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鲁纳
布鲁纳认识结构

布鲁纳认识结构
布鲁纳是一位德国心理学家,他提出了一种认识结构的理论,用于解释人类的认知过程和思维方式。
布鲁纳认为,人类的认知结构是由认知模式、认知策略和知识结构组成的。
认知模式是指人类在处理信息时所采用的基本方式。
布鲁纳认为,人类的认知模式可以分为两种:直觉模式和分析模式。
直觉模式是一种快速、直观的思维方式,通过观察和感知来获取信息,并从中形成判断和决策。
分析模式则是一种更加深入和系统的思维方式,通过分析和推理来获取信息,并从中形成判断和决策。
认知策略是指人类在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时所采用的方法和步骤。
布鲁纳认为,人类的认知策略可以分为两种:直接策略和间接策略。
直接策略是一种直接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直接应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来解决问题。
间接策略则是一种更加复杂和灵活的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分解问题、制定计划和执行步骤来解决问题。
知识结构是指人类在大脑中存储和组织知识的方式。
布鲁纳认为,人类的知识结构可以分为两种:概念网络和认知图式。
概念网络是一种将知识以网络形式组织和连接起来的方式,每个概念都与其他相关概念相连接,形成一个复杂的网络结构。
认知图式则是一种将知识以图像或模式的形式组织和存储起来的方式,通过将知识形象化,使其更容易被记忆和理解。
布鲁纳的认识结构理论提供了一种解释人类认知过程和思维方式的框架。
通过认知模式、认知策略和知识结构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的思维方式,从而更好地应用于教育、学习和问题解决等领域。
布鲁纳的认识结构理论为心理学和教育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对于提高人类认知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精品]布鲁纳与课程改革运动
![[精品]布鲁纳与课程改革运动](https://img.taocdn.com/s3/m/67e51265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c88224d.png)
[精品]布鲁纳与课程改革运动一、布鲁纳与课程改革运动布鲁纳(Jerome Seymour Bruner)是一位对教育产生深远影响的心理学家。
他在1960年代推动了名为“课程改革运动”(Curriculum Reform Movement)的教育改革运动。
这一运动旨在通过对教育的重新构想,为学生提供更富有挑战性、实用性和创造性的学习体验。
布鲁纳坚信,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仅仅是传授知识。
他的观点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认知心理学的影响,他主张学生应该主动参与学习,而非被动接受知识。
二、布鲁纳的主要观点1.结构主义教育观:布鲁纳强调学科结构的重要性,认为学生应该掌握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他主张采用螺旋式课程设计,逐步深化和扩展知识,使学生能够在不同年级重复接触同一主题,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2.发现学习法:布鲁纳提倡发现学习法,认为学生应该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探索来发现新知识。
这种学习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螺旋式课程设计:布鲁纳提倡螺旋式课程设计,认为学生应该在不同的年级重复接触同一主题,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这种课程设计方式有利于学生逐步深化和扩展知识,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
4.重视学科领域:布鲁纳认为学校应该重视学科领域的发展,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学科课程。
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和专业知识,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三、对布鲁纳思想的评价布鲁纳的思想对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观点激发了人们对传统教育的反思和改革。
然而,他的思想也受到了一些批评。
一些教育工作者认为,布鲁纳的思想过于理想化,难以在实践中得到有效实施。
此外,他们认为布鲁纳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背景因素对学习的影响。
