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苗历史与发展历程
疫苗的发展与人类健康的保护

疫苗的发展与人类健康的保护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医学的发展,疫苗的研制与应用在人类健康保护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疫苗的出现不仅有效预防了多种传染病的发生,也在全球范围内保护了数以亿计的人们免受疾病的侵袭。
本文将探讨疫苗的发展历程,以及疫苗对人类健康的重要性。
一、疫苗的历史发展疫苗的发展可以追溯到17世纪。
当时,英国医生爱德华·詹纳斯(Edward Jenner)发现,牛痘(cowpox)感染过的牛奶工人对天花(smallpox)病毒具有免疫力。
这一发现引发了公众对疫苗研究的兴趣,为后来疫苗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在接下来的几个世纪里,科学家们努力研制不同疫苗,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例如,过去一百年间,疫苗的研发成功地控制了天花、脊髓灰质炎、百日咳等多种传染病。
近年来,科学家们还研发出针对流感、水痘、乙型肝炎等疾病的新型疫苗,进一步拓宽了疫苗的范围。
二、疫苗的作用与意义疫苗在人类健康保护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首先,疫苗通过激活人体免疫系统,使其产生抗体来对抗特定病原体。
这样一来,当人体接触到相同的病原体时,免疫系统已经可以迅速识别并消灭它们,避免了疾病的发生。
其次,疫苗在全球范围内控制传染病的传播,实现了全人群的免疫保护。
通过大规模接种疫苗,人们可以获得群体免疫的效果,减少疾病的传播风险。
这对于疫苗或疾病传播较为严重的地区尤为重要,有助于遏制疫情的扩散。
此外,疫苗的广泛应用还为个体和社会带来了巨大经济效益。
预防疫苗的使用降低了医疗服务的需求,减轻了个人和家庭的经济负担。
同时,由于疫苗的广泛应用,社会在预防疾病上的投入大大减少,有助于提高公共卫生系统的效率和可持续性发展。
三、面临的挑战和发展方向然而,疫苗在发展中仍面临一系列的挑战。
首先,一些病毒和细菌具有高变异性,给疫苗的研发和应用带来了困难。
例如,流感病毒不断变异,需要每年研制新的流感疫苗以适应变异病毒株的流行。
其次,疫苗的接种率和覆盖面在一些地区仍存在不足。
疫苗发展历史

疫苗发展历史疫苗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几个世纪以前。
以下是一些相关参考内容:1. 古代免疫实践:古希腊和古埃及文明中的医学实践表明人们早在数千年前就开始尝试利用传染病的病人来接触到疾病以获得免疫力。
例如,根据历史记载,古埃及人在3000多年前就已经使用牛痘涂在人体上,以预防天花。
2. 先驱者爱德华·詹纳:18世纪末的英国医生爱德华·詹纳是疫苗发展中的一个重要人物。
他观察到农民中患有牛痘的人似乎不易感染天花,并将这种观察应用于人类。
1796年,他通过将牛痘接种给8岁的男孩詹姆斯·菲利普斯,成功地预防了天花的感染。
这一发现被称为“接种疟苗”,在19世纪广泛应用于预防天花。
3. 病毒发现和疫苗研发: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科学家们在医学研究中发现了许多病毒。
例如,法国科学家路易·巴斯德在1885年成功製作了狂犬病疫苗,这是第一种针对病毒的疫苗。
他使用了从狂犬病病人提取的脊髓液制作了新的疫苗。
类似的方法被用于其他病毒的研究和疫苗的开发,包括麻疹、风疹和流感等。
4. 细菌疫苗的发展:除了病毒疫苗外,细菌疫苗也是疫苗发展历史中的重要里程碑。
1885年,德国医生艾米尔·冯·贝林汉姆开发出首个细菌疫苗,用于预防类鼻疽。
此后,更多的细菌疫苗被开发出来,包括白喉、破伤风、肺炎等疾病。
5. 疫苗生产技术的改进:20世纪后半叶,疫苗生产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改进,为大规模生产提供了可行性。
