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陆机《文赋》论“天机”的特点
《文赋》原文及翻译赏析

《文赋》原文及翻译赏析展开全文文赋朝代:晋朝|作者:陆机|余每观才士之所作,窃有以得其用心。
夫放言谴辞,良多变矣,妍蚩好恶,可得而言。
每自属文,尤见其情。
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
盖非知之难,能之难也。
故作《文赋》,以述先士之盛藻,因论作文之利害所由,它日殆可谓曲尽其妙。
至于操斧伐柯,虽取则不远,若夫随手之变,良难以辞逮。
盖所能言者具于此云。
佇中区以玄览,颐情志于典坟。
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
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
心懔懔以怀霜,志眇眇而临云。
詠世德之骏烈,诵先人之清芬。
游文章之林府,嘉丽藻之彬彬。
慨投篇而援笔,聊宣之乎斯文。
其始也,皆收视反听,耽思傍讯。
精骛八极,心游万仞。
其致也,情曈曨而弥鲜,物昭晰而互进。
倾群言之沥液、漱六艺之芳润。
浮天渊以安流,濯下泉而潜浸。
于是沉辞怫悦,若游鱼衔钩,而出重渊之深;浮藻联翩,若翰鸟婴缴,而坠曾云之峻。
收百世之阙文,採千载之遗韻。
谢朝华于已披,启夕秀于未振。
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
然后选义按部,考辞就班。
抱景者咸叩,怀响者毕弹。
或因枝以振叶,或沿波而讨源。
或本隐以之显,或求易而得难。
或虎变而兽扰,或龙见而鸟澜。
或妥帖而易施,或岨峿而不安。
罄澄心以凝思,眇众虑而为言。
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
始躑躅于燥吻,终流离于濡翰。
理扶质以立干,文垂条而结繁。
信情貌之不差,故每变而在颜。
思涉乐其必笑,方言哀而已叹。
或操觚以率尔,或含毫而邈然。
伊兹事之可乐,固圣贤之可钦。
课虚无以责有,叩寂寞而求音。
函绵邈于尺素,吐滂沛乎寸心。
言恢之而弥广,思按之而逾深。
播芳蕤之馥馥,发青条之森森。
粲风飞而猋竖,郁云起乎翰林。
体有万殊,物无一量。
纷纭挥霍,形难为状。
辞程才以效伎,意司契而为匠。
在有无而僶俛,当浅深而不让。
虽离方而遯圆,期穷形而尽相。
故夫夸目者尚奢,惬心者贵当。
言穷者无隘,论达者唯旷。
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
碑披文以相质,诔缠绵而悽怆。
铭博约而温润,箴顿挫而清壮。
陆机《文赋》

3.关于《文赋》的写作年代 4.《文赋》之思想指导:涉及文学社会作用时持
儒家观点,而论创作则主要以老庄道家思想为 指导。
(二)艺术构思论
1.艺术构思之难
☆《文赋》的中心是论述以构思为主的创作过程:
“余每观才士之所作,窃有以得其用心。夫放 言遣辞,良多变矣,妍蚩好恶,可得而言。每 自属文,尤见其情,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 盖非知之难,能之难也。故作文赋,以述先士 之盛藻,因论作文之利害所由,佗日殆可谓曲 尽其妙。至於操斧伐柯,虽取则不远,若夫随 手之变,良难以辞逮,盖所能言者,具於此 云。”
灵感是一种天机,它的获得非人力所能左右, 应当顺其自然:
“方天机之骏利,夫何纷而不理”。
可以看出老庄思想对陆机构思论之影响。
陆机对灵感的描绘具有神秘性,但他在那样久 远的年代,能探讨灵感现象,却已经是对中国 文论的一个贡献。
(三)陆机之文体论
1.十类文体及特点
在《典论·论文》八体四类之文体论的基础上,把 文体分为十类并具体概括了其风格特征:
“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碑披文以相质, 诔缠绵而凄怆。铭博约而温润,箴顿挫而清壮。 颂优游以彬蔚,论精微而朗畅。奏平彻以闲雅, 说炜晔而谲诳。 ”
对这十种文体风格特征的论述,既有内容方面 的特点,也有形式方面的特点。
