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热岛效应论文
城市热岛效应的成因与对策探讨

城市热岛效应的成因与对策探讨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环境问题愈演愈烈,热岛效应作为众多环境问题的代表,对其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阐述了城市热岛效应的危害及成因,主要分析了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的措施,旨在为减轻热岛效应对城市的危害提供服务。
关键词:城市热岛效应;成因;对策Abstract: with the acceleration of the process of city, environmental problems intensified, the heat island effect as the representative of many environmental problems, the research has important significance.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harm and the causes of urban heat island effect, mainly analyzes to alleviate urban heat island effect measures, in order to provide services to reduce the harm of the city heat island effect.Keywords: urban heat island effect; cause; countermeasure一、城市热岛效应及其危害热岛是由于人们改变城市地表而引起小气候变化的综合现象,是城市气候最明显的特征之一。
由于城市化的速度加快,城市建筑群密集、柏油路和水泥路面比郊区的土壤、植被具有更大吸热率和更小的热容量,使得城市地区升温较快,并向四周和大气中大量辐射,造成了同一时间城区气温普遍高于周围的郊区气温,高温的城区处于低温的郊区包围之中,如同汪洋大海中的岛屿,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之为城市热岛效应。
《2024年城市热岛效应成因的研究与分析》范文

《城市热岛效应成因的研究与分析》篇一一、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热岛效应成为环境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
热岛效应是指城市地区的气温普遍高于周边乡村或自然区域的现象。
这一现象不仅对城市居民的生活品质产生直接影响,还对生态环境和气候模式造成深远影响。
本文旨在探讨城市热岛效应的成因,并对其进行深入研究与分析。
二、城市热岛效应的概述城市热岛效应是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特殊气候现象。
由于城市建筑密集、人口众多、工业活动频繁,以及大量使用人工建筑材料等,导致城市区域的气温显著高于周边自然区域。
这种温差不仅影响了城市的气候特征,也对城市的能源消耗、环境质量、生态系统等方面产生重要影响。
三、城市热岛效应的成因分析1. 人工建筑材料的影响:现代城市多使用混凝土、沥青等材料作为道路和建筑的主要构成部分,这些材料具有较高的热传导性和吸热性,导致城市区域吸收和储存大量热量。
2. 植被覆盖率的降低:城市中大量的建筑和道路占据了土地资源,导致植被覆盖率降低。
植被具有调节气温、减少热辐射的作用,其减少使得城市的自然调节能力下降。
3. 人口和工业活动的影响:城市人口密集,工业活动频繁,这些活动会产生大量的热量和温室气体排放,进一步加剧了城市的热岛效应。
4. 城市空气流动不畅:由于高楼林立,空气流动受到阻碍,不利于热量的扩散和交换。
此外,城市中的建筑物和道路改变了风的形成和流动路径,使得热量难以有效传递到周边地区。
四、研究方法与数据支持为了深入研究城市热岛效应的成因,我们采用了遥感技术、气象观测数据以及地理信息系统等方法。
通过收集和分析城市的气温数据、土地利用类型、植被覆盖率等数据,我们得出以下结论:1. 遥感技术显示,城市区域的地面温度明显高于周边地区,这种差异在夏季尤为明显。
2. 气象观测数据显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的平均气温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
3. 地理信息系统分析表明,人工建筑材料的使用、植被覆盖率的降低以及城市布局等因素是导致热岛效应的主要因素。
城市热岛效应的形成机制及缓解措施研究

城市热岛效应的形成机制及缓解措施研究摘要城市热岛效应是指城市中心区域温度显著高于周围郊区或乡村地区的现象。
本文首先阐述了城市热岛效应的定义、概念和分类,并从热量来源、热量传递和热量储存三个方面详细分析了其形成机制。
接着,本文结合国内外研究成果,对城市热岛效应带来的环境和社会影响进行了全面探讨,包括城市气候变化、空气污染加剧、能源消耗增加以及公众健康问题等。
