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石窟艺术阅读答案
智慧树知到《中国四大石窟》章节测试答案

智慧树知到《中国四大石窟》章节测试答案智慧树知到《中国四大石窟》章节测试答案第一章1、石窟艺术是我国艺术宝库的瑰宝,也是研究中国社会史、佛教史、艺术史的珍贵资料,又是我国重要的文化遗产之一,石窟艺术不是佛教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A:对B:错答案: 错2、石窟艺术包括河南洛阳的云岗石窟。
A:对B:错答案: 错3、中国石窟艺术源远流长,分布广阔,追其渊源,它是随着佛教的广泛传播与弘扬而兴盛发展起来的。
A:对B:错答案: 对4、英国()所著的《犍陀罗佛教艺术》一书,认为达尔拉际卡发现的公元25年左右塞族统治时期所雕造的一身菩萨像,就是把佛正式人形化的最早作品之一。
A:熊彼特B:凯恩斯C:雅各布-霍兰德D:约翰•马歇尔答案: 约翰•马歇尔5、河西四郡是指()。
A:敦煌B:酒泉C:张掖D:武威答案: 敦煌,酒泉,张掖,武威6、石窟是展示()的一种非常重要的表现和再现形式。
A:绘画艺术B:佛教艺术C:雕塑艺术D:建筑艺术答案: 佛教艺术7、新疆石窟,雕像主要是释迦和菩萨单独像,其次还有佛本生,佛本行(即如何苦行,忍辱,寻求解脱)等故事画像。
A:对B:错答案: 对8、宋代石窟艺术体现更多的是释、道、儒三教的结合,特别能体现的就是大足石门山石刻艺术,除佛教造像外,还创造了释、道、儒联合造像和单独的道教造像(大足龙岗山与宝顶山)。
A:对B:错答案: 对9、莫高窟156窟《张议潮统军出行图》画面疏密相间,节奏鲜明,色彩华丽,形象生动,展现了一支威仪赫赫的凯旋之师。
在敦煌壁画中,这是一幅少见的、极珍贵的现实题材作品,同时是有重大史料价值的历史画。
A:对B:错答案: 对10、由敦煌到永靖炳灵寺,东延伸至天水麦积山,其早期造像,壁画的题材、风格完全是相同的,包括云冈早期的第16-20窟,7和8窟,造像的题材与风格与河西、天水等地区早期造型风格是相同的,说明石窟艺术是沿着( )的路线发展的。
阅读理解《我国著名的三大石窟》附答案

我国著名的三大石窟据说公元336年,有位()的僧人路过敦煌的沙鸣山时,看见了沙鸣山在一片金光的笼罩之下出现了千佛的形状,于是他无比虔诚地开凿了第一个石窟,供奉佛像。
现在,在敦煌近500个洞窟中,有2400多座彩塑、4.5万平方米的壁画和5座唐宋木结构建筑。
这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宏大、保存最完好的佛教艺术宝库。
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是北魏时期开凿的。
主佛卢舍那大佛,身高17米,头高4米,耳长1.9米,是龙门石窟中最高最大的佛像。
他面容端庄娴雅,表情温和亲切,被誉为“东方的维纳斯”。
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也是北魏时期开凿的。
著名的露天大佛有17米高,端坐在危崖绝壁中,笑眯眯地俯视着()。
特别()的是,云冈石窟的浮雕以连环画的形式叙述了释迦牟尼从诞生到成佛的故事。
敦煌莫高窟、龙门石窟和云冈石窟是我国著名的三大石窟,每年都要吸引()的游客前去参观游览。
1.把下列四字词语填入句子中合适的括号里。
引人注目成千上万芸芸众生德高望重2.根据短文内容填空。
短文介绍了、、三大石窟,其中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宏大的是,讲述释迦牟尼从诞生到成佛故事的是,“东方的维纳斯”指的是。
3.请你在短文中找出一处运用了列数字说明方法的句子,用“”画出来。
并写一写这样写的作用。
4.读了短文,判断正误,对的画“√”,错的画“×”。
(1)这三座石窟都是在北魏时期开凿的。
()(2)这三座石窟都是佛教胜地。
