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民和喇家齐家文化遗址

合集下载

古灾难遗址发掘的现实意义——以青海民和喇家遗址为例

古灾难遗址发掘的现实意义——以青海民和喇家遗址为例
发掘 有何 重要 的现 实意 义?笔 者将 遗址 的发 掘情况 进行 梳理 , 中找到答 案 。 从


喇 家 遗 址 地 理 概 况
喇家遗址位于青海 民和县南部的官亭盆地。官亭盆地是黄河上游谷地一个相对封闭的小盆地 ,
12 6
面积 约 6 0万平 方公 里 。盆地 内是海 拔 1 0 8 0米 左 右 的黄河 冲积 平 原 。盆 地 周 围是 海 拔 2 0 0 0米 的山
青 海社会科 学 2 1 年 第 4期 01
古 灾 难 遗 址 发 掘 的现 实 意 义
以青 海 民和 喇家遗 址 为例
李 洋

要 :青海民和 喇家遗址 , 是我 国考古发现的并经科学印证 的 第一 处史前灾难遗存 。这一 重要发
现的科学意义超 出了考古 学的 学科界 限, 多学科 交叉和综合研 究提供 了依据 , 为 对探讨 史前 4 0 00年 左右 生态环境、 自然灾害对古人 类活动 的影 响与人 类文化 的关 系等 问题均具有重要意义。
关 键 词 :喇 家遗 址 灾难 遗 存 古地 震 洪水
中 图分 类 号 : 9 8 74 4 K 2 .2 .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 编 号 :10 - 2 3 ( 0 1 0 _0 6 — 0 0 1 3 8 2 1 )4 _ 12 4
作者简介 : 李洋 , , 女 青海省博物馆文化服 务部主任 。研 究方向: 史前文化。
地 。黄河 自西 向东 穿过 盆地 , 有积 石峡 、 有寺 沟 峡 。黄 河南 岸 是 甘 肃省 积 石 山 县 ; 西 东 北岸 为 青 海 省
民和 土族 回族 自治 县 , 括 了官 亭镇 、 I 包 中川 乡和峡 口乡 , 称为 三 川 地 区 。官 亭镇 以南 约 2公 里 的 黄河

关于青海喇家遗址几个相关问题的探析

关于青海喇家遗址几个相关问题的探析

化 、辛店文化等不同文化内涵的聚落遗址 ,也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我国 惟 一一处大型灾难遗址 ,保 留了4 o o o g前大地震 、黄河大洪水等多重 灾难遗迹 ,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 内涵 ,对进一步探讨史前人 地关系 ,尤其是发生灾变的极端关系 ,提供着重要的考古实例。现就 喇家遗址 的几个相关问题做以下探析 :
1 关于遗 址环境 据环境考古 资料显示 : 4 a 0 o 年前 左右喇家遗址 为密林式情景 ,树 木高大繁密 ,与现在林木稀疏多为平整农 田的情景大不相 同。遗址的 古 生态环境优 良,属半森林 、半草原状态 ,适合人类生存 ,既可狩猎 采集 ,也可种植养殖 。可 以想象 ,那时人们生存无忧 ,物资富足 ,为 了发展生产 ,人们学会 了制造各种工具 ,工具的生产和使用促进 了生 产力的提高 ,由此带动社会各个方面相继发展 ,这就是文 明的起源 。 黄河流 域历来 被认为 是我 国文明 的发 源地 ,最 根本 的原因就在 于它 得天独厚的 自然生态环境。但这种状况所展示的另一面则是 :人类如 果仅依赖 自 然环境生存 ,就必将受到其负面不利 因素 的影响 , 自 然灾 害将严重影响和威胁到人类的生活和生存 ,喇家灾难遗址最充分 的说 明 了人与 自 然 的这种依存关系 。从遗址分布 的整体环境来看 ,遗址 的 级台地在古环境 中属河滩地 ,史前人类居住和生活 的遗迹分布在黄 河二级 台地上 ,从二级 台地开始到一级 台地呈下坡慢滩地势 ,遗址一 直延伸到 了河滩地 。目前分 阶较 明显 的台地则是后来形成 ,人们从 台 地前沿取土填充河滩一级 台地平整 出田地 ,用来种植农作物形成 了人 为高低错落的坎 ,坎 因水势引导 自 然形成扇形 ,左为 吕家沟 ,右为 岗 沟 ,前沿为两条季节河流 的汇合处 。据 图纸分析结果显示 ,现在 的岗 沟很有可能在4 0 0 0  ̄前就 已经存在 ,它既是一条季节河 ,也是一条古 河流 ,岗沟与 吕家沟 的河水汇聚后一直流 向前方汇入黄河 ,汇流处也 形成扇面 , 但这个扇面处 于一级台地并不适合人们居住 。