最后,本文从建筑节能、城市绿化、交通规划、水体利用和热岛效应监测五个方面,深入分析了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的措施,并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城市热岛效应,形成机制,缓解措施,环境影响,社会影响一、引言随着全球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人口密度和建筑密度不断增加,城市热岛效应日益显著,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
城市热岛效应不仅影响城市气候环境,也对居民健康、能源消耗、城市生态系统等方面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深入研究城市热岛效应的形成机制,探索有效缓解措施,对于改善城市环境,提高城市生活质量,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城市热岛效应的概念及分类2.1 定义城市热岛效应是指城市中心区域的温度显著高于周围郊区或乡村地区的现象。
这种温度差异通常在夜间和无风天气最为明显,其主要原因是城市人工地表(建筑物、道路、广场等)吸收太阳辐射的能力强于自然地表,导致城市热量积累和释放速度不同于郊区或乡村地区。
2.2 分类根据热岛效应的空间分布特征,城市热岛效应可分为以下三种类型:*空间热岛效应:城市内部不同区域之间的温度差异,例如城市中心区域比郊区温度高,高层建筑区域比低层建筑区域温度高。
*时间热岛效应:城市内部不同时间段之间的温度差异,例如白天比晚上温度高,夏季比冬季温度高。
*复合热岛效应:空间热岛效应和时间热岛效应的叠加,例如城市中心区域夏季夜晚温度最高。
三、城市热岛效应的形成机制城市热岛效应的形成机制是一个复杂的热量交换过程,主要涉及热量来源、热量传递和热量储存三个方面:3.1 热量来源城市热岛效应的热量来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太阳辐射:城市人工地表吸收太阳辐射的能力强于自然地表,导致城市热量积累速度更快。
《2024年气候变暖、城市热岛与高温热浪及其健康影响研究》范文

《气候变暖、城市热岛与高温热浪及其健康影响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现象的日益加剧,城市热岛效应和高温热浪现象已成为影响人类生活的重要环境问题。
本篇论文将就气候变暖、城市热岛与高温热浪及其对人类健康的影响进行深入探讨,旨在揭示这些现象的成因、影响及应对策略。
二、气候变暖与城市热岛效应1. 气候变暖气候变暖是指全球气温普遍升高的现象,主要由人类活动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导致。
这些温室气体如二氧化碳、甲烷等在大气中积累,形成“温室效应”,使地球表面温度升高。
2. 城市热岛效应城市热岛效应是指城市地区的气温高于周边农村或自然地区的现象。
由于城市建筑密集、人口众多,以及大量人工热源和温室气体的排放,使得城市地区的气温高于周围地区。
三、高温热浪及其特点高温热浪是指持续多日的高温天气,其特点是气温持续较高,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极大影响。
高温热浪往往伴随着湿度高、风速低等不利气象条件,容易引发人体中暑、心血管疾病等健康问题。
四、高温热浪对人类健康的影响1. 中暑高温环境下,人体容易因散热不足而出现中暑现象。
中暑可能导致头晕、恶心、呕吐、甚至昏迷等症状,严重时可能危及生命。
2. 心血管疾病高温环境下,人体血管扩张,心脏负担加重,容易诱发心血管疾病。
高温还可能导致血压升高、心率加快等问题,对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健康构成威胁。
3. 呼吸系统疾病高温环境下,空气中的污染物易积聚,对呼吸系统造成不良影响。
长时间暴露在高温和高污染的环境中,可能引发哮喘、支气管炎等呼吸系统疾病。
五、应对策略与建议1. 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通过节能减排、发展可再生能源等措施,降低温室气体排放量,减缓气候变暖和城市热岛效应的加剧。
2. 城市绿化:增加城市绿地面积,种植树木、草坪等植物,通过植被的蒸腾作用降低城市气温。
3. 提高公众意识:加强公众对气候变暖、城市热岛和高温热浪的认识,提高公众自我保护意识。
4. 改善生活环境:通过改善居住环境、增加遮荫设施等措施,降低高温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2024年城市热岛效应成因的研究与分析》范文

《城市热岛效应成因的研究与分析》篇一一、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热岛效应逐渐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城市热岛效应是指城市地区的气温高于周边农村或自然地区的气温的现象。
这一现象不仅对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产生影响,还对城市生态环境和气候产生深远影响。
本文旨在研究城市热岛效应的成因,分析其影响因素,并探讨相应的应对策略。
