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禅宗看佛教的中国化

合集下载

佛教的中国化与现代民间佛教运动

佛教的中国化与现代民间佛教运动

佛教的中国化与现代民间佛教运动一、佛教中国化的途径和规律现在我们先谈第一点,佛教中国化的途径和规律。

我们知道佛教诞生在2500年前的印度,在今天的尼泊尔境内,大体上在2千年前方面进入了中国。

关于佛教进入中国的说法有很多说法,最常用的是两条史料,一个是在公元前2年,西汉末年的汉明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

还有佛教界比较流行的说法是在公元后65年,就东汉明帝的《永平求法》到现在已经2千多年了,有2千年历史了。

佛教为什么传入中国呢?我们刚才讲过,我们曾经引述过《法华经》里面的一段话,佛是为大事因缘而出现于世,也就是说为了使我们中国人也能开启佛的智慧成为一个有觉悟的人。

曾经有人在全国政协,当时赵朴初会长曾经请了一位离休干部当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所长,他到全国政协去讲课的时候曾经说过,他说世界三大宗教进入中国的途径是不一样的。

他说佛教是中国的皇帝请进来的,基督教是洋枪洋炮打进来,而伊斯兰教是做买卖买进来的,所以佛教是中国人请进来的这一个事实,表明中国社会需要佛教,而且重智慧、重解脱实践的那个出事情的佛教,恰恰能够弥补我们中国思想、中国宗教的不足。

我们知道中国的宗教,中国固有的宗教是儒教与道教,我们看儒教的教主孔夫子有一句名言叫,“不知生焉知死,不知人焉知鬼”,所以他强调做人世间的工作,强调的是宗法制社会的现实的伦理。

但是人跟动物最大的区别是人有思想,而思想的本质是在于它的永不满足的追求,他要探索他所不知道的一个无知不可知的世界。

人死后到底会变成什么样?会到哪一种世界,这在哲学上有很多很多种说法,所以死后的世界和人死后的存在,虽然是我们讲不清楚,但是恰恰是我们人所要探索的最终的神秘。

所以这个佛教它比较圆满地解释了用它的三世因果论圆满地解说了我们人从何来、死到何去,所以他能够弥补我们中国宗教、中国思想的不足。

这也就是佛教为什么在中国2千年发展历史中能够传播、能够发展起来的一个基本的前提,他能弥补我们中国思想的不足,而且在2千年发展过程当中,佛教从一个外来的宗教最后成为一个中国的本土中国,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

佛教中国化

佛教中国化

佛教中国化的具体表现一、译文与宣讲方式中国化中国的佛教学者在研究和讲说翻译过来的佛教经典时,为了便于理解,就用儒家和道家, 其中主要是老庄和玄学的名辞和术语,来比附佛教的名相概念。

这种简单而机械的对照、比附之法,对印度佛教经典发生歧解和误读是不可避免的。

然而正是在这种歧解和误读之中,那些翻译过来的经典开始在汉语语境中具有了意义,在中国的社会生活中发生了实际的影响,并以此为接生术或嫁接术而真正地得以植根于中国。

尽管在东晋时期有道安这样的高僧大德对格义之学颇为不满,但还是阻止不了这种研读方法的广泛运用和推行;即便是在道安本人、其高足庐山东林寺的慧远以及罗什门下僧肇等人的著作中,都随处可见佛教思想与老庄玄理的相互融合、相互解释。

