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机《文赋》的解释

合集下载

《文赋》解读

《文赋》解读

《文赋》解读文赋全文可以分为6大段,如下:1-4节为第一大段,徐复观:本段论由写作之动机以迄写作之成果,皆所以述“观才士之所作,窃有以得其用心”的“追体验”,及“每自属文,尤见其情”的创作体验。

由追体验与创作体验的互相印合,描述了有了创作动机之后,在酝酿过程中,写作时,如何能使意可以称物,文可以逮意的文学心灵活动的历程。

张少康:这一大段主要分析了由酝酿创作、构思形象、进入创作,安排结构,一直到全篇写成的过程。

下文进一步论述创作中的一些重要利害问题。

第5小节为第二大段徐复观:,总论文章之共同要求,及各题材体裁之个别要求,以作后文“因论作文之利害所由”的张本。

张少康:本段论述文学创作中的风格和体裁问题。

风格的多样化:一则“物”本身之多样化。

二则,与作家个人的兴趣爱好和气质性格有密切关系。

又,风格的特点和作品不同的体裁有很大关系。

6-16节为第三大段本大段总论文学创作中所应注意之问题及容易出现的毛病,申述小序中“若夫随手之变,良难以辞逮”之意。

文学著作之总原则应为:“因宜适变”,“离方遁圆,期穷形而尽相”,分而述之,则为会意、遣言、音声迭代。

17单节为第四大段杨牧:此段陆机指出作者之认识和实践是不免有所偏差的。

徐复观:此段言评鉴之难。

对此段以上所做之评鉴,感到歉然有所不足,此乃从事于评鉴者应有的甘苦之谈。

在全文中卫第四段。

(按:徐氏此论可备一说。

)张少康:此段中心是感叹人的才能有限,常常不能如愿以偿的写出好作品。

陆机感到尽管自己对文章写作中的原理和规则,非常了解,非常熟悉,对于创作中的弊病和优长也了如指掌,自己也可以写出一些好作品,然毕竟有限。

按:本段陆机以己属文之情见才士作文之用心,深感“意不称物,文不逮意”,良有以也;以陆机之才识,尤不能曲尽作文之妙,联属昌言以垂范后世,此系陆氏自谦之词也。

又叹知音之难,盖千载难逢,万人一遇也。

方竑之释甚的!其云:“此其自道也。

’练世情之常尤,识前修之所淑’伤古尔思今也。

陆机《文赋》原文与译文(6页)

陆机《文赋》原文与译文(6页)

