诱发电位及其临床应用优秀课件
合集下载
肌电图及诱发电位ppt课件

精选ppt
26
1.单纯相:轻收缩时,只出现几个运动单 位电位相互分离的波形。
混合相:中度用力收缩时,有些区域电位 密集不能分离,部分区域内可见单个运动 单位。
3.干扰相:肌肉作重收缩时,运动单位电 位相互重叠,不能分离出单个运动单位电 位。
精选ppt
27
精选ppt
28
异常肌电图
精选ppt
50
精选ppt
51
神经传导速度
精选ppt
52
一.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
刺激电极:直径1cm,相距2-3cm的两个银 质或不锈钢的圆盘。 纪录电极:针电极或表面电位 正常值:上肢>50m/s
下肢>40m/s 桡神经偏快>60m/s
精选ppt
53
神经二端点间的距离(米)
MCV=
该段神经的传导时间(秒)
直径:0.01—0.1cm 长度:1mm—5cm 组成:肌膜、肌浆、细胞核、肌原纤维 机能:1.发生兴奋和传导兴奋 肌膜和横管系统完成
2.收缩 肌原纤维完成 3.离子转换或兴奋收缩偶联系统肌浆网及
三联管完成 4.供能 线粒体 5.细胞控制中心 细胞核
精选ppt
11
精选ppt
12
肌电位发生原理
1.静息电位:正常肌纤维安静态时膜内外 电位差。因肌细胞内外离子浓度差造成。
等)
事件相关电位(P300、CNV等)
精选ppt
77
一、2适用范围
诱发电位:各种神经传导通路功能障碍 (听神经-脑干、视神经-皮 层、各个部位躯体感觉通路、 各个部位运动通路等)
精选ppt
78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
V
VI VII
IV
神经电生理检查技术—诱发电位(康复评定技术课件)

四 运动诱发电位
用电磁刺激相应脑区,记录电极放置于拇短展肌、 胫前肌等肌肉表面,记录运动诱发电反应。一般在 肌肉放松状态下记录。某些患者松弛状态下引不出 电位,可采用随意收缩激发出电位来检查。对癫痫 及脑出血病人应慎用磁刺激。
常做的检查内容
一 躯体感觉诱发电位
二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
三 视觉诱发电位
四 运动诱发电位
第五节 诱发电位OBJECTIVE学源自掌握:诱发电位常做的检查内容
习
目
熟悉:诱发电位的临床应用
标
了解:诱发电位检查技术的基本要求、方法
及注意事项
概念
1.概念:诱发电位指中枢神经系统在感受内在或外部刺激过程中产生的生 物电活动。 2.常用的有:躯体感觉诱发电位、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和视觉诱发电位、运 动诱发电位。
肆、脑干听觉诱发电位
视觉诱发电位的临床应用
• VEP最有价值之处是发现视神经的潜在病灶,视神 经病变常见于视乳头炎和球后视神经炎,PRVEP异 常率可达89%;VEP对多发性硬化的诊断也很有意 义。
肆、脑干听觉诱发电位
运动诱发电位的临床应用
• 脑损伤后运动功能的评估及预后的判断;协助诊断 多发性硬化及运动神经元病;可客观评价脊髓型颈 椎病的运动功能和锥体束损害程度。
壹、概述
一 躯体感觉诱发电位
• 躯体感觉诱发电位也称为体感诱发电位, 临床上最常用的时短潜伏时体感诱发电 位,简称SLSEP。贴电视波形稳定,无 适应性和不受睡眠和麻醉药的影响。刺 激阈值一般用感觉阈以上,运动阈以下。
• 主要反映躯体神经通路的功能状态。
壹、概述
•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是利用短声刺 激双耳,在头颅表面记录到听神 经至脑干的电活动。
贰、常用的检查方法
用电磁刺激相应脑区,记录电极放置于拇短展肌、 胫前肌等肌肉表面,记录运动诱发电反应。一般在 肌肉放松状态下记录。某些患者松弛状态下引不出 电位,可采用随意收缩激发出电位来检查。对癫痫 及脑出血病人应慎用磁刺激。
常做的检查内容
一 躯体感觉诱发电位
二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
三 视觉诱发电位
四 运动诱发电位
第五节 诱发电位OBJECTIVE学源自掌握:诱发电位常做的检查内容
习
目
熟悉:诱发电位的临床应用
标
了解:诱发电位检查技术的基本要求、方法
及注意事项
概念
1.概念:诱发电位指中枢神经系统在感受内在或外部刺激过程中产生的生 物电活动。 2.常用的有:躯体感觉诱发电位、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和视觉诱发电位、运 动诱发电位。
肆、脑干听觉诱发电位
视觉诱发电位的临床应用
• VEP最有价值之处是发现视神经的潜在病灶,视神 经病变常见于视乳头炎和球后视神经炎,PRVEP异 常率可达89%;VEP对多发性硬化的诊断也很有意 义。
肆、脑干听觉诱发电位
运动诱发电位的临床应用
• 脑损伤后运动功能的评估及预后的判断;协助诊断 多发性硬化及运动神经元病;可客观评价脊髓型颈 椎病的运动功能和锥体束损害程度。
壹、概述
一 躯体感觉诱发电位
• 躯体感觉诱发电位也称为体感诱发电位, 临床上最常用的时短潜伏时体感诱发电 位,简称SLSEP。贴电视波形稳定,无 适应性和不受睡眠和麻醉药的影响。刺 激阈值一般用感觉阈以上,运动阈以下。
• 主要反映躯体神经通路的功能状态。
壹、概述
•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是利用短声刺 激双耳,在头颅表面记录到听神 经至脑干的电活动。
贰、常用的检查方法
诱发电位在术中监护的应用ppt课件

23
脊柱矫形手术
.
