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状红斑狼疮
盘状红斑狼疮诊断标准

盘状红斑狼疮(diffuse lupus erythematosus,DLE)是一种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影响皮肤和关节。
诊断DLE需要符合以下标准:
1. 临床表现:典型的盘状红斑或多形性红斑,常伴随关节疼痛、发热、疲劳等症状。
2. 实验室检查:抗核抗体和狼疮细胞阳性,C反应蛋白和ESR增高等炎症指标异常。
3. 组织活检:特征性的真皮乳头炎和/或表皮下炎,可伴有血管炎和全身播散性病变。
需要注意的是,DLE的诊断需要排除其他类似疾病,如银屑病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
同时,DLE的治疗也需要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和个体差异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红斑狼疮的分型

红斑狼疮的分型
说起红斑狼疮啊,这玩意儿在咱们四川话里头,可能有些人听着就心头一紧。
它呢,不是一般的皮肤病,里头学问大得很,分型也多,得细细道来。
首先,有盘状红斑狼疮,就像脸上突然多了几个红圈圈,边边儿上还翘起来,晒太阳了更恼火,跟咱们四川的火锅一样,热不得!
再来说说亚急性皮肤型红斑狼疮,这个呢,就像是皮肤上的小秘密,红斑、鳞屑、丘疹轮番上阵,还时不时换个地方长,让人摸不着头脑。
最要命的还是系统性红斑狼疮,一听这名字就晓得不简单。
它不光是皮肤上的事儿,还会影响到内脏,心脏、肺、肾,哪儿哪儿都可能遭殃,就像是一场全身的大风暴,让人防不胜防。
还有啊,深在性红斑狼疮,这个就比较隐蔽了,皮肤里头悄悄咪咪地长,外面看不太出来,但里头已经是一团糟了,得靠医生的火眼金睛才能发现。
最后提一句新生儿红斑狼疮,这个虽然少见,但也得注意,小宝宝刚出生就遭这个罪,当妈的心里头那个急啊,就跟热锅上的蚂蚁一样。
所以说,红斑狼疮这病,分型多,症状杂,一旦发现不对劲儿,赶紧上医院,听医生的,早治疗早好,免得拖成大问题。
咱们四川人,啥子都不怕,就怕身体遭不住,对吧?。
盘状红斑狼疮有哪些症状?

盘状红斑狼疮有哪些症状?*导读:本文向您详细介绍盘状红斑狼疮症状,尤其是盘状红斑狼疮的早期症状,盘状红斑狼疮有什么表现?得了盘状红斑狼疮会怎样?以及盘状红斑狼疮有哪些并发病症,盘状红斑狼疮还会引起哪些疾病等方面内容。
……*盘状红斑狼疮常见症状:面部蝶形红斑、盘状红斑、溃疡*一、症状:患者多为女性,年龄多在20~40岁。
皮损好发于面部,特别是两颊和鼻梁,呈蝶形分布。
其次好发于口唇、耳部、头皮、手背和手指等处,皮损的特征表现是有持久性盘状红斑,边缘清楚,略微隆起,色素较深,为黄豆至指甲大小,呈圆形盘状或不甚规则,表面毛细血管扩张,并覆以黏着性鳞屑,若剥离鳞屑,可见其下扩张的毛囊孔,鳞屑底面有很多刺状角质隆起,栓在毛囊口中。
在病情发展过程中,皮损逐渐扩大并增多,可融合成以鼻梁为中心、两颊为双翼的蝶形红斑。
外周的耳郭、颞颥甚至头皮均可受累。
皮损发生于耳郭时,软组织可受累,呈枯萎状。