讲经说法是传教的常用方法。

要想将佛经上的教理让民众听得懂,就得利用他们熟悉和容易理解的语言、道理来加以比附说明。

这种方法在佛教史上叫做"格义"。

后赵佛图澄的弟子竺法雅精于儒道经史,在他向弟子、士大夫讲经时,常"以经中事数,拟配外书,为生解之例,谓之格义。

"(《高僧传.竺法雅传》)佛教经典中常在教义概念、用语的前面加上数字,如四谛、八正道、十二因缘等,此称"事数"。

竺法雅在讲经时为了听众易于明白,便运用当时人熟悉的儒、道典籍中的词语、道理去加以比附解释。

按照这种方法,可以把"性空"、"真如"解释为"本无"、"道";把"五戒"比附为"五常"等。

这在当时和以后都是常见的现象。

佛图澄的另一个著名弟子道安,在著作中也常用格义。

他的弟子慧远善老庄,在讲经时常常借用老庄的词语进行解释。

据《高僧传.慧远传》记载,有一次慧远讲经,有人就"实相"(即"诸法实相")这个概念提出质询,他当即引用《庄子》加以说明,于是"惑者晓然"。

最为典型的中国化佛教宗派——禅宗

最为典型的中国化佛教宗派——禅宗

《起信论》与禅宗思想——真心本觉
“觉”指“心性不生不灭”的方面, 即人心本来状态。 本觉 始觉
阿赖耶识
“不觉”指“心生灭”方面。
道生的超前思想 一阐提人皆得成佛 :劣等根性之人,反对佛 教之人亦具佛性。 顿悟成佛:佛性不可分,只能见其全体,或是 毫无所见。所以见性成佛只可能是顿悟。 佛无净土:言到彼岸:夫大乘之悟,本不近舍 生死,远更求之也。死在生死事中,即用其实 为悟矣。 涅磐生死不二,得性便是涅磐。
东山法门——禅宗真正的发端




但一到唐初,达摩禅进入一崭新的时代。 (四祖)道信住蕲州黄梅(今湖北黄梅县)西北三十多里 的破头山(也名双峰山),会下有五百多人。 接着,(五祖)弘忍住黄梅县北二十五里的凭墓山;凭墓 山在破头山东,所以也叫东山,受学的多到七百多人。 《传法宝纪》说:弘忍“既受付嘱,令望所归,裾屦凑门, 日增其倍。十(此上疑脱一字)余年间,道俗受学者,天 下十八九。自东夏禅匠传化,乃莫之过”! 达摩禅在黄梅的勃兴,五十多年来(六二0顷──六七 四),成为当代中国的禅法中心, 这当然应归功于道信、 弘忍的深悟,而环境与门庭施设,也有不容忽视的重要性。
我之管见


由“缘起性空”而有“一切皆苦”的人生价值判断, 这里体现得是对人生有限性的现实和无限性追求之间 紧张感。对这种紧张感的强调,表现了佛教的一种悲 观和否弃人生的色彩。但也时时警示我们:人生应有 一个无限、绝对的纬度:那就是对永恒和自由的追求。 佛教是极度悲观的,又是极度乐观的。它认为这种紧 张可以通过它的“道”而“灭”的。禅宗尤其是这样 的乐观和肯定人生的佛教宗派。禅宗认为这样的解脱 之“道”不离世间,它的依据就在于人人含有的本心、 自性,它的方法是超越而不离感性的直觉领悟。这样 的解脱境界是一种类似于审美体验的“瞬间的永恒”。

学习中国古代文化中的禅宗和道教思想

学习中国古代文化中的禅宗和道教思想

学习中国古代文化中的禅宗和道教思想一、禅宗思想1.禅宗的起源和发展–禅宗的起源:佛教传入中国后,逐渐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形成了禅宗。

–禅宗的发展:从达摩东来到五家七宗,禅宗在中国逐渐繁荣起来。

2.禅宗的主要思想–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强调内心的觉悟,通过顿悟达到成佛的境界。

–不立文字,教外别传:强调禅宗的教学方法,不依赖于经典文字,注重口头传授和心传。

3.禅宗的重要人物和著作–达摩:被认为是禅宗的祖师,提出了“二入四行”的说法。

–慧能:禅宗六祖,提出了“顿悟”的思想,代表作有《坛经》。

4.禅宗的修行方法和实践–坐禅:静坐冥想,追求内心的平静和觉悟。

–公案:禅宗师父用来启发学人的话语或故事。

二、道教思想1.道教的起源和发展–道教的起源:道教起源于中国本土,以黄老道家思想为基础。

–道教的发展:从道教经典的出现到道教组织的形成,道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2.道教的主要思想–道法自然:强调顺应自然规律,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

–无为而治:主张统治者无为而治,减少干预,让人民自发地遵守道德规范。

3.道教的重要人物和著作–老子:被认为是道教的祖师,提出了“道可道,非常道”等著名观点,代表作有《道德经》。

–庄子:道家思想家,提出了“逍遥游”等思想,代表作有《庄子》。

4.道教的修行方法和实践–内丹修炼:通过修炼内丹,追求长生不老和仙道的境界。

–道教仪式:包括道教法术、斋醮、道教音乐等,用于祭祀神灵和求得福祉。

三、禅宗和道教思想的比较1.禅宗和道教的相似之处–强调内心的修行和觉悟。

–都追求超越尘世的境界。

2.禅宗和道教的不同之处–禅宗属于佛教体系,而道教是中国本土宗教。

–禅宗注重顿悟,道教注重顺应自然和长生不老。

通过学习中国古代文化中的禅宗和道教思想,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哲学和宗教的发展,以及它们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习题及方法:1.习题:禅宗的创始人是谁?解题方法:回忆课本或教材中关于禅宗起源的部分,找出禅宗的创始人。

