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文化
禅宗文化的名词解释

禅宗文化的名词解释禅宗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宝库中闪耀的一颗明珠,它承载着千年智慧,展现了人类追求真理与自我超越的精神。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索禅宗文化的核心概念和思想,揭示其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
1. 禅宗禅宗(Chan Buddhism)起源于公元6世纪的中国,是传承佛教禅定思想的一个分支。
禅宗注重体验直接认知的境界,通过悟道来实现心灵的觉醒与超越。
清净心境、专注与寂静均为禅宗修行的要点。
2. 禅定与参禅禅宗强调修行者通过禅定(Dhyana)来培养内心的宁静和专注。
禅定是指通过静坐冥想,使心灵达到超越物质世界的状态,融入宇宙的智慧与和谐之中。
参禅(Zazen)是禅宗修行者的主要行动方式,通过专注呼吸和肢体的姿势,培养内心的平和与觉醒。
3. 是与非禅宗倡导超越对传统论述的执着,以体验与悟性为准则。
禅宗强调的是直接体验,而非通过概念和逻辑的分析与推理。
在禅宗看来,真正的自性并不依附于任何概念或形式,通过突破对是与非的执念,可以开启智慧与境界的提升。
4. 禅师禅师(Zen Master)是禅宗传承中的重要角色,他们在禅宗中具有开悟境地的智慧和经验,通过言传身教来启发和引领修行者。
禅师常常以无言无语的方式与修行者互动,通过问答、公案和直接示教等形式来点化修行者的悟性。
5. 禅堂与禅院禅堂(Zen Hall)是禅宗修行的场所,通常是一个安静的空间,用于禅定和开示。
禅宗修行者在禅堂中静坐,与禅师一同探索真理。
禅院(Zen Monastery)是禅宗修行者集体生活和修行的地方,这里提供了无尽的修行机会和交流的环境。
6. 公案与禅语公案(Koan)是禅宗中常用的修行工具,是一种蕴含悖理和矛盾的问题或故事。
禅师会给予修行者一个公案,通过思考和反思来超越对常识和逻辑的依赖,达到开悟的境地。
禅语(Zen Saying)是禅宗中具有警示和启示的短语或句子,通常简洁明了,却含有深刻的智慧。
7. 禅画与禅诗禅宗文化还涌现出精美的禅画和禅诗。
中国古代的禅宗文化与禅学思想

中国古代的禅宗文化与禅学思想中国禅宗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禅宗又称为禅宗佛教,是佛教中的一种宗派,其思想体系强调觉悟,注重禅修和直接体证,因此非常受到人们的追捧。
禅学思想的诞生和发展与中国古代时期的政治、社会和文化背景密不可分。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代禅宗文化与禅学思想的发展历程,以及其对中国文化和现代社会的影响。
一、禅宗文化承载着中国古代文化的智慧中国禅宗文化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世纪左右。
禅宗佛教最早起源于印度,随着佛教的传播传入中国,发展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禅宗文化。
禅宗文化主要包括禅宗佛教、禅宗艺术、禅宗诗歌等领域。
禅宗佛教的核心是“观心”,即通过禅修达到对自己和宇宙的真实认知。
禅修是通过禅坐、默想、禅打等方式进行的。
禅宗艺术指的是以禅修为主题的艺术创作,如禅画、禅剧、禅曲等。
禅宗诗歌则是借助诗歌形式表达禅学思想的艺术形式,如苏轼的“庐山谣”、杨万里的“半亩方塘一鉴开”等。
