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云港市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规划说明
连云港设计说明书

1. 规划背景1。
1 区位与环境条件新区29-2地块位于连云港市行政中心南侧,该地块南为海宁路,北为建设路,东侧是连云港行政文化中心宽度近百米的中央大道绿地,西跨科苑路紧邻宽达300米的城市集中绿化带。
新区29-2地块离连云港市政府距离不足500米,城市交通便捷,配套设施齐全,区位条件十分优越。
本次规划总用地10.22公顷.1。
2 自然条件及现状条件规划地块属暖温带与亚热带过渡地带,常年平均气温14摄氏度,历年平均降水量930多毫米,常年无霜期为220天。
主导风向为东南风。
由于受海洋的调节,气候类型为湿润的季风气候。
气候特征:四季分明,温度适宜,光照充足,雨量适中。
该地块周边景观优美,交通便利,因此规划在此基础上结合周边的发展态势,定位为中高档居住区。
1。
3 功能定位随着市民总体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置业者的兴趣将由关注住房的居住面积转向关注居住区的环境品质与社区生活质量上来,住区景观的观念也将深入人心。
该地块具有交通、景观、服务三大区位优势,因此本设计将新区29—2地块区的规划定位为“现代化、景观型的高尚住宅区”。
1.4 规划依据1.4。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1。
4.2 《城市规划编制办法》1.4。
3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1。
4。
4 《城市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设置规定(DBJ08—55—96)》1.4.5 国家及连云港市关于居住区规划和建筑设计的有关规范、规定1。
4.6 连云港市规划局建设用地规划设计条件通知书1.4。
7 连云港市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有关图纸1。
4.8 新区29-2地块地形图(规划红线图)及建设单位要求2。
规划设计原则2。
l设计导则2。
1.1. 保证住宅朝向:依据连云港市地区气候特点及课题研究,良好的朝向对于住户来说,无论是采光日照,还是通风,都是至关重要的.而且良好的朝向是在保证住户使用权利的前提下提高容积率的最为有力手段。
这是本方案设计的根本依据之一.2.1。
《连云港市凤凰新城控制性详细规划》(修编)

《连云港市凤凰新城控制性详细规划》(修编)
一.规划背景
为了更加有效指导凤凰新城的开发建设,结合城市与地区发展的新形势,衔接现状发展情况,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的要求,在《连云港市城市总体规划(2015-2030)》的指导下对《连云港市凤凰新城控制性详细规划》(2007版)北区部分予以修编。
二.规划范围
东到宁连高速公路,西至瀛洲路,北起海宁路,南抵凤栖路,规划范围总用地面积为367.55公顷。
三.规划定位凤凰新城总体定位:连云港市东南部以居住功能为主,以商业、旅游、科研为辅的城市综合区。
凤凰新城(北区)承担主要的居住、商业、公共服务功能。
四.规划结构
凤凰新城总体布局结构为“一山、一镇、一轴、四区”。
“一山”:西凤凰山公园;“一镇”:具有丰富历史价值的南城镇;“一轴”:凤凰山行政景观轴;“四区”:以居住及公共配套服务为主的东盐河区、九岭区,以旅游服务和居住为主的南城镇区和以研发办公,以工业为主的南妇联河区。
凤凰新城(北区)包括:一轴、两区(东盐河区、九岭区)
五.用地布局
凤凰新城(北区)以居住用地、商住混合用地为主,商业及公共服务设施用地沿瀛洲路、凤凰山行政景观轴布局。
规划总用地面积为367.55公顷,其中,建设用地面积349.46公顷,占规划总用地面积的95.08%,非建设用地面积18.09公顷,占规划总用地面积的4.92%
六.公共、公用设施规划
充分整合现状设施情况,构建合适凤凰新城(北区)发展的公共设施系统,完善行政办公、教育医疗、社区用房、公园绿地等设施配套,落实总体规划和各专项规划中的公用设施。
连云港市城市规划(2008-2030)官方总体方案

连云港市城市规划(2008-2030)官方总体方案2008-2030年新一轮的城市总体规划范围分为市域、都市发展区、中心城区及南翼三大层次。
从城市规模来看,2012年城市人口总规模控制在130万人以内,城市建设用地总规模控制在170平方公里以内。
2030年城市人口总规模控制在200万人以内,城市建设用地总规模控制在240平方公里以内,平均每年约增加5平方公里。
此轮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性质为我国沿海中部沟通东西、连接南北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国际性的港口工业城市,现代化的滨海旅游城市。
城市职能为沟通东西、连接南北的重要节点与区域中心城市;我国中部沿海的国际性干线大港;江苏省乃至国家级临港产业基地;山海相拥、环境优美的现代化海滨城市;开放创新、和谐发展的生态宜居城市。
未来港城将逐渐建立“一体两翼、一心三极”的空间结构。
“一体”即连云港中心城区,是全市的行政、文化、商贸及交通中心,“两翼”即连云港中心城区南、北两侧的产业发展及综合配套区。