例如,1950年代,美国微生物学家约翰·索瓦林成功研究出腮腺炎疫苗的生产方法,利用受感染的鸡胚进行生长和繁殖。
这种方法使得腮腺炎疫苗的批量生产成为可能。
6. 现代疫苗研发:近年来,随着生物技术的进展,新型疫苗的研发进展迅速。
例如,水痘疫苗、乙肝疫苗和HPV疫苗等的研发与推广,大大降低了相关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总之,疫苗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经历了古代免疫实践、爱德华·詹纳的发现、病毒和细菌疫苗的开发以及现代技术的改进。
疫苗接种的历史与重要成就回顾

疫苗接种的历史与重要成就回顾引言:在人类历史长河中,传染病一直是威胁生命和健康的巨大敌人。
而疫苗接种作为预防传染病的有效手段,在过去几个世纪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本文将回顾疫苗接种的历史,并突出其所取得的重要成就。
一、早期疫苗接种的发展随着科学方法和医学知识的不断积累,人类从古时候就开始试图通过感染尸体、半活体或者弱毒株来获得免疫力。
然而,真正系统性地进行疫苗接种还是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由英国医生爱德华·詹纳发起的。
当时,他发现乳牛患有牛痘可以使人免于天花之害,并尝试用牛痘感染少年后再通过小儿后院感染天花,在成功保护了这名儿童后,他确立了第一个减毒活菌疫苗的实例。
这项工作开创了真正意义上的疫苗接种的历史。
二、疫苗接种在传染病控制中的重要性疫苗接种作为预防感染病的主要手段之一,对于人类健康和全球公共卫生具有重要意义。
下文将分别从个体和社会水平来探讨其重要成就。
1. 个体层面上的成就:疫苗接种对于个体来说,能够提供长期免疫,并降低感染风险。
例如麻风疫苗使得患者不再被这一可怕疾病缠绕;百日咳、流感等传染性较强的呼吸道感染也因此可得到有效预防。
2. 社会层面上的成就:疫苗接种对整个社会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首先,通过大范围接种,可以迅速形成群体免疫,保护易感人群;其次,通过全球范围内免费或者廉价接种计划,消除了穷困地区人们因经济负担而无法获得应有的免疫保护;此外,在预防爆发流行性传染病方面,如近年COVID-19疫苗的使用,对于阻断传播链条、控制疫情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疫苗接种取得的重要成就长期以来,疫苗接种在人类卫生史上做出了卓越贡献。
以下是几个代表性成就:1. 灭除天花:尽管天花曾经威胁着全球人口,但通过规模化的全球接种行动,1979年被宣布为全球范围内灭绝。
这是历史上首次通过疫苗接种成功清除一种传染病。
2. 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征(SARS)与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预防:针对这两种新出现的冠状病毒感染,科学家们迅速开展了研究,并在数年后开发出有效且安全的疫苗。
疫苗是如何被发明和使用的?

疫苗是如何被发明和使用的?一、疫苗的发明历史在人们所知的发明中,疫苗是最为重要的之一。
最初的疫苗是由英国农民爱德华·詹纳于1796年发明的。
他使用牛痘病毒感染了一名男孩,使其获得了对天花的抗体。
这一创举也是现代免疫学的开始。
随后,人们依次发明了各种疫苗,如横纹肌炎、麻疹、钩端螺旋体病、白喉、破伤风等。
现代疫苗的发明也经历了数百年的发展历程,如提高了疫苗的安全性、增加了免疫效果、疫苗的制备更加便捷、疫苗的保存更加容易,以及疫苗生产的技术不断提高等。
二、疫苗的种类疫苗现在有三种类型。
其中最普遍的疫苗是弱毒疫苗,这类疫苗的制法是在实验室中将病原体经过改良后,使其失去致病性,但仍然保持部分活性。
接种这些疫苗会在机体内产生免疫反应,并形成免疫记忆,以便长期抵御同一病原体的侵袭。