()(3)只有中国人喜欢去这三座石窟游览。
()(4)从这三座石窟我们能感受到古代劳动人们的智慧和伟大。
()1.德高望重芸芸众生引人注目成千上万2.敦煌莫高窟龙门石窟云冈石窟敦煌莫高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内的主佛(卢舍那大佛)3.例:画:现在,在敦煌近500个洞窟中,有2400多座彩塑、4.5万平方米的壁画和5座唐宋木结构建筑。
作用:使读者更加清楚、明了地知道莫高窟规模的宏大。
4.(1)×(2)√(3)×(4)√。
部编小学语文阅读理解每日一练《云冈石窟》含答案

部编小学语文阅读理解每日一练《云冈石窟》云冈石窟的造像气势宏伟,内容丰富多彩,堪称公元5世纪中国石刻艺术之冠,被誉为中国古代雕刻艺术的宝库。
按照开凿的时间可分为早、中、晚三期,不同时期的石窟造像风格也各有特色。
早期的“昙曜五窟”气势磅礴,具有浑厚、纯朴的西域情调。
中期石窟则以精雕细琢,装饰华丽著称于世,显示出复杂多变、富丽堂皇的北魏时期艺术风格。
晚期窟室规模虽小,但人物形象清瘦俊美,比例适中,是中国北方石窟艺术的榜样和“瘦骨清像的源起。
此外,石窟中留下的乐舞和百戏杂技雕刻,也是当时佛教思想流行的体现和北魏社会生活的反映。
云冈石窟形象地记录了印度及中亚佛教艺术向中国佛教艺术发展的历史轨迹,反映出佛教造像在中国逐渐世俗化、民族化的过程。
多种佛教艺术造像风格在云冈石窟实现了前所未有的融汇贯通。
云冈石窟是石窟艺术“中国化”的开始。
云冈中期石窟出现的中国宫殿建筑式样雕刻,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出的中国式佛像龛,在后世的石窟寺建造中得到广泛应用。
云冈晚期石窟的窟室布局和装饰,更加突出地展现了浓郁的中国式建筑、装饰风格,反映出佛教艺术“中国化”的不断深入。
(选自《著名遗产纵横》)1. 根据意思,从短文中找出合适的四字词语填空。
形容内容丰富,花色繁多。
()形容气势极其宏壮雄伟。
()2. 根据短文内容填空。
— 1/2 —— 1/2 —云冈石窟反映了___教造像在中国逐渐世俗化、______化的过程。
石窟中留下的乐舞和百戏杂技雕刻,也是当时___教思想流行的体现和_____社会生活的反映。
3.为什么说云冈石窟是石窟艺术“中国化”的开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概括第一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压轴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试卷(及答案)

【压轴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试卷(及答案)一、选择题1.佛教与中国有着不解之缘,两千多年来,佛教在中国发展的同时,渗入到中国社会各个阶层,是中国传统文化史上浓重的一笔。
下列图片中体现佛教文化与中原文化交融的是A.B.C.D.2.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写道:“公元383年,这流亡政府的弱势军队出人意料地打败了前秦领袖苻坚所统率的绝对优势的北方联军。
”这个“流亡政府”的建立者是A.司马炎B.刘裕C.司马睿D.司马懿3.小明在查资料时发现有一个中国古代少数民族皇帝把自己的姓名改为元宏,你认为这一历史现象出现于A.三国时期B.两晋时期C.南北朝时期D.元朝时期4.形成正确的历史时空概念,掌握正确计算历史年代的方法是初中历史学习的目标之一,请判断下列历史事件发生在公元3世纪的是A.禹于公元前2070年建立夏朝B.苻坚于383年发动淝水之战C.刘秀于公元25年建立东汉D.西晋于280年灭掉吴统一全国。
