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下册 第22课《桥梁远景图》作者简介:茅以升
冀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五单元22桥梁远景图》教学设计_9

《桥梁远景图》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桥梁远景图》是我国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先生撰写的科普散文。
《桥梁远景图》开篇先谈“什么是桥”。
作者以打比方的方式通俗的介绍了桥的基本构成,使读者先对桥梁有了一个最基本的认识和了解。
课文的第二自然段简明扼要地介绍了当今桥梁的基本类型。
课文的第三段是一个过渡段,“承上”总结了今天桥梁的“五花八门”和“了不起”;“启下”说明后文将要介绍的是对未来桥梁的远景的幻想。
四、五、六、七、八段是作者对未来桥梁的预测。
这篇文章的结构是总分总的结构。
作者运用易懂的语言,加上丰富而奇特的想象,为我们构筑了一幅关于桥梁的未来远景图。
用他那超凡而又合理的想象带我们进行了一次难得的科学旅行。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当今桥梁的基本知识和将来的桥梁发展趋势。
2. 在阅读中培养边读边想象、边读边勾画批注等自己读书的能力。
3. 分析本文说明方法,品味本文语言的准确性和生动性。
过程与方法:1.朗读感知课文内容,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和自己搜集相关资料提高学习的能力。
2.结合对未来桥梁的想象进行小话题和小练笔的训练,培养学生关注科学的兴趣。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精神,要大胆的想象。
教学重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当今桥梁的基本知识和将来的桥梁发展趋势。
教学难点:形成广泛而形象的认识,进行合理、科学的想像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话题引领,巩固复习。
师:上节课我们熟读了课文,对桥梁有了初步的了解。
我们先来个桥梁擂台赛,说出桥的成语、谚语、俗语、诗句等。
生回答。
师:你们能从课外搜集资料,是会学习的孩子。
你们的勤奋让我刮目相看。
上节课我们了解到今天的桥已是千姿百态,五花八门,谁给大家介绍一下五花八门的桥。
(生介绍)师:作者围绕未来的桥梁展开了想象,那未来的桥会有哪些了不起的变化呢?出示中心话题:“未来的桥梁”,联系课文内容,小组合作探究,完成阅读表格。
二、细读课文,理解内容,体会写法。
冀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22.桥梁远景图(课堂实录)

22.《桥梁远景图》课堂实录一、析题导入,认识作者师:“远景图”是什么意思?生:人们对某种事物未来情况的合理想象。
师:这篇说明文写的是对什么事物的合理想象呢?生:桥梁。
师:什么时候的桥梁?生:未来的。
师:由此可知,本文是一篇科幻说明文。
同时,我们还应知道,本文的说明对象是——生齐:未来的桥梁。
师:谁来说说作者的资料?生1:茅以升,著名科学家,生于1896年,去世于1989年,字唐臣,江苏镇江人。
生2:他是我国著名桥梁专家,被誉为“现代桥梁之父”。
师:你能从课外收集资料,是个会学习的好学生。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理清思路师:现在请同学们大声把课文朗读一遍,注意三项要求,一是借助注释和词典读准字音,了解词义;二是将读不流利的句子多读一读;三是勾画关键句子,一定要注意——(生齐:段首概括句。
)师:现在交流你勾画的关键句子。
生:“桥是什么”“将来的桥梁一定造得又快又好”“将来的桥梁一定造得很便宜”“将来的桥梁一定造得很美”……师:同学们勾画的句子基本都是段首概括句,这说明大家注意了对一段内容的概括与把握。
但是同学们丢了一个最为关键的句子,再找一找。
生:现在就让我来作为幻想家,为将来的桥梁,绘出一幅远景图吧。
师:为什么说这句最为关键呢?生:因为这句是过渡句,总领下文。
师:这就是读书的技巧和智慧。
抓住文中那些关键的句子,在思考理解的时候,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再看看1、2两段的内容,想想课文分为几部分?生:三部分。
第一段讲桥梁的重要性,第二段讲桥梁的结构,3——13段讲桥梁的远景图。
(板书:桥梁重要性、结构、远景图)师:同学们,看这三段的内容,知道本文的说明顺序了吗?生:逻辑顺序。
师:桥的三部分结构是一般桥梁的共性,还是某种特殊桥梁所特有的?生:一般桥梁的共性。
师:相对于一般桥梁,未来桥梁应该属于——(生齐:特殊桥梁)知道哪种逻辑顺序了吗?生:由一般到特殊。
三、细读课文,理解内容,体会写法师:我们先看一般桥梁的结构。
冀教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22桥梁远景图》PPT课件 (1)

