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时期三教鼎力的原因和表现分析

合集下载

隋唐盛世开放繁荣中 国古代的鼎盛时期

隋唐盛世开放繁荣中 国古代的鼎盛时期

隋唐盛世开放繁荣中国古代的鼎盛时期隋唐盛世:开放繁荣,中国古代的鼎盛时期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隋唐时期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着独特的光芒。

这一时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科技发达,是中国古代社会的鼎盛阶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政治方面,隋朝建立了三省六部制,这一制度使得决策、审议和执行权力相互分离又相互制约,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集权。

唐朝在继承和完善这一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科举制度,打破了世家大族对官场的垄断,为社会各阶层的人才提供了入仕的机会,扩大了统治基础。

唐太宗李世民虚心纳谏,任用贤臣,如房玄龄、杜如晦等,开创了“贞观之治”。

唐玄宗李隆基前期励精图治,开创了“开元盛世”,使得唐朝的政治清明,社会稳定。

经济上,隋唐时期的农业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均田制的推行,使得农民有了一定的土地,提高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

水利工程的大量兴建,如大运河的开通,促进了南北经济的交流和发展。

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如曲辕犁和筒车的发明和使用,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手工业方面,丝织业、陶瓷业和冶铸业等行业技艺精湛,产品精美。

其中,唐朝的唐三彩闻名遐迩,丝绸远销海外。

商业也十分繁荣,长安、洛阳、扬州、成都等城市成为了商业大都市,店铺林立,贸易频繁。

唐朝还出现了柜坊和飞钱,方便了商业交易。

文化领域更是百花齐放。

诗歌在唐朝达到了巅峰,涌现出了一大批杰出的诗人,如李白、杜甫、白居易等。

他们的诗作风格各异,题材广泛,反映了社会的方方面面。

李白的诗歌豪放飘逸,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杜甫的诗则沉郁顿挫,反映了社会的现实和人民的疾苦。

散文方面,韩愈、柳宗元倡导古文运动,反对骈文,主张文以载道,对后世的散文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书法艺术在隋唐时期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颜真卿、欧阳询、柳公权等书法家的作品至今仍被人们所称道。

绘画方面,阎立本、吴道子等画家的作品各具特色,展现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人们的生活。

科技方面也有诸多重要的成果。

隋唐时期三教鼎力的原因和表现分析

隋唐时期三教鼎力的原因和表现分析

一、三教鼎力的原因原因隋唐三教鼎立的思想学术新新的出现是汉魏以来儒佛道三教关系历史演变的延续,是三教各自的发展与三教关系长期互动的结果,而从更大的社会文化背景来看,则也是隋唐帝国强盛的文化表现,它与隋唐时的社会政治、经济、科技、军事、边疆开拓、民族交往等都密切相关,隋唐结束了中国数百年分裂动荡局面,实现天下的统一,经过数十年的恢复和发展,唐代达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阶段,经济发展,国势强盛,社会安定,文化繁荣。

1、从政治上看,隋唐时期的政治在总体上较为稳定,特别是唐朝前期政治清明,君主明智,行政运作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监督与制约机制,决策往往能在众臣的讨论和权衡下作出,这种相对稳定的政治局面在文化上则表现出一种包容与开放的形态,从而为各种思想学术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因此,我们可以看到,隋唐时期的帝王虽然出于个人的好恶而会表现出对儒佛道三教的不同态度,但基于现实的考虑,他们基本上都采取了三教并用的文化政策,正是顺应大一统社会政治的需要,同时在帝王三教并用的宗教文化政策的推动下,隋唐时期出现了儒佛道三教鼎立,三教共同发展的思想学术新局面。

2、经济繁荣与科技文化灿烂对隋唐思想学术的推动也不可忽视。

隋唐时期的科技与生产水平处于当时世界的领先水平。

人们在城市规划、水利建设、种植、建筑、丝织、制茶、陶瓷、冶金、造船等各个领域,总结前人的经验,主动与世界各民族相互学习交流,不断开拓积累,发明创新,创造出了令世人瞩目的科技成就,并大大推动了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等经济的发展,为社会的安定和思想学术的繁荣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当时的社会经济、科技文化所表现出的民族创造力和丰富想象力等与隋唐思想学术所表现出的精神特征也是非相吻合的。

