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谢组学与中医药发展
代谢组学技术在中医证候研究中的应用概况

学研 究 方 法 与 中 医药 治 疗 疾 病 的 整 体观 念 相 一 致 , 中 医证 候 , 研 究及 动物 模 型 研 究 中取 得 了一 定 成 果 , 助 于揭 示 在 临床 有
中 医证 候 的本 质 , 进 一 步推 动 中 医药 事 业现 代 化 的进 程 。 将
关键词 代谢组学 证候 综 述
『5 江 丰 , 常 度 , 晓 丹 , . 刺 五 志 穴 治 疗 中风 后 抑 郁 症 的 临 床 l1 李 孟 等 针 疗 效 观 察 . 灸 临 床 杂 志 ,0 6,2 1 )2 针 2 0 2 (2 :5 『6 董 建 萍 , 11 孙伟 义 , 顺 , 头 部 电 针 透 穴 治 疗 脑 卒 中后 抑 郁 症 临 王 等.
现 将 其 研 究 进 展 概 述 如 下
1 代 谢 组 学 的概 念 与特 点
谢 产 物 的分 析 分 为代 谢 物 靶 标 分 析 、 谢 轮 廓 分 析 、 谢 组 学 代 代
以及 代 谢 物 指 纹 分 析 几 个 层 次 对 这 种 区 分 有 助 于 技 术 的选 择 . 整 体 代 谢 组 的 扫 描 往 往 采 用 核 磁 共 振 ( MR 或 者 基 于 对 N )
代谢组 学技 术在 中医证候 研 究中的应 用概 况
范群 丽 1 陈 晓虎 2 (. 1南京 中医药 大学 , 苏南京 2 0 2 ;2南京 中医药 大学 第一 附属 医院 , 苏 南京 2 0 2 ) 江 109 . 江 109
摘
要
代 谢 组 学是 近 年 来新 发 展 起 来 的一 门 学科 , 究过 程 包括 样 品 制 备 、 谢 产 物 的 检 测 、 析 与 鉴 定 。 代 谢 组 研 代 分
代谢组学方法及其在中医药研究的现状与展望

和 遗 传 等 因 素 影 响 而 发 生 的异 常 。而 应 用 代 谢 组 学研 究方 法 则 可 以从 整 体 出 发 , 认识 和 把 握 细 节 ,捕 捉 到 代 谢 网络 的细 微 变 化 获 得 偏 离 出 正 常 范 围 的特 征 性 代 谢 表 达 图谱 。 从这 些 特 征 性 代 谢 表 达 图 谱 中提 取有 意义 的功 能信 息 ,进 行 归 纳 和整 合 。这 些 代 谢 图谱 可 能 是 中医 证候 规 律 的 物质 基 础 以“ ”“ ”“ ” 组 、群 、 谱
下,代谢整体 的变化 轨迹 ,反映某种病理( 生理) 过程 中所 发生 的一 系 列 生 物 事 件 。 1
1 代 谢 组 学 的特 点 与 转 录 组 学 和 蛋 白组 学 比较 , 谢 组 学 有 以下 优 点 [ 1 代 4 :① , 5
代谢组学放大 了基因和蛋 白表达的微小变化 ,从而 使检 测更容 易 ;② 代 谢 组 学 的研 究 不 需 建立 全 基 因组 测序 及 大 量表 达序 列 标 签( S ) E T 的数据库 ,且代谢产 物的种类 要远 小于基 因和 蛋 白 的数 目:③ 由于给定 的代谢产物在每个组织 中都是一样 的,所 以研究 中采用的技术更为通用也更易被人们所接受。④ 生物 体 液 的代 谢 产 物 分 析 可 反 映 机 体 系 统 的 生 理 和 病 理 状 态 。通 过 代
代谢组学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与展望

2、预测代谢组学技术在中医药 学研究中的发展方向
(1)技术方法创新:随着代谢组学技术的发展,未来将出现更加灵敏、高效 的技术手段,如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同位素标记技术等,进一步 提高代谢组学在中医药研究中的准确性。
(2)数据库建设:随着代谢组学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加深,将建立更多的代 谢组数据库,为中药质量控制、证候本质研究等提供更全面的数据支持。
谢谢观看