2019/5/20
8
造得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便宜
• 高分子新材料,重量轻而强度高; • 自动化制造桥梁构件; • 桥墩的水下工程用机器人操作; • 桥墩基础不必沉到那么深; • 电脑控制机具进行架桥。
2019/5/20
9
2019/5/20
郑州黄河铁路 桥,长约3公里, 河中有很多桥 墩。
郑州黄河铁路作桥比较
10
讨论并画出未来的桥梁远 景图,思考其优点体现在哪 里?
•冀教版 六年级 语文 下册 第五单元
桥梁远景图
茅以升
2019/5/20
1
2019/5/20
茅以升(1896—1989), 中国桥梁学家,他曾主持 修建了钱塘江公路铁路两 用桥。该桥是中国自己建 造的第一座跨度较大的现 代桥梁。
2
2019/5/20
3
2019/5/20
4
学习目的:
学习理解课文是如何展开想象 的,训练和提高我们的想象能力。
2019/5/20
11
思考:
对未来的轮船、汽车、飞机、 火车等交通工具展开想象。
2019/5/20
12
再见!
2019/5/20
13
2019/5/20
5
作者所构想的未来桥梁有哪些特点?
• 快、好 • 便宜 •美 •低 • 没桥墩 •浮 • 小、轻便 • 无梁飞渡
2019/5/20
6
2019/5/20
南京长江大桥
像南京长 江大桥这样大 的工程,要造 好几年。
7
造 得 又 快 又 好
通过自动化,预先制成标准构件; 拼装起来。 几个月就可以造好;
六年级语文下册 第课《桥梁远景图》作者简介:茅以升

茅以升
茅以升(1896年1月9日—1989年11月12日) 字唐臣,江苏镇江人,中国桥梁学家、土木工程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科学家,曾任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清华大学教授、中国铁道科学院院长、全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等职。
1916年毕业于唐山工业专门学校。
1917年获美国康乃尔大学硕士学位。
1919年获美国卡耐基理工学院博士学位。
1948年选聘为中央研究院院士。
铁道部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我国土力学的开拓者,也是杰出的科普工作者。
30年代打破外国人的垄断,在自然条件比较复杂的钱塘江上主持设计、组织修建了一座基础深达47.8米的双层公路铁路两用桥,获得了重大成就。
解放后,又参加了武汉长江大桥、南京长江大桥的设计工作。
他写过大量介绍桥梁知识的文章和其他科普读物,1989年因病去世。
钱塘江大桥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科技工作者的聪明才智,展示了中华民族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
以茅以升先生为首的我国桥梁工程界的先驱在钱塘江大桥建设中所显示出的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敢为人先的科技创新精神,排除一切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奋斗精神,永远是鼓舞我们为祖国的繁荣富强不懈奋斗的宝贵精神财富。
冀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五单元 22 桥梁远景图》教学设计_10

教学目标:
1、学会书写本课八个生字,会认三个生 字。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当今桥梁的 基本知识和将来的桥梁发展趋势。 3、体会科普作品通俗、形象、生动、准 确的语言特色。
生字学习
譬 pì 譬如廓 耽 dān 耽误凳 拱 gǒnɡ 拱桥妨 碍 ài 障碍袖
kuò 轮廓 dènɡ 凳子 fánɡ 妨碍 xiù 袖子
“在桥墩上架桥时,全用电脑控制各种 机具,差不多不需要人的体力劳动,而是 一口气作业,几乎是才听说造桥,就已见 “一桥飞架”了。句中画线的词能否去掉? 为什么?
不能。因为这样表达更有余地,不把话说绝对, 体现了一种严谨的态度和用语的严密性。
作为一个著名的桥梁专家,还要对将来的桥梁 事业进行大胆的设想,这说明了什么?
选自《桥话》
北京立交桥
上海南浦大桥 于1991年11月建成。该桥全长8346m,主主桥采用双塔双
索面钢与混凝土结合梁斜拉桥。主跨跨径423m,一跨过江,通航净空46m。主 桥桥面宽30.35m。
上海杨浦大桥
在1993年10月竣工通车,,总长为7654米,主桥长1172米,桥宽30.35米,共设6车道。 塔的两侧32对钢索连接主梁,呈扇面展开,如巨型琴弦,正弹奏着巨龙腾飞的奏鸣曲。 杨浦大桥为双塔双索叠合梁斜拉桥。呈倒"Y"形的主桥塔高208米。日通过能力为4.5万辆 机动车,离浦江水面为48米,桥下可畅通万吨级以上船舶。
澳门半岛的第一座跨海大桥,1974年10月5日 正式通车,大桥全长2569.8米。大桥造型独 特,富有节奏感,成为澳门八景之一。
“ 人类的智慧是无穷的。今天的大桥,五花 八门,已经了不起了,可是明天、后天的大 桥,更是了不起。现在就让我来作为幻想家, 为将来的桥梁绘出一幅“远景图”吧!”
【2018最新】冀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22桥梁远景图(精品优质课课件)

