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中常见问题范文

合集下载

细菌培养报告总结范文

细菌培养报告总结范文

报告编号:2023-0001一、摘要本次细菌培养报告针对患者临床标本进行微生物学检验,通过严格规范的实验操作,对分离培养的细菌进行鉴定和药敏试验。

现将实验过程及结果总结如下:二、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材料:临床标本、细菌鉴定试剂、药敏纸片、营养琼脂、血琼脂、生理盐水、无菌试管、无菌棉签等。

2. 实验方法:(1)标本采集:按照无菌操作原则,采集患者大便、尿液、血液等临床标本。

(2)标本处理:将采集到的标本进行适当稀释,分别接种于营养琼脂、血琼脂平板,37℃培养24小时。

(3)细菌分离:观察平板上菌落生长情况,挑取典型菌落进行纯培养。

(4)细菌鉴定:采用生化试验、血清学试验等方法对纯培养的细菌进行鉴定。

(5)药敏试验:采用纸片扩散法,对分离得到的细菌进行药敏试验。

三、实验结果1. 细菌鉴定结果:本次培养共分离出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白色念珠菌等细菌。

2. 药敏试验结果:(1)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头孢噻肟、万古霉素敏感,对红霉素、克林霉素、四环素耐药。

(2)大肠埃希菌:对头孢噻肟、氨苄西林、左氧氟沙星敏感,对阿莫西林、头孢他啶、四环素耐药。

(3)白色念珠菌:对氟康唑、伏立康唑、特比萘芬敏感,对酮康唑、咪康唑、克霉唑耐药。

四、讨论1. 本实验严格按照微生物学检验规范进行,保证了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2. 通过细菌培养鉴定和药敏试验,为临床提供了有效的细菌学依据,有助于指导临床合理用药。

3. 在本次实验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等细菌的分离鉴定和药敏试验结果与临床诊断相符,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有力支持。

4. 针对本次实验结果,建议临床医生在治疗过程中,根据细菌的药敏试验结果,合理选用抗生素,以减少耐药菌的产生。

五、结论本次细菌培养报告通过对临床标本进行微生物学检验,成功分离出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白色念珠菌等细菌,并对其进行了鉴定和药敏试验。

实验结果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有效依据,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

几种常见医院感染(范文)

几种常见医院感染(范文)

几种常见医院感染(范文)一、引言医院感染,又称医院内感染或医院获得性感染,是指患者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

这类感染不仅影响患者的康复进程,增加医疗成本,还可能引发严重的并发症甚至死亡。

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和医疗环境的复杂化,医院感染问题日益受到重视。

本文将详细探讨几种常见的医院感染类型,包括其病因、临床表现、预防措施及治疗策略。

二、尿路感染1. 病因及发病机制尿路感染是医院感染中最常见的类型之一,主要致病菌包括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

其发病机制与导尿管的使用密切相关。

导尿管插入尿道后,破坏了尿道的自然防御机制,细菌易于上行感染至膀胱甚至肾脏。

2. 临床表现尿路感染的临床表现多样,轻者仅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等膀胱刺激症状,重者可出现发热、腰痛、肾区叩击痛等肾盂肾炎表现。

部分患者可能无明显症状,仅通过尿液检查发现异常。

3. 预防措施预防尿路感染的关键在于严格的无菌操作和导尿管的规范管理。

具体措施包括:严格掌握导尿指征,选择合适规格的导尿管,确保导尿过程的无菌操作,定期更换导尿管及集尿袋,保持尿道口清洁等。

4. 治疗策略尿路感染的治疗以抗生素为主,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敏感抗生素。

对于无症状菌尿,一般无需治疗;对于有症状的尿路感染,应足量、足疗程使用抗生素,必要时可联合用药。

三、呼吸道感染1. 病因及发病机制呼吸道感染在医院感染中也较为常见,主要致病菌包括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等。

其发病机制与患者免疫力低下、呼吸机使用、气管切开等因素有关。

这些因素导致呼吸道黏膜防御功能减弱,细菌易于定植和感染。

2. 临床表现呼吸道感染的临床表现包括发热、咳嗽、咳痰、呼吸困难等。

肺部听诊可闻及干湿啰音,影像学检查可见肺部炎症改变。

重症患者可出现呼吸衰竭、休克等严重并发症。

3. 预防措施预防呼吸道感染的关键在于加强呼吸道管理,提高患者免疫力。

具体措施包括: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定期进行空气消毒,严格无菌操作,加强呼吸机管道的清洁消毒,鼓励患者进行有效咳嗽和排痰等。

