角形 【学习目标】 ⑴ 使学生了解仰角、俯角的概念,使学生根据直角三角形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⑵ 逐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⑶ 渗透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作用于实践的观点,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学习重点】 将某些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归结为直角三角形元素之间的关系,从而利用所学知识把实际问题解决. 【学习难点】 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模型 【导学过程】 一、自学提纲: 1.解直角三角形指什么? 2.解直角三角形主要依据什么? (1)勾股定理: (2)锐角之间的关系: (3)边角之间的关系: tanA= 二、合作交流: 仰角、俯角 当我们进行测量时,在视线与水平线所成的角中,视线在水平线上方的角叫做仰角,在水平线下方的角叫做俯角. 三、教师点拨: 例3 2003年10月15日“神舟”5号载人航天飞船发射成功.当飞船完成变轨后,就在离地球表面350km 的圆形轨道上运行.如图,当飞船运行到地球表面上P 点的正上方时,从飞船上最远能直接看到的地球上的点在什么位置?这样的最远点与P 点的距离是多少?(地球半径约为6 400 km ,结果精确到0. 1 km) 斜边的邻边A A ∠=cos 斜边的对边A A ∠=sin

例4热气球的探测器显示,从热气球看一栋高楼顶部的仰角为30o,看这栋离楼底部的俯角为60o,热气球与高楼的水平距离为120 m.这栋高楼有多高(结果精确到0.1m)? 四、学生展示: 一、课本76页练习第1 、2题 五、课堂小结: 六、作业设置: 课本第78页习题28.2复习巩固第3、4题 七、自我反思: 本节课我的收获:

初中数学九年级《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仰角和俯角)》公开课教学设计

课题:28.2.2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1(仰角和俯角)课型:新授课 班级:9.7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根据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解决与仰角、俯角有关的实际问题,逐 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借助辅助线把实际问题转化为解直角三角形的问题,渗透转化思想 和数形结合的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索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合作交流的习惯. 学情分析 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1的主要内容是利用解直角三角形的基本理论知识去解决生活中与仰角和俯角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学生已经学习了"锐角三角函数、解直角三角形的条件、方法,已具备了一定的几何识图及计算能力,也掌握了一定的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活动经验。但是把一些实际问题转化为解直角三角形的数学问题,对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要求较高,而我所任教班级的学生在这方面的能力有所欠缺,所以这会使学生学习感到困难,因此在教学中我以例题为主,进行了层层递进的变式训练,引导学生学会分析问题,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策略。 教学重点:根据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解决与仰角、俯角有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将某些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归结为直角三角形中元素之间的关系, 从而解决问题. 教学流程 一、复习回顾: 直角三角形ABC 中,∠C=90°,a 、b 、c 、∠A 、∠B 这五个元素间有哪些等量关系呢? (1) 三边之间关系: (2) 锐角之间关系: (3) 边角之间关系: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顾直角三角形中五个元素的关系, 为学生利用解直角三角解决实际问题为做好铺垫。 说明:此环节用PPT 课件显示,省时、高效,知识的内在联系一目了然。 A C B a c b

人教九年级下册数学-利用仰俯角解直角三角形教案与教学反思

28.2.2 应用举例 杭信一中何逸冬 第2课时利用仰俯角解直角三角形 1.使学生掌握仰角、俯角的意义,并学会正确地判断;(重点) 2.初步掌握将实际问题转化为解直角三角形问题的能力.(难点) 一、情境导入 在实际生活中,解直角三角形有着广泛的应用,例如我们通常遇到的视线、水平线、铅垂线就构成了直角三角形.当我们测量时,在视线与水平线所成的角中,视线在水平线上方的角叫做仰角,在水平线下方的角叫做俯角.今天我们就学习和仰角、俯角有关的应用性问题. 二、合作探究 探究点:利用仰(俯)角解决实际问题 【类型一】利用仰角求高度 星期天,身高均为1.6米的小红、小涛来到一个公园,用他们所学的知识测算一座塔的高度.如图,小红站在A处测得她看塔顶C的仰角α为45°,小涛站在B处测得塔顶C的仰角β为30°,他们又测出A、B两点的距离为41.5m,假设他们的眼睛离头顶都是10cm,求塔高(结果保留根号). 解析:设塔高为x m,利用锐角三角函数关系得出PM的长,再利用CP PN =