隋唐时,思想学术的发达表现在许多方面经学上出现了王通的新的解经学和融合南北学风的孔颖达等人编撰的《五经正义》以及各种私家注疏史学上公私修史都非常盛行,出现了刘知几《史通》这样的中国古代第一部史学理论专著。

三教整合的原因及历程

三教整合的原因及历程

三教融通的原因及过程一、三教融通思想产生的原因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始终与中国固有的以儒、道为代表的思想文化发生着密切的关系,有冲突,更有磨合以致相互融合的复杂关系,儒、释、道三教在冲突中融合,在融合中发展,这构成了汉代以后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重要内容。

正如日本学者所说“佛教传来以后的中国宗教史,是儒、道、佛三教的交涉史' ,正是在三教之间的相互冲突和融合中,源远流长的中国思想文化吸纳新的内容与养料,经过数千年的递擅演变最终形成了“三教合一”的基本格局。

佛教所以能够为中国传统文化所接纳,使佛教作为一种外来文化最终能在中国生根、开花、结果,三教之间实现融通,其原因主要在于: 第一,中国传统文化强大的包容性中国传统文化面对佛教的传播、发展表现出极强的包容性禾一}同化力。

中国文化经过长期的发展,已经逐步走向成熟。

两汉时虽“独尊儒术”,但并不能真正做到“罢黔百家”,而且在儒家内部也分化为不同的学派,文化的多元性正是其生命力所在。

中华文化犹如大海,它是不会拒绝江河的汇入的,有了这种恢宏之气,是能够正视自身和外外来文化的长短优劣,取寸之长补尺之短,而不会视外来文化为洪水猛兽。

历史上多次发生的文化交流和碰撞,充分表明了这一点。

第二,佛教方面表现出较强的适应性和调和性外来佛教传入中国后,一方面十分注意依附迎合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另一方面也在努力调和与儒、道思想矛盾的同时,不断地援儒、道入佛,并极力论证佛教与儒、道在根本上的一致性,从多方面拉进三者之间距离,积极倡导三教一致论,从而使儒、释、道三教关系趋于融合。

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融合,是双方按自己的模式去建构、塑造、规范对方,并相互吸收、相互促进,最终创造出民族化的中国佛教和融汇了佛教思想成果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新型态。

三教融通的表现一、三教融通关系论说佛教初传之时,中土的人们对它了解甚浅,常把它与当时人们所熟悉的黄老之学、神仙方术混为一谈,并用儒家观点阐释佛陀。

隋唐时期儒释道的冲突与融合

隋唐时期儒释道的冲突与融合

隋唐时期儒释道的冲突与融合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也是儒释道三教之间冲突与融合的时期。

在隋唐时期,儒学、佛教和道教三教竞相发展,各自都有一定的影响力和支持者。

不同的教派在宗教信仰、文化传承和社会价值观等方面存在冲突,但同时也出现了相互融合和共存的现象。

隋唐时期的儒学主要代表是孔子的儒家学派,强调儒家经典的学习和理论研究。

儒学注重社会道德伦理和政治治理,主张“仁者爱人”、“君子之交淡如水”。

儒学要求人们按照礼义廉耻的准则行事,强调个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在隋唐时期,儒学得到了朝廷的大力支持,成为官方教育的主流。

儒学影响极大,塑造了当时社会的道德风尚和行为规范。

与儒学相对的是佛教,佛教在隋唐时期迅速传播并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佛教强调解脱和超越尘世的境界,宣扬舍离欲望和苦难,追求内心的平静与智慧。

在佛教的教导下,人们开始关注来世的命运,对现世的欲望产生了淡漠的态度。

佛教的影响使得人们对生死和轮回的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塑造了当时社会的宗教信仰和精神追求。