陆机《文赋》原文与译文陆机的《文赋》是一篇古代文学理论著作,主要探讨了文学创作的规律和方法。

本文将对其原文和译文进行详细解读,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这部作品。

一、原文《文赋》原文:吾子监兹昭晰,执是以应之,若兹事之终始,固当立名号,然后论其体性。

是以析理则揄辞以昭之,状物则拟象以写之,拟声则比曲以和之,拟色则设采以记之。

及至气貌山海,声采形文,莫不待丽词以宣其义,而达其意也。

故必使文以尽意,意以称文,情以应物,辞以逮意。

然后,使声之高下,抗坠长短,轻浊抑扬,互节其间。

尔其述志,必由气体,其舒也,则其疏也,其促也,则其密也。

夫神思之速,形不可滞,理不可稽,骖驾而游,扬波而观。

其始也,皆收视反听,耽思旁讯,精骛八极,心游万仞。

其终也,在四维而彷徨,无所不至,及情思所止,然后反中而自得。

二、译文《文赋》译文:我的孩子,你看到这些明白的事理,拿着这个来应对,如果这件事的始终,本来就应该立个名号,然后讨论它的体性。

因此,分析道理就通过辞藻来显示它,描述事物就通过模拟形象来描绘它,模拟声音就通过比曲来调和它,模拟颜色就通过设置色彩来记录它。

至于气貌山海,声采形文,没有不等待华丽辞藻来宣示其意义,传达其意旨的。

所以必须使文辞充分表达意思,意思与文辞相称,情感与事物相应,文辞能够表达意思。

然后,使声音的高低、升降、长短、轻重、抑扬,互相调节其中。

至于述说志向,一定要依据气质,它舒展,就疏朗;它急促,就紧密。

神思的速度,形态不可停留,道理不可稽考,驾驭着马匹游走,扬起波浪观看。

开始时,都收回视线,闭耳不听,沉溺于思考,旁征博引,精神驰骋于八极,心灵游荡于万仞。

结束时,在四维之间徘徊,无所不到,等到情感思绪停止,然后回到中心而自我领悟。

三、解读与赏析陆机的《文赋》不仅是一篇关于文学创作的理论文章,更是一部充满诗意的文学作品。

文章通过对文学创作过程的细致描绘,展现了作者对文学创作的深刻理解和独特见解。

1. 文学的本质与功能在《文赋》中,陆机探讨了文学的本质和功能。

陆机《文赋》

陆机《文赋》

3.关于《文赋》的写作年代 4.《文赋》之思想指导:涉及文学社会作用时持
儒家观点,而论创作则主要以老庄道家思想为 指导。
(二)艺术构思论
1.艺术构思之难
☆《文赋》的中心是论述以构思为主的创作过程:
“余每观才士之所作,窃有以得其用心。夫放 言遣辞,良多变矣,妍蚩好恶,可得而言。每 自属文,尤见其情,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 盖非知之难,能之难也。故作文赋,以述先士 之盛藻,因论作文之利害所由,佗日殆可谓曲 尽其妙。至於操斧伐柯,虽取则不远,若夫随 手之变,良难以辞逮,盖所能言者,具於此 云。”
灵感是一种天机,它的获得非人力所能左右, 应当顺其自然:
“方天机之骏利,夫何纷而不理”。
可以看出老庄思想对陆机构思论之影响。
陆机对灵感的描绘具有神秘性,但他在那样久 远的年代,能探讨灵感现象,却已经是对中国 文论的一个贡献。
(三)陆机之文体论
1.十类文体及特点
在《典论·论文》八体四类之文体论的基础上,把 文体分为十类并具体概括了其风格特征:
“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碑披文以相质, 诔缠绵而凄怆。铭博约而温润,箴顿挫而清壮。 颂优游以彬蔚,论精微而朗畅。奏平彻以闲雅, 说炜晔而谲诳。 ”
对这十种文体风格特征的论述,既有内容方面 的特点,也有形式方面的特点。
这与曹丕一致,又比他深入细致。
特别值得研究 的是他对诗和赋的特征的论述, 因为这是当时最主要的纯文学体裁。
在部署意和辞的过程中,陆机十分重视意的主 导作用,“理扶质以立干,文垂条而结繁 ”。 以内容为主干,以文辞为枝叶。
在艺术技巧方面,陆机还特别提出了几个重要 的原则,这就是:“其会意也尚巧,其遣言也 贵妍。暨音声之迭代,若五色之相宣”。
“会意”指具体构思

探究陆机《文赋》的文体观念及其在文体学上的意义

探究陆机《文赋》的文体观念及其在文体学上的意义

探究陆机《文赋》的文体观念及其在文体学上的意义《文赋》是陆机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文赋体”的奠基之作,对后世文体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陆机在《文赋》中对文体观念有着独特见解,他提出文以载道、载道以表意,注重文体的表现与传达,开创了“文赋体”在文体学上的新局面。

本文将从文赋体的内涵和特点,陆机的文体观念以及《文赋》在文体学上的意义等方面展开探讨。

一、文赋体的内涵和特点《文赋》是陆机创作于晋代的一部文论著作,旨在探讨文学创作的艺术技巧和审美规律。

它表现了陆机对文学艺术的独到见解和深刻思考,开创了文学批评的新局面。

文赋体的内涵主要包括:注重文学性,对文学作品的艺术性、审美性有着高度的追求,提倡用优美的语言、独特的表现方式来展现文学风采。

着力表现主题,通过对文学作品主题的聚焦和突出,使得作品更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追求真实性,坚持以真实的生活为基础,通过对生活的观察和思考,塑造出真实、自然的艺术形象。