青海喇家遗址废弃原因再探讨

青海喇家遗址废弃原因再探讨
为进一步证实红色粘土的沉积环境 , 我们对 探方壁上的沙波和房址内的红粘土采样进行了粒
度分析 。分析结果表明 , 红粘土样品具有河流漫 洪相堆积的特征 ⑩。这样通过野外观察和实验分 四、对 《古代中国的环境研究 》一文主要观点的意见
析 , 初步确认房址中的红色粘土是河流堆积物 。 根据河流堆积物形成于古人类居住面之上 , 且遗 址距离黄河只有 1公里 , 推测填充在房址里的红 粘土可能与黄河洪水泛滥有关 。
根据已有的研究成果 , 喇家 遗址在 距今 4000年前后先是遭受到了地震的破坏 , 然后被 来自黄河的特大洪水彻底掩埋 ③。然而最近作者 看到 《古代中国的环境研究 ———关于解释和年 代对应方面的问题 》 (以下简称 《古 》文 ) ④一 文 , 文章中关于喇家遗址灾害事件与我们的认识 存在重大分歧 。笔者认为有必要就这些分歧做进 一步的讨论 , 以便加深我们对喇家遗址灾害事件 的认识 。鉴于该文作者对喇家遗址的古地震基本 没有异议 , 因此本文这里就不讨论古地震对喇家 遗址的影响 , 而只讨论古洪水事件 。
第四 , 该文作者认为我们没有重视 “红粘 土上面叠压着沙波状堆积 ”的现象的问题 。在 红色粘土与二级阶地顶面的交界处发现有沙波 , 还有在棕红色粘土中夹有较多细小的波状砂质条 带的现象 。沙波是河床中的堆积地貌 , 沙波和波 状砂质条带都与流水作用有关 , 说明红粘土可能 与流水有关 。据此 , 结合对红粘土的实验分析 , 我们初步提出了红粘土的洪水成因 。至于该文提 到的 “红粘土上面叠压着沙波状堆积 ”的现象 我们没有见到 。
针对 《古 》文的观点 , 下面将分几个方面 来阐述我们的看法 , 与作者商榷 。
第一 , 关于红粘土的成因 , 该文认为红粘土 成因是泥石流作用的结果 。通过野外考察和实验 分析 , 我们认为从红粘土的地貌分布 、沉积特征 和粒度特征来看 , 都与洪水平流沉积的特征吻 合 , 因此其成因应是黄河特大洪水的泛滥沉积 物 , 而 不 是 泥 石 流 λξ 。因 为 : 1. 地 貌 形 态 上 , 泥石流堆积地貌是扇状堆积体 , 其纵剖面呈上凸 形 , 从扇顶到扇缘坡度降低 、厚度减小 , 而黄河 两岸的红粘土顶部平坦 , 分布面积广泛 , 厚度都 是从阶地前缘向后缘逐渐尖灭 , 这与泥石流的特 征不符 ; 2. 从分布范围来看 , 官亭盆地 (暂不 包括循化盆地内的红粘土 ) 黄河两岸二级阶地 上的红粘土具有相同的沉积特征 , 沉积特征的一 致性说明红粘土不是来自局部的沟谷洪水堆积 , 而应该是来自黄河主流的沉积物 。而泥石流只是 一种分布于局部地区的小地貌 。用泥石流无法解 释红粘土普遍分布于黄河两岸的这一现象 ; 3. 在官亭盆地内也有泥石流沉积 , 但与红粘土差异 十分显著 。官亭盆地内泥石流表现为水石流 , 在 黄河北岸二级阶地前缘的鲍家沟口就可以看到泥 石流沟和泥石流堆积体 , 其沉积特征与红粘土区 别显著 。另外 , 在距离遗址最近的岗沟和吕家沟 两侧剖面也看不到泥石流的沉积特征 , 所见只是 被侵蚀的二级阶地剖面 ; 4. 红粘土粒度成分主 要以粘土为主 , 悬移质含量达到 90%左右 , 分 选良好 λψ λζ 。这也不符合泥石流大小混杂 、颗粒 分选差的沉积特征 。值得一提的是 , 2007 年 8 月 , 我们在喇家考察时 , 时逢大雨 , 官亭盆地北 面山地爆发了泥石流 , 泥石流沿沟谷滚滚而下 。 泥石流过后 , 我们考察了岗沟中的泥石流沉积 物 , 发现其中夹杂有大量的大小不一的红色粘土 球 (块 ) , 粒径大小混杂 、分选差 。这已充分说 明红粘土不是泥石流的产物 ; 5. 红粘土层中夹 杂了多层水平发育的灰黑色粘土条带的特点也不 符合泥石流沉积的特点 , 它也不具备泥石流沉积 常见的无层理 、石线构造 、载荷构造 、泥球等沉 积特征 。至于红粘土的物质来源和红粘土层中夹

