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种根源分析方法的统计对比

三种根源分析方法的统计对比
三种根源分析方法的统计对比

三种根源分析方法的统计对比

陈 丽 译

为了解决一个问题,你必须首先认识和理解什么是问题的原因,按照威尔逊等人(1993)的说法,根源是对破坏状态或问题的最根本理由。如果没有认清问题的最基本原因,仅仅是描述了症状,问题仍然存在。因此,识别和排除故障的根源是最最重要的(Dew,1991;Sproull,2001)。根源分析是采用结构化方法识别(causal factors)原因的方法,为识别和解决问题提供强大的帮助。帮助团体和个人识别问题的根源最好工具是著名的根源分析法。

目的

在理论上出现了三种根源分析方法作为通用的标准用于识别故障根源。它们是原因-效果图(CED),相互关系图(ID)和趋势实体树(CRT),关于这些方法并不缺少可查阅的资源。文献中为了说明其结构和使用提供了详细的描述、建议和指导。文献里还为每一个方法证明了其过程和做出的改进。而且,文献中相当详细的为每种方法提供了有趣的实例,以便于初学者能讯速的学习和应用。总之,文献证实了三种根源分析方法的有效性,实际上,这三种方法在允许的精度、效率和质量范围内具有找到故障根源的能力。 (Anderson & Fagerhaug, 2000; Arcaro,1997; Brown, 1994; Brassard, 1996;Brassard & Ritter, 1994; Cox &Spencer, 1998; Dettmer; 1997; Lepore& Cohen, 1999; Moran et al., 1990;Robson, 1993; Scheinkopf, 1999;Smith, 2000)

例如,Ishikawa (1982)提出原因效果图作为一种工具,用来分解潜在故障原因到更详细的类别,便于组织,便于与有助于识别故障根源的因素发生联系。相比之下,Mizuno (1979/1988)支持相互关系图作为一种工具量化因素间的关系,从而把潜在故障问题或驱动进行分类。最后,Goldratt (1994)支持采用CRT去发现人们不愿看到的后果间的相互逻辑关系链,从而发现核心原因的识别。

对于这些方法,一个基本问题是:无论个人还是组织几乎没有相关信息进行互相比较。感觉上方法之间差不多。然而,在理论上每一个方法是完整的,作为一个独立的应用。在解决问题上,一个方法与其他方法的关系,理论上尚没有关于这三种方法间的相互比较。实际上,仅有两篇论文对它们进行了定性的比较。Fredendall et al.(2002)利用先前发表的关于CED和CRT的单独实例的效果进行了比较。而Pasquarella et al. (1997)采用一组测试后的设计,得到定性的结果对三种方法进行了比较。目前,还没有公开发表的论文从量化的角度比较CED、ID和CRT。几乎没有公开发表的研究论文对比分析这三种方法。论文旨在

解决这些不足。

本文的目的是从因果关系、因素间关系、可用性和参与性等方面比较独立变量:CED、ID、CRT 间的区别。第一个相关的变量是方法找到故障根源的能力,以及原因间的相互依赖性。第二个相关变量是发现因素和因素种类间的关系。这些因素包括原因,效果或两者都是。第三个相关变量是工具的可用性包括产生的结果是否符合逻辑,高效和易读。第四个相关变量是在建设性讨论和对话中的结果的共享性。另外,论文的第二个重点是确定了构建每种工具需要的平均过程次数、在过程中或过程之后参与人员提出的问题或阐述的类型以及各方法产生的结果性质。

研究范围、假设和局限性

论文的研究范围是限定在CED、ID、CRT 这三种分析方法,而参与者是真实应用方法的小组。论文的局限性是建立在统计需求的一般线性模型的基础上。同时文中还给出了反应方法功效的试验结果。当研究人员在研究过程中试途去控制明显的不相关的变量时,参与者、单位的文化特征,政策和社会风气不在分析和控制的范围内。

本文假设:(a)根源分析方法能发现根源过程,(b)根源的识别会比症状的识别产生更好的问题解决方法,(c)原因间的相互依赖关系的识别是很重要的。另外,这些方法中的专家经验、倾向和先验知识或者其中的不足认为是随机分布于参与群组中,并没有影响对结果的理解。同样,案例中的想定认为具有相等的复杂性。

方法

具体明确的设计方法是:在三个层次里内部客观的单个因素重复的进行衡量。独立的变量见表1。

表1 重复的测量设计模型 组 1T

1M

2T

2M

3T 3M

1 CED 1,1O CRT 2,1O ID 3,1O

2 ID 1,2O CED 2,2O CRT 3,2O 3

CRT

1,3O

ID

2,3O

CED

3,3O

其中T 代表了处理的方法,M 代表了衡量标准,每组的观察值用表示。这样设计的基本原理是应用参与者的判断相对的方式比较三种方法。这种情形的对比,每个参与者为自己的控制权充分利用独立团体的力量(Girden,1992)。这样设计的优点是:只需要极少的参与者,减少了人员的可变性,降低了出错的

O

条件和出现类型Ⅰ错误的可能性。缺点是减少了自由的程度(Anderson,2001;Gliner&Morgan,2000;Gravetter&Wallnau,1992;Stevens,1999)。

衡量方法和手段

在试验之前,三种方法的收益者被认为是一种工具、过程和程序。他们在得到通知的情况下去回答参与者提出的工具、目标、目的、方法或用法等问题。收益者不提供问题情境的有关信息。还训练他们的观察能力,指导他们,当小组在构造方法或管理他们的过程中有困难时去干涉处理过程。收益者的活动的目的是帮助控制各组之间可能的扩散。

为保持一致性,每一个处理包有类似地方法构建步骤形式和图形案例。各个组也接受构建方法的同样的保障。相互依赖的变量采用十二个问题自我回答问卷的形式进行衡量。

步骤

参与者和收益者随机的被分配到三个组的任一个。研究人员同时提供关于试验、问题情景和原料的通知。允许5分钟的时间给参与者回顾他们各自的情境和指令,紧接着是十分钟的提问阶段。然后参与者要求去分析和找到意识到问题的根源。收益者通过使用获得帮助。在处理的过程中,参与者完成自报告文件。这样的过程一直重复到所有的组把三个随机问题应用完三种分析方法。每一个后来的处理七天进行一次管理。

可靠性和有效性

内容的有效性由一组研究此方向的研究生们对此充分的肯定。在42个参与者中,Cronbach 的α得到0.82。相互依赖的变量采用试探性的主成份分析法得到的结果也是合适的。

内在有效性的危机是它的成熟性和传达的效果。其他的危机包括参与者潜在的偏见,统计回归值与平均值的偏差,外部的影响,干涉以及参与者之间的相互作用等。还有一种危机就是参与者由于疲劳、厌倦或受时间限制而导致的“磨损”。

对于外部有效性,最有意义的危机是被选样本的代表性,由于是社会生态学的成员,与定性的研究有关。其设置和内容适合典型的教育环境。因此,通常假设是建立在领域内经验设计和理想状态相似性判断的基础上(Anderson,2001)。从纯粹的实验角度看,认为外部有效性偏低,但是从典型的设计角度看,外部有效性高(Snow,1974)。

参与者

参与人员是一年级和二年级的大学生,选在通常的教育课程,是关于团队问题解决和领导能力问题的课程,选择了三个没有使用过该方法的教室中的一部分人员。每个组由十到十三个人员组成,主要是白色男性。样本中女性比例达到11% ,少数民族的比例低于3%,初始样本是107人。由于“磨损”和不听指令,最后只有72人参加。

数据分析

不断重复的衡量ANOVA 有两个截尾。选择0.5α级进行研究。为了找到有意义的结果,用Bonferroni 变量进行测试,在球形状况(Field,2000;Stevens,1999)和计算效果码(Cohen,1998)基础上识别明确的方法区别。在ANOVA 的其他设计中,同样变量也是很重要的,但是在重复的测量中,每一个得分多少与先前的测量有关。这种关联就是著名的“球形”。当不断重复的ANOVA 很大程度上偏离了正态时,并不是很 偏离球形。若违背了球形,Girden(1992)建议研究人员采用了Huynh 和Feldt(1997)修正估计。所有的统计分析是采用社会科学(SPSS)软件中的统计包完成的。

t

统计结果

屏幕显示了数据是正常的分布,满足参数统计分析所有的假设。经过测试后,Cronbach 的α值是0.93。非独立变量的描述性统计数据表明CED 的平均值与所有的非独立变量相同或高点,而标准差偏低。关于指令的个别问题,CED 的平均值在8个问题中都偏高,而ID 的平均值在4个问题中偏高。在因果关系或是共享性上三种方法没有统计上的差别。因此,零假设()保留了,在分析方法识别因果关系和影响参与者的能力的角度上,没有出现区别。