第二种疫苗是死亡疫苗,与弱毒疫苗类似,但是这种疫苗虽然毒性已被去除,但是无法在体内复制,因此需要反复接种。
因此,死亡疫苗次数比弱毒疫苗多得多。
第三种疫苗是重组疫苗。
重组疫苗是以DNA技术进行制备的。
通过在DNA分子中加入一小段病原体DNA代码,生产出的细胞会自主制造出与此病原体类似的部分,从而产生免疫反应。
三、疫苗的使用疫苗就是引入病原体或其部分,从而培养出机体的免疫系统,继而获得对病原体的抵御能力。
这种使用方式是通过注射的方式进行的,需要注意的是,在使用疫苗前,必须进行一些预防措施,以避免引入有毒物质。
在注射疫苗时,注射器中的疫苗无法被体内产生免疫反应,需要在注射时使用一些特殊的药物,以便在体内,这需要注射者对疫苗真正了解,需要严格按照制定的剂量使用。
四、疫苗的食品安全对于大众的食品安全而言,疫苗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保证食品安全这一方面,疫苗的作用是,可以在一些情况下预防某些疾病的发生,并且让食品保持一定的安全性。
例如,畜禽病的预防和治疗,就需要使用一定的疫苗。
这些疫苗不仅可以减轻病症,同时在肉类、蛋类以及各种其他食品生产方面起到了优化和简化的作用。
高中疫苗知识点总结

高中疫苗知识点总结一、疫苗的历史疫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0多年前。
1796年,英国卫生官员爱德华·詹纳成功制备了第一种天花疫苗,这被认为是疫苗历史上的重大突破。
自此,疫苗制备技术得到不断改进,种类与数量也不断增加。
传统的疫苗主要是通过对毒力微生物的灭活、减毒、毒素制备等手段制备而成,这些传统疫苗已经成功预防了许多人类传染病。
二、疫苗的种类根据制备原理和疫苗使用目的,疫苗可以分为多种类型。
主要包括:1、灭活疫苗:通过对病原微生物进行化学或物理手段灭活,使其失去传染性,但仍能引发人体免疫反应。
灭活疫苗主要包括肠道炎球菌疫苗、白喉疫苗、霍乱疫苗等。
2、减毒疫苗:通过对病原微生物进行体外培养、传代、染色体改造等手段减弱其毒力,使其更安全,但仍能诱导人体免疫反应。
减毒疫苗主要包括麻疹疫苗、风疹疫苗、脑膜炎疫苗等。
3、重组亚单位疫苗:是利用重组DNA技术合成疫苗抗原蛋白,并通过工程手段与适宜的表达系统得到抗原蛋白,从而诱导人体产生免疫应答。
主要包括乙型肝炎疫苗、水痘疫苗、流感疫苗等。
4、多价疫苗:是多种疫苗抗原融合在一起制成的疫苗,能同时预防多种疾病,如脑炎多价疫苗、脊髓灰质疫苗等。
三、疫苗的免疫机制疫苗通过引起人体的免疫反应,从而产生特异性保护作用。
免疫反应主要包括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细胞免疫主要是通过T细胞介导,对寄生在细胞内的病原体进行清除,如细菌,病毒,寄生虫;体液免疫主要是通过B细胞介导,产生抗体对寄生在体液内的病原体进行清除,如毒素,细菌,病毒。
四、疫苗的接种原则根据接种对象的年龄、体力、疾病状态等不同,疫苗接种原则有所不同。
通常包括:1、根据疫情情况和疾病高发季节,进行疫苗接种;2、疫苗接种应符合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接种时间和接种顺序;3、应用疫苗,必须符合国家法规,且操作正确,接种时必须对接种者的身体状况进行评估;4、对不同接种群体有不同的接种原则,包括老年人、妊娠妇女、儿童和医务人员等。
对疫苗的认识

对疫苗的认识一、疫苗的定义与作用疫苗是一种预防传染病的生物制剂,通过激发人体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免疫力,以对抗病原体的侵袭。
疫苗的主要作用是让人体产生免疫记忆,以便在感染病原体时能够迅速、有效地应对,减轻疾病的严重程度。
二、疫苗的历史与发展1. 疫苗的发明疫苗的发明要追溯到1796年,当时英国医生爱德华·詹纳发现,牛痘感染后的人可以免疫天花。
他将牛痘病毒接种到人体,成功地预防了天花的发生,这被认为是疫苗史上的重要突破。
2. 疫苗的不断发展自詹纳发明疫苗以来,人类在预防疾病方面取得了巨大进展。
经过长期研究和实践,各种疫苗相继被开发出来,覆盖了许多传染病如麻疹、百日咳、流感等。
