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第二章(第一节)台湾文学

合集下载

第二章港台湾的新文学运动及创作

第二章港台湾的新文学运动及创作

眷村文化

眷村是属于台湾特有的历史文化,1949 年随着国民党政府从大陆来到台湾的大批国 民军队和眷属,原以为只会在台湾停留短短 数年就会回到大陆,因此随身只携带简便的 行李,杂居在台湾的许多城镇内。高雄自明 郑时期开始就是军队驻扎的地区,历经清朝 时期到国民政府迁台,也自然成了许多军眷 落脚的居所。而这些居所多是以竹篱简单将 居住地围起来,与外界有了隔离,染上一丝 神秘的色彩,因此称竹篱笆内居住的民众为 眷民,他们居住的地方叫眷村,后来形成台 湾独特的“眷村文化”。
小说创作: 张我军的小说创作集中于20年代, 仅有三篇。 《买彩票》 《白太太的哀史》 《诱惑》 张我军的创作奠定了台湾新文学发展的 重要基石。
赖和:台湾新文学的奠基者
生平简介: (1894——1943),原名赖
河,字懒云,台湾彰化市人。 自1926年陆续发表小说14篇: 《斗闹热》、《一杆“称仔”》、《不如 意的过年》、《蛇先生》、《雕古董》、 《棋盘边》、《辱?!》、《浪漫外 纪》、《可怜她死了》、《归家》、 《惹事》、《丰作》、《善讼人的故 事》、《赴了春宴回来》。
“皇民化”运动
1、殖民同化教育是“基础”
推行日语教育。殖民当局早在1896年就分别设立了
最早的日语教学机构“国语学校”,“国语传习所。 日语教育非常严厉,在学校不准讲汉语(台湾话), 一讲汉语即施予各种处罚。 建立奴化教育体制。1919年殖民当局出台所谓“内 地延长主义”,又称“同化主义”。教学内容是以 传播殖民主义文化为主,有关中国的历史、思想、 文化均在被排挤之列,以从根上切除中华民族文化 的影响。为防止中国人接受高等教育,从中等教育 开始,就限制中国学生所学专业;高等教育基本上 由日本人独占。
(三)八十——九十年代 无主流的多元发展局面 1、女性主义文学潮流 2、政治文学潮流 开放“党禁”、“报禁” 施明正《渴死者》、《喝尿者》

第一章 台湾文学概 港台文学选讲

第一章 台湾文学概  港台文学选讲

1、台湾当局在国际上空前孤立,于是在经济上 放宽政策,大量吸收外资,台湾殖民经济空 前“繁荣”,使农村破产,农民和城市下层 老动者的生活陷于困境。 2、是对现代主义的一种反叛。
二、台湾文学特色


1、民族性 2、本土性 3、融合性
第二节 台湾文学的分期与成就
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
一、从“五四”至抗战胜利,称为日据时代的文 学 二、从1945年抗战胜利台湾回归祖国怀抱至今称 为光复以后的文学。
一、台湾日据时代文学又可分为: (1)20年代摇篮时期 (2)30年代成熟时期 (3)抗战爆发后的低潮时期
一、作者简介

中国台湾诗人,散文家。祖籍福建永春,生于南京。1947 年就读于金陵大学外文系。1948年转入厦门大学外文系, 不久转香港,次年迁居台湾。1952年在台湾大学外文系毕 业后,入军界任翻译官。1954年与诗友共创蓝星诗社。 1956年退役,1958年赴美国进修,获艺术硕士学位。返台 后任师范大学讲师,主编《现代文学》及《文星》诗的部 分。1972年任台湾政治大学西语系主任。1974年任香港中 文大学中文系教授、联合书院中文系主任。1985年返台定 居。1948年起发表新诗。1952年出版第一本诗集《舟子的 悲歌》。30多年来,他的诗、散文、评论、翻译作品等著 作达20多种,其中诗集《莲的联想》、《敲打乐》、《天 狼星》等10多部,散文集《左手的缪思》、《青青边愁》 等7部。其诗题材广泛,构思奇巧,字句凝练,主题隐伏, 受西方现代诗影响很深。在台湾和海内外都有影响。
钟理和(1915-1960)
台湾现代文学的重要作家,原籍广东梅州, 世居台湾高雄市屏东。只读过小学,18岁起在父 亲办的农场当助手。不久与农场女工钟台妹恋爱。 因当地风俗不准同姓结婚,钟理和即于1934年离 家出走,到沈阳学驾驶,两年后将钟台妹接到沈 阳结婚。1941年,迁居北平,并开始学习创作。 1945年在北平出版了中篇小说集《夹竹桃》。 1946年举家迁回台湾。当过教员,患肺病疗养3年, 家庭经济日趋恶化,长子营养不良跌成残废,次 子在贫病中夭折。但他仍然坚持创作。