0H 关于因素的相互关系上,三种分析方法上没有发现统计上的区别。因此,因素间关系零假设保留了。然而,如表2所示,关于各方法识别原因种类上()有重要的区别。从统计的角度,后Hoc 测试发现CED 在识别故障种类上比CRT (001.0,389.7)74,2(==p F 001.0,54.4)85(<=p t )和ID ,而平均效果各自是0.59和0.47。

023.0,81.2)83(<=p t

表2 关于单个问题原因种类的变量重复测量分析(ANOVA) 来源/对比 SS

df MS F p 处理

12.84 2

6.42

7.839

0.001

误差 121.16 148 0.819

采用修正性估计,在可用性001.0,156.9)74,881.1(<=p F 发现了很大的区别。后hoc 的比较表明了CED (001.0,04.5)85(<=p t )和ID (009.0,37.2)81(<=p t )比CRT 的可用性更高,其平均值分别为0.56 和0.53。可用性的结果见表3。

表3 可用性变量在组间的区别

来源/对比 SS

df MS F p 处理 6.80 1.881* 3.62 9.156 0.000 误差

54.99

139.20*

0.395

因此,零假设()被拒绝了,对于可用性方面在CED、ID、CRT 中存在着明显的区别。

0H 可用性是对方法是否容易使用、高输出、可读性、完整性等的一种评价。采用4个问题对此变量进行衡量,参与者认识到在三个问题上发现了有意义的差距。关于可用性的单个问题的统计结果如表4所示。

表4 关于可用性的单个问题的变量的重复衡量分析(ANOVA) 来源/对比 SS

df MS F p

高输出问题 处理 4.01 2 2.01 3.650 0.028 误差 77.99

142

0.549

使用的难易度 处理 49.37 1.866*26.46 38.395 0.000 误差 91.30

132.47*

0.689

可读性 处理

4.70

2

2.35

3.480

0.033

误差 95.96 142 0.676

采用修正性估计,参与者关于使用的难易度问题作出的反应是很重要的().后hoc 比较表明了在CRT 和CED 之间很大的差距(001.0,395.38)71,886.1(<=p F 15.1,001.0,95.8)81(=<=ES p t ),与CRT 和ID 之间一样存在差距。这样,认为CRT 要比CED 和ID 难用得多。

18.1,001.0,99.5)77(=<=ES p t 而关于方法是否高效的问题上,参与者们对这方面的问题也作出了有意义的反应。而后hoc 测试发现CED 在帮助高生产方面比CRT (028.0,650.3)71,2(<=p F 010.0,67.3)81(<=p t )要好得多。结果是在低到中等的级别上,达到0.38。

关于分析方法的易读性上,参与者也作出了有意义的区别033.0,480.3)71,2(==p F 。后hoc 测试表明CED 显著地高于CRT (),在低到中等层次之间,是0.39。

021.0,41.3)81(<=p t

统计结果的总结

对可用性进行统计的重要性主要是由于四个单独问题中的三个存在显著的区别。在CRT 与其他分析方法之间在使用的难易度方面存在着大的效果层次,这是主要的因素。这样,就认为CRT 比其他的方法要难多了。其他有意义的统计结果是CED 在识别原因种类上比ID 和CRT 要好。但是,这结果并没有改变参与者

对因素间关系的认识。后hoc对所有的有意义的结果比较如表5所示。

其他结果

过程的时间和次数

CED、ID、CRT的平均时间分别是26分钟,26分钟和30分钟。CED在5.59点具有最小的标准偏差,CRT在9.47点具有最大的标准偏差。ID的标准偏差是8.94。研究人员也计算了因素的个数,对每个方法的输出用箭头作了标记。总的来说,CED 和CRT比ID使用了较少的因素和箭头,但是CRT比CED和ID都有更少的箭头。

表5 Bonferroni修正的后hoc测试

变量结构 两两比较 CED

M SD

ID

M SD

CRT

M SD df t p d

关系

识别故障种类

CED对CRT 3.48 0.87 . . 2.92 1.03 85 4.54 .000

0.59 CED对ID 3.48 0.87 3.05 0.99 . . 83 2.81 .023

0.47可用性

CED对CRT 3.38 0.69 . . 2.99 0.73 85 5.04 .000 0.56 ID对CRT . . 3.33 0.70 2.99 0.73 81 2.37 0.009 0.53使用的难易性

CED对CRT 3.75 0.82 . . 2.75 0.92 81 8.95 .000 1.15 ID对CRT . . 3.78 0.83 2.75 0.92 77 5.99 0.000 1.18生产的便利

CED对CRT 3.32 0.80 . . 2.99 0.91 81 3.67 .010 0.38可靠性

CED对CRT 3.43 0.95 . . 3.07 0.91 81 3.41 .021 0.39

公开结束的参与者的反响

通常是收到关于团体、过程或是方法的解释。关于团体典型的解释是团体的大小,或是参与者的数量。关于过程的解释典型的是批评或补充,根据参与者的经验不是积极的就是否定的。关于CED和ID方法的解释有称赞的也就不明确的。关于CRT的评论大部分是它的难度。

研究人员的观察

研究人员对参与者的问题和受益者的观察资料进行了分类,采用了内容中的关键词去发现新的主题或是类型。这种分类分成四种类型:过程、结构、根源和

团体动态。在CED发展阶段提出的问题是:假如多个根源是可接受的情况下关于故障原因种类的问题。关于CRT的问题是不断变化的,但一般也是关于方法的过程和构建问题。关于三个方法参与者们提出的共同问题是关于它们的任务是否就是找到根源或是确定问题的解决方法。

大多数收益者的观察是关于团体的动态情况和整个的过程的情况。典型的受益者的评论是考虑到参与的程度及领导的角色。除了使用CRT,不管其他什么方法,受益者的观察相对来说是一致的。由于结构的观察更高层次,没有关于根源难度的观察,所以那些观察是不同的。

如果识别了根源及其完整性,从技术精度的角度对方法的输出进行质量上的评估。方法的技术精度性的评估是建立在(a)原因和效果间关系的方向性(b)因素的特征(c)格式(d)习惯用法的基础上。在实施阶段,不管是否是团体,都可通某种手段、可视的、口头的识别故障根源,对其进行评估。团体不能识别根源,包括不同意的根源或是表明某种根源不能找到。根源的完整性评估是建立在特征和合理性的基础上的。特征可定义为某些东西有明确的执行,而合理性可定义为像不熟悉某问题的人能承认根源在正常的感觉上看起来是合理的。

其他结果的总结

关于问题、观察、和方法输出的评价如表6所示。CED和ID在技术精度上高,而CRT在技术精度上还比较模糊。采用CED的团体几乎不能识别某个明确的根源而采用ID的一组做得更好。因为采用CED的团体不能识别某个明确的根源,其完整性也受到了牵连。只有CED组发现根源是明确的和合理的。而ID组发现的根源其时间、根源的完整性都是模糊的。相比而言,CRT组发现的根源在大多数案例里大部分是及时的和高完整性。另外,相比其他方法,CRT组能够以更少的因素和标记完成任务。

关于CED的根源问题和观察的数量是ID的两倍,是CRT的十倍多。相反地,CRT比ID和CED产生了更多的过程和结构问题。总之,CED产生了最多的关于根源的问题和讨论,而CRT产生了关于过程和结构的最多的问题和讨论。

讨论

在识别原因种类上,特别是CED被参与者认为是比CRT更好的方法,在解决问题时有益于多产的问题,更容易使用,可读性更强。虽ID更容易使用,除了原因种类上,但在其他方面与其他工具没有什么区别。同时,没有一个工具被认为是在因果关系或参与性更好。而且,研究表明ID是一个相对容易的根源分析方法。数据也表明与CED采用同样的时间,ID带领小组找到明确的根源。