这与曹丕一致,又比他深入细致。
特别值得研究 的是他对诗和赋的特征的论述, 因为这是当时最主要的纯文学体裁。
在部署意和辞的过程中,陆机十分重视意的主 导作用,“理扶质以立干,文垂条而结繁 ”。 以内容为主干,以文辞为枝叶。
在艺术技巧方面,陆机还特别提出了几个重要 的原则,这就是:“其会意也尚巧,其遣言也 贵妍。暨音声之迭代,若五色之相宣”。
“会意”指具体构思
古典文论儒家道家思想影响优选稿

古典文论儒家道家思想影响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道家思想对中国古代文论的影响【摘要】“道”的原始意义是“道路”,在老子、孔子的时代被引申而转为“道理”之类的意义。
道家是中国本土传统文化的始基,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在中国文学的历史长河中,对于中国文学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道家思想对中国古代文论有着积极的探索,也提出了一些重要概念,对古代文人的创作实践和文学观念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关键词】道家思想古代文论影响审美李约瑟在《中国的科学与文明》中说:“中国如果没有道家,就像大树没有根一样。
”李泽厚、刘纲纪在《中国美学史》中说:“后世一切有关审美和艺术创造的特殊规律的认识,绝大部分得自道家美学。
道家美学所包含的那些批判因素,追求独创的思想,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良好的影响……只有道家美学才是脱出了政治伦理学的纯粹的美学。
”可见道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广泛、深刻而复杂,同时也奠定了古代文学批评与文论基础,对后世影响极大。
一、《文赋》例如,诞生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赋》,是古代文论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全文描述创作过程中涉及的种种问题。
根据《文赋》的思想层次的建构和思维发展过程,从作品准备、创作构思、意向形式、创作技巧、灵感问题等方面对道家思想进行分析,感悟道家思想对中国古代文论的影响。
陆机出生于世代儒家门第,其祖先陆绩是着名经学家,陆机本人也从小学习儒家经典。
《文赋》中关于文体风格以及文学的社会功用问题都是儒家思想的延续,因此历代都认为《文赋》是以儒家思想为指导,属于儒家文论。
但景卯却最先提出陆机的创作思想是受道家审美主义的影响,而不应简单归为儒家文论。
张少康在《文赋集释》中谈到,陆机在《文赋》中关于创作思想的问题主要源于道家思想,可以总结为三个方面:意言之间的关系,构思过程中的“虚静”,创作灵感源于“天机”。
通读《文赋》,其中的“玄览”一词与老子“涤除玄鉴”命题是有所联系的。
简析陆机《文赋》的文学思想

简析陆机《文赋》的文学思想胡吉星【摘要】陆机的<文赋>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它探讨了文学的内部规律,将"物、意、文"矛盾关系引入创作过程,并对文学构思过程及艺术表现过程作了深入的理论探讨;<文赋>中还提出了"缘情"主张,这些思想对后世的文学批评具有深远的影响.【期刊名称】《新余学院学报》【年(卷),期】2010(015)004【总页数】2页(P44-45)【关键词】陆机;《文赋》;文学思想【作者】胡吉星【作者单位】鞍山师范学院,中文系,辽宁,鞍山,11400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6.09陆机的《文赋》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名作,其文学思想影响到了刘勰的《文心雕龙》。
章志诚《文史通义》中说:“刘勰氏出,本陆机氏说而昌文心。