禅宗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禅宗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禅宗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禅宗是中国佛教的一个分支,它最早源于印度的禅那(Dhyana)宗,于南北朝时期传入中国,又称为禅宗佛教。

禅宗思想是走向内心的寻找,是实现自我超越的境界,是对于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一种回归和升华。

禅宗的思想深深地影响了中国文化,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分别进行探讨。

一、对于文人墨客的启示禅宗的思想在中国唐代达到鼎盛,出现了很多具有代表性的禅宗宗师,如法眼、慧能、六祖慧能等。

这些禅宗宗师鼓励人们寻找真理和自我认知,让人们从物质的追求中解脱出来,在心灵的自由与平静中感受生活的真谛。

这种思想观念深深地影响了唐代的文人墨客,让他们从作品中表现出返璞归真的意味,注重内心感受以及眼前自然的诗意。

二、对于美学的启示禅宗宗师注重个体内心的实践和思考,而其对于自然和人的关系。

禅宗思想认为人的感性经验和情感不需要被语言包装,通过身体力行去体会感受自然,这对于审美体验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美学中的“情感体验美”、“自然美”等观点就与禅宗有着极为相似的思想。

真正的美感来源于内心的静谧和沉淀,这是禅宗的“禅境”理念和美学上的“心灵的美感”所共同表现出来的。

三、对于人际关系和治理规范的影响禅宗思想强调“现世”,即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禅宗宗师认为,人之所以不能彻底摆脱纷扰,正是因为我们缺乏自我认知。

我们面对的一切困境,自己的内心才是真正的根源。

禅宗思想倡导的“平等心”和“后天学习”,超越阶层和地位的差异,反对权力和私欲,强调“人、心、和、理”的统一。

禅宗思想要求人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即先从自身做起,然后改变社会。

无论是官员,还是普通百姓都可以学习禅宗思想,强调个人和社会的和谐与统一,这对于治理规范和人际关系的发展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四、对于日常生活的影响禅宗思想注重的是人的内心和超越个人的意义。

禅宗通过日常训练和锻炼人的内心,让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平静、内心的力量和清晰,这种体验会渗透到日常生活中,让人们变得更加淡泊、从容、理性和克制。

中国佛教的山林化

中国佛教的山林化

佛教产生于印度,自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后,在中国文化中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不断发展,最终与儒、道两家一起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三驾马车”,在儒、佛、道三家中,佛教自南北朝以来便大有“外来居上”超越儒、道两家之势,以至于到了今天,中国虽然不是像泰国、老挝那样的佛教国家,但我们一般对佛教都不陌生,不管信不信佛,一说到佛、菩萨往往都会心生三分敬仰,这种文化心理的出现,与所谓的“佛教中国化”有关。

也就是说,佛教在中国两千多年的传播和发展,最终使得佛教深深地打上了中国文化的烙印而被中国化了,使得印度佛教变成了中国佛教。

现在,你若是愿意在中国普通老百姓中间做一个调查,那你就会发现,他们有的人可能不知道基督教,但绝对不会有人不知道佛教;而且知道基督教的人肯定会说基督教是外国的“洋教”,但即使是佛教徒,他们头脑里有时也没有佛教是外国“洋教”的概念,他们觉得佛教就是中国自己的宗教,就是中国自己的文化——佛教中国化之彻底之成功于此可见一斑。

确实,在中国文化史上,佛教中国化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是相当成功的。

由于佛教中国化,印度佛教被整个地翻转成了中国佛教,其中最明显的表现之一就是中国佛教的山林化。

印度佛教一般而言都还是“社区佛教”,佛教寺院(或精舍)大都坐落在居民区内或离居民区不远的地方以便于教化的进行。

但是佛教在传入中国后便渐渐地山林化了,“深山藏古寺”,哪儿山远林深就往哪儿建寺院,以至于“天下名山僧占多”,弄得中国佛教的主流最终变成了“山林佛教”——中国佛教的山林化乃是我们谈论佛教中国化首先得明白的。