结果没有支持也没有反对CRT的价值,除了去验证,实际上,是个更复杂的方法。考虑到效果大小,参与者定义可用性作为使用的舒适度。 这样,CRT被参与者认为是太复杂了。然而,可用性与找到根源没有关系。学者们可适当地说明根源分析的基本需求是根源的识别。只有这进行了统计验证,否则不能确定的宣布哪种方法会比哪一个更优越。

表6 问题、观察和方法输出的总结

方法 输出结果的评价 问题和观察

技术精度 根源 根源的完整性 过程 根源 构建 团体动态

CED 1M,8H 2Y,7N 8L,1H 17 11 11 17

ID 1M,8H 8Y,1N 3L,4M,2H 14 5 16 22

CRT 3L,2M,4H 8Y,1N 2L,2M,5H 23 1 19 22

H=High,M=Medium,L=Low Y=Yes, N=No

假定在平均过程时间产生的区别是由于CRT构建的复杂性。ID的可变性随着CRT恶化得到提高。要从这里得出什么结论的话,那可能就是小组取得了经验,ID,ID增加的曲线图表。相反,对CRT来说,经验也许是有害的东西,因为从效果开始到原因使用了不同的逻辑系统,而ID从潜在的原因开始。

明确的观察表明需要广阔的受益者的干涉在CRT过程中,而不是其他的方法。受益者不得不进行频繁的干涉,因为小组在没有错误和过程错误的情况下构建CRT时有困难。最有趣的是,尽管有困难,采用CRT的小组能识别具体和合理的根源只需花费CED和ID的一半多点时间。这是研究的结果一点的一点区别。

采用ID,小组能够识别根源,但是仅仅这样,因为ID的构建需要输入输出箭头的数。通过简单地看大部分输出箭头的因素,小组宣布找到根源,就停止了任何严酷度分析。他们的确定破坏了严酷度的分析。Khaimovich(1999)在解决小组行为研究的问题时得到了相似的结果,而参与者不愿去细查他们模型的有效性,仍然对他们原有的想法保持满意。

那么,为什么参与者不能认识到关于三个方法的根源的完整性区别?第一,只要求参与者识别根源,不管根源是否明确和合理到能遵照执行的程度。第二,大多数小组避免了实施压力,那可能会产生更好的结果。Senge(1990)提出,“大团体不具备缺乏冲突的特征”(p249)。尽管大多数CRT小组在过程中不合意,但是他们输出结果的质量是更好的。

第三,小组是(a)第一次学习这些方法(b)在过程带着情绪化(c)沉静在所谓Scholtes(1988)称作的“快速完成任务”中。因为许多参与者正在学习和进行,没有时间去对他们输出结果的意义进行评估和思考。他们的思考随着充满情绪的过程逐渐减少。另外,参与者得到指示工作到直到识别到根源,在某些小组要尽快取得目标。

政策和实践的含义

类型和训练的次数要求每一个方法变化。CED和ID可以在没进行过正式训练的情况下使用,但是CRT要求全面的指导因为它的逻辑系统和复杂性。然而,CED和ID看上去都需要在严酷度的评价和决策方法方面增加一些指导说明。CRT 结合了评估系统,但是CED和ID没有这样的机制,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小组的完全使用。

在根源分析过程中,认真地参与者应该考虑使用受益者。观察表明大多数小组里都有个别人主控和领导着过程的进行。当领导阶层发生了变化时,以讨论和询问的方式认真考虑个人的贡献。小组的领导不要试图去使别人相信他们上级的技能和冲突并不构成威胁。相比之下,那些受控的小组没有鼓励进行讨论,观点

的分歧是 分裂性的。一个有经验的受益者应该鼓励小组成员提出难点潜在的矛盾一致于能够出现最好的想法。

不断重复地实践这些方法,就能发挥出其最大的潜能。像其他的发展方法一样,越多的小组使用其方法,就会更熟悉它。这次研究中的许多参与者都是第一次运用根源分析方法。实际上,对于其中的部分来说,这是他们的第一次结构化的小组决策方法。他们的经历和实践增长了见识,那可以转换到其他分析活动中。

结论

本文研究的目的是为根源分析确定最好的方法。研究结果没有能够确定出方法。然而,取得了关于一定情况采用某个方法的会更好的一些特征。采用这些方法,找到根源看起来与小组的怎样有效地与测试假设结合在一起有关系。本文的挑战是怎样抓住和测试人们对方法的评论与方法是真正怎样实施的。也许答案存在于参与者与方法之间。根源分析是颇有价值的,因为它具备了潜在的思考的新发展途径。

原因-效果图案例

不充分

的训练

相互关系图案例

IN OUT 0 1

IN OUT 1 0

趋势实体树

资料分析常用计算方法与技巧

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验资料分析试题,有相当一部份考生能够理解了文章意思后,列出相应的表达式,但由于计算过程的相对复杂,使得不少考生因此而失分。同时,计算类题型在资料分析试题中所占的比重也比较大,因此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快速计算,是最终取得好成绩的至关重要的因素。基于这一问题,曾老师通过实例说明了在公务员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验资料分析题中实现快速计算的技巧。 一、国家公务员考试资料分析常用计算方法与技巧 "十五"期间某厂生产经营情况

第一章资料分析综述 第一节命题核心要点 一、时间表述、单位表述、特殊表述 无论哪一种类型的资料,考生对于其时间表述、单位表述、特殊表述都应特别留意。因为这里往往都蕴含着考点。 常见时间表述陷阱: 1.时间点、时间段不吻合,或者涉及的时间存在包含关系; 2.月份、季度、半年等时间表述形式; 3.其他特殊的时间表述。 【例】资料: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的2009年4月份中国汽车产销量数据显示,在其他国家汽车销售进一步疲软的情况下,国内乘用车销量却持续上升,当月销量已达83.1万辆,比3月份增长7.59%,同比增长37.37%。 题目:与上年同期相比,2009年4月份乘用车销量约增长了多少万辆? 常见单位表述陷阱: 1.“百”“千”“百万”“十亿”“%”等特殊的单位表述;

2.资料与资料之间、资料与题目之间单位不一致的情况; 3.“双单位图”中务必留意图与单位及轴之间的对应关系。 【例】资料:2008年,某省农产品出口贸易总额为7.1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5.2%。 题目:2008年,该省的对外贸易总额约为多少亿美元? 2008年,该省的绿茶出口额约为多少万美元? 常见特殊表述形式: 1.“增长最多”指增长绝对量最大;“增长最快”指增长相对量即增长率最大; 2.凡是不能完全确定的,则“可能正确/错误”都要选,“一定正确/错误”都不能选; 3.“每……中……”“平均……当中的……”,都以“每/平均”字后面的量作分母; 4.“根据资料”只能利用资料中的信息;“根据常识”可以利用资料外的信息。 二、适当标记、巧用工具;数形结合、定性分析;组合排除、常识运用 资料分析答题的过程当中需要做“适当标记”,一切以便于自己做题为准。适当合理地运用直尺、量角器等工具辅助答题。 直尺使用法则: ◆在较大的表格型材料中利用直尺比对数据。 ◆柱状图、趋势图判断量之间的大小关系时用直尺比对“柱”的长短或者“点”的高低。 ◆在像复合立体柱状图等数据不易直接得到的图形材料中,可以用尺量出长度代替实际值计算“增长率”。