”陆机从“物、意、文”三者的矛盾关系入手来探讨文学创作理论。
他提出了文学创作中“意不称物,文不逮意”的问题,陆机所说的“意”是指构思中的意,“物”是指人思维的对象。
陆机认为“意不称物”即作者所构思的内容不能正确反映客观事物,而“文不逮意”是指文章不能把构思中的“意”正确地表达出来。
而《文赋》的写作目的以及论述的核心就是要解决“意不称物,文不逮意”。
陆机认为文学创作过程,就是要解决“意”、“物”、“文”三者矛盾的过程。
要求做到意要称物,文要逮意。
这里的“称”即有相称切合之意。
陆机所说的意与物的关系,即是创作中构思问题。
而文与意的关系,即是创作中语言表达的问题。
陆机较早在文论中运用“意”范畴。
“意”这个概念的内涵比较丰富,凡属人的意识层面的心理内容基本均能涵盖进去。
但这种“意”是难以言说得清的。
因为“意”涵盖着中国古人对自己生存状况的体验,是“道”的体现,是古人“天人合一”思维方式的产物。
高楠教授从文化学的角度对“意”做了合理的阐释。
他说:“‘意’用今天的话说,属于对世界的心灵体悟系统,它是世界的各种物性见于经验之心性的产物,是物性与心性的融合,是知与情的融合。
中 国 古 代 文 论

中国二、曹丕的《典论·论文》曹丕(187—226)是汉魏时期著名的诗人,同时也是一位重要的文学理论批评家。
他撰写的文论著作流传于世的有两篇,一篇是《与吴质书》,另一篇就是我们要学习的《典论·论文》。
《典论》是曹丕精心撰写的一部学术著作,一共20篇,《论文》是其中之一。
后来《典论》一书失传,《论文》这一篇幸亏被选入南朝时期的《昭明文选》而得以保存下来。
这是一篇非常重要的文论著作,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因为在它之前还没有精心撰写的严格意义上的文学理论专著,它是第一篇,是中国古代文论开始步入自觉期的一个标志。
重要文论观点1、文章“不朽”说这是曹丕关于文章价值的观点,曹丕对文章的价值给予了前所未有的崇高评价。
认为文章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甚至比立德、立功有更重要的地位,这种文章价值观是他对传统的文章(“立言”)是“立德、立功”之次思想的重大突破,是文学自觉的一种表现,对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批评发展有重大意义和影响。
2、“文气”说《典论·论文》提出了“文以气为主”的著名论断,他说:“文以气为主,气之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
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
”这就是文论史上著名的“文气”说。
可以看出,这里的“气”,是由作家的不同个性所形成的,指的是作家在禀性、气度、感情等方面的特点所构成的一种特殊精神状态在文章中的体现。
“文以气为主”就是强调作品应当体现作家的特殊个性。
要求文章必须有鲜明的创作个性,而这种个性只能为作家个人所独有,“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
”这就说明了文章风格的多样性的原因。
后世许多文论家、诗论家常以气论诗、论文,当或多或少是受到了曹丕“文以气为主”说的影响。
三、陆机的《文赋》陆机(261—303)是西晋时期的著名文学家,才华横溢,诗、赋、文等创作都为时人所重。
他给我们留下的文论著作主要是《文赋》,这是中国文学理论史上第一篇正式的完整的文学创作论,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的一篇名作。
陆机的文论思想

第十讲陆机的文论思想(提纲)陆机的《文赋》是中国文论史上首先谈论作家创作心理的专论文章。
1、陆机与《文赋》陆机是西晋太康诗坛的代表诗人(另一人是潘岳),被称为“太康之英”(钟嵘语)、“一代之杰”(《晋书》)。
陆机的文论思想陆机的《文赋》,前承曹丕《典论》,后启刘勰《文心雕龙》。