24
.
25
.
26
脊柱后凸畸形
.
27
SEP在脊柱手术中的应用:
SEP:多个记录位点 SEP、MEP联合应用 分析波幅和潜伏期 波幅变化对致脊髓功能障碍 传统的方法是唤醒试验 体感诱发电位监测可避免 脊髓缺血间接导致神经功能损害 体感诱发电位监测局限性 术后出现完全或部分性神经功能障碍
.
66
非特异性的诱发电位变化 病人生理状态变化 体温、血压、CO2分压 其他电生理信号: 脑电图、心电图、肌电图
.
67
这些变化可以表现在许多方面 特殊频率的能量活动增强 潜伏期延长 波幅降低 及波形形态的变化
.
68
麻醉剂对MEP的影响:
吸入麻醉与静脉麻醉 可使诱发电位潜伏期延长 波幅降低、波的形态发生变化 对作用机制并不是十分清楚 对诱发电位的影响尚有待研究
.
71
肌松剂
肌松剂并不直接影响脊髓 及头皮记录体感诱发电位 由于肌松剂的应用使肌肉放松 记录的SEP波形更清晰 术中运动诱发电位监测 肌松剂可导致无法记录
.
72
脊髓刺激注意点: 脊髓刺激电流不宜过强 诱发记录清晰波形为宜 刺激采用单脉冲 术中监测采用自身记录对照
.
73
谢谢
.
74
• Delgado (1979) – 面神经监护 • Moller and Jannetta (1981) - 听神经监护
.
3
脊柱矫形术中的神经电生理监护
• Stagnara 唤醒实验 – Vauzelle et al. (1973), “金标 准”
• SSEP (体感诱发电位)– Brown & Nash (1977) • MEP(运动诱发电位)
听觉脑干诱发电位的应用 ppt课件

4.
dB nHL(normal Hearing level):正常 听力级,对于纯音之外的其他刺激声,尚 缺乏国际统一的听力零级标准。只好采用 生物学校准的方法,先测试一组正常听力 的年轻人对某类刺激声的听阈(以声压级 表示),并将其视为该刺激声的正常听力 级的“零”级,即0 dB nHL。这是临床上 普遍采用的。
ppt课件 12
※五、测试参数选择
(一)听觉神经通路疾病的诊断
记录分析时间 12 ms 刺激声: 滤波设置 相位: 刺激率 重复次数 刺激强度 掩蔽声 短声(click) 低通(low filter)100Hz;高通(high filter)3000 Hz 交替相(Alternating)或其他 11.1 次/秒 2048 70 dB nHL或更高 类似于纯音气导测试(依纯音阈值与耳机类型而定)
ppt课件 13
(二)听力阈值评估
记录分析时间 25ms
刺激声:
滤波设置 相位: 刺激率 重复次数
短纯音(toneburst)及短声(click)
成人:低通(low filter)100Hz;高通(high filter)3000 Hz; 儿童:低通(low filter)30 Hz;高通(high filter)3000 Hz; 交替相(Alternating)或其他 21.1或39.1 次/秒 1024~2048
听觉脑干诱发电位的应用
ppt课件
1
听觉脑干诱发电位的应用:
听觉神经通路疾病的诊断
听力阈值评估 其他
ppt课件
2
ABR检测前的准备
一、确定受试者有必要做ABR神经诊断或 ABR听力阈值评估 ABR神经诊断的应用指征 1. 提示蜗后病变的征象:如声反射缺失或反 射阈值提高并伴有在0.5、1 KHz的声衰减 异常 2. 非对称性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骨导阈值 差至少在两个频率超过10 dB)
肌电图诱发电位仪常识及临床应用课件

司法鉴定中心常用测试项目 用于验伤,测谎等: 视觉/听觉/体感诱发/常规肌电图/神经传导速度 /P300 科研院所 主要用于运动生理研究及动物试验:
EMG/NCV/EP测试项目
肌电图:静息肌电图/刺激肌电图/运动单位电位 (MUP)及分析/单纤维肌电图/巨肌电图/干扰相分 析(QIP) 诱发电位:体感诱发电位/视觉诱发电位/脑干听 觉诱发电位/事件相关电位(P300)/运动诱发 (结合磁刺激器使用) 神经传导:感觉/运动神经传导速度/H反射/F波/瞬 目反射/重复神经刺激 交感皮肤反应(SSR)