“世上好话佛说尽,天下名山僧占多”,这是中国佛教自古流传的一句谚话,其后半句乃是中国佛教山林化的一个形象写照。

然而,反观印度佛教,至少在释迦牟尼住世之时,佛教并没有山林化,甚至还反对山林化。

虽然释迦牟尼出家之初也是钻进雪山苦修,但他最终还是在放弃了这样的避世苦修后才觉悟成道的,并且在成道后,首先赶往婆罗奈城郊的鹿野苑,向阿若憍陈如等5人讲说“四谛”之理,这就是佛教史上被称为“初转法轮”的释迦牟尼初次说法。

如何看禅宗对中国佛教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如何看禅宗对中国佛教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如何看禅宗对中国佛教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禅宗分为南宗禅和北宗禅,南宗禅和北宗禅并无优劣之分,只是对心性看法和修行方式不同而已。

南北禅的代表人物慧能和神秀都是师承五祖弘忍。

《坛经》中对五祖弘忍传衣钵的事情有明显的记载。

“祖一日唤诸门人总来:‘吾向汝说,世人生死事大,汝等终日只求福田,不求出离生死苦海。

自性若迷,福何可救?汝等各去,自看智慧,取自本心般若之性,各作一偈,来呈吾看,若悟大意,付汝衣法,为第六代祖。

火急速去,不得迟滞。

思量即不中用,见性之人,言下须见。

若如此者,轮刀上阵,亦得见之。

’”于是神秀作偈: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五祖看到此偈便知神秀没有入门,但说:依此偈修,免堕恶道。

依此偈修,有大利益。

慧能听闻此偈,便令人在墙上也写下一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五祖看到便知慧能已悟般若大智慧,便连夜为慧能传《金刚经》与衣钵,并连夜送慧能离去。

祖为说《金刚经》。

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慧能言下大悟,一切万法,不离自性。

遂启祖言:‘何期自性,本自清;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多年以后,神秀在北方继续传教禅宗,但他的佛法被称为渐教;慧能在南方传授佛法,被称为南宗禅,提倡顿悟。

但对我国佛教影响最大的还是南宗禅。

慧能才是禅宗真正意义上的创始人。

禅宗一向以不立文字、以心传心的“教外别传”相标榜,把本宗的传承上溯到世尊与摩诃迦叶之间的“拈花微笑”。

从此历代相传,至二十八代即菩提达摩。

据传他与箫梁普通年间泛海至广州,应梁武帝之请,复赴金陵。

然与帝问答,机缘不合,遂一苇渡江,至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

因而后来禅宗将少林寺尊为祖庭。

禅宗法统:释迦摩尼→摩诃迦叶→……→菩提达摩→慧可→僧璨→道信→弘忍→北宗:神秀→南宗:慧能(菏泽神会、永嘉玄觉、南岳怀让、青原行思)禅宗,尤其是慧能的南禅发展尤为迅速。

该宗依《坛经》,主张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顿悟成佛。

禅宗和佛教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禅宗和佛教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禅宗和佛教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中国是佛教的传入地之一,佛教经过接受和发展,形成了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

禅宗作为佛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影响,并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佛教文化在中国的传入和发展佛教始于印度,最初传入中国。

公元前67年,汉昭帝派遣康居国的传教士安世高来中国传教。

此后,佛教从西域、中亚等地陆续传入中国,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汉朝时期,佛教被广泛接受,并在中国本土化。

这一时期的佛教特别注重对世俗生活的应用,倡导“度人利己”。

佛教在中国逐渐融合了道教、儒教、民间信仰等元素,形成了具有独特风格的中国佛教。

隋唐时期,佛教在中国得到了空前的繁荣。

唐朝时期,大量佛经被译成中国文,佛教中发展出了不同的宗派,如天台宗、禅宗等。

二、禅宗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禅宗是佛教的一个分支,作为佛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禅宗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影响。

在中国文化中,禅宗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1. 禅宗与中国哲学的融合禅宗强调觉悟和体验,特别注重实践和体验,这与中国哲学的思想有着相通之处。