水调歌头· 游泳
才饮长沙水, 又食武昌鱼。 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 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余。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 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引资料
• 1.引用名言、格言、谚语。 作用是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 2.引用神话传说、谜语、轶事趣闻等。 作用是增强说明的趣味性。 • 3.引用在文章开头,起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桥梁远景图
茅以升
作者简介
茅以升 我国著名的科学家。 字唐臣,江苏镇江人。 他主持设计的钱塘江 大桥,是我国第一座由中 国人自己设计建造的铁路 公路两用桥;他还参加了 新中国第一座现代化的大 桥——武汉长江大桥和南 京长江大桥的建造。
读出下列词语并造句
承(ché ng)载(zà i) 袖(xiù )珍(zhēn) 缆(lǎn)索(suǒ) 颠(diān)簸(bǒ) 桥(qiá o)墩(dūn) 玲(líng)珑(ló ng)
强 飞 调 机 说 明 了 作 桥 比 梁 较 的 桥 重 梁 要
•
将来的桥梁一定造得……
1.又快又好 2.很便宜 3.很美 4.很低 南京长江大桥 1960年动工,1968年通车,耗资1.8亿人民币。
南京大胜关长江大桥
• 2006年,南京大胜关长江大桥破土动工, 2009年建成,造价为38.6亿元人民币。
9—13 将来的桥梁的变化
文章开头写法有什么特色?
又 说 明 了 桥 的 重 要 性 激 发 读 者 的 阅 读 兴 趣 增 写 强 法 文 : 章 作 引 的 用 用 趣 神 味 话 性 故 事 ,
.
,
桥不过是一条板凳
2019春六年级语文下册 第22课《桥梁远景图》拓展阅读:茅以升与钱塘江大桥

2019春六年级语文下册第22课《桥梁远景图》拓展阅读:茅以升与钱塘江大桥1937年9月26日,我国第一座由中国人自己设计制造的现代化大桥——钱塘江大桥的铁路桥通车。
眼见着列车从桥上飞驰(chí)而过,茅以升心中涌起无比自豪,那造桥的日日夜夜又闪现在眼前。
茅以升是1933年8月辞去北洋大学教授工作,南下杭州开始建钱塘江大桥,着手大桥设计。
1935年4月正式动工。
在两年不到的时间,大桥建成,其困难是可想而知的。
他以水治砂(shā),用高压水枪冲开江底坚硬的泥沙层,解决打桩困难,由一天只能打一根增至一天打30根。
他用“沉箱法”,克服水下施工水流急的困难;用“浮运法”,利用江潮涨落将巨型钢梁运到江心安上桥墩(dūn),前后共攻克80多个难题。
工程进行到最紧张阶段时,抗日战争爆发,日军多次狂轰滥(làn)炸,工程始终没停,反而加快了。
铁路桥的提前通车为支援上海保卫战作出了贡献。
11月17日,公路桥又正式开通,我国自行设计建造的第一座双层铁公路两用桥诞生,耸起铁路桥梁史上一个里程碑,当时每天乘船逃难的人多达数万,公路桥一开通,从早到晚,桥上拥挤得水泄不通。
然而,就在开通的前一天,茅以升接到密令,最高当局要炸钱塘江大桥!自己造的桥要自己炸,数万人的心血毁于一旦,他心中十分难过,而且铁路桥通车才仅仅三个月,他眼含泪花、心如刀绞(jiǎo)地说:“这真比亲手杀死自己的儿子还痛苦啊!”以国家利益为重的茅以升知道,造桥是爱国,炸桥也是爱国;造桥为中国人扬眉吐气,炸桥为阻挡日寇(kòu)的侵略铁蹄。
当晚,在茅以升的指导下,埋放炸药忙了一个通宵。
也就是在公路桥通行的当天,桥下已埋下炸药,只不过对外严加保密,以免过桥群众惊慌。
12月23日下午,日军逼近富阳,爆破人员才奉命接通100多根引线。
然而,此时桥上仍涌动着潮水般的逃难群众,炸桥人员实在不忍动手。
直到傍晚,已远远看见日军骑兵扬起的尘烟了,才关闭大桥,禁止通行,实施爆破。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第18课桥梁远景图作者简介素材语文版