禅宗文化承载着中国古代文化的智慧,是对人类文明进步的一种贡献。
禅宗文化的思想和精神,传达了人们对自然、生命、人类存在等问题的认知和思考,有助于人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世界,更好地把握自己的命运。
二、中国古代禅学的思想体系中国古代禅学的思想体系充分体现了中国人对生命、宇宙和自我存在的思考。
禅学主张的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即认为每个人都具有悟道的本能和潜力,只要经过适当的修行,就能够觉醒,了悟佛性,超越生死,达到无上的境界。
禅学思想的核心是“一念清净”。
禅宗认为,人们应当通过禅修将自己的自我意识转化为“智慧的目盼”,使自己的“心”得到调和,达到真正的安定和平静。
禅宗认为,“无心”即“无念”,是达到涅槃的境界。
禅宗所追求的不止是一种对世界的看法,更是一种对世界、自我、他人的感知。
三、禅宗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中国禅宗文化的发展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推动了中国文化的进一步发展,丰富了中国文学、艺术等领域。
旅游文化知识:禅宗文化之旅——了解中国禅宗的历史和思想

旅游文化知识:禅宗文化之旅——了解中国禅宗的历史和思想禅宗文化之旅——了解中国禅宗的历史和思想禅宗是中国佛教传统最重要的教派之一,其历史悠久,思想深刻,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对前代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并在现代社会中有着广泛的影响力。
本文将介绍禅宗的历史渊源、教义思想、禅宗文化艺术和禅宗对现代社会的影响等方面,带领您走进禅宗的世界。
第一章:禅宗的历史渊源禅宗源于6世纪初唐代中国南北朝时期。
隋唐时代,赴印度求法的僧人们学习并传授了一系列的印度禅宗教义,经过本土化,逐渐形成了中国禅宗。
禅宗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两大流派:一派是南宗,其代表人物是神秀;另一派是北宗,其代表人物是香应。
南北两宗的融合使禅宗的思想体系不断丰富发展,形成了独特的禅宗文化。
第二章:禅宗的教义思想禅宗强调“见性成佛”,即先天的本性就是佛性,但由于各种顾虑的遮蔽而不能认清真相。
禅宗还践行“默照心See ”的法门,通过专注自己的呼吸、静坐打坐等策略,让心灵平静安宁尽可能地放空头脑,最后进入“禅定”状态,进而领悟佛性真谛。
如此一来,不断地破除所见所闻的幻象,最终通达“菩提心”而得以成佛。
第三章:禅宗文化艺术禅宗不仅影响了中国的思想文化,还在艺术领域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其中,禅宗所信奉的“默照心”被诗人们用来写作临池,白话小说家也用禅学思维创作故事,这都表明了禅宗有很深的文化底蕴。
在美术方面,禅画和禅墨成为了国画的两种表现形式,禅宗的精神和思想在自然景色和人物形态中得以表现和发掘。
第四章:禅宗对现代社会的影响禅宗的思想在现代社会也有广泛的影响。
例如,很多人在繁忙的生活中活得很累,禅宗的“默照心”可以帮助他们缓解压力,并在生活中寻求内心的宁静、和谐和平和。
另外,禅宗的观念也为现代企业家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例如在经营管理中想出奇制胜的成功之道,强调必须在自身修行上下功夫以及注重个人的精神成长。