追求真善美,力求作品既有真实的描绘又具有美好的情感,兼具真、善、美的艺术特质。

文赋体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它具有一定的规范性和指导性,对文学创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和规范,为后人提供了创作的指导原则。

二是它注重文学取向,对文学的发展方向和创作方法进行了深刻的探讨和阐述。

三是它是一种文学审美观念和批评标准,对文学作品做出了一系列艺术性评价和价值判断,对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陆机的文体观念陆机在《文赋》中提出了“文以载道、载道以表意”这一理论,强调了文体在表达和传达意义上的重要性。

他认为,文以载道,意指文学作品首先要有“载道”作用,能够表达和传达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只有具备了这种“载道”作用的文体,才能够真正地给读者带来感受和启发,发挥作用。

载道以表意,意指文学作品要通过艺术手段和表现形式来展现出内在的意义,让读者通过欣赏作品的艺术性和美感,领悟作品的深层内涵和情感内核。

陆机认为,文学作品不仅是一种表达工具,更是一种审美享受和心灵交流的方式,因此文体在传达意义和表现艺术美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文赋》全文译文

《文赋》全文译文

《文赋》全文译文《文赋》全文译文《文赋》是中国最早系统地探讨文学创作问题的论著。

全文以赋的形式写成。

作者是西晋著名文学家陆机。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文赋》全文译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文赋》原文余每观才士之所作,窃有以得其用心。

