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为典型的中国化佛教宗派——禅宗

合集下载

东师《中国思想史》17春在线作业2

东师《中国思想史》17春在线作业2
A.错误
B.正确
正确答案:
14.唐朝时确立了《五经正义》成为科举取士的标准教材。
A.错误
B.正确
正确答案:
15.戊戌前后,严复主张学习西方,“于学术则黜伪而存真,于刑政则屈私以为公”。
A.错误
B.正确
正确答案:
16.《论语?颜渊》记载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表现了孔子以“仁”为思想核心。
A.错误
B.正确
A.错误
B.正确
正确答案:
17.《论语?颜渊》记载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表现了孔子以“仁”为思想核心。
A.错误
B.正确
正确答案:
18.《海国图志》是林则徐在魏源《四洲志》的基础上编撰而成。
A.错误
B.正确
正确答案:
19.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是孔子的弟子。
A.错误
B.正确
正确答案:
20.龚自珍对于现实社会的批判和把握,对于未来的预见,是以其变易和进化的历史观为依据的。
A.龟和玉
B.龟和骨
C.玉和骨
D.鼎和玉
正确答案:
3.以下主张明显体现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是()
A.仁者爱人,民贵君轻
B.万物虚无,祸福相依
C.兼爱非攻,节用尚俭
D.以法为教,今必胜昔
正确答案:
4.是清代乾嘉时期有学者对理学禁欲主义罪恶指斥,认为其是“以理杀人”这位学者是()
A.章学诚
B.惠栋
C.戴震
A.破除古文经学
B.维护今文经学的孔子托古改制大义
C.湮灭孔子微言大义
D.为其维新变法主张张目。
正确答案:
6.被称为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的是()
A.顾炎武
B.李贽

中国传统文化考纲及答案

中国传统文化考纲及答案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一、名词解释1,文化:泛指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的总和。

2,禅宗:中国汉传佛教主导的宗派,始于菩提达摩,盛于六组慧能,是中国佛教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宗派,是典型的中国佛教,以“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为标本宗旨,故又称“佛心宗”。

3,宗教:属于人类的灵性世界和精神生活,属于社会意识形态,是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是相信在现实世界之外还存在着超自然、超人间的神秘境界和力量,主宰着自然与社会,并对之敬畏与崇拜的社会文化现象。

4,宗法制:古代为解决职权、财产分配而建立的维护世袭统治的血缘宗法制度,是由古代氏族社会的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的,产生于商代后期,至西周时期完善。

5,姓与氏:姓由居住的村落或所属的部落名称而来,氏由君主封的地方、所赐的爵位、所任的官职、谥号而来。

6,拱手礼:双手合握,右手握拳,左手加于右手之上,举至胸前,立而不俯的一种见面礼仪。

7,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文化发展过程中精微的内在动力,也是指导一个名族文化不断向前发展的基本思想。

8,天人合一:最早产生于先秦,经汉唐发展,由宋代张载提出的关于人与整个宇宙关系的思想概念。

9,四谛八道:佛教原始的基本教义,四谛指苦谛、集谛、灭谛、道谛,八道指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精进、正命、正念和正定,又被归纳为“戒、定、慧”三学,扩展为“三十七道品”。

10,民胞物与:民为同胞,物为同类,一切为上天所赐,泛指爱人和一切物类。

11,厚德载物:以宽厚之道德心怀包含万物,对待事物有兼容并包之心地一种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12,七出三不去:是中国传统女性教育中人妻所遵守的妇礼中的忌讳。

“七出”指不顺父母、无子、淫、妒、恶嫉、多言、盗窃,“三不去”指前贫后富、无所归、三年丧。

13,家国同构:即家庭、家族(家族、宗族)与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具有共同性,均以血亲——宗法关系来统领,存在着严格的家长制。

14,礼制的精神:本指人与人、国与国之间交往的一种仪式,后被加工改造,升华为一种社会理想,然后实施推行,慢慢孕育了一种精神,包括维持社会秩序的君仁臣忠、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夫和妻柔等精神。

