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社会”的由来和发展

合集下载

四个全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四个全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5、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资源循环利用体 系初步建立。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 化碳排放大幅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 少。森林覆盖率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增强,人 居环境明显改善。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新要求的鲜明特点
一是体现了目标的连续性 二是体现了目标的针对性 三是体现了改革开放的重要战略地位 四是体现了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要求 五是体现了民生优先、惠民富民的政策取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小康的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个阶段1979年到2002年,建设小康社会; 第二个阶段2002年到2012年,全面建设小康社 会; 第三个阶段2012年到2020年底,全面建成小康 社会。
“小康社9年12月6日,邓小平在会见日本首相大
平正芳时,第一次提出“小康”概念。 1984年,他又进一步补充说:“所谓小康,
(二) 、五个加快的具体目标要求
一是要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公有制为主体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完善按劳分配 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完善宏观调控体系 ,更大程度更广范围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完善开放型经济体系,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 持续发展。 二是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从各层次各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实现国家各项工作 法治化。
2、人民民主不断扩大
民主制度更加完善,民主形式更加丰富, 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进一步发挥。依 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落实,法治政府基本建成 ,司法公信力不断提高,人权得到切实尊重和 保障。
3、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公民文明素质和 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文化产品更加丰富,公共文化 服务体系基本建成,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中华文化走出去迈出更大步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 设基础更加坚实。

什么是小康社会的概念

什么是小康社会的概念

什么是小康社会的概念小康社会是指物质文化生活适度富裕,人民生活水平比较稳定的社会状态。

它是中国共产提出的一个重要目标,它不仅仅是经济发展的结果,还包含了人民生活质量、社会公平与公正、社会保障体系健全等多个方面。

在中国,小康社会的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1978年改革开放的初期。

当时,中国开始逐渐放弃计划经济模式,转向市场经济模式,并开始实施一系列的改革措施。

这些改革措施的目标是为了实现国家的现代化和人民的富裕,而小康社会就是这一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小康社会的实现要求是各个方面都达到一定的基本水平。

首先是经济方面,要求全国各地的经济都达到一定水平,人均收入明显提高,户均可支配收入得到稳定增长。

其次是教育方面,要求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促进高等教育的发展,提高人民的受教育水平。

再次是医疗卫生方面,要求普及基本的医疗服务和保健知识,提高人民的身体健康水平。

同时,还要建设全民参保的社会保障体系,确保每个人都能享受到基本的社会保障待遇。

最后,还有环境保护和社会安全等方面的要求。

实现小康社会的关键是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的共同努力。

中国的改革开放带来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内生产总值不断增长,人民的收入水平明显提高。

同时,一系列的社会政策也得到了推广和实施,如新农村建设、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等。

这些政策和举措的落实,有效地推动了小康社会的实现。

然而,实现小康社会仍然面临一些挑战和困难。

一方面,中国的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城乡差距和地区差距依然存在,一些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仍然面临较大的困难。

另一方面,社会问题也逐渐凸显,如老龄化问题、失业问题、教育和医疗资源分配不平衡等。

这些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来解决,才能真正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

综上所述,小康社会是中国共产提出的一个重要目标,它是一个全面发展的社会状态。

小康社会的实现需要从经济、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环境保护等多个方面着手,需要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的共同努力。

虽然还面临一些挑战和困难,但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中国一定能够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让人民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话说小康_第一章 小康的由来

话说小康_第一章 小康的由来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个奋斗目标响彻中华大地,家喻户晓,成为中国共产党人和全国老百姓的一个实实在在的行动了。