二、城市热岛效应的成因1. 建筑与下垫面材质的改变城市中的建筑物多采用石材、混凝土等吸热能力强的材料,这些材料在吸收太阳辐射后,会导致热量无法迅速散发,使得城市地区的温度上升。
此外,城市的道路、广场等下垫面多为硬质材料,这些材料减少了地表水的蒸发和植物的生长空间,使得地表的热量难以得到释放。
2. 人口与工业的密集度城市人口密集度高,且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大量的工厂、企业聚集在城市地区。
这些人口和工业活动会释放大量的热量和温室气体,加剧了城市热岛效应。
3. 城市绿化率低城市绿化率低是导致热岛效应的重要因素之一。
植物可以吸收太阳辐射并蒸发水分,降低周围环境的温度。
然而,由于城市规划等原因,城市中的绿地面积相对较少,使得城市地区的降温能力减弱。
4. 人工热源的排放城市中的大量人工热源如汽车尾气、供暖等排放大量热量,加剧了热岛效应的强度。
这些热量排放不仅使得城市气温上升,还对大气环境造成污染。
三、影响因素分析1. 气象条件:大气环流、湿度等气象条件对城市热岛效应的产生具有重要影响。
当大气环境稳定时,风速低、湿度大等因素容易导致热岛效应的产生。
2. 土地利用类型:城市土地利用类型的差异导致下垫面温度不同。
商业区、居民区等不同类型的区域其下垫面材质、颜色等都会影响温度分布和散热情况。
3. 经济发展水平:随着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城市化程度加深,热岛效应也随之加剧。
工业发展、人口增加等因素导致城市中人工热源增加,加剧了热岛效应。
四、应对策略与建议1. 合理规划城市建设: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应注重合理布局,优化建筑布局和下垫面材质的选择。
城市热岛效应论文

远程教育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题目论“城市热导效应”对人在城市生活的影响及缓解对策姓名与学号年级与专业土木工程(工程管理)(专本2(业余))学习中心合肥中心指导教师浙江大学远程教育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诚信承诺书1.本人郑重地承诺所呈交的毕业论文(设计),是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严格按照学校和学院有关规定完成的。
2.本人在毕业论文(设计)中引用他人的观点和参考资料均加以注释和说明。
3. 本人承诺在毕业论文(设计)选题和研究内容过程中没有抄袭他人研究成果和伪造相关数据等行为。
4. 在毕业论文(设计)中对侵犯任何方面知识产权的行为,由本人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毕业论文(设计)作者:2015 年11 月8 日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论文作者完全了解浙江大学远程教育学院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本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文档,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浙江大学远程教育学院可以将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和传播,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论文。
毕业论文(设计)作者签名:2015 年11 月8 日浙江大学远程教育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摘要摘要城市热岛效应,就是因城市化的发展,导致城市中气温高于外围郊区的现象。
在近地面大气等温线图上,郊外的广阔地区气温变化很小,如同一个平静的海面,而城区则是一个明显的高温区,如同突出海面的岛屿,由于这种岛屿代表着高温的城市区域,所以就被形象地称为城市热岛。
在夏季,城市局部地区的气温,能比郊区高出6℃甚至更高,形成高强度的热岛。
城市热岛影响着各个城市。
尤其是大城市比如北京等。
第一:城市中的机动车辆、工业生产以及大量的人群活动,产生了大量的氮氧化物、二氧化碳、粉尘等,这些物质能大量吸收环境中的热辐射能量,并增加大气对地面的长波逆辐射,产生众所周知的温室效应,引起了气温的进一步升温。
第二:城市建成区、几何形状,与热岛强度存在着明显的关联。
如果城市建筑走向设计、或几何形状不合理,则不易通风,造成因风速小而热量不易散发,导致局部气温过高。
《2024年城市热岛效应成因的研究与分析》范文

《城市热岛效应成因的研究与分析》篇一一、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热岛效应已经成为一个全球关注的环境问题。
热岛效应是指城市地区的气温明显高于周边乡村地区的现象,这直接导致了城市微气候的改变和多种环境问题。
本文将详细探讨城市热岛效应的成因,并通过分析和研究为未来应对措施提供参考。
二、城市热岛效应的定义及重要性城市热岛效应是一种由城市发展导致的局部气候现象,其特征为城市中心区域的气温显著高于其外围郊区。