2020年《全国导游基础知识》判断题库100题及答案

2020年《全国导游基础知识》判断题库100题及答案

2020年《全国导游基础知识》判断题库100题及答案(第一章)1、进入母系氏族公社阶段,浙江余姚河姆渡氏族是黄河流域母系氏族公社的一个典型。

(×)—长江流域2、进入母系氏族公社阶段,西安半坡氏族是黄河流域母系氏族公社的一个典型。

(√)3、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

(√)4、司母戊大方鼎重875公斤,是迄今发现的世界上最大的青铜器。

(√)5、《诗经》中留下了关于哈雷彗星的最早记录。

(×)——《春秋》6、战国时期,甘德和石申的《甘石星经》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

(√)7、东汉蔡伦发明造纸术,对中国和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改进8、北魏农学家贾思勰著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记录了9种酒曲的制作法、39种酒的酿造法和两种酒的配制法。

(√)9、唐代玄奘西游天竺(印度)取经,历时18年,写成了《西游记》。

(×)——《大唐西域记》10、隋朝李春设计建造的赵州桥,是现存世界上最古老的石拱桥,比欧洲类似的桥早500多年。

(×)——700多年11、隋代陆羽写的《茶经》是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它记述了茶的起源、品质、种植方法、产地、采制、烹饪及器具等。

(×)——唐代12、北宋著名建筑师李诫写的《营造法式》是世界上最早、最完备的建筑学著作,是北宋政府为了管理宫室、坛庙、官署、府第等建筑工程,于北宋崇宁二年(1103年)颁行的,是各种建筑的设计、结构、用料和施工的“规范”。

(√)13、宋钦宗赵佶书画均精,创“瘦金体”书体。

(×)‘——宋徽宗14、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是第一个把孔子和孟子介绍给西方人的。

(×)——孔子和儒家15、清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是当时世界上内容最丰富、考订最详细的药物学著作。

(×)——明代16、清代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是我国古代白话小说的高峰。

(×)——文言文小说17、春秋时的孔丘是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其言行思想集中反映在《老子》中。

佛教的中国化

佛教的中国化

佛教的中国化——在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体化结构中的无奈妥协【摘要】中国封建社会之所以可以在漫长的岁月里占据不可动摇的统治地位,是因为封建社会建构了一个非常稳定的“地主经济——儒家正统——官僚政治”一体化结构。

而佛教这一异域文化来到中国之后,与一体化结构多有矛盾,于是在巨大的生存压力之下佛教调整自己以适应中国社会,最终臣服于一体化结构并消融于中国文化之中。

【关键字】佛教,中国化,一体化结构一,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体化结构概念中国封建社会自秦实现了大一统以后,虽然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出现分裂和动乱,但是,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大国始终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主导形式。

中国封建大国以其辽阔的疆域、众多的人口、绚烂的文明存在了两千年之久!然而不论是统一或是分裂,贯穿封建社会始终的是中国特色的建立、维护封建国家的组织结构——“地主经济——儒家正统——官僚政治”的一体化结构。

下文简称“一体化”。

首先分析一下一体化结构。

“统一的信仰和国家学说是意识形态结构中的组织力量,而官僚机构是政治结构中的组织力量。

”《在历史的表象中国封建社会利用儒生阶层组织官僚结构背后——对中国封建社会超稳定结构的探索》第14页实现管理国家,这就使得政治结构与意识形态结构实现了一体化。

“在儒家国家学说指导下,各级官员都以‘忠君保民’为首要的政治素质,分处在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机构上,执行统一的中央政府的号令。

自从汉代确立了儒家正统之后,几乎历朝历代都以其为国家的指导思想,而官员也几乎由清一色的儒生所组成。

这就将儒学和官僚统治阶层捆绑在了一起。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在一个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社会中,必然存在着两种自发趋势。

一种是由于小农经济的分散性所导致的封建主统治权力和土地所有权的日益紧密的结合,从而出现贵族化和分裂割据地方势力的猖獗;另一种是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联系在一起的生产者,也会因为封建主对土地的管理权变为占有权而造成农奴化,即封建主对生产者的经济剥削和人身控制合而为一。

最为典型的中国化佛教宗派——禅宗

最为典型的中国化佛教宗派——禅宗

《起信论》与禅宗思想——真心本觉
“觉”指“心性不生不灭”的方面, 即人心本来状态。 本觉 始觉
阿赖耶识
“不觉”指“心生灭”方面。
道生的超前思想 一阐提人皆得成佛 :劣等根性之人,反对佛 教之人亦具佛性。 顿悟成佛:佛性不可分,只能见其全体,或是 毫无所见。所以见性成佛只可能是顿悟。 佛无净土:言到彼岸:夫大乘之悟,本不近舍 生死,远更求之也。死在生死事中,即用其实 为悟矣。 涅磐生死不二,得性便是涅磐。
东山法门——禅宗真正的发端