那么,究竟什么是小康?小康一词是什么时候产生的?经历了哪些发展阶段?这是我们话说小康首先要搞清楚的。

古人心目中的小康小康是一个有中国特色的概念,它源于中国传统文化。

流传于人民的日常生活语言当中。

虽然我们今天是在现代的意义上使用它,但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它却是源远流长。

从历史渊源来说,小康一词,最早出自《诗经》。

《诗·大雅·民劳》中说:“民亦劳止,汔可小康。

”意思是说,人民劳苦够了,渴望稍微得到安康。

小康作为一种社会模式,最早在《礼记·礼运》中得到系统阐述。

《礼记·礼运》假托是孔子说的,其实是孔门后学所述,描绘了儒家理想的社会模式。

《礼运》说,夏代以前是一个“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

在其中,人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

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用现代话来说,这段话的意思是:“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公有的。

选举有贤德和有才能的人来办公事,讲话信实不欺,行动亲爱和睦。

所以人们不只是亲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爱抚自己的子女,并且让老年的人都有很好的奉养,安安乐乐地寿终而死,壮年的人都能贡献出能力。

发挥应有的作用,幼年的人都得到抚育成长,鳏寡孤独以及有残疾不能做事的人都得到赡养。

男人都有职业,女子都有好的夫家。

对于财货,哪怕它抛弃在地上不用,却不一定要归自己藏起来;对于能力,哪怕它没法贡献出来,却不一定是为了自己。

因此。

阴谋诡计的心思断了门路,不会兴起;盗窃作乱害人的事不会发生;所以人家外面的大门也用不着关上了。

这就叫做大同。

”《礼运》所描述的“大同”社会,经济上是财产公有,“天下为公”;政治上“选贤与能”,实行民主政治;讲求社会文明,“讲信修睦”,“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社会保障健全,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孤独残疾有所养;社会秩序稳定,夜不闭户,等等。

“小康社会”的由来和发展

“小康社会”的由来和发展

“小康社会”的由来和发展作者:来源:《实践·思想理论版》2013年第09期中共十六大明确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极大地振奋了民族精神,极大地激发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

那么“小康社会”这一概念是如何提出的呢?邓小平提出“小康社会”概念1979年12月6日,在会见来访的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邓小平第一次用“小康”来描述“中国式的现代化”。

邓小平的设想反映了对我国几十年建设社会主义的客观估量,他首次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加以定量化、形象化,提出具体设想。

从此,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在20世纪末的发展目标定位于“小康”。

1984年10月,邓小平在中央顾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中,详细勾画了到本世纪末实现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时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图景。

同时,他还设想了到下个世纪中叶中国小康社会发展的前景。

这两次讲话可以看出,小康社会在邓小平的眼中,不单单是一个经济指标,而是一个综合概念,其发展目标包括人民生活目标、经济发展目标、政治发展目标和社会发展目标等方面的内容,体现了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包涵了丰富的经济、政治、文化内涵。

邓小平不仅描绘了小康社会的发展蓝图,而且构想了奔小康和建设小康社会的跨世纪发展战略。

他首先提出了把到20世纪末的20年分为两个十年,分两步走、奔小康的战略设想,即“十年翻一番,两个十年翻两番”,达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一千美元或八百、九百美元。

根据他的设想,1982年,党的十二大正式确立了到本世纪末翻两番、实现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

在构想到20世纪末的发展战略时,邓小平就把目光投向下个世纪,开始酝酿中国跨世纪发展的战略构想。

十三大政治报告正式阐述了到下个世纪中叶,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跨世纪战略部署。

邓小平还放眼全球,着眼于人类发展,多次指出,实现小康社会奋斗目标还具有重大的国际影响,它不仅可以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也可以使中国对世界、对人类作出更大贡献,从而实现中华民族的再度复兴。