结语禅宗是中国佛教传统教派之一,其历史、思想和文化的发展深刻影响着中国的社会文化和艺术美学。
禅宗文化

禅宗文化
一种佛教传统文化
01 分类
目录
02 简况
基本信息
禅宗文化是指以中国佛教禅宗思想为基础所发展起来的一种传统文化。
分类
诗歌文化
禅茶文化
诗歌文化
《少林禅修歌》
少林禅院复古风,枯树新芽迎春生;直指人心观本性,见性成佛定禅宗;禅文禅武禅医生,禅茶禅食禅农耕; 禅语禅诗禅公案,禅书禅画禅乐鸣;禅慈禅孝禅法通,禅堂禅师禅宝经;皈依三宝佛法僧,皈依自性觉正净;清规 戒律谨守持,依教奉行渡众生;自力更生勤劳动,依法依己证修行;行住坐卧戒定慧,消灭妄念是大乘;少林弟子 要牢记,爱国护教佛法兴。
《少林精神》:南拳北腿少林棍,卫国保寺健自身;崇禅尚武少林人,爱国护教少林魂;不争和合少林心, 止恶扬善少林根;以德服人消贪瞋,后发制人少林门。孝顺师僧父母亲,守法持戒遵祖训;农禅立寺为根本,医 禅济世救穷困;慈悲为怀尽施舍,放下名利不是贫;武医为媒弘佛法,少林弟子正精神。
憨山大师《醒世歌》
红尘白浪两茫茫,忍辱柔和是妙方,到处随缘延岁月,终身安分度时光。休将自己心田昧,莫把他人过失扬, 谨慎应酬无懊恼,耐烦作事好商量。从来硬弩弦先断,每见刚刀口易伤,惹祸只因搬口舌,招愆多为狠心肠。是 非不必争人我,彼此何须论短长,世界由来多缺陷,幻躯焉得免无常。吃些亏处原无碍,退让三分也不妨,春日 才看杨柳绿,秋风又见菊花黄。荣华终是三更梦,富贵还同九月霜,生老病死谁替得,酸甜苦辣自承当。人从巧 计夸伶俐,天自从容定主张,谄曲贪瞋兴,诗借茶功清雅之至,佛茶品饮文人可论学,议事,佛门则叙道参禅,唐 时以茶为题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华章。唐李白“江上一望”,“得九华之目”,“昔在九江上,遥望九华峰,天 河挂绿水,秀山九芙蓉”,“茗生此中石,玉泉流不歇。根柯洒芳津,采眼润肌骨”(仙人掌茶诗)唐刘禹锡“山 外一见”使九华“尤物”兼备雄奇。更有赏茶之诗为千古绝唱“生抽芳茸鹰嘴芽,老郎封寄福仙家,今将更有湘 江月,照山霏霏满碗花。”,“山僧后檐茶数丛,春来映竹抽新茸。宛然为客振衣起,自傍芳全摘鹰嘴。斯须炒 米满室香,便酌砌下金沙水,骤雨松声入鼎来,白云满碗花徘徊。”唐大诗人白居易的《两碗茶》“食休一觉睡, 起来两碗茶,举头看日影,日复西南斜,乐人惜日促,忧人厌年赊;无忧无乐者,长短任生涯”饮茶之乐跃然纸 上。另外一大诗人元稹,用生花之笔把茶叶描绘得淋漓尽致,其形式在唐诗中也别开生面,以单行排列犹如诗塔: 茶。香叶。嫩芽。慕诗客,爱僧家。碾雕白玉,罗织红纱。铫煎黄蕊色,碗转尘花。夜后邀陪明月,晨前面对朝 霞,淘洗古人今不倦,将知醉生丰堪垮。”唐文学家柳宗元酬友诗曰:“犹同甘露饮,佛事熏毗邻,咄此蓬瀛侣, 无乃贵流处。”唐政治家,独创颜体的大书法家颜真卿也在月夜啜茶与其挚友陆羽,僧皎然等以诗唱和,高雅之致: “泛花邀坐客,酒醒宜华席,留僧想独园,不颜攀月桂......”至于在九华山吟茶之作则不胜枚举:“霜过收松 实,春深摘茗芽”;“犬吠披云客,花还看竹翁,山家供玉乳,一碗便生风”。“春山细摘紫英芽,碧玉瓯中散 玉花”描绘了九佛茶的采摘和品质,“频年飘泊在天涯,又信萍踪上九华,云拥奇峰天欲滴,家春乱石涧生花, 傍林鸟语捣灵药,隔岸人声摘闵茶。今日探函具乘兴,不知何处谪仙家。”清白元亮诗描绘更为详尽。“华僧虚 云也身体力行”:“山中忙碌有生涯,采罢山樵又采茶,此刻别无玄妙事,春风一夜长灵芽”。
禅宗正解

一、禅、禅宗和禅宗文化(一)、什么是禅禅是禅那的简称,汉译为静虑,是静中思虑的意思,一般叫做禅定。
主要作法是将心专注在一法境上一心参究,以期证悟本自心性,这叫参禅。
禅的种类很多,有声闻禅、菩萨禅、次第禅、顿超禅。