tan30°,求出x的值即可. 解:设塔底面中心为O,塔高x m,MN∥AB与塔中轴线相交于点P,得到△CPM、 △CPN是直角三角形,则x-(1.6-0.1) PM =tan45°,∵tan45°=1,∴PM=CP =x-1.5.在Rt△CPN中,CP PN =tan30°,即 x-1.5 x-1.5+41.5 = 3 3 ,解得x= 833+89 4 . 答:塔高为833+89 4 m. 方法总结:解决此类问题要了解角与角之间的关系,找到与已知和未知相关联的直角三角形.当图形中没有直角三角时,要通过作高或垂线构造直角三角形.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堂达标训练”第7题 【类型二】利用俯角求高度 如图,在两建筑物之间有一旗杆EG,高15米,从A点经过旗杆顶部E 点恰好看到矮建筑物的墙角C点,且俯角α为60°,又从A点测得D点的俯角β为30°.若旗杆底部G点为BC的中点,求矮建筑物的高CD. 解析:根据点G是BC的中点,可判断EG是△ABC的中线,求出AB.在Rt△ABC和Rt△AFD中,利用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分别求出BC、DF,继而可求出CD 的长度.

初中九年级下册数学2822 应用举例(第2课时)教案q

28.2 解直角三角形及其应用 28.2.2 应用举例(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了解仰角、俯角的概念,并能够根据直角三角形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进一步掌握用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注重由已知到未知的探索发现过程,通过温故知新部分进行承前启后,让学生感悟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由简单到复杂,由已知到未知,由具体到抽象,渗透分类讨论、数形结合、用字母表示数、化归等数学思想和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现数学与现实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通过小组交流合作,提高学生的交往能力,提高团队合作精神. 二、课型 新授课 三、课时 第2课时共3课时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用仰角、俯角等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 五、课前准备 教师:课件、直尺、三角板等. 学生:直尺、三角板. 六、教学过程 ㈠导入新课(出示课件2) 如图所示,一只猫在窝顶A处测得老鼠所在地B处的俯角为60°,然后下到猫窝的C处,测得B处的俯角为30°.已知AC =40 m,若这只猫以 5 m/s的速度从猫窝底部D处出发,几秒钟后能抓到老鼠?(结果精确到个位)(假设老鼠不动) ㈡探索新知 知识点仰角、俯角问题(出示课件4) 在测量中,我们把在视线与水平线所成的角中,视线在水平线上方的叫做仰角,视线在水平线下方的叫做俯角.

教师强调:巧记“上仰下俯”. 考点1 一个观测点构造两个直角三角形解答实际问题. 例 热气球的探测器显示,从热气球看一栋楼顶部的仰角为30°,看这栋楼底部的俯角为60°,热气球与楼的水平距离为120m ,这栋楼有多高(结果取整数)?(出示课件5) 师生共同分析:我们知道,在视线与水平线所成的角中视线在水平线上方的是仰角,视线在水平线下方的是俯角,因此,在图中,α=30°,β=60°. 在Rt △ABD 中,α=30°,AD =120,所以利用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求出BD ;类似地可以求出CD ,进而求出BC . 师生共同解决:(出示课件6) 解:如图,α=30°,β=60°,AD =120m . tan ,tan .BD CD AD AD βα== tan 120tan 30BD AD α∴=⋅=⨯120== tan 120tan 60CD AD β=⋅=⨯120=⨯= BC BD CD ∴=+=277=≈(m ). 答:这栋楼高约为277m.

【最新人教版初中数学精选】第2套人教初中数学九下 28.2《仰角、俯角》教案.doc

仰角、俯角 1.理解解直角三角形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1)解决实际问题时,关键是根据题意抽象出其几何模型,然后再通过解决几何模型的问题得到实际问题的答案. (2)与斜三角形有关的问题,往往通过作一边上的高,把其转化为的问题. 2.掌握与测量有关的几个概念 如图,在测量时,视线与水平线所成的角中,视线在水平线的角叫仰角,在水平 线的角叫俯角. 重点一:解直角三角形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利用解直角三角形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 (1)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 (2)画出平面图形,转化为三角形的问题; 通过作辅助线利用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 1. 如图所示,A、B两点在河的两岸,要测量这两点之间的距离,测量者在与A同 侧的河岸边选定一点C,测出AC=a米,∠A=90°,∠C=40°,则AB等于( ) (A)asin 40°米(B)acos 40°米(C)atan 40°米(D)米 2. 如图是某水库大坝横断面示意图.其中CD、AB分别表示水库上下底面的水平线, ∠ABC=120°,BC的长是50 m,则水库大坝的高度h是( ) (A)25 m (B)25 m (C)25 m (D) m 3.某学校的校门是伸缩门,伸缩门中的每一行菱形有20个,每个菱形边长为30厘米.校门关闭时,每个菱形的锐角度数为60°(如图1),校门打开时,每个菱形的锐角度数从60°缩小为10°(如图2).问校门打开了多少米?(结果精确到1米,参考数据:sin 5°≈0.0872,cos 5°≈0.9962,sin 10°≈0.1736,cos 10°≈0.9848) 重点二:有关仰角、俯角的测量问题