夫放言谴辞,良多变矣,妍蚩好恶,可得而言。

每自属文,尤见其情。

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

盖非知之难,能之难也。

故作《文赋》,以述先士之盛藻,因论作文之利害所由,它日殆可谓曲尽其妙。

至于操斧伐柯,虽取则不远,若夫随手之变,良难以辞逮。

盖所能言者具于此云。

佇中区以玄览,颐情志于典坟。

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

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

心懔懔以怀霜,志眇眇而临云。

詠世德之骏烈,诵先人之清芬。

游文章之林府,嘉丽藻之彬彬。

慨投篇而援笔,聊宣之乎斯文。

其始也,皆收视反听,耽思傍讯。

精骛八极,心游万仞。

其致也,情曈曨而弥鲜,物昭晰而互进。

倾群言之沥液、漱六艺之芳润。

浮天渊以安流,濯下泉而潜浸。

于是沉辞怫悦,若游鱼衔钩,而出重渊之深;浮藻联翩,若翰鸟婴缴,而坠曾云之峻。

收百世之阙文,採千载之遗韻。

谢朝华于已披,启夕秀于未振。

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

然后选义按部,考辞就班。

抱景者咸叩,怀响者毕弹。

或因枝以振叶,或沿波而讨源。

或本隐以之显,或求易而得难。

或虎变而兽扰,或龙见而鸟澜。

或妥帖而易施,或岨峿而不安。

罄澄心以凝思,眇众虑而为言。

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

始躑躅于燥吻,终流离于濡翰。

理扶质以立干,文垂条而结繁。

信情貌之不差,故每变而在颜。

思涉乐其必笑,方言哀而已叹。

或操觚以率尔,或含毫而邈然。

伊兹事之可乐,固圣贤之可钦。

课虚无以责有,叩寂寞而求音。

函绵邈于尺素,吐滂沛乎寸心。

言恢之而弥广,思按之而逾深。

播芳蕤之馥馥,发青条之森森。

粲风飞而猋竖,郁云起乎翰林。

体有万殊,物无一量。

纷纭挥霍,形难为状。

辞程才以效伎,意司契而为匠。

在有无而僶俛,当浅深而不让。

虽离方而遯圆,期穷形而尽相。

经典文本阅读——陆机《文赋》重点讲义资料

经典文本阅读——陆机《文赋》重点讲义资料

经典文本阅读(一)文赋(并序)陆机1.余每观才士之所作,窃有以得其用心1。

夫放言遣辞,良多变矣2,妍蚩好恶3,可得而言。

每自属文,尤见其情4,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5,盖非知之难,能之难也6。

故作文赋,以述先士之盛藻7,因论作文之利害所由8,他日殆可谓曲尽其妙9。

至于操斧1“窃有以”句:得,得到,了解到。

用心,创作用心所在,指创作思想或创作意图。

2夫放言遣辞,良多变矣:放言,发言,立言,即写作。

良,诚然,的确。

3妍蚩好恶:妍媸,美丑。

4“每自”二句:每当自己写起文章来,就更加知道写作的甘苦。

5“恒患”二句:常担心思想不能很好地反映事物,语言不能很好地表达思想。

物,所要描写的客观物象。

逮,及,此指表达,表现。

6盖非知之难,能之难也:7“以述”句:述,阐述。

先士,先辈作者。

盛藻,华美的辞藻,此指有成就的作品。

8由:根源。

9“他日”句:他日,异日。

殆,大概。

曲,委婉细致。

伐柯,虽取则不远10,若夫随手之变,良难以辞逮11,盖所能言者,具于此云。

2.伫中区以玄览,颐情志于典坟12。

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13。

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14。

心懔懔以怀霜,志眇眇而临云15。

咏世德之骏烈,诵先人之清芬16。

游文章之林府,嘉丽藻之彬彬17。

慨投篇而援笔,聊宣之乎斯文18。

3.其始也,皆收视反听,耽思傍讯19,精骛八极,心游万仞20。

其致也,情曈昽而弥鲜,物昭晣而互进21。

倾群言之沥液,漱10“操斧”句:《诗经·豳风·伐柯》:“伐柯伐柯,取则不远。

”意思是说,拿着斧头去砍伐木材来做斧柄,斧柄本身就在手上,可以用作标准。

这里比喻论述作文利害,有先辈的作品可以取法。

11“若夫”二句:至于作文的千变万化是难以用文辞来一一表达的。

12“伫中区”二句:伫立于宇宙之内,洞察万物的奥妙;沉浸在古籍之中,陶冶性情志趣。

伫,长时间站着。

中区,即区中,指宇宙之中。

玄览,深刻地观察。

颐,犹言陶冶。

典坟,《五典》和《三坟》,此泛指古籍。

5、文赋

5、文赋

习 题
《典论论文》的内容和意义 《文赋》论艺术创作构思的内容
我每次看到有才之士的创作,私自以为懂得了他 们写作的甘苦用心。他们造句遣词,确实是变化多端 的了。(不过)文章的美丑好坏,还是可以用言辞表 述的;我自己每次作文,更是体会到其中(甘苦)的 情形。总是害怕所要表达的意思与所表现的事物不能 相称,(写出的)文辞不能切合构思时的立意。这不 是懂得道理的困难,而是付诸实践时能力上(达不到) 的困难啊。所以我作这篇《文赋》,用以介绍古代作 家的美丽的文章辞藻,因之论述作文成败的缘由。以 后或者可以曲尽写作的奥妙;至于借鉴古代作家的作 文经验,就像拿着斧头砍伐木头做斧柄一样,虽然学 习取鉴他们的写作经验就在跟前,但是下笔写作时的 千变万化,真的很难用言语来表达。我所能够说出来
頌優游以彬蔚(颂用来歌功颂德,内容应丰富,文 词应华茂),論精微而朗暢(论应内容精微深入, 文词明朗通畅)。奏平徹以閑雅(奏是向君主陈述 事情的,内容要平正透彻,言辞应雅致得体),説煒 晔而譎誑(说是用来辩论说理的,内容要清楚明白, 文词要富于变化,有说服力)。
值得注意的是:一,把文体分为十类,更 细致;二,把诗、赋提到最前;三,对诗 歌“缘情而绮靡” 特性的强调。更加强调 诗的美感特征。

至于文思灵感到来的时机,顺通和阻塞的机遇 (难以言之),来时不可遏止,去时不可抑制;隐 藏时像是影随光灭,出现时像响随声起。当灵感的 时机到来的时候,什么样的纷丝乱絮理不出头绪? 当文思像疾风在胸中涌起的时候,文辞就像清泉流 淌似的从口中涌出。丰盛的文思纷纷涌现,络绎不 绝,只须尽情落笔成文,(但见)满目是富丽的辞 藻,充耳是清越的音韵。及至感情凝滞,神志停塞, 像干枯的树木兀立不动,像干涸的河床流水断绝; (只能)聚拢精神,凝聚思绪,自己(再次)去探 求(文思灵感)。(那灵感) 隐隐绰绰,愈加掩 蔽,(那文思)涩若抽丝,难以抽理。所以有时候 竭心尽力构思成文反而多有懊悔,有时候随意挥洒 反倒少有错误。虽然文章出自我手,(文思灵感的 开阖去留)却不是我的力量所能把握,所以常扪心 (思索)而自我叹惜,我不知道(文思灵感)开阖 通塞的缘由。