5.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人口大量南迁的主要原因是()A.南方气候宜人,环境优美B.北方长期战乱,南方相对安定C.南方生产技术先进D.北方人口多,无地耕种6.“自东汉末年以来,为了躲避战乱,北方人逃往战争较少、相对安定的南方,西晋后期以来,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人口迁徙浪潮中,更多的北方人迁到江南,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不同的生活方式”。
材料表明江南地区得以开发“的原因有()①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带去先进技术②南方社会比较安定③南方统治者的重视④自然条件优越A.①②B.②③C.①③D.③④7.此战的胜利者东晋王朝虽无力恢复全中国的统治权,但却有效地遏制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南下侵扰,为江南地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此战”指的是A.官渡之战B.赤壁之战C.八王之乱D.淝水之战8.西晋,一个骤起骤灭的政权,其盛衰兴亡耐人寻味。
对西晋“骤灭”有重大影响的历史事件是A.“八王之乱”B.定都洛阳C.恢复分封制D.三家归晋9.下图为我国古代朝代更替示意图的某一片断。
【参考文档】敦煌石窟佛教禅宗阅读答案-范文模板 (17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敦煌石窟佛教禅宗阅读答案篇一:佛教阅读答案篇一:佛教阅读答案篇二:佛教阅读答案佛教石窟艺术阅读答案【来自ip:11.117.140.127的热心网友咨询】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佛教石窟艺术李泽厚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宗教艺术主要是佛教石窟艺术。
无论是云冈、敦煌,还是麦积山,中国石窟艺术最早要推北魏洞窟,印度传来的佛传、佛本生等印度题材占据了这些洞窟的壁画画面。
其中,以割肉贸鸽、舍身饲虎、须达挐好善乐施和五百强盗剜目故事等最为普遍。
可以想象,在当时极端残酷野蛮的战争动乱和社会压迫下,跪倒或端坐在这些宗教图像故事面前的渺小的生灵们,将以何等狂热激动而又异常复杂的感受和情绪,来进行自己灵魂的洗礼。
众多僧侣佛徒的所谓坐禅入定,实际将是多么痛苦和勉强。
礼佛的僧俗只得把宗教石窟当作现实生活的花坛、人间苦难的圣地,把一切美妙的想望,无数悲伤的叹息,慰安的纸花,轻柔的梦境,统统在这里放下,努力忘却现实中的一切不公平、不合理。
从而也就变得更加卑屈顺从,逆来顺受,以获取神的恩典。
洞窟的主人并非壁画,而是雕塑。
前者不过是后者的陪衬和烘托。
四周壁画的图景故事,是为了托出中间的佛身。
然而,这又是何等强烈的艺术对比:热烈激昂的壁画故事陪衬烘托出的,恰恰是异常宁静的主人。
北魏的雕塑,从云冈早期的威严庄重,到龙门、敦煌,特别是麦积山成熟期的秀骨清相、长脸细颈、衣褶繁复而飘动,那种神情奕奕、飘逸自得,似乎去尽人间烟火气的风度。
人们把希望、美好、理性都集中地寄托在它身上,但它并不显示出仁爱、慈祥、关怀等神情,它所表现的恰好是对世间一切的完全超脱。
尽管身体前倾,目光下视,但对人世似乎并不关怀或动心。
相反,它以对人世现实的轻视和淡漠,以洞察一切的睿智的微笑为特征,并且就在那惊恐、阴冷、血肉淋漓的四周壁画的悲惨世界中,显示出它的宁静、高超和飘逸。
智慧树知到《中国石窟艺术》章节测试答案

智慧树知到《中国石窟艺术》章节测试答案第一章1、石窟艺术是我国艺术宝库的瑰宝,也是研究中国社会史、佛教史、艺术史的珍贵资料,又是我国重要的文化遗产之一,石窟艺术不是佛教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A:对B:错正确答案:错2、石窟艺术包括河南洛阳的云岗石窟。