头皮受累时头皮萎缩,头发脱落,为暗红色、浅红或带白色的斑片。
手背、手指和足背可同时发病。
个别病例,面部、双手背和手指可全部受累,呈鲜红色,覆以薄痂,手指尖端可长出鸟爪样角质增生。
足部皮损主要见于足底两侧和足跟,覆以大片淡红色鳞屑。
少数病例,皮损累及唇和口腔黏膜,表现为灰白色角化过度,可形成糜烂和浅溃疡,最后出现萎缩,可有不同程度的瘙痒和灼热感。
*二、诊断标准:诊断根据主要发生于20~40岁女性面部鲜红色或淡红色斑,边缘清楚,或多或少呈蝶形分布,其上覆有黏着性鳞屑,其下有扩大的毛孔,诊断一般不难。
病理检查有助于确诊。
*三、分类:本病有3种变异型:1.单纯红斑型,皮损为红色斑点或丘疹,局部轻度脱屑及略水肿;2.肥厚型,皮损是由隆起的硬结及角化过度的皮肤组成,该型一般位于面部及上肢伸侧,容易被误诊为肥厚性银屑病或肥厚性扁平苔藓;3.深部型,皮损是一种少见的皮损,表现为皮肤深部有结节,常伴有盘状皮损,皮下脂肪可发生脂膜炎,皮损区可留下深的局部凹陷。
红斑狼疮 诊断标准

红斑狼疮诊断标准
红斑狼疮的诊断标准包括临床标准、免疫学标准和病理标准。
一、临床标准:
1.急性或亚急性皮肤红斑狼疮:皮肤出现鲜红色、淡红色或水肿性红斑,常伴有瘙痒或疼痛感。
2.盘状红斑狼疮:皮肤出现边界清楚的红色斑块,中心呈萎缩性凹陷,周围有明显的红晕。
3.患有脱发、光敏、口腔溃疡、关节炎、浆膜炎等症状:可能出现脱发、对阳光过敏、口腔黏膜溃疡、关节痛、浆膜炎等症状。
4.患有持续6个月以上的系统性红斑狼疮,且有发热、癫痫或精神症状:出现持续高热、癫痫发作、精神异常等症状,并伴有全身症状如乏力、肌肉疼痛等。
二、免疫学标准:
1.溶血性贫血:出现血红蛋白下降,红细胞计数减少,血细胞比容降低等贫血表现。
2.白细胞或淋巴细胞减少:白细胞或淋巴细胞计数明显减少,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
3.免疫球蛋白增高:血液中免疫球蛋白异常增高,提示机体免疫系统处于激活状态。
4.抗核抗体阳性:抗核抗体检测呈阳性,反映机体抗核抗体产生增多。
三、病理标准:
1.出现狼疮细胞或狼疮小体:组织病理学检查发现狼疮细胞或狼疮小体,这些异常细胞是红斑狼疮的特征性表现。
2.肾活检符合狼疮肾炎表现:肾活检发现肾脏组织病理学改变,表现为弥漫性狼疮肾炎或局灶性狼疮肾炎等。
综合以上三个方面的标准,可以辅助医生对红斑狼疮做出准确的诊断。
红斑狼疮的症状有哪些?

红斑狼疮的症状有哪些?
*导读:红斑狼疮的症状比较复杂。
而且不同类型的红斑狼疮表现出来的症状也会有所不同的。
主要有以下四种红斑狼疮的症状。
……
红斑狼疮是比较常见的人体免疫性结缔组织一种疾病,15~40岁女性为高发人群。
其可以分为盘状红斑狼疮、亚急性皮肤型红斑狼疮、系统性红斑狼疮、深在性红斑狼疮、新生儿红斑狼疮以及药物性红斑狼疮等亚型。
每种类型的红斑狼疮症状有所不同。
盘状红斑狼疮,病情比较轻。
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轻度内脏损害。
在发病早期皮会出现一片或几片鲜红的色斑,大小如同绿豆至黄豆,表面会出现鳞屑,而且会慢慢扩大,呈圆形或不规则形状,患处周围的色素会变深,但是中心颜色比较淡。
亚急性皮肤型红斑狼疮是比较少见的。