4. (2013绵阳改编)如图,在两建筑物之间有一旗杆,高15米,从A点经过旗杆顶点 恰好看到矮建筑物的墙角C点,且俯角α为60°,又从A点测得D点的俯角β为30°, 若旗杆底点G为BC的中点,则矮建筑物的高CD为( ) (A)20米(B)10米 (C)15米(D)5米 5. 如图所示,从热气球C处测得地面A、B两点的俯角分别为30°、45°,如果此时 热气球C处的高度CD为100米,点A、D、B在同一直线上,则AB两点的距离是( ) (A)200米(B)200米 (C)220米(D)100(+1)米 6.(2014昆明)如图,在数学实践课中,小明为了测量学校旗杆CD的高度,在地面A 处放置高度为1.5米的测角仪AB,测得旗杆顶端D的仰角为32°,AC=22米,求旗杆 CD的高度(结果精确到0.1米,参考数据:sin 32°≈0.53,cos 32°≈0.85,tan 32° ≈0.62). 7. (2013遵义改编)某中学在创建“特色校园”的活动中,将该校的办学理念做成宣传牌(AB),放置在教学楼的顶部(如图所示).小明在操场上的点D处,用1米高的测角仪CD,从点C测得宣传牌的底部B的仰角为37°,然后向教学楼方向走了4米到达点F处,又从点E测得宣传牌的顶部A的仰角为45°.已知教学楼高BM=17米,且点A,B,M在同一直线上,求宣传牌AB的高度(结果精确到0.1米, 参考数据:≈1.73,sin 37°≈0.60,cos 37°≈0.80,tan 37°≈0.75). A层(基础) 1. 在“测量旗杆的高度”的数学课题学习中,某学习小组测得太阳光线与水平面的夹角为27°,此时旗 杆在水平地面上的影子的长度为24米,则旗杆的高度约为( ) (A)24米(B)20米(C)16米 (D)12米 2. 在一次数学活动中,李明利用一根拴有小锤的细线和一个半圆形量角器制作了一 个测角仪,去测量学校内一座假山的高度CD.如图所示,已知李明距假山的水平 距离BD为12 m,他的眼睛距地面的高度为1.6 m,李明的视线经过量角器零刻度 线OA和假山的最高点C,此时,铅垂线OE经过量角器的60°刻度线,则假山的高 度为( ) (A)(4+1.6) m (B)(12+1.6) m (C)(4+1.6) m (D)4 m

新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初中数学 课时2 俯角、仰角问题 教案(教学设计)

第二十八章锐角三角函数 28.2 解直角三角形及其应用 28.2.2 应用举例 课时2 俯角、仰角问题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仰角、俯角、方位角、坡度、坡角等有关概念,知道坡度与坡角之间的关系. 2.经历对实际问题的探究,会利用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在具体情景中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并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1.通过画示意图,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发展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提高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经历从实际问题中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增强应用意识,体会数形结合思想的应用. 3.通过探究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灵活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生积极参与探索活动,并在探索过程中发表自己的见解,体会三角函数是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效工具. 2.通过探索三角函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以及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 3.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心,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能根据题意画出示意图,将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转化为直角三角形元素之间的

关系. 正确理解题意,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的建模过程. 多媒体课件. 导入一: 【复习提问】 1.如图,在Rt△ABC中,∠C=90°,∠A,∠B,∠C的对边分别为a,b,c. (1)三边a,b,c有什么关系? (2)∠A,∠B有怎样的关系? (3)边与角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2.解直角三角形应具备怎样的条件? 【师生活动】学生回答问题,教师点评归纳. 导入二: 如图,要想使人安全地攀上斜靠在墙面上的梯子AB的顶端,梯子与地面所成的角α一般要满足50°≤α≤75°.现有一架长6m的梯子. (1)使用这架梯子最高可以安全攀上多高的墙? (2)当梯子底端距离墙面2.4m时,α等于多少度?此时人能否安全使用这架梯子?