“一心”即滨海新城,“三极”分别为新海城区、南翼新城和赣榆新城。
一、规划区范围规划范围分为市域、都市发展区、中心城区三大层次。
市域:即连云港地市行政辖区,包括新浦区、海州区、连云区(含开发区),以及赣榆县、东海县、灌云县和灌南县,总面积7500(前三岛和大部分海域面积未计入)平方公里。
都市发展区:主要由连云港市区(含新浦、海州、连云以及南翼地区)和赣榆县东部滨海地区(含赣榆新城、海头、柘汪等地区)组成,总面积为1806.32平方公里。
本次规划城市规划区范围为包括中心城区在内的连云港市区行政辖区(含2007 年底行政区划调整后纳入市区的浦南镇和岗埠农场),以及灌云县善后河以北地区、白塔埠机场控制区和市区东部近海部分浅海域。
总面积约为1644 平方公里。
二、规划年限规划期限为2008-2030。
其中,近期为2008-2012 年,远期为2013-2030 年,远景展望2030 年以后。
连云港最新规划方案

连云港最新规划方案连云港,作为江苏省重要的沿海城市,一直致力于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城市优化。
为了推动城市发展,连云港市政府制定了一份最新规划方案,旨在提升城市的整体形象、促进经济发展和改善居民生活质量。
该规划方案是经过市政府多次研究和专家广泛征求意见后综合形成的。
下面将从城市形象改善、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质量提升三个方面介绍连云港最新规划方案的内容。
城市形象改善是本次规划的重要目标之一。
连云港将从城市建设、公共设施和绿化景观等方面着手进行整治和改善。
首先,城市建设方面将注重提升城市形象,加强市中心区域的市容市貌整治,改善建筑外立面和路灯、人行道等设施。
其次,公共设施方面将加大投资力度,在城市各个区域新增公园、体育设施、文化中心等,以满足居民的需求。
最后,在绿化景观方面,连云港将进行大规模的植树造林,打造更多的花坛和绿化带,使城市更加美丽。
经济发展是连云港规划的核心内容之一。
规划方案将聚焦于提升城市的产业结构和发展速度,为连云港注入新的经济动力。
规划中提出,将进一步拓宽绿色产业的发展空间,加大对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的支持力度,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转型升级。
同时,规划方案还将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提升旅游业和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水平,吸引更多的投资和人才到连云港发展。
改善居民生活质量是规划方案的重点考虑因素之一。
为了提供更好的教育、医疗、居住和交通条件,规划方案提出了一系列的措施。
教育方面,规划将新增学校,并改善现有学校的教学设施;医疗方面,规划将引进更多的医疗资源,提升医疗服务水平;居住方面,规划将加大对住房的供给和保障力度,提供多样化的住房选择;交通方面,规划将完善城市交通网络,建设更多的道路和桥梁,缓解城市交通拥堵问题。
总体来说,连云港最新规划方案旨在提升城市的整体形象、促进经济发展和改善居民生活质量。
通过城市形象改善、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质量提升等方面的努力,相信连云港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未来。
市政府将会把规划方案落实到实际行动中,不断推动城市的发展和进步,为市民提供更好的生活环境和发展机会。
连云港市功能分区和城市空间结构规划

连云港市功能分区与城市空间结构规划2008-2030年新一轮的连云港城市总体规划范围分为市域、都市发展区、中心城区及南翼三大层次。
此轮总体规划确定连云港为我国沿海中部沟通东西、连接南北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国际性的港口工业城市,现代化的滨海旅游城市。
城市职能为沟通东西、连接南北的重要节点与区域中心城市;我国中部沿海的国际性干线大港;江苏省乃至国家级临港产业基地;山海相拥、环境优美的现代化海滨城市;开放创新、和谐发展的生态宜居城市。
一、规划城市功能分区1. 城市功能分区布局:“一心三极”。
“一心”即滨海新城,“三极”分别为新海城区、南翼新城和赣榆新城。
滨海新城:包括滨海核心区和连云城区,为本规划重点培育的区域性综合服务中心区。
规划主要承担行政办公、商业贸易、商务流通、文化娱乐、旅游接待等综合服务中心职能,以及连云区的区级中心职能。
同时,滨海新城也是高标准建设的现代化特色滨海社区。
新海城区:主要承担市级高等教育职能,以及行政办公、商贸服务、文化体育、生活居住等职能,成为配套比较完善、生态环境优美、历史文化淳厚、城市尺度宜人的城区。
南翼新城:依托徐圩港区重点打造的江苏省乃至国际级临港产业基地,主要承担为南翼港区及临港工业园区综合配套服务的职能,远景进一步拓展成为产业实力雄厚、配套设施完善的临港新城。
赣榆新城:承担都市发展区北翼的中心服务职能,重点发展区级行政办公、商贸服务、文化体育、生活居住等功能,形成功能齐全、环境优美、具有较高水准的复合型城区。
滨海新城:包括滨海核心区和连云城区,为本规划重点培育的区域性综合服务中心区。
规划主要承担行政办公、商业贸易、商务流通、文化娱乐、旅游接待等综合服务中心职能,以及连云区的区级中心职能。
