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诗意在数学课堂中飞扬

合集下载

当数学与古诗词相遇,原来这么奇妙!

当数学与古诗词相遇,原来这么奇妙!

当数学与古诗词相遇,原来这么奇妙!俗话说:文理不分家。

一个人只学数学是不行的,只学语文是不可能的。

文理两者冥冥之中存在着某种必然联系。

都说语文是感性的代表,数学是理性的代表。

当数学遇上古诗词,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原来,认真学好古诗,还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数学呢!小学数数数字诗山村咏怀宋•邵雍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数字诗是将数字嵌入诗中,与其他词语组合,全诗融为一个整体。

诗人用“小学数数”的方式将乡村美景一一道来,通俗易懂,仿若画面就在眼前。

数学找规律杂数诗百鸟归巢图宋•伦文叙归来一只复一只,三四五六七八只。

凤凰何少鸟何多,啄尽人间千石食。

杂数诗是诗歌的一种体栽。

有以数字为题目的,有以数字嵌入诗句的,类似文字游戏。

此篇题目为何是《百鸟》?诗中自有答案。

两个一、三个四、五个六、七个八之和即为百(1+1+3×4+5×6+7×8=100),这个规律你找到了吗?数字隐藏诗断肠迷宋•朱淑真下楼来,金钱卜落;问苍天,人在何方?恨王孙,一直去了;詈冤家,言去难留。

悔当初,吾错失口,有上交无下交。

皂白何须问?分开不用刀,从今莫把仇人靠,千种相思一撇销。

上面这首诗,你摸着门道了吗?找出隐藏的数字了吗?数字隐藏诗,即用猜谜语的形式将数字展示出来。

朱淑真这首作品每句作为“拆字格”修辞的谜面,谜底恰好是“一二三……十”这十个数字。

合并同类项一字诗题秋江独钓图唐•王士祯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丝纶一寸钩。

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独钓一江秋。

一字诗,顾名思义就是在诗中出现许多“一”字,所以同类项就是“一”字。

“一”字笔画最少,可是经诗人巧妙安排,能化平淡为神奇。

这样的诗多采用白描手法,使读者代入感极强。

半字诗半半歌清•李密庵看破浮生过半,半之受用无边。

半中岁月尽幽闲,半里乾坤宽展。

半郭半乡村舍,半山半水田园。

半耕半读半经廛,半士半民姻眷。

半雅半粗器具,半华半实庭轩。

衾裳半素半轻鲜,肴馔半丰半俭。

赞美数学的诗

赞美数学的诗

以下是一些赞美数学的诗:
1. **“数学如诗,逻辑之美”**
世间万物皆可诗,唯有数学无对错。

纵横千里皆在我,指点江山不用笔。

2. **“数之殿堂,千古不朽”**
几何空间构曲线,代数变化藏玄机。

数之殿堂千古存,皆因智慧无边在。

3. **“数学之美,犹如花之香”**
加减乘除显神通,四海八荒我独行。

数学之美犹如花,香飘四海皆知闻。

4. **“数学之海,深不见底”**
数字海洋深不见,代数变换似云烟。

几何世界多奇妙,数学之海深不见底。

5. **“数学之美,在于其理”**
加减乘除显真理,几何代数藏奥妙。

数学之美在于理,智慧之光照四海。

6. **“数学之韵,如诗如画”**
数字世界藏诗意,几何图形似画廊。

代数变化如音乐,数学之韵如诗如画。

7. **“数学之美,在于其严谨”**
数学之美在严谨,逻辑之高无以攀。

世间万物皆可数,唯有数学真不虚。

8. **“数学之歌”**
数字世界藏奥秘,代数变换藏玄机。

几何空间多奇妙,数学之歌响四海。

让数学课堂氤氲诗意的美好

让数学课堂氤氲诗意的美好

让数学课堂氤氲诗意的美好作者:胡加玉来源:《学子·上半月》2016年第02期数学家克莱因说:“音乐能激发或抚慰情怀,绘画使人赏心悦目,诗歌能动人心弦,哲学使人获得智慧,科学可改善物质生活,但数学能给予以上的一切。

”教师要勤于修炼内功,积累文化底蕴,用生动有趣的、形象诗意的语言,引领学生的思维,去向更深处。

弗赖登塔尔称数学是“冰冷的美丽”,这是因为数学教学内容都是经过抽象以后的“形象化”材料。

但正是因为数学教学内容的这一特点,大多数学生只感受到数学的“冰冷”,却无法领略它的“美丽”,从而渐渐失去了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而数学如果与生动有趣、绘声绘色的语言,经典贴切的古诗词结合在一起,却可以让数学课堂变得灵动飞扬、美丽无限。