除了儒学和佛教之外,道教也在隋唐时期兴盛起来。

道教强调与自然和谐,追求长生不老和神仙境界。

道教强调修炼内丹和炼气养生,主张追求无为而治,讲求顺应自然和道德自觉。

隋唐时期的社会变革和政治动荡,使得人们对道教的追求越来越浓烈。

道教在隋唐时期逐渐发展成为独立的宗教体系,与儒学和佛教形成鲜明的对比。

在隋唐时期,儒学、佛教和道教的冲突是不可避免的。

儒学注重道德修养和良好的社会秩序,而佛教和道教则强调个人的超越和脱离尘世。

儒学对佛教和道教的影响感到担忧,认为佛教和道教的修行会让人们远离社会责任和家庭义务。

佛教和道教则对儒学的世俗观念和礼教制度持有批评态度,认为儒学过于注重外在形式和社会规范,忽略了人性的解脱和境界的追求。

然而,隋唐时期也出现了儒释道三教的相互融合和共存。

隋朝时期,佛教和儒学之间的融合尤为明显。

一些佛教寺院成立了儒学讲堂,推崇儒学经典的学习和传承。

隋唐的国家统一与繁荣

隋唐的国家统一与繁荣

隋唐的国家统一与繁荣隋唐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辉煌的时期,这一时期不仅实现了国家的统一,也带来了繁荣的局面。

那么,在隋唐时期,是如何实现国家的统一与繁荣的呢?首先,隋唐时期实现国家统一的重要原因是政治制度的改革与创新。

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隋朝建立了三省六部制,并设置了地方行政区域,实行了一级一官制。

这些政治制度在隋朝被完善,也为唐朝的统治铺垫了基础。

唐朝在隋朝的基础上进行了进一步的改革,实行了科举制度,这使得政治体制更加稳定和有效。

科举制度为各个阶层提供了晋身的机会,从而增加了人民对国家的认同感和忠诚度。

其次,隋唐时期的国家统一与繁荣得益于良好的经济发展。

隋朝修建了大运河,连接了南北两条运输大动脉,大大促进了商品和人口的流通。

而唐朝在隋朝的基础上继续修建和维护大运河,并发展了海上贸易,使得经济得到了进一步的繁荣。

隋唐时期的经济繁荣也与农业的发展密不可分。

在这一时期,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改进,农作物的种植面积也不断扩大,这极大地提高了农业产出。

隋唐时期的经济繁荣为国家统一创造了有力的物质基础。

再次,文化繁荣也是隋唐时期国家统一与繁荣的重要表现之一。

隋朝积极推动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开创了隋唐文化的黄金时代。

著名的文人骞杨拜、文学家杜甫等在这一时期涌现出来,在他们的努力下,隋唐文学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与此同时,隋朝亦推动了文化艺术的繁荣发展,建立了许多资政学府,培养了大量的人才。

这些文化的繁荣与国家统一密切相关,在一定程度上凝聚了人们的力量,增强了国家的凝聚力。

总结来说,隋唐的国家统一与繁荣得益于政治制度的改革与创新、经济的发展以及文化的繁荣。

这些因素相互作用,使得隋唐时期的国家统一与繁荣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一段辉煌篇章。

隋唐时期的国家统一与繁荣不仅给后世留下了重要的历史遗产,也对当代中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我们应当从隋唐的成功经验中吸取教训,不断推动国家的发展与进步。

16盛世隋唐——隋唐的文化昌荣

16盛世隋唐——隋唐的文化昌荣
◎鉴真东渡路线图
中外文化交流
3.其他文化交流
(1)唐都城长安聚集了许多国 家和地区的使节、商人、侨 民,成为当时的国际大都会。 (2)新罗、日本向唐朝派遣了 许多使节和留学生,两国文化 都受到唐朝的巨大影响。 (3)唐朝后期,不少西亚商人 在广州、泉州等港口城市定 居。
《千金帖》
文学艺术