医学统计学分析基本思路指南

医学统计学分析基本思路指南 医学统计学的学习一定要以理解为主。对于初学者,不必强记一大堆的公式,也不要死钻牛角尖,非要弄明白为什么这种方法叫“t检验”、“F检验”,为什么这个残差叫做“学生化残差”等等。这些都是历史遗留问题,感兴趣的读者可以查阅统计学史。对于只想应用的人来讲,你只要了解在什么情况下应该用什么方法,什么指标应该用于什么情形。尽管多数统计教材都说了数据分析应该先做假设检验,然后选定统计量,然后怎么怎么。但实际中我们拿到一堆数据的时候,不会坐在桌上先列出零假设和备择假设,也不会满座子地计算统计量。 更实际的分析思路是: (1)先确定研究目的,根据研究目的选择方法。不同研究目的采用的统计方法不同,常见的研究目的主要有三类:一是差异性研究,即比较组间均数、率等的差异,可用的方法有t检验、方差分析、χ2检验、非参数检验等。二是相关性分析,即分析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可用的方法有相关分析。三是影响性分析,即分析某一结局发生的影响因素,可用的方法有线性回归、logistic回归、Cox回归等。 (2)明确数据您身边的论文好秘书:您的原始资料与构思,我按您的意思整理成优秀论文论著,并安排出版发表,扣1550116010 、766085044自信我会是您人生路上不可或缺的论文好秘书类型,根据数据类型进一步确定方法。不同数据类型采用的统计方法也不同。定量资料可用的方法有t检验、方差分析、非参数检验、线性相关、线性回归等。分类资料可用的方法有χ2检验、对数线性模型、logistic回归等。图1.6简要列出了不同研究目的、不同数据类型常用的统计分析方法。 (3)选定统计方法后,需要利用统计软件具体实现统计分析过程。SAS中,不同的统计方法对应不同的命令,只要方法选定,便可通过对应的命令辅之以相应的选项实现统计结果的输出。 (4)统计结果的输出并非数据分析的完成。一般统计软件都会输出很多结果,需要从中选择自己需要的部分,并做出统计学结论。但统计学结论不同于专业结论,最终还需要结合实际做出合理专业结论。下面是本人简单总结的常用方法的选择,可供读者参考。

仪器分析方法在中药含量测定中应用概况

仪器分析方法在中药含量测定中应用概况 李小红,龚小红,马靖,季宁平 (成都中医药大学药学院2008级中药学基地班)摘要:随着现代仪器分析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新技术、新方法已应用到中药的含量测定中,本文简要概述了光谱法、色谱法、色谱- 质谱联用等仪器分析方法在中药含量测定方面的应用。 关键词:光谱法;色谱法;质谱法;中药;含量测定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instrumental analysis techniques,more and more new technologies and methods are applied to the content determination of Chinese medicines.The article provides a brief overview on spectroscopy,chromatography,chromatography-mass and other methods in the application of determination. Key word word::Spectroscopy;Chromatography;Chromatography-mass; Chinese medicine;Content determination 为提高中药的国际竞争力,使中药成为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之一,我国提出了“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行动计划”。要实现中药现代化,就必须结合现代的科学理论和先进的科学技术、方法和手段来研究中药。中药有效成分的含量影响中药的内在质量和临床疗效,是中药质量控制的关键。仪器分析方法因其准确、高效的特点,己成为药检工作者洞察药品内在质量的眼睛。本文就常用的仪器分析方法在中药含量测定中的应用概况作一综述。 1光谱分析法 各种结构的物质都具有自己的特征光谱,光谱分析法即是利用特征光谱研究物质结构或测定化学成分的方法。光谱分析法已成为中药含量测定的重要手段和工具,主要有以下几种。 1.1紫外分光光度法(UV) 紫外分光光度法具有灵敏度高、设备简单、操作方便等特点,根据中药中特定成分在一定波长处的吸光度与浓度呈线性关系可计算该成分的含量。2010年版《中国药典(一部)》有37种中药用本法进行含量测定,其中包括20种药材、16种中成药、1种提取物。马梅芳等[1]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对南葶苈子药材中的总黄酮进行含量测定,结果表明总黄酮在3~30μg·mL-1线性关系良好,该方法

16种常用数据分析方法 (2)

一、描述统计 描述性统计是指运用制表和分类,图形以及计筠概括性数据来描述数据的集中趋势、离散趋势、偏度、峰度。 1、缺失值填充:常用方法:剔除法、均值法、最小邻居法、比率回归法、决策树法。 2、正态性检验:很多统计方法都要求数值服从或近似服从正态分布,所以之前需要进行正态性检验。常用方法:非参数检验的K-量检验、P-P图、Q-Q图、W检验、动差法。 二、假设检验 1、参数检验 参数检验是在已知总体分布的条件下(一股要求总体服从正态分布)对一些主要的参数(如均值、百分数、方差、相关系数等)进行的检验。 1)U验使用条件:当样本含量n较大时,样本值符合正态分布 2)T检验使用条件:当样本含量n较小时,样本值符合正态分布 A 单样本t检验:推断该样本来自的总体均数μ与已知的某一总体均数μ0 (常为理论值或标准值)有无差别; B 配对样本t检验:当总体均数未知时,且两个样本可以配对,同对中的两者在可能会影响处理效果的各种条件方面扱为相似; C 两独立样本t检验:无法找到在各方面极为相似的两样本作配对比较时使用。 2、非参数检验 非参数检验则不考虑总体分布是否已知,常常也不是针对总体参数,而是针对总体的某些一股性假设(如总体分布的位罝是否相同,总体分布是否正态)进行检验。 适用情况:顺序类型的数据资料,这类数据的分布形态一般是未知的。

A 虽然是连续数据,但总体分布形态未知或者非正态; B 体分布虽然正态,数据也是连续类型,但样本容量极小,如10以下; 主要方法包括:卡方检验、秩和检验、二项检验、游程检验、K-量检验等。 三、信度分析 检査测量的可信度,例如调查问卷的真实性。 分类: 1、外在信度:不同时间测量时量表的一致性程度,常用方法重测信度 2、内在信度;每个量表是否测量到单一的概念,同时组成两表的内在体项一致性如 何,常用方法分半信度。 四、列联表分析 用于分析离散变量或定型变量之间是否存在相关。 对于二维表,可进行卡方检验,对于三维表,可作Mentel-Hanszel分层分析。列联表分析还包括配对计数资料的卡方检验、行列均为顺序变量的相关检验。 五、相关分析 研究现象之间是否存在某种依存关系,对具体有依存关系的现象探讨相关方向及相关程度。 1、单相关:两个因素之间的相关关系叫单相关,即研究时只涉及一个自变量和一个因变量; 2、复相关:三个或三个以上因素的相关关系叫复相关,即研究时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自变量和因变量相关; 3、偏相关:在某一现象与多种现象相关的场合,当假定其他变量不变时,其中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称为偏相关。 六、方差分析

薪酬调查数据统计分析方法

薪酬调查数据统计分析方 法 Newly compiled on November 23, 2020

薪酬调查数据统计分析方法对调查数据进行纠正整理的基础上,得出被调查的劳动力市场的薪酬分布的情况。通常薪酬调查数据的统计分析方法有:数据排列法、频率分析法、居中趋势分析法、离散分析法、图表分析法、回归分析法。下面对这几种方法分别作详细的介绍,我们很可能在看一些咨询公司或者政府部门的薪酬调查的报告中都要用这些方法,或者其中的部分方法。 1、数据排列法 统计分析的方法常采用数据排列法。先将调查的同一类数据由高至低排列,再计算出数据排列中的中间数据,即25%点处、中点即50%点处和75%点处。工资水平高低企业应注意75%点处,甚至是90%点处的工资水平,工资水平低的企业应注意25%点处的工资水平,一般的企业应注意中点工资水平,下表是调查的部门文员岗位的工资数据。 2、频率分析法 如果被调查单位没有给出某类岗位完整的工资数据,只能采集到某类岗位的平均工资数据。在进行工资调整数据分析时,可以采取频率分析法,记录在各工资额度内各类企业岗位平均工资水平出现的频率,从而了解某类岗位人员工资的一般水平。为了更直观地进行观察,还可以根据调查数据绘制出直方图(下图二)。从下表一和下图二中很容易看出,该类岗位人员的工资主要浮动范围介于1800元和2400元之间,这也就是大部分企业为该类岗位人员支付的工资范围。 表一分析的是部门文员岗位的工资频数分布情况。 3、趋中趋势分析法 趋中趋势分析是统计数据处理分析的重要方法之一,具体又包括以下几种方法:

(1)简单平均法 简单评价法是根据薪酬调查的数据,采用以下计算公式求出某岗位基本工资额,作为确定本企业同类岗位人员工资的基本依据。这种方法用起来比较简单,但异常值(主要是最大值与最小值)有可能会影响结果的准确性,因此采用简单平均法时,应当首先剔除最大值与最小值,然后再作出计算。 (2)加权平均法 采用本方法时,不同企业的工资数据将赋予不同的权重,而权重的大小则取决于每一家企业在同类岗位上工作的工作人数。也就是说,当某企业中从事某类岗位工作的人数越多,则该企业提供的工资数据,对于最终平均值的影响也就越大。在这种情况下,规模不同的企业实际支付的工资会对最终调查结果产生不同的影响。因此,采用加权平均法处理分析数据比简单评价法更具科学性和准确性。在调查结果基本上能够代表行业总体状况的情况下,起经过加权的平均数更能接近劳动力市场的真实状况。 (3)中位数法 采用本方法时,首先,将收集到的全部统计数据按照大小排列次序进行排列之后,再找出居于中间位置的数值,即中位数作为确定某类岗位人员工资水平的依据.该方法最大的特点是可以剔除异常值即最大值和最小值对于平均工资值的影响。但准确性明显低于上述方法,它只能显示出当前劳动力市场平均薪酬水平的概况。 4、离散分析