这个“禅”字本来是从巴利文音译来的,但到了中国人这里,实际上意义有很大差别。
“禅那”是指一种精神的集中,是指一种有层次的冥想,而“禅”以中国祖师所了解的,那是指对本体的一种领悟,或是指对自性的一种参证。
他们一再地提醒学生,冥想和思索,都会失去禅的精神。
胡适曾说:“中国禅并不来自印度的瑜伽或禅那,相反的,却是对瑜伽或禅那的一种革命。
”也许这不是一种有目的的革命,而是自然的转变,但无论是革命或是转变,“禅”不同于“禅那”却是事实。
日本禅学大师铃木大拙曾说:“像今天我们所谓的禅,在印度是没有的。
”他认为中国人把禅解做顿悟,是一种创见,也足以证明中国人不愿囫囵吞枣似的吸收印度佛学,他说:“中国人的那种富有实践精神的想象力,创造了禅,使他们在宗教的情感上得到了最大满足。
”(二)什么是禅宗和禅宗文化1、禅宗是佛教的一个宗派,其修行方法是通过禅定的方式将心专注在一法竟上,一心参究,以期证悟,本自心性。
我国佛教按语系分为汉传佛教、藏教佛教和南传佛教。
汉传佛教又分成三论宗、法相宗、天台宗、华严宗、禅宗、净土宗、律宗、密宗等八个宗派。
而禅宗是八大宗派中的最大一派,它与其它宗派相比,追求的终极目标都是通过福慧双修,定慧等持,来成就圆满。
但各宗在修持方法上存在差异。
如净土宗以念佛为方便,强调阿弥陀佛之愿力的殊胜;律宗重研究学习戒律,以戒为师;而禅宗强调实践,认为每人都“具足如来德相,只因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
”应“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因此,禅宗强调真修实悟,以期内心觉悟。
2、禅宗文化的主要内容禅宗文化作为一种外来文化,在我国一千多年的发展历史中,与我国儒、道文化相互交融,成为了具有中华特质的禅宗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禅宗文化的内涵与传承

禅宗文化的内涵与传承禅宗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始于印度,于中国发展、壮大。
其内涵丰富、深邃,既具有哲学思辨的深度,又包含着心灵上的归属感和满足感。
禅宗的传承方式特殊,除了书籍的传承外,更重要的是名师的传授和传统的仪轨。
建立并传承禅宗文化的过程,历经千年,透过每一位禅师和禅徒的了悟和经验,直至今日,依旧传递着。
本文将对禅宗文化的内涵和传承进行探讨。
禅宗文化的内涵禅指的是禅定,是人们通过冥想和专注,以止思定境,达到心神平静的境界。
它的核心是内观,即通过对自己及其身外环境的观察,达到对自己和对世界的更深刻认识。
禅宗文化,就是围绕禅这一核心展开的文化,包含禅的哲学思想、修行法门、禅艺和禅文化等方面。
禅宗文化的哲学思想,最具代表性的包括一心不生、涅槃、缘起空、般若和变易等理论。
其中,一心不生指的是不应将注意力放在身体或心灵上,而是专注于“无我”的状态。
涅槃是指人们获得解脱,达到超越生死的境界。
缘起空则是指一切存在都是相互依存的,没有绝对的实体存在,即“空”;般若强调的是抛弃事物的狭隘本位意识,追求全体的智慧视角;变易则是指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和转化的状态,坚持究其本质,超越形式。
除了哲学思想,禅宗文化还包括了丰富的禅艺和禅文化,如茶道、花道、石道、剑道、禅戏、禅诗、禅画等。
这些艺术形式中,都体现了禅的精神内核,注重在身体上感悟禅理、净化心灵、追求「自由自在」的境界。
禅宗文化的传承禅宗文化的传承方式独特,在人类历史中堪称独树一帜。