然而,尽管存在一些批评,布鲁纳的思想仍然在教育领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他的结构主义教育观、发现学习法和螺旋式课程设计被广泛应用于教学实践中。
这些方法旨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
布鲁纳概念形成实验报告

一、实验背景概念形成是认知心理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它涉及个体如何从具体事物中抽象出一般特征,形成概念。
美国心理学家杰罗姆·布鲁纳(Jerome Bruner)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了“假设检验说”,用以解释概念形成的过程。
本实验旨在通过人工概念形成实验,验证布鲁纳的假设检验说,并探讨个体在概念形成过程中的认知机制。
二、实验目的1. 验证布鲁纳的假设检验说在概念形成过程中的适用性。
2. 探讨个体在概念形成过程中的认知机制。
3. 分析不同个体在概念形成过程中的差异。
三、实验方法1. 实验对象:招募30名大学生作为实验对象,男女比例均衡,年龄在18-22岁之间。
2. 实验材料:设计一套包含10个不同特征的刺激材料,每个刺激材料包含5个实例,共计50个实例。
3. 实验程序:(1)向实验对象介绍实验目的和规则。
(2)将实验对象随机分为三组,每组10人。
(3)第一组为控制组,不接受任何指导;第二组为假设检验组,接受布鲁纳假设检验法的指导;第三组为启发式组,接受启发式策略的指导。
(4)要求实验对象在限定时间内,对刺激材料进行分类,并解释其分类依据。
(5)记录实验对象在分类过程中的反应时间和正确率。
四、实验结果1. 控制组:在分类过程中,实验对象正确率较低,反应时间较长。
2. 假设检验组:在分类过程中,实验对象正确率较高,反应时间较短。
3. 启发式组:在分类过程中,实验对象正确率一般,反应时间较长。
五、分析与讨论1. 布鲁纳的假设检验说在概念形成过程中具有较好的适用性。
在实验中,接受假设检验法指导的实验对象在分类过程中的正确率和反应时间均优于其他两组,说明假设检验法有助于提高概念形成的效率。
2. 个体在概念形成过程中的认知机制存在差异。
实验结果显示,接受不同指导策略的实验对象在分类过程中的表现存在差异,这可能与个体的认知风格、知识背景等因素有关。
3. 启发式策略在概念形成过程中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虽然启发式策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实验对象的正确率,但反应时间较长,说明启发式策略在概念形成过程中可能存在一定的盲目性。
简评布鲁纳结构主义教学理论

简评布鲁纳结构主义教学理论布鲁纳是著名的结构主义教学理论家,他的教学理论与实践在教育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布鲁纳的结构主义教学理论出发,简要评述其理论观点、特点和意义,以及对教育教学的启示和指导作用。
布鲁纳(Bruner)是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心理学家之一,其研究和学术工作涉及认知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等领域。
他在教学理论方面提出了许多重要的观点和理论,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结构主义教学理论。
布鲁纳的结构主义教学理论可以概括为“发现主义教学”,其核心观点是学生通过主动参与和发现来建构知识,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灌输的知识。
布鲁纳的结构主义教学理论注重个体认知结构的建构。
布鲁纳认为,学生的认知结构是根据自己的经验和理解所建构而成的,而非简单地接受外部信息。
教学应当重视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通过自主探究和发现,建构属于自己的认知结构。
这种基于学生认知结构建构的教学方法,更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深入理解。
布鲁纳的结构主义教学理论注重教学内容的概念层次和结构组织。
布鲁纳主张教学内容应当具有一定的智力层次,能够引导学生从简单的概念逐步升华到复杂的结构,从而有助于学生理解和建构知识。
他还强调了教学内容的结构组织,即要求教师将知识点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进行组织和呈现,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吸收知识。
布鲁纳的结构主义教学理论注重教学过程的引导和激发。
布鲁纳认为,教学过程应当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和发现,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