一、精心导入,营造诗意氛围。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老师说:语言不是蜜,但可以粘住学生。

如果我们每一名都能认识到教师语言的重要性,并不断地加以锤炼,在课堂中以鲜明、和谐的语言节奏、准确、优美的词语去感染学生、激励学生、引导学生,让学生体会到汉民族语言的魅力,那么这样的课堂,该是一种怎样的风景?教师要善于修炼内功,积累文化底蕴,用形象诗意的语言,引领学生的思维,去发现、思考和畅想……如四下“我们去春游”的导入语可以这样设计: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春风放纸鸢。

这是我们童年时最快乐的记忆了,阳春二月,春风拂面,草长莺飞,花红柳绿,姹紫嫣红,多么美好的春色满园啊!现在,让我们乘上时空的小飞船,一起驶向那美丽的风景地吧!再如,因为高年级的孩子对《哈利·波特》系列情有独钟、爱不释手,在教学“用数对确定位置”时,教师可以仿造书上的情节设计,让孩子扮演聪明伶俐的小哈利,来一次寻找魔法石之旅。

教师先出示一排一模一样的魔法石,根据提示确定要从左往右数,再接着出现一个魔法石的方阵图,让孩子在思考、探索、辨析等活动中明确确定列和行的方法。

二、古诗新用,激昂灵动思绪。

用诗形容数学教研活动

用诗形容数学教研活动

碧空如洗映秋光,教研之花满园香。

数海泛舟寻真谛,思维翱翔展宏图。

丹青妙手绘数图,翰墨飘香抒意趣。

几何图形展翅飞,函数曲线舞翩跹。

春华秋实育英才,数韵流觞聚一堂。

课题研讨激荡脑,智慧火花熠熠放。

千里之行始于足,教研之路谱华章。

探索未知披荆棘,携手同行共成长。

漫步数海逐浪高,研习之途逐梦遥。

匠心独运展风采,锐意进取扬帆航。

悠悠岁月谱新篇,数韵流觞映课堂。

教学相长谱华章,砥砺前行共辉煌。

谈笑风生论数理,笔走龙蛇绘精彩。

思维碰撞火花闪,智慧火花熠熠生。

教坛英姿耀我国,教研活动映辉煌。

交流互鉴共进步,桃李满园香飘扬。

启迪智慧指航标,砥砺前行谱华章。

数韵流觞聚一堂,共话教育谋发展。

繁星点点映夜空,数韵流觞照心房。

数学之美尽展露,教研之光熠熠亮。

高谈阔论论教学,数海泛舟觅真知。

思维碰撞生火花,智慧光芒照心扉。

浩渺星空探奥秘,数韵流觞映心房。

教研之途逐梦远,砥砺前行共成长。

春暖花开教研日,数韵流觞映芳华。

思维火花绽放时,桃李满园香飘洒。

砥砺前行谱华章,数韵流觞共成长。

探索未知披荆棘,携手同行共辉煌。

教育之舟破浪行,数韵流觞映辉煌。

桃李满园香满园,教研活动展风华。

数学之美尽展露,教研之光熠熠亮。

谈笑风生论数理,智慧火花熠熠放。

研思并举共进步,数韵流觞映心房。

砥砺前行谱华章,桃李满园香飘扬。

悠悠岁月谱新篇,数韵流觞映课堂。

匠心独运展风采,锐意进取扬帆航。

思维碰撞火花闪,智慧光芒熠熠生。

教研之花满园香,桃李满园香飘扬。

砥砺前行谱华章,数韵流觞共成长。

探索未知披荆棘,携手同行共辉煌。

教育之舟破浪行,数韵流觞映辉煌。

桃李满园香满园,教研活动展风华。

悠悠岁月谱新篇,数韵流觞映心房。

匠心独运展风采,锐意进取扬帆航。

谈笑风生论数理,智慧火花熠熠放。

思维碰撞火花闪,教研之光熠熠亮。

砥砺前行谱华章,数韵流觞共成长。

探索未知披荆棘,携手同行共辉煌。

教育之舟破浪行,数韵流觞映辉煌。

桃李满园香满园,教研活动展风华。

悠悠岁月谱新篇,数韵流觞映心房。

诗词中的数学之美

诗词中的数学之美

诗词中的数学之美
诗词中的数学之美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音韵节奏:诗词的音韵节奏与数学中的音阶、旋律等有关。