对皮肤损害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环状红斑型,这是单个或多个的红斑,一般是环状、半环状或多环状的,边缘呈暗红色,稍微有点凸起,患处外边会出现红晕。
经常会长在患者的脸部和躯干;还有一种就是丘疹鳞屑型,皮损跟银屑病相似,会出现红斑、丘疹及斑片。
系统性红斑狼疮是最严重的一种。
很多患者发病起初就有许多系统受到损伤了,极少部分患者是因为其他的红斑狼疮转变而来的。
有些患者还会出现其他的结缔组织疾病,比如硬皮病、皮
肌炎、干燥综合征等。
深部红斑狼疮病情程度是属于中间类型的。
皮肤损伤会表现为结节或斑块,通常出现在真皮深层或皮下脂肪组织位置,大小和数目是不确定的,表面皮肤颜色是正常或者呈淡红色,不会出现移动。
想知道如何预防疾病?疾病的最佳治疗方法?生病了吃什么好?生病了怎么护理吗?。
出现这些症状,警惕红斑狼疮找上门

医诊通慢病红斑狼疮是一种复杂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患病后可对人体多个脏器造成损害。
据统计数据显示,10个患者中有9个是女性,且大多都是介于20~40岁的年轻人,每年患者人数呈增多趋势,需引起重视。
认识一下红斑狼疮红斑狼疮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上分为局限性的盘状红斑狼疮(DLE)和全身性的系统性红斑狼疮(SLE)。
前者临床少见,病情较轻,后者发病率高,人群中发病率高达万分之八,常出现全身多系统损害,病情凶险,死亡率高。
其主要侵犯的器官是皮肤和肾脏,也会出现心、肺、肝、脑等器官的损害。
这类疾病是不具有传染性的。
红斑狼疮诱发因素1.遗传因素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发病有家族聚集倾向,0.4%~0.5%的SLE患者的一级或二级亲属患LE或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单卵双生子通患SLE的比率可高达70%(24%~69%),而异卵双生子该比率为2%~9%;目前发现与SLE有关的基因位点有50余个,多为HLA Ⅱ、Ⅲ类基因,如HLAⅡ类D区的DR2、DR3、DQA1、DQB1和HLAⅢ类基因中的C4AQ。
2.性激素本病多见于育龄期女性,妊娠可诱发或加重SLE。
但证据尚显不足。
3.环境因素及其他紫外线照射可激发或加重LE,可能与其损害角质形成细胞,使DNA发生改变或“隐蔽抗原”释放或新抗原表达致机体产生相应抗体,从而形成免疫复合物引起损伤相关。
药物如肼苯达嗪、普鲁卡因、甲基多巴、异烟肼、青霉素等均可诱发药物性红斑狼疮。
某些感染(如链球菌、EB病毒等)也可诱发或加重本病。
红斑狼疮的早期症状早期的红斑狼疮患者,面部会出现鲜红色的斑疹,但只局限于两侧面颊部、鼻梁部,边缘清楚,两手背有像冻疮一样的皮肤病表现。
它的形状不规则,大小不一、对称分布,一般不会溃烂,不痒,会灼痛,不受四季影响,而且伴有许多不引人注意的全身症状。
1.盘状红斑狼疮:为红斑狼疮之轻型,预后好主要侵犯皮肤、黏膜,很少累及内脏,约5%可演变为系统性红斑狼疮或亚急性皮肤型红斑狼疮。
盘状红斑狼疮如何鉴别诊断?

盘状红斑狼疮如何鉴别诊断?