教师不应该简单地向学生灌输知识,而应该扮演起引导者的角色,引导学生建构属于自己的认知结构,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布鲁纳的结构主义教学理论注重学习环境的优化和创设。
学习环境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布鲁纳强调创设合适的学习环境,以便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具体需要来设计和改善学习环境,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和活动,使得学生能够在积极的学习氛围中自主学习和建构知识。
布鲁纳教学观

布鲁纳教学观布鲁纳(Jerome Seymour Bruner)是一位备受尊敬的心理学家和教育理论家,他的教育理念和教学观影响了全球范围内的教育实践。
布鲁纳的教学观包括以下几个重要的方面:发现学习:布鲁纳强烈倡导发现学习,他认为学习者应该通过自我发现和探索来理解和掌握知识。
他认为,通过自我发现的学习方式,学习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记住知识,而不仅仅是机械地记忆知识。
螺旋式课程:布鲁纳提出了螺旋式课程的概念,这是一种让学生在不同的阶段反复学习相同主题的方法,每次都在更深的层次上理解这个主题。
这样的课程设计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和发展他们的理解,而不仅仅是记住事实。
学习过程的阶段性:布鲁纳提出了学习过程的三个阶段,即直观阶段、象征阶段和形式阶段。
这个理论强调了学习的发展性和阶段性,以及教学活动应该根据学生的发展阶段进行设计。
学习者中心:布鲁纳强调教育应以学习者为中心,教师应理解学习者的需求和兴趣,以及他们对知识的理解方式,然后根据这些情况来设计教学活动。
文化在教育中的角色:布鲁纳认为,文化是塑造我们理解世界和自我认知的重要因素。
他强调教育应该包含对文化的理解和价值的培养。
认知发展和社会互动的重要性:布鲁纳倡导教育应该强调认知发展和社会互动的重要性。
他认为,学习者可以通过社会互动和合作学习来提高他们的认知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布鲁纳的教学观具有深远的影响力,他的理论被广泛应用于教育实践中,包括课程设计、教学方法和学习者评估等方面。
他的教学观鼓励我们将学习者看作是积极的、有创造性的参与者,而不仅仅是被动的信息接收者。
他的理论强调了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习者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发现学习的核心理念发现学习是一种教学方法,其主要目标是让学生通过自我探索和试验来理解和掌握知识,而不是仅仅依赖于教师的讲解和示范。
布鲁纳认为,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会发展出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的能力,他们能够掌握新知识,并将其应用到新的情境中。
布鲁纳结构主义主要观点

布鲁纳结构主义主要观点1. 引言:结构主义的魅力说到教育,咱们总是会想到那些沉闷的课堂,老师在黑板上写个不停,学生们在下面打瞌睡。
唉,这种情景可真是让人无奈啊。
不过,布鲁纳(Jerome Bruner)这位大牛却给我们带来了新鲜空气,他的结构主义理论犹如一缕春风,吹进了教育的每个角落。
简单来说,布鲁纳认为,学习不仅仅是记住一些枯燥的知识,而是要理解知识的结构和背后的逻辑。
他就是那种让你在学习中发现乐趣的“魔法师”,让你觉得原来学习也可以很有意思!2. 主要观点2.1 学习的过程布鲁纳强调,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
说白了,就是学生得动动脑筋,参与到学习中去,而不是像个木头人一样被动接受。
想象一下,咱们在学习新东西的时候,如果只是机械地记忆,那就像吃了一块没有调味料的面包,既没滋味也没营养。
但是,布鲁纳告诉我们,要把知识看作是一个个有机的整体,每个部分都和其他部分紧密相连。
就像拼图一样,只有把每一块都放到正确的位置,才能看到完整的画面。
这样一来,学习就变成了一场探险,让人兴奋不已!2.2 结构的重要性接下来,咱们聊聊结构。
布鲁纳认为,理解知识的结构至关重要。
这就像盖房子,打地基是关键。
如果地基不稳,房子再好看也会倒塌。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帮助学生找到知识的“骨架”。
这样,学生就能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些知识。
想想看,咱们学数学,老师要先让我们明白基本的算数原则,再教我们复杂的公式。
这样一来,学生不仅能解题,还能灵活运用,简直是如鱼得水啊!3. 教学策略3.1 发现学习布鲁纳还提出了“发现学习”的概念。
什么是发现学习呢?就是让学生在探索中找到答案。
想象一下,老师把一个难题放在你面前,而不是直接告诉你答案。
你得自己动手去试,去找线索,最终自己“领悟”出来。
这样的学习方式,既锻炼了你的思维能力,又让你对知识的掌握更加牢固。
