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袭性牙周炎

合集下载

抗生素药物对侵袭性牙周炎的临床治疗研究

抗生素药物对侵袭性牙周炎的临床治疗研究

抗生素药物对侵袭性牙周炎的临床治疗研究目的:开展针对侵袭性牙周炎的临床治疗研究,有效防治侵袭性牙周炎。

方法:选取该病症的40例患者,利用药物治疗方法进行临床治疗研究,并对治疗结果进行跟踪记录。

结果:经过对所选病例的统计和分析,治疗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结论:证明使用抗生素药物对侵袭性牙周炎的治疗具有很好的效果。

标签:侵袭性牙周炎;臨床治疗;研究在对牙周炎的分类中,侵袭性牙周炎的危害很大,以其发病周期短、扩散速度快、侵蚀牙槽骨程度深而著称。

本文的研究目的是开展针对侵袭性牙周炎的临床治疗研究,有效防治侵袭性牙周炎。

1研究对象通过对侵袭性牙周炎的了解,这种病症多发生在青壮年时期,并且以女性患者居多,本次的临床研究选取的病例,都是在35周岁以下的女性病例,病例数量为40例,选取地点为口腔科门诊,目的是通过分析这些病例,找出一种治疗侵袭性牙周炎的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保证患者免受病痛的折磨。

从目前的治疗手段来讲,有基础治疗和抗生素治疗两种手段。

本病单纯用基础治疗不能消除入侵牙龈中的细菌,残存的微生物容易重新在牙根面定植,使病变复发。

所以,目前对于侵袭性牙周炎的治疗主张应用抗生素作为基础治疗的辅助治疗。

在本次选取的40例病例中,我们的研究目的是找出抗生素在侵袭性牙周炎中的实际用量,并对治疗用的抗生素进行分类,分析其临床治疗效果。

2研究方法在本次选取的40例患者中,我们将其分为四个小组,每组10名患者。

我们分别对这四组患者进行了致病原因的检查。

虽然对于侵袭性牙周炎的致病原因尚未完全明了,但微生物的感染是引起侵袭性牙周炎的主要原因。

但是在具体的病例之中,微生物的感染方式,微生物的种类,微生物的致病因子还是存在许多的不同,这也是我们对患者进行分组研究的目的。

从四组患者的检查结果来看,目前侵袭性牙周炎的致病细菌主要分为以下几种:(1)伴放线放线杆菌、(2)牙龈卟啉单胞菌、(3)福赛拟杆菌、(4)中间普氏菌、(5)具核梭杆菌、(6)密螺旋体。

侵袭性牙周炎病因及临床研究现状与进展的开题报告

侵袭性牙周炎病因及临床研究现状与进展的开题报告

侵袭性牙周炎病因及临床研究现状与进展的开题报告
一、题目
侵袭性牙周炎病因及临床研究现状与进展
二、研究背景
侵袭性牙周炎是一种常见的口腔疾病,其病因多种多样,包括感染和遗传等因素。


病主要通过影响牙周组织和牙骨发展而表现出来。

在未经治疗的情况下,侵袭性牙周
炎会导致牙齿松动和牙齿失去。

目前,侵袭性牙周炎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因此需要
进一步深入研究其病因和治疗方法。

三、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讨侵袭性牙周炎的疾病机制、病因、临床表现以及目前治疗的现状和进展,为侵袭性牙周炎的预防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四、研究内容及方法
本研究将采用文献综述和实验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从侵袭性牙周炎的病因、临床表现
和治疗等方面对其进行综合分析和研究。

主要内容包括:
1. 疾病的概述,包括病因、病程和分类等方面的内容。

2. 疾病的病理生理学特征,通过检查患者的牙齿、牙龈和血液等,了解疾病的临床表
现和发病机制。

3.疾病的治疗方法,包括口腔卫生、外科治疗和药物治疗等方面的内容。

同时,还将
探讨新型治疗方法的可行性和可行性。

四、预期结果
通过本研究,我们预计可以深入了解侵袭性牙周炎的疾病机制、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为侵袭性牙周炎的预防和治疗提供理论基础。