常用统计分析方法

常用统计分析方法 排列图 因果图 散布图 直方图 控制图 控制图的重要性 控制图原理 控制图种类及选用 统计质量控制是质量控制的基本方法,执行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手段,也是CAQ系统的基础,这里简要介绍制造企业应用最广的统计质量控制方法。 常用统计分析方法与控制图 获得有效的质量数据之后,就可以利用各种统计分析方法和控制图对质量数据进行加工处理,从中提取出有价值的信息成分。 常用统计分析方法 此处介绍的方法是生产现场经常使用,易于掌握的统计方法,包括排列图、因果图、散布图、直方图等。 排列图 排列图是找出影响产品质量主要因素的图表工具.它是由意大利经济学家巴洛特(Pareto)提出的.巴洛特发现人类经济领域中"少数人占有社会上的大部分财富,而绝大多数人处于贫困状况"的现象是一种相当普遍的社会现象,即所谓"关键的少数与次要的多数"原理.朱兰(美国质量管理学家)把这个原理应用到质量管理中来,成为在质量管理中发现主要质量问题和确定质量改进方向的有力工具. 1.排列图的画法

排列图制作可分为5步: (1)确定分析的对象 排列图一般用来分析产品或零件的废品件数、吨数、损失金额、消耗工时及不合格项数等. (2)确定问题分类的项目 可按废品项目、缺陷项目、零件项目、不同操作者等进行分类。 (3)收集与整理数据 列表汇总每个项目发生的数量,即频数fi、项目按发生的数量大小,由大到小排列。最后一项是无法进一步细分或明确划分的项目统一称为“其它”。 (4)计算频数fi、频率Pi和累计频率Fi 首先统计频数fi,然后按(1)、(2)式分别计算频率Pi和累计频率Fi (1) 式中,f为各项目发生频数之和。 (2)

常用医学统计学方法汇总

选择合适的统计学方法 1连续性资料 1.1 两组独立样本比较 1.1.1 资料符合正态分布,且两组方差齐性,直接采用t检验。 1.1.2 资料不符合正态分布,(1)可进行数据转换,如对数转换等,使之服从正态分布,然后对转换后的数据采用t检验;(2)采用非参数检验,如Wilcoxon检验。 1.1.3 资料方差不齐,(1)采用Satterthwate 的t’检验;(2)采用非参数检验,如Wilcoxon检验。 1.2 两组配对样本的比较 1.2.1 两组差值服从正态分布,采用配对t检验。 1.2.2 两组差值不服从正态分布,采用wilcoxon的符号配对秩和检验。 1.3 多组完全随机样本比较 1.3.1资料符合正态分布,且各组方差齐性,直接采用完全随机的方差分析。如果检验结果为有统计学意义,则进一步作两两比较,两两比较的方法有LSD检验,Bonferroni法,tukey 法,Scheffe法,SNK法等。 1.3.2资料不符合正态分布,或各组方差不齐,则采用非参数检验的Kruscal-Wallis法。如果检验结果为有统计学意义,则进一步作两两比较,一般采用Bonferroni法校正P值,然后用成组的Wilcoxon检验。 1.4 多组随机区组样本比较 1.4.1资料符合正态分布,且各组方差齐性,直接采用随机区组的方差分析。如果检验结果为有统计学意义,则进一步作两两比较,两两比较的方法有LSD检验,Bonferroni法,tukey 法,Scheffe法,SNK法等。 1.4.2资料不符合正态分布,或各组方差不齐,则采用非参数检验的Fridman检验法。如果检验结果为有统计学意义,则进一步作两两比较,一般采用Bonferroni法校正P值,然后用符号配对的Wilcoxon检验。 ****需要注意的问题: (1)一般来说,如果是大样本,比如各组例数大于50,可以不作正态性检验,直接采用t 检验或方差分析。因为统计学上有中心极限定理,假定大样本是服从正态分布的。 (2)当进行多组比较时,最容易犯的错误是仅比较其中的两组,而不顾其他组,这样作容易增大犯假阳性错误的概率。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先作总的各组间的比较,如果总的来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然后才能作其中任意两组的比较,这些两两比较有特定的统计方法,如上面提到的LSD检验,Bonferroni法,tukey法,Scheffe法,SNK法等。**绝不能对其中的两

大数据统计分析方法简介

大数据统计分析方法简介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经济程度不断向纵深发展, 统计学与经济管理的融合程度也在不断加深, 大数据统计分析技术通过从海量的数据中找到经济发展规律, 在宏观经济分析中起到的作用越来越大, 而且其在企业经营管理方面的运用也越来越广。基于此, 文章首先对强化大数据统计分析方法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意义以及必要性进行分析;其次, 详细阐述大数据统计分析方法在宏观经济方面及企业经营管理方面的运用;最后, 对如何进一步推进大数据统计分析方法在经济管理领域中的运用提出政策建议。 统计学作为应用数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其主要通过对数据进行收集, 通过计量方法找出数据中隐藏的有价值的规律, 并将其运用于其他领域的一门学科。随着数据挖掘(Data Mining) 技术以及统计分析方法逐渐成熟, 大数据统计分析方法在经济管理领域中所起到的作用越来越大。当前, 面对经济全球化不断加深以及经济市场竞争不断激烈的双重压力, 将统计学深度的融合运用于经济管理领域成为提高经营管理效率、优化资源配置、科学决策的有效举措。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经济程度不断向纵深发展, 统计学与经济管理的融合程度也在不断加深, 大数据统计分析技术通过从海量的数据中找到经济发展规律, 在宏观经济分析中起到的作用越来越大, 而且其在企业经营管理方面的运用也越来越广。由此可见, 加强大数据统计分析方法在经济管理领域中的运用对促进经济发展和和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进一步分析大数据统计分析方法在宏观经济发展以及企业经营管理方面的运用, 本文首先对强化大数据统计分析方法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意义以及必要性进行分析;其次, 详细阐述大数据统计分析方法在宏观经济方面及企业经营管理方面的运用;最后, 对如何进一步推进大数据统计分析方法在经济管理领域中的运用提出政策建议。 一、大数据统计分析方法在经济管理领域运用的意义 由于市场环境以及企业管理内容的变化, 推进统计学在企业经营管理领域运用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 宏观经济方面 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规律, 加强大数据统计分析方法在宏观经济中的运用对发展经济发展规律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 通过构架大数据统计分析系统将宏观经济发展中的行业数据进行收集, 然后利用SPSS、Stata等数据分析软件对关的行业数据进行实证分析, 对发现行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以及发现行业中潜在的发

仪器分析法概论

仪器分析法概论 一、近代仪器分析的发展过程 50年代仪器化;60年代电子化;70年代计算机化;80年代智能化;90年代信息化;21世纪是仿生化和进一步智能化。 二、化学分析法与仪器分析法的关系 重量分析法 化学分析法酸碱滴定法 滴定分析法沉淀滴定法 配位滴定法 氧化还原滴定法 天平的出现化学分析法的优点:准确、仪器简单、快速、适用于常量化学。 比色计、分光光度计出现 光谱分析法-根据物质发射的电磁辐射或物质与辐射的相互作用建仪器分析法立起来的一类仪器分析方法。 (精密仪器)色谱分析法-是一种物理或物理化学分离分析方法。 仪器分析法的优点:灵敏、快速、准确、适用于微量和痕量分析。 第十一章光谱分析法概论