同时,滨海新城也是高标准建设的现代化特色滨海社区。
新海城区:主要承担市级高等教育职能,以及行政办公、商贸服务、文化体育、生活居住等职能,成为配套比较完善、生态环境优美、历史文化淳厚、城市尺度宜人的城区。
连云港东部城区东哨西墅及北崮山周边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连云港东部城区东哨西墅及北崮山周边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一、项目背景2005年以来,连云港市政府提出了“城市东进、拥抱大海”的发展战略,举全市之力重点建设东部海滨新区。
其先行启动的焦点,锁定了海州湾之滨一座风景秀美的小山——北崮山。
北崮山周边地区的重要性,在于它既是连云港发展连云港发展海陆外向型经济的出入口,也是墟沟老城与海滨新区的衔接处,同时又是历史悠久的海滨修疗养胜地之一。
这里毗邻连徐高速公路零公里起点,在它东侧和南侧十多公里的带状区域内,分布着墟沟老城区、北固山疗养区、连云港港区和东西连岛等重要的现状功能组团,而它西侧绵延数十公里的宽阔海滩则是连云港城市的明日之星——规划海滨新区核心区之所在。
因此,处于功能节点位置的北崮山山将如何发挥其作用,成为近年来连云港建设管理者思考的重点问题。
二、项目概况本次规划用地主要分布在北崮山南北和西侧,北迎黄海海州湾,南隔大港西路和陇海铁路与墟沟中心城区及规划临港工业区相望,东至北固山西侧山麓,与北固山东麓规划滨海商务核心区相毗邻,规划总用地面积 6.3km2。
本规划区在现状功能和空间景观上均呈现出明显的由城市向乡村过渡的二元性特征,并可由此分为四个不同的片区,即:北固山山林区、东哨西墅乡村生活生产区、大港西路西段工业企业生产区和北固山南侧城市生活混合区。
规划区域内的风景和旅游资源有较好的基础,是连云港海滨除东西连岛之外唯一同时拥有山、海、岛、湖、滩、村等多样化景观资源的区域,在此基础上自发发展起来的西墅海鲜美食街和海滨浴场在本地颇受欢迎。
但是,不合理的用地比例和布局结构、崎岖难行的区域内部道路系统、不加处理的生产生活排污等,都严重阻碍了本区域的发展,与其未来的重要节点功能不相匹配。
三、方案主要内容1、功能定位规划提出,本区域的发展应充分利用和完善优良的自然和人文景观资源,以SOD为主要策略,以连云区行政中心的迁入为契机,以公共设施的配套完善带动区域人气,实现居住和休闲旅游发展的相互促进。
连云港市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规划说明

连云港市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规划说明连云港市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说明城市中⼼区是市级公共设施相对集中、⼈流、物流活动频繁的公共活动地段,是城市社会、经济和⽂化信息的中⼼,也是城市交通系统的焦点。
城市中⼼区规划设计的⽬的就是通过以⼈为本的理性设计理念,加强城市中⼼区的综合效益,创造具有地⽅特⾊的城市中⼼区环境。
城市新区是集市级⾏政、⽂化娱乐、教育和地区性的商业、⾦融、居住功能为⼀体的现代化的新城市中⼼区。
规划从历史的演进⾓度把握住连云港“⼭——海——城” 为⼀体的城市格局,突出“新城区、新形象、新⼈⽂”的规划主题,将绿⾊⽣态融⼊新区,塑造出具有⽣命⼒的、可持续发展的、充满⼈性空间的新城市形象,为新城区创造出新的⼈⽂环境。
⼀. 区域条件分析规划新区位于连云港市新浦区的东南侧,是⽼城区与新浦东区的结合部。
规划范围东起宁连公路,西⾄瀛州路,南起海宁路,北⾄苍梧路,规划⽤地⾯积675.5公顷。
区内有三条东西向的城市主⼲道即苍梧路、朝阳路、海宁路,四条南北向的城市主⼲道即瀛州路、郁州路、科苑路和学院路,并有宁连公路从该地段东侧通过,苍梧路与宁连公路交叉处规划部分苜蓿叶型⽴体交叉,交通⼗分便捷。
从区位⾓度分析,新区处在⼀个联系历史与未来城市空间的过渡地段;从环境景观概念⾓度分析,该区域是将连云港花果⼭风景区以及远处的凤凰⼭⾃然景观引⼊城市的纽带;从城市空间、城市轮廓线的⾓度分析,该区域作为新城区将是城市重⼼所在,将集中城市较多的⾼层建筑和公共活动场所。
因此将该区域作为城市新中⼼区来建设,其区域条件是⼗分优越的。
⼆. 现状概况新区内现状,已建成地区主要以居住⽤地为主,其中苍梧⼩区、博纳花园⼩区均是新建的居住区,其建筑造型、⼩区绿化环境、⼩区配套设施均体现了连云港市居住区的较⾼⽔平。
沿瀛州路和朝阳路西端有少量⾏政办公⽤地,苍梧路两侧则以⼤专学校⽤地为主。
现状⽤地范围内有体育运动学校、中等专业学校和正在建设的新海⾼级中学,苍梧路北侧还有连云港的最⾼花果⼭及远处的凤凰⼭学府——淮海⼯学院和职业⼤学、⼴播电视⼤学、师范学校,以及连云港市博物馆等,苍梧路作为⽂化⼀条街已经基本形成。
连云港新海新区凤凰组团控制性详细规划