数学人教版九年级下册28.2.2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举例(1)教学设计

28.2.2 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举例(1) 路秀霞 一、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1.了解仰角、俯角概念,提高计算能力,能应用解直角三角形解决观测中的实际问题. .学会把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画出平面图形,转化为解直角三角形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逐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渗透数学建模及方程思想和方法,能将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转化为直角三角形中元素之间的关系. 情感与价值观: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应用解直角三角形的有关知识解决观测问题. 2.难点:能够准确分析问题并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 三、教学设计 1.情境引入 [播放神舟十一号发射升空与天宫二号成功交会对接的视频,时长1分33秒] 刚才我们大家欣赏的视频是2016年10月19日“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并与’天宫二号”顺利实现交会对接,这为我国未来建设空间站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一事件成功的背后离不开航天人员的汗水与智慧,从飞船的设计到制造,再到时间和坐标的精确把握,无一不用到我们的数学知识。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又应用于生活,本节课,我们需要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同学们,你们准备好了吗?请同学们齐声朗读育人目标。 熟话说:磨刀不误砍材工。同学们,你们的准备工作做好了吗?请一位同学带领大家解决预习案中的问题。 (一)温故知新 1.如图1,在直角三角形中,除直角外的五个元素之间有哪些关系? (1)锐角之间的关系: 边之间的关系: 角与边之间的关系(以∠A为例): (2)至少知道五个元素中的几个,就可以求其余元素?图1 2.请写出30°、45°、60°角的正弦值、余弦值和正切值: (二)问题导学 1.如图2,当从低处观测高处的目标时,视线与水平线所成的锐角称为________. 当从高处观测低处的目标时,视线与水平线所成的锐角称_________. 图2 2.如图3,2016年10月19日,“神舟”十一号载人航天飞船与“天宫”二号目标飞行器成功实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数学22 利用仰俯角解直角三角形教案与反思

28.2.2 应用举例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卫灵公》 原创不容易,【关注】店铺,不迷路! 第2课时利用仰俯角解直角三角形 1.使学生掌握仰角、俯角的意义,并学会正确地判断;(重点) 2.初步掌握将实际问题转化为解直角三角形问题的能力.(难点) 一、情境导入 在实际生活中,解直角三角形有着广泛的应用,例如我们通常遇到的视线、水平线、铅垂线就构成了直角三角形.当我们测量时,在视线与水平线所成的角中,视线在水平线上方的角叫做仰角,在水平线下方的角叫做俯角.今天我们就学习和仰角、俯角有关的应用性问题. 二、合作探究 探究点:利用仰(俯)角解决实际问题 【类型一】利用仰角求高度 星期天,身高均为1.6米的小红、小涛来到一个公园,用他们所学的知识测算一座塔的高度.如图,小红站在A处测得她看塔顶C的仰角α为45°,小涛站在B处测得塔顶C的仰角β为30°,他们又测出A、B两点的距离为41.5m,假设他们的眼睛离头顶都是10cm,求塔高(结果保留根号).

解析:设塔高为x m,利用锐角三角函数关系得出PM的长,再利用CP PN=tan30°, 求出x的值即可. 解:设塔底面中心为O,塔高x m,MN∥AB与塔中轴线相交于点P,得到△CPM、 △CPN是直角三角形,则x-(1.6-0.1) PM =tan45°,∵tan45°=1,∴PM=CP =x-1.5.在Rt△CPN中,CP PN =tan30°,即 x-1.5 x-1.5+41.5 = 3 3 ,解得x= 833+89 4 . 答:塔高为833+89 4 m. 方法总结:解决此类问题要了解角与角之间的系,找到与已知和未知相关联的直角三角形.当图形中没有直角三角形时,要通过作高或垂线构造直角三角形.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堂达标训练” 第7题 【类型二】利用俯角求高度 如图,在两建筑物之间有一旗杆EG,高15米,从A点经过旗杆顶部E 点恰好看到矮建筑物的墙角C点,且俯角α为60°,又从A点测得D点的俯角β为30°.若旗杆底部G点为BC的中点,求矮建筑物的高CD. 解析:根据点G是BC的中点,可判断EG是△ABC的中位线,求出AB.在 Rt△ABC和Rt△AFD中,利用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分别求出BC、DF,继而可求出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数学2822利用仰俯角解直角三角形教案与反思2022