《文赋》创作宗旨在于探讨“作文之利害所由(好与不好的原因)”,以达到“曲尽其妙”的目的。
陆机深感写文章常常是“意不称物,文不逮意”,所以著文分析原因,找出规律,试图解决问题。
(1)陆机的《文赋》是一篇关于创作——由创作的起因,到艺术构思,到文字的表达——全过程的深入而细致的剖析文章。
首先是创作冲动的产生:“感于物”和“志于学”《文赋》开篇即言创作的动因,一是“感物”(伫中区以玄览),二是“志学”(颐情志于典坟)两个方面。
“感物”说,不自陆机始。
“志学”说,影响深远。
其次是艺术构思的过程和特点:紧接着陆机谈到艺术构思问题。
A、构思的过程分两步:起初是静思以寻物(意与物的关系)——“其始也,皆收视反听,耽思傍讯(深思傍求,或熟思博采),精骛(精神驰骋)八极,心游万仞”;后来是酌辞以达意(意与文的关系)——“其致也(文思来时),情曈胧而弥鲜(内在朦胧的感情逐渐清晰),物昭晰而互进(外在鲜明的物象纷至沓来),倾群言之沥液,漱六艺之芳润(六艺群言,统归行文时驱谴),浮天渊以安流,濯下泉而潜浸(言想象可以升天入地)。
于是沉辞怫(音,浮)悦(吐词艰涩),若游鱼衔钩,而出重渊之深,浮藻联翩,若翰鸟缨缴,而坠曾云之峻。
”陆机在谈论辞与意、意与物的关系时,用形象的比喻说明,意之称物、文之逮意很难,B、艺术想象问题。
那么,艺术想象的实质就是“意之称物,文之逮意”构思活动了,其特点就是艺术构思的特点。
陆机指出,艺术构思要求新求变:“收百世之阙文,采千载之遗韵,谢朝华之已披,启夕秀之未振”,即汲古纳今,匠心独运,别出心裁。
艺术想象最终的结果要落实到“选义(适当的事义)按部,考辞(确切的言辞)就班”,也就是文字的表达问题。
论文学创作中的灵感现象

论文学创作中的灵感现象一、文学创作的催化剂灵感是文学创作中不可缺少的要素是文学家们的灵魂和文学创作的催化剂。
它具有强烈性和顿悟性等特点,帮助作家完成艺术创作。
纵观文学史,无数文人骚客在创作艺术形象的时候神来一笔多得益于突然来得灵感。
俄国世纪作家屠格涅夫曾经描写他在早晨读书的一幕‟“ 我坐在房间里读书忽然好象有什么东西推动了我低声说… 早晨的朴素的壮丽。
我几乎跳了起来—就是它,就是它,真正的美句啊” 。
歌德在遭到了爱情的巨大打击之后躺在床上痛不欲生突然有一股神魔般的力量使他弃床而起挥笔疾书写下了震撼世界的《少年维特之烦恼》当作品完毕连他自己都惊愕地说不出是如何写成这部小说的。
还有很多作家晚上他们带着一团剪不断,理还乱的意绪睡去五更天醒来,当周围还是一片静寂的时候脑海里的诗句或文句就像鱼儿一般在水面浮起。
马雅可夫斯基说每遇到这种情况他就轻轻地爬下床来连鞋子也顾不上穿灯也不敢打开,摸索到纸笔后便在昏暗中把这些零散的文句记下来。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大凡成功之作大凡读者为之深深感动的作品。
大凡作家文思激涌的时候都是这种莫名其妙的冲动所致。
这个神奇的力量究竟归为何物呢?在探索中,研究者发现,这是一个被称为灵感的东西使作家产生了一股巨大的、不可遏止的创作冲动。
然而灵感又是从何而来呢?这里我们引用佛洛伊德关于灵感的概念。
佛洛伊德认为人的全部精神活动犹如海洋中座落的庞大冰山显露在海洋表面的山顶仅仅是人精神活动的一部分,这就是人的意识。
而潜藏在海面下的巨大山体才是人更为广阔、活跃的精神活动他将这一个部分称为无意识。
弗洛伊德认为无意识并非静止地安顿在人的灵魂深处,而是在许多时候都在驱使着人的活动,于人的无意识中贮藏着大盆的信息和人的本能欲望,这些信息和欲望时时企图闯进人的意识领域,便在人的心灵深处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创造力。
这些骚动不安的无意识潜藏在人的深层心理结构之中,并积极地随时接受来自外部世界的各种信息,并不断地筛选、加工,使之与沉潜在无意识中的大盆民族经验、传统心理积淀积极融合一旦受到外界刺激便由无意识闯人愈识之中灵感便随之而出现。
魏晋3陆机文赋

知识学问的丰富积累
陆机提出艺术创作构思的前提条件是,
既要深刻地观察作为创作对象的外界事物,
同时又要饱读前人的诗书,从中陶冶自己
的心胸,这样才能写出高境界的文学作品。
“情”是如何产生的?