A:对B:错正确答案:错3、中国石窟艺术源远流长,分布广阔,追其渊源,它是随着佛教的广泛传播与弘扬而兴盛发展起来的。
A:对B:错正确答案:对4、英国()所著的《犍陀罗佛教艺术》一书,认为达尔拉际卡发现的公元25年左右塞族统治时期所雕造的一身菩萨像,就是把佛正式人形化的最早作品之一。
A:熊彼特B:凯恩斯C:雅各布-霍兰德D:约翰•马歇尔正确答案:约翰•马歇尔5、河西四郡是指()。
A:敦煌B:酒泉C:张掖D:武威正确答案:敦煌,酒泉,张掖,武威6、石窟是展示()的一种非常重要的表现和再现形式。
A:绘画艺术B:佛教艺术C:雕塑艺术D:建筑艺术正确答案:佛教艺术7、新疆石窟,雕像主要是释迦和菩萨单独像,其次还有佛本生,佛本行(即如何苦行,忍辱,寻求解脱)等故事画像。
A:对B:错正确答案:对8、宋代,特别是北宋,石窟艺术体现更多的是释、道、儒三教的结合,特别能体现的就是大足石门山石刻艺术,除佛教造像外,还创造了释、道、儒联合造像和单独的道教造像(大足龙岗山与宝顶山)。
A:对B:错正确答案:对9、莫高窟156窟《张议潮统军出行图》画面疏密相间,节奏鲜明,色彩华丽,形象生动,展现了一支威仪赫赫的凯旋之师。
在敦煌壁画中,这是一幅少见的、极珍贵的现实题材作品,同时是有重大史料价值的历史画。
A:对B:错正确答案:对10、由敦煌到永靖炳灵寺,东延伸至天水麦积山,其早期造像,壁画的题材、风格完全是相同的,包括云冈早期的第16-20窟,7和8窟,造像的题材与风格与河西、天水等地区早期造型风格是相同的,说明石窟艺术是沿着( )的路线发展的。
A:由北向南B:由南向北C:由东向西D:由西向东正确答案:由西向东11、敦煌莫高窟唐代塑像中,最引人注目的是96窟的初唐造像和130窟盛唐造像的南北二大佛。
《佛教石窟艺术》阅读答案

《佛教石窟艺术》阅读答案(2)《佛教石窟艺术》阅读答案(2)文章来自:佛教石窟艺术李泽厚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宗教艺术主要是佛教石窟艺术。
无论是云冈、敦煌,还是麦积山,中国石窟艺术最早要推北魏洞窟,印度传来的佛传、佛本生等印度题材占据了这些洞窟的壁画画面。
其中,以割肉贸鸽、舍身饲虎、须达挐好善乐施和五百强盗剜目故事等最为普遍。
可以想象,在当时极端残酷野蛮的战争动乱和社会压迫下,跪倒或端坐在这些宗教图像故事面前的渺小的生灵们,将以何等狂热激动而又异常复杂的感受和情绪,来进行自己灵魂的洗礼。
众多僧侣佛徒的所谓坐禅入定,实际将是多么痛苦和勉强。
礼佛的僧俗只得把宗教石窟当作现实生活的花坛、人间苦难的圣地,把一切美妙的想望,无数悲伤的叹息,慰安的纸花,轻柔的梦境,统统在这里放下,努力忘却现实中的一切不公平、不合理。
从而也就变得更加卑屈顺从,逆来顺受,以获取神的恩典。
洞窟的主人并非壁画,而是雕塑。
前者不过是后者的陪衬和烘托。
四周壁画的图景故事,是为了托出中间的佛身。
然而,这又是何等强烈的艺术对比:热烈激昂的壁画故事陪衬烘托出的,恰恰是异常宁静的主人。
北魏的雕塑,从云冈早期的威严庄重,到龙门、敦煌,特别是麦积山成熟期的秀骨清相、长脸细颈、衣褶繁复而飘动,那种神情奕奕、飘逸自得,似乎去尽人间烟火气的风度。
人们把希望、美好、理性都集中地寄托在它身上,但它并不显示出仁爱、慈祥、关怀等神情,它所表现的恰好是对世间一切的完全超脱。
尽管身体前倾,目光下视,但对人世似乎并不关怀或动心。
相反,它以对人世现实的轻视和淡漠,以洞察一切的睿智的微笑为特征,并且就在那惊恐、阴冷、血肉淋漓的四周壁画的悲惨世界中,显示出它的宁静、高超和飘逸。
似乎肉体愈摧残,心灵愈丰满;身体愈瘦削,精神愈高妙;现实愈悲惨,神像愈美丽;人世愈愚蠢、低劣,神的微笑便愈睿智、高超……在巨大的、智慧的、超然的神像面前匍伏着蝼蚁般的生命,而蝼蚁们的渺小生命居然建立起如此巨大而不朽的“公平”主宰,也正好折射着对深重现实苦难的无可奈何的强烈情绪。
莫高窟的保护(2020西藏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试题及答案)