3. 疫苗的技术进步随着科技的进步,疫苗的研制技术也不断发展。
传统的疫苗制备方法包括使用灭活病原体、减毒病原体和亚单位疫苗等。
而现代疫苗则利用基因工程技术、重组蛋白质技术等方法,开发出了更多种类、更安全、更有效的疫苗。
三、疫苗的分类疫苗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常见的分类方法包括病原体种类、制备方法和目标受众等。
1. 病原体种类分类根据疫苗中所包含的病原体种类,疫苗可以分为细菌疫苗和病毒疫苗。
细菌疫苗主要包括百日咳疫苗、肺炎球菌疫苗等;病毒疫苗包括麻疹疫苗、流感疫苗等。
2. 制备方法分类根据疫苗的制备方法,疫苗可以分为传统疫苗和现代疫苗。
传统疫苗使用整个灭活或减毒病原体制备,如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现代疫苗则利用重组蛋白质等技术制备,如乙型肝炎疫苗。
3. 目标受众分类根据疫苗使用的目标受众,疫苗可以分为儿童疫苗和成人疫苗。
儿童疫苗主要用于给儿童注射,如麻疹、腮腺炎、风疹联合疫苗;成人疫苗则是为成年人提供预防接种,如流感疫苗。
四、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1. 疫苗的安全性疫苗的安全性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
在疫苗上市前,通常需要经过严格的临床试验,确保疫苗的安全性。
大部分疫苗的不良反应较轻微,如轻微发热、注射部位疼痛等,但极少数人可能出现严重过敏反应。
疫苗的历史故事

疫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8世纪末,这是一个漫长而富有创新精神的过程。
科学家们不断探索、研究,利用微生物来预防传染病,为人类的健康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其中,最著名的科学家是爱德华·詹纳,他于1796年首次试验了牛痘疫苗,这是一种预防天花病毒的疫苗。
这一突破性的研究成果,为后来的疫苗研究奠定了基础。
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疫苗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科学家们通过生物传代或物理化学方法处理病原体,得到了减毒或灭活的疫苗。
其中,法国的巴斯德是最为杰出的科学家之一。
他于1881年制备了炭疽杆菌减毒疫苗,1884年研制了首个病毒减毒活疫苗——狂犬病疫苗。
这些成果不仅为后来的疫苗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同时也为预防和治疗传染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疫苗的种类和制备方法也在不断改进。
现在,除了减毒或灭活的疫苗外,还有基因重组疫苗和多肽疫苗等新型疫苗。
这些新型疫苗具有更高的免疫原性和更准确的免疫效果,为预防和治疗传染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回顾疫苗的历史,我们不禁为科学家们的创新精神所感动。
他们用智慧和勇气,开创了预防和治疗传染病的新篇章。
未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相信会有更多更好的疫苗问世,为人类健康保驾护航。
疫苗发展史

疫苗发展史早期尝试与发现疫苗的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古代,当时人们发现某些疾病康复后能对个体产生保护作用。
18世纪,英国医生爱德华·詹纳通过牛痘预防天花的实验,标志着现代疫苗接种的开端。
他发现接种牛痘病毒能够使人体产生对更为致命的人类天花病毒的免疫。
这一发现为后来的疫苗研究奠定了基础。
细菌性疫苗的发展随着微生物学的发展,19世纪末,路易·巴斯德研制出针对炭疽和狂犬病的疫苗。
巴斯德的发现不仅证明了疾病的微生物理论,而且开创了使用减毒活疫苗的先河。