突触模式图:突触间通过神经递质的释放和接受完成冲动的传递。常见 的神经递质有乙酰胆碱、多巴胺、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多肽类、 组织胺、氨基酸类。
神经纤维:由神经元的长轴突及包绕它的胶质细胞构成,根据包裹它的 神经胶质有的会形成髓鞘,支配内脏的运动神经纤维多为无髓纤维。神 经由神经纤维集合而成,有感觉神经,运动神经,混合神经的区别。多 数神经既有髓纤维,又有无髓纤维。 神经末稍:分为感觉神经末梢,和运动神经末稍。 1、感觉神经末梢与各种感觉小体形成感受器,骨骼肌内的感受器叫肌梭, 但是其中也有运动神经末稍,与腱反射有关。 2、运动神经末稍与所支配的肌肉腺体等构成效应器。
五官科(眼科/耳鼻喉科) 视神经炎与多发性硬化/前视路的压迫病变/弥 散性神经系统病变/后视路病变/新生儿及婴幼 儿听力筛选/器质性耳聋和功能性耳聋的测定/ 听觉中枢系统疾病/客观听力及残余听力分析
相关医学常识
神经元:神经细胞也称神经元,由胞体和突起构成,突起又分为树突 和轴突两种。树突可以有多根,可接受刺激并传向胞体,而轴突只有 一根,但末端常有分支,主要负责将冲动从胞体传向终末。神经元之 间通过突触连接实现冲动的传递。
脑诱发电位临床应用ppt课件

12
电极放置位置一般采用国际脑电图学会建议使用 的标准电极放置法,惯称作10-20电极放置法。 本法采用三条标志线
13
诱发电位临床应用
14
诱发电位是继脑电图和肌电图之后临床 神经电生理学的第三大进展。临床上,在病 史和体征不能确定诊断的情况下,能检出神 经系统的功能异常。可用来协助确定中枢神 经系统的可疑病变,发现亚临床病灶,帮助 病损定位,也用于监护特定神经通路的功能 状态。
45
多发性硬化,SEP在诊断多发性硬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其主要作用在于肯定临床上不确切的病灶和发现亚临 床病灶,SEP在多发性硬化中的阳性率统计为,确诊型 68-96%,拟诊型58-79%,可能型30-60%。一般说下肢 的SEP阳性率高于上肢,这可能由于病变易侵犯胸髓之 故。异常表现也是潜伏期延长、波幅降低或波形消失。
角起源的电位(LP)。 记录到的其他波形成分起源尚不明确。
40
41
SEP的正常波形与结果分析
主要观察和测量刺激点到对侧皮层投射通路上各记 录点记录到的波峰潜伏期,峰间潜伏期,两侧相应 波间潜伏期差值。
依据波的起源可以认为上肢的N13-N20、下肢的 LP-P40是中枢传导时间。
以上各测量值如超过平均值加2.5~3个标准差才可 视为异常。
30
脑死亡
先有BAEP的Ⅴ波消失,Ⅲ波潜伏期延长, 之后Ⅲ波消失,最后各波消失。
BAEP的改变在很多国家已经作为判断脑 死亡的标准之一。
31
临床听力学用途
32
可用于婴幼儿听力损伤的鉴别,但应注意, BAEP不代表真实听力,仅反映外周听觉 敏度和脑干听通路的神经传导能力。
可用于鉴别耳蜗和蜗后病变,对轻中度听 敏度损伤有鉴别诊断价值。
电极放置位置一般采用国际脑电图学会建议使用 的标准电极放置法,惯称作10-20电极放置法。 本法采用三条标志线
13
诱发电位临床应用
14
诱发电位是继脑电图和肌电图之后临床 神经电生理学的第三大进展。临床上,在病 史和体征不能确定诊断的情况下,能检出神 经系统的功能异常。可用来协助确定中枢神 经系统的可疑病变,发现亚临床病灶,帮助 病损定位,也用于监护特定神经通路的功能 状态。
45
多发性硬化,SEP在诊断多发性硬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其主要作用在于肯定临床上不确切的病灶和发现亚临 床病灶,SEP在多发性硬化中的阳性率统计为,确诊型 68-96%,拟诊型58-79%,可能型30-60%。一般说下肢 的SEP阳性率高于上肢,这可能由于病变易侵犯胸髓之 故。异常表现也是潜伏期延长、波幅降低或波形消失。
角起源的电位(LP)。 记录到的其他波形成分起源尚不明确。
40
41
SEP的正常波形与结果分析