禅宗表达出的“不立文字”的立场,与中国传统哲学的“言之不预”的观念有着相似之处。

禅宗的思想与中国哲学的思想相容相融,在中国哲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2. 禅宗与文学的交融禅宗与文学有着天然的联系。

作者们可以通过禅境体验来醒悟自我,探索灵魂深处,从而创作出深邃、富有禅意的文学作品。

诸如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苏轼的《永夜把船烧》等,都融合了禅宗的思想,体现了禅境的深邃和净化。

3. 禅宗与园林文化的交融禅宗与园林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禅宗所强调的“禅意”,其实就是传统园林所追求的“意境”。

禅宗思想的渗透使得园林艺术逐渐向着“禅境化”的方向发展。

中国园林文化中的“水、石、树、花”等元素,都包含着禅宗的思想。

三、佛教文化在当今社会的影响佛教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3卷第1期2010年1月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 o u rna l o f Huna n U n i ve rs ity o f Sc i ence&Te chno l o gy(So c i a l S c i ence Ed iti o n)Vo l.13No.1J an.2010■哲学研究 从禅宗看佛教的中国化①王新婷(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北京100094)摘 要:佛教作为一种出世宗教,一方面因为填补了中国文化之缺而得以在中国广泛传播,但是,另一方面,又与带有强烈入世色彩的中国本土文化发生巨大冲突,为了生存,不得不做调整改进,禅宗就是调整的产物。

禅宗主张人人皆有佛性、见性成佛;摆脱烦琐推理、主张直觉顿悟;提倡无念为宗、平常心是道,这与中国文化主干儒家提出的人性善、人人皆可成尧舜;与中国人偏爱直觉体悟的思维方式;与入世与出世相统一的中国传统人生哲学近乎一致。

由此可见中国文化强大的同化力。

关键词:禅宗;佛教;中图分类号:B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835(2010)01-0054-04 自三国至魏晋南北朝,中国社会长期陷于动荡不安,民不聊生,朝不保夕,就连豪门士族也常常觉得世事多变,岁月无常。

在这种社会环境下,中国固有的诸子百家由于缺乏宗教情怀或曰终极关怀,无法贴近民众。

此时,作为一种外来文化的佛教,因其教义提倡“人世皆苦”“诸行无常”以及其独特的解脱之道和缜密的逻辑思辨力量,引起了中国社会各阶层的共鸣和喜好,从而导致佛教在中国迅速发展。

但是,另一方面,佛教也与强大的中国本土文化发生了冲突,不得不做些调整,禅宗就是调整的产物。

一 佛教与中国文化的冲突佛教在中国传播时,与中国文化尤其是主干儒家思想在很多方面发生了冲突。

主要表现有以下几方面:首先从人生观来看,佛教从无常、无我的基本教义出发,认为人生充满了痛苦。

佛教的基本教义就是围绕着关于人生是苦,以及如何才能解脱这一问题而展开的。

佛教最后得出的结论是,要彻底解脱人生种种痛苦,必须按佛教教义的要求,放弃世俗生活,追求宗教修行。

与佛教人生观不同,中国传统思想则往往以豁达乐观的态度及积极进取的精神来看待人生。

《易・乾・象》中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这种以“自强不息”的精神来对待人生,对待生活,正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不折不挠,与自然与社会顽强奋斗精神的概括。

儒家思想中虽然有重天命的一面,但更多的是“敬天命而尽人事”。

孔子本人周游列国四处碰壁,但却“知其不可而为之”,表现了一种悲壮、顽强的精神。

老庄思想虽主张无为不争,但更多表现的是对世俗名利的超越洒脱,并不是彻底的出世。

从道德理想来看,佛教追求精神解脱,追求寂然不动。

这种目标是个人的精神解脱,是以放弃现实生活为代价的。

中国传统儒家所追求的道德理想是成圣贤君子。

何谓圣贤君子?儒家认为是才智道德极高者,而且这种极高的道德修养必须与齐家治国平天下联系起来。

《大学》中说:“古之欲明明德以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儒家把个人的道德修身与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社会责任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这与佛教提倡的个人修行出家,得道解脱大不相同。

在道德修行和道德规范方面,佛教与中国传统思想也有许多不同:第一,古代印度各宗教流行乞食制,它们认为肉体是欲望和罪恶的产物和载体,是精神的枷锁,因此肉体的苦行有利于精神的修炼。