诗人通过运用音韵和节奏,可以创造出独特的韵律和美感,这种美感与数学中的和谐、比例等概念相呼应。

2.数量关系:诗词中经常涉及到数量关系,例如数字的运用、比例的调整等。

这些数量关系可以表现出诗词的细腻之处,同时也与数学中的数量概念相联系。

3.空间形式:诗词中常常包含对空间形式的描述,如《山村咏怀》中的“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这种描述不仅具有文学性,也具有数学性,因为它们都涉及到点、线、面等数学概念。

4.对称性:许多诗词都具有对称性,这种对称性在数学中也是非常重要的概念。

例如,《咏雪》中的“一片二片三四片,五六七八九十片”,这首诗的每一句都呈现出对称性。

5.比例关系:诗词中经常涉及到比例关系,例如《雪梅》(明)林和靖的“一片二片三四片,五片六片七八片。

九片十片无数片,飞入梅中都不见。

”比例关系在数学中也是非常重要的概念,它可以用来描述事物的比例和平衡。

总的来说,诗词中的数学之美体现在音韵节奏、数量关系、空间形式、对称性和比例关系等方面。

这些数学概念和诗词的美感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诗词的独特魅力。

让数学拥有“诗情”

让数学拥有“诗情”

让数学拥有“诗情”作者:刘菜治来源:《课程教育研究》2019年第14期【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14-0160-02新课标中指出:教学时,要充分挖掘学科资源,注重学科知识的整合,以提高学生的有效性。

在数学中进行诗化教学,可以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而且避免了“哼……啊……”等陈词滥调的乏味枯燥,契合了学生好奇求趣的心理,并且间接培养了学生高尚的情操和语言表达能力。

那么,怎样让数学拥有“诗情”呢?我是这样做的:一、导入法——“数”趣横生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

教师在引入新课时应采用诗一样美的语言,对新知识的学习创设优美的情境,能更深层地唤起学生的情感和兴趣,使他们更主动地投入学习,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在四年级教学“用字母表示数”时,我这样引入:师:宋代的王安石有一首著名的诗——《梅花》,大家会背吗?生齐背: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师:(圈出“数”字):大家想象一下,“数”枝梅可能是几枝梅呢?然后引导学生思考,能否学习王安石,也用一个符号或字母表示那几枝梅花?再引出课题。

接着让学生把字母代入古诗,朗诵全诗。

通过创设具有“诗情”的语言情境,学生饶有兴致地参与到了学习的全过程。

再如,在学习“倒数”时,我自编了:“中国文字真有趣,上下颠倒还成字,不信你来试一试。

”再出示“吴、杏”两字,学生很快说出,两个字上下颠倒后分别是“吞、呆”。

接着,学生利用迁移主动地学习了“倒数”知识。

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感悟法——“诗”到渠成教师在讲解时应采用诗一样美的语言,对知识进行描绘,能更深层地唤起学生的情感和想象,使他们更好地感知教材,以达到由表及里之目的。

但应用诗一样美的语言描绘讲解时,既要体现诗歌语言的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又要蕴涵数学知识,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

如:在一年级教学“认识数字1—5”时,可引导学生想象1—5分别像什么,教师可编出:1像筷子细长条,2像鸭子水中游,3像耳朵听声音,4像彩旗迎风飘,5像秤钩来秤菜。

构建充满激情和诗意的数学课堂

构建充满激情和诗意的数学课堂

数学探究ShuXueTanJiu教师·TEACHER0512019年3月Mar.2019在语文的天地里,我们可以纵贯古今、细数落花,寻找诗和远方。

可在数学的宇宙中,只有单调的数字、抽象的概念、枯燥的符号,还有纷繁复杂的公式和定理……然而,著名作家王蒙却一语道破天机:“最高的诗是数学 。

”他认为:数学充满了想象,充满了智慧,充满了创造,充满了和谐,充满了情感,充满了挑战。

数学课堂理应精彩洋溢、智慧迸发,激荡着师生的灵气,弥漫着数学的芬芳,那些抽象枯燥的符号后面蕴含的是一个极为丰富多彩的精神世界。

数学原来也可以如此浪漫,如此让人回味。

如何打造生机盎然的数学课堂,让数学教学充满诗情画意,让学生们能挡住当今社会上的各种诱惑,还能全神贯注、专心致志地学习数学呢?要想让学生真正喜欢数学,使数学教学变得生动有趣,那就需要诗意之水的浇灌和滋润,诗意语言的智慧表达,在诗意的情境中发现数学冰冷外表下的美丽,把数学严谨的学术形态转化成形象生动的诗情画意,让数学的抽象变成艺术化的生命形态。