主要观察和测量刺激点到对侧皮层投射通路上各记 录点记录到的波峰潜伏期,峰间潜伏期,两侧相应 波间潜伏期差值。
依据波的起源可以认为上肢的N13-N20、下肢的 LP-P40是中枢传导时间。
以上各测量值如超过平均值加2.5~3个标准差才可 视为异常。
30
脑死亡
先有BAEP的Ⅴ波消失,Ⅲ波潜伏期延长, 之后Ⅲ波消失,最后各波消失。
BAEP的改变在很多国家已经作为判断脑 死亡的标准之一。
31
临床听力学用途
32
可用于婴幼儿听力损伤的鉴别,但应注意, BAEP不代表真实听力,仅反映外周听觉 敏度和脑干听通路的神经传导能力。
可用于鉴别耳蜗和蜗后病变,对轻中度听 敏度损伤有鉴别诊断价值。
最新听性诱发电位的神经生物学基础及临床应用课件PPT

写入初值
根据控制字的规定顺序
边界
8253计数/定时器——编程
波Ⅰ来源于蜗神经近蜗端 波Ⅱ来源于蜗神经近脑端 波Ⅲ来源于耳蜗核 波Ⅳ来源于上橄榄核 波Ⅴ来源于斜方体
电极位置 ABR:记录—颅顶或额部发际
参考—耳垂 地—对侧耳垂
ABR临床应用
正常ABR波形
波形辨认:
波Ⅳ-Ⅴ复合波的几种表现,Ⅳ-Ⅴ复合 波后必有一大“切迹”
ABR用于新生儿听力筛查的优点
①能同时反映从耳蜗到听觉脑干中枢的整体 情况;
ABR检查的注意事项:
1.检查前一天要用洗发水洗干净头(勿擦发胶、 头油) 2.不能合作的儿童要在早上4:00前起床,在药 物睡眠下进行检查。 3.不要戴首饰。 4.检查时要关闭手机及BP机电源开关。
自动听性脑干反应( automated 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 ,AABR):
近年来发展了筛查性快速ABR的方法(即设置在35dB为 界,通过或者没有通过)。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操作繁 琐的弊端。
快速脑干诱发电位仪(AABR)
中耳分析
第九章 可编程 8253工作原理 8253应用
定时处理方法
定时
软件定时方式
由于常规ABR在实际操作上存在如上述诸多多不 便,自上世纪80 年代开始在常规ABR 的基础上 发展出了AABR。
AABR 采用35 dBnHL 的短声刺激,频谱范围 700/750~5000 Hz ,刺激声相位交替,应用模 板吻合检测算法从EEG中提取ABR 的波V ,将获 得的波形与模板进行统计比较得到概率比 (LR) ,产生结果“通过”或“不通过”。
CPU干预 指令执行时间作间隔
不可编程的硬件定时方式
方式固定 硬件设定参数
根据控制字的规定顺序
边界
8253计数/定时器——编程
波Ⅰ来源于蜗神经近蜗端 波Ⅱ来源于蜗神经近脑端 波Ⅲ来源于耳蜗核 波Ⅳ来源于上橄榄核 波Ⅴ来源于斜方体
电极位置 ABR:记录—颅顶或额部发际
参考—耳垂 地—对侧耳垂
ABR临床应用
正常ABR波形
波形辨认:
波Ⅳ-Ⅴ复合波的几种表现,Ⅳ-Ⅴ复合 波后必有一大“切迹”
ABR用于新生儿听力筛查的优点
①能同时反映从耳蜗到听觉脑干中枢的整体 情况;
ABR检查的注意事项:
1.检查前一天要用洗发水洗干净头(勿擦发胶、 头油) 2.不能合作的儿童要在早上4:00前起床,在药 物睡眠下进行检查。 3.不要戴首饰。 4.检查时要关闭手机及BP机电源开关。
自动听性脑干反应( automated 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 ,AABR):
近年来发展了筛查性快速ABR的方法(即设置在35dB为 界,通过或者没有通过)。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操作繁 琐的弊端。
快速脑干诱发电位仪(AABR)
中耳分析
第九章 可编程 8253工作原理 8253应用
定时处理方法
定时
软件定时方式
由于常规ABR在实际操作上存在如上述诸多多不 便,自上世纪80 年代开始在常规ABR 的基础上 发展出了AABR。
AABR 采用35 dBnHL 的短声刺激,频谱范围 700/750~5000 Hz ,刺激声相位交替,应用模 板吻合检测算法从EEG中提取ABR 的波V ,将获 得的波形与模板进行统计比较得到概率比 (LR) ,产生结果“通过”或“不通过”。