基层实验室细菌培养检查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法

基层实验室细菌培养检查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法

基层实验室‎细菌培养检‎查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法宝鸡市中医‎医院检验科‎张永宁(主管检验师‎)邮编:72100‎目前,许多基层实‎验室临床细‎菌学培养检‎查中过多地‎沿用传统的‎分类细菌学‎那一套方法‎,即采集标本‎-接种培养-纯培养-鉴定药敏-报告。

由于分类细‎菌学和临床‎细菌学研究‎方法和目的‎有一定差异‎,这种按部就‎班的方法,往往使取得‎的信息陈旧‎而失去助诊‎意义,已不能适应‎临床的客观‎需要【1】,应进行改进‎。

1当前基层‎实验室细菌‎学培养检测‎存在问题1.1标本采集‎过程存在问‎题1.1.1被动采集‎标本造成培‎养阳性率降‎低或培养结‎果与临床诊‎断不符。

许多基层医‎院医生习惯‎根据实验使‎用抗生素,无效时才做‎到细菌培养‎,这样造成多‎数患者在留‎取标本前已‎经使用过抗‎生素,细菌处于抑‎制状态或转‎成L型状态‎,使培养阳性‎率大为降低‎。

1.1.2大多数基‎层实验室标‎本由护士采‎集或病人自‎采送检验科‎室的模式。

而细菌培养‎标本具有不‎同与其一般‎检验对标本‎的要求,对标本采集‎有严格的要‎求。

例如血液培‎养需要在病‎人高热,寒战时由护‎士通知检验‎人员以无菌‎手续,床头采集;前列腺液采‎集需由医生‎清洁患者尿‎道口后按摩‎采集于无菌‎容器;痰液标本需‎护士指导病‎人用0.1%心洁尔漱口‎后辅助病人‎深呼吸气后‎用力咳出肺‎部的痰液等‎。

病人自菜标‎本造成许多‎标本被污染‎,使培养结果‎的可靠性大‎打折扣。

1.2方法学问‎题1.2.1基层实验‎室细菌培养‎检查以传统‎手工法为主‎,多沿用传统‎分类细菌学‎检查方法,因报告迟缓‎失去助诊意‎义。

1.2.2忽视标本‎的革兰染色‎直接显微镜‎检查,使许多有用‎的信息被忽‎视。

1.2.3盲目追求‎鉴定项目多‎而全,造成浪费或‎延时;或仅凭形态‎染色及菌落‎特征等数个‎鉴定实验即‎草率出报告‎。

1.2.4培养基悬‎着单一,致病菌检出‎率低。

简谈细菌药敏与临床药效不符的常见原因论文.doc

简谈细菌药敏与临床药效不符的常见原因论文.doc

简谈细菌药敏与临床药效不符的常见原因论文细菌药敏与临床药效不符的常见原因论文导读:本论文是一篇关于细菌药敏与临床药效不符的常见原因的优秀论文范文,对正在写有关于阿莫西林论文的写有一定的参考和指导作用,【】微生物检测技术与临床规范化用药紧密联系。

临床经验性用药以细菌药敏实验结果为依据;实验室药敏结果于体外实验,当药敏结果与临床药效出现较大差异时,有时甚至出现临床用敏感药无效,而用不敏感药有效的情况。

【关键词】天然耐药、体外药敏试验、细菌产生耐药性1004-4949(2014)09-0557-01理由分析:1.常见致病菌的天然耐药1.1所有肠杆菌科:青霉素G,糖肽类,夫西地酸,大环内酯类,克林霉素,利奈唑胺;1.2不动杆菌:氨苄西林,阿莫西林,第一、二代头孢菌素、第一代喹诺酮类、克林霉素;1.3铜绿假单胞菌:氨苄西林,阿莫西林,阿莫西林/克拉维酸,第一代头孢菌素,第二代头孢菌素,头孢噻肟,头孢曲松,萘啶酸,甲氧苄啶,复方新诺明。