一是感物;二是读书
2、艺术构思的过程(艺术构思——“胸中之竹”)
“其始也,皆收视反听,耽思傍讯。精骛八极, 心游万仞,其致也,情曈昽而弥鲜,物昭晰而互 进。倾群言之沥液,漱六艺之芳润。浮天渊以安 流,濯下泉而潜浸。于是沉辞怫悦,若游鱼衔钩, 而出重渊之深;浮藻联翩,若翰鸟缨缴,而坠曾 云之峻。收百世之阙文,采千载之遗韵。谢朝华 于已披,启夕秀于未振。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 于一瞬。”
3.灵感有无的缘由“吾未识夫开塞之所由”
陆机强调作家灵感的主观作用,忽视了现 实生活和社会习染对作家灵感产生的作用。 “虽兹物之在我,非余力之所戮。”
其结果是“抚空怀而自惋,吾未识乎开塞 之所由”。包含了某种唯心的美学观点。 因时代限制,陆机无法作科学解释,这是 可以理解的。
《文赋》的贡献
3、艺术想象又总是伴随着语言活动的特征
艺术意象在作家的思维过程中形成之后,需 要用语言文字作为物质手段,使它具体地呈现出 来。“倾群言之沥液、漱六艺之芳润。” 它还应当具有独特的独创性。“收百世之阙文, 采干载之遗韵”,“谢朝花于巳披,启夕秀于未 振。” 最后,以“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 归纳了艺术构思的特征:它是一种打破物理时空 的心理时空概念,强调了形象、情感、语言的密 不可分。
三、《文赋》的艺术构思论
1、艺术构思准备(艺术体验——“眼中之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陆机《文赋》论“天机”的特点
姓名:聂国群
班级:文学11-3班
学号:20110101010
摘要
陆游在《剑南诗稿·文章》中说到:“文章本天成。
妙手偶得之。
”其中的“妙手”正是对于灵感与创作直觉的具象表达,然而对于创作灵感的研究,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陆机在其《文赋》中已经进行过探索。
灵感是一种不经过逻辑推理直接抵达事物本质的一种思维状态,本文通过对陆机《文赋》中对于天机(灵感)的探索,来讨论灵感的突发性与不可控性两个特点,并且通过对艺术家对于创作经历的总结和阐述,得出灵感的本质特点——创造性。
从而引发我们对于当下艺术创作的思考。
关键词:文赋、天机、灵感、特点
陆机(261-303),字士衡,吴郡吴县华亭(今上海市松江县)人。
西晋时著名文学家。
关于《文赋》的写作年代,历来说法不一。
杜甫《醉歌行》说:“陆机二十作《文赋》”1,后有人提出怀疑,认为是万年的作品。
他全面系统的讨论了文学创作过程中的一系列问题,其中对与灵感的产生、特点以及作用进行了精彩而具体的描述。
《文赋》中关于灵感这样写道:“若夫应感之会,通塞之纪,来不可遏,去不可止。
藏若景灭,行犹响起。
方天机之骏利,夫何纷而不理。
思风发於胸臆,言泉流於唇齿。
纷威蕤以馺鹓,唯毫素之所拟。
文徽徽以溢目,音泠泠而盈耳。
及其六情底滞,志往神留。
兀若枯木,豁若涸流。
揽营魂以探赜,顿精爽於自求。
理翳翳而愈伏,思乙乙其若抽。
是以或竭情而多悔,或率意而寡尤。
虽兹物之在我,非余力之所戮。
故时抚空怀而自惋,吾未识夫开塞之所由。
”2
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解读出灵感的两个特点——突发性、不可控性。
一、突发性
在文艺创作中,灵感的出现是难以预期的,正如陆机所描述的那样“若夫应感之会,通塞之纪,藏若景灭,行犹响起。
方天机之骏利,夫何纷而不理。