(3)中药药理作用机制研究:通过对中药复方“六味地黄丸”进行代谢组学 研究,发现其具有改善糖尿病小鼠糖脂代谢紊乱的作用,进一步揭示了中药复 方的药理作用机制。
展望未来
1、代谢组学在中医药领域的应 用现状和前景
目前,代谢组学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尚处于起步阶段,但其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代谢组学将在中药质量控制、证候本质研究、中药药理 作用机制研究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为中医药的研究和发展提供更强大的支 持。
结论
综上所述,代谢组学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与展望具有重要性和必要性。通过系 统性和灵敏度高的代谢组学技术,可以从整体水平上深入研究中医药的作用机 制和证候的本质,有助于提高中医药的研究水平和临床疗效。随着技术的不断 创新和数据库的完善,代谢组学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将不断扩大和深化,为实 现中医的个体化诊疗和跨学科合作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代谢组学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与展望
01 引言
03 展望未来 05 参考内容
目录
02 应用介绍 04 结论
引言
代谢组学是一门研究生物体受内外环境影响后体内代谢产物变化规律的科学, 其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正逐渐受到。本次演示将概述代谢组学在中医药领域的 应用现状、优势及前景,以及探讨未来发展趋势。
应用介绍
代谢组学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研究

代谢组学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研究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代谢组学作为一种新兴的研究方法开始被广泛应用在各个领域。
中医药作为我国传统的医学体系,其独特的理论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将代谢组学方法应用于中医药领域。
代谢组学的技术手段为中医药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手段,为中医药的现代化发展提供了新的路径。
本文将系统探讨代谢组学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研究。
一、代谢组学技术概述代谢组学是一种通过分析生物体内代谢产物的全套谱图,从而研究生物体内代谢变化规律的技术。
代谢组学技术主要包括质谱、核磁共振等。
通过代谢组学技术,可以对生物体内的代谢产物进行高通量、全面、系统的检测和分析,揭示生物体内代谢的整体变化规律。
二、代谢组学在中医药研究中的应用1. 中医药研究中的代谢组学技术应用代谢组学技术在中医药研究中被广泛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中草药质量控制:通过代谢组学技术,可以对中草药进行成分分析和质量控制,快速鉴别真伪和评估中草药的质量。
(2) 中药药效研究:代谢组学技术可以揭示中药的药效物质和作用机制,有助于深入理解中药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
(3) 中医证候研究:代谢组学技术可以帮助研究者在分子水平上识别中医证候的生物标志物,为中医证候分类和辨识提供客观依据。