28.2.2 应用举例 投我以桃,报之以李。《诗经·大雅·抑》 原创不容易,【关注】,不迷路! 第2课时利用仰俯角解直角三角形 1.使学生掌握仰角、俯角的意义,并学会正确地判断;(重点) 2.初步掌握将实际问题转化为解直角三角形问题的能力.(难点) 一、情境导入 在实际生活中,解直角三角形有着广泛的应用,例如我们通常遇到的视线、水平线、铅垂线就构成了直角三角形.当我们测量时,在视线与水平线所成的角中,视线在水平线上方的角叫做仰角,在水平线下方的角叫做俯角.今天我们就学习和仰角、俯角有关的应用性问题. 二、合作探究 探究点:利用仰(俯)角解决实际问题 【类型一】利用仰角求高度 星期天,身高均为1.6米的小红、小涛来到一个公园,用他们所学的知识测算一座塔的高度.如图,小红站在A处测得她看塔顶C的仰角α为45°,小涛站在B处测得塔顶C的仰角β为30°,他们又测出A、B两点的距离为41.5m,假设他们的眼睛离头顶都是10cm,求塔高(结果保留根号).

解析:设塔高为x m,利用锐角三角函数关系得出PM的长,再利用CP PN =tan30°, 求出x的值即可. 解:设塔底面中心为O,塔高x m,MN∥AB与塔中轴线相交于点P,得到△CPM、 △CPN是直角三角形,则x-(1.6-0.1) PM =tan45°,∵tan45°=1,∴PM=CP =x-1.5.在Rt△CPN中,CP PN =tan30°,即 x-1.5 x-1.5+41.5 = 3 3 ,解得x= 833+89 4 . 答:塔高为833+89 4 m. 方法总结:解决此类问题要了解角与角之间的关系,到与已知和未知相关联的直角三角形.当图形中没有直角三角形时,要通过作高或垂线构造直角三角形.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堂达标训练”第7题 【类型二】利用俯角求高度 如图,在两建筑物之间有一旗杆EG,高15米,从A点经过旗杆顶部E 点恰好看到矮建筑物的墙角C点,且俯角α为60°,又从A点测得D点的俯角β为30°.若旗杆底部G点为BC的中点,求矮建筑物的高CD. 解析:根据点G是BC的中点,可判断EG是△ABC的中位线,求出AB.在Rt △ABC和Rt△AFD中,利用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分别求出BC、DF,继而可求出CD的长度.

九年级数学下册28.2解直角三角形及其应用28.2.2用解直角三角形解视角问题教案新版新人教版201

28.2.2 用解直角三角形解视角问题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什么是仰角和俯角 2、逐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3、巩固用三角函数有关知识解决问题,学会解决观测问题.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用三角函数有关知识解决观测问题 难点:学会准确分析问题并将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模型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平时我们观察物体时,我们的视线相对于水平线来说可有几种情况? (三种,重叠、向上和向下) 结合示意图给出仰角和俯角的概念 (二)教学互动 例4热气球的探测器显示,从热气球看一栋高楼顶部的仰角为30o,看这栋离楼底部的俯角为60o,热气球与高楼的水平距离为120 m.这栋高楼有多高(结果精确到0.1m)? 分析:在中,,.所以可以利用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求出BD;类 似地可以求出CD,进而求出BC. 解:如图, ,,

答:这栋楼高约为277.1m. (三)巩固再现 1、为测量松树AB的高度,一个人站在距松树15米的E处,测得仰角∠ACD=52°,已知人的高度是1.72米,求树高(精确到0.01米). 2、在宽为30米的街道东西两旁各有一楼房,从东楼底望西楼顶仰角为45°,从西楼顶望东 楼顶,俯角为10°,求西楼高(精确到0.1米). 3、上午10时,我军驻某海岛上的观察所A发现海上有一艘敌军舰艇正从C处向海岛驶来,当时的俯角,经过5分钟后,舰艇到达D处,测得俯角。已知观察所A 距水面高度为80米,我军武器射程为100米,现在必须迅速计算出舰艇何时驶入我军火力射 程之内,以便及时还击。 解:在直角三角形ABC和直角三角形ABD中,我们可以分别求出: (米) (米) (米)