”其大意是:灵感到来的时候,文思的畅通和阻滞,不能阻挡也无法挽留。
消失的时候就像景象的消逝,出现的时候好像声音的响起。
当天机(灵感)降临的时候,什么样纷扰的思绪无法解开呢?”。
陆机用形象的言语描绘了灵感到来时的感受,这是一种无法阻挡的“自然之势”。
这是一种长时间积累后的一种顿悟。
艺术家对过去的一次豁然开朗的解读。
作家笛福的创作经历可以说明灵感的突发性。
笛福一生的道路十分坎坷与颠沛流离。
在这艰难的艺术体验后,当他在报纸上看到“一个军官被遗弃到荒岛,四年后回到了自己的家乡。
”这则新闻时灵感毫无征兆的降临,他回到住所思如泉涌般的写出了《鲁滨逊漂流记》这部伟大的小说。
3正如费尔巴哈指出的:“热情和灵感是不为意志所左右的,是不由重点来调节的,是不会依靠预定的日子和钟头迸发出来的。
”4
从生理学的角度我们可以这样描述灵感降临时大脑状态。
作家在1引自《古代文论名篇详注》,霍松林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114页
2引自《古代文论名篇详注》,霍松林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111页
3引自《鲁滨逊漂流记》,李杰译,哈尔滨出版社,2008年版
4引自《艺术概论》,彭吉象主编,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3年版,247页
那一瞬间“因为受到某种信息的有力诱发而在瞬间沟通大脑皮层的暂时联系,激活了原先储存在大脑中思维材料而骤然获得的。
”5然而能够促成这种顿悟的最根本的条件是,要有足够的艺术积累与艺术体验。
正如柏拉图描述的那样:“诗人是一种轻飘的长着羽翼的神明的东西,不得到灵感,不是去平常励志而陷入迷狂,就没有能力创造,就不能作诗或代神说话。
”6长期积累的艺术积淀与体验,在这一瞬间迸发而出。
艺术家这种“迷狂”的状态下,就会涌现出前所未有的创作活力。
二、不可控性
“来不可遏,去不可止”的灵感在它降临的时候,很难受到艺术家人为的控制。
“思风发於胸臆,言泉流於唇齿”。
陆机说道:“文思有如风那样迅速发于作者的心中,文词如喷泉那样流于唇齿之间。
”当精美的词句,画面、曲调在脑中喷涌而现时,这一刻却“非余力之所戮”。
正如德国大文豪歌德在完成《少年维特的烦恼》时,灵感突如其来的降临,他将自己关进一个密闭的小阁楼里奋笔疾书。
“像一个梦游者似的,在差不多不自觉的情况下完成了这本小册子”7。
这导致歌德在完成创作后,连他自己都十分惊讶。
当他试图在此进入那种“空灵”的状态时,却怎么也找不回当初的感觉了。
这就是灵感不可控性的表现。
陆机形象的描述灵感的不可控性。
“文徽徽以溢目,音泠泠而盈耳。
及其六情底滞,志往神留。
兀若枯木,豁若涸流。
揽营魂以探赜,顿精爽於自求。
理翳翳而愈伏,思乙乙其若抽。
是以或竭情而多悔,或率意而寡尤。
”
这段的大意是:文辞就像清泉流淌似的从口中涌出。
丰盛的文思纷纷涌现,络绎不绝,只须尽情落笔成文,但见满目是富丽的辞藻,充耳是清越的音韵。
及至感情凝滞,神志停塞,像干枯的树木兀立不动,像干涸的河床流水断绝;只能聚拢精神,凝聚思绪,再去探求。
那灵感隐隐绰绰,愈加掩蔽,那文思涩若抽丝,难以抽理。
所以有时候竭心尽力构思成文反而多有懊悔,有时候随意挥洒反倒少有错误。
陆机通过创作实践提出的“天机”,虽然只是抓住灵感表象的某些特征,当然,在其所处的时代,苛求他另案作出准备的科学把握也是缺乏实际的。
他能首先提出关于灵感的问题,且形象描述出灵感来
5引自《艺术概论》,彭吉象主编,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3年版,93页