本病需与下列疾病进行鉴别:
1.慢性多形性日光疹斑片样多形性日光疹与本病相似,在早期,无论在临床还是在病理上均难以区分。
但用一定剂量的紫外线照射,可诱致斑片样多形性日光疹病人的正常皮肤发生日光疹,而对狼疮病人的正常皮肤不能诱发皮损,借此可将两者加以鉴别。
另外,慢性多形性日光疹的皮损在暴露于日光的部位,皮损无黏着性鳞屑和萎缩。
2.脂溢性皮炎和银屑病脂溢性皮炎或早期银屑病可呈蝴蝶形,以鼻梁为中心分布于面部,可与盘状红斑狼疮相混淆,但皮损活检组织学改变有明显不同。
此外,脂溢性皮炎一般对局部治疗反应良好,而本病对局部治疗反应不佳。
3.基底细胞上皮瘤浅表性基底细胞上皮瘤可类似于本病的孤立
性皮损,但其皮损边缘进行性扩张,皮损周围毛细血管扩张,中心覆以鳞屑,可发生萎缩。
这种皮损虽与本病的静止皮损相似,但两者的病理改变截然不同。
4.皮肤淋巴细胞浸润主要累及面部,临床上容易与早期慢性盘状红斑狼疮相混淆。
皮损为盘状,略隆起,带红色,开始表现为小的斑片,逐渐向周围扩大,中心无鳞屑,也无毛囊过度角化,可不形成瘢痕而自行消退。
皮损的组织病理改变主要在真皮内,表皮可出现轻度肿胀,表皮-皮交界区完整,真皮内有边缘清楚的致密淋巴细胞浸润
灶。
浸润细胞为小淋巴细胞,常位于血管和附属器周围。
因皮肤淋巴细胞浸润对抗疟药物及糖皮质激素治疗效果良好,所以有的作者认为它是本病的一种特殊类型。
盘状红斑狼疮不能吃什么,盘状红斑狼疮的注意事项

盘状红斑狼疮不能吃什么,盘状红斑狼疮的注意事项文章目录*一、盘状红斑狼疮的饮食和注意事项1. 盘状红斑狼疮的饮食注意事项2. 盘状红斑狼疮的其他注意事项*二、盘状红斑狼疮的简介*三、盘状红斑狼疮的高发人群和危害盘状红斑狼疮的饮食和注意事项1、盘状红斑狼疮的饮食注意事项盘状红斑狼疮吃哪些食物对身体好:1.1、低脂饮食:盘状红斑狼疮患者要以清淡饮食为主,油腻的食物不利于盘状红斑狼疮患者病情恢复。
1.2、高蛋白饮食:盘状红斑狼疮患者都会缺少蛋白,会引起低蛋白血症,因此必须补充足够的优质蛋白,可多饮牛奶,多吃豆制品、鸡蛋、瘦肉、鱼类等富含蛋白质的食物。
盘状红斑狼疮最好不要吃哪些食物:1.1增强光敏感作用的食物少食:盘状红斑狼疮患者应避免阳光照射,所以,对于无花果、油菜、紫云英、黄泥螺以及芹菜等少吃,磨菇、香菇等蕈类也可能导致盘状红斑狼疮患者病情加重。
1.2、海鲜类:鱼虾螃蟹等海鲜类食物,可能引起部分盘状红斑狼疮患者出现过敏反应或引起病情复发,最好避免食用。
1.3、不宜多食油腻或刺激性的食物。
侵害肾脏的患者,大多出现水肿,因此要限制患者的食盐摄入量,从而避免病情加重。
2、盘状红斑狼疮的其他注意事项 2.1、树立乐观情绪,正确地对待疾病,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生活规律化,注意劳逸结合,适当休息,预防感染。
避免饮酒和过度疲劳。
2.2、去除各种诱因,包括各种可能的内用药物,慢性感染病灶等,避免刺激性的外用药物以及一切外来的刺激因素。
2.3、避免日光曝晒和紫外线等照射,特别在活动期,需要时可加涂防日光药物如3%奎宁软膏、复方二氧化钛软膏、15%对氨安息香酸软膏等,其他如寒冷、X线等过多暴露也能引起本病的加剧,不可忽视。
2.4、对肼酞嗪、普鲁卡因、青霉胺、抗生素和磺胺药要合理作用。
2.5、患者应节育,活动期需避免妊娠,若有肾功能损害或多系统损害者,宜争取早作治疗性流产。