1.定义:光学分析法是根据物质发射的电磁辐射或物质与辐射的相互作用建立起来的一类仪器分析方法。 2.光学分析法包含的三个主要过程: (1)由仪器设置的能源提供能量照射至被测物质。 (2)能量与被测物质之间相互发生作用。 (3)产生可被检测的讯号。 第一节 电磁辐射及其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一)电磁辐射和电磁波谱 1.光的波粒二象性:光是一种电磁辐射(电磁波),是一种以巨大速度通过空间而不需要任何物质作为传播媒介的光子流,它具有波粒二象性。 (1)光的波动性:光的波动性用波长λ(nm )、波数σ(cm - 1)和频率υ(Hz )表述。 在真空中,波长、波数和频率的关系为: ,C υλ= (11-1) 光速=光的频率×波长 (11-2) 波数=1/波长 (2)光的微粒性:用以解释光与物质相互作用产生的光电效应、光的吸收和发射等现象。 光的微粒性用每个光子具有的能量E 作为表征,光子的能量是与频率成正比,与波长成反比。它与频率、波长和波数的关系为: 从γ射线一直到无线电波都是电磁辐射,光是电磁辐射的一种形式,每个波段之间,由于波长或频率不同,光子具有的能量也不相同。电磁辐射按照波长顺序的排列称为电磁波谱,电磁波谱的波长或能量是没有边际的,表11-1所示的电磁波谱只是排列出了已被人们认识了的几个主要波段。下册主要讨论近紫外区、可见区和近红外区、远红外区的电磁波谱与物质的定性和定量关系。从表可见,光的波长越短、频率越高,能量越大;反之亦然。 表11-1 电磁波谱及其在仪器分析中的应用 C υλ =1σλ =C E h h υλ ==

薪酬调查数据统计分析方法

薪酬调查数据统计分析方法 对调查数据进行纠正整理的基础上,得出被调查的劳动力市场的薪酬分布的情况。通常薪酬调查数据的统计分析方法有:数据排列法、频率分析法、居中趋势分析法、离散分析法、图表分析法、回归分析法。下面对这几种方法分别作详细的介绍,我们很可能在看一些咨询公司或者政府部门的薪酬调查的报告中都要用这些方法,或者其中的部分方法。 1、数据排列法 统计分析的方法常采用数据排列法。先将调查的同一类数据由高至低排列,再计算出数据排列中的中间数据,即25%点处、中点即50%点处和75%点处。工资水平高低企业应注意75%点处,甚至是90%点处的工资水平,工资水平低的企业应注意25%点处的工资水平,一般的企业应注意中点工资水平,下表是调查的部门文员岗位的工资数据。 2、频率分析法 如果被调查单位没有给出某类岗位完整的工资数据,只能采集到某类岗位的平均工资数据。在进行工资调整数据分析时,可以采取频率分析法,记录在各工资额度各类企业岗位平均工资水平出现的频率,从而了解某类岗位人员工资的一般水平。为了更直观地进行观察,还可以根据调查数据绘制出直方图(下图二)。从下表一和下图二中很容易看出,该类岗位人员的工资主要浮动围介于1800元和2400元之间,这也就是大部分企业为该类岗位人员支付的工资围。 表一分析的是部门文员岗位的工资频数分布情况。

3、趋中趋势分析法 趋中趋势分析是统计数据处理分析的重要方法之一,具体又包括以下几种方法: (1)简单平均法 简单评价法是根据薪酬调查的数据,采用以下计算公式求出某岗位基本工资额,作为确定本企业同类岗位人员工资的基本依据。这种方法用起来比较简单,但异常值(主要是最大值与最小值)有可能会影响结果的准确性,因此采用简单平均法时,应当首先剔除最大值与最小值,然后再作出计算。 (2)加权平均法 采用本方法时,不同企业的工资数据将赋予不同的权重,而权重的大小则取决于每一家企业在同类岗位上工作的工作人数。也就是说,当某企业中从事某类岗位工作的人数越多,则该企业提供的工资数据,对于最终平均值的影响也就越大。在这种情况下,规模不同的企业实际支付的工资会对最终调查结果产生不同的影响。因此,采用加权平均法处理分析数据比简单评价法更具科学性和准确性。在调查结果基本上能够代表行业总体状况的情况下,起经过加权的平均数更能接近劳动力市场的真实状况。

数据统计与分析(SPSS).

数据统计与分析(SPSS) 一、课程属性说明 适用对象:教育技术学专业,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广告学专业 课程代码:11200913 课程类别:专业任选课 所属学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授课学期:第8学期 学时:讲授54学时,实验34时 学分:3 教材: 《SPSS for Windows 统计与分析》,卢纹岱主编,电子工业版社,2000年版参考书: 考核方式:考查 评分方法:试验报告20%,上机考试 80% 前导课程:计算机基础,线性代数,概率统计

二、大纲制定依据 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是一种十分重要的信息获得的方法,很多领域均需要做这方面的工作。传统的统计分析是由人工计算求解;现在随着计算机应用的普及,越来越多的统计分析工作是由计算机来完成的,现在最为流行也最容易被广大用户接受的统计分析软件是SPSS,本课程就以介绍该软件为核心,并渗透介绍一些统计分析的数学方法,从而满足各专业学生对数据统计分析知识和技能的需求。 三、课程概要与目的任务 1.课程概要 本课程主要由三大部分构成:(1)基本概念和基本操作,其中包括SPSS概述、系统运行管理方式、数据统计处理、数据文件的建立与编辑、文件操作与文本文件编辑;(2)统计分析过程,其中包括统计分析概述、基本统计分析、相关分析均值比较与检验、方差分析、回归分析、据类分析与辨别分析、因子分析、非参数检验、生存分析;(3)统计图形生成与编辑,其中包括生成统计图形、编辑统计图形,创建交互式图形、修饰交互图形 2.课程目的和任务 本课程的目的和任务是使学生理解SPSS软件的功能和应用方法,并能开展简单的数据统计与分析工作。

常用仪器分析方法概论.

第十三* 常用仪分析方法轨淹 第一节仪器分析简介 仪器分析法是通过测定物质的光、电、 磁等物理化学性质来确定其化学组 含量和化学结构的分析方法。 热、 - \ 6 *豪

方法试样质!n/mg试液体积/mL 常量分析>100>10 半微量分析10~1001~10 微量分析0?1~100.1-1 超微量分析<0.1<0.01 ?灵敏度高,检出限量可降低.样品用量由化学分析的mL、mg级降低到pg、|1L级,S至至低。适合于微量、痕量和超痕量成分的测定。 ?选择性好:仪器分析方法可以通过选择或调整测定的条件,使共存的组分测定时,相互间不产生干扰。 ?操作简便,分析速度快,容易实现自动化。 ?相对误差较大:化学分析一般用于常量和高含量成分分析,准确度较高,误差小于千分之几。多数仪器分析相对误差较大,一般为5%,不适用于常量和高含量成分分析。

?需要价格比较昂贵的专用仪器。

仪器分析与化学分析关系 仪器分析是在化学分析基础上的发展 -不少仪器分析方法的原理,涉及到有关化学分析的基本理论; -不少仪器分析方法,还必须与试样处理、分离及掩蔽等化学分析手段相结合,才能完成分析的全过程。 -仪器分析有时还需要采用化学富集的方法提高灵敏度; -有些仪器分析方法,如分光光度分析法,由于涉及大量的有机试剂和配合物化学等理论,所以在不少书籍中,把它列入化学分析。 仪器分析与化学分析关系 ?应该指出,仪器分析本身不是一门独立的学科,而是务种仪器方法的组合。这些仪器方法在化学学科中极其重要,已不单纯地应用于分析的目的,而是广泛地应用于研究和解决各种化学理论和实际问题。因此,将它们称为“化学分析中的仪器方法' 更为确切。 4和滞 Vi