陆机的文赋

陆机的文赋

陆机的《文赋》▪陆机,字士衡。

吴郡华亭人。

少有异才,文名著于世。

与其弟陆云并称二陆。

陆机是西晋时期的重要文学家,其作品颇重辞藻,开六朝绮丽之先河。

《文赋》为陆机论文的重要著作,是他本人和当时的文学家的创作经验和文学观念的总结。

《文赋》的出现,把对文学的考察推到了一个更高的水平。

第一、它标志着对文学的探讨更加理论化,第二、《文赋》标志着人们开始深入文学创作过程中,透过文学的表面去探求它内部的思维规律。

▪陆机《文赋》的巨大功绩,是首次揭开了文学创作思维的“暗箱”,他开始把文学思维作为一个研究对象。

《文赋》主要讲的是作家的创作过程,正如陆机在《文赋》的开头所说的,它是以探讨作家创作之“用心”和“论作文利害之所由”为其宗旨的。

▪关于《文赋》,杜甫《醉歌行》说“陆机二十作《文赋》”,后又有41岁作,入洛后作等三种说法。

从《文赋》所表现出的对文章的成熟看法,作《文赋》时应不止于20岁。

《文赋》中的思想以道家思想为主。

在言意关系上,他主张言不尽意;在创作心理上,主张虚静;在陶炼文思时主张顺应自然天机。

《文赋》在后世很有影响,魏晋时期几个大家都不同程度受到陆机影响。

▪章学诚《文史通义·文德》说:“刘勰氏出,本陆机氏说而倡论文心。

”其中《神思篇》、《物色》篇都可以看出《文赋》的影响。

▪齐梁声律论亦源于陆机。

▪萧统《文选序》的基本思想亦脱胎于陆机。

“事出于沈思,义归乎藻翰。

”“物感说”对刘勰、钟嵘有影响。

“缘情说”对批评史的影响深远,屡被人提及。

此外陆机关于构思、灵感、继承与革新、风格、文体、结构等方面的论述都对后世有影响。

▪“余每观才士之所作,窃有以得其用心。

夫放言遣辞,良多变矣,妍蚩好恶,可得而言。

每自属文,尤见其情,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盖非知之难,能之难也。

故作文赋,以述先士之盛藻,因论作文之利害所由,佗日殆可谓曲尽其妙。

至於操斧伐柯,虽取则不远,若夫随手之变,良难以辞逮,盖所能言者,具于此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陆机《文赋》余每观才士之所作,窃有以得其用心。