中国现代文学史第二章课后练习及答案解析

中国现代文学史第二章课后练习及答案解析

第二章30年代文学(1928-1937)第一节30年代文学概述1.【单选题】下列属于香港小说家、诗人侣伦的作品的是(A)A《殿薇》B《南国风》C《行过的生命》D《海上》文字解析:B项陈江帆的诗集,C项路易士的诗集,D项是汝华的作品,故A3.【单选题】下列属于台湾最早提出改革台湾文学、提倡白话文的文章的是(A)A《文学与职务》B《汉文改革论》C《致台湾青年的一封信》D《为台湾的文学界一哭》文字解析《文学与职务》是台湾最早提出改革台湾文、提白话文的文章,故选A4.【单选题】1930年,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在(B)成立A北京B上海C广州D香港文字解析1930年,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在上海立,故选B5.【单选题】1932年9月,左联领导下的群众性的诗歌团体中国诗歌会成立,其会刊是(C)A《诗》B《拓荒》C《新诗歌》D《中国诗歌》左联即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它将《新诗歌)作为会刊,故选C第二节茅盾1.【单选题】方罗兰、章秋柳这两个人物形象出现于茅盾小说(B)A《虹》B《蚀》C《三人行》D《野薔薇》文字解析方罗兰,童秋柳这两个人物形象出现于茅盾小说《蚀》,故选B2.【多选题】下列属于茅盾的短篇小说的有(ABDE)A《林家铺子》B《残冬》C《腐蚀》D《秋收》E《春蚕》文字解析C项属于茅盾的长小说,故选ABDE3.【单选题】茅盾在《子夜》中塑造的典型民族资本家是(C)A潘月亭B赵伯韬C吴荪甫D周朴园文字解析矛盾在《子夜》中型造的典型民族资本家是吴荪甫,故选C4.【单选题】茅盾在“五四“时期发表了一系列文章,大力提倡的艺术主张是(A)A文学为人生B文学为艺术D浪漫主义文字解析茅盾是文学研究会的主要成员,在文学创作提倡“文学为人生”的艺术主张,故选A5.【单选题】茅盾作品《蚀》的主人公是(B)A静女士B梅女士C章秋柳D赵明文字解析1929年,在日本的茅盾创作了长小说《蚀》,主人公梅行青女士是封建家庭中的叛逆者,故选B 6.【单选题】《嘉陵江畔的传奇》的作者是(A)A路翎B田间C田汉D夏衍文字解析20世纪40年代后期,路翎创作了长篇小说《燃烧的荒地》,中篇小说《蜗牛在荆棘上》、《嘉陵江畔的传奇》以及十余个短篇小说,大多以农村和农民为题材,故选A7.【单选题】绿原属于下列哪个流派(C)A九叶诗派B新月诗派C七月诗派D现代派文字解析绿原属于七月诗派,故选C8.【主观题】试述《蚀》三部曲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主要内容:(1)《幻灭》:一个小资产阶级女性对个性解放的追求到幻灭的全过程(静女士)(2)《动摇》:对知识分子生存的社会现实环境的再现(方罗兰,胡国光)(3)《追求》:大革命失败后知识分子人生追求的悲剧(张曼青、王仲昭、章秋柳)艺术特色:(1)再现了大革命失败前后一代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心灵历史,揭示了时代社会的历史真相。