常用数据分析方法

常用数据分析方法 常用数据分析方法:聚类分析、因子分析、相关分析、对应分析、回归分析、方差分析;问卷调查常用数据分析方法:描述性统计分析、探索性因素分析、Cronbach’a信度系数分析、结构方程模型分析(structural equations modeling) 。 数据分析常用的图表方法:柏拉图(排列图)、直方图(Histogram)、散点图(scatter diagram)、鱼骨图(Ishikawa)、FMEA、点图、柱状图、雷达图、趋势图。 数据分析统计工具:SPSS、minitab、JMP。 常用数据分析方法: 1、聚类分析(Cluster Analysis) 聚类分析指将物理或抽象对象的集合分组成为由类似的对象组成的多个类的分析过程。聚类是将数据分类到不同的类或者簇这样的一个过程,所以同一个簇中的对象有很大的相似性,而不同簇间的对象有很大的相异性。聚类分析是一种探索性的分析,在分类的过程中,人们不必事先给出一个分类的标准,聚类分析能够从样本数据出发,自动进行分类。聚类分析所使用方法的不同,常常会得到不同的结论。不同研究者对于同一组数据进行聚类分析,所得到的聚类数未必一致。 2、因子分析(Factor Analysis) 因子分析是指研究从变量群中提取共性因子的统计技术。因子分析就是从大量的数据中寻找内在的联系,减少决策的困难。 因子分析的方法约有10多种,如重心法、影像分析法,最大似然解、最小平方法、阿尔发抽因法、拉奥典型抽因法等等。这些方法本质上大都属近似方法,是以相关系数矩阵为基础的,所不同的是相关系数矩阵对角线上的值,采用不同的共同性□2估值。在社会学研究中,因子分析常采用以主成分分析为基础的反覆法。 3、相关分析(Correlation Analysis) 相关分析(correlation analysis),相关分析是研究现象之间是否存在某种依存关系,并对具体有依存关系的现象探讨其相关方向以及相关程度。相关关系是一种非确定性的关系,例如,以X和Y分别记一个人的身高和体重,或分别记每公顷施肥量与每公顷小麦产量,则X 与Y显然有关系,而又没有确切到可由其中的一个去精确地决定另一个的程度,这就是相关关系。 4、对应分析(Correspondence Analysis) 对应分析(Correspondence analysis)也称关联分析、R-Q型因子分析,通过分析由定性变量构成的交互汇总表来揭示变量间的联系。可以揭示同一变量的各个类别之间的差异,以及不同变量各个类别之间的对应关系。对应分析的基本思想是将一个联列表的行和列中各元素的比例结构以点的形式在较低维的空间中表示出来。 5、回归分析 研究一个随机变量Y对另一个(X)或一组(X1,X2,…,Xk)变量的相依关系的统计分析方法。回归分析(regression analysis)是确定两种或两种以上变数间相互依赖的定量关系的一种统计分析方法。运用十分广泛,回归分析按照涉及的自变量的多少,可分为一元回归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按照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关系类型,可分为线性回归分析和非线性回归分析。 6、方差分析(ANOVA/Analysis of Variance) 又称“变异数分析”或“F检验”,是R.A.Fisher发明的,用于两个及两个以上样本均数差

16种统计分析方法-统计分析方法有多少种

16种常用的数据分析方法汇总 2015-11-10分类:数据分析评论(0) 经常会有朋友问到一个朋友,数据分析常用的分析方法有哪些,我需要学习哪个等等之类的问题,今天数据分析精选给大家整理了十六种常用的数据分析方法,供大家参考学习。 一、描述统计 描述性统计是指运用制表和分类,图形以及计筠概括性数据来描述数据的集中趋势、离散趋势、偏度、峰度。 1、缺失值填充:常用方法:易9除法、均值法、最小邻居法、比率回归法、决策树法。 2、正态性检验:很多统计方法都要求数值服从或近似服从正态分布,所以之前 需要进行正态性检验。常用方法:非参数检验的K-量检验、P-P图、Q-Q图、W 检验、动差法。 二、假设检验 1、参数检验 参数检验是在已知总体分布的条件下(一股要求总体服从正态分布)对一些主要的参数(如均值、百分数、方差、相关系数等)进行的检验。 1)U验使用条件:当样本含量n较大时,样本值符合正态分布 2)T检验使用条件:当样本含量n较小时,样本值符合正态分布 A单样本t检验:推断该样本来自的总体均数卩与已知的某一总体均数卩0常为理论值或标准值)有无差别; B配对样本t检验:当总体均数未知时,且两个样本可以配对,同对中的两者在可能会影响处理效果的各种条件方面扱为相似; C两独立样本t检验:无法找到在各方面极为相似的两样本作配对比较时使用。 2、非参数检验 非参数检验则不考虑总体分布是否已知,常常也不是针对总体参数,而是针对总体的某些一股性假设(如总体分布的位罝是否相同,总体分布是否正态)进行检验。

适用情况:顺序类型的数据资料,这类数据的分布形态一般是未知的 A 虽然是连续数据,但总体分布形态未知或者非正态; B 体分布虽然正态,数据也是连续类型,但样本容量极小,如10 以下; 主要方法包括:卡方检验、秩和检验、二项检验、游程检验、K-量检验等。 三、信度分析检査测量的可信度,例如调查问卷的真实性。 分类: 1、外在信度:不同时间测量时量表的一致性程度,常用方法重测信度 2、内在信度;每个量表是否测量到单一的概念,同时组成两表的内在体项一致性如何,常用方法分半信度。 四、列联表分析 用于分析离散变量或定型变量之间是否存在相关。对于二维表,可进行卡方检验,对于三维表,可作Mentel-Hanszel 分层分析。 列联表分析还包括配对计数资料的卡方检验、行列均为顺序变量的相关检验。 五、相关分析 研究现象之间是否存在某种依存关系,对具体有依存关系的现象探讨相关方向及相关程度。 1、单相关:两个因素之间的相关关系叫单相关,即研究时只涉及一个自变量和一个因变量; 2、复相关:三个或三个以上因素的相关关系叫复相关,即研究时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自变量和因变量相关; 3、偏相关:在某一现象与多种现象相关的场合,当假定其他变量不变时,其中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称为偏相关。 六、方差分析 使用条件:各样本须是相互独立的随机样本;各样本来自正态分布总体;各总体方差相等。 分类1、单因素方差分析:一项试验只有一个影响因素,或者存在多个影响因素时, 只分析一个因素与响应变量的关系2、多因素有交互方差分析:一顼实验有多个影响

大数据的统计分析方法

统计分析方法有哪几种?下面天互数据将详细阐述,并介绍一些常用的统计分析软件。 一、指标对比分析法指标对比分析法 统计分析的八种方法一、指标对比分析法指标对比分析法,又称比较分析法,是统计分析中最常用的方法。是通过有关的指标对比来反映事物数量上差异和变化的方法,有比较才能鉴别。 指标分析对比分析方法可分为静态比较和动态比较分析。静态比较是同一时间条件下不同总体指标比较,如不同部门、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比较,也叫横向比较;动态比较是同一总体条件不同时期指标数值的比较,也叫纵向比较。 二、分组分析法指标对比分析法 分组分析法指标对比分析法对比,但组成统计总体的各单位具有多种特征,这就使得在同一总体范围内的各单位之间产生了许多差别,统计分析不仅要对总体数量特征和数量关系进行分析,还要深入总体的内部进行分组分析。分组分析法就是根据统计分析的目的要求,把所研究的总体按照一个或者几个标志划分为若干个部分,加以整理,进行观察、分析,以揭示其内在的联系和规律性。 统计分组法的关键问题在于正确选择分组标值和划分各组界限。 三、时间数列及动态分析法 时间数列。是将同一指标在时间上变化和发展的一系列数值,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就形成时间数列,又称动态数列。它能反映社会经济现象的发展变动情况,通过时间数列的编制和分析,可以找出动态变化规律,为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提供依据。时间数列可分为绝对数时间数列、相对数时间数列、平均数时间数列。 时间数列速度指标。根据绝对数时间数列可以计算的速度指标:有发展速度、增长速度、平均发展速度、平均增长速度。