(我每次看到有才之士的创作,私自以为懂得了他们写作的甘苦用心。

)夫放言遣辞,良多变矣,妍蚩好恶,可得而言。

(他们造句遣词,确实是变化多端的了。

(不过)文章的美丑好坏,还是可以用言辞表述的。

)每自属文,尤见其情,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盖非知之难,能之难也。

(我自己每次作文,更是体会到其中(甘苦)的情形。

总是害怕所要表达的意思与所表现的事物不能相称,(写出的)文辞不能切合构思时的立意。

这不是懂得道理的困难,而是付诸实践时能力上(达不到)的困难啊。

)故作文赋,以述先士之盛藻,因论作文之利害所由,他日殆可谓曲尽其妙。

(所以我作这篇《文赋》,用以介绍古代作家的美丽的文章辞藻,因之论述作文成败的缘由。

以后或者可以曲尽写作的奥妙;)至于操斧伐柯,虽取则不远,若夫随手之变,良难以辞逮,盖所能言者,具于此云。

(至于借鉴古代作家的作文经验,就像拿着斧头砍伐木头做斧柄一样,虽然学习取鉴他们的写作经验就在跟前,但是下笔写作时的千变万化,真的很难用言语来表达。

我所能够说出来的,就全在这篇文章里了。

)(提示:以上是本文的序言,叙述写作《文赋》缘由和目的。

)伫中区以玄览,颐情志於典坟。

((创作之前,作者)长久地站立在天地之间幽深寂静地观览(天地万物),以古代典籍陶冶滋养自己的情志。

)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

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心懔懔以怀霜,志眇眇而临云。

(循着四季的变化而感叹时间的流逝,观看万物的变迁而思绪纷呈。

深秋时节,悲伤树叶的飘零;芳春时节,喜悦枝条树叶的柔嫩。

(有时候)肃然敬畏,如霜雪在胸;(有时候)志意高远,如上临云霄。

)咏世德之骏烈,诵先人之清芬。

游文章之林府,嘉丽藻之彬彬。

慨投篇而援笔,聊宣之乎斯文。

((有的人)咏唱先世德行的伟大显赫,歌颂先祖道德的芳香芬馨。

(作家应该)在(前人)文章的林海中遨游,赞美那美文的文质彬彬。

于是慨然放下(前人)的文章,(自己)执笔进行写作,姑且(把心得感受)在文章中表现出来。

(提示:在创作前,必须要有较高的文学艺术修养和观察社会、自然的能力。

)其始也,皆收视反听,耽思傍讯,精骛八极,心游万仞。

((写作)开始的时候,把视觉和听觉收拢起来,深沉地思考,广泛地搜求。

精神驰骋于远方,思想飞腾于九霄。

)其致也,情曈昽而弥鲜,物昭晣而互进。

((文思酝酿)到了极致的时候,朦胧的情思反倒更加鲜明,外界的物象也愈加清晰地不断奔涌显现。

)倾群言之沥液,漱六艺之芳润。

(群书中的精华像涓涓醇酒随笔倾吐,《诗》、《书》等经典像芳菲的雨露滋润笔端。

)浮天渊以安流,濯下泉而潜浸。

(想像的活动,有时上浮天渊,平静地流动,有时深入九泉洗濯,尽受浸润;)于是沈辞怫悦,若游鱼衔钩,而出重渊之深;浮藻联翩,若翰鸟缨缴,而坠曾云之峻。

(艰涩的辞语像衔钩之鱼从深潭中艰难而出;联翩的辞藻像中箭的飞鸟不断地从云端坠落。

)收百世之阙文,采千载之遗韵。

谢朝华于已披,启夕秀於未振。

(于是就会)收获历代古籍中从来没有过的文字,采摘到千百年来(作者)从未写出过的诗篇;抛弃那些前人用过的陈词滥调,像抛弃已陨落的朝花,采用前人还没用过的清辞秀句,像拾取还未开放的花朵。