作者简介茅以升(1896—1989),我国著名的桥梁专家,曾任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相当于现在的院士)、清华大学教授、中国铁道科学院院长、全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等职。
他一生致力于桥梁的设计研究和教学工作。
20世纪30年代他设计并主持修建了钱塘江大桥。
解放后,又参加了武汉长江大桥、南京长江大桥的设计工作。
他写过大量介绍桥梁知识的文章和其他科普读物。
1989年因病去世。
茅以升是我国著名的桥梁专家,又是在广大读者中享有盛誉的老科普作家。
茅老学术精湛、著述颇丰,除专业著作外,还写了大量的科学读物,如《五桥颂》《二十四桥》《人间彩虹》《中国的石桥》等,毛泽东称赞茅老说:“你的《桥话》(载于1963年《人民日报》)写得很好!你不但是科学家,还是个文学家呢!”这些科普读物在青少年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据统计,从1978年到1981年间,这位年逾八旬的老人,先后为孩子们做报告30场,直接听众6万人,他还在报刊上发表了200多篇科普文章,1985年,他亲手给中小学生复信30多封,极大地鼓舞了青少年爱科学、学科学的热情。
早在1917年青年时代的茅以升,便以《中国圆周率略史》登上我国科普文坛,他孜孜不倦,勤奋耕耘,创作了大批高质量的科普作品,为繁荣我国的科普创作事业,做出宝贵的贡献。
他的另一篇优秀科普作品——《石拱桥》,被收入全国中学语文课本,受到广大青少年的喜爱。
茅老一生不仅为民众设计、建造了一座座宏伟桥梁,而且在科学知识与人民大众之间,架起了一座宝贵的“科普之桥”。
茅老通过其精心创作的科普名篇,如《名桥谈往》《五桥颂》《桥话》《石拱桥》等,生动地介绍了我国古桥建设的历史、类型、特点及其在科技文化领域中的地位,同时,茅老还运用大量丰厚的史料,深刻地揭示了我国古桥建设技术与文化艺术高度统一的丰富内涵及对中外科技文化的深远影响,这些作品,是作者多年严谨治学,精心孕育的智慧结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茅以升
茅以升(1896年1月9日—1989年11月12日) 字唐臣,江苏镇江人,中国桥梁学家、土木工程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科学家,曾任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清华大学教授、中国铁道科学院院长、全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等职。
1916年毕业于唐山工业专门学校。
1917年获美国康乃尔大学硕士学位。
1919年获美国卡耐基理工学院博士学位。
1948年选聘为中央研究院院士。
铁道部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我国土力学的开拓者,也是杰出的科普工作者。
30年代打破外国人的垄断,在自然条件比较复杂的钱塘江上主持设计、组织修建了一座基础深达47.8米的双层公路铁路两用桥,获得了重大成就。
解放后,又参加了武汉长江大桥、南京长江大桥的设计工作。
他写过大量介绍桥梁知识的文章和其他科普读物,1989年因病去世。
钱塘江大桥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科技工作者的聪明才智,展示了中华民族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
以茅以升先生为首的我国桥梁工程界的先驱在钱塘江大桥建设中所显示出的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敢为人先的科技创新精神,排除一切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奋斗精神,永远是鼓舞我们为祖国的繁荣富强不懈奋斗的宝贵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