连云港新海新区凤凰组团控制性详细规划-----市政规划中间成果连云港市规划市政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2013-1-12目录第一节给水工程 .............................................................................................. - 1 -一、现状概况............................................................................................... - 1 -二、供水体系............................................................................................... - 1 -三、供水量预测........................................................................................... - 1 -四、供水设施............................................................................................... - 3 - 第二节再生水工程 .......................................................................................... - 4 -一、再生水水量预测................................................................................... - 4 -二、再生水回用方式................................................................................... - 4 -三、再生水回用标准................................................................................... - 4 -四、再生水处理厂....................................................................................... - 5 - 第三节污水工程 .............................................................................................. - 5 -一、现状概况............................................................................................... - 5 -二、排水体系............................................................................................... - 5 -三、污水量预测........................................................................................... - 5 -四、污水处理厂规划................................................................................... - 6 -五、污水提升泵站....................................................................................... - 6 -六、污水管网............................................................................................... - 6 - 第四节雨水工程 ................................................................................................ - 6 -一、现状概况............................................................................................... - 6 -二、设计标准............................................................................................... - 7 -三、雨水工程规划....................................................................................... - 7 - 第五节防洪工程 ................................................................................................ - 8 -一、现状概况............................................................................................... - 8 -二、设计标准............................................................................................... - 8 -三、防洪工程规划....................................................................................... - 8 - 第六节、供电工程规划 ...................................................................................... - 8 -一、现状概况............................................................................................... - 8 -二、负荷预测............................................................................................... - 9 -三、电源....................................................................................................... - 9 -四、变电所规划......................................................................................... - 10 -五、高压走廊规划..................................................................................... - 10 -六、中压配网规划..................................................................................... - 10 -第七节、电信工程规划 .................................................................................... - 11 -一、现状概况及规划原则......................................................................... - 11 -二、容量预测............................................................................................. - 11 -三、局所规划............................................................................................. - 12 -四、通信管线规划..................................................................................... - 12 - 第八节、燃气工程规划 .................................................................................... - 12 -一、现状概况............................................................................................. - 12 -二、气源及供气方式................................................................................. - 13 -三、用气量预测......................................................................................... - 13 -四、燃气输配系统..................................................................................... - 13 - 第九节、供热工程规划 .................................................................................... - 14 -一、现状概况............................................................................................. - 14 -二、热负荷预测......................................................................................... - 14 -三、热源..................................................................................................... - 14 -四、供热方式............................................................................................. - 14 -五、供热管网............................................................................................. - 14 -第一节给水工程一、二、坚持通过通过三、现状概况连云港市自来水目前主要由海州水厂、茅口水厂和第三水厂供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连云港市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说明城市中心区是市级公共设施相对集中、人流、物流活动频繁的公共活动地段,是城市社会、经济和文化信息的中心,也是城市交通系统的焦点。