2.艺术
步 辇


(2)绘画
初唐宫廷画,代表作业阎立本《步辇图》
盛唐宗教画,代表人物是吴道子,被尊为“画圣”,代表作《送子天王图》
吴道子《送子天王图》(摹本)
敦煌莫高窟的壁画
科三技.科学技术的发展
(1)建筑: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建筑的成熟期。隋朝工匠李春设计建造的赵州桥,是
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
第十六讲 盛世隋唐
————隋唐的文化昌荣
【隋唐时期的文化特征】
隋唐文化兼容并蓄、全面繁荣。 (1)儒道佛三教并行,中晚唐儒学开始复兴; (2)文学艺术繁荣昌盛; (3)科技发达; (4)中外文化交流频繁。
一.儒学、道教与佛教的进一步发展

1.儒学

(1)汉代: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儒学独尊地位
儒2学.道、教道—教—与从佛道教家哲的学发思展想体系中衍生出的宗教组织派别 道
(1)魏晋南北朝:中国本土宗教道教在民间广为传播;道教

受到儒学的影响,主张“贵儒”和“尊道”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三 清
(2)唐朝: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奉老子为祖先,
道教最受尊崇
◎道教的“八卦”和“五行”学说
儒学3.、佛道教—教—与西佛汉教末的年发传入展中国的外来宗教
《 多

隋唐帝国的辉煌与盛衰

隋唐帝国的辉煌与盛衰

隋唐帝国的辉煌与盛衰隋唐帝国是中国历史上极为辉煌和重要的时期之一。

从隋文帝杨坚开创隋朝开始,到唐玄宗的安史之乱,这个时期饱含着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辉煌与盛衰。

本文将从隋唐帝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三个方面来探讨这一时期的辉煌与盛衰。

隋唐帝国的政治辉煌与盛衰在于其政权的统一与行政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隋朝从南北朝的动荡中崛起,杨坚通过一系列改革,建立了集中的政治体制,将各个地方的势力整合起来,实现了政权的统一。

而唐朝在隋朝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行政制度,设立了内外两府,建立了科举制度,使得国家治理更加高效和规范。

这一统一的政权和完善的行政制度为国家的繁荣与辉煌奠定了基础。

隋唐帝国的经济辉煌与盛衰在于其疆域的扩张和国内外贸易的发展。

隋朝统一中国后,进行了一系列的西南和南方的军事征服,使得国家的疆域面积大大扩大。

在唐朝时期,太宗、贞观时期更是进一步扩张了国土,使得帝国的疆域遍及东亚、东南亚、中亚以及西域地区。

这样广阔的疆域为帝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资源。

同时,随着唐朝对外贸易的开展,丝绸之路的繁荣,国内外的商业交流和经济往来不断增强,促进了城市的发展和商品经济的繁荣。

这为帝国的经济繁荣与辉煌奠定了基础。

隋唐帝国的文化辉煌与盛衰在于其文学、艺术和科学等领域的繁荣与创新。

唐朝是中国文化史上的黄金时代,以诗人杜甫、李白为代表的文人墨客,创作了大量的优秀诗歌作品,使得唐诗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巅峰之作。

同时,唐朝还涌现出了一大批的文化名人,如王勃、骆宾王、杨炯等,为帝国的文化辉煌贡献了力量。

此外,唐朝还发展了盛唐画派,开创了绘画艺术的新篇章。

在科学领域,唐朝人对天文、地理、药学等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和发明,为中国古代科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这一丰富多元的文化繁荣,使得隋唐帝国成为东方文明的灿烂典范。

然而,隋唐帝国的辉煌与盛衰在于其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不平衡和内外因素的影响。

随着唐朝的权力逐渐集中于宦官集团和权臣手中,政治腐败逐渐加剧,导致了盛唐后期的安史之乱和玄宗末年的黄巢之乱等一系列的动乱。

隋唐王朝的繁荣和辉煌

隋唐王朝的繁荣和辉煌

隋唐王朝的繁荣和辉煌在隋唐王朝的历史长河中,繁荣和辉煌伴随着这个盛世王朝,留下了无数辉煌的篇章。

隋唐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不仅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取得了空前成就,而且对中国乃至世界历史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隋唐王朝的繁荣和辉煌进行探讨。