就像在玩解谜游戏,成功的那一刻,成就感简直爆表!3.2 学习的社会性最后,咱们不能忘了布鲁纳对学习社会性的重视。
布鲁纳认知结构理论

布鲁纳认知结构理论简介布鲁纳认知结构理论(Bruner’s Cognitive Structure Theory)是由美国心理学家杰罗姆·布鲁纳(Jerome Bruner)于1957年提出的一种认知心理学理论。
该理论主张认知过程是以特定的结构方式进行的,并且认知结构会对人们的思维和学习过程产生重要的影响。
布鲁纳认知结构理论被广泛应用于教育领域,特别是对于教育方法和教学设计的改进具有重要意义。
认知结构布鲁纳认知结构理论将认知结构定义为人们对于某一主题或领域的知识和组织方式。
认知结构由多个概念和关系构成,这些概念和关系之间相互联系,并形成了人们对于这一主题的理解和认知模型。
布鲁纳认为,认知结构的形成是通过对信息的处理和组织实现的。
认知结构在人们的思维和学习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它决定了人们对于信息的感知、理解和记忆方式,以及人们对于新信息的接受和整合能力。
不同的认知结构会导致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学习策略,因此对于认知结构的理解和培养对于个体的思维和学习能力的发展非常重要。
认知结构的发展布鲁纳认知结构理论认为,人们的认知结构是通过不断的适应和调整而发展的。
在发展初期,人们会形成一种基于感知和操作的认知结构,称为行动结构。
通过行动结构,人们能够通过物体的感知和操作来认识和理解世界。
随着年龄和经验的增长,人们逐渐形成了象征性和概念性的认知结构。
象征性结构是指通过符号和符号系统来进行思维和认知的能力,例如语言和数学。
概念性结构则是指通过概念和理论来进行思维和认知的能力,例如科学和哲学。
认知结构的发展过程中,人们会不断地将新的认知结构整合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并通过适应和调整来形成更加复杂和灵活的认知结构。
这种整合和调整的过程称为认知结构的重构,是认知发展的重要机制之一。
教育应用布鲁纳认知结构理论在教育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通过了解学生的认知结构和认知发展水平,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进行教学设计和课程安排,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布鲁纳认知结构主要观点

布鲁纳认知结构主要观点布鲁纳(Jean Piaget)是瑞士心理学家,他的认知结构理论对心理学和教育学领域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布鲁纳的主要观点集中在他的认知结构理论中,该理论描述了儿童如何通过与周围环境的互动来建立和组织他们的知识和理解。
布鲁纳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是通过不断的适应和平衡过程实现的。
他提出了四个主要的认知结构阶段:感觉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
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特征和认知能力。
儿童在发展过程中逐渐从一种认知结构阶段过渡到下一种阶段。
在感觉运动阶段,婴儿通过感觉器官和运动活动来探索世界。
他们开始发展基本的运动技能,如抓握和触摸,并开始理解因果关系。
在这个阶段,婴儿的认知主要是基于感觉和运动的经验。
随着儿童进入前运算阶段,他们开始使用符号和象征性的思维。
他们可以使用语言和图像来表示和思考事物。
他们开始表现出想象力和符号理解的能力,但他们的思维还是受限于具体的经验和情境。
具体运算阶段是儿童认知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能够进行逻辑推理和具体的操作。
他们能够使用具体的符号和概念来解决问题,并理解数量和空间的概念。
这个阶段的儿童可以进行简单的数学计算和解决实际问题。
儿童进入形式运算阶段,他们的思维变得更加抽象和逻辑。
他们可以进行复杂的推理和问题解决,他们的思维不再受限于具体的经验和情境。
在这个阶段,儿童能够思考抽象的概念和假设,并进行逻辑推理。
布鲁纳的认知结构理论强调了儿童通过与周围环境的互动来建立和组织他们的知识和理解。
他认为,儿童在认知发展中是积极的学习者,他们通过探索、实验和思考来构建他们的认知结构。
布鲁纳的理论对教育有着重要的启示。
教育者可以根据儿童的认知发展阶段来设计适宜的教学活动和教学材料。
在感觉运动阶段,教育者可以提供丰富的感官和运动经验,帮助儿童建立基本的认知能力。
在前运算阶段,教育者可以鼓励儿童使用符号和象征性的思维,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符号理解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布鲁纳一、布鲁纳的生平及著作杰罗姆·布鲁纳(Jerome Seymour Bruner,1915~)于1915年10月出生在美国纽约。
1937年在杜克大学获文学学土学位,随即在杜克大学注册成为心理学研究生,第二年转学到哈佛大学心理学系,在著名实验心理学家拉什利(K.S.Lashleg)指导下,于1941年获博士学位。