但一到唐初,达摩禅进入一崭新的时代。 (四祖)道信住蕲州黄梅(今湖北黄梅县)西北三十多里 的破头山(也名双峰山),会下有五百多人。 接着,(五祖)弘忍住黄梅县北二十五里的凭墓山;凭墓 山在破头山东,所以也叫东山,受学的多到七百多人。 《传法宝纪》说:弘忍“既受付嘱,令望所归,裾屦凑门, 日增其倍。十(此上疑脱一字)余年间,道俗受学者,天 下十八九。自东夏禅匠传化,乃莫之过”! 达摩禅在黄梅的勃兴,五十多年来(六二0顷──六七 四),成为当代中国的禅法中心, 这当然应归功于道信、 弘忍的深悟,而环境与门庭施设,也有不容忽视的重要性。
我之管见


由“缘起性空”而有“一切皆苦”的人生价值判断, 这里体现得是对人生有限性的现实和无限性追求之间 紧张感。对这种紧张感的强调,表现了佛教的一种悲 观和否弃人生的色彩。但也时时警示我们:人生应有 一个无限、绝对的纬度:那就是对永恒和自由的追求。 佛教是极度悲观的,又是极度乐观的。它认为这种紧 张可以通过它的“道”而“灭”的。禅宗尤其是这样 的乐观和肯定人生的佛教宗派。禅宗认为这样的解脱 之“道”不离世间,它的依据就在于人人含有的本心、 自性,它的方法是超越而不离感性的直觉领悟。这样 的解脱境界是一种类似于审美体验的“瞬间的永恒”。

中国文化要略整理(7-10章)

中国文化要略整理(7-10章)

睿立汉语推荐整理:/bbs第七章宗教信仰1. 中国人对(天地)、(祖先)、(君师)的崇拜最为突出。

2. 中国古代的祭祀以天地的仪式以(封禅)最为重要。

3.封禅:就是由帝王来祭祀天地,“封”是在泰山顶上设坛祭天;“禅”,是在泰山附近的小山上祭地。

封禅的目的是帝王取得天下以后,以天子身份祭告天地,以表示自己的统治符合天意,合乎正统。

4. 史书记载第一个封禅的皇帝是(秦始皇);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禅的皇帝是(宋真宗)。

5. 历史上首次将祭祀后土列为大典的是(汉文帝)。

6. 往泰山封禅,到汾阴祭后土,祭祀天地的仪式还有(庙祭)和(郊祭)。

7.五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8.五镇:东镇沂山、西镇吴山、南镇会稽山、北镇医巫闾山、中镇霍山。

9.四渎:东渎大淮(淮河)、南渎大江(长江)、西渎大河(黄河),北渎大济(济水)10. 四海:东海、南海、西海(青海湖)、北海。

11. 从(秦始皇)时候开始,宗庙成为帝王祭祀祖先的专用场所,后世称为(太庙)。

12. 庙号:即帝王死后在太庙受祭时享有的称号。

如:明太祖、明成祖、清世祖、清圣祖13. 帝王祭祀祖先用(太庙),官员百姓祭祀祖先用(宗祠)。

14. 现存最大的一座宗祠是山西省闻喜县礼元镇的(裴氏祠)。

15. 北京阜成门现存的(历代帝王庙),是国内仅存的一座帝王庙。

16.(师)是哪些可以为万世师表的圣人,传统上指(孔子)和(关公)两个人。

17.(汉高祖刘邦)亲祭孔子是封建帝王祭孔的开始;(汉文帝)追封孔子(褒成宣尼公),这是孔子受封的开始;(东汉光武帝刘秀)明确把孔子作为一个教育家来尊崇;到(唐贞观四年),开始全国性的祭孔。

