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高线地形图刘玉丹
运用三维数字地球培养初中生地理实践力——以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为例

图3 (四)地形部位识别 运用三维数字地球实现等高线的三维可视化,打 开“视图”→“地形夸张”选择夸张比例为 4 倍,按 住鼠标滚轮移动,可以由俯视视角转变为侧视视角, 再通过“操作”→“添加线”绘制出山谷线和山脊线(如 图 4 所示),将等高线地形图与 3D 地形结合显示,对 山谷、山脊两个容易混淆部位也能准确区分其等高线 的弯曲方向,得出结论:凸高为谷,凸低为脊,突破 等高线教学中的最大难点。 设计意图:本环节是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由于 初中生空间思维能力有限,很难将立体的地形部位与 平面的等高线地形图一一对应,利用三维数字地球的
设计意图:针对初中生行动能力不强的特点,选 取了易于开展甚至是学生已经实践过的灵白线作为教 学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增强自我实践的 意志品质。由于所展示的地形区是学生较为熟悉的地 区,学生可以较好地将等高线地形图与地形景观对应, 为后续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高线图推断出等高线的疏密程度与坡度陡缓的对应关 系,即陡坡等高线密集,缓坡等高线稀疏。帮助学生 理解等高线的含义,建立平面地图与立体空间的联系, 通过比例缩放,使学生从宏观视角既能体验到登山的 乐趣,也能对等高线地图的概念有更深的理解。
关键词:初中地理;三维数字地球 LocaSpaceViewer;地理实践力
一、研究背景
地理实践力是指人们在考察和调查等地理实践 活动中所具备的意志品质和行动能力,是地理四大核 心素养之一,在课程中具体表现为能够用观察、调 查等方法收集和处理地理信息,有发现问题、探索 问题的兴趣;能够与他人合作设计地理实践活动的方 案,独立思考并选择适当的地理工具;能够实施活动 方案,主动从体验和反思中学习,实事求是,有克 服困难的勇气和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这一环节,让学生明确海拔、相 对高度、等高距等基本概念,借助三维数字地球强大 的地图功能,通过转换角度、缩放等操作夯实等高线 基础知识,为后续学习和实践力培养做准备。
05-单元活动 学用地形图探究地貌特征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鲁教版

读图指导
练习帮丨学业质量测评
A 基础练 学考测评
建议时间:10分钟 (2024·山东威海高一期末)下图示意某村 庄所在区域等高线分布。据此完成1—2题。 1.知识点1村庄坐落于( B ) A.山顶 B.缓坡 C.山脊 D.鞍部 【解析】读图可知,河流两侧等高线对称递 增,图中等高距为100米,村庄位于300与400米等高线之间,等高线平直,故不是山 顶、山脊和鞍部,A、C、D错误;等高线稀疏,坡度缓,B正确。
2.知识点1、2图中桥梁处河流流向是( A ) A.自西北向东南 B.自东南向西北 C.自东北向西南 D.自西南向东北 【解析】图中既无经纬网也无指向标,因此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确定方向。读 图,河流的流向与等高线的凸向相反,故图中桥梁处河流流向为由西北向东南流, A正确。
(2024·山东潍坊高一期末)窑洞(图1)是黄土高
对高度范围内:(3-1)×50 m≤H<(3+1)×50 m,即100 m≤H<200 m,C正确。
方法2 图示法判断通视问题
例8 (2024·河南信阳高一期末)某山区的一所学校,拟组织学生对附近道路的交通流 量进行调查。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说出图中D处地形部位名称和判断的理由。 【答案】山地(山峰)。理由:等高线闭合,中间高、四周低。 【解析】读图可以看出,图中D处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高、四周低,为山地。
(1)图示地区的盛行风是( B )
A.东北风
B.西北风
Cபைடு நூலகம்东南风
D.西南风
【解析】对于风积地貌来讲,背风坡往往较陡,如图中P点所在一侧,而迎风坡往往
较缓,如图中Q点左侧部分;对于等高线图来讲,等高线密集处坡度较大,等高线
稀疏处坡度较小。由此判断,图示地区的风应从左侧向右侧吹,根据图上指向标所
辽宁省沈阳市第二十一中学七年级地理上册《等高线地形图与剖面图》课件 新人教版