五、研究意义
侵袭性牙周炎是一种常见的口腔疾病,会给患者带来不少麻烦和困扰。

本研究的意义
在于进一步了解疾病的病因、病程和治疗方法,提高公众对侵袭性牙周炎的认识,提
供治疗方案的理论支持,最终降低疾病的发生率和病死率,更好地保护公众的口腔健康。

侵袭性牙周炎患者牙周基础治疗的可行性分析

侵袭性牙周炎患者牙周基础治疗的可行性分析

侵袭性牙周炎患者牙周基础治疗的可行性分析关键词:侵袭性牙周炎;牙周基础治疗;临床效果牙周炎是比较常见的一种口腔疾病,也是一种慢性的炎症性疾病,该疾病会破坏牙龈和牙周组织,并且具有病程长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对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影响。

侵袭性牙周炎是牙周炎的一种类型,其发病原因主要为一些特定微生物如伴放线放线杆菌感染和机体防御能力的缺陷,发病年龄早,进展速度快,临床表现以牙槽骨吸收、牙齿松动、牙壁炎性反应以及牙周袋形成等为主,对患者的正常咀嚼功能造成影响,严重的情况下,还会导致牙齿脱落,增加患者的身心痛苦[1]。

1、2方法本组的所有患者确诊为侵袭性牙周炎后,均采用牙周基础治疗,操作如下:初次就诊时,按照常规方法,洁治患者的口腔,10d后,对患者进行龈下刮治术和根面平整术治疗。

治疗期间,对患者进行口腔健康教育,指导患者保持口腔卫生,加强自身护理,并且将患者的实际情况作为基本依据,有针对性的对患者进行辅助治疗。

1、3观察指标于治疗1个月、2个月、4个月时观察牙周检查:①探诊深度:用William探针探查除第三磨牙以外每颗牙6个位点的探诊深度;②附着丧失:牙周袋底至釉质牙骨质界的距离;③出血指数。

治疗前后由同一名医生认真记录。

2结果治疗后2~4个月,患者的探诊深度明显变浅,并且治疗后1个月,患者的出血指数显著降低,治疗前后患者的探诊深度和出血指数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

05);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附着丧失指数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

05),见表1。

3讨论牙周炎是发病率很高的一种常见疾病,诱发该病的因素有很多,包括环境因素、微生物、行为因素以及全身性因素等,其中牙菌斑是比较重要的一个致病因素,通常情况下,牙菌斑往往位于牙缝中、牙龈下,在日常的刷牙和漱口中,不能彻底清除牙菌斑,容易残留牙菌斑[2]。

有研究表明,牙菌斑上的细菌在口腔内迅速繁殖,使口腔出现炎症,严重的情况下,还会经过矿化导致牙结石[3]。

侵袭性牙周炎患者牙周基础治疗的疗效观察

侵袭性牙周炎患者牙周基础治疗的疗效观察

侵袭性牙周炎患者牙周基础治疗的疗效观察
侵袭性牙周炎是一种慢性病,主要特征是牙龈炎症,伴有深部牙周袋形成、牙槽骨吸收和牙齿松动等症状。

患者常常需要进行牙周基础治疗,以控制病情发展。

本文旨在观察牙周基础治疗对侵袭性牙周炎患者的疗效。

本研究选择了50例被诊断为侵袭性牙周炎的患者作为实验对象,其中男性30名,女性20名,年龄范围为25岁至50岁。

所有患者均接受了牙周基础治疗,包括牙齿超声洁治术、根面平整术和龈下洗牙等。

治疗期为3个月。

治疗前,我们记录了患者的口腔指数(PI)、龈出血指数(BOP)和牙周袋深度(PD)。

治疗后,我们再次评估了这些指标,并与治疗前的数据进行比较。

结果显示,牙周基础治疗显著改善了侵袭性牙周炎患者的口腔健康状况。

治疗后,患者的PI和BOP显著降低,而PD也显著减少。

具体来说,治疗前的PI为2.8,治疗后的PI 为1.4;治疗前的BOP为52%,治疗后的BOP为20%;治疗前的PD为5.6mm,治疗后的PD 为3.2mm。

我们还观察到牙周基础治疗对患者的牙齿松动情况有一定改善作用。

治疗后,患者的牙齿松动程度明显减轻。

牙周基础治疗对侵袭性牙周炎患者的疗效明显。

这种治疗方案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口腔健康状况,减轻炎症症状,降低牙周袋深度,并有助于减轻牙齿松动的程度。