它的传承不仅通过书籍的传递,而且更重要的是名师的传授和传统的仪轨,其特殊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传授方式禅宗文化的传承方式,是历经几个世纪间的禅师和禅徒的实践所形成的一种独特形式。
禅宗中,为了明确传承目标,禅宗各派都会规定成为禅宗传承人的条件,一般要求具备破般波羅蜜和第四离别等几重修行境界。
学生向师父请教,师徒之间会进行言传身教的交流。
禅师会通过问答、打坐、传递密诀等方式教导学生,让其在身心上彻底体悟禅宗的精神内涵,达到自我超越的境界。
中国古代禅宗文化及其精神内涵

中国古代禅宗文化及其精神内涵禅宗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文化中的精髓所在。
禅宗文化与佛教密不可分,源于印度佛教,成为了中国佛教的一个派别,并逐渐融入了中国文化,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和特色。
禅宗文化的精神内涵体现在其思想、哲学、艺术等多个方面,具有深厚的修养、超脱尘世的境界和对人生、世界的独特领悟。
禅宗思想的精髓在于“悟空”、“本觉”、“般若”。
悟空是指破除迷惑,觉悟空性,认识真实世界的本质;本觉则是指内在的本性觉性,是众生本有但常常被糊涂覆盖的一面;般若则是指智慧,通过提升自己的境界,触发内在的智慧,认识真实的存在。
这种思想与佛教的“无我”、“缘起”、“空性”等核心思想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了中国禅宗思想的核心。
在实践上,禅宗强调简约、清净、自我修养,全身心地追寻和感悟真实的存在,以达到身心的净化和境界的提升。
禅宗在道德伦理、心理学、人生观等方面也形成了独特的思想体系,这些思想不仅影响了后世的佛教、儒家等思想,也深刻地影响了中国文化和社会的发展。
禅宗哲学也是禅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核心思想是破除二元论和二元对立。
禅宗强调的是“中道”,也就是超越对立,平衡的人生境界,既不追求极富欲望的物质生活,也不陷入无理性的虚无主义。
禅宗主张“一切如来”、“一切皆空”二合一的思想,这体现了禅宗哲学追求的最高境界,也为其开创了一种宽广而包容的思想氛围。
在禅宗艺术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诗歌、绘画和茶道。
这些艺术体现了禅宗文化的特点,追求的是清新、淡泊、内敛和静谧。
诗歌中有着禅宗的精神内涵,注重的是追求境界,表达个人的心灵世界和感悟。
这些禅诗独具风格,语言简练优美,令人回味无穷。
绘画也是禅宗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禅宗画家强调笔墨的简洁和自由,以其意境深远和艺术价值贯穿了中国画的历史。
茶道则是禅宗文化的象征,它不只是一种茶叶的烹饪方式,而是一种细腻、清新、虔诚和传统的生活方式。
禅宗文化的精神内涵还可以在禅宗寺院中找到。
禅宗文化在古代文学中的体现

禅宗文化在古代文学中的体现禅宗是中国佛教中的一个分支,它起源于6世纪的印度,然后于7世纪传入中国。
禅宗的特色在于强调静思和内省,认为通过冥想和禅修可以达到内心平和和解脱。
禅宗在中国文化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不仅对佛教和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还影响了文学、艺术和音乐等方面。
本文旨在探讨禅宗文化在古代文学中的体现。
禅宗及其对文学的影响禅宗在唐代获得了极大的发展,在此期间涌现了大量的禅宗诗人和文学家,例如玄奘、慧能、道宣等等。