什么是小康社会

什么是小康社会

小康小康"一词最早出自《礼记·礼运》."小康"相对于"大同",后者指的是高度和平,极其富裕,显然,前者不及后者.现在有人按生活改善程度,分四个阶段:饥寒——温饱——小康——富裕.我国解放前是饥寒,目前是温饱,本世纪末实现实现小康."小康社会"的说法是1979年12月6日邓小平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提到的.通常指20世纪末中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800至1000美元.但对"小康水平",不能仅仅理解为单纯的经济指标.相反,它是社会综合指标体系的具体体现,既有经济含义,也有社会含义;它既包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也包括精神生活的充实,丰富;还包括社会福利和劳动环境的改善.我国人民生活水平达到小康水平后,城乡居民的实际收入,消费水平和生活质量将有明显提高,衣食住行尤其居住条件将有较多改善,文化生活更加丰富,体育,卫生事业进一步发展,人民健康水平继续提高.什么是小康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十六大明确的全党、全国人民的奋斗目标,究竟全面的小康社会,是一个什么样子?它跟小康有什么不同?十六大代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王梦奎和清华大学经济学教授胡鞍钢阐述如下观点。

小康社会跟小康有何不同?小康是在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同志提出的,20世纪末全国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也就是初步达到小康水平。

这种小康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

所谓低水平就是现在仅仅是进入小康社会的门槛;不全面,因为现在还存在着很大的不平衡。

根据国家统计局研究的成果,2000年末,全国初步达到小康水平的人口是75%左右,现在全国还有3000万人的温饱问题没有解决,城镇还有近2000万人生活在最低社会保障水平线以下,农村还有几千万人口是低水平的不巩固的温饱。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是没有解决温饱的要尽快地解决温饱,并且要和全国其他地方一样,达到小康;温饱不巩固要巩固温饱,温饱解决了要向小康前进,变成一种全面的小康。

第六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第六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十六大提出的奋斗 目标。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要 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 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 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 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这既是符合中国实际的,又是现代化的战略目标。
一、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
1.总体小康水平
(1)总体小康成就的微观表现:
城乡居民得生活水平、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2)总体小康成就的宏观表现:
国家整体经济实力大大增强
微观上看
华 西 村 一 瞥
南京市的变化(宏观看)
河西奥体中心
南地铁
2.低水平的、不全面的、 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山 区 落 后 的 教 育
“三步走”战略
改革开放之初: 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 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这个任务基本实现。 第二步,到本世纪末,使国民生产 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 平。 第三步,到下个世纪中叶,人均国 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 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然 后,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前进。”
经济更加发展
民主更加健全
科教更加进步
社会更加和谐
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二、经济建设的目标
1. 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国内生产总 值到2020年翻两翻,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 显增强。
算一算:到2020年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应该是多少? 到202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大约36万亿元人民币,基 本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我国的经济总量将从目前的 世界第6位,提高到 第 3 位,仅次于美、日两国。
(2)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全面小康标准及由来

全面小康标准及由来

全面小康的十项基本标准有关部门参照国际上常用的衡量现代化的指标体系,考虑我国国情,认为全面小康社会的基本标准包括以下十个方面:一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3000美元。

这是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根本标志。

二是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万元(2000年不变价)。

三是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8000元。

四是恩格尔系数低于40%。

五是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0平方米。

六是城镇化率达到50%。

七是居民家庭计算机普及率20%。

八是大学入学率20%。

目前,我国大学入学率为11%到2020隼有可能达到25%。

九是每千人医生数28人。

十是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率达到95%以上。

小康基本标准(此系基本标准,非全面标准,目前全国除第3、6、16条外,其余均已达到)(1)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500元(按1980年的价格和汇率计算,2500元相当于900美元);(2)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2400元;(3)农民人均纯收入1200元;(4)城镇住房人均使用面积12平方米;(5)农村钢木结构住房人均使用面积15平方米;(6)人均蛋白质日摄入量75克;(7)城市每人拥有铺路面积8平方米;(8)农村通公路行政村比重85%;(9)恩格尔系数50%;(10)成人识字率85%;(11)人均预期寿命70岁;(12)婴儿死亡率3.1%;(13)教育娱乐支出比重11%;(14)电视机普及率100%;(15)森林覆盖率15%;(16)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基本合格县比重100%。

总体小康"离"全面小康"有多远2000年,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十六大报告又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目标。