此后,更多的细菌性疫苗相继问世,如白喉、霍乱等疫苗,极大地减少了这些传染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病毒性疫苗的突破20世纪中叶,随着病毒学的快速进步,病毒性疫苗的研究也取得了显著成就。
例如,乔纳斯·索尔克在1955年研发出了脊髓灰质炎(小儿麻痹症)灭活疫苗,而阿尔伯特·萨宾则在1962年推出了口服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
这两种疫苗的广泛应用,使得脊髓灰质炎成为历史上第一个被宣告全球根除的疾病。
重组DNA技术与现代疫苗进入20世纪70年代后,重组DNA技术的发展为疫苗的研发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
科学家能够通过这项技术生产出更为安全有效的疫苗,如乙肝疫苗和人乳头瘤病毒(HPV)疫苗。
重组疫苗不依赖于传统的病原体培养,而是利用遗传工程技术直接生产疫苗所需的抗原蛋白。
疫苗的全球化与未来展望随着全球化的加深,疫苗的研发、生产和分发也变得更加国际化。
世界卫生组织(WHO)在推动全球疫苗接种计划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如通过扩大免疫规划(EPI)来促进疫苗的普及。
未来,随着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如mRNA疫苗技术,在对抗新兴传染病(如COVID-19)方面显示出巨大的潜力。
结语疫苗的发展历史是一部人类与疾病斗争的历史,每一次疫苗的进步都深刻影响着公共卫生和人类的福祉。
面对未来可能出现的新疾病挑战,持续的科学研究和国际合作将是确保疫苗继续保护人类健康的关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疫苗的现代定义可以是: 通过注射或粘膜等途径接种 的,可以诱导针对致病原的 特异性抗体和细胞免疫,从 而获得保护或消灭这种致病 原的蛋白、多糖、核酸、活 载体或感染因子统称为疫苗。
一类疫苗
指政府免费向公民提供,公民应当依照政府的规定 受种的疫苗。
二类疫苗
指由公民自费并且自愿受种的其他疫苗。
疫苗的分类
T淋巴细胞
疫苗的原理
B淋巴细胞
T淋巴细胞与激活的血小板
淋巴液 血液 组织液 粘膜表面 疫 淋巴 记忆 分化,增殖 母细 苗 效应阶段 细胞 胞 机体 致敏阶段 抗 反应阶段
体
B细 胞
T细 胞
致敏 淋巴 细胞
巨噬细胞
浆 细 胞
免疫应答取决于机体、抗原和疫苗使用三 个方面的因素
1、机体方面的因素
⑤、起始月龄:初次免疫起始月龄由产生理想免疫应答的起始
月龄和疾病威胁的起始月龄两方面因素确定,一般来说,应在 有发病危险性而对疫苗能产生充分免疫应答能力的最低月龄接 种疫苗为宜。因此要严格按照免疫程序进行预防接种,如在免 疫起始月龄前接种,由于来自母体抗体的干扰或个体免疫系统 发育不成熟,不能产生良好的免疫应答。 ⑥、加强免疫:疫苗在完成基础免疫后,应该适时进行适当的 加强免疫,以刺激免疫应答并维持较高的抗体水平。如麻疹、 脊髓灰质炎疫苗在18-24月龄、4周岁,百白破在18-24月龄应 进行加强免疫,如不进行加强免疫,待免疫力下降到一定水平, 也会感染发病。
⑦、联合免疫:两层含义,一是用两种以上的疫苗同时在身体的不同部 位接种,计划免疫五种疫苗(包括乙肝疫苗)可同时接种,其他疫苗的 同时接种应慎重;另一方面是两种以上的抗原制成联合制剂,如百日咳、 白喉、破伤风混合制剂,麻疹、腮腺炎、风疹混合制剂。联合免疫不当, 除会降低疫苗免疫效果外,还可引起各种副反应。 ⑧、操作规程:接种时没有严格执行技术操作规程,忽略疫苗本身的特 性,如局部消毒的酒精未干而接种活疫苗;接种活疫苗用酒精擦拭针头; 用热开水送服脊髓灰质炎糖丸等,都有可能将活疫苗杀死而影响免疫的 效果。 ⑨、疫苗的贮运:各种疫苗均应按照规定的温度贮存和运输,尤其是活 疫苗对热比较敏感,因此对它应更严格的冷藏和冷运,做到苗不离冰, 否则疫苗效价下降,将直接影响免疫效果。 ⑩、接种率:人群接种率的高低也直接影响到免疫效果,接种率愈高则 群体的免疫水平也愈高。有效的免疫屏障形成后,方可阻断疾病的传播。