2. 代谢组学在中医药领域的研究案例代谢组学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已经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例如:(1) 中草药质量控制:某研究团队利用代谢组学技术对不同来源的黄芩进行比较,鉴别出了黄芩中不同种类的化合物,为黄芩的质量控制提供了新的方法。
(2) 中药药效研究:有学者运用代谢组学技术对某种中药进行研究,发现其中含有一种新的生物活性成分,对该中药的作用机制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3) 中医证候研究:一些研究者利用代谢组学技术对不同中医证候的患者进行代谢物谱分析,发现了一些与中医证候相关的生物标志物,为中医证候分类和诊断提供了新的线索。
三、代谢组学在中医药领域的未来发展代谢组学技术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尚处于起步阶段,未来有望取得更多的突破,展现出更广阔的应用前景:1. 多学科融合:代谢组学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需要多学科的融合,包括中医学、现代医学、生物信息学等领域的专家共同合作,才能更好地发挥其研究优势。
代谢组学在中药及其复方领域中的研究进展

MAO Y a n — c a o , S HAN Ji n- j u n “ ,WUHa o , XI E T o n g
f 1 . S c h o o l o f P h a r ma c y ,Na n j i n g Un i v e r s i t y o f C h i n e s e Me d i c i n e ,Na i n g ,2 1 0 0 2 3 , C h i n a 2 . I n s t i t u t e o f P a e d i a t r i c s Na n j i n g U n i v e r s i t y o f C h i n e s e Me d i c i n e ,Na n j i n g ,2 1 0 0 2 3 , C h i n a ;3 . Na n j i n g C o l l e g e o f C h e mi c a l T e c h n o l o g y , Na n j i n g
在 治 疗 疾 病机 理 的 研 究 、 中药 治 疗 中 医证 候 动 物 模 型 建 立 的评 价 、 中药 复 方 治 疗 疾 病 机 理 的研 究 和 中 药 资 源和 质 量 控 制 以及 中 药 有 效 成 分 体 内过 程 的研 究 。本 文 就 近 年 来在 此 方 面 的研 究 进 展 进 行 评 述 。 关键 词 : 代谢 组学; 中药 ; 复方 ; 研 究进 展 中图号 : 文 献标 志码 : A 文章 编 号 : 1 6 7 2— 0 4 8 2 ( 2 0 1 4 ) 0 2— 0 1 9 7一 O 4 ’
2 1 0 0 4 8, Ch i n a )
KEY W ORDS: Me t a b o l o mi c s ;Tr a d i t i o n a l Ch i n e s e me d i c i n e ;Ch i n e s e me d i c i n e c o mp o u n d;Re s e a r c h p r o g r e s s
代谢组学技术在中医证候学和药效物质基础研究中的应用

生 命 个体 对外 源性 物 质 的刺 激 、环 境 变 化 或 遗 传 证 和 复 方 , 离 整 体 性 原 则 , 裂 方 证 的 关 联 , 背 割 无 修 饰 所 做 出 的所 有 代 谢 应 答 的全 貌 和 动 态 变 化 过 视 动态 的观念 , 能将 失 去 中医 的特 色 和优 势 。代 可 系统 性 、 合 性 的特 征 与 中药 “ 综 多 程 . 非仅 仅 某 一 代 谢 产 物 , 并 两者 均 是 对 多 因素 进 谢 组 学 整 体 性 、 行 整体 分 析 。( ) 的本 质是 对 疾病 过 程 中所 处 一 组 分 、 靶 点 、 合 调 节 作 用 ” 3证 多 整 的特 点 及 中 医药 理 定 阶段 的病 位 、 因 、 质 以及 病势 等 所 作 的病 理 论 的 “ 体 观 、 态 观 、 证 观 ” 吻 合 , 以将 代 病 性 整 动 辨 相 所