盘状红斑狼疮的简介盘状红斑狼疮(DLE)为慢性复发性疾病,主要侵犯皮肤,其特征是有界限清楚的红色斑块(红斑),毛囊栓塞,鳞屑,毛细血管扩张以及皮肤萎缩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感染 有人认为,其发病与某些病毒(特别是慢病毒)感染有关。从患者肾 小球内皮细胞浆、血管内皮细胞、皮损中都可发现类似包涵体的物质。同 时,患者血清对病毒滴度增高,尤其对麻疹病毒,副流感病毒Ⅰ、Ⅱ型, EB病毒,风疹病毒和黏病毒等。 4.物理因素 紫外线能诱发皮损或使原有皮损加剧,少数病例可诱发或加重系统性 病变,两个月后皮肤荧光带试验阳性,如预先服阿的平能预防皮损。亦有 人认为紫外线先使皮肤细胞受伤害,抗核因子得以进入细胞内与胞核发生 作用,发生皮肤损害。寒冷强烈电光照射亦可诱发或加重本病。有些局限 性盘状红斑狼疮曝晒后可演变为系统型,由慢性型演变成急性型。 5.内分泌因素 鉴于本病女性显著多于男性,且多在生育期发病,故认为雌激素与本 病发生有关。此外口服避孕药可诱发狼疮样综合征。 6.免疫异常 一个具有DLE遗传素质的人在上述各种诱因的作用下,机体的免疫机能 紊乱。当遗传因素强时,弱的外界刺激即可引起发病。反之,在遗传因素 弱时,其发病需要强烈的外界刺激。
DLE
1.实验室检查 约1/3的DLE患者抗核抗体(ANA)阳性,但 一般滴度较低。播散型DLE有时可有白细胞减 少,血沉轻度增快,类风湿因子阳性,球蛋白 增高。 2.组织活检 组织活检对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3.狼疮带试验(LBT) 有助于LE的诊断及鉴别。
诊断:
1.唇部有红斑、鳞屑、萎缩、糜烂、退色或色素沉着, 病损有延及皮肤。 2.口内黏膜呈灰白色斑块,可形成糜烂、溃疡以及萎 缩。 3.面颊部有蝶形红斑、鳞屑、角质栓、色素减退或萎 缩。
鉴别诊断: 本病应与扁平苔藓、银屑病、多行红斑、脂溢 性皮炎及冻疮等鉴别。
治疗与预防
应早期治疗,以防永久性萎缩。必须尽量减少在阳光或紫外 线下暴露,外出时应采用防紫外线措施。 1.局部药物疗法 ①皮质类固醇外用;②他克莫司外用;③液体氮或干冰冷冻 疗法。 2.口服药物治疗 ①抗疟药如氯喹等,氯喹有防光和稳定溶酶体膜、抗血小板 聚集以及黏附作用,病情好转后减量;②沙利度胺;③口服 糖皮质激素。
临床表现
早期的DLE皮损为钱币大小红斑,境界清楚,上覆黏着性鳞屑,鳞屑下 方有毛囊角栓,剥离鳞屑可见扩张的毛囊口。病程慢性,红斑可扩大,周 围有色素沉着,损害中心逐渐出现萎缩,微凹,色素减退。 局限性DLE好发于面部,特别是两颊和鼻背,其次发生于口唇、耳廓、 头皮等处,口唇及口腔黏膜的DLE损害呈灰白色斑块,可形成糜烂及浅溃 疡,最后出现萎缩。 播散性DLE皮损可广泛发生于四肢、手背、手指、躯干,最常发生于上 胸“V”字形区和上肢。少数DLE病例皮损可自行消退,一般愈后遗留色 素减退的萎缩性瘢痕,严重的瘢痕可引起毁形,头皮则形成萎缩性脱发区, 容易复发,有时在日晒或过度劳累后加重,少数经久不愈的陈旧损害因局 部用药不当或长期慢性刺激可发展为鳞状细胞癌。
盘状红斑狼疮
要点:
面部为主的持久性盘状红斑、角化明显, 慢性经过,愈后留有萎缩或色素脱失。
盘状红斑狼疮(DLE)为慢性复发性疾病,主要侵犯皮肤,其特 征是有界限清楚的红色斑块(红斑),毛囊栓塞,鳞屑,毛细血管扩 张以及皮肤萎缩等。女性多见,30岁左右发病率最高。
病因尚不清楚,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1.遗传 本病的患病率在不同种族中有差异。家系调查显示,DLE患者的一二级 亲属中约10%~20%可有同类疾病的发生,有的出现高球蛋白血症、多种 自身抗体和T抑制细胞功能异常等,单卵双生发病一致率达24%~57%, 而双卵双胎为3%~9%。 2.药物 药物致病可分成两类,第一类是诱发DLE症状的药物,如保太松、金制 剂等药物。第二类是引起狼疮样综合征的药物,如盐酸肼酞嗪(肼苯哒 嗪)、普鲁卡因酰胺、氯丙嗪苯妥因钠、异烟肼等。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