对多粘菌素天然敏感。

1.4洋葱伯克霍德菌:氨苄西林,阿莫西林,第一代头孢菌素,多粘菌素,氨基糖甙类;1.5食麦芽窄食单胞菌:除外替卡西林/克拉维酸的所有β-内酰胺类,氨基糖甙类;1.6黄杆菌属(金黄杆菌属/芳香黄杆菌:氨苄西林,阿莫西林,第一代头孢菌素;1.7沙门菌属:头孢呋新(在体外试验可能显示活性,但体内没有活性);1.8克雷伯菌属,异型枸橼酸杆菌:氨苄西林,阿莫西林,羧苄西林,替卡西林;1.9肠杆菌属,弗劳地枸橼酸杆菌:氨苄西林,阿莫西林,第一代头孢菌素,头孢西丁;1.10摩根摩根菌:氨苄西林,阿莫西林,阿莫西林/克拉维酸,第一代头孢菌素,头孢呋新,多粘菌素E,呋喃妥因:1.11普罗威登菌属:氨苄西林,阿莫西林,阿莫西林/克拉维酸,第一代头孢菌素,头孢呋新,庆大霉素,奈替米星,妥布霉素,多粘菌素E;1.12奇异变形杆菌(奇异杆菌):多粘菌素E,呋喃妥因、四环素;1.13普通变形杆菌:氨苄西林,阿莫西林,头孢呋新,多粘菌素E,呋喃妥因;1.14沙雷菌属:氨苄西林,阿莫西林,阿莫西林/克拉维酸,第一代头孢菌素,头孢呋新,多粘菌素E;1.15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氨苄西林,阿莫西林,羧苄西林,替卡西林,第一代头孢菌素;1.16空肠弯曲菌,大肠弯曲菌:甲氧苄啶;1.17流感嗜血杆菌:青霉素G,红霉素,克林霉素;1.18卡他莫拉菌:甲氧苄啶;1.19所有的革兰阳性菌:氨曲南,替莫西林,多粘菌素E,萘啶酸;1.20链球菌:夫西地酸,氨基糖甙类(除做协同外)、氨区南、一代喹诺酮、多粘菌素;天然敏感:万古、青霉素G1.21肺炎链球菌:甲氧苄啶,氨基糖苷类;1.22MRSA:所有的β-内酰胺类;1.23肠球菌:青霉素G,羧苄西林,替卡西林,所有的头孢菌素类,氨基糖苷类,莫匹罗星;鹑鸡肠球和铅黄肠球对万古天然耐药。

药敏试验实验报告讨论(3篇)

药敏试验实验报告讨论(3篇)

第1篇一、引言药敏试验是临床医学中一项重要的微生物学实验,通过对细菌、真菌等病原微生物进行药物敏感性测试,为临床医生提供合理的抗菌药物选择依据,从而提高治疗效果,减少耐药菌的产生。

本文将对药敏试验的原理、方法、结果分析及临床应用等方面进行讨论。

二、药敏试验原理药敏试验的基本原理是利用药物对病原微生物的抑制作用来评估药物的治疗效果。

在体外实验条件下,将抗菌药物与病原微生物共同培养,观察药物的抑菌或杀菌效果。

根据药物抑制病原微生物生长的最低浓度(最小抑菌浓度,MIC)来判断药物对病原微生物的敏感性。

三、药敏试验方法1. 纸条扩散法:将含有不同浓度抗菌药物的纸条贴在琼脂平板上,待细菌生长后观察抑菌圈的大小,以判断药物的敏感性。

2. 稀释法:将抗菌药物按一定比例稀释后,与细菌混合培养,观察药物的抑菌效果。

3. 抗生素浓度梯度法:在琼脂平板上形成不同浓度的抗生素梯度,观察细菌在不同浓度下的生长情况。

4. 自动化技术:利用自动化仪器设备进行药敏试验,提高实验效率和准确性。

四、药敏试验结果分析1. 结果判断标准:根据CLSI(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化协会)标准,将药敏试验结果分为敏感、中介、耐药三种。

(1)敏感:MIC≤某药物敏感阈值,表示该药物对病原微生物具有抑制作用。

(2)中介:某药物敏感阈值<MIC≤某药物耐药阈值,表示该药物对病原微生物的抑制作用较弱,需加大剂量或与其他药物联合使用。

(3)耐药:MIC>某药物耐药阈值,表示该药物对病原微生物无抑制作用。

2. 结果分析:根据药敏试验结果,评估抗菌药物对病原微生物的敏感性,为临床医生提供合理的治疗方案。

五、药敏试验在临床应用1. 抗菌药物选择:根据药敏试验结果,为临床医生提供合适的抗菌药物选择,提高治疗效果。

2. 监测耐药菌:通过药敏试验,及时发现耐药菌的产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3. 个体化治疗:根据患者的药敏试验结果,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菌种培养过程中常见的问题

菌种培养过程中常见的问题

在菌种培养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常见问题。

以下是一些可能出现的问题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法:1. 污染:污染是菌种培养中最常见的问题之一。

可能的污染源包括空气、培养基、仪器设备等。

为了防止污染,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严格的无菌操作:使用无菌技术进行培养操作,包括洗手、穿戴无菌手套、喷雾消毒操作台等。