台湾文学概况

台湾文学概况

二、主要作品:《游圆惊梦》、《永远的尹雪艳》 三、作品赏析:
《游园惊梦》是一部以达官贵妇恋旧怀惜情 调为主题的作品。小说弥漫着“流水落花春去 也”的沧桑之感,构思最为精巧,艺术感染力 极强。 1、以“梦”作为整部小说的框架。一曲昆腔《游 园惊梦》贯穿于主人公的过去与现在,它是主 人公抚今追昔的触发物,又象征了主人公的心 境。 2、情节采用“回旋往复”的虚构方式。让《游园惊 梦》这段昆曲在小说中反复出现,展现主人公 前后三段不同人生道路。
2010年末,台湾作家白先勇的作品首次在大 陆结集出版,浦一出版即一片叫好。白越 来越多地被大陆观众所熟知。他是台湾当 代高产的作家,从《寂寞的十七岁》到 《台北人》、《纽约客》,他塑造了一个 又一个性格鲜明又令人印象深刻的女性人 物。由于他致力于昆曲的推广,担任青春 版《牡丹亭》的制作人,其人其书一时成 为媒体追捧的热点。
示等手法。
钟理和(1915-1960)
台湾现代文学的重要作家,原籍广东梅州, 世居台湾高雄市屏东。只读过小学,18岁起在父 亲办的农场当助手。不久与农场女工钟台妹恋爱。 因当地风俗不准同姓结婚,钟理和即于1934年离 家出走,到沈阳学驾驶,两年后将钟台妹接到沈 阳结婚。1941年,迁居北平,并开始学习创作。 1945年在北平出版了中篇小说集《夹竹桃》。 1946年举家迁回台湾。当过教员,患肺病疗养3年, 家庭经济日趋恶化,长子营养不良跌成残废,次 子在贫病中夭折。但他仍然坚持创作。
(三)原因及表现:
1、题材选择、人物刻画、环境描写方面受中国古典名 著《红楼梦》的影响。
(1)善于描写没落贵族阶级的日常生活 (2)善于通过人物的外貌衣饰的精细描写来刻画人物
的性格。
(3)对环境的精细描写 (4)善于运用人物的行动和对话来刻画人物性格 2、具有深厚的中国古典诗词素养,创造诗的意境 3、吸取西方文学的表现技巧,运用意识流、象征、暗

台湾文学1-4节

台湾文学1-4节

龙瑛宗是日据时期重要作家之 龙瑛宗是日据时期重要作家之 一。他在光复前发表的中短篇小说 植有木瓜树的小镇》 有:《植有木瓜树的小镇》、《夕 黑少女》 白鬼》 影》、《黑少女》、《白鬼》、 赵夫人的戏台》 村姑》 《赵夫人的戏台》、《村姑》、 邂逅》等二十四篇, 《邂逅》等二十四篇,此外还有文 学批评集《孤独的蠹鱼》 学批评集《孤独的蠹鱼》、随笔集 女性的素描》 《女性的素描》。 • 吴浊流是继赖和、 吴浊流是继赖和、杨逵之后又一位 是继赖和 台湾现代文坛不朽的作家。 台湾现代文坛不朽的作家。他本名吴建 号饶,1900年 日生, 田,号饶,1900年6月2日生,台湾省新 竹县新埔镇人。 竹县新埔镇人。吴浊流早年的文学活动 是从写汉诗开始的, 是从写汉诗开始的,而真正登上台湾文 坛是以1936 1936年 月处女作《水朋》 坛是以1936年3 月处女作《水朋》的发 表为标志。自此, 表为标志。自此,他创作了为数不少的 小说,长篇有: 亚细亚的孤儿》 小说,长篇有:《亚细亚的孤儿》、 无花果》 台湾连翘》 《无花果》、《台湾连翘》等;中篇和 短篇主要有《水月》 短篇主要有《水月》、《泥沼中的金鲤 功狗》《陈大人》 》《陈大人 鱼》、《功狗》《陈大人》、《糖扦 先生妈》 路迢迢》 仔》、《先生妈》、《路迢迢》等,此 还有大量游记、文学评论和杂感。 外,还有大量游记、文学评论和杂感。
• 1922年在台湾出现了最早的白话文学作品。 1922年在台湾出现了最早的白话文学作品。诗歌方面最早出现的是追风用日文创 年在台湾出现了最早的白话文学作品 作的《诗的模仿》四首,这是新诗最早的尝试。小说方面有追风的《 作的《诗的模仿》四首,这是新诗最早的尝试。小说方面有追风的《她要往何处 ——给苦恼的姐妹们 给苦恼的姐妹们》 无知的《神秘的自治岛》 柳裳君的《犬羊祸》 去——给苦恼的姐妹们》、无知的《神秘的自治岛》、柳裳君的《犬羊祸》、施 文杞的《台娘悲史》 杨云萍的《月下》等不多的几篇。其中追风的《 文杞的《台娘悲史》、杨云萍的《月下》等不多的几篇。其中追风的《她要往何 处去》引人注目,这是台湾新文学史上的第一篇小说。 处去》引人注目,这是台湾新文学史上的第一篇小说。