这种气候差异对城市生态环境、能源消耗、人体健康等多个方面都有深远的影响。
因此,研究和分析城市热岛效应的成因,对于制定合理的城市规划和环境政策具有重要意义。
三、城市热岛效应的成因分析1. 建筑结构与材料:城市中大量使用的高楼大厦和人造材料,如混凝土、沥青等,具有较高的热容量和吸热性。
这些材料在吸收太阳辐射后,会导致周围环境温度升高。
此外,高楼大厦阻碍了风的流通,减少了自然对流散热的效果。
2. 植被覆盖减少: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大量绿地和自然植被被建筑物所取代。
绿地在调节气候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能够吸收二氧化碳并释放氧气,同时降低地表温度。
而城市中植被覆盖的减少,使得地表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和散失能力降低,加剧了热岛效应。
3. 人工热源排放:城市中大量的人工设施,如工厂、车辆等,会产生大量的热量排放。
这些人工热源的存在使得城市区域的温度进一步升高。
4. 城市大气污染:工业排放、汽车尾气等污染物会形成“热气团”,这些“热气团”在城区上空聚集,进一步加剧了热岛效应。
四、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本研究采用文献综述、实地观测和数据分析等方法。
数据来源包括气象部门发布的城市气温数据、卫星遥感数据以及相关研究报告等。
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准确地了解城市热岛效应的成因和影响。
五、结论与建议通过对城市热岛效应成因的研究和分析,我们发现建筑结构与材料、植被覆盖减少、人工热源排放以及城市大气污染是导致热岛效应的主要因素。
地理学家城市热岛效应评估与对策研究

地理学家城市热岛效应评估与对策研究在当今城市化进程飞速发展的时代,城市热岛效应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环境问题。
作为地理学家,深入研究和评估城市热岛效应,并提出有效的对策,对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以及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城市热岛效应,简单来说,就是城市中心区域的温度明显高于周边郊区的现象。
这种温度差异在夏季尤为显著,给城市居民带来了诸多不适和潜在的健康风险。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城市热岛效应呢?首先,城市中的建筑物和道路等人工表面大量吸收和储存太阳辐射的热量。
与自然地表相比,混凝土、沥青等材料的比热容较小,升温速度快,且在夜间散热缓慢,导致城市整体温度升高。
其次,城市中的人口密集,工业和交通活动频繁,产生了大量的废热。
汽车尾气排放、工厂生产过程中的热能释放等,都为城市增添了额外的热量。
此外,城市中的绿地和水域面积相对较少,植物的蒸腾作用和水体的蒸发冷却作用有限,无法有效地调节城市气候。
为了准确评估城市热岛效应的强度和范围,地理学家们采用了多种方法和技术。
其中,气象观测是最基础的手段之一。
通过在城市和郊区设立多个气象观测站点,记录气温、湿度、风速等气象数据,并进行对比分析,可以直观地了解城市热岛效应的存在和变化情况。
卫星遥感技术则为城市热岛效应的评估提供了宏观视角。
利用卫星搭载的热红外传感器,可以获取城市地表温度的分布图像,从而快速、大面积地监测城市热岛的范围和强度。
此外,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也在城市热岛效应评估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通过将气象数据、土地利用数据、建筑物分布数据等进行整合和分析,地理学家可以构建城市热岛效应的模型,预测其未来发展趋势。
以某大城市为例,地理学家通过对多年气象观测数据的分析发现,城市中心区域的夏季平均气温比郊区高出 3-5℃。
卫星遥感图像显示,城市的商业区、工业区和高密度住宅区往往是热岛效应最为强烈的区域。
同时,利用 GIS 技术构建的模型预测,如果城市继续保持当前的发展模式,未来城市热岛效应可能会进一步加剧,对城市生态和居民生活产生更严重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远程教育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题目论“城市热导效应”对人在城市生活的影响及缓解对策姓名与学号年级与专业土木工程(工程管理)(专本2(业余))学习中心合肥中心指导教师浙江大学远程教育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诚信承诺书1.本人郑重地承诺所呈交的毕业论文(设计),是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严格按照学校和学院有关规定完成的。
2.本人在毕业论文(设计)中引用他人的观点和参考资料均加以注释和说明。
3. 本人承诺在毕业论文(设计)选题和研究内容过程中没有抄袭他人研究成果和伪造相关数据等行为。