●
C
● ● ●
●
●
B
●
三、等高线图上的基本部位类型
地形 表示方法 示意图 等高线图 地形特征 说明
山丘 闭合曲线外 山峰 低内高▲符 号
四周低中 示坡线画 部高 在等高线 外侧,坡 度向外侧 降 从山顶到 山脊线也 山麓凸起 叫分水线 高耸部分
山脊 等高线凸向 低处,中间高 于两侧
山谷 等高线凸向 高处,中间低 于两侧
练习题3:图中①、②、③、④四条曲 线表示河流,其中正确的是(B) A.①③ B.②③ C.①③ D.④③
练习题4:关于右图中河流与地势的正确说法是( A) A、河流自南向北流 B、地势北高南低 C、若图示为北半球,则河流西岸冲刷比东岸严重 D、若图示为南半球较高纬度,则河流可能出现凌汛现象
五、地形剖面图的绘制
EF间坡度=
20米
8000米
练习题1:分别沿着下图中①、②、③、④四条线路上山 顶,下面每两条线路比较正确的是 C A.沿线路①上山比线路③容易 B.沿线路①上山比线路④容易 C.沿线路①上山比线路②难 D.沿线路③和线路④上山难度一样
练习题2:如图,ABCD四副等高线图中等高距相 同,水平比例尺不同,坡度最陡的是:( B)
※
中学.科.网 zxxk. 组卷网
※⑥等高线与山脊线或山谷线垂直相交:
等高线穿过 山脊线时,山脊线两侧的等高线略呈平行状。等高线穿 过河谷(山谷线或集水线)时,向上游弯曲,成反V字形。 ⑦两对等高线凸侧互相对称时,为山岳的鞍部,也叫山 的垭口。 ⑧示坡线表示降坡方向 : 示坡线是与等高线垂直相交 的短线,总是指向海拔较低的方向,
540 520 500
下列四图中的等高距都是50米,注意观察 各图的比例尺,判断坡度最大的一幅是__
人教2011课标版初中地理七上第一单元第4课《地形图的判读》优秀教学设计(10页)

一、基本信息二、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根据《地理课程标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基本理念。
本节课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利用已有的知识和能力,通过观察等高线地形模型、小组讨论、绘制等高线、合作探究等方式,使学生学会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体主要部位。
培养学生空间思维能力及用科学的态度和对应的《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是一、地球与地图(二)地图: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判读坡度的陡缓,估算海拔和相对高度。
本条标准要求学生能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不同的地形部位。
虽然标准只列出了三种地形部位,但其他的地形部位也应作为教学要求,不然的话,学生将不能完整地读懂等高线地形图。
在几种常见地形部位中,山脊和山谷的区分较难识别,为达到本条标准的要求,学生应能在读图的过程中总结出山脊部位和山谷部位等高线凸出方向的不同。
坡的陡缓形态上可根据等高线的疏密状况判别(密则陡,疏则缓),实质上可理解为单位水平距离上的相对高度大小。
估算高度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关键是要明确等高线值和等高距。
另外应该重视学生观察能力、空间感知能力和思维转换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目标1、能够在等高线地形图上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初步学会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坡度陡缓。
2、能够运用等高线地形图找出山峰、山脊、山谷、陡崖、鞍部,说出山地基本部位在等高线地形图中形态特点。
3、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空间思维能力及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学习者分析在小学科学课中,学生对地形已有初步的感知,知道平原、山地、盆地、高原、丘陵等表示地形类型的词语。
学生都有爬山的经历,部分学生又是山区的孩子,所以对地表起伏有切身感受。
但初一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方面尚有不足,本课内容抽象,涉及概念比较多,比较枯燥。
这对于初一学生而言是比较困难的。
可以通过形象的课件和实体模型来强化直观性。
此外,学生们的参与意识强,对新事物怀有强烈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教学过程中应多让学生动手操作、动手画图、比赛竞争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高考地理突破人教版课件第一章第2讲第1课时地图三要素等高线地形图及地形剖面图判读

世界政区图、中国政区图
3.比例尺的缩放、图幅变化判读
比例尺变化
变化后的比例尺
变化后的图幅
将原来比例尺放大到 n 倍 将原来比例尺放大 n 倍 将原来比例尺缩小到n1 将原来比例尺缩小n1
为原来比例尺的 n 倍 为原来比例尺的(n+1)倍
为原来比例尺的n1 为原来比例尺的1-n1
放大的图幅为原来的 n2 倍
视角二 地图上方向的判断 3.(2018·全国卷Ⅱ)澳门半岛以低矮的丘陵为主,现在的部分土地是历年填海而成的。
下图示意澳门半岛山丘分布、街道格局及部分街道名称,据此完成下题。
由于填海造地,海岸线向海推移距离最长的地
方位于澳门半岛的( )
A.东北部
B.西北部
C.东南部
D.西南部
解析 根据材料,澳门半岛地形以低矮的丘陵为主,其道路应该是不平直的,而填海 造陆地区地势较平坦,道路比较平直。读图可知,图中东南侧平直的道路较多,且半 岛东南侧的海边马路部分路段距海远,填海造陆后海岸线向海推移距离最长,C选项 正确,A、B、D选项错误。 答案 C
视角一 比例尺的应用 1.(2018·北京文综)在乡村振兴计划中,某行政村拟修建的村史馆和培训中心分别位于
该村西南部和东北部。该村东西宽2千米,南北长1千米,主干道从南向北穿过,河 流自东向西流经该村。读下图,回答下题。
与上述信息相符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解析 本题解答宜采用作图法,根据文字信息提示考生可在草稿纸上自己作图,与选 项中的四幅图进行对比即可得出正确答案。需要注意主干道的长度为1 km,甲、乙、 丙三幅图中主干道长度为1 km,而丁图中主干道长度为1.5 km。 答案 A
放大后的图幅为原来的(n+ 1)2 倍
南京紫金山等高线地形图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实践