)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

((灵感奔涌时)能在片刻间观察古今的历史,能在眨眼间接触天下的时事。

)(提示:进入创作活动之后,首先要进入“虚静”的状态,然后才能灵感活跃,文思奔涌,创作出清新独创的佳作。

)然后选义按部,考辞就班。

((动笔写作时)然后按照就班,依照立意内容,构思布局,考究语言词汇,安排布臵。

)抱景者咸叩,怀响者毕弹。

(有影之物必(运用恰切的语言)寻其形象,有声之物必(运用切当的言辞)绘其声响(务使其状貌和声响穷形尽相)。

)或因枝以振叶,或沿波而讨源。

或本隐以之显,或求易而得难。

(有时候(描摹事物追寻形象)就像因树枝(摇动)而振动了树叶,有时候就像沿着水波而探到了水源。

有时候,状写隐晦的事物,却很容易就使之明白显豁,而本以为容易显现的,却反而臵词艰难。

)或虎变而兽扰,或龙见而鸟澜。

或妥帖而易施,或岨峿而不安。

(有时候(文思飞动)像猛虎变色而百兽受扰骚动,有时候(文思突出)像龙鳞显现而群鸟飞散。

有时候造语妥帖顺利流畅,有时候臵辞滞涩而达意艰难。

)罄澄心以凝思,眇众虑而为言。

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

((作者)竭尽努力去澄清思想,静心思考,超越各种(庞杂的)思虑,造语成文。

把天地囊括在文章形中,让万物都镕铸在作者的笔端。

)始踯躅于燥吻,终流离于濡翰。

理扶质以立干,文垂条而结繁。

(开始时(往往)文思滞涩,要反复吟咏文句,到末了(就常常会)文思通达,笔墨顺畅。

写文章要把思想内容作为文章的主干,而文辞好比是主干枝条上纷繁的花果。

)信情貌之不差,故每变而在颜。

思涉乐其必笑,方言哀而已叹。

或操觚以率尔,或含毫而邈然。

(真正做到(内心的)情感与(外在的)文辞一致,所以尽管(文章中情感)千变万化,外在的文辞上都能有所反映(与内心的情感保持一致)。

(作者的)文思涉及快乐之事,必然(在文辞上)表现为欢快,而文思正要说及哀伤之事,(文辞上)已经表现出哀叹。

有时候(文思敏捷)很顺利就能执笔写作,有时候(文思枯涩)执笔就感到茫然无措。

)(提示:说明构思有难易,臵辞有顺涩。

构思时要进入“虚静”状态,执笔时要立意正确,然后才能文思顺畅,“义”、“辞”相符。

)伊兹事之可乐,固圣贤之所钦。

(写作是(人生)一大乐事,所以被古来的圣人贤士所钦慕。

)课虚无以责有,叩寂寞而求音。

函绵邈于尺素,吐滂沛乎寸心。

(把虚无的抽象赋予它具体的形象,追寻无声的虚寂赋予它有音的声响,把藐远的事物涵写在尺幅的锦素之上,把丰沛的情思倾吐于寸心之间。

)言恢之而弥广,思按之而逾深。

播芳蕤之馥馥,发青条之森森。

粲风飞而猋竖,郁云起乎翰林。

(语言越是恢弘扩大,构思就越是深沉隐微。

(写作好比春风)传播草木的馥郁芬芳,(又好像春风)催动青青的枝条发育壮大。

(文思奔涌)粲然像风起飚立,(落笔挥洒)郁然如云起文林。

)(提示:为文之乐,在于赋无形于有形,赋无声于有声。

只要文思本涌,就会辞随意起,如沐春风。

)体有万殊,物无一量。

纷纭挥霍,形难为状。

(文体多种多样,各不相同,(各种文章的体裁)就像庞杂的万事万物没有同一的量度可以衡量,(它们)纷纭变幻,难以描绘成固定的形像。

)辞程才以效伎,意司契而为匠。

在有无而僶俛,当浅深而不让。

虽离方而遯圆,期穷形而尽相。

((作者的)语言的才能衡量着(作者的)写作技巧,辞意切合(描写的对象)才称得上是巧心独运。

无论(描写的)是抽象或是具体(的事物),都努力追求,尽力为之,无论是面对浅深难易(的事物),都不要抛弃,当仁不让。

虽然(可能会)偏离(某些)规矩尺度(也浑然不顾),希望能(使描写的事物)穷形尽相。

)故夫夸目者尚奢,惬心者贵当。

言穷者无隘,论达者唯旷。

(所以,喜欢炫耀眼目的人崇尚浮艳(的辞藻),重视(文章内容)惬合心意的人看重(文辞)表达得当。