- 使用高质量的培养基和试剂:选择经过验证和检测的培养基,并确保其无菌。

- 定期检查培养物:观察培养物是否有异常的颜色、形态或气味等变化提示污染发生。

2. 生长不良:菌种在培养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生长缓慢、生长不均匀或无生长等问题。

解决方法可能包括:- 检查培养条件:检查温度、湿度、氧气和二氧化碳浓度等培养条件是否适合该菌株的生长要求。

- 营养补充:检查培养基中的营养物浓度是否适当,并考虑添加合适的营养物以提供必要的生长要素。

- 检查菌种质量:确保菌种的纯度和活力,可以进行冻存备份或重新分离培养。

3. 发生菌株突变:在长期培养过程中,菌株可能发生突变,导致菌株特性的改变。

要解决这个问题,可采取以下措施:- 定期进行感性检查:定期检查培养基中的菌株特性,如形态、生长速度、代谢产物等。

- 保存原始菌株:在培养初期获得的原始菌株可以保存备份,以备将来恢复原始性状或与突变菌株进行比较。

4. 产物产量低:如果所期望的产物产量低于预期,可能是由于某些因素的影响。

解决方法可能包括:- 优化培养条件:例如,调整温度、pH值、培养基组分等,以最大程度地促进产物的合成和积累。

- 改进培养策略:例如,采用特定的培养方式(如批量培养、连续培养、补料策略等)来提高产物产量。

- 改进菌株选择:有时候,通过筛选和选育新的高产株系或采用遗传工程手段来改进产物产量。

5. pH 值偏离理想范围:菌种在培养基中的生长和代谢通常对pH 值敏感。

如果pH 值偏离了菌种所需的理想范围,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调整培养基的pH 值:通过添加酸或碱来调整培养基的pH 值,使其适应菌种的生长要求。

药敏试验实验报告问题

药敏试验实验报告问题

一、实验背景与目的1. 实验背景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细菌耐药性问题日益严重,对临床治疗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为了合理选择抗生素,提高治疗效果,降低细菌耐药性,药敏试验成为临床微生物学检测的重要手段。

2. 实验目的(1)了解药敏试验的基本原理和方法;(2)掌握药敏试验结果的判断标准;(3)分析不同抗生素对细菌的抑菌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二、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材料(1)菌株: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等;(2)抗生素:青霉素、头孢唑啉、头孢曲松、氨苄西林、阿莫西林等;(3)培养基:肉汤培养基、琼脂培养基等;(4)仪器:恒温培养箱、菌落计数器、显微镜等。

2. 实验方法(1)菌株培养:将菌株接种于肉汤培养基,37℃培养18-24小时;(2)药敏纸片法:将抗生素纸片贴在琼脂培养基表面,将培养好的菌株接种于培养基中央,37℃培养18-24小时;(3)结果观察:观察并记录菌落生长情况,根据抑菌圈大小判断菌株对药物的敏感性。

三、实验结果与分析1. 金黄色葡萄球菌(1)青霉素:耐药;(2)头孢唑啉:耐药;(3)头孢曲松:敏感;(4)氨苄西林:耐药;(5)阿莫西林:敏感。

2. 大肠埃希菌(1)青霉素:耐药;(2)头孢唑啉:敏感;(3)头孢曲松:敏感;(4)氨苄西林:耐药;(5)阿莫西林:敏感。

3. 肺炎克雷伯菌(1)青霉素:耐药;(2)头孢唑啉:耐药;(3)头孢曲松:敏感;(4)氨苄西林:耐药;(5)阿莫西林:敏感。

四、问题与讨论1. 药敏试验结果的准确性受多种因素影响,如菌株培养条件、抗生素浓度等。

如何提高药敏试验结果的准确性?2. 在临床治疗中,如何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合理选择抗生素,避免细菌耐药性的产生?3. 随着新型抗生素的不断研发,药敏试验的药物种类也在不断增加。

如何优化药敏试验,提高检测效率?4. 药敏试验结果受到菌株变异、抗生素耐药基因等因素的影响。

如何提高药敏试验结果的可靠性?5. 在药敏试验过程中,如何处理抗生素耐药菌株的检测?6. 药敏试验结果的报告形式如何优化,使其更便于临床医生理解和应用?7. 药敏试验在临床治疗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何进一步发挥?8. 如何加强药敏试验的规范化管理,提高检测质量?五、结论药敏试验是临床微生物学检测的重要手段,对合理选择抗生素、提高治疗效果、降低细菌耐药性具有重要意义。