学 之 父 Jrm N c osn教 授 也 认 为人 体 应 该 作 为 论 ” 想 指 导 下 , 们 希 望 通 过证 候 物 质 基 础 的 寻 ee y ih l o 思 人 个 完 整 的系 统来 研 究 , 用 代谢 组 学 和 全 面性 系 找 , 到 证 候 的特 异 性 指 标 , 图建 立 证 候 实 验 诊 应 找 试
因 变 异 或 环 境 变 化 后 ) 代 谢 产 物 ( 源 性代 谢 物 的表 现 应是 使 生 物代 谢 网 络 、细 胞 产 生 的 内源 性 其 内
质) 类 、 种 数量 的 变化及 其 变化 规律 的科 学 。它研究 产 物 的种 类 、 度 、 对 比例 发 生 扰 动 。 种 扰 动 浓 相 这 的是 生 物 整体 、 系统 或 器 官 的 内源性 代 谢 物 质 的代 体 现 在小 分 子代 谢 产 物 集 合 轮 廓 的改 变 。 中医 认 谢 途径 及 其所 受 内在或 外 在 因素 的影 响。代谢 组学 为 “ 诸 内必 形 诸 外 ” 传 统 上 通 过 四诊 方 法 获 取 有 , 与 中医 学在 许 多 方 面有 相 近 的属 性 , 果 把 它们 有 患 者信 息 以 揣 推其 体 内变 化 ,获 得 所 谓 病 证 本 质 如 机 地结 合 起来 研究 将是 非 常有 意义 的工作 。代 谢组 的 认 识 。但 是 在 现 代 医学 的 “ 证 主义 ” “ 原 实 和 还
中医方证代谢组学——中药效应评价的有效途径

摘要:有效性评价是发现中药药效物质基础、先导化合物和质量标志物的重要前提,因此急需建立一种生物学语言,将中药有效性科学地表达出来,进一步凸显中医药的实用价值。
证候和方剂是中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中药有效性直接相关。
笔者以证候和方剂为研究对象,建立了科学评价中药有效性的创新方法学体系——中医方证代谢组学。
它将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理论与代谢组学技术有机整合,在解决证候生物标记物的基础上,建立方剂药效生物评价体系,发现并确认中药药效物质基础。
该策略为提高中医理论和临床实践的科学价值提供了有力支持。
本文概述了中医方证代谢组学的研究策略,利用该方法揭示临床常见中医证候生物标记物及开展相关方剂的有效性评价研究,着重阐述了中药药效物质基础及质量标记物的发现。
一、引言由于人类疾病谱的变化,单靶点、单一药物的简单治疗模式难以解决多靶点复杂性疾病的治疗问题,个体化的精准治疗又对现代医学提出了新的挑战。
多靶点作用的中药在复杂疾病的治疗中较单靶点药物具有独特优势,中药的多靶点治疗及中医学辨证论治个体化治疗的精准潜力等在解决多靶点复杂性疾病治疗方面积累了大量有价值的临床经验。
然而,中药有效性是中医治疗优势的根本体现,也是横在中医学与现代医学科学家之间难以逾越的鸿沟,致使中医学的优势及其临床经验的价值难以被充分接受。
中药有效性应该包括3个方面的内容,即临床效应、效应机制及效应成分。
中药有效性在临床上是以方剂为用药形式针对证候表达的,只有在精准辨证的基础上实现方证对应才能充分表达中药的临床疗效。
从单味中药研究获得的结论必将由于配伍其他药物而改变,同一中药在不同方剂配伍环境下,在体内将表达(吸收)不同的成分,从而实现配伍的药效取向。
因此,研究中药有效性必须从证候和方剂入手,在方证对应状态下阐释效应、效应机制及效应成分。
由此,通过整合代谢组学与中药血清药物化学技术,以证候生物标记物发现为切入点,以方剂为研究对象,建立了集阐明效应、揭示效应机制及鉴定效应成分于一体的中药有效性研究的新策略——中医方证代谢组学(chinmedomics),即利用代谢组学技术发现并鉴定中医证候(病)的生物标记物,以生物标记物为参数评价方剂的临床疗效。
代谢组学在中药领域的应用