莫高窟的保护(2020西藏)①莫高窟绵延千年,地处戈壁沙漠,气候干燥,雨量稀少,洞窟内环境相对稳定,壁画和彩塑所用矿物颜料性质稳定,历史上鲜有灾难性战事和社会动荡,这些是洞窟本体、壁画和彩塑得以保存至今的重要条件。
但是,随着历史的发展,特别是16世纪中叶,政府封闭嘉峪关,关外人民内迁,敦煌沦为边荒之地,石窟停止开凿,无人看管,任由窟檐朽烂、窟门缺失、窟室坍塌。
到20世纪40年代,历经沧桑的莫高窟已是满目疮痍。
②敦煌研究院保护专业人员经过对莫高窟洞窟崖体及其壁画和彩塑,以及石窟大环境和洞窟微环境的多年调查、监测和研究发现,有很多风险因素长期威胁着莫高窟的保存。
③首先,莫高窟地处戈壁沙漠,千百年来长期受到风沙的威胁,稍有风吹,鸣沙山的流沙就会从莫高窟崖顶飞泻而下。
风沙流会侵蚀洞窟围岩和露天壁画,甚至造成岩体坍塌,风沙一旦进入洞窟还会破坏壁画和彩塑。
④其次,水的入渗和可溶盐也是威胁。
莫高窟每年夏季有季节性降雨,雨水沿崖体裂缝渗入岩层,溶解了岩体中的盐分。
溶解后的可溶盐随水分进入到洞窟岩体,壁画地仗层、颜料层中,导致壁画受潮。
待水分挥发后,可溶盐在壁画的地仗层和颜料层中结晶,会导致岩体疏松,壁画损坏。
⑤最可怕的威胁是地质灾害。
莫高窟建造在沙砾岩体中,且位于甘肃省河西地震区边缘。
在自然的缓慢侵蚀与历史上各类突发地质灾害的叠加作用下,开凿洞窟较多的岩层存在着许多纵向和横向裂缝,风雨侵蚀致使裂缝迅速增大,破坏了岩体赖以固结的泥质、钙质胶结物。
一千多年的时间,引起莫高窟立面岩体局部垮落、坍塌。
⑥另外还有一种灾难就是人为的破坏,最典型的就是臭名昭著的华尔纳之流剥离壁画、盗窃彩塑的行径。
1923年9月,华尔纳一行从西安出发,第一次代表哈佛大学福格艺术博物馆在中国实地考察。
这支考察队轻车简从,只带了滑膛枪、自动手枪、地图、化学药品以及照相器材。
这是一次蓄谋已久的文物盗窃,华尔纳一开始就瞄准了中国美术品。
他相信,只要带回实物的壁画,就能在哈佛大学实验室的帮助下,弄清唐朝壁画名家使用的颜料及其来源,解答艺术史上一些难以捉摸的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佛教石窟艺术阅读答案
佛教石窟艺术
李泽厚
宗教是异常复杂的现象。
宗教艺术也是这样。
一般来说,宗教艺术首先是特定时代的宗教宣传品,它们是信仰、崇拜,而不是单纯观赏的对象。
它们的理想和审美形式是为其宗教服务的。
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主要是佛教石窟艺术。
佛教在中国广泛传播流行.并成为门阀地主阶级的意识形态,在整个社会占据统治地位,是在频繁战乱的南北朝。
北魏与南梁先后正式宣布它为国教,是这种统治的法律标志。
它历经隋唐,达极盛时期,产生出中国的禅宗教派而走向衰亡。
它的石窟艺术也随着这种时代的变迁、阶级的升降和现实生活的发展而变化发展,以自己的形象方式,反映了中国民族由接受佛教而改造消化它,而最终摆脱它。
清醒的理性主义、历史主义的华夏传统终于战胜了反理性的神秘迷狂。
这是一个重要而深刻的思想意识的行程,所以,尽管同样是硕大无朋的佛像身躯,同样是五彩缤纷的壁画图景,它的人世内容却并不相同。
如以敦煌壁画为主要例证,可以明显看出,北魏、隋、唐(初、盛、中、晚)、五代、宋这些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的神的世界。
不但题材、主题不同,而且面貌、风度各异。
无论是云冈、敦煌,还是麦积山,中国石窟艺术最早要推北魏洞窟,印度传来的佛传、佛本生等印度题材占据了这些洞窟的壁画画面。
洞洞窟的主人并非壁画,而是雕塑。
前
者不过是后者的陪衬和烘托。
四周壁画的图景故事,是为了托出中间的佛身。
信仰需要对象,膜拜需要形体。
人的现实地位愈渺小,膜拜的佛的身躯便愈高大。
然而,这又是何等强烈的艺术对比:热烈激昂的壁画故事陪衬烘托出的、恰恰是异常宁静的主人。