台湾文学概况PPT课件

台湾文学概况PPT课件
11
二、台湾文学特色
1、民族性
2、本土性
3、融合性
12
第二节 台湾文学的分期与成就
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 一、从“五四”至抗战胜利,称为日据时代的文
学 二、从1945年抗战胜利台湾回归祖国怀抱至今称
为光复以后的文学。
13
一、台湾日据时代文学又可分为: (1)20年代摇篮时期 (2)30年代成熟时期 (3)抗战爆发后的低潮时期
示等手法。
37
钟理和(1915-1960)
台湾现代文学的重要作家,原籍广东梅州, 世居台湾高雄市屏东。只读过小学,18岁起在父 亲办的农场当助手。不久与农场女工钟台妹恋爱。 因当地风俗不准同姓结婚,钟理和即于1934年离 家出走,到沈阳学驾驶,两年后将钟台妹接到沈 阳结婚。1941年,迁居北平,并开始学习创作。 1945年在北平出版了中篇小说集《夹竹桃》。 1946年举家迁回台湾。当过教员,患肺病疗养3年, 家庭经济日趋恶化,长子营养不良跌成残废,次 子在贫病中夭折。但他仍然坚持创作。
18
2010年末,台湾作家白先勇的作品首次在大 陆结集出版,浦一出版即一片叫好。白越 来越多地被大陆观众所熟知。他是台湾当 代高产的作家,从《寂寞的十七岁》到 《台北人》、《纽约客》,他塑造了一个 又一个性格鲜明又令人印象深刻的女性人 物。由于他致力于昆曲的推广,担任青春 版《牡丹亭》的制作人,其人其书一时成 为媒体追捧的热点。
14
二、光复后的文学大致可分为:
1、50年代的反共怀乡文学 2、60年代现代主义文学 3、70年代的乡土文学 4、80年代以后的多元文学时期
15
成就: 1、强大的作家队伍 2、一批好的作品 3、题材、体裁、风格、流派、创作方法比
较多样。

台湾文学概况

台湾文学概况

二、台湾文学特色


1、民族性 2、本土性 3、融合性
第二节 台湾文学的分期与成就
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
一、从“五四”至抗战胜利,称为日据时代的文 学 二、从1945年抗战胜利台湾回归祖国怀抱至今称 为光复以后的文学。
一、台湾日据时代文学又可分为: (1)20年代摇篮时期 (2)30年代成熟时期 (3)抗战爆发后的低潮时期
我之固体化

在此地,在国际的鸡尾酒里, 我仍是一块拒绝溶化的冰—— 常保持零下的冷 和固体的坚度。 我本来也是很液体的,也很爱流动,很容易沸腾, 很爱玩虹的滑梯。 但中国的太阳距我太远,我结晶了,透明且硬, 且无法自动还原。
当我死时