城市中心区规划设计的目的就是通过以人为本的理性设计理念,加强城市中心区的综合效益,创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城市中心区环境。
城市新区是集市级行政、文化娱乐、教育和地区性的商业、金融、居住功能为一体的现代化的新城市中心区。
规划从历史的演进角度把握住连云港“山——海——城”为一体的城市格局,突出“新城区、新形象、新人文”的规划主题,将绿色生态融入新区,塑造出具有生命力的、可持续发展的、充满人性空间的新城市形象,为新城区创造出新的人文环境。
一. 区域条件分析规划新区位于连云港市新浦区的东南侧,是老城区与新浦东区的结合部。
规划范围东起宁连公路,西至瀛州路,南起海宁路,北至苍梧路,规划用地面积公顷。
区内有三条东西向的城市主干道即苍梧路、朝阳路、海宁路,四条南北向的城市主干道即瀛州路、郁州路、科苑路和学院路,并有宁连公路从该地段东侧通过,苍梧路与宁连公路交叉处规划部分苜蓿叶型立体交叉,交通十分便捷。
从区位角度分析,新区处在一个联系历史与未来城市空间的过渡地段;从环境景观概念角度分析,该区域是将连云港花果山风景区以及远处的凤凰山自然景观引入城市的纽带;从城市空间、城市轮廓线的角度分析,该区域作为新城区将是城市重心所在,将集中城市较多的高层建筑和公共活动场所。
因此将该区域作为城市新中心区来建设,其区域条件是十分优越的。
二. 现状概况新区内现状,已建成地区主要以居住用地为主,其中苍梧小区、博纳花园小区均是新建的居住区,其建筑造型、小区绿化环境、小区配套设施均体现了连云港市居住区的较高水平。
沿瀛州路和朝阳路西端有少量行政办公用地,苍梧路两侧则以大专学校用地为主。
现状用地范围内有体育运动学校、中等专业学校和正在建设的新海高级中学,苍梧路北侧还有连云港的最高花果山及远处的凤凰山学府——淮海工学院和职业大学、广播电视大学、师范学校,以及连云港市博物馆等,苍梧路作为文化一条街已经基本形成。
现状瀛州路南端,道路东侧有黄海机械厂,厂区内绿化环境较好,但由于该厂处于生活用地中间,对周边居民有一定影响,因此规划将予以搬迁。
新区内绿化环境总体较好,现有一座城市公园——苍梧公园,公园内主要以自然景观为主,植被较多,利用了现状水系造景,形成较好的景观效果。
沿瀛州路、龙尾河、东盐河两侧均有较宽的绿化带,加之大片的农田和花果山、凤凰山天然景观形成环境背景。
但从新区发展需求看,现状无论从用地构成、建筑布局,还是景观风貌和交通环境等诸多方面,均不能适应需要,必须高标准、高起点进行全面的规划和环境整合。
由于新区正处于建设开发过程中,多个小区正在建设,新区内的居住人口变化较大,难以真实统计,加之现状人口对规划影响较小,因此对于现状人口不作过多评价。
三. 现状建筑质量评价由于该区域为城市新区,是城市近期发展建设的重要区域,区内除一些早期建的低层高密度住宅的建筑质量相对较差,建筑外观比较呆板外,新建的建筑质量、建筑造型都比较好,以办公楼、住宅楼以及一些大型公共设施为主。
根据建筑的年代、结构、设施、外观等综合评价,将建筑质量分为四类:一类建筑:结构完好,设施基本配套。
二类建筑:结构基本完好,设施配套不全。
三类建筑:结构较差,设施不配套。
四类建筑:结构破损的简棚、危房。
各类建筑比重详见下表。
对于一类建筑,规划基本予以保留;二类建筑部分保留,完善配套设施;三类、四类建筑逐步进行改造。
四. 规划指导思想及规划目标(一). 指导思想1、以城市总体规划为依据,以建设现代化新城区、提升连云港市城市形象为目标,高起点、高标准规划,注重与老城区的协调发展,科学合理地确定各类用地的性质、开发强度和建设要求,适应城市的发展要求;2、强调环境艺术设计,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通过大片绿化的引入,提高城市新区的整体素质,适应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原则;3、重视时空环境的研究和城市视觉形态的研究。
考虑车行与人行的时空关系及其过程中人的心理、视觉对环境变换的要求,塑造各具特色的街道空间形态;4、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规划突出控制性与灵活性的统一,以便开发建设既能遵循政府的意图,又符合公众利益,实现社会、经济、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7、贯彻“统一规划、统一开发、统一管理、分期实施”的方针,以基础设施建设为先导,先地下后地上,实现开发建设的有序化,避免短期行为。
(二). 规划目标努力创造新世纪现代化的城市风貌,营造功能布局合理、城市环境优美、建筑景观新颖、配套设施齐全、居住安全舒适、地域特色鲜明的新型城市中心区。
五. 总体构思从历史的演进角度把握住连云港“山——海——城”为一体的城市格局,突出“新城区、新形象、新人文”的规划主题,将绿色生态融入新区,塑造出具有生命力的、不断进步发展的、充满人性空间的新城市形象,为新城区创造出新的人文环境。
六. 新区人口容量控制新区人口由居住用地内的居住人口和高等院校的学生人数两部分组成。