一、政治繁荣隋唐王朝在政治上的繁荣主要表现在统一国家、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和推进君主专制等方面。

隋唐王朝建立后,通过一系列战争和征服,统一了中国大部分地区,建立起了一个庞大的帝国。

在政治制度上,隋唐王朝实行中央集权制度,大大加强了中央政府的权力,有力地束缚了各地方势力,使得国家得以统一。

同时,皇帝在政治上拥有绝对的权力,实行君主专制,这样的政治体制为隋唐王朝的繁荣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经济繁荣隋唐王朝在经济方面的繁荣主要表现在发展农业、工商业、加强文化贸易等方面。

在农业方面,隋唐王朝实行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了对农业的支持和管理,发展了水利灌溉工程,提高了农业生产力。

同时,隋唐王朝还大力发展工商业,建立了许多手工业和商业中心,促进了商品生产、流通和交换。

文化贸易更是隆盛,国际间的文化交流也十分频繁,为经济的繁荣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三、文化繁荣隋唐王朝在文化上的繁荣主要表现在文学艺术、科学技术、教育思想等方面。

在文学艺术方面,隋唐王朝涌现了一大批杰出的文人诗人,如王勃、杜甫、李白等,他们的诗歌作品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珍品。

科学技术方面,隋唐王朝注重发展科学技术,并在农业、纺织、冶炼、航海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为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传播和发展贡献了力量。

同时,教育思想也得到了广泛传播和发展,学术思想有了飞跃式的发展,推动了古代中国文明的繁荣。

综上所述,隋唐王朝的繁荣和辉煌是综合性的,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而这些方面又相互交织、相互促进,形成了一个辉煌灿烂的传奇。

正是这些繁荣和辉煌,使得隋唐王朝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为后代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和宝贵的历史经验,至今仍然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启示和思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三教鼎力的原因原因
隋唐三教鼎立的思想学术新新的出现是汉魏以来儒佛道三教关系历史演变的延续,是三教各自的发展与三教关系长期互动的结果,而从更大的社会文化背景来看,则也是隋唐帝国强盛的文化表现,它与隋唐时的社会政治、经济、科技、军事、边疆开拓、民族交往等都密切相关,隋唐结束了中国数百年分裂动荡局面,实现天下的统一,经过数十年的恢复和发展,唐代达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阶段,经济发展,国势强盛,社会安定,文化繁荣。

1、从政治上看,隋唐时期的政治在总体上较为稳定,特别是唐朝前期政治清明,君主明智,行政运作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监督与制约机制,决策往往能在众臣的讨论和权衡下作出,这种相对稳定的政治局面在文化上则表现出一种包容与开放的形态,从而为各种思想学术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因此,我们可以看到,隋唐时期的帝王虽然出于个人的好恶而会表现出对儒佛道三教的不同态度,但基于现实的考虑,他们基本上都采取了三教并用的文化政策,正是顺应大一统社会政治的需要,同时在帝王三教并用的宗教文化政策的推动下,隋唐时期出现了儒佛道三教鼎立,三教共同发展的思想学术新局面。

2、经济繁荣与科技文化灿烂对隋唐思想学术的推动也不可忽视。

隋唐时期的科技与生产水平处于当时世界的领先水平。

人们在城市规划、水利建设、种植、建筑、丝织、制茶、陶瓷、冶金、造船等各个领域,总结前人的经验,主动与世界各民族相互学习交流,不断开拓积累,发明创新,创造出了令世人瞩目的科技成就,并大大推动了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等经济的发展,为社会的安定和思想学术的繁荣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当时的社会经济、科技文化所表现出的民族创造力和丰富想象力等与隋唐思想学术所表现出的精神特征也是非相吻合的。

隋唐时,思想学术的发达表现在许多方面经学上出现了王通的新的解经学和融合南北学风的孔颖达等人编撰的《五经正义》以及各种私家注疏史学上公私修史都非常盛行,出现了刘知几《史通》这样的中国古代第一部史学理论专著。