青海喇家遗址废弃原因再探讨——与《古代中国的环境研究》一文作者商榷

青海喇家遗址废弃原因再探讨——与《古代中国的环境研究》一文作者商榷

作者: 张小虎[1];夏正楷[1];杨晓燕[2]
作者机构: [1]北京大学环境学院;[2]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出版物刊名: 考古与文物
页码: 100-103页
主题词: 喇家遗址;环境研究;古代中国;原因;青海;环境考古;作者;新石器时代
摘要:近几年青海民和喇家齐家文化遗址的发掘成为新石器时代考古的一个亮点。

凭借其罕见的史前灾难遗迹,喇家遗址入选2000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围绕探讨灾难遗迹和遗址废弃原因等一系列问题,喇家遗址开展了一系列多学科合作研究。

其中,在探讨灾难遗迹的成因和遗址废弃原因方面,环境考古运用地学方法取得了许多新的重大收获,其工作丰富了环境考古的理论和实践。

青海喇家遗址地层划分及齐家文化废墟覆盖层成因分析

青海喇家遗址地层划分及齐家文化废墟覆盖层成因分析

收稿日期收稿日期:2019-05-07;修订日期修订日期:2019-09-19基金项目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771110,41971116,41801060)、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2019TS021)资助。

[Foun-dation: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41771110,41971116,41801060),the Fundamental Research Funds for the Central Univer-sities (2019TS021).]作者简介作者简介:王海燕(1989-),女,山西晋中人,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资源开发与环境演变研究。

E-mail:wanghaiyansx@ 通讯作者通讯作者:庞奖励,教授。

E-mail:jlpang@青海喇家遗址地层划分及齐家文化废墟覆盖层成因分析王海燕1,庞奖励1,黄春长1,周亚利1,炊郁达1,查小春1,郭永强2,张玉柱3,尚瑞清1,王兆夺1(1.陕西师范大学地理科学与旅游学院,陕西西安710119;2.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四川成都610041;3.西北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陕西西安710127)摘要摘要:对喇家遗址进行了全面的野外考察,在其北部发现完整连续的全新世黄土-古土壤地层剖面。

通过系统采样、粒度和磁化率等多种指标测试,结合OSL 技术测年断代,建立了完整的土壤地层序列。

深入分析土壤沉积物性质与地表过程,揭示了覆盖齐家文化废墟的沉积物的成因。

研究结果表明:喇家遗址土壤沉积物地层层序自地表向下依次为:现代土壤(MS ,0~1.50ka B.P.)→全新世晚期风成黄土(L 0,1.50~3.10ka B.P.)→全新世中期古土壤(S 0,3.10~8.50ka B.P.)→全新世早期过渡性风成黄土(L t ,8.50~11.50ka B.P.)→晚更新世晚期马兰黄土(L 1,>11.50ka B.P.)。

喇家遗址附近文化梳理

喇家遗址附近文化梳理

喇家遗址附近文化梳理摘要:一、喇家遗址简介二、喇家遗址附近文化梳理1.马家窑文化2.齐家文化3.四坝文化4.卡约文化三、结论正文:喇家遗址位于中国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是一处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遗址。

这里的考古发现为研究我国古代文化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

本文将对喇家遗址附近的文化进行梳理。

首先,喇家遗址附近主要存在着马家窑文化。

马家窑文化距今约5000 年,是黄河上游地区的一种新石器时代文化,以青海省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马家窑遗址而得名。

这一文化的出土器物以陶器为主,陶器表面常有绳纹、篦刻纹、波纹等纹饰。

此外,还发现了石刀、石斧等石器以及炭化的黍、稷等农作物。

其次,喇家遗址附近还存在着齐家文化。

齐家文化距今约4000 年,是黄河上游地区继马家窑文化之后的一种新石器时代文化,以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广河县齐家坪遗址而得名。