疫苗的发展历程
了解疫苗发展的历史 以史为鉴 可以帮助我们将来做得更好
内容题要
一、疫苗的定义 二、疫苗的原理 三、疫苗的历史 四、疫苗的发展 五、疫苗的未来
疫苗的定义
4
疫苗的定义:传统意义上的疫苗是指利用病毒或细菌等
经过严格复杂的技术工艺制造的生物制品。按其性质分为活疫苗和 死疫苗两种,通过接种疫苗,使机体产生免疫力,从而达到预防相 应传染病的目的。过去曾习惯于把用细菌菌体制造而成的称为菌苗, 如:伤寒菌苗、卡介苗、流脑多糖体菌苗等;把用病毒或立克次体 制成的叫疫苗,如麻疹疫苗、狂犬病疫苗等;类毒素是把细菌所产 生的外毒素经甲醛(福尔马林)处理后,使之变成无毒而仍保留其免 疫性能的制剂,如:吸附精制破伤风类毒素等。 由于近年来科学技术的进步,已开始应用提纯抗原和人工合成有效 抗原成分的方法制造免疫预防制剂,难以抗原类别命名。 按国际惯用名称,凡自动制剂统称为“疫苗”。
(1)按性质划分:灭活疫苗、活疫苗,重组基因疫 苗。 (2)按剂型划分:液体疫苗(DPT)冻干疫苗(冻 干BCG)。 (3)按成分划分:普通疫苗,提纯疫苗。 (4)按品种划分:单价疫苗,多价疫苗。 (5)按含吸附剂划分:吸附疫苗(吸附DPT),非 吸附疫苗(MV)。 (6)接使用方法划分:注射、划痕、口服、喷雾用。
从接种者机体来讲影响疫苗效果的因素有: 被接种者机体有自身免疫性疾病或免疫缺陷病等免疫功能不全 或低下时,不利于抗体的产生和抗原的清除,相反如果免疫功 能过强又会导致免疫病理损害或出现自身免疫反应,从而导致 或加重疫苗接种的副反应。被接种者有营养不良(尤其是缺锌) 时可使细胞发生免疫功能缺陷,影响疫苗接种效果。感染后中 性粒细胞的减少是常见的,这可引起一时性免疫缺陷,如重症 伤寒。免疫物质丢失,如肾病综合症病人从尿中丢失IgG,烫 伤病人从受伤的皮肤丢失蛋白质,胃肠道淋巴管扩张,可从胃 肠道丢失淋巴细胞,脾摘除的病人丢失了大量巨噬细胞,都可 引起继发性免疫缺陷病,从而影响疫苗接种的效果。 免疫抑制剂的应用,长期大量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改变淋 巴细胞功能,某些抗肿瘤的药物,如环磷酰胺也常改变中性粒 细胞和淋巴细胞的功能。慢性病人,比如恶性肿瘤病人,常伴 抗体反应减弱,细胞免疫反应低下,因而降低疫苗接种的效果。
2、疫苗使用方面的因素
疫苗使用过程中影响疫苗效果的因素很多,最常见的有以下几 种: ①、接种部位和途径:采用何种接种部位和途径是根据疫苗的 性质、免疫效果和可能发生的接种反应来决定,应严格按照疫 苗使用说明书执行。如卡介苗规定为皮内注射,若误注皮下或 肌肉会引起寒性浓疡,若破溃难以愈合;乙型肝炎疫苗注射臀 部肌肉则不如注射上臂三角肌肉的免疫效果好。 ②、接种剂量:在相同接种途径下剂量与产生免疫力成正比, 剂量不足不行,但也不是越大越好,剂量不足会影响免疫效果, 剂量过大除造成疫苗不必要的浪费外,还可能加重接种反应, 甚至可能产生免疫麻痹或免疫抑制,达不到预期的免疫效果。 。
③、接种次数:减毒活疫苗如麻疹活疫苗、卡介苗等一次接种成功即能 产生充分免疫力(抗体)。而灭活疫苗如乙型肝炎疫苗、百白破混合制 剂等需注射3针,第1次接种只是初次免疫应答,只产生IgM抗体和极低 的IgG抗体,第2次注射能产生较第1次高10-50倍的抗体水平,只有完成 全程3针注射才能使机体获得高水平抗体和牢固的免疫力。针次不足会 影响免疫效果,针次过多,一方面造成疫苗浪费,增加被接种者痛苦和 不必要的工作量,另一方面还增加了疫苗接种副反应的发生率。 ④、针次间隔:根据疫苗的性质不同,不同针次间需要有一定间隔。一 般灭活疫苗类第1针注射后7-10天开始产生免疫力,2-3周后逐渐下降, 故一般间隔可为2周。若为吸附疫苗因吸收较慢,至少应间隔4-6周为宜。 使用说明书中规定的针次间隔为最短时间,一般可以适当延长,但不宜 缩短接种间隔时间,以免影响免疫的效果。当然间隔的时间也不能过长, 否则会推迟产生保护性抗体的时间,所以尽量在1周岁内完成卡介苗 (BCG)、脊髓灰质炎疫苗(OPV)、百白破混合制剂(DPT)、麻疹 疫苗(MV)和乙型肝炎疫苗(HBV)的基础免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