6引自《艺术盖伦》,彭吉象主编,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3年版,136页
7引自《少年维特之烦恼》,郭沫若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版
临时的复杂精神活动现象,并重视灵感是一个极大的贡献。
虽然陆机因为其深处时代的局限性,无法用科学的方式去解释灵感的由来与本质。
但他以一个严肃的态度看待自己的局限性:“虽然文章出自我手,但文思灵感却绝非我所能把握,所以常独自慨叹,我哪能知道文思开阖通塞的缘由?”。
这就是陆机所描绘灵感。
突发性与不可控性是灵感的两大特点,但从众多艺术家的描述中,我们可以总结出灵感的本质特点——创造性。
灵感创造出的艺术作品,往往是独创和跳跃的。
与之前的积累相比,是一种质的飞跃。
从哲学的观点来看待灵感的创造性。
艺术家在进行艺术创作的过程中,所经历的枯燥、乏味、思维枯竭,这都是“量”的积累。
量变的必然结果是会引发质变,那么灵感就是“质”的飞跃。
这种顿悟打破了在量变过程中的惯性思维与常规想法,是一种对于规律的把握。
客观世界是物质的,物质都是有规律的,并且规律又是可以被主观意识所认知的。
因此我们得到的启示是,在创作的过程中,我们不能消极的等待灵感的降临,而要积极去累积艺术体验与知识。
大千世界,万物都可以触发各式各样的灵感,而获得灵感并转化实现为作品服务,那就必须深入活动,才顺利进入“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的境界。
要相信在我们拥有足够的底蕴之后,灵感会如期而至。
课堂建议
其实在大一的时候就听过老师的名字。
听过学姐们谈论过老师上课时的状态。
那投入而又乐在其中的状态,让我这一个学期中深刻的感受到古代文学批评的真正魅力。
因为爱,所以沉迷。
我想这是老师能够进入这种状态的原因。
我想对我们而言,老师的状态是我们很难达到的。
但我很喜欢听老师说对于周围事物的看法,这是一种另类的人生体验。
听着老师你讲述在美国发生的事情,让我见识到另外一个国度的生活。
老师你说:地球变小了,世界变小了。
但对于我们而言这个世界太小,也太大。
我们可以从网络上获得任何角落的信息,然而我们却不能像思想那样停滞在我们向往的地方。
我羡慕老师能够完成“去远方”的梦想,而老师传递给我们的只字片语,就是那从“远方吹来的风”。
我想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去远方”的梦想,这个梦想也许从物质条件来说很容易实现。
然而,真正能够放下一切,去接受一个新的环境,新的生活,我想对于我而言是一件需要勇气的事情。
我敬佩老师的勇气,还有那追求一生所爱的毅力。
老师的上课方式也许受到了西方教育方式的影响,并不是中国传统式的“照本宣科”。
而是以一种谈话的方式,聊天的方式传授知识。
这对我们来说是一种新颖且有效的方式。
尽管古代距离现在太过遥远,但先人精炼的语言似乎已经将世间的一切都已说破。
从孔子到庄子,从曹丕到陆机,尽管时代不同,但我们在字里行间能够感受到他们智慧的魅力。
这学期即将结束,大学生活也快要结束。
我想我们是幸运的,能在大学时光的尽头与老师相遇;我想我们是幸运的,能够与老师分享对于整个世界看法;我想我们是幸运的,在这珍贵的时间里再沐浴先人的智慧。
愿老师保持现有的讲课风格,不断的将最新潮的思想与我们分享。
最后祝老师身体健康,事业顺利,越来越年轻!
聂国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