医院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中常见问题调研及改进对策探讨

医院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中常见问题调研及改进对策探讨

医院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中常见问题调研及改进对策探讨在医疗领域中,病原体的分离培养和药物敏感性测试是非常关键的一步。

通过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对病原体进行鉴定和分析,有助于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和避免抗生素滥用。

但在实际应用中,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中存在一些常见问题,本文将对这些问题进行调研,并提出改进对策。

细菌培养中的问题培养场所不合适在细菌培养过程中,需要将试管、平板等放入恒温箱中,温度和湿度等条件需要精准控制。

然而,在部分医院中,培养场所并未得到妥善的管理,导致封闭环境中的微生物污染。

同时,一些医院内科细菌培养室在制定设计方案时事先并未考虑到恒温箱的寿命等技术性要求,导致设备老化、运行寿命短等问题。

结果与真菌混杂细菌和真菌的分离培养需要不同的条件和介质。

有时,细菌和真菌可能同时存在并共存生长,而细菌培养过程中,可能存在真菌的污染,导致培养结果出现假阳性。

培养时间过长或过短培养时间的不同直接会影响细菌的生长情况。

培养时间过长,会导致菌落过于庞大、数量众多从而给后续药敏试验带来困难,甚至在读取结果时出现歧义或误读。

另外,由于医疗人员需要快速的获取病人的细菌结果,培养时间过短会缩短含意明确的药物诊断周期,从而带来副作用的风险。

药敏试验中的问题药敏纸片使用错误或不当药敏纸片上的药物种类丰富,并且不同药物对细菌敏感度不同。

药敏试验需要精准配制,并且在操作前精确估算、如何正确地将药敏试纸放置在津贴表面上,使用药物浓度和时间都应该得到平衡。

不同细菌菌株的敏感性差异不同的细菌菌株对药物的敏感性是不同的,而不同的药敏试验方法可能会对结果产生误差。

这是因为,药敏试验中的测量技术和条件还没有到达全自动化的水平,未能对药物浓度进行准确包气泡、一步加药以及精确监控反应时间等。

未能及时分离并鉴定菌株在药物治疗过程中,病情往往非常紧急。

国内一些医院未能及时地对病人的细菌分离和肿瘤组织分析进行检测,导致细菌种类的鉴定存在误差。

这样会导致药物治疗方案有偏差,病情得不到有效控制,严重时甚至会危及患者生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院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中常见问题
范文
Common problems in hospital bacterial culture and dru
g sensitivity test
编订:JinTai College
医院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中常见问题范文
前言:毕业论文是普通中等专业学校、高等专科学校、本科院校、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本科及研究生学历专业教育学业的最后一个环节,为对本专业学生集中进行科学研究训练而要求学生在毕业前总结性独立作业、撰写的论文。

本文档根据毕业论文内容要求和特点展开说明,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调整修改及打印。

感染性疾病较常见,其中大多数为细菌感染和病毒感染,除病毒病原检测较困难未普及外,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是一项成熟普及的技术。

详细内容请看下文毕业论文范文:医院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中常见问题。

按理所有感染性疾病均应根据培养及药敏结果选用抗生素,即细菌感染性疾病的病原学培养率应达到100%才是最理想的,由于有的病例需多次培养,故按培养次数占病例数百分比还应超过100%,只有这样,该试验指导临床的价值才能真正体现。

然而,由于许多原因,许多医院的感染性疾病的病原微生物标本送培养率都在50%以下,应当重复送检的标本更少,
同时,有限的送培标本还存在标本合格率低即采集时机、方法、采集途径、采集量的不科学问题,及时采集后的保护、送检时间、条件也有不当造成污染或病原体破坏而影响培养阳性率的情况,故在临床工作中正是由于感染性疾病病原送培率低、送培质量难保证,故造成了培养结果难以指导临床选药、经验性使用抗生素的现象极为普遍的情况,遇疗效不好则频繁更换,不仅疗效不佳,而且这又是产生和促进细菌耐药性增加的因素之一。

固定化、商品化的药敏试剂盒限制了抗生素药敏试验范围,
有时结果形同虚“试”。

微生物室把临床标本中的细菌培养出来后,做药敏试验
是购买商品化的药敏试验盒来进行的,而生产商家在药敏试剂板中只随机或意向性固定了近20中左右的抗生素,也就是说,药物敏感范围只能按药敏板中的抗生素种类做,不可能在本院使用时改变,如果这20种抗生素的种类均耐药,那么20种以外抗生素又哪些敏感呢?指导作用甚微,临床上又只得经验性
用药。

-------- Designed By JinTai College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