九年级数学下册28.2《仰角、俯角》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仰角、俯角 28.2.2 应用举例第1课时仰角、俯角 1.理解解直角三角形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1)解决实际问题时,关键是根据题意抽象出其几何模型,然后再通过解决几何模型的问题得到实际问题的答案. (2)与斜三角形有关的问题,往往通过作一边上的高,把其转化为的问题. 2.掌握与测量有关的几个概念 如图,在测量时,视线与水平线所成的角中,视线在水平线的角叫仰角,在水平线的角叫俯角. 重点一:解直角三角形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利用解直角三角形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 (1)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 (2)画出平面图形,转化为三角形的问题; 1. 如图所示,A、B两点在河的两岸,要测量这两点之间的距离,测量者在与A同侧的河岸边选定一点C,测出AC=a米,∠A=90°,∠C=40°,则AB等于( ) (A)asin 40°米(B)acos 40°米(C)atan 40°米(D)米 2. 如图是某水库大坝横断面示意图.其中CD、AB分别表示水库上下底面的水平线,∠ABC=120°,BC的长是50 m,则水库大坝的高度h是( ) (A)25 m (B)25 m (C)25 m (D) m 3.某学校的校门是伸缩门,伸缩门中的每一行菱形有20个,每个菱形边长为30厘米.校门关闭时,每个菱形的锐角度数为60°(如图1),校门打开时,每个菱形的锐角度数从60°缩小为10°(如图2).问校门打开了多少米?(结果精确到1米,参考数据:sin 5°≈0.0872,cos 5°≈0.9962,sin 10°≈0.1736,cos 10°≈0.9848)

重点二:有关仰角、俯角的测量问题 4. (2013绵阳改编)如图,在两建筑物之间有一旗杆,高15米,从A点经过旗杆顶点恰好看到矮建筑物的墙角C点,且俯角α为60°,又从A点测得D点的俯角β为30°,若旗杆底点G为BC的中点,则矮建筑物的高CD为( ) (A)20米(B)10米 (C)15米(D)5米 5. 如图所示,从热气球C处测得地面A、B两点的俯角分别为30°、45°,如果此时热气球C处的高度CD为100米,点A、D、B在同一直线上,则AB两点的距离是( ) (A)200米(B)200米 (C)220米(D)100(+1)米 6.(2014昆明)如图,在数学实践课中,小明为了测量学校旗杆CD的高度,在地面A处放置高度为1.5米的测角仪AB,测得旗杆顶端D的仰角为32°,AC=22米,求旗杆CD的高度(结果精确到0.1米,参考数据:sin 32°≈0.53,cos 32°≈0.85,tan 32°≈0.62). 7. (2013遵义改编)某中学在创建“特色校园”的活动中,将该校的办学理念做成宣传牌(AB),放置在教学楼的顶部(如图所示).小明在操场上的点D处,用1米高的测角仪CD,从点C测得宣传牌的底部B的仰角为37°,然后向教学楼方向走了4米到达点F处,又从点E测得宣传牌的顶部A的仰角为45°.已知教学楼高BM=17米,且点A,B,M在同一直线上,求宣传牌AB的高度(结果精确到0.1米,参考数据:≈ 1.73,sin 37°≈0.60,cos 37°≈0.80,tan 37°≈0.75). A层(基础) 1. 在“测量旗杆的高度”的数学课题学习中,某学习小组测得太阳光线与水平面的夹角为27°,此时旗杆在水平地面上的影子的长度为24米,则旗杆的高度约为( ) (A)24米(B)20米(C)16米 (D)12米 2. 在一次数学活动中,李明利用一根拴有小锤的细线和一个半圆形量角器制作了一个测角仪,去测量学校内一座假山的高度CD.如图所示,已知李明距假山的水平距离BD为12 m,他的眼睛距地面的高度为1.6 m,李明的视线经过量角器零刻度线OA和假山的最高点C,此时,铅垂线OE经过量角器的60°刻度线,则假山的高度为( )