这时他的主要兴趣是动物和人类的知觉过程心理学。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应召服兵役,先后在美国战争情报署和同盟远征军最高统帅部心理战部门工作,主要是研究公众的态度和纳粹德国的宣传技术。
1945年返回哈佛大学任心理学讲师,1948年任副教授,1952年任教授。
1960年,他与米勒(G.Miller)一起创办了“哈佛认知研究中心”,1961年起任该中心主任直至1972年。
1972年至1980年在英国牛津大学任实验心理学瓦茨(Walts)教席。
1980年返回美国任纽约大学的人文学科新学院院长之职。
布鲁纳在众多领域进行了富有成效的研究,是一位在西方心理学界和教育界都享有声誉的学者,他在1959年任美国科学院科学教育委员会主席,主持了著名的伍兹霍尔中小学课程改革会议;1960年任总统教育顾问;1952年当选为社会心理学研究会理事长;1965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
1962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
布鲁纳论著甚丰,主要代表著作有:《思维之研究(A Study of Think )》(1956,与人合作)、《教育过程(The Process of Education)》(1960)、《论认识(on Knowing)》(1964)、《教学理论探讨(Toward a Theory of Instruction)》(1966)、《认知生长之研究(Studies in Cognitive Growth)》(1966,与人合作)、《教育的适合性(The Relevance of Education)》(1971)、《超越所给的信息(Beyond the Information Given)》(1973)、《儿童的谈话:学会使用语言(Child's Talk :Learning to Use Language)》(1983)、《心的探索(In Search of Mind)》(1984)二.认知结构学习理论的背景(一)布鲁纳的认知心理学思想布鲁纳认为,人的认识过程是把新学得的信息和以前学习所形成的心理框架(或现实的模式)联系起来,积极地构成他的知识的过程。
一个人对世界的认识是以他构想的现实模式为基础的。
这样的模式首先是从个人的文化中汲取的,又适应于个人的各种不同的用法。
布鲁纳说:“我们对世界的知识,并不仅仅是一种对…那里‟的秩序和结构的反映或反射,而是包括能够在事前编造成一种可以预言世界将是怎样的、或者可能是怎样的构成物或模式”。
这种模式布鲁纳称之为“世界模式”(models of the world)。
实质上,这个世界模式就是个人所期望的事物。
这个模式能使人预言、内推和外推更多的知识。
对于布鲁纳来说,内推就是通过新知识的应用而改变某种见解;外推就是超过他所获得的知识。
因此,一个人关于世界的学习,在某种程度上就是把目前所经历的事物和已学到的模式进行比较,并从这种模式中学到许多东西,从而使他能够预言下次会出现什么。
在布鲁纳看来,一个人对某个事物的知觉,实质上是一种构成过程。
在这个过程里面,个人把他的感觉资料和他的世界模式联系起来,推论出一个关于外部事物的假设。
然后,用这个事物的另外一些特性来检验他的假设。
所以,一个知觉者不应被看成是一个被动反应的有机体,而应更确切地被看作是一个积极地选择信息、形成知觉的假设,并且有时为了减少意外的事情或达到有价值的目的而歪曲从环境中输入信息的人。
记忆也不只是一个人对固定的、没有生气的痕迹的重述,而是一个人完成想象的重建的问题。
思维就是一个人通过概念化或类型化的活动来弄懂所察觉的一大堆杂乱事实的过程。
总之,布鲁纳反对把人看成是一个在认识上被动的接受者,而把人的认识过程看成是一种积极的构造过程。
认知过程的基本操作是对外部事物的类型化和概括化。
布鲁纳认为,知觉过程是一种类型化的过程。
这种类型化是以一个人从观察到的线索到认出物体的种类所作的推理上的飞跃为基础的。
思维活动的概念化和类型化过程使人有极大的能力去区别他们环境中的物体或过程。
人们为了弄懂他环境中事物的意义,他必须能够从几乎数量无限的可区别的物体和事件中去选择那些似乎具有某种共同之处的事物,并把这些事物或者看作一个单独的种类,或者看作容易处理的若干类型。
例如,人们能够区分出各种不同的颜色,又能够把各种不同的颜色类化成一个概念,即颜色;或者类化成几个概念,如“暖色”、“冷色”等。
同样,人们也可以按照社会阶级、性格特征、宗教派别、民族性、性别和年龄等把人进行各种分类。
布鲁纳还认为,概念化需要运用一定的策略(strategy)。
所谓策略,布鲁纳认为为达到一定的目的而做出决定的任何程序都可称为策略。
概念化正是通过策略的作用才发生的。
策略的选择要权衡三个因素:(1)信息的情境;(2)认知的难度;(3)风险性。
了解具体情况,策略的选择要考虑三个因素1.信息的情境(informational situation)思维过程是在一定的信息或材料的基础上进行的。
同样,人们只有掌握了一定数量的信息才能开始思想工作。
面对一项工作,我们究竟应该收集多少信息?这要看该项工作的认知难度和风险情况。
如果该项工作关系重大,风险性大,而且有时间去搜集更多的资料或信息,那么人们就要花更多的时间去搜集资料,以便使工作的可靠性得到保证。
如果搜集资料或信息的认知难度太大,而且工作结果的风险又不大,那么就可以少花时间去搜集资料。