我们也注意到本研究的样本容量较小,还需要进行更大规模的研究来进一步验证这些结果。

侵袭性牙周炎牙周基础治疗的效果探讨

侵袭性牙周炎牙周基础治疗的效果探讨

侵袭性牙周炎牙周基础治疗的效果探讨目的:探讨分析侵袭性牙周炎牙周基础治疗的效果。

方法:选择笔者所在医院2014年5月-2016年5月收治的88例侵袭性牙周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包括局限型侵袭性牙周炎44例和广泛型侵袭性牙周炎44例。

对所有患者均采取牙周基础治疗,比较治疗前后牙齿松动、临床附着丧失、出血指数及探诊深度。

结果:治疗前后局限型侵袭性牙周炎患者与广泛型侵袭性牙周炎患者牙齿松动、临床附着丧失、出血指数及探诊深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侵袭性牙周炎患者采取牙周基础治疗具有显著的效果,值得推广。

标签:侵袭性牙周炎;牙周基础治疗;出血指数侵袭性牙周炎是牙科常见的疾病,多发于青年群体,病因较为复杂,主要致病菌为龈下菌斑,该病发展迅速,一旦出现该病,会对患者的牙周组织带来严重的破坏,出现牙周结缔组织损害及牙槽骨丧失等[1-2]。

若没能及时治疗,将会严重影响患者的咀嚼功能、语言能力,损害牙齿美观。

牙周基础治疗是通过超声波或牙科器械直接对牙周的致病因素进行清除,从而将侵袭牙周炎的病菌微生物清除,改善口腔环境[3]。

牙周基础治疗是指通过牙科医疗器械或者超声波将牙周各种致病菌直接清除,有效改善口腔环境[4]。

牙周的病变程度指标主体现在临床附着丧失(clinical attachment loss,CAL)、出血指数(bleeding index,BI)、牙周探诊深度(probing depth,PD)及牙齿松动度[5]。

牙周炎的临床检查通常采取牙周探诊。

本文通过对笔者所在医院的侵袭性牙周炎患者进行牙周基础治疗,对治疗效果进行分析总结,现在将结果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笔者所在医院2014年5月-2016年5月收治的88例侵袭性牙周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包括局限型侵袭性牙周炎44例和广泛型侵袭性牙周炎44例,其中局限型侵袭性牙周炎男21例,女23例,年龄16~29岁,平均(22.2±5.7)岁;广泛型侵袭性牙周炎男20例,女24例,年龄16~30岁,平均(22.6±5.4)岁。

侵袭性牙周炎患者牙周基础治疗的疗效观察

侵袭性牙周炎患者牙周基础治疗的疗效观察

侵袭性牙周炎患者牙周基础治疗的疗效观察侵袭性牙周炎(Aggressive periodontitis,AgP)是一种以牙周组织快速破坏为特征的慢性炎症性疾病。

在治疗过程中,牙周基础治疗是一种常用的治疗方法,旨在控制病情,改善口腔卫生状况。

本文旨在观察牙周基础治疗对侵袭性牙周炎患者的疗效。

本研究纳入了50例侵袭性牙周炎患者,年龄范围为18-50岁,男女比例为1:1。

所有患者均接受了牙周基础治疗,包括口腔清洁指导、牙石清除、根面平整术等。

治疗前后,我们对患者的口腔健康指标进行了评估,并进行了统计学分析。

治疗前,患者口腔卫生状况普遍较差,包括牙龈红肿、出血,牙石明显等。

治疗后经过一段时间的恢复,患者的口腔卫生状况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具体表现为牙龈红肿程度减轻,出血现象明显减少,牙石减少或消失。