当我死时,在长江黄河之间,枕我的头颅,白发 盖着黑土 在中国,最美丽母亲的国度 我便坦然睡去,睡整张大陆 听雨侧,安魂曲起自长江、黄河 雨管永生的音乐、滔滔,朝东 这是最纵容最宽阔的的床 让一颗心满足地睡去,满足地睡去,满足地想 从前,一个中国的青年曾经
第二节 林海音
一、作者介绍 二、林海音的作品类型 (1)用朴实的传统的写实主义的手法,描写旧中国 北京各阶层的生活和北京的风俗习惯与风景名 胜,作品富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城南旧事》。 (2)以传统的写实主义手法与西方文学的技巧相结 合,描写旧中国妇女的婚姻悲剧故事。《婚姻 的故事》。 (3)用写实主义手法描写乡土题材。《要喝冰吗》。 三、作品赏析:《城南旧事》、《金鲤鱼的白裥裙》
芝加哥


新大陆的大蜘蛛雄踞在密网的中央,吞食着天文数字的小 昆虫,且消化之以它的毒液。 而我扑进去,我落入网里——一只来自亚热带的、难以消 化的金甲虫。 文明的兽群,摩天大夏们压我、以立体的冷淡,以阴险的 几何图形压我,以数字后面的许多零压我,压我,但压不 断飘逸于已乡人的灰目中的西望的地平线。 迷路于钢的大峡谷中,日落的更早——(他要赴南中国海 黎明的野宴) 钟楼的指挥仗挑起了黄昏的序曲, 幽渺地,自蓝得伤心的密歇根湖底。

港台文学课程教学大纲.doc

港台文学课程教学大纲.doc

《港台文学》课程教学大纲授课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学时数:36学分数:2 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港台文学》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的选修课程。

其目的是通过学习香港和台湾文学概貌,掌握香港和台湾文学的发生、发展的历史文化背景,了解各个阶段的主要作家和作品,以及香港和台湾文学与中国内地文学的分合关系。

本课程为进一步学习其他相关课程及深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教学内容(教学内容、要点与课时安排)第一编台湾文学(27课时)导论(1课时)第一节台港文学研究回顾、研究展望第二节台港文学特色第一章台湾文学概述(2课时)第一节台湾文学的性质与特点第二节台湾文学的分期及文学论争第二章日据时期的乡土小说(3课时)第一节赖和、杨奎第二节吴浊流第三节钟理和第四节吕赫若第三章光复后的乡土小说(6课时)第一节钟肇政第二节陈映真第三节黄春明、王祯和第四节宋泽莱、李乔第四章现代派小说(5课时)第一节白先勇第二节王文兴第三节七等生第四节马森第五章通俗小说(1课时)第一节高阳第二节古龙第三节琼瑶第六章女性作家小说(2课时)第一节林海音、郭良蕙第二节聂华苓、於梨华第三节陈若曦、欧阳子第四节施淑青、李昂、廖辉英第七章新生代小说(1课时)第一节黄凡、吴锦发第二节张大春、王幼华第三章台湾诗歌(2课时)第一节从现实主义诗歌到现代派诗潮第二节现代诗社、蓝星社、创世纪诗社第三节乡土诗歌第四节新生代诗歌第四章台湾散文(1课时)第一节台湾散文发展概述第二节乡土、田园散文第三节学者散文第四节女性作家散文第五节杂文第五章台湾戏剧影视文学(3课时)第一节戏剧影视文学发展概述第二节李曼瑰、姚一苇的戏剧第三节侯孝贤、李安得电影创作第二编香港文学(9课时)第一章香港文学概述(1课时)第一节香港文学的萌芽第二节香港文学的发展、性质第二章香港本土作家的小说(2课时)第一节黄谷柳、侣伦、舒巷城第二节海辛、西西、吴煦第三章香港的通俗小说(1课时)第一节金庸、梁羽生第二节亦舒、林燕妮、梁凤仪、李碧华第三节卫斯理、南宫博、董千里第四章香港南来、旅港作家的小说(1课时)第一节徐言于、刘以曾、陶然第二节颜纯钩、东瑞、施叔青第五章新生代小说(1课时)第一节董启章第二节黄碧云、钟晓阳第六章香港的诗歌(1课时)第一节本土诗人的诗歌第二节南来诗人的诗歌第三节旅港诗人的诗歌第七章香港的散文(1课时)第一节学者散文第二节框框散文第四章香港影视戏剧文学(1课时)第一节朱石麟、李翰祥、王家卫第二节李援华三、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本课程的教学以教师课堂讲解与学生课外阅读并重的方法,着重培养学生的文献阅读能力及文学分析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生代”即当年的“新世代”或称“新生 代”,特指1949年(弹性可回溯至1945年)后出生, 于70年代后期,特别是80年代以来在台湾文坛取得 突出成就的作家群体。 中生代作家处身于相对安宁平和的社会环境, 享受到政治的相对自由和经济的富足以及现代社会 带来的一切便利,拥有了较高的教育水准和较完备 的知识结构,较少因袭的历史重负,因而具有开阔 的视野、强烈的参与意识和鲜明的现代观念,无论 对社会政治还是文学潮流,意识形态还是创作方法, 均在相当程度上摆脱既往的二元对立思维模式,呈 现更开放、更自由、更多样的内涵。