宗教上,佛道二教当时都进人了新的发展时期,佛典翻译的数量和质量都超过了前代,中国僧人的著述更是十分丰富,创造性地继承发展了印度的佛学思想,而道教理论体系的出现和道教学者的辈出则标示出中国道教走向兴盛,类书编纂此时也发展到相当的水平,出现了《艺文类聚》等一大批对后世有重大影响的类书。

在文化制度建设方面值得一提的是,隋唐开始实行了科举制度,它有力地推动了思想文化的发展特别是儒家思想在社会民众中的传播与普及,从而为形成儒学恢复正统地位而又与佛道鼎足而立的隋唐文化格局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3、隋唐思想学术的充分发展和儒佛道三教的鼎立,与当时广泛的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以及由此而形成的文化多元及社会对多元文化所具有的开放心态也密切相关。

隋唐时期,中国周边不断兴起强盛的部族,虽然常对内地造成侵扰,但隋唐王朝以其军事的强大和国力的强盛为基础,在总体上对周边部族采取了宽容、接纳和融合的政策立场。

伴随着大一统下的民族融合的进程,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和融合也得到了充分的展开,其中尤以胡汉文化之间的融合最为显著。

除了与周边民族的交往之外,隋唐王朝与海外的交流也十分密切。

隋唐先进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技术等在当时世界上享有盛誉。

随着海陆通道的建立与完善,隋唐与世界各国之间的经贸和文化交流也日趋频繁,域外的使臣、僧侣和学者纷纷前来,既学习中国文化,同时也将当地的文化和技术带人了中国。

正是不同民族与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使隋唐时的文化呈现出了鲜明的多元化的特色。

表现在宗教上,当时的长安等地除了佛教、道教之外,就还流行着伊斯兰教、袄教、景教、摩尼教等。

对多元文化的宽容既表现出了隋唐的盛世气象,也为外来的佛教文化与中国传统的儒、道文化鼎足而立提供了重要的文化氛围和适宜的文化环境。

4、儒佛道三教关系经过长期的演变而在隋唐时期出现三教鼎立的新局面,这与儒佛道各自的特点以及中国思想文化的根本特质也有密切的关系。

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本质上是一种关人的学问,重视现实的社会和人生是其最根本的特质。

作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主流与基础的
儒家思想在这方面表现得最为突出,而道家与道教也从不同的角度丰富了这种充满现实主义情怀的人生论。

外来的佛教正是在中国传统思想文化重现世现生的人文精神的影响下充分拓展了其本身蕴涵却又被整个思想体系窒息的对人和人生的肯定,并以此为契机而与儒、道融合互补,以其独特的人生哲学与儒、道一起人世发挥着作用。

正是基于对人及人生问题的探讨,三教鼎足而立的新局面才于隋唐时期得以形成,而隋唐三教鼎立的思想学术新局面,其本身又对隋唐的儒学、佛学和道学等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5、另外,隋唐时期的一些学者的观点也对三教鼎力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隋代儒者王通提出三教归一的主张;,唐朝王绩提出孔子、老子、释迦牟尼的根本教法一致的观点。

柳宗元亦主张儒佛一致, 对韩愈的排佛提出不同意见。

在佛教方面, 中唐神清著《百善论》,密宗作《华严原人论》,主张三教一致、三教并行。

此一时期出现了伪经, 如《芋兰盆经》《父母恩重难报经》, 显示了佛教与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调和性和圆融性。

中国佛教宗派在佛教的基础上对儒道思想进行融合。

二、隋唐时期三教鼎力的表现
1、儒学
儒学作为中国古代社会的官方之学, 尽管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曾一度中衰, 但到了唐代, 由于统治阶级的大力提倡而又得以迅速恢复并进一步发展。