4. 在毕业论文(设计)中对侵犯任何方面知识产权的行为,由本人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毕业论文(设计)作者:2015 年11 月8 日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论文作者完全了解浙江大学远程教育学院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本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文档,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浙江大学远程教育学院可以将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和传播,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论文。
毕业论文(设计)作者签名:2015 年11 月8 日浙江大学远程教育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摘要摘要城市热岛效应,就是因城市化的发展,导致城市中气温高于外围郊区的现象。
在近地面大气等温线图上,郊外的广阔地区气温变化很小,如同一个平静的海面,而城区则是一个明显的高温区,如同突出海面的岛屿,由于这种岛屿代表着高温的城市区域,所以就被形象地称为城市热岛。
在夏季,城市局部地区的气温,能比郊区高出6℃甚至更高,形成高强度的热岛。
城市热岛影响着各个城市。
尤其是大城市比如北京等。
第一:城市中的机动车辆、工业生产以及大量的人群活动,产生了大量的氮氧化物、二氧化碳、粉尘等,这些物质能大量吸收环境中的热辐射能量,并增加大气对地面的长波逆辐射,产生众所周知的温室效应,引起了气温的进一步升温。
第二:城市建成区、几何形状,与热岛强度存在着明显的关联。
如果城市建筑走向设计、或几何形状不合理,则不易通风,造成因风速小而热量不易散发,导致局部气温过高。
和一些别的因素叠加产生这种效应,将危害人体健康,加剧大气污染,会造成局部地区的自然灾害,导致气候与物候失常等危害,最终影响了人类和生物的发生发展。
关键词城市热岛;温差;人体影响;I浙江大学远程教育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目录目录摘要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1章、城市热岛效应现状........................................ 错误!未定义书签。
1.1国内外研究现状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1.1国外研究现状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1.2国内研究现状 (2)第2章、城市热岛效应形成的原因及对人们生活的影响..........错误!未定义书签。
2.1城市热岛效应的形成原因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2城市热岛效应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3章、研究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的方法与概要 ............ 错误!未定义书签。
3.1研究的方法与概要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参考文献 ................................................................... 错误!未定义书签。
致谢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浙江大学远程教育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第1章城市热岛效应现状第1章城市热岛效应现状1.1国内外研究概况1.1.1国外研究现状城市热岛现象是人类活动对气候系统产生的最显著的影响之一。
城市地表土地覆盖类型的改变使得城市局部大气和地表温度比周围的郊区温度高出好几度。
城市热岛现象已经出现并被研究了一个多世纪。
Howard的观测到伦敦城区平均温度比郊区高 1.1℃,城区与郊区温差最高值出现在晚上,温差最高值为2.l℃,总体上,城市热岛效应在冬季最明显,而在春季最不明显。
城市热岛在世界很多城市都已形成并被研究,大部分作者的结果与Howard的观测结果一致。
Duckworth和Sandberg在San Francisco的大公园与市中心之间观测到10℃的温差。
城市热岛的产生原因各不一样。
大部分城市在夏季出现最明显的城市热岛,而不是冬季。
分析了影响城市热岛的气象条件,发现风速是影响城市热岛的主要因素,风速越大,城市与郊区的温差越小,城市热岛的强度与城市的大小正相关。
Rao首先利用热红外遥感来研究城市热岛,他利用ITOS一1热红外数据(10.2~12.5)研究美国大西洋中部沿海城市地表温度分布模式。
Carlson利用AVHRR热红外(10.5一12.5um)白天和夜间的数据研究了Los Angeles地区地表温度分布模式,城市工业和商业区日夜温差大于植被覆盖度高的郊区。