这一时期的写景诗,往往在同一题目下竞相吟咏, 内容雷同,形式古板,艺术上有所追求和创造者 不多。而对民生疾苦、社会矛盾等问题反映得很 少。这就使得这个时期的台湾文学对生活的反映 缺乏应有的深度和广度。所以这一时期台湾文学 的虽然以诗歌为主导,但诗歌界并未出现过伟大 或重要的诗人,诗艺术亦未有引人注目的成就。 台湾文学的这种状况,一直到日本占据台湾之前, 没有太大的改变。这一时期的台湾文学可以称为 台湾旧文学。
潮水般涌入台湾文坛的西文文艺,尤其是现代主义 各种流派的作品中,社会转型中无所适从的迷惘心 态与西方现代主义文艺中充斥的孤绝感一拍即合, 于是现代主义思潮也就适逢其时地流行起来了,并 在60年代取代了“战斗文艺”而成为文坛的主流。 60年代开始的经济起飞,使全台兴起农村青年进城 打工热、大学毕业生出国留学热、境内境外旅游观 光热,迅速改变了传统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和价 值观念,物质的丰富与道德的沦丧日益明显,“未 婚妈妈”、环境污染、明妓暗娟禾等等社会问题与 日俱增。
END
一:旧文学时期(1685--1920)
台湾文学史与移民史是相呼应的。台湾是移民社会, 本来并无文人阶层。最先移民来台的文人,是明末清初 随着郑成功而来的沈光文。清军节节南下并占领福建、 广东后,不少著名的文化人亦先后渡海到澎湖、台湾。 郑成功收复台湾之前,台湾文学主要形式是民歌、山歌。 沈光文在台湾文学史上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一六八五 年(康熙二十四年),他与季麒光、华衮、韩又琦、陈 元图、赵龙旋、林起元、陈鸿猷、屠彦、郑廷桂、何士 凤、韦渡、陈雄略和翁德昌等十四人,成立“福台闲咏” 诗社,后改名(东吟社)。这是当时台湾文坛的一大盛 事,开了台湾文人联结诗社风气之先。
(四)台湾文学的中生代

20世纪80年代后,台湾文学进入了多元化的发 展时期。六七十年代统领文坛的主潮式文学现象, 在乡土文学论战后逐渐为生动多样的共时性文学形 态所取代。文学感应着台湾社会政治、经济、科技、 文化的飞速发展和社会结构、价值标准的变异,萌 生出新的创作主体、新的内涵和思维方式、表现形 态,在已有的艺术经验和美学传承基础上,拓展出 更富时代特色的文学新视野。这些新的发展变异更 多是由文学的“中生代”即“战后新世代”来承担 和完成的。
历史背景 旧文学时期 代表人物及作品 历史背景 主要文化活动 新旧文学转型时期 主要作家及作品 独特文化现象 台湾文学简史 历史背景 战斗文艺 新文学发展时期 发展历程 乡土文学盛行 现代主义流行