那么,总体上的小康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还有多远?1991年国家统计局等12个部门提出全国人民生活小康水平标准,包括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恩格尔系数、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等16项指标。

据国家统计局介绍,到2000年,这16项指标中,除农民人均纯收入、人均蛋白质摄入量、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基本合格县三项指标外,其他13项指标均完成或者超额完成。

小康社会的概念最早是由谁提出来的

小康社会的概念最早是由谁提出来的

小康社会的概念最早是由谁提出来的
1979年12月6日,邓小平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第一次提出了“小康”概念以及在20世纪末我国达到“小康社会”的构想。

邓小平说:“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

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

”在这之后,邓小平又多次提出了这一构想。

党的十二大正式引用了“小康”概念,并把它作为二十世纪末的战略目标。

党的十三大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确定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发展战略。

提出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接续奋斗,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伟大胜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共十六大明确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极大地振奋了民族精神,极大地激发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

那么“小康社会”这一概念是如何提出的呢?
邓小平“小康社会”概念
1979年12月6日,在会见来访的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邓小平第一次用“小康”来描述“中国式的现代化”。

邓小平的设想反映了对我国几十年建设社会主义的客观估量,他首次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加以定量化、形象化,提出具体设想。

从此,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在20世纪末的发展目标定位于“小康”。

1984年10月,邓小平在中央顾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中,详细勾画了到本世纪末实现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时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图景。

同时,他还设想了到下个世纪中叶中国小康社会发展的前景。

这两次讲话可以看出,小康社会在邓小平的眼中,不单单是一个经济指标,而是一个综合概念,其发展目标包括人民生活目标、经济发展目标、政治发展目标和社会发展目标等方面的内容,体现了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包涵了丰富的经济、政治、文化内涵。

邓小平不仅描绘了小康社会的发展蓝图,而且构想了奔小康和建设小康社会的跨世纪发展战略。

他首先提出了把20世纪末的20年分为两个十年,分两步走、奔小康的战略设想,即“十年翻一番,两个十年翻两番”,达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一千美元或八百、九百美元。

根据他的设想,1982年,党的十二大正式确立了到本世纪末翻两番、实现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

在构想到20世纪末的发展战略时,邓小平就把目光投向下个世纪,开始酝酿中国跨世纪发展的战略构想。

十三大政治报告正式阐述了到下个世纪中叶,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跨世纪战部署。

邓小平还放眼全球,着眼于人类发展,多次指出,实现小康社会奋斗目标还具有重大的国际影响,它不仅可以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也可以使中国对世界、对人类作出更大贡献,从
而实现中华民族的再度复兴。

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思想
邓小平关于建立小康社会的思想提出来以后,一直是指导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指导思想。

中共十二大、“六五”计划、“七五”计划和中共十三大都对小康问题做了具体设计。

到1990年,在全中国绝大多数地区解决了温饱问题的历史背景下,中共十三届七中全会又正式作出了奔小康的战略决策。

这样,奔小康就成为90年代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体曲,使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迅速向小康社会历史阶段推进。

1997年,中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提前实现翻两番,中国现代化建设有望在20世纪结束时进入小康社会。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共中央又根据这种新的情况,不失时机地提出了“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

这一年召开的中共十五大指出:“现在完全有把握地说,我们党在改革开放初期提出的本世纪末达到小康的目标,能够如期实现,这是党的文件中第一次正式提出“建设小康社会”这一伟大的历史新任务。

2000年是世纪之交的一年,建立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建设的第二步战略目标已成定局。

在这种情况下,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共中央又郑重地第一次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

这一年10月召开的中共十五届五中全会指出:“从新世纪开始,我国将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

”“开始实施第三步战略部署。

这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新的里程碑。


中共十六大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确定为21世纪前20年的奋斗目标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认为:“二十一世纪头二十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
“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大会报告指出:
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这是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必须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关键阶段。

经过这个阶段的建设,在继续奋斗几十年,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这次大会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目标,符合我国国情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符合人民的愿望,意义十分重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