这些人不仅是杰出的禅师,而且是杰出的文学家,他们创作的文学作品在中国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禅宗文学的特色在于注重意境和内涵,追求思想的深度和境界的广阔。
禅宗文学的风格禅宗文学的风格独特,注重与自然的融合和内心的反映。
禅宗文学的一大特点是“言外之意”,就是在语言之外,寓意和感情的流露,体现着深刻的哲理思考。
如《赋得古莲》中的:“瓣中藏剑影,尘外见玉珂,色在浮名里,香来浸世多”。
这首诗的主题是抒发人生之悲、把人类生命与自然画作一幅崇高的图画。
在这首诗里面,修辞广泛应用,比喻手法别致,既全面细致,又浩瀚博阔,以极具视觉、听觉、嗅觉等多层面的宏观形象,来烘托出人类的悲、欣、苦、怨、幸福多样的情感境界。
当代文学与禅宗文化的关系当代文学与禅宗文化不同专题的关系开始逐渐呈现。
当代文学不仅吸收了禅宗文化在意识、哲思和文学等方面的精神内涵,同时在存在意义上也不断地进行着交互。
有些当代作家也是禅僧出身,如南怀瑾就是兼具文学天赋和佛学修行的杰出人物。
结论禅宗文化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位置。
禅宗文化重视“悟”和“顿”,代表了达摩与佛的要旨。
禅宗文化依靠其内在的精神内涵和独特的风格,对古代文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同时,当代文学对禅宗文化的关注和理解,不仅是源于对禅宗内涵的认识,也是对中国文化传统和现代文化的思辨和总结,这种关注对于推动当代文学的发展和完善具有重要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禅宗文化
收藏打印关闭字体:[大
宜春,古属袁州、瑞州、临江、南昌四府,今辖袁州、樟树、丰城、高安、靖安、奉新、上高、宜丰、铜鼓、万载三市六县一区。
宜春悠久历史耀古烁今,众多人杰灿若星辰。
宜春城有2200多年的历史,为历代州府首邑。
千古名句“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所指其人其物均出自宜春。
宜春的钟灵毓秀,蕴藏了丰厚的文化积淀,尤以唐宋以来,佛教禅宗文化在宜春这片土地上生根、开花、结果。
北宋诗人黄庭坚在一首诗中写了段见闻:“我穿高安过萍乡,七十二渡绕羊肠。
水边林下逢纳子,南北东西古道场。
”描绘了古宜春一派梵天佛国的景象。
现任中国佛教协会会长、靖安宝峰寺方丈一诚大师欣然题笔“宜春是禅宗圣地”。
称宜春为禅宗圣地,是因为宜春这块版图上,集中闪烁着许多决定禅宗发展走向的亮点。
一般认为,确定禅宗教义的是六祖慧能,大兴禅宗道场的是马祖道一,始创禅宗戒律的是百丈怀海。
这三位祖师中,马祖舍利塔在靖安宝峰寺,怀海归真于奉新百丈山,其灵骨均安葬在今宜春市境内。
而禅宗真正的创始人慧能,志载也曾结茅靖安山中,其地后辟为禅院,寺名亦以慧能弘法之地“曹溪”而命之。
禅宗发展到“一花开五叶”时,进入了极盛期。
所谓“五叶”,即沩仰、临济、曹洞、云门、法眼五大宗派。
后来临济宗下派生出杨歧、黄龙两宗,故曰“五家七宗”。
史称“江右奥区”的宜春市,为禅宗各家的孕育繁衍、成长壮大提供了一块充满生机的沃土。
禅宗五家中,沩仰、临济、曹洞三宗出现于晚唐。
临济宗萌芽于宜丰黄檗,曹洞宗扬穗于宜丰洞山,沩仰宗结果于袁州仰山。
沩山灵祐先于奉新百丈山师从怀海,后迁湖南沩山,其弟子慧寂徙居宜春仰山,别创禅宗一派,是曰“沩仰宗”。
黄檗希运亦于百丈山师从怀海,后居宜丰黄檗。
其弟子义玄远赴河北临济院,又创禅宗一派,是曰“临济宗”。
曹洞宗创始人良价,系云岩昙晟的弟子,昙晟亦师从怀海二十年。
良价云游至宜丰洞山,又创禅宗一派,是曰“曹洞宗”。
禅宗五家中,云门、法眼二宗出现于五代。