(完整word)数学人教版九年级下册28.2.2解直角三角形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28.2.2解直角三角形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仰角、俯角概念,能应用解直角三角形解决观测中的实际问题.帮助学生学会把实际问题转化为解直角三角形问题,从而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来解决. 能力目标:逐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渗透数学建模及方程思想和方法,能将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转化为直角三角形中元素之间的关系. 情感与价值观:渗透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作用于实践的观点,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同时激发学生对自己家乡的热爱之情及自豪感,更好的激励学习. 2.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应用解直角三角形的有关知识解决观测问题. 难点:能够准确分析问题并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 3. 教学用具 多媒体、板书 4. 标签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设计说明:明确本节课学习目标,复习解直角三角形的概念及相关方法原则,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充分准。] 展示学习目标,交流课前预习内容:解直角三角形中常用的数量关系及相关原则方法. (课前布置预习作业,角、边共同回答,其它直接交流,强调三角函数关系形式灵活,可写为比的形式,也可写为乘积形式) (解直角三角形原则(1)、(2)学生齐声回答) (交流自己添加条件解直角三角形问题挑选所给条件不同形式的作业展示,主要是“一边一角”,“两边”等类型,归纳强调已知条件至少有一个必须是边)

二、例题分析 [设计说明:联系实际,对问题情境的理解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在审题过程中自然引出仰角、俯角概念,逐步向学生渗透数学建模思想,帮助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模型,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来解决。例1讲解,先引导学生分析,然后借助多媒体逐步展示解题过程,规范书写格式,强调解题完整性。变题1与例1是交换题目条件与结论,情境不变,分别求桥长与飞机高。变题2-3情境有所变化,由测桥变为测楼,所求问题是飞机高及飞机到楼房距离。以上问题的解题关键在于转化实际问题为数学问题,着重是示意图的画法及让学生说出题中每句话对应图中的哪条边或哪个角(包括已知什么和求什么),进而利用解直角三角形知识解决问题,并在解题后及时加以归纳,挖掘图形结构及条件的特点。] 例1、直升飞机在跨江大桥AB的上方P点处,此时飞机离地面的高度PO=450米,且A、B、O三点在一条直线上,测得大桥两端的俯角分别为α=30°,β=45°,求大桥的长AB. 【分析】如图所示,要求AB长,先设法求出边AO与BO的长,然后相减即可,由条件可得,,又因为PO=450米,可选择上述两特殊角正切分别求得AO与BO. 【解】由题意得, (就题目中出现的“俯角”先通过链接加以介绍,引导学生分析,强调解题完整,要写“答”,注意单位,指明这些都是中考失分的重要因素) 变题1:直升飞机在长400米的跨江大桥AB的上方P点处,且A、B、O三点在一条直线上,在大桥的两端测得飞机的仰角分别为30°和45 °,求飞机的高度PO.

2019-2020学年九年级数学下册 28.2《仰角、俯角》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doc

2019-2020学年九年级数学下册 28.2《仰角、俯角》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1.理解解直角三角形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1)解决实际问题时,关键是根据题意抽象出其几何模型,然后再通过解决几何模型的问题得到实际问题的答案. (2)与斜三角形有关的问题,往往通过作一边上的高,把其转化为的问题. 2.掌握与测量有关的几个概念 如图,在测量时,视线与水平线所成的角中,视线在水平线的角叫仰角,在水平 线的角叫俯角. 重点一:解直角三角形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利用解直角三角形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 (1)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 (2)画出平面图形,转化为三角形的问题; 通过作辅助线利用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 1. 如图所示,A、B两点在河的两岸,要测量这两点之间的距离,测量者在与A同 侧的河岸边选定一点C,测出AC=a米,∠A=90°,∠C=40°,则AB等于( ) (A)asin 40°米(B)acos 40°米(C)atan 40°米(D)米 2. 如图是某水库大坝横断面示意图.其中CD、AB分别表示水库上下底面的水平线, ∠ABC=120°,BC的长是50 m,则水库大坝的高度h是( ) (A)25 m (B)25 m (C)25 m (D) m 3.某学校的校门是伸缩门,伸缩门中的每一行菱形有20个,每个菱形边长为30厘米.校门关闭时,每个菱形的锐角度数为60°(如图1),校门打开时,每个菱形的锐角度数从60°缩小为10°(如图2).问校门打开了多少米?(结果精确到1米,参考数据:sin 5°≈0.0872,cos 5°≈0.9962,sin 10°≈0.1736,cos 10°≈0.9848) 重点二:有关仰角、俯角的测量问题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