18. 佛教是由(释迦牟尼)于公元前六世纪到五世纪在(古印度)境内创立的,在我国又叫(释教),管和尚叫(释子)。

19. 迦叶摩腾、竺法兰翻译的(《四十二章经》),据说是中国最早的佛经。

20. 佛教在(两汉)之间传入中国。

21.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发展的表现:(1) 佛经翻译的规模明显扩大;(2) 弘传活动进一步兴盛,出现了比较大的佛教活动中心,如洛阳、长安、建康、庐山等地;(3) 大量营建佛寺僧舍,建造石像石窟;(4) 西行求法活动成风。

中国佛教八大宗派的特点

中国佛教八大宗派的特点

谈到佛教的各宗各派,追溯佛陀最初创教之时,为了适应众生的根器而说了种种的法门并未曾提到宗派的分别。

到了后代,由于社会环境以及历代大德,依个人研究兴趣的不同,而对佛陀一代的教化作各种不同偏重性的探讨,加上个人的修持体验,而对经典产生种种的诠释,以自己所阐扬的最为代表佛陀的教义,衍变所及,乃渐渐形成各种的宗派。

在中国的八大宗派中,其共同的特点就是同时兴盛于隋唐盛世。

佛教自从印度传入中国。

在中国经过五,六百年的发展,到隋唐时进入了创宗立派的新时期。

南北朝时由于政治上的分裂,佛教也形方法。

中国化佛教各宗派的建立,标志着佛教在中土的发展进入了鼎盛阶段。

佛教的八大宗派虽是中国佛教的产物,但其根本依据均不离佛所说的教法。

每派都有其完备的体系和经典理论依据。

若细说之,则无法尽其意达其理,今据八大宗派的修持特点浅而说之。

八大宗派的特点可以用一偈浅而概之:密富禅贫方便净,唯识耐烦嘉祥空。

传统华严修身律,义理组织天台宗。

首先:“密富禅贫方便净”这句中说明了三大宗派的修持特点。

“密富”告诉我们,在八个宗派里面,如果要学密宗的话,在经济上必须是富有的。

密宗也称为“密教”“秘密教”“真言乘”“金刚乘”等。

由于自称授法身佛大日如来深奥秘密教旨的传授,为真实言教,这种真言奥秘,若不经灌顶和秘密传授,不得任意传习,及显现于人,因而得名。

又由于他修习在密想应,又称“瑜伽密教”。

密教本是公元七世纪以后,印度大乘佛教的一些派别(中观,瑜伽)与婆罗门教——印度教相结合的产物,很快就传入中国,成为中国佛教的一个宗派。

那为何称为“密富”呢因为密宗的坛场要布置的非常精致庄严,道具的打造材料非金即银,或者是铜质的铸造,样式很多,并且要样样齐全。

修持作法,每次都要花相当的时间,对于上师更要有优厚的供养,所以要如法学密,经济上必须富裕,时间上相当空闲的人才好修学。

“禅贫”是不是说禅很贫穷呢非也。

禅宗是中国化最为典型的中国佛教宗派。

主张用禅定概括佛教的全部修习而得名。

2310考期【密训-考前3小时】中国文化概论

2310考期【密训-考前3小时】中国文化概论

1.祖先崇拜【选择、名词解释】祖先崇拜是指与崇拜者有血缘关系的人,他们被当作保护本族或本家庭的神秘力量而受到崇拜。

祖先崇拜,主要是祭有功绩的远祖和血缘关系密切的近几代祖先。

2.中国传统文化【选择、名词解释】中国传统文化指的是以中华文化为源头、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的文化。

3.古代的“九州”【选择】《尚书•禹贡》以北山川为标志,将天下划分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九州。