人的物质生活,应当越简单越好,而乞食正是45①收稿日期:2009-10-21作者简介:王新婷(1962-),女,河北安国人,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历史、中国传统文化。

为了有利于宗教修行。

早期的印度佛教也流行乞食制,佛教徒几乎都是以托钵乞食为生。

但这种乞食习俗在崇尚勤劳俭朴的中国社会却很难被接受。

中国社会长期以来一直是一个以农业经济为主体的社会,因此注重农业生产、提倡勤劳耕作成为中国社会上下所认同的风气和美德。

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佛教徒那种不事劳作、甘愿乞食的生活方式,被中国人看作是好吃懒做、好逸恶劳。

佛教传到中国后,为了适应中国人的观念,大多数寺庙兴建庙产以维持生计。

禅宗则创立了“农禅”的生活方式,即既要“参禅”又要进行生产劳动,后来禅宗大师百丈怀海制定《禅门规式》把“农禅”的生活方式制度化。

第二,出家弃俗与孝敬父母、“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等儒家孝道观的矛盾。

佛教修行要求修行者出家弃亲,这在以血亲关系为基础的中国封建宗法社会里很难被接受,这也是儒佛斗争的一个重要内容。

佛教为了能融入中国社会,也大力宣扬孝道,甚至编写讲孝的佛经,如《父母恩重经》。

后来在中国出现了在家修行的居士,也说明了佛教的中国化。

第三,沙门不拜王者与忠君思想的矛盾。

按佛教仪规,佛陀是世间最尊者,其地位远远高于人间统治者。

佛教徒出家修行脱离了世俗生活,以佛陀为尊师,只能礼拜佛陀,除此之外,对于世间其他一切位尊者,即使贵为天子,亲如父母,也不应对之行礼跪拜。

这种教规,在重视“忠孝”礼法制度的中国封建社会,几乎是不可想象的。

封建士大夫对此极为反感,在佛教发展史上,这是儒佛之争的重要焦点。

斗争的结果是,佛教徒低下了高昂的头。

到了唐代中期时,佛教徒既拜父母也拜君王。

最后,在思维方式和修行方式上,佛教所反映的印度人重缜密的逻辑推理的思维方式和提倡禁欲苦行等以长期艰苦的磨难为解脱途径的修行方式,与中国士大夫喜直觉体悟的思维方式和追求自然适意、乐观豁达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冲突。

正是在以上这些背景下,产生了简便易行、注重体悟、在现世中达到超凡入佛界的中国式佛教———禅宗。

二 中国式佛教———禅宗禅宗是中国佛教中流传最长、影响最大的宗派,是不同于世界上任何宗派的、典型的中国式佛教。

佛教禅宗的起源,按传统说法,谓佛法有“教外别传”,即除佛教经典的教义之外,还有“以心传心,不立文字”的教义。

传说,当年佛祖释迦牟尼在灵山聚众说法,曾拈花指示众,听者都不明白其中的奥秘,只有大弟子摩诃迦叶默然神会,微微一笑。

佛祖知道他已领悟,对这个聪颖的弟子格外赏识,于是便当众宣布:“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

”(《五灯会元》卷一)这便是印度禅宗的开始,而摩诃迦叶也就成了禅宗的开山祖师。

禅宗历代相传,到了第二十八代达摩大师,正当中国南北朝时代,此时印度佛教衰微,大师听说东土震旦(中国)有大乘气象,便来中国传教,成为中国禅宗第一代祖师。

后来,达摩把禅宗奥旨传给了一个中国高僧慧可,后慧可传僧璨,僧璨传道信,道信传弘忍,弘忍最后传给了慧能。

于是,影响中国千年之久,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留下深深痕迹的禅宗,便兴盛起来。

其实,中国禅宗的真正创始人应该是六祖慧能,他的言行被弟子编成了《坛经》一书。

禅宗(南宗)的主要观点如下:第一,见性成佛与凡夫即佛。

六祖慧能认为,现实世界的一切,都依存于心。

“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

”“诸法在自性中,佛性也在自性中”。

(《坛经》)禅宗把人心看作是万物产生的根源,是为了强调佛性在人性中,只要能认识自我意识这个本体,就是认识了佛性,也即完成了成佛的功夫。

所以,慧能说:“万法尽在自心,何不从心中顿见真如。

”他提出成佛的道路是向内心寻觅,“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听说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眼前。