CPU干预 指令执行时间作间隔
不可编程的硬件定时方式
方式固定 硬件设定参数
肌电图诱发电位在临床各科室的应用课件

选查:常规肌电图、运动传导、感觉传导。 意义和价值:评价大脑皮质的视觉、本体
感觉、运动等功能区以及皮层下传导通路 的受累程度。当脑卒中发生神经功能障碍 时 , 可用BAEP、SEP和VEP评价脑的功能。
9
H、重症肌无力
必查:常规肌电图、重复电刺激、运动传 导、感觉传导。
选查:单纤维肌电图 意义和价值:重复电刺激阳性提示神经肌
23
A、周围神经卡压症
为一组不同的周围神经在特定部位的卡压 导致的麻木、无力、肌萎缩的综合表现, 种类繁多,这里介绍几种临床上较为常见的。
24
a、腕管综合症、肘管综合症、尺管 综合症、胸廓出口综合症、旋前圆 肌综合症
为一组正中神经和/或尺神经(或臂丛神经内侧束) 在不同部位受压的改变。
检查部位:正中神经及其支配肌肉 必查:常规肌电图、运动传导(分段)、感觉传导。 选查:上肢体感诱发电位、F波。 意义和价值:定位损害部位、程度,一般来讲,
意义和价值:常规肌电图和传导检测可以 除外神经干和肌肉的其它病变,重复电刺 激试验除外神经肌肉接头改变,常规神经 电生理检测正常从反向支持该病的诊断。
12
K、面瘫
必查:面肌肌电图、面神经运动传导、瞬 目反射。
意义和价值:可以准确定位面瘫的神经损 害部位(面神经管→面神经核→核上性), 协助确定治疗方案,评价疗效。
经损伤的部位:根性撕脱→干性损害→束 性损害,为手术方式选择提供参考。
32
E、骨折并神经损伤
肱骨→桡神经、前臂→正中/尺神经、骨盆 →骶丛、股骨→坐骨神经、小腿→胫/腓总 神经。
必查:相关肌肉神经,常规肌电图、运动 传导、感觉传导。
意义和价值:定位神经损害部位、程度, 为术前参考。
33
F、术中监护及术中肌电图
感觉、运动等功能区以及皮层下传导通路 的受累程度。当脑卒中发生神经功能障碍 时 , 可用BAEP、SEP和VEP评价脑的功能。
9
H、重症肌无力
必查:常规肌电图、重复电刺激、运动传 导、感觉传导。
选查:单纤维肌电图 意义和价值:重复电刺激阳性提示神经肌
23
A、周围神经卡压症
为一组不同的周围神经在特定部位的卡压 导致的麻木、无力、肌萎缩的综合表现, 种类繁多,这里介绍几种临床上较为常见的。
24
a、腕管综合症、肘管综合症、尺管 综合症、胸廓出口综合症、旋前圆 肌综合症
为一组正中神经和/或尺神经(或臂丛神经内侧束) 在不同部位受压的改变。
检查部位:正中神经及其支配肌肉 必查:常规肌电图、运动传导(分段)、感觉传导。 选查:上肢体感诱发电位、F波。 意义和价值:定位损害部位、程度,一般来讲,
意义和价值:常规肌电图和传导检测可以 除外神经干和肌肉的其它病变,重复电刺 激试验除外神经肌肉接头改变,常规神经 电生理检测正常从反向支持该病的诊断。
12
K、面瘫
必查:面肌肌电图、面神经运动传导、瞬 目反射。
意义和价值:可以准确定位面瘫的神经损 害部位(面神经管→面神经核→核上性), 协助确定治疗方案,评价疗效。
经损伤的部位:根性撕脱→干性损害→束 性损害,为手术方式选择提供参考。
32
E、骨折并神经损伤
肱骨→桡神经、前臂→正中/尺神经、骨盆 →骶丛、股骨→坐骨神经、小腿→胫/腓总 神经。
必查:相关肌肉神经,常规肌电图、运动 传导、感觉传导。
意义和价值:定位神经损害部位、程度, 为术前参考。
33
F、术中监护及术中肌电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BAEP正常参考值
PL(ms)
IPL(ms)
V/I
Ⅰ
Ⅱ~Ⅲ
Ⅲ~Ⅴ
Ⅰ~Ⅴ
绝对值
1.75±0.15 2.11±0.16 2.00±0.19 4.11±0.21
>1.0
侧差(ILD) 0.08±0.08 0.09±0.08 0.12±0.11 0.12±0.11
(2)波峰间潜伏期(IPL即脑干中枢传导时间) 值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
检查方法
1.