4.中国古代利用自然的成就与失误【简答】(1)成就:①土地的开垦 ;②水利的兴修;③运河的开凿。

(2)教训:①土地的过度开垦,收到一时之效,但造成了土地的沙化。

②林木资源的过量开采,给北方造成了水土流失等灾难性的严重后果。

5.《齐民要术》【选择、名词解释】《齐民要术》的作者是北魏的贾思勰,它是我国古代农业科技书籍,作者曾在这本书中明确地说:“凡人家营田,须量己力”。

6.五帝【选择】五帝的谱系是黄帝、颛顼、高辛、尧、舜。

7.九流十家【名词解释】九流十家是百家争鸣中的思想流派,是由汉代人总结出来的。

指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家。

其对后世影响巨大的有儒家、道家、法家、墨家、阴阳家、刑名家等派别。

8.中央集权制【选择、名词解释】皇帝之下“三公”,即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

三公之下设掌管具体事物的官吏,主要有九个部门,在汉代称“九卿”。

内朝官逐渐取代外朝官,从汉武帝时期开始。

9.传统商业活动的类别【简答】(1)坐商经营是由买主向卖主主动汇合的经营方式。

(2)行商经营是卖主向买主主动汇合的商业经营方式。

(3)互惠交换,与追求商业盈利无关,其交易活动属于社会互惠性质的等价交换行为。

10.道教和佛教的教义【简答】道教的基本教义是长生久视、全性葆真。

佛教的基本教义是“四谛”法,“谛”的含义是真实深刻,“四谛”是四个最基本的道理,指“苦、集、灭、道”。

11.国别文化【名词解释】国别文化是以国家为划分文化的社会依据,多民族国家的文化即在统一的国家内民族共同体的文化,国别文化以某一国家特有的历史与国情为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儒家从肯定现实出发,对现实部分进行否定,最 后还要建构一个肯定的秩序。佛教和禅宗则从否 定出发,认为现实虚幻,然后又部分地肯定现实, 并以假名施设来救度众生,但最后仍要破除掉对 一切事物的执著,达到真正的证悟。可以这么说, 儒家和西方的很多哲学的思维方式是从肯定到否 定再到肯定,佛教和禅宗的思维方式却相反,这 是很有特色的,是人类思维的另一半。对这两种 思维方式,我们不要肯定这个就否定那个,而是 要强调它们的互补性。
我之管见
人的心性中先验地就有不生不灭的部分,有限中 含有无限、实然中含有应然,也即本然。这种将 无限性安放在有限性之中,将应然归为本然 一方面:使得禅宗不必否定世间相反离不开世间 来来追求解脱。 另一方面 :忽略了人的无限可能性,尤其是在外 在世界创造的无限可能性。当然 ,有时候也是对 人性的异化、人的欲望以人性之名义肆意扩张的 批判和限制。
禅宗的世系
(求那跋陀罗)——菩提达摩——慧可——僧璨——道 信——弘忍——慧能 青原行思 ——石头希迁——药山 南岳怀让——马祖道一——百丈怀 惟俨——昙晟——洞山良价——曹山本寂(曹洞宗) 海——黄蘗希运——临济义玄(临济宗) 沩山灵佑——仰山慧寂(沩仰宗)
从达摩到僧璨
达摩禅在北朝,只是禅的一流,不太重要的一 流。
我之管见
由“缘起性空”而有“一切皆苦”的人生价值判断, 这里体现得是对人生有限性的现实和无限性追求之间 紧张感。对这种紧张感的强调,表现了佛教的一种悲 观和否弃人生的色彩。但也时时警示我们:人生应有 一个无限、绝对的纬度:那就是对永恒和自由的追求。 佛教是极度悲观的,又是极度乐观的。它认为这种紧 张可以通过它的“道”而“灭”的。禅宗尤其是这样 的乐观和肯定人生的佛教宗派。禅宗认为这样的解脱 之“道”不离世间,它的依据就在于人人含有的本心、 自性,它的方法是超越而不离感性的直觉领悟。这样 的解脱境界是一种类似于审美体验的“瞬间的永恒”。
慧能与《坛经》Ⅰ
慧能是一位文化不高的禅师,与自菩提达摩以 来的几代多是知识分子的禅师不同,他给已流 传百余年的禅法带来十分明显的变化. 《坛经》为慧能大师所说,弟子法海所集记, 这是《坛经》自身所表明的。但是此经经过后 人不断改订,并不能完全代表慧能的思想。但 是它大体上体现了慧能提倡的舍离文字义解, 径直彻悟心原,以期一举断除人生迷惑的根本 主张。
慧能与《坛经》Ⅱ