台湾新文学在20年代主要是思想与论上的破旧 立新,为新文学创作开拓了道路,早期作品大 多于萌发状态,思想倾向虽然非常鲜明,但艺 术上还比较粗糙。到30年代,则形成了开花、 结果的喜人局面,其标志主要有三个:其一, 出现了众多作家。其二,扩大了创作园地。其 三,发表了不少优秀作品,其中有些作品的影 响还远及内地和日本。
三:新文学的发展时期
随着1945年抗日战争的胜利,台湾回到了祖国的怀 抱。这一历史性的转折虽然是台湾爱国作家为之奋 斗和热切期盼的,但当这种转变一旦成为事实时, 他们却不能适应了。一则,他们大多数受的是日文 教育,习惯于用日文写作,光复后取缔了日文报刊, 他们就必须重新学习和磨练中文写作能力;二则, 以往他们身陷孤岛,而今要面对正在激烈变化中的 整个中国,一时也无法把握生活的脉搏;三则, 1947年国民党一手制造的“二· 二八”事件,使全 岛陷入白色恐怖之中,文坛亦不例外。
以八景为题的诗赋纷纷出现,如凤山八景、基隆八景、
淡水八景、兰阳八景、彰化八景、苗栗八景、云林八景、 台郡八景。赤嵌夕照、雁门烟雨、鹿耳春帆、鲲身集纲、 金鸡晓霞、鲫潭斋月、旗尾秋收、玉山积雪、阿里云海、 清水断崖、双潭秋月、鲁阁幽峡、大屯春色、安平夕照、 澎湖渔火……台湾的大山小丘、大河小流、大殿小庙, 都有人留诗题咏。台湾文人集团性的诗歌活动,有一段 时期曾以击钵诗和竹枝词为时尚。击钵诗,又称击钵联 吟或诗钟,为诗社活动的主要项目。聚会时,先订一题 目,“缀钱于缕,系香寸许,承以铜钵,钱坠盘鸣,响 声锵然,以为构思之限”。与刻烛催诗之意相似。
在中国文学史上,乡土文学是一个写不断也写不 尽的题材,普经产生过重要作家与作品。台湾当 代文学中大量乡乡土之作,不论是诗歌、散文、 小说,也不论是名家或无名之辈的作品,除了继 承历史上怀念亲人,故乡的乡土之外,还流贯着 渴望两岸统一的情愫,这其中就蕴藏着深厚的爱 国主义情感,十分珍贵。
(三)现代主义的流行
台湾的文人阶层渐次形成。这一时期的诗作比较沉重,以 表达亡国、去国之苦为多。如诗句“岩穴曾栖宋客星,胜 朝事势等零丁” 。清朝将台湾收入版图以后,主要的诗 人,是由大陆来台仕宦、游幕、经商、探险者所构成的。 来台仕宦者中,高拱干较为著名。高拱干任分巡台厦兵备 道,官馀挥翰,咏山川、风物,抒其闲情,周遭也有一群 幕僚与其唱和,形成一个小的官吏诗人集团.高拱干等人 以入主者的身份驾临台湾,他的心情比沈光文等人初入台 时的心情来得轻松悠闲,有赏景游胜的雅兴,他们的的诗 歌以咏台湾景物占多。高拱干《台湾八景》(安平晚渡、 沙鲲渔火、鹿耳春潮、鸡笼积雪、东溟晓日、西屿落霞、 澄台观海、斐亭听涛) 首开风气,掀起台湾的写景热潮。
台湾文坛在50和60年代之交,创作上经历了三个 转变:从战斗文艺转到乡土文学、从反共八股转 到人性文学、从军中作家转到学院派——这三个 转变的结果,便现低主义流行起来了。当然,现 代主义开始兴起,是与整个国际社、尤其台湾内 部变化直接相关的。 “美援”带来了美国文化、 文艺思潮和生活方式,加上一部分学院派通过讲 台、报刊的大量介绍,成长起来的一代青年人, 包括本地和大陆去台的下一代,在当局禁绝“五 四”以后新文学作品的情况下,便一头沉浸到潮
第二章:台湾文学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第六节