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治疗后患者的牙龈出血指数、牙周袋深度等指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表明治疗效果显著。

我们还对患者的口腔相关症状进行了评估。

治疗前,患者普遍出现口腔异味、牙齿敏感等不适症状。

治疗后,患者口腔异味明显减轻,牙齿敏感症状也有所减轻。

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治疗后患者的口腔异味和牙齿敏感程度较治疗前显著减轻(P<0.05),表明牙周基础治疗对改善口腔相关症状有明显效果。

牙周基础治疗对侵袭性牙周炎患者的疗效观察显示良好的治疗效果。

治疗后患者口腔卫生状况得到明显改善,牙周袋深度、牙龈出血等指标显著减少,口腔相关症状得到明显缓解。

牙周基础治疗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可用于侵袭性牙周炎患者的口腔健康管理。

侵袭性牙周炎的诊断要点及治疗措施

侵袭性牙周炎的诊断要点及治疗措施

侵袭性牙周炎的诊断要点及治疗措施
侵袭性牙周炎(Aggressive Periodontitis,AgP)是一组在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均与慢性牙周炎有明显区别的、相对少见的牙周炎。

侵袭性牙周炎的危险因素
侵袭性牙周炎的病因尚不完全明确。

多数观点认为,特定微生物的感染和机体防御功能的缺陷是导致AgP的两个主要因素。

特定微生物:伴放线放线杆菌(Aa)
全身背景:1,遗传背景,AgP具有家族聚集现象和种族易感性的差异。

2,白细胞功能缺陷。

3,特异抗体,IgG2。

4,牙骨质发育异常。

环境和行为因素:1,吸烟的量和时间。

2,口腔卫生的好坏。

侵袭性牙周炎的诊断要点
1,就诊年龄20岁左右,一般在35岁以下,但也可超过
2,牙周组织破坏程度与局部刺激物的量不成比例
3,典型的牙槽骨吸收第一磨牙角形吸收,切牙区水平吸收
4,快速的骨吸收和附着丧失在4~5年内,牙周附着破坏可达50%~70% 5,家族聚集性患者同胞有50%患病机会
6,无明显的全身疾病但部分患者有中性粒或单核细胞的功能缺陷
侵袭性牙周炎的治疗原则
1,早期治疗,防止复发治疗原则基本同慢性牙周炎
2,抗菌药物的应用主张根面平整术后口服甲硝唑与阿莫西林或者在牙周袋内放置缓释抗菌剂
3,调整机体防御功能补肾固齿丸可改善患者的白细胞趋化和吞噬功能以及免疫功能,多西环素以及非甾体类抗炎药也有良好的前景
4,综合治疗可根据实际情况结合正畸治疗。

牙周与正畸联合治疗侵袭性牙周炎(AgP)患者的疗效及对牙周功能的影响

牙周与正畸联合治疗侵袭性牙周炎(AgP)患者的疗效及对牙周功能的影响

牙周与正畸联合治疗侵袭性牙周炎(AgP)患者的疗效及对牙周功能的影响摘要:目的:分析研究牙周与正畸联合治疗侵袭性牙周炎(AgP)患者的疗效及对牙周功能的影响。

方法:随机抽选侵袭性牙周炎(100例)为研究观察对象,入院时间段:2022.01~2022.12;在此期间将患者划分为对照组(人员数量50例)、观察组(人员数量50例),对照组常规治疗,观察组联合应用牙周与正畸联合治疗,以治疗效果、牙周功能作为观察指标开展细致对比分析。

结果:观察组牙周功能指标及治疗有效率优于对照组,差异较大,P<0.05。

结论:在侵袭性牙周炎患者治疗期间通过予以牙周与正畸联合治疗具有明显优势,能够有效改善症状临床症状和牙周功能,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治疗水平。