一、情境导入,营造诗情画意的教学氛围数学从表面上看来是枯燥乏味的,然而却具有一种隐蔽的、深邃的美,一种理性的美。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营造一种和谐的、人文的、诗意的“生态环境”,提供适宜的“温度、空气和阳光”,让学生的心灵快乐成长,让学生的情感尽情流淌,让学生的个性自由飞扬,让学生的智慧自然生成。

这样的数学课堂才是快乐的、和谐的、充实的,才能让学生遨游在数学的海洋中。

在数学教学中,很多知识点是以图片的形式导入的,教师常常会这样对学生发问:“同学们看到了什么数学信息?”学生总会东扯一句,西凑一句,抓不到要领。

但我们如果换一种语态,这样问学生:“图中给我们讲述了一个怎样的小故事?”这样的设问,可以让学生把情境图中的场景用故事的形式表达出来,既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能让学生完整地发掘图中的数学信息。

其实,诗情画意的故事导入,有时候会给数学课堂带来奇妙的效果。

数学课堂也讲究诗意

数学课堂也讲究诗意

数学课堂也讲究诗意摘要从素材“简约而丰富”、过程“灵动而智慧”、内容“真实而自然”、结尾“余味无穷”等四个方面,略谈数学课堂教学的“诗意美”及其意义。

关键词数学课堂诗意美教学活动好的数学课堂就像演绎一首优美的诗歌,精彩洋溢、智慧飞扬、富有创造性,激荡着师生的灵气,弥漫着诗意的芳香。

这就需要我们让数学课堂成为一道富有诗情画意的风景线,让学生享受诗一般审美创造的心灵感应,使他们在“诗意”的数学课堂里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

一、诗意的课堂简约而丰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精选素材、巧用素材,努力做到“一材多用”“一材多变”“一材多效”,让简单的素材呈现出丰富的研究内容。

教学《用字母表示数》时,教师以师生的年龄作为数学活动的素材,将字母表示数的抽象的数学意义,以贴近学生生命特征的形式鲜活地呈现出来。

学生思考的焦点也自始至终地集中在数的表示上。

教师问学生:“老师和小华相差25岁,小华1,2……岁时,老师分别是多少岁?”当学生体验到“每人说一句,黑板装不下”时,对用字母表示数的必要性的理解就自然生成了。

最后通过讨论,学生对字母表示数的认识又得到深化:含有字母的式子不仅可以表示一个数,也可以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关系;字母表示数是有一定的取值范围的。

通过这一数学活动的探究,学生对字母表示数的数学本质已经有了比较全面、清晰的认识,收到了“一材多用,呈现本质”的效果。

二、诗意的课堂灵动而智慧诗歌之美美在灵动,灵动需要智慧。

叶澜:“我们的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

”可见诗意的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

在引导学生交流长方体的特征时,一位学生说长方体有24条棱,这种说法显然是不对的,但教师给他提供了一个解释的机会。

学生说:“我原来想,长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有4条边,一共就有24条棱。

现在我发现自己错了,长方体应该有12条棱。

”教师及时启发引导说:“那么问题出在哪呢?”“长方体相邻的两个面相交于一条棱,也就是说长方体的每条棱都是公共边,所以,长方体棱的条数应该是6×4÷2=1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让诗意在数学课堂中飞扬
新一轮课程改革已把课堂的主角地位还给了学生,就是要让课堂成为师生共同发展个性、开发潜能、实现生命价值的舞台。

因此,数学课堂理应是精彩洋溢的、智慧飞扬的和富有创意的的,数学课堂同样可以激荡着师生的灵气,弥漫着诗意的芳香。

那么如何让数学课堂富有诗意呢?
一、适时“放手’,_一课堂是精彩的
[案例]《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片断
这是特级教师吴正宪老师的一堂课的片段,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师:小朋友们,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一块饼的一半47(教室里立刻热闹起来,有的同学接过老师手中的粉笔,跑到黑板前画圆、写汉字,教者认真地颀赏着他们的板书)
师:同学们真棒!再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长方形、正方形和圆形纸片,你能折出自己喜欢的图形的二分之一吗?你们一定能行
的!(教师竖起了大拇指,同学们高兴地折着)
师:谁愿意把它贴到黑板上,并在下面写出分数吗?(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将作品贴上了黑板)
师:你们还能利用手中的图形创造出其他一些分数吗?试试看!
(不久,同学们折出了四分之一、八分之一……)
师:“还有吗?”(教师用充满期待的眼神颀赏着孩子们) (随后,
同学们又折出了三分之一、六分之……)
[感悟]《数学新课程标准》强调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上述案例中,吴老师没有一味包办,而是适时放手,给予学生探索的时间和空间,一节课下来,整块黑板只看到教者很少的字迹,几乎都是学生零乱的作品和并不工整的字迹。