Price 利用HCMM(Heat Capacity Mapping Mission)数据(10.5~12.5m)估算了美国西北部城市热岛效应的范围和强度。
Byrne训发现气候相似区域的平均最小气温与HCMM估算出的夜间地表温度线性相关。
Kidder利用AVHRR研究了St.Louis 地区雪分布模式。
Bailing&Braze利用AVHRR热红外数据(10.3— 11.3p,m)研究了美国Phoenix地区的地表辐射温度,发现地表温度与土地覆盖类型相关,重工业区的地表温度比空地地表温度高5度,Carnahan&Larsonu副利用TM热红外数据(10.4~12.5p,m)发现印第安纳波利斯城市地表温度比周围的乡村地表温度低。
Roth利用AVHRR热红外数据(10.5一11.5pLm)评估了美国西海岸几个城市的城市热岛强度,并发现白天地表温度与土地利用类型相关,工业区地表温度高于植被覆盖地区,而夜间城市与郊区的地表温度差异小。
利用热红外遥感观测到的西班牙Valencia夜间地表温度分布模式与汽车观测到的气温剖面相似。
3浙江大学远程教育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第1章城市热岛效应现状Gallo利用卫星数据计算了美国西雅图地区夏季植被指数和地表辐射温度,并与最小气温做了对比,发现NDVI与地表温度呈反比关系,尽管NDVI与地表辐射温度都与最小气温显著相关,但NDVI鸯最小气温相关性更好。
,Gallo进一步对比了37个城市及其周围乡村地区的NDVI、地表辐射温度和最小气温,发现NDVI与观测到的城乡温度差异线性相关,地表辐射温度与城乡温差相关性略小些。
NDVI指示了城乡地表性质的差异(蒸发量和热容量),地表性质差异导致了城乡间最小气温的不同。
但在冬季NDVI并不能很好的反映地表性质,因为冬季植被叶子不一定是绿色的,而且光合作用活动弱。
1.1.2国内研究现状近20多年来各国学者围绕风速、云量、天气背景、城市规模等影响城市热岛的因子做了大量的研究,还对城市热岛的垂直结构进行了观察研究。
城市热岛研究的区域也有一定拓展:早期城市热岛的研究多侧重于温带地区,现在对热带、副热带以及高纬寒带地区的城市也有了细致的研究工作。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国外学者还对城市热岛进行了大量的数值模拟研究。
在诸多人类活动研究中,城市热岛效应就成为气候研究中的一个新热点,例如Peterson等研究了全球农村气温变化趋势,以区别城市热岛效应对全球增温的影响。
Hughes等研究了城市对南非气温变化趋势的影响。
Jones等评估了城市化对大陆气温序列的影响。
Weng等根据城郊温度历史性的差异,分析了城市发展对城市热岛效应的影响,认为城市下垫面的扩张对城市热岛强度和地表温度变化具有巨大的影响。
以Duckworth F S.等的城市上空出现郊外气温高于城区的“交叉效应”(Cross-over effect)为代表,也开展了大量研究。
另外,Lee于1992年运用遥测技术进行韩国主要都会区汉城(先首尔)及其邻近卫星城市的都市热岛研究。
日本学者Fukuoka于1983年针对日本都市人口与热岛强度进行了相关分析。
我国对热岛效应的研究早已开始,并取得了许多成果。
对城市气候研究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初,在上海、北京等大中城市已开展研究,并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
从大气环境角度先后开展了城市热岛强度、水平分布、垂直结构和影响因子的试验研究。
我国学者在北京、上海、广州、南京、太原、沈阳、昆明等大中城市对城市热岛进行了观测和分析研究。
迄今至少已有20多个城市开展过城市热岛效应研究,到80年代后对国内城市气候立体构造和数值模式的研究也逐步开展,但所模拟的垂直高度都在数百米至数千米,而对城市气候环境影响程度较大的、高度在100m以下的城市覆盖层和城市边界层下部的分析研究较少。
另外,由于可供模拟起始边界条件和模拟验证的实际观测资料较少,给数值模拟研究带来了一定的局限性。
另一方面,许多学者对城市大气立体分布4浙江大学远程教育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第1章城市热岛效应现状进行了实际观测,但在观测方法上却存在一些不足。
如观测大多采用温度低空探空、小球测风,且测点较少。
由于探空仪在近地面层(高度100m以下)观测精度较差,测点较少(如1-2个测点),使数据的代表性减弱,为正确分析城市近地层气候的立体特征带来影响。
5第1章浙江大学远程教育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第2章城市热岛效应形成的原因及对人们生活的影响第2章城市热岛效应形成的原因及对人们生活的影响2.1城市热岛效应形成的原因及对人们生活的影响由于城市化的速度加快,城市建筑群密集、柏油路和水泥路面比郊区的土壤、植被具有更大的热容量和吸热率,使得城市地区储存了较多的热量,并向四周和大气中大量辐射,造成了同一时间城区气温普遍高于周围的郊区气温,高温的城区处于低温的郊区包围之中,如同汪洋大海中的岛屿,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之为城市热岛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