刺激:以波宽0.1ms方波超声(click)为
刺激,单侧耳给声,对侧耳白噪声(强度-30dB)
2. 纪录:颅顶(C2)与乳突或耳垂构成纪录 导联,可在同侧或双侧同时纪录。
(1) 导联1:颅顶(C2)—给声侧乳突(Mi) (2) 导联2:颅顶(C2)给声对侧乳突(Mi)
侧差ILD 0.2±0.2 0.2±0.17 0.3±0.25 0.2±0.21
5. 异常测定
1) 主要波峰成分如N20-P25复合,N13 缺如。
2) IPL及ILD延长(大于均值2..5倍标 准差)。
3) 主要波峰的幅值显著下降,低于正 常实测极值或侧差值大于50%。
(二) 踝胫后神经SLSEP
算出。
2 ) 波 峰 间 潜 伏 期 ( IPL ) 及 左 右 侧 差 值 (ILD):N7-N21和N21和N21-P40,后者代表下 肢中枢感觉传导时间。
3) 波峰及左右差值,以百分号(%)表示。
4. SEP正常值参考(下肢)
PL(ms)
IPL(ms)
绝对值
N21
P40
N21~P40
19.4±1.8 36.3±2.4 16.4±1.4
2) 特异性:因不同刺激(体感、视或听)通
过特定的神经传导道路,在脑的不同部位形成 不同的诱发电位信号。其电位波幅低(2μv) 通常被埋没于自发电位中。
脑诱发电位的特征
2. 锁时特性:诱发电位信号的形成和刺 激有固定的时间间隔,是同步的,和叠 加次数形成正比的增大。
3. 计算机叠加平均技术。 4. 诱发电位有其不同的神经传导通路及
神经发生源,是神经的脑群体突触后电 位的综合。
躯体感觉诱发电位
(短潜伏期躯体感觉诱发电位SLSEP) 基本特点:
1. 与刺激有锁时关系。潜伏期长短取决于 1) 传导通路长短 2) 神经传导速度 3) 突触延搁时间 2. 恒定的反应形式,即有固定的波形组成,他
们都有相应的神经发生源。刺激腕部正中神经, 在50ms分析时程内,可在刺激点对侧顶部恒常 纪录到一个“w”形波群,即N20-P25-N35-P45。 其中N20-P25复合波起源于主感觉皮质S1区。
2) 导联2:第七颈椎棘突CV7——正中 前额FP2,记录N13电位,记录到的是下 颈髓后角与延髓交界楔束核的综合电位。
3) 导联3:对侧顶部P3——正中前额 FP2纪录N20-P25复合波,是主感觉皮质最 早的反应波。
3. 测量指标
1) 上肢感觉神经传导速度
可由腕锁距离和欧勃电位N9潜伏期计算出。 2 ) 波 峰 间 潜 伏 期 ( IPL ) 及 左 右 侧 差 值
分析
1. 正常波形:刺激后10ms内可纪录到七个 正相波峰,命名为Ⅰ、Ⅱ…Ⅵ
2. 各波形的神经发源 (1) Ⅰ波:蜗神经 (2) Ⅱ波:耳蜗核 (3) Ⅲ波:上橄榄核 (4) Ⅳ波:外侧丘系核 (5) Ⅴ波:下丘核 (检测指标
(1)Ⅰ、Ⅱ、Ⅴ波峰潜伏期(PL)绝对值, Ⅰ波PL代表听觉道路周围传导时间。
(后束IL传D)导N时9-间N。13→臂丛、脊神经后根和脊神经
N皮1质3-N的20传→导中速枢度感。觉传导时间,是延髓楔束核至
N9-N20 3) 波幅几左右差值,以百分号(%)表示。
4. SEP正常参考值(上肢)
PL(ms)
IPL(ms)
N9
N9~N13 N13~N20 N9~N20
绝对值 9.7±0.76 3.8±0.45 5.5±0.42 9.3±0.53
侧差ILD 0.42±0.28 0.62±0.37 0.67±0.42
5. 异常判断 同上肢正中神经SLSEP
SEP临床应用
1. 周围神经病 1) 间接测定周围神经SCV 2) 臂丛及颈神经根损伤的定位诊断 3) 颈、腰骶神经根病。 2. 脊髓病变 3. 脑干、丘脑、大脑半球病变 4. 多发硬化(MS) 5. 昏迷和脑死亡 6. 手术中监护:用于脊柱(髓)和脑干手术。
SEP检查方法
(一) 腕正中神经SLSEP
1. 刺激 分别刺激左右腕正中神经(相当于 “内关”穴处),脉冲电流波宽0.1~0.2ms,刺 激速率1~3次/s,逐渐递增强度引起拇指轻微抽 动。
2. 纪录 临床上常由三个纪录导联组合而成。
1) 导联1:锁骨上窝欧勃(Erb)点——正中 前经监额护FP电2,位记。录臂丛神经N9电位,作为周围神
3. 按刺激后诱发电位出现的潜伏期长 短分短、中、长潜伏诱发电位。
4. 按纪录部分距离诱发电位神经发生 源的远近分近电场电位和远电场电位。
脑诱发电位的特征
1.