目录页丨Contents中药如何对抗“新冠”中医药的作用特点中药与代谢组学关联经典文献案例01中药“未病先防”:增强免疫力预测给药:分子对接是通过受体的特征以及受体和药物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方式来进行药物设计的方法。
愈后调养“新冠肺炎”肺脾气虚、气阴两虚证针灸疗法、拔罐、推拿情志疗法、传统功法(太极拳、八段锦)药膳指导消灭!《基于Mpro和PLP筛选潜在抗新型冠状病毒中药研究》北京中医药租借阿里云计算,采用分子对接技术,针对疾病潜在靶点开展了抗新冠病毒肺炎中药筛选研究,旨在为新冠病毒肺炎疫情的中医药治疗提供了潜在的“后备军”。
Mpro 分子对接模型(A)及PLP 同源模建模型(B)上海科技大学SARS-CoV-2冠状病毒3CL水解酶(3CL protease,Mpro)的晶体结构(PDB ID:6LU7),并利用SARS冠状病毒晶体(PDB ID:4OVZ)同源模建了冠状病毒木瓜样蛋白酶(papain-like protease,PLP)的三维结构,基于分子对接技术对中药化学成分数据库进行了虚拟筛选。
肖小河研究团队通过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angiotensin convertingenzyme 2,ACE2)靶点筛选获得的中药。
PLP抑制活性筛选获得的瓜蒌及ACE2筛选得到的贝母包含于桑贝止嗽散、小陷胸汤之中,有清化热痰之功效,主治痰热壅肺所致的痰多咳喘或燥痰犯肺、干咳少痰、咯痰不爽,可应用于病毒作用初期外邪闭肺所致的咳嗽微喘等证型;Mpro抑制活性筛选获得的中药大黄佐以PLP筛选获得的瓜蒌,清泻腑气,二者包含于麻杏石甘汤、宣白承气汤中,可应用于疾病重症期邪热壅肺、疫毒闭肺以致腑实里结等证型;ACE2抑制活性筛选获得的中药桑叶、金银花及连翘包含于桑菊饮和银翘散中,轻清宣透,可应用于疾病初期温邪犯02中药介绍中药(TCM,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指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用于预防、治疗疾病并具有康复与保健作用的天然药物及其加工代用品,主要包括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概念 ,同时也 形成 了当前代谢 组 学 的两大 主流领 域 :
m t oo c 和 m tblm c[]一般 认 为 , t o mi 是 通 e b nmi a s e oo is5。 a me b l c a o s
过 考察 生物体 系受刺激或扰动后代谢产 物的变化 或其 随时间 的变 化研 究 生物 体 系 的代 谢 途径 的 一种 技 术 。而 me b 。 t o a
纹谱分析 : 分离鉴定 具体单一组分 , 不 而是对代谢物进行高通 量的定性分析 。④代谢组学 ,对某一生物或细胞所有小分子 代谢物进行定 性和定量 分析 。⑤ 代谢表型分析 , 在代 谢组分
析的基础上 , 对产 生代谢物 的有关生物 和细胞进行分 类和鉴
定。
上世纪 7 0年代代谢轮廓分析( e b l rfig t 1 8 m t oi po l ) a c i n 。 9 6年 Nw ia 2在色谱杂 志发表 了一篇关 于代谢 轮廓分 析的气相 色 谱和质谱联用技术 (a ho t rp — s set me rG . gscrma ga h mas p c o t , C o r e
纪云 西 , 黄贵 华 , 钱 方 。刘 艳 玲 。 福 生 t , 周
(. 1 广州中医药大学 , 广东 广州 500 ;. 14 52广西中医学院第一附属 医院, 广西 南宁 50 2 ; 3 03 3 . 深圳市中医院, 东 深圳 5 80 ;. 广 10 0 4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 医院, 东 广 , 50 0 ) 广 k z 14 5 1
[2 胡芳 , 2] 查勤芳 , 以生. 穴贴压王不 留行籽缓解肛 门病 封 耳