齐家文化的出土器物以陶器、石器和玉器为主,陶器表面常有绳纹、篦刻纹等纹饰。

此外,还发现了铜器、骨器等器物,显示出了这一文化时期的生产力水平有所提高。

再次,喇家遗址附近的四坝文化也是值得关注的一种文化。

四坝文化距今约3500 年,是黄河上游地区的一种青铜时代文化,以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四坝遗址而得名。

这一文化的出土器物以青铜器为主,青铜器种类丰富,有兵器、工具、饰品等。

此外,还发现了陶器、石器、骨器等器物。

最后,喇家遗址附近的卡约文化也是一处重要的文化遗址。

卡约文化距今约3000 年,是黄河上游地区的一种青铜时代文化,以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卡约遗址而得名。

这一文化的出土器物以陶器、石器、青铜器为主,陶器表面常有绳纹、篦刻纹等纹饰。

青铜器种类繁多,有兵器、工具、饰品等。

综上所述,喇家遗址附近存在着多种文化,这些文化的发展与演变反映了古代人类在此地区的生产、生活及社会发展状况。

青海民和喇家遗址史前灾难成因辨析

青海民和喇家遗址史前灾难成因辨析

青海民和喇家遗址史前灾难成因辨析青海民和喇家遗址史前灾难成因辨析[摘要]青海民和喇家遗址发现以来,关于该遗址灾难成因有过诸多讨论,本文将诸多观点予以梳理,并提出一些看法,认为造成该处史前灾难的主要原因为地震及山洪,而很可能与黄河大洪水关系不大。

[关键词]青海民和;喇家遗址;史前灾难1地理位置及开掘概况喇家遗址地处青海省民和县官亭镇下喇家村,位于黄河北岸一处二级阶地前端,是一个比拟小的山间盆地,遗址东北、西北各有一条季节河泄洪沟:岗沟和吕家沟。

1999年起,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甘青队和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开展官亭盆地古遗址群考古研究,并取得了诸多重大发现。

其中尤为引人注目的是史前灾难现象的大规模揭露。

遗址共分为七个小区,Ⅱ区的F3、F4位于开掘区北部,东西向并列排列,之间距离仅2.5米。

两座房址内均有人骨发现,其中F32具,F4达14具之多;Ⅱ区紧邻Ⅱ区,在该区内清理出的F7、F10,室内也分别发现有4具和2具人骨。

从形态上观察这些人骨皆为非正常死亡。

2研究现状自喇家遗址发现开掘以来,关于其研究性文章层出不穷,之中以导致聚落人口大量非正常死亡,遗址大面积被毁的原因这方面,学者们进行了诸多探讨。

目前关于导致喇家遗址史前灾难的原因,主要有四种认识,在此予以简单总结。

2.1黄河大洪水、地震、山洪综合灾难说;目前此说较为主流。

观点认为,充填在房址里的红粘土与遗址周围、覆盖遗址上的红粘土根本相同,这种土在黄河上游也有发现,说明红粘土是黄河泛滥的产物,黄河大洪水是造成喇家遗址消灭的主要原因;山洪堆积为灰白色的砂纸透镜体,主要见于地势较低的遗址南区,分布于红粘土与早期棕黄色细-粉砂层之间,作者也认为山洪先对遗址造成一定破坏,而后黄河大洪水接踵而至;喇家遗址及周围地区还发现有地震现象,诸如地裂缝、砂管和地面形变等,由地层学来看,洪水或山洪带来的土、沙等物质充填于裂缝中,证明地震发生应是早于山洪和黄河洪水的。

关于青海喇家遗址几个相关问题的探析

关于青海喇家遗址几个相关问题的探析

关于青海喇家遗址几个相关问题的探析作者:范小慧来源:《卷宗》2013年第09期摘要: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于1999年对青海省喇家遗址联合展开发掘工作,发掘成果内涵丰富,本文就遗址环境、房址上出现的猪下骸骨以及F4的人类遗骸这三个具有典型意义的问题展开讨论,通过对这三个相关问题的探析来说明对于喇家遗址的揭示应综合多学科从多角度去做出结论。

关键词:喇家遗址;古环境;F4房址喇家遗址位于青海省海东市民和县官亭镇喇家村,处于黄河盆地北岸的二级台地,是以青铜时代早期齐家文化为主,兼有马家窑文化、辛店文化等不同文化内涵的聚落遗址,也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我国惟一一处大型灾难遗址,保留了4000年前大地震、黄河大洪水等多重灾难遗迹,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对进一步探讨史前人地关系,尤其是发生灾变的极端关系,提供着重要的考古实例。