动态分析法。在统计分析中,如果只有孤立的一个时期指标值,是很难作出判断的。如果编制了时间数列,就可以进行动态分析,反映其发展水平和速度的变化规律。 四、指数分析法 指数是指反映社会经济现象变动情况的相对数。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根据指数所研究的范围不同可以有个体指数、类指数与总指数之分。 指数的作用:一是可以综合反映复杂的社会经济现象的总体数量变动的方向和程度;二是可以分析某种社会经济现象的总变动受各因素变动影响的程度,这是一种因素分析法。操作方法是:通过指数体系中的数量关系,假定其他因素不变,来观察某一因素的变动对总变动的影响。 用指数进行因素分析。因素分析就是将研究对象分解为各个因素,把研究对象的总体看成是各因素变动共同的结果,通过对各个因素的分析,对研究对象总变动中各项因素的影响程度进行测定。因素分析按其所研究的对象的统计指标不同可分为对总量指标的变动的因素分析,对平均指标变动的因素分析。 五、平衡分析法 平衡分析是研究社会经济现象数量变化对等关系的一种方法。它把对立统一的双方按其构成要素一一排列起来,给人以整体的概念,以便于全局来观察它们之间的平衡关系。平衡关系广泛存在于经济生活中,大至全国宏观经济运行,小至个人经济收支。平衡分析的作用:一是从数量对等关系上反映社会经济现象的平衡状况,分析各种比例关系相适应状况;二是揭示不平衡的因素和发展潜力;三是利用平衡关系可以从各项已知指标中推算未知的个别指标。 六、综合评价分析 社会经济分析现象往往是错综复杂的,社会经济运行状况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而且各个因素的变动方向和变动程度是不同的。如对宏观经济运行的评价,涉及生活、分配、流通、消费各个方面;对企业经济效益的评价,涉及人、财、物合理利用和市场销售状况。如果只用单一指标,就难以作出恰当的评价。 进行综合评价包括四个步骤:

饮用水检测的方法简介仪器分析

饮用水检测方法简介_仪器分析 摘要:由于水源污染物的项目繁多,类型复杂,使得传统的饮用水检测指标(GB5749-1985)不能完全代表安全的饮用水标准。本文针对现行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简要介绍了饮用水常规检测指标所涉及的分析仪器方法,主要包括有:原子吸收法、离子色谱法、TOC 仪、气/液相色谱法等。论文关键词:饮用水,检测,仪器分析前言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强,人们对饮用水品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以环境为代价的工业发展,致使水源污染日趋严重,传统的饮用水检测指标不能完全代表安全的饮用水标准,这引起了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人们对饮用水安全性的要求主要体现在饮用水中化学物质的安全性。我国的供水企业八十年代起开始重视有机污染物及消毒副产物等指标。目前,我国已组织卫生和水质等方面的专家,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要求并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制定了GB5749-2006《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它是我国现行评价水质安全卫生的法规性文件。该标准包括感观性状指标、一般化学性指标、毒理学指标、细菌学指标及放射性指标等106项内容,本文主要从饮用水化学性指标考虑。结合目前主要使用的仪器分析进行了简要介绍。 1.饮用水常规检测指标分类主要可分为几大类:(1)无机物指标:如金属离子、阴离子等;(2)总有机物指标:如TOC、COD、BOD、UV等;(3)有机物指标:如苯类、硝基苯、苯胺等;(4)消毒副产物:如三卤甲烷、卤乙酸主要有一氯乙酸、二氯乙酸、三氯乙酸等;(5)内分泌干扰物:如邻苯二甲酸酯化合物;(6)农药类:如滴滴涕、六六六等。 2.主要分析方法及使用仪器 2.1金属离子检测金属离子如砷、镉、铬、铅、汞、硒、铝、铁、锰、铜、锌,主要可采用原子吸收、原子荧光、离子色谱等方法。 2.1.1原子吸收法主要用来分析铁、锰、铜、锌等金属。原子吸收光谱分析仪器的原理是通过火焰、石墨炉等将待测元素在高温或是化学反应作用下变成原子蒸气,由光源灯辐射出待测元素的特征光,在通过待测元素的原子蒸气时发生光谱吸收,透射光的强度与被测元素浓度成反比,在仪器光路系统中,透射光信号经光栅分光,将待测元素的吸收线与其他谱线分开。经过光电转换器,将光信号转换成电信号,最终在显示待测样品中微量及超微量的多种金属和类金属元素的含量和浓度。澄清的水样可直接进行测定;悬浮物较多的水样,水样需要经过预处理,主要可采用盐酸-硝酸消化处理。每升酸化水样中加入5mL硝酸,混匀后取定量水样,每100mL水样加5mL盐酸,然后在电热板上加热15min,冷却至室温后过滤(通过孔径0.45μm滤膜),最后用纯水稀释至一定体积。原子吸收光谱法的特点是:1.灵敏度高(火焰法:1ng/ml,石墨炉100-0.01pg);2.准确度好(火焰法:RSD,石墨炉:3-5%)3.选择性高(可测元素达70个,相互干扰很小);缺点:不能多元素同时分析。 2.1.2原子荧光法主要用来测定水样中的砷、镉、汞、硒、铅等金属。原子荧光法原理是利用基态原子吸收具有特征波长的光源辐射后,被激发到高能态,然后去激发某一较低能态(常为基态)而发射出特征波长的原子荧光,原子荧光是光致发光,也是二次发光,当激发光源停止照射之后,再发射过程立即停止。原子荧光测定是通过待测元素的原子蒸汽在辐射能激发下产生的荧光发射强度,来确定待测元素含量的方法。原子荧光的优点:1.谱线简单,干扰少;2.灵敏度高(较原子吸收法),检出限低;3.分析校准曲线线性范围宽,可达3-5个数量级;4.适用于多元素分析。 2.2非金属离子检测非金属离子:如F、Cl、NO、SO、BrO,可采用离子色谱法检测。离子色谱法原理是当样品溶液进入离子色谱仪后,由于待测阴离子对低容量强碱性阴离子交换树脂(交换柱)的相对亲和力不同而彼此分开。被分离的阴离子随淋洗液流经强酸性阳离子树脂(抑制柱)时,被转化为相应的高电导酸,淋洗液组分(碳酸钠-碳酸氢钠)则转变成电导率很低的碳酸(清除背景电导),用电导检测器测定转变为相应酸型的阴离子,与标准溶液比较,根据保留时间、峰高或峰面积来分别定性、定量。离子色谱仪对被测水样的构成要求较高,样品必须经可靠的预处理才能进样,一般有色或浑浊的水样可离心沉淀后过0.45μm滤膜进样。复杂的水样应预先除去杂质并调整pH值为6.5~

医学统计方法小结

统计方法小结 首次分享者:yanyan已被分享22次评论(0)复制链接分享转载删除 一、两组或多组计量资料的比较 1.两组资料: 1)大样本资料或服从正态分布的小样本资料 (1)若方差齐性,则作成组t检验 (2)若方差不齐,则作t’检验或用成组的Wilcoxon秩和检验 2)小样本偏态分布资料,则用成组的Wilcoxon秩和检验 2.多组资料: 1)若大样本资料或服从正态分布,并且方差齐性,则作完全随机的方差分析。如果方差分析的统计检验为有统计学意义,则进一步作统计分析:选择合适的方法(如:LSD检验,Bonferroni检验等)进行两两比较。 2)如果小样本的偏态分布资料或方差不齐,则作Kruskal Wallis的统计检验。如果Kruskal Wallis的统计检验为有统计学意义,则进一步作统计分析:选择合适的方法(如:用成组的Wilcoxon秩和检验,但用Bonferroni方法校正P值等)进行两两比较。 二、分类资料的统计分析 1.单样本资料与总体比较 1)二分类资料: (1)小样本时:用二项分布进行确切概率法检验; (2)大样本时:用U检验。 2)多分类资料:用Pearson c2检验(又称拟合优度检验)。 2. 四格表资料 1)n>40并且所以理论数大于5,则用Pearson c2 2)n>40并且所以理论数大于1并且至少存在一个理论数<5,则用校正c2或用Fisher’s 确切概率法检验 3)n£40或存在理论数<1,则用Fisher’s 检验 3. 2×C表资料的统计分析 1)列变量为效应指标,并且为有序多分类变量,行变量为分组变量,则行评分的CMH c2或成组的Wilcoxon秩和检验 2)列变量为效应指标并且为二分类,列变量为有序多分类变量,则用趋势c2检验 3)行变量和列变量均为无序分类变量 (1)n>40并且理论数小于5的格子数<行列表中格子总数的25%,则用Pearson c2 (2)n£40或理论数小于5的格子数>行列表中格子总数的25%,则用Fisher’s 确切概率法检验 4. R×C表资料的统计分析 1)列变量为效应指标,并且为有序多分类变量,行变量为分组变量,则CMH c2或Kruskal Wallis的秩和检验 2)列变量为效应指标,并且为无序多分类变量,行变量为有序多分类变量,作none zero correlation analysis的CMH c2 3)列变量和行变量均为有序多分类变量,可以作Spearman相关分析 4)列变量和行变量均为无序多分类变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