[4 2 ]盖娟娟 , 曾科学. 推拿治疗肛 门术后尿潴 留 6 I 0例 临床观 察 [] J. 按摩与导引 ,0 8 2 (0 :0 2 . 2 0 ,4 1 )2 — 1
( 辑 编 杨 继峰 ) ຫໍສະໝຸດ 代谢组 学与 中医药发展
2 代 谢 组学 是 中 医药 学发 展 的瓶颈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 ,是几千年临床经验的沉淀与 朴 素唯物主义哲学 观升华 的结 晶, 其在人类 健康事业 中的重 要 地位不容置疑 。但是 , 我们也 清醒地认识 到 中医药认识 疾 病 的方 法 、 理论均缺乏合适 的现代科学表 达体 系 , 目前仍是一 种 不能与现代医学相兼容 、 相通 的“ 语言” 。因而 , 建立沟通中 医药 与现代 医药这两种科学体系的桥梁成为 了现代生命科学
MS应用 的长篇综述。随着基因组学 的发展 , i o o 等 _] ) Nc l n 3 hs 提 出 m tbn m c 的概念 , eao o is 随后 Fen 提 出了 m tblmi 的 ih C eaoo c s
随着代谢组学的发展 , l tn等 于 20 Ca o y 0 6年提 出了“ 药
关键词 : 代谢 组学 ; 中医药; 发展 中图分类 号 : 2. 3 文献标识码 : 文章编 号 :0 8 4 6 2 1 ) 1 0 1 3 R 0 A 10 —7 8 (0 0 0 —0 7 —0
1 代 谢组 学发 展简 史 回顾
代谢 组学 ( tb nm c ) 继基 因组 学 、 录组 学 和蛋 me o o is是 a 转 白质组学之后 的又一 门新兴 的组学技术 , 系统生物 学研 究 是 不可或缺的重要基础学科之一。代谢组学的概念最早来源于
研究 生物体 系( 细胞 、 织或生物体 ) 组 受外 部刺激 ( 或扰 动 ) 后 所产生 的所 有代谢产物 ( 内源性 代谢物 ) 种类 、 量及变化 规 数
律 的科学 3。根 据研 究的对象 和 目的的不 同, i n Fe …将代谢 h 组学分为 以下几个层次 : 代谢 物 目标分析 , ① 对某个或某几个
61 .
[0 梁 思杏 , 晓慧. 2] 侯 中药配合 针灸对 痔术 后患 者生存 质量 的效果观察[ ] J. 当代护士 ,0 7 1 )8 — 4 2 0 ( 1 :2 8 . [1 李 修 霞 . 2] 中药 保 留灌 肠 治 疗 肛肠 病 术 后 出血 6 3例 分 析[ ] J. 中国误诊学杂志 ,0 7 7 1 )3 5 — 8 0 2 0 ,( 6 :8 9 3 6 .
21 年 第 l 卷 第 1 00 3 期
广西 中医学 院学报
・7 l・
[9 1 ]秦佩 . 中药 内服加 薰洗 治疗 痔肿 痛 [ ] J. 现代 医药 卫生 ,
2 0 , 12 )3 5 . 0 5 2 (4 :4 2
术后疼痛 9 []中国民间疗法 ,0 7 1( ) 1- 3 O例 J. 2 0 ,5 9 :2 1 . [3 刘 成伟 , 2] 陈敬 君 , 梁起 寿 , 龈 交穴在 治疗 痔瘘术后 疼 等. 痛的临床应用评 估[ ] 国实用 医药 ,0 7 2 3 )6 - J. 中 2 0 , (3 :0
领域 的重要命题 ,最终建立一种集中西医之长的现代医学模 式 。系统生物学尤 其是代谢 组学 的诞 生 , 得 中西 医有 机结 使
n m c 是生物 体对 病理 生理刺 激或基 因修 饰产 生 的代 谢 物 o is
质 的质 和量 的动态变化 的研究 。 前者一般 以细胞做研究对象 , 后者则更注重动物 的体液 和组织 的研究 。代谢组 学是致力 于
特定组织进行分析 。②代谢物轮廓谱分析 ,对少数所 预设 的
物代谢组学” p am c— t oo c ) (h r ao me b nmi 的概念 : a s 以代谢组学为
平台 , 过给药前 生物样本 的代谢轮廓分 析预测 给药 后的药 通
物反应表型 , 即以动物 给药 前尿 液代 谢物所包含的信息 , 预测
个 体对药物的代谢和毒性反应的差异 。药物代谢组学是代谢 组学的进一步发展 ,是代谢组学技术与医药学研究有机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