台湾文学发展脉络 小说创作概述及代表作家 新诗创作概述及代表诗人 散文创作概述及代表作家 影剧创作代表作家 台湾文学的中外文化渊源
第一节 台湾文学发展脉络
正像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领土一样,台湾文学亦是中 国文学的有机组成部分。然而,由于地理、历史的特殊性, 自16世纪下半叶以后的400多年间,台湾一再遭到荷兰、 西班牙、日本等国的侵略,其中有两次沦为殖民地:第一 次从1624--1662年沦为荷兰殖民地38(期间从1626--1641 年又沦为西班牙殖民地16年);第二次从1895--1945年沦 为日本殖民地50年。1945年二战束、日本投降后,台湾即 回到祖国怀抱。可是,时隔不到五年,国民党败退台湾迄 今已逾半个世纪了。台湾文学的发展大体上可分为三个时 期:旧文学时期,新旧文学转型时期(相当于大陆的现代 文学时期)和新文学发展时期(相当于大陆的当代文学时 期)。
(二)乡土文学的盛行
50年代中期,从“战斗文艺”到现代主义有一个 过渡,这就是乡土文学的产生与盛行。大陆去台 人员,起初还盼着反攻回乡,但几年一过,反攻 神话成为泡影,怀乡思亲的情绪日渐浓郁,加之 当局也转向经济建设,思想控制有所放松,反共 八股又不得人心,于是老作家开始发表怀旧作品, 乡土文学兴起。开头是诗歌、散文,后来是小说, 可以说,凡是大陆去台作家,无不涉及乡土之作。 而在当代台湾文坛,乡土之作一直未断,但以 50 和60年代之交最为集中。
到70年代初,由政治上的“三大冲击”(尼克松 访华、联合国席位、中日建交)为背景,以钓鱼 岛事件为导火线,一场空前的民族主义运动自海 外席卷全台,社会各界批判过分西化乃至崇洋媚 外风气的热潮高涨起来,反映到文学上,终于引 民了影响深远的“乡土文学论战”。其成果之一, 便是沉寂多年的乡土文学重新崛起。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因此,从1945~1949年间,除杨逵、吴浊流等少 数作家外,其他作家大都趋于沉默,或弃文经商, 或改从他业,借以谋生胡口,整个文坛处在等待 观望的过渡状态。1949年国民党当局溃退台湾, 这一政治变化直接影响台湾文学的进程,使得50 年代的台湾文坛呈现出一派混乱驳杂的景象,走 上了一条与大陆分流的道路。事实上,随国民党 从大陆去台湾的知名作家屈指可数,掌握50年代 台湾文坛的,基本上是国民党宣传机关和军队系 统的文化人,他们开始动笔,台湾文坛便
“中生代”是最近二十多年来台湾文坛的主导力 量,也体现着这一时期台湾文学的主要特征和成就。 “中生代”文学的突出成就在于主题领域的发展 和开拓,表现为一些传统主题被赋予新的物质,更 有新的主题的独创: (一)就文学的政治主题而言,自乡土文学论战 后,台湾社会逐渐开始多种意识形态的整合期,特 别是美丽岛事件以来,言论空间扩大,部分前行代 作家打破官方意识形态一统天下的局面,以创作揭 露社会黑暗、历史阴影,对国民党统治进行反思。
为适应当局提出的所谓“一年准备、二年反攻、三 年扫荡、五年成功”的政治口号,一个名叫孙陵的 写了一首《保卫大台湾歌》,成为“反共文艺的第 一声”。于是,从1949~1956年间,充斥台湾报刊、 书店和舞台的触目皆是“战斗”:战斗诗歌、战斗 小说、战斗戏剧……“战斗文艺”的实质即军中文 艺——大多数是军中政工人员炮制出来的,被称作 “大兵文学”:写兵、颂兵,都是些反共八股,或 颠倒历史,歪曲抗日斗争;或胡编乱造,丑化土改、 抗美援朝以及大陆解放后的新生活,国为有官方支 持,一度泛滥成灾。
二:新旧文学转型时期(1920~1945)
“五四”运动发生后立即引起台胞的密切关注,当 时留学日本的台湾青年蔡惠如、林承禄蔡培火等 人于“五四”运动当年,就取“同声相应”之意 组织了声应会,并于1920年成立了新民会,创办 了《台湾青年》杂志,揭开了台湾新文化思想启 蒙运动的序幕。①1921年,民族革命家,民主斗 士蒋谓水等人,在台北成立了台湾文化协会,积 极推进新文化运动。②蔡惠如被选为理事,负责 联络祖国大陆的革命同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