南京紫金山等高线地形图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实践彭云龙摘要:以南京紫金山为例,利用G o o g le Earth和Surfer实现了大比例尺高程数据的获取 与等高线地形图的制作,并形成了相应的三维虚拟等高线模型。
该模型除了具有传统等 高线实物模型形象直观的优点外,还具有案例贴近学生生活、模型随时按教学要求变化等 特点,可以辅助“地形图的判读”章节的地理教学。
关键词:等高线地形图;G o o g le Earth;Su rfer;地理教学地形图的判读是初中地理中极为重要的基 础内容。
该节内容的重难点是等高线地形图的 形成过程与地形图上不同山体部位的判读。
等 高线地形图的形成原理是不同的等间距高程面 与地表(如山地、高原、丘陵等)相交的截交线 垂体投影到平面上并按照一定的比例尺缩小到 地图上的结果。
这个过程具有一定的抽象逻辑 思维含量,应该说,对于初次正式接触地理、抽 象思维正处于发展中的初中生而言,具有相当 大的难度。
本节内容也非常具有“地理味儿”,以至于地理教师热衷于拿“地形图的判读”来 开设公开课。
笔者听过多节不同层次的关于此 内容的公开课,大部分教师利用实物模型的方 法并分小组来制作等高线地形图,让学生在实 践中体验、感悟等高线地形图的形成原理。
这 个方法符合新课程改革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 的教学理念。
但是如果教师或者学生处理不当,就显得课堂非常混乱并耗时太长,以至于耽 误教学目标的达成。
为克服这个难题,我们可 以利用三维虚拟模型替代实物模型进行教学, 收效显著。
1、选择乡土案例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初中地理 课程具有生活性与实践性,要求地理课程内容 紧密联系生活实际,突出反映学生生活中遇到 的地理现象和可能遇到的地理问题,教师要结 合学校的实际和学生的学习需求,充分利用学 生自身的经历和现象进行地理教学[1]。
考虑 到笔者所带班级学生基本上都来源于南京本 地,对南京紫金山或多或少有一些了解,部分学 生甚至有过数次紫金山的登山经历。
人教2011课标版初中地理七上第一单元第4课《地形图的判读》优秀教案(1课时5页)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教案王丽丽山海关桥梁中学初一年级设计意图等高线地形图是地形图的基础。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非常枯燥抽象,因此,挖掘利用感观教具,依赖学生最直观的自身体验,使学生主动接受知识,并构建知识体系。
实践探究法,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实用教法:即在制作等高线地形模型,绘制等高线地形图的活动中,逐步掌握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原理和判读方法。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顶、山脊、山谷等地形部位。
2、学会利用等高线地形图估算海拔和相对高度,判断坡度陡缓。
过程与方法通过亲自参与制作模型,绘制地形图等活动,了解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原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学习地形图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2、通过动手制作地形模型和参与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3、学会在活动中欣赏他人,形成与人合作的意识,并逐步养成求真务实、坚持不懈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等高线形态与地势高低、坡度陡缓的关系教学难点等高线的绘制原理和山脊与山谷的区别学法指导1、教学方法:直观演示、讲解、讨论以及练习法。
2、学习方法:小组合作学习法,探究学习法、观察法、动手参与法。
课前准备①教师自制山体模型。
②学生4人一个小组,每组一块橡皮泥,一张白纸。
教学用具山体模型、实体、自制教具、课件教学过程具体部位。
山顶:▲;山脊:_______;山谷:;鞍部:A;陡崖:;2、根据每小组绘制的的等高线,总结不同地形部位等高线的特点。
(坡陡的地方等高线密集,坡缓的地方等高线稀疏;山顶,等高线闭合,中间高四周低。
山脊,等高线向低处弯曲;山谷,等高线向高处弯曲;两山顶之间为鞍部;等高线重合的地方为陡崖。
)屏幕依次显示。
3、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在完成第三个任务的过程中,有许多学生发现,如果没有对照山体模型,很难把山脊、山谷位置标正确,有的学生提出:“只有等高线地形图时,如何区分山脊和山谷?”4、请各组讨论,找出解决办法。
各组学生在仔细对比观察立体模型和平面地形图后,会发现,山脊、山谷的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形态虽一致,但等高线高低变化趋势却刚好相反,教师表扬成绩后归纳总结,山脊、山谷异同点。
教育部参赛作品-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赵锦红