北魏的雕塑,从云冈早期的威严庄重龙门、敦煌,特别是麦积山成熟期的秀骨清相、长脸细颈、衣褶繁复而飘动,那种神情奕奕、飘逸自得,似乎去尽人间烟火气的风度,形成了中国雕塑艺术的理想美的高峰。
人们把希望、美好、理想都集中地寄托在它身上。
它是包含各种潜在的精神可能性的神,内容宽泛而不定。
它并不显示出仁爱、慈祥、关怀等神情,它所表现的恰好是对世间一切的完全超脱。
尽管身体前倾,目光下视、但对人世似乎并不关怀或动心。
相反,它以对人世现实的轻视和淡漠,以洞察一切的睿智的微笑为特征,并且就在那惊恐、阴冷、血肉淋漓的四周壁画的悲惨世界中,显示出他的宁静、高超和飘逸。
似乎肉体愈摧残,心灵愈丰满;身体愈瘦削,精神愈高妙;现实愈悲惨,神像愈美丽;人世愈愚蠢,低劣,神的微笑便愈丰睿智、高超……。
在巨大的、智慧的、超然的神像面前匍伏着蝼蚁般的生命,而蝼蚁们的渺小生命居然建立起如此巨大而不朽的“公平”主宰,也正好折射着对深重现实苦难的无可奈何的强烈情绪。
但它又仍然是当时人间的形体、神情、面相和风度的理想凝聚。
尽管同样向神像祈祷,不同阶级的苦难毕竟不同,对佛的恳求和憧憬也并不一样。
(选自《美的历程,佛陀世容之悲惨世界》)
l、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宗教和宗教艺术都是异常复杂的现象,都是用来信仰和崇拜的,但宗教艺术
并不是单纯用来观赏的,一般是特定时代阶级的宗教宣传品。
B、敦煌壁画在不同时代神的世界有所不同比如题材、主题、壁画中人物的画貌、风度不同等.这能够说明华夏传统战胜了反理性的神秘迷狂
C、北魏佛像雕塑成为中国雕塑艺术的理想美的高峰无论是龙门、敦煌还是麦积山等佛像都秀骨清相、长脸细颈、神采奕奕、飘逸自得
D、神像的巨大、智慧、超然使跪倒在它们面前的芸芸众生显得十分渺小,但即使这样.跪拜祈祷的人们因阶级的不同而对佛的恳求也不同。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南北朝频繁的战乱背景下,佛教得以在中国广泛传播和流行,其在整个社会占据统治池位的法律标志脸是北魏和南梁宣布它为国教
B.中华民族对佛教的态度经历了接受、改造、消化、摆脱的过程.这是一个深刻的思想意识行程,体现了中国人对宗教的深刻理解
C.北魏时代的石窟被人们认为是中国最早的石窟艺术,其中一个原因是这些洞窟中的壁画描绘的是由印度传来的佛传、佛本生内容
D、云冈、敦煌、麦积山等洞窟的所有璧画都是佛像的陪衬,用营造出惊恐、阴冷、血肉淋漓的悲惨世界来显示佛像的高超和飘逸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的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佛教石窟艺术是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宗教艺术形式之一,这种艺术是为宗教内容服务的,会在时代变迁、阶级变化等方面发生变化
B、为显示洞窟佛像雕塑的面部宁静,先民们在创作雕像时将壁画人物与佛像相对比,以及将现实生活中人物的渺小一与佛像的高大相对比。
C、中国佛像雕塑寄托了中国人的未来、美好、希望,但佛像本身却役有显示出慈祥、仁爱的神情,似乎对人类没有什么关怀和动心
D、高大的佛像体现的是人间的神情、面相、风度,是由人世间渺小的生命建造的,折射了世间的人们对现实苦难的无可奈何的情绪
1.C 文中说“从云冈早期的威严庄重龙门、敦煌,特别是麦积山成熟期的秀骨清相、长脸细颈……”可以看出,“秀骨清相、长脸细颈、神采奕奕、飘逸自得”指麦积山雕像。
2.D 从第二段开篇可以看出,接下来的内容主要表述的是北魏洞窟中佛像的特点,所以“云冈、敦煌、麦积山等洞窟”错误,“所有壁画”的说法也太过绝对。
3.B “将现实生活中人物的渺小与佛像的高大相对比”错误,文中说的“衬托”“对比”指壁画与雕像之间,不是指
现实中的人与雕像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