广义的脑诱发电位分两大类,即非特异
性和特异性。
1) 非特异性:脑自发电位经各种诱发刺激 (光、声、电、感觉、过度换气等)而形成的
脑电位变化。其特点为不同刺激形成相同的脑 波变化。如视反应、觉醒反应等。
1.
刺激:内踝后方胫神经,强度以引起拇
趾轻微抽动为度。
2. 纪录
1) 导联1:踝—髌,纪录胫神经动作电位 (N7)。
2) 导联2:胸椎12棘突—对侧髂嵴,记录腰 脊髓电位(N21).
3纪)录PP402(是颅主顶感C2觉正皮中质后反2.应5cm波处。)—正中前额FP2,
3. 测量指标 1) 下肢胫神经感觉传导速度: 可由踝至腘窝距离和腘窝电位(N7)潜伏期计
诱发电位及其临床 应用
定义
在神经系统某一特定部位(包括感受器) 人为地给予一个适宜刺激,于相应的神 经道路上检出的与刺激锁时关系的电位 变化,称之为诱发电位。
诱发电位分类
1. 按检查传入或传出神经道路分感觉 诱发电位和运动诱发电位。
2. 按感觉刺激的形式分躯体感觉,听 觉和视觉三种诱发电位。
PL(ms)
IPL(ms)
V/I
Ⅰ
Ⅱ~Ⅲ
Ⅲ~Ⅴ
Ⅰ~Ⅴ
绝对值
1.75±0.15 2.11±0.16 2.00±0.19 4.11±0.21
>1.0
侧差(ILD) 0.08±0.08 0.09±0.08 0.12±0.11 0.12±0.11
(2)波峰间潜伏期(IPL即脑干中枢传导时间) 值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
检查方法
1.
刺激:以波宽0.1ms方波超声(click)为
刺激,单侧耳给声,对侧耳白噪声(强度-30dB)
2. 纪录:颅顶(C2)与乳突或耳垂构成纪录 导联,可在同侧或双侧同时纪录。
(1) 导联1:颅顶(C2)—给声侧乳突(Mi) (2) 导联2:颅顶(C2)给声对侧乳突(Mi)
侧差ILD 0.2±0.2 0.2±0.17 0.3±0.25 0.2±0.21
5. 异常测定
1) 主要波峰成分如N20-P25复合,N13 缺如。
2) IPL及ILD延长(大于均值2..5倍标 准差)。
3) 主要波峰的幅值显著下降,低于正 常实测极值或侧差值大于50%。
(二) 踝胫后神经SLSEP
算出。
2 ) 波 峰 间 潜 伏 期 ( IPL ) 及 左 右 侧 差 值 (ILD):N7-N21和N21和N21-P40,后者代表下 肢中枢感觉传导时间。
3) 波峰及左右差值,以百分号(%)表示。
4. SEP正常值参考(下肢)
PL(ms)
IPL(ms)
绝对值
N21
P40
N21~P40
19.4±1.8 36.3±2.4 16.4±1.4
2) 特异性:因不同刺激(体感、视或听)通
过特定的神经传导道路,在脑的不同部位形成 不同的诱发电位信号。其电位波幅低(2μv) 通常被埋没于自发电位中。
脑诱发电位的特征
2. 锁时特性:诱发电位信号的形成和刺 激有固定的时间间隔,是同步的,和叠 加次数形成正比的增大。
3. 计算机叠加平均技术。 4. 诱发电位有其不同的神经传导通路及
神经发生源,是神经的脑群体突触后电 位的综合。
躯体感觉诱发电位
(短潜伏期躯体感觉诱发电位SLSEP) 基本特点:
1. 与刺激有锁时关系。潜伏期长短取决于 1) 传导通路长短 2) 神经传导速度 3) 突触延搁时间 2. 恒定的反应形式,即有固定的波形组成,他
们都有相应的神经发生源。刺激腕部正中神经, 在50ms分析时程内,可在刺激点对侧顶部恒常 纪录到一个“w”形波群,即N20-P25-N35-P45。 其中N20-P25复合波起源于主感觉皮质S1区。