两宗虽不发祥于宜春,但其法嗣们却都相中了宜春这块风水宝地以振宗风。
云门始祖文偃一传弟子道谦禅师出居靖安宝峰,法济禅师出居宜丰黄檗,清禀禅师出居宜丰洞山。
法眼始
祖文益的一传弟子道恒禅师,则出居奉新百丈。
杨歧宗创始人方会是袁州人,出家于上高九峰山,黄龙宗宗师惠南止于靖安宝峰寺,两位宗匠均是宜春的禅林学子。
由此可见,禅宗“五家七宗”就有“三家五宗”与宜春有着直接的联系。
此外,生于宜春本土的一代诗僧惠洪是宜丰人,创建“天下大慈化”的普庵大师是袁州人等,他们皆因道显而功载禅史。
世界各民族的文化交流,自古以来,莫不以宗教传播更为瞩目。
玄奘西行、鉴真东渡的故事家喻户晓。
然而,佛教诸宗中,玄奘所创始的唯识宗、鉴真所承传的律宗,在东方佛教文化圈里,其影响远不及禅宗。
晚唐时期,传播海外的中国禅宗,许多是从宜春径直走出国门的。
朝鲜古为新罗国,新罗鸡林道义禅师入唐,曾参学于百丈怀海,返国后为海东迦智山宗师。
新罗五观顺支禅师来华,曾嗣法于仰山慧寂,归国后为新罗沩仰宗初祖。
越南禅宗无言通派的创始人不语通禅师,即是百丈怀海的门下弟子。
入宋后,临济、曹洞二宗辗转传入日本,于今,皈于禅宗的日本信徒已近千万。
近些年来,朝鲜、韩国、日本、越南的禅僧到中国来寻根问祖,很多都要到宜春的祖庭来朝拜。
宜春市的对外文化交流,就目下而言,以宗教文化最频。
宜春作为中国禅宗圣地,至今仍保留着许多禅宗文化遗存。
禅宗“南天八祖”马祖道一归真处的靖安宝峰寺宋代建筑马祖塔亭历经千年风雨至今保存完好,被列为江西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怀海创建的奉新百丈寺一直祖灯相传,佛光普照;唐代大书法家柳公权手书、镌刻于百丈山巨石上的“天下清规”四个大字苍劲有力,至今犹存。
沩仰宗祖庭栖隐寺,宋元之际驰名于世,元仁宗敕寺额“大仰山太平兴国禅寺”,并令程钜夫撰文、赵孟頫书丹,作“大仰山重建太平兴国寺碑”,碑文后被作为书法艺术珍品被清朝乾隆皇帝收入“三希堂法帖”,一直流传至今。
临济宗祖庭黄檗寺,历来为僧众朝拜的圣土,留有许多人文景观和历史传说,这里现存宗师、住持级的佛塔就有69座之多。
宜丰洞山不仅是曹洞宗的发祥地,也是著名的风景名胜区,古木森森、小溪潺潺,不仅有“逢渠桥”、“夜合石”以及摩崖石刻等古迹,也有“良价祖塔”和夜合山塔林,吸引着众多的日本僧人远渡重洋来此参拜。
被明太祖封为“天下第一禅林”的慈化寺坐落在袁州慈化镇,因普庵祖师的“灵异”而显世,现存于寺的“鼻涕钟”、“千人锅”,诉说着普庵禅师的神奇和当年寺庙的兴盛。
普庵祖师曾花费五年功夫,刺血泥金,书写了《金刚经》,太虚大师、一诚会长等近现代高僧大德都在“血经”上题字称颂,现已被珍藏,成为镇寺之宝。
纵观中国禅宗发展演变史,宜春可谓风云际会。
“马祖建丛林,百丈立清规”,诸多禅宗祖庭集中于宜春这方土,
无数法门龙象开堂说法于宜春的群山峻岭之间。
袁州、上高、高安、宜丰、奉新、靖安的近二十处禅宗祖庭,构成宜春五百里禅宗长廊,云蒸霞蔚,异彩缤纷。
历史上,高僧黄檗希运、仰山慧寂、洞山良价、黄龙慧南、杨岐方会、末山了然等大德;唐宣宗、柳公权、裴休、陆希声、黄庭坚、范成大等名人因禅的因缘留踪迹于宜春。
这些禅宗大师,名儒、名宦、名士荟萃宜春,交流甚多,佳话连篇,使得宜春的禅宗文化丰富多彩。
宜春市委、市政府对开发和保护禅宗文化十分重视。
目前,宜春禅宗各大祖庭正逐步得到中兴,仰山栖隐禅寺,宜丰黄檗禅寺,奉新百丈禅寺等正在修复中。
可以相信,已经深深扎根于中华大地、融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禅宗文化必将会更加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