现就喇家遗址的几个相关问题做以下探析:1 关于遗址环境据环境考古资料显示:4000年前左右喇家遗址为密林式情景,树木高大繁密,与现在林木稀疏多为平整农田的情景大不相同。

遗址的古生态环境优良,属半森林、半草原状态,适合人类生存,既可狩猎采集,也可种植养殖。

可以想象,那时人们生存无忧,物资富足,为了发展生产,人们学会了制造各种工具,工具的生产和使用促进了生产力的提高,由此带动社会各个方面相继发展,这就是文明的起源。

黄河流域历来被认为是我国文明的发源地,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它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环境。

但这种状况所展示的另一面则是:人类如果仅依赖自然环境生存,就必将受到其负面不利因素的影响,自然灾害将严重影响和威胁到人类的生活和生存,喇家灾难遗址最充分的说明了人与自然的这种依存关系。

从遗址分布的整体环境来看,遗址的一级台地在古环境中属河滩地,史前人类居住和生活的遗迹分布在黄河二级台地上,从二级台地开始到一级台地呈下坡慢滩地势,遗址一直延伸到了河滩地。

目前分阶较明显的台地则是后来形成,人们从台地前沿取土填充河滩一级台地平整出田地,用来种植农作物形成了人为高低错落的坎,坎因水势引导自然形成扇形,左为吕家沟,右为岗沟,前沿为两条季节河流的汇合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遗址名称:青海民和喇家齐家文化遗址
遗址时代:新石器时代
入选年代:2001年
发掘单位: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青海省考古研究所
遗址内涵:
喇家遗址位于青海省民和县南端的黄河北岸二级阶地前沿。

这是黄河上游一个河谷小盆地,海拔在1800米左右。

这里分布着许多史前时期与青铜时代的古文化遗址。

喇家村遗址因早年出土齐家文化大型玉璧和玉刀而被发现。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甘青队与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合作,共同在这个小盆地里开展考古课题研究。

从1999年开始对喇家遗址进行试掘,2000~2001年继续进行较大规模的发掘。

该遗址面积约20万平方米,可能是盆地内的齐家文化一处中心聚落。

2001年8—11月的继续发掘,揭露面积700多平方米,清理出多处灾难场面。

最多一处房内埋人骨14具,并发现了地震塌陷遗迹和地震裂缝穿过房址。

房屋的堆积上部为黄河大洪水的洪积物红胶泥土层,下部为窑洞坍塌的黄土层,人骨遗骸呈不正常姿势被埋没于黄土层之中,证明是房址垮塌将
人压砸而亡。

地层关系表明,地震在先,洪水在后。

在遗址其他多处地点也发现了地震裂缝、地面折皱起伏和地震的沙管现象,表明喇家遗址诸房址内的灾难现象应是地震所致。

发掘显示,地震对遗址造成了灾难性的打击,洪水则对遗址造成毁灭性的冲击。

是一处极为罕见的史前灾难遗址。

被称为“东方的庞贝古城”。

此次清理的第15号房址是迄今齐家文化保存最好的,残存墙壁高达2~2.5米,喇家遗址的房址都不同程度地保留着15号房址这种窑洞式建筑的结构和特征,通过已发掘的20余座房址,目前可以肯定,喇家遗址聚落为窑洞建筑形成的聚落,但遗址的地质结构并不适合建筑窑洞。

还发现具有广场性质的一大片硬土面,清理出奠基坑、人牲杀祭坑、埋藏坑、灰烬层、露天灶址等,伴出玉器、卜骨、石圭和精美陶器。

说明这片硬土面应是当时人们举行仪式活动的重要场地。

喇家遗址还出土了国内最大的玉刀和“黄河磬王”。

“喇家村遗址”中大量而精美的文物,不仅证明了早在4000多年前的史前时代,中国西北的黄河上游地区就曾经有古人类活动,而且也说明他们还创造了相当灿烂的古文明。

2002年喇家遗址发掘中,从F20房址地面出土了一件面条状的遗存物。

经鉴定,确认食物成分是大量的粟与少量的黍。

当是迄今最早的面条遗存。

2003年10月,考古工作者在喇家遗址又发现一座罕见的齐家文化高规格墓葬。

喇家遗址灾难遗存的发现,揭示了距今4000年前后黄河上游出现的灾变事件,反映出当时人地关系上不和谐所产生的严重后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