2) 导联2:第七颈椎棘突CV7——正中 前额FP2,记录N13电位,记录到的是下 颈髓后角与延髓交界楔束核的综合电位。
3) 导联3:对侧顶部P3——正中前额 FP2纪录N20-P25复合波,是主感觉皮质最 早的反应波。
3. 测量指标
1) 上肢感觉神经传导速度
可由腕锁距离和欧勃电位N9潜伏期计算出。 2 ) 波 峰 间 潜 伏 期 ( IPL ) 及 左 右 侧 差 值
分析
1. 正常波形:刺激后10ms内可纪录到七个 正相波峰,命名为Ⅰ、Ⅱ…Ⅵ
2. 各波形的神经发源 (1) Ⅰ波:蜗神经 (2) Ⅱ波:耳蜗核 (3) Ⅲ波:上橄榄核 (4) Ⅳ波:外侧丘系核 (5) Ⅴ波:下丘核 (检测指标
(1)Ⅰ、Ⅱ、Ⅴ波峰潜伏期(PL)绝对值, Ⅰ波PL代表听觉道路周围传导时间。
(后束IL传D)导N时9-间N。13→臂丛、脊神经后根和脊神经
N皮1质3-N的20传→导中速枢度感。觉传导时间,是延髓楔束核至
N9-N20 3) 波幅几左右差值,以百分号(%)表示。
4. SEP正常参考值(上肢)
PL(ms)
IPL(ms)
N9
N9~N13 N13~N20 N9~N20
绝对值 9.7±0.76 3.8±0.45 5.5±0.42 9.3±0.53
侧差ILD 0.42±0.28 0.62±0.37 0.67±0.42
5. 异常判断 同上肢正中神经SLSEP
SEP临床应用
1. 周围神经病 1) 间接测定周围神经SCV 2) 臂丛及颈神经根损伤的定位诊断 3) 颈、腰骶神经根病。 2. 脊髓病变 3. 脑干、丘脑、大脑半球病变 4. 多发硬化(MS) 5. 昏迷和脑死亡 6. 手术中监护:用于脊柱(髓)和脑干手术。
SEP检查方法
(一) 腕正中神经SLSEP
1. 刺激 分别刺激左右腕正中神经(相当于 “内关”穴处),脉冲电流波宽0.1~0.2ms,刺 激速率1~3次/s,逐渐递增强度引起拇指轻微抽 动。
2. 纪录 临床上常由三个纪录导联组合而成。
1) 导联1:锁骨上窝欧勃(Erb)点——正中 前经监额护FP电2,位记。录臂丛神经N9电位,作为周围神
3. 按刺激后诱发电位出现的潜伏期长 短分短、中、长潜伏诱发电位。
4. 按纪录部分距离诱发电位神经发生 源的远近分近电场电位和远电场电位。
脑诱发电位的特征
1.
广义的脑诱发电位分两大类,即非特异
性和特异性。
1) 非特异性:脑自发电位经各种诱发刺激 (光、声、电、感觉、过度换气等)而形成的
脑电位变化。其特点为不同刺激形成相同的脑 波变化。如视反应、觉醒反应等。
1.
刺激:内踝后方胫神经,强度以引起拇
趾轻微抽动为度。
2. 纪录
1) 导联1:踝—髌,纪录胫神经动作电位 (N7)。
2) 导联2:胸椎12棘突—对侧髂嵴,记录腰 脊髓电位(N21).
3纪)录PP402(是颅主顶感C2觉正皮中质后反2.应5cm波处。)—正中前额FP2,
3. 测量指标 1) 下肢胫神经感觉传导速度: 可由踝至腘窝距离和腘窝电位(N7)潜伏期计
诱发电位及其临床 应用
定义
在神经系统某一特定部位(包括感受器) 人为地给予一个适宜刺激,于相应的神 经道路上检出的与刺激锁时关系的电位 变化,称之为诱发电位。
诱发电位分类
1. 按检查传入或传出神经道路分感觉 诱发电位和运动诱发电位。
2. 按感觉刺激的形式分躯体感觉,听 觉和视觉三种诱发电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