1、居住人口规划新区总用地公顷,其中居住用地公顷(不含中小学用地),根据城市新区人口毛密度控制在250~300人/公顷,因此新区居住人口应为~万人。
规划新区内居住用地分为一类居住用地和二类居住用地,其中二类居住用地分为规划新建的多层住宅用地和现状以二层建筑为主的低层高密度住宅用地,对不同的住宅类型,规划确定了相应的控制指标。
按照规划住宅类型测算,城市新区可居住万人。
另外,沿街商住用地内居住总人口按1100人左右计。
综上分析,新区居住人口规模以控制在万人为宜。
规划以幼儿园:35-40人/千人,托儿所:10人/千人,小学:70-80人/千人,初中:35-40人/千人,高中: 30-35人/千人的千人指标取值进行幼儿园、中小学测算。
新区幼儿园(含托儿所)的具体位置及规模详见规划分图则或规划居住人口分布图;小学两所:规划考虑新区内有部分学龄儿童仍将就读于现状老城区内教学条件较好的学校,新区规划设博纳花园小学(30班小学)和东盐河以东、建设路南侧的小学(48班);九年一贯制学校一所:为24班小学,48班初中,共72班;新海高级中学一所:为高中部。
随着新区不断发展,人口不断增加,可在周边地区增设小学、中学为本区服务。
2、学生人数新区内有高等院校用地公顷,规划参照高等院校的用地规范标准,根据连云港实际情况,按照70平方米/人,估算新区可容纳学生人数为7600人。
七. 功能分区及布局(一). 功能分区新区是集市级行政、文化娱乐、教育和地区性的商业、金融、居住为一体的现代化的新城市中心区。
规划新区以东盐河绿化风光带为界,分为东西两片,东片为连云港市的政治、文化科技艺术中心,西片为新区生活性用地,并配套发展片区商业服务设施、文化娱乐设施。
其中东片为体现市政府的中心地位,并兼顾考虑文化设施可容纳大批人流的要求,采用对称布局的形式,规划打破传统方格网的路网格局,以市政府为核心,形成环状路网,并将市政府与各类行政办公用地、后勤服务设施、会议中心、宾馆以及文化科技艺术中心有机组合,形成统一整体;西片则以街坊形式布置居住用地,依托现状,沿道路布置带状商业,适当向纵深发展,形成朝阳路与巨龙路“╋”字形商业中心,在瀛州路与苍梧路、海宁路交叉口分别形成两个公共设施节点。
运河西路与科苑路之间,依托东盐河的自然条件建绿化风光带。
(二). 体育中心选址的分析研究。
本次规划重点对体育中心的选址进行方案比较。
方案一,苍梧路南方案,面积32公顷;方案二,淮海工学院北方案,面积47公顷左右。
体育中心方案比较一览表综上所述,规划选用方案二。
八. 道路系统与交通组织1、规划道路以“三横四纵”的新区主路形成新区道路网的主骨架,根据不同地块的功能要求完善次路和支路系统,以利便于城市合理开发。
(道路等级与总体规划中的道路等级有区别)“三横”——苍梧路(50米)、朝阳路(郁州路以东80米,郁州路以西60米)、海宁路(60米)。
“四纵”——瀛州路(60米)、郁州路(60米)、科苑路(60米)、学院路(40米)。
次路主要有运河西路(40米)、巨龙路(32米)、龙河路(20米)、公园南路(郁州路以东32米,郁州路以西20米)、建设路(32米)。
支路的道路红线宽度根据各功能区车流量的大小,分别控制在18~12米左右。
宁连公路现状为一级公路直接入城,随着同三国道的建成,规划该路段将作为城区快速干道,它与苍梧路设有部分苜蓿叶型立体交叉,与朝阳路、海宁路设有机动车出入口。
2、规划根据城市用地布局以及新区用地功能分区,规划保留现状苏欣汽车站,并在瀛洲路与海宁路交叉口设置一个大型汽车站和一公交站场。
新区共设公共停车场四个。
停车场主要设置在人流量较大的商业区和文化区,对于行政办公区和成片居住区的停车场地,则在其用地内部根据相关规定统筹布置。
九. 空间组织及绿化系统规划空间设计强调突出形象清晰、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景观设计原则,将水体、远山的空间环境作为城市的衬托背景,用虚实结合的轴线空间手法,使新区与周围的空间协调有机地共存。
注重在城市规划中将整体环境中的各种行为场所、形体环境与文化脉络和现代使用要求结合起来。
增加场所行为的活力,并力求形成连云港鲜明的地域特色。
在居住区的空间规划上,尽可能提供完整的地块和适当的规模,探讨便于开发和社会管理的居住区模式。
用简单明快和风格多样的空间布局方式,增强识别性,并将居住区的空间结构设计形式,纳入城市特色的范畴中。
规划新区将以市政府为中心,加强与老城区的联系,充分利用紧邻花果山风景区的区位优势,以南部的凤凰山为背景,以“三纵一横”的景观轴线为纽带,通过景观节点和标志性建筑的布局,使新区的城市形象更具特色。
1、轴——城市景观轴、绿化轴、水景轴城市公共空间轴:以市政府为核心的轴线,它串联了城市重要的公共空间,有行政中心和文化科技艺术中心,规划通过标志性的建筑(市政府、宾馆会议中心、科技馆、展览馆等)、代表性的城市广场、个性化的构筑物(城市雕塑、柱廊、景墙等),构成了空间变化丰富的城市景观轴。
该轴线一直向南延伸,直至远处的凤凰山,与绿色生态轴相联系。
城市生活空间轴:沿巨龙路两侧商业金融设施构成了新区生活轴线。
新区联系轴:朝阳路是联系新区与老城区、城区与风景区的联络线,其道路两侧布置了重要的办公、商业、金融等设施,它不仅将新区与老城区有机联系,同时也将花果山风景区优美的自然景观引入城区。
绿色生态轴:由东盐河绿化风光带构成,将自然生态景观引入城市中心区,使市民可以充分地享受到大自然的气息,充分地享受到阳光、绿色、空气。
水景轴:规划以东盐河水系为纽带,形成新区的水景轴线,规划注重沿河的绿化,对沿河布置的建筑严格控制,创造出新区良好的沿河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