”“一切般若知,皆从自性而生,不从外入。

”“汝等诸人自心是佛,更莫狐疑,外无一物而得建立。

”(同上)《赵州语录》说:“金佛不度炉,木佛不度火,泥佛不度水,真佛内里坐”,真佛就是指自己的本心,每个人都有的佛性。

《临济语录》则斥责那些求助行善事、造浮屠等外在功绩以求解脱的人是“自家屋里物不肯信,只管向外觅”,以上诸论是说,心即佛,只要认识本心,即可成佛,所谓“见性成佛”。

“自性迷,佛即众生;自性悟,众生即佛。

”(《坛经》)这其中蕴涵了“凡夫即佛”,人人皆可成佛以及反对偶像崇拜等观点。

《坛经》记载着一个著名的故事:慧能初见弘忍大师,大师说:“汝是岭南人,又是猲镣(“猲镣”是当时对岭南土著人的侮称),若为堪作佛?”慧能回答说:“人即有南北,佛性即无南北,猲镣身与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别?”慧能认为,人有南北之分而佛性绝无差别,因而人人皆可成佛。

禅宗以前的各佛教派别,为了抬高佛性的尊严,往往把佛说成是在遥远的“西方极乐世界”,在彼岸;把修行成佛的道路和方法,弄得十分艰难和繁琐,很容易使人们丧失信心。

禅宗把佛性由遥远的彼岸移到现实的、此岸的“凡夫”心中,打破了天国与人世的界限。

只要你能认识自我本性,本性不迷失,就可以成佛。

禅宗作为佛教的一个流派,归根结底也是讲如何了生死,如何解脱,如何成佛的问题。

人既是自然的一部分,又是从自然中分裂出来的独立主体。

55向往与自然同样具有永恒性、无限性,向往与自然的同一,是人的最深沉、最强烈的内在愿望之一。

而现实与这种愿望是对立的。

禅宗的禅法作为一种生命的智慧和艺术,正是力图为人们实现这种向往提供方案。

禅宗在中国古代占主导的儒家思想的强大影响下,转向重视人的现世,重视此岸,并着重从人的心性方面去探求实现生命自觉、理想人格和精神自由的问题。

其中关于人性本清净、见性成佛、众生皆可成佛明显地吸收了孟子关于人性善、人人皆可成尧舜的思想。

禅师们把实现自我觉悟,开发自己心灵世界,作为人生的主要任务和最大追求。

强调要自识本心,自见本性,实现自我超越,解脱烦恼、痛苦和生死,即成就为佛,即在有限、短暂、相对的现实中实现了无限永恒、绝对[1]367-368。

第二,顿悟与直觉。

以慧能为代表的南宗,反对坐禅念佛,不要累世修行,不搞布施财物、拜佛修庙等外在方式,而是主张“不立文字,直指本心”、顿悟成佛。

所谓顿悟,指无需长期修行,不用自己苦读或禅师传授佛教经典,而是在禅师的点拨、启发及至棒喝下,凭借自己的智慧,刹那间把握佛教“真理”,便达到了成佛的境界。

在慧能看来,本心即佛,佛即本心,何必绕那么多弯子,时时拂拭,日日坐禅多难啊!只要直指本心就行了嘛!每个人都有佛性,佛性都是清净的,“当起般若观照,刹那间,妄念俱灭,即是真正善知识,一悟即知佛也。

”(《坛经》)慧能与神秀争夺禅宗继承权时,写的偈是“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不仅反映了他彻底的空观,更反映了他反对神秀提倡的“时时勤拂拭”式的渐悟方式,主张顿悟的思想立场。

禅宗史上著名的“怀让磨砖”的故事就是排斥坐禅的,“开元中有沙门道一,在衡岳山习坐禅。

师(怀让)知是法器,往问曰:‘大德坐禅图什么?’一曰:‘图作佛。

’师乃取一砖,与彼庵前石上磨。

一曰:‘磨作什么?’师曰:‘磨作镜。

’一曰:‘磨砖岂得成镜邪?’师曰:‘磨砖既不成镜,坐禅岂能成佛?’”(《五灯会元》卷三)道一顿时恍然大悟,放弃了苦苦坐禅的旧法,后来他还对大众宣传:“若是上根众生,忽遇善知识指示,言下领会,更不历阶级地位,顿悟本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