主张(描写事物务使)穷尽物象的人,不会受拘束阻隘;追求(文章)通达的人,思想(必定)开朗旷远。

)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

碑披文以相质,诔缠绵而凄怆。

铭博约而温润,箴顿挫而清壮。

(诗因感情而生而(要求)文辞优美精致,赋描写物象而(要求)语言清楚明朗。

碑文透过文辞(的表面)而(可以)看到叙事切合事实,诔(文辞)缠绵萦回而感情凄凉哀伤。

铭文事博辞简而(文辞)温厚浸润,箴文(语言)顿挫有致而(文风)清新刚健。

)颂优游以彬蔚,论精微而朗畅。

奏平彻以闲雅,说炜晔而谲诳。

(颂(立意)从容远大而(文辞)华美盛大。

论文(说理)精细深切而(语言)明朗流畅。

奏章(陈意)平稳透辟而(文气)舒缓文雅,辩说(文辞)鲜明灿烂而(立意)虚假欺诈。

)虽区分之在兹,亦禁邪而制放。

要辞达而理举,故无取乎冗长。

((文章体裁的)区分虽都如上所说,也必须禁止(立意)邪曲,抑制(文辞)过度放浪。

重要的是文辞能够充分表达(文意),(说明的)道理能够成立,(文章)本不一定要写得冗长。

)(提示:提出文体不同,故其内容风格也不同。

特别提出了“诗缘情而绮靡”说和“赋体物而浏亮”说,正确地肯定了文学作品的抒发感情和形象塑造的重要,反映了文学的彻底觉醒。

)其为物也多姿,其为体也屡迁。

((世上的)事物千姿百态,文章的体裁(往往要根据描写的事物的形态需要)屡屡变化。

)其会意也尚巧,其遣言也贵妍。

暨音声之迭代,若五色之相宣。

((文章苦心经营)能穷究物情就要推崇技艺巧妙,(臵辞造句尽力推敲)能曲达情思就要重视语言优美。

及至有音律有声响的辞语交互使用,(这样的文章)就好像五色丝线错杂相间绣出的色泽相宜的锦绣。

)虽逝止之无常,固崎锜而难便。

苟达变而识次,犹开流以纳泉。

如失机而后会,恒操末以续颠。

谬玄黄之秩序,故淟涊而不鲜。

(如果机会丧失,(音律声响安排的)次序颠倒失常,就好像淆乱了五色丝线的次序(绣出的绣品)色彩自然不能光泽鲜明。

(意辞的取舍、音律声响的安排)虽然变化无穷,但难免有诘屈不顺之处。

如果能懂得变化的道理,理解次序安排的规律,就能像开渠纳泉,顿然顺畅。

) (提示:主张立意要巧,臵辞须妍,声律要美。

意、辞和声律的安排要善于抓住时机,注意次序的顺畅。

) 或仰逼於先条,或俯侵於后章。

或辞害而理比,或言顺而义妨。

((写作过程中)有时候(后面的文章)与前段文章相矛盾,有时候(前面的文章)又妨碍了后面的章节,有时候文辞不当,文义倒还顺当;有时候语言流利,而文义却有害。

)离之则双美,合之则两伤。

考殿最於锱铢,定去留於毫芒。

苟铨衡之所裁,固应绳其必当。

((如果文辞与文义不能相一致,就应该去除不当的文辞另撰新辞或去除有害的文义另立新义,使文辞与文义不能相一致的情况)彼此分开就能两全其美,合在一起就会两败俱伤。

在细微之处考较辞、义的优劣,在毫芒之间决定辞、义的取舍。

如果经过铨衡,必须有所裁定,就应以至当作为准绳。

)(提示:考辞选义应有一定的标准,这就是辞和义的相合。

)或文繁理富,而意不指适。

极无两致,尽不可益。

有时候文章的文辞繁华、义理丰富,文意却不能顺当表达。

(义理虽丰富,但)文章不能有两个 主意,(文辞虽繁华,但)不能说尽到不能再增益丝毫的地步。

立片言而居要,乃一篇之警策。

虽众辞之有条,必待兹而效绩。

亮功多而累寡,故取足而不易。

把一句话放在显要地方,这就是全文的警句。

虽然(其他话语)都条理清晰,但要等有了这警句才显 现(它们的)功效。

(警句)确实利多弊少,但选择恰当并不容易。

(提示:论述选择警句的重要,在于纲举目张,警醒全篇。

)或藻思绮合,清丽千眠。

炳若缛绣,凄若繁弦。

有时候文藻情思汇合,(显得)文采鲜明,像锦绣那样光彩缤纷,像琴絃那样凄婉动人。

必所拟之不殊,乃暗合乎曩篇。

虽杼轴于予怀,怵他人之我先。

苟伤廉而愆义,亦虽爱而必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