然而,正是这样看起来“乱糟糟”的板书,才真正赋予了黑板新的生命力,体现了教者全新的教育理念。

多么精彩的课堂!
二、善待“差错”——课堂是智慧的
[案例]《两步计算应用题》教学片断
在学生学会了解答两步计算应用题的基本方法后,教师出示了这样一道题:一个车间要装配288台洗衣机,工人们每小时装配36台,经过5小时,还剩多少台没有装?
这是一道比较简单的题目,一般解法是:288—36×5=108(台),可有一位基础不太好的学生,在黑板上把算式错误地列成:288÷36。

坐在下面的学生沉不住气了,纷纷举手要求发言,几个胆大的孩子窃窃私语:“怎么连这道简单的题都不会做!”(他站在黑板前手足无措,脸胀得通红)
这位老师很有经验,微笑着对大家说:大家都觉得他做错了,其实他没有做错,只是还没有做完呢!
(老师这么一说,同学们都愣住了……)
这时,有一个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我明白了,他这一步算的是总时间,现在装了5小时,还要装8—5=3(小时)才能完成任务,还剩下没有装的就是36×3=108(台)。

师:大家觉得他说得有没有道理呢?
稍过片刻后,教室里渐渐地充满了“噢、喷……”的声音,“说得对!”“真聪明”……教师由衷地赞赏了同学的回答,并请板演的同学把题目继续做完了,他也高高兴兴地回到了座位。

[感悟]布鲁纳说过:“学生的错误都是有价值的。

”学习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尝试错误的过程,学生正是在不断地发生错误、纠正错误的过程中获得了丰富的知识、提高了学习的能力、增进了情感的体验。

上述案例中,教者敏于捕捉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差错”,善于发现“差错”背后隐藏的教育价值,非但没有否定学生,而是通过巧妙点拨,扭转了学生的原有观念,将错就错,因“错”利导,反而生成了另一种解法。

学生的自尊心得到了有效地保护,从而使课堂成为了一方智慧飞扬的天地。

三、巧抓“意外99——课堂是创造的
[案例]《100以内数的认识》教学片断师:现在请小朋友们用小棒表示出67。

(学生操作,但学生只有20根小棒,此时学生纷纷寻找合作伙伴,迅速完成了操作)
突然,生1举手报告:老师,李明不和我们合作,他还玩彩笔!
(李明不仅没生气,还趴在桌上窃笑)
师(亲切地):李明,有什么高兴事,说给我们听听好吗?
(李明先摇摇头,看到老师满怀期待地看着自己,他站了起来) 李明:老师,我不用合作就能摆出67来。

师(好奇地):是吗?把你的摆法给我们讲讲!
李明:我用1根彩笔表示十,用1个小棒表示一,6根彩笔和7根小棒合起来就是67。

师:这样摆,行吗?(同学们议论开了……)
师:这种方法怎么样?(“好!”生异口同声)
师:李明,你真了不起,创造出了假设的方法,用手中仅有的小棒,表示了很大的数。

下面大家再来表示98。

生2:我有两种颜色的小棒,我用白色的小棒1根表示十,黑色的小棒1根表示一,9根白色的小棒和8根黑色的小棒合起来就是98。

生3:我左手的每一根小棒都表示十,我拿了9根;右手里每一根小棒都表示一,拿了8根,合在一起就是98。

生4:我折断了4根小棒,我用9根长的小棒表示9,8根短的小棒表示8,这样我就不用那么多的小棒了。

[感悟]新课程改革倡导了课堂生成的重要性,教学过程中,学生作为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情感等参与了课堂
活动,从而使课堂生成了许多课前没有预料的情况,针对各种有价值的“意外”,没有敷衍了事、置之不理或呵斥指责,促进了学生的创造力。

上述案例中,教者面对李明同学的“纪律问题”,没有指责或置之不理,而是而是用亲切的笑容鼓励他,让他敢于敞开心扉,在教师的耐心倾听和满怀期待中,学生们共同享受了李明独特的思路,这是课堂中意外的生成,是教者预设之外的,教者放弃了原有的教案,而是以赏识的态度,顺应了学生的实际,让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体,从而也使得课堂生成一步一步地走向深入。

新的教育理念告诉我们:只有关注学生的发展,才是教育的本真所在!因此,我们在追寻课堂诗意的同时,千万不能只图其表,为诗意而“诗意”,以致偏离了学生正常发展的轨道,时时刻刻我们都要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这样的课堂才是不失其“本性”而又诗意盎然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