对于传统儒学, 唐代继承了隋代统一经学南学、北学的成果, 积极予以扶植。

从历史上看,隋代就出现了刘悼、刘炫二大儒,们学贯南北,博通古今,所撰《五经义疏》影响很大。

隋末又有大儒王通出现,王通志在提出一个成系统的区别于传统经学的新经学,在解经方法上也转向注重内在义理,其“三教可一”的提倡,显示出其站在儒家的立场上开始正面回应佛、道的挑战并融会佛、道以求自新的努力。

中唐以后的韩愈、柳宗元、刘禹锡、李翱等人正是由此而进一步推进了复兴儒学的进程。

2、佛教
隋唐时期是中国佛教文化的繁荣时期。

隋唐佛教文化的繁荣,表现在佛教发展的规模、佛教宗派的创立以及佛经、著述、思想学说、文学艺术等许多方面,它构成了整个隋唐时代思想学术繁荣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佛教在唐代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 组织译场, 大规模翻译佛典。

唐代译出的佛典总数达435部, 2476卷。

由于唐代的译师基本上都兼通汉语和梵文, 能够比较准确地译出经文, 从而在译经史上开辟了一个新时代, 被称为“新译”。

第二, 创立佛教宗派。

随着佛教的兴盛, 隋代产生了天台、三论两个宗派, 到唐代创立了唯识宗、贤首宗、禅宗、律宗、净土宗和密宗六个宗派。

佛教宗派的出现标志着佛教中国化的成熟。

如果说翻译佛经是移植,那么创立宗派则是创造。

唐代佛教就是在移植和创造的过程中发展的。

3、道教
道教在隋唐时期也进人了其发展的兴盛时期。

在这个时期,道教的社会地位大大提高,人数增加,学者辈出,其教义更具理论色彩,斋酷仪式更趋完备,炼丹术的发展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而道教理论的空前繁荣则是这个时期道教的最大特色。

这个时期道教的兴盛首先与其得到了统治者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扶持从而成为“皇族宗教”有密切的关系,同时也与隋唐以儒佛道三教鼎立为基本格局的多元文化背景相关。

唐代是道教全面发展的繁荣时期, 唐朝皇帝自认为是道教始祖李耳的后裔, 一再表示要优先尊崇道教( 但实际上是三教并重) 。

从武德八年( 625年) 唐高祖下诏宣布道教为儒、佛、道三教之首开始, 道教就青云直上。

尤其是从贞观十一年( 637年) 唐太宗再次宣布尊崇道教, 一直到唐玄宗时代, 除武则天时代外, 道教更是春风得意, 气势大涨。

相应, 在唐代, 著名的道教学者如王玄览、司马承祯、李筌、吴筠等相继出现, 他们致力于道教理论的研究并能自成体系。

另外, 唐代对道书的整理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唐玄宗开元年间, 专门收集道书, 编辑《一切道经》, 使道教典籍成为“藏”。

玄宗还亲自注释《道德经》, 并命士庶家藏一本《道德经》,
贡举人加试老子策。

这些不仅说明道教的盛行, 而且把道教的地位空前提高了。

总之,隋唐思想学术的发展,是在三教鼎立的三教关系新局面下展开的。

而隋唐三教鼎立的三教关系新局面,不仅推动了隋唐思想学术的发展,而且也对唐宋以后的中国思想学术产生重要影响。

隋唐时期儒佛道三教理论上的融合,虽然主要还是各家立足于本教而融摄其他两教以丰富发展自己,三教一致的提倡,主要也还只是强调三教在维系封建统治、协助社会教化方面的一致性,但它却为唐宋以后三教思想理论上的进一步融合奠定了基础。

唐宋之际,三教鼎立的局面逐渐让位于三教合一,至宋代,随着新儒学的出现和被定于一尊,儒佛道三教终于形成了绵延千年之久的以儒家为本位的三教合一思潮。

宋代以后,以心性论为主要哲学基础的三教合一逐渐成为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主流。

儒佛道三教经过长期的冲突与交融,在中国这块注重现实人生的土地上终于找到了以儒为主、以佛道为辅的最佳组合形式,找到了各自的归宿,至今仍在社会文化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发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