2.认知的难度(cognitive strain)思维是一种艰苦的活动。
要想做出超出个人理解能力的思考,不但要花费很多时间,而且要作出许多遭受挫折的尝试。
如果一个人对他的思想的可靠性没有把握,他就可能产生极为忧虑的状态。
所以,人们在选择策略时,就要考虑该种策略的认知难度。
3.风险性(risk)思维的概念化过程的结果要承担一定的风险。
结果的风险性越大,人们越倾向于审慎的资料分析或信息加工。
如果概念化结果的风险性很小,那么,人们就不愿意忍受更多的认知上的劳累。
另外,人与人之问愿意承担风险的勇气也有明显的差异。
关于类型化,布鲁纳提出两种基本的分类标准:一是同一性(identity);二是等值性(equivalence)。
了解具体情况,关于类型化的两类分类标准一是同一性(identity);二是等值性(equivalence)。
所谓同一性是把同一对象若干不同的变异放进一个智力筒(intellectual barrel)里面构成的。
所谓等值性是把不同种类的对象看作互相完全相似而归为一类。
等值类型有三种形式:感情的、功能的和形态的。
如果环境中的某些事物或过程引起一个人同样的情感或情绪反应,那么人们就倾向于把它们归为同一感情类型;如果不同的事物而具有同一种功能时,人们也倾向于把它们归为同一功能类型;如果不同的事物具有同一种形态时,人们就倾向于将它们归为同一形态类型。
实际上,布鲁纳所说的思维活动的概念化和类型化就是对事物的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的思维过程。
(二)儿童的智力发展阶段论布鲁纳受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论的影响,也对儿童的智力发展进行了-些实验研究。
他认为,智力乃是人获得知识、保持知识以及将知识转化成他本人的工具的力量。
儿童智力的发展表现为再现模式的变化。
所谓再现模式(model of representation)就是人们再现自己关于世界的知识经验的方式。
儿童智力发展的水平不同,再现知识经验的方式也就不同。
布鲁纳认为,再现知识的方式有三种,即三种再现模式。
这三种再现模式按其在儿童身上发生和发展的顺序,可分为“动作性再现模式”,简称为“动作性模式”(enactive model);“映象性再现模式”,简称为“映象模式”(icomic model)和“象征性再现模式”,简称为“象征性模式”(symbalic models)。
布鲁纳的象征性再现模式是再现知识经验的第三种方式,又称为符号性再现模式。
它是用人为设计的特征或符号系统再现之。
三、认知-发现说布鲁纳认为,学习过程包括三个几乎同时发生的过程:(1)习得(acquisition)新信息——这种新信息常常是与一个人已有信息相背的,或是已有信息的一种替代,或者是已有信息的提炼。
(2)转换(transformation)——这是一种处理知识以便使其适应新任务的过程。
人们可以通过外推(extrapolation)、内插(interpolation)或变换(conversion)等方法,把知识整理成另一种形式,以便超越所给予的信息。
(3)评价(evaluation)——检查我们处理信息的方式是否适合于这项任务,如概括是否合适?外推是否恰当?运演是否正确,如此等等。
布鲁纳由此认为,学生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积极的信息加工者。
他的这种观点,是与他从事的一系列认知方面的研究密切相关。
布鲁纳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主要从事知觉的研究,战争期间从事了一系列社会心理方面的研究,战后则把主要精力放在对认知过程的研究。
1956年,布鲁纳与古德诺(J.J.Goodnow)和奥斯汀(G.A.Austin)一起完成了一项重大的研究计划,并以《思维之研究》为书名发表了研究的结果。
该书力图通过实验研究来揭示认识过程中的一个最简单而又最普遍的现象:归类或慨念化(categorizing or Conceptualizing)。
皮亚杰称这本书是“思维心理学的一场革命。
……它完全重新恢复、重新解开了这一领域中最重大的问题。
” (Bruner,et a1.,1956)。
该书涉及到知觉理论、分类理论、概念获得及其策略理论、编码系统理论、智慧生长与表征系统理论,这些理论对解释学生的认知过程很有启迪。
这些理论的具体解释如下:1.知觉理论布鲁纳从事知觉与认知研究时,正值行为主义在美国心理学界占支配地位的时期。
但布鲁纳强调人类思维的策略性和目的驱动性。
他认为,人类是有系统地对环境信息加以选择和抽象概括的。
这种观点在形成知觉研究的“新看法(newlook)”的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客体的物理特征(如客体的大小和形状)和观察情境的条件(如光线和现实者离开客体的距离),是人类知觉物体的最为重要的决定因素。
但“新看法”认为,观察者在知觉客体的物理特征时,会受个人因素的影响,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的知觉会有相当大的差异。
例如,布鲁纳等人的实验表明,儿童对硬币大小的估计,与他们对钱的感受直接有关,并且间接地受他们家庭社会经济条件和个性特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