关键词:侵袭性牙周炎;正畸治疗;牙周治疗;牙周功能;应用价值在临床中,侵袭性牙周炎是以发病早、进展快为主要特点且患病率日趋升高的口腔科疾病,危害较大。

在发病后,典型的临床症状为牙齿松动、附着丧失等,严重影响患者牙齿功能和美观性[1]。

在实际治疗期间,予以患者牙周治疗的同时配合使用正畸治疗方式,有效改善牙周炎情况,可获得理想效果及良好预后[2]。

本文随机抽选侵袭性牙周炎(100例)为研究观察对象,时间段:2022.01~2022.12,观察牙周与正畸联合治疗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随机抽选侵袭性牙周炎(100例)为研究观察对象,时间段:2022.01~2022.12;在此期间将患者划分为对照组(人员数量50例)、观察组(人员数量50例),其中,观察组50例当中男性/女性:28/22例,年龄21~59(40.41±2.78)岁。

对照组50例当中男性/女性:30/20例,年龄23~57岁(40.62±2.69)岁。

临床资料组间差异性统计结果为P>0.05。

1.2 方法对照组常规治疗,予以患者牙周治疗,首先检查口腔,清洁口腔,保持口腔卫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Diagnosis
•Clinical experiences •Others:
To estimate probability density functions of clinical and immunologic datasets derived from periodontitis patients and construct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s (ANNs) to correctly classify patients into AgP or CP class.
the periodontal destruction.
Chan-Myung, Cho. The clinical assessment of aggressive periodontitis patients[J]. J Periodontal Implant Sci , 2011, 41(3): 143-148
Ethnic variations:IL-6 genetic variants and increased detection of A.
actinomycetemcomitans(Aa);
Genetic studies : AgP encompasses a large range of conditions clinically
AGGRESSIVE PERIODONTITIS
Stomatology Of Lanzhou University Wenge Shi
Content
Classification Etiology Clinical Features
Diagnosis
Treatments
Classification
• Adaptive immune response
A progressive shift from a predominantly T-cell lesion to a B-cell dominated lesion typical of periodontitis;
It is some neutrophil features that makes individuals more susceptible to periodontitis upon subgingival microbial colonization, for example: increased adhesion, reduced chemotaxis, increased superoxide, nitric oxide production and reduced phagocytosis.
Etiology
• Microbiological Profile
A. actinomycetemcomitans: plays a strong role in disease initiation and is then replaced by other pathogenic bacteria, presumably obligate anaerobic, as the disease progresses; A. actinomycetemcomitans JP2 clone: characterized by a 530-base-pair deletion in the leukotoxin operon, associated with increased leukotoxic activity; Filifactor alocis; Centipeda genus; Mitsuokella sp; Selenomonas genus; Actinobacter baumannii; Treponema lecithinolyticum; Archaea.
undistinguishable but possibly with different initiating factors.
Luigi Nibali*. Aggressive Periodontitis: microbes and host response, who to blame?[J]. Virulence 6:3, 223-228
Georgios Papantonopoulos.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s for the Diagnosis of Aggressive Periodontitis Trained by Immunologic Parameters[J]. PLoS One. 2014; 9(3): e89757.
Clinical Features
• Rapid progression; • Early age of onset;
• Familial aggregation;
• The amount of biofilm and calculus accumulation in aggressive
periodontitis subjects is inconsistent with the severity and progression of
• A strict maintenance
Teughels W. Treatment of aggressive periodontitis.[J]. Periodontol 2000. 2014 Jun;65(1):107-33.
THANK YOU FOR WATCHING
Host Response
• Innate immical“physiological”inflammation: epithelial and dendritic cells; neutrophils and macrophages, fibroblasts,
Treatments
• The treatment concept for aggressive periodontitis is largely similar to that for chronic periodontitis • Systemic antibiotics as an adjuvant to scaling and root planing • Azithromycin has been shown to be a valid alternative to the regimen of amoxicillin plus metronidazole
• Localized aggressive periodontitis(LAgP) • Generalized aggressive periodontitis(GAgP)
Etiology
•Host susceptibility
Familial aggregation:neutrophil abnormalities or dysfunction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