《坛经》全书主要阐述心性论,着重宣扬性净 自悟的思想。 个体自身的本性显现 自悟体证 顿悟法门 中唐以来,“凡言禅皆本曹溪”。慧能《坛经》 在中国佛教史和禅宗史上的意义,是无论怎样 估计也不会过高。
禅宗的实质与特征
心性本净, 心性本净,觉悟不假外求 认定一切众生含具同一真性:“深信凡圣(此 二字,准别本应删)含生同一真性,但为客尘 妄覆,不能显了。 众生自心、本性就是佛:识心见性,自成佛道; 心即佛,无心是佛;即心即佛,非心非佛。
东山法门——禅宗真正的发端
但一到唐初,达摩禅进入一崭新的时代。 (四祖)道信住蕲州黄梅(今湖北黄梅县)西北三十多里 的破头山(也名双峰山),会下有五百多人。 接着,(五祖)弘忍住黄梅县北二十五里的凭墓山;凭墓 山在破头山东,所以也叫东山,受学的多到七百多人。 《传法宝纪》说:弘忍“既受付嘱,令望所归,裾屦凑门, 日增其倍。十(此上疑脱一字)余年间,道俗受学者,天 下十八九。自东夏禅匠传化,乃莫之过”! 达摩禅在黄梅的勃兴,五十多年来(六二0顷──六七 四),成为当代中国的禅法中心, 这当然应归功于道信、 弘忍的深悟,而环境与门庭施设,也有不容忽视的重要性。
《起信论》与禅宗思想——真心本觉 “觉”指“心性不生不灭”的方面, 即人心本来状态。 本觉 始觉 阿赖耶识 “不觉”指“心生灭”方面。
道生的超前思想 一阐提人皆得成佛 :劣等根性之人,反对佛 教之人亦具佛性。 顿悟成佛:佛性不可分,只能见其全体,或是 毫无所见。所以见性成佛只可能是顿悟。 佛无净土:言到彼岸:夫大乘之悟,本不近舍 生死,远更求之也。死在生死事中,即用其实 为悟矣。 涅磐生死然保持了一种 对生活、生命、生意总之感性世界的肯定兴趣, 这一点与庄子相同:即使“形如槁木,心如死 灰”,却又仍然具有生意,这恐怕就与其它宗 教包括佛教的其他教派在内并不完全一样。
李泽厚的评论
由于不在世俗感性之外、之上去追求超越,而 且不承认有这种超越,强调即在此感性之中, 或仅强调某种感性的净化,因之与好些宗教追 求完全舍弃感性以求精神净化便有所不同,如 前所述,它在客观上仍包含有对感性世界的肯 定和自然生命的欢欣,而这也正是审美感受不 同于宗教经验之所在。这是相当奇怪的:否定 生命厌弃世界的佛教最终变成了这种具有生意 的禅果……而这,不正是中国化吗?
禅宗的实质与特征
第一义不可说: 第一义不可说:不立文字 “问如何是第一义?师曰:我向你道是第二 义。” “说似一物即不中” 相较于魏晋玄学“言不尽意”、“得意忘言”, 禅宗又大大推进了一步 。它干脆指出那个本 体只有通过与语言、思辨的冲突或隔绝才能领 会和把握
禅宗的实质与特征
顿悟成佛 成佛就是舍妄归真,而清净本性不是可以分成 部分的,今天修得一点,明天修得一点,若是 识得本心即是识得全体,所以成佛只能是顿悟 的一跃。 “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前念着境即烦 恼,后念离境即菩提。”
禅宗的实质与特征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 佛法在世间 如求兔角。” 涅磐就是从烦恼、迷妄中脱却出来的内在自 由境界,也就是心性本净的状态。所以禅宗的 修行并不是要脱离世间,而是要求在人们的日 常生活中去体验佛教的真理,去追求对自身心 中对佛性的认识。
楼宇烈的分析
最为典型的中国化佛 教宗派——禅宗
中国佛教哲学的源头
印度佛教哲学无疑是中国佛教哲学的源头之一; 中国固有文化是中国佛教哲学得以形成、发展 的土壤:富有世俗人文色彩的中国固有哲学、 思维方式、民族心理是中国佛教哲学的又一个 重要源头。
“理论背景的准备”
《维摩经》与禅宗思想 《起信论》与禅宗思想 道生的哲学
《维摩经》与禅宗思想 ——从维摩诘这个人物说起 “虽为白衣,奉持沙门清净律行;虽处居家, 不著三界;虽有妻子,常修梵行;现有眷属, 常乐远离;虽服宝饰,而以相好严身;虽复饮 食,而以禅悦为味” “汝等便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是即出家, 是即具足。” “夫宴坐者,… …不起灭定而现诸威仪,是为 宴坐。不舍道法而现凡夫事,是为宴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