二、等高线地形图
教师展示山体的各649b6648d7c1c74628.html
学生活动:等高线地形图的制作,学生活动5—6人,教师发放材料用具。让学生介绍山体的各部位的名称。
五、教学过程
说明如何导入该课程,主要教学点的设计,知识拓展等。
教学要点:在等高线地形图上估算海拔和相对高度;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山峰、山谷、陡崖、鞍部等。
教学过程:
设疑激趣,导n-viewspace-itemid-256895
引入我们的家乡被群山环抱,大家能不能想办法把它们画在平面上?
板书:一、海拔高度和相对高度
多媒体演示:课本P16图1.27“海拔和相对示意图”
学生回答教师讲解,我们要通过地形图来反映这些内容。
导读:看图,以海平面为基准,乙点的高度为500米,甲点的高度为1500米,以乙点为基准则甲点高度只有1000,1500米为甲点的绝对高度,也叫海拔:1000米为甲点与乙点之间的相对高度。
2,课时:1课时
3,教师和学生课前准备:
教师认真备课,掌握本节课的知识脉络,重点、难点,及围绕重点设计哪些问题,补充哪些有价值的材料。
学生根据教师下发的自学提纲,阅读教材,分小组准备实验设备。
二、教学课题
教养方面:
1、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课前做好各项准备工作。
2、应促使学生认识到,养成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地图的习惯。
三、教材分析
说明教材版本、选取的教学章节、以及教师个人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分析,需要清晰的阐明教学重点、难点以及教学准备。
本节课是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四节。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掌握地图的基本知识是为了更好运用地图,地理课程标准要求学习最常用的地形图和综合性地图。在等高线地形图上估算海拔和相对高度及意义,学会制作等高线地形图,学习判读地形图的基本方法。让学生亲手制作模型,理解不部位等高线表示的地形特征。通过小组合作的方法培养学生对空间地理事物的认识和想象力。做成PPT课堂给同学们演示,给学生视觉上的直观感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00 400
400
300 200
b
100
c
d
f
a
e
我来 总结
山顶
山脊
,海拔出,山峰之处有标注;
陡坡密,缓坡疏,两山之间是鞍部; 下弯脊,上弯谷,悬崖就在相交处。
比一比(练一练第3题)
3.下列四图中,表示河流流向正确的是( D )
300 200 100 200 300 300 200 100 100 200 300
100
A
B
C
D
4、图中所绘河流中,事实上不存在的是( e f ) 图中河流中,水速最慢的是 ( a )
华山
峨眉山
黄山
庐山
韶关丹霞山
泰山
富士山
阿尔卑斯山
安第斯山
金刚山
乞力马扎罗山
珠穆朗玛峰
第四节 地形图的判读
找一找:
• 海拔:
• 相对高度:
地面高度
海拔
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相对高度 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
练一练 第1题
甲山的海拔为 1500 米, 丁山的海拔为 1000 米, 甲山相对丁山的相对高度为 500 米。
鞍部—— 两山峰之间 等高线不相连的 地方
山峰
山脊
山谷
陡崖
闭合曲线中 山坡上向上 心,中高周 隆起的部位 低。 ,等高线向 低处弯曲。
山坡上向下 垂直或近似 凹的部位, 垂直的陡坡, 等高线向高 等高线重合 处弯曲。
等高线地形图的特征:
等高线地形图的特征:
①同线等高
②同图等距 ③等高线均为闭合曲线 ④除了陡崖处,等高线不相交, 不重合 ⑤等高线稀疏表示坡缓,密集表示 坡陡。
试一试 在图中找出山顶、山脊、山谷及陡崖。
山地不同部位的等高线示意图:
山峰——
等高线闭合,数 值从中间向四周 逐渐降低
山脊—— (山的高处像兽类的 脊梁骨似的高起部分 )
等高线的弯曲部分 向低处凸出
第四节 地形图的判读
山谷—— 等高线的弯曲部 分向高处凸出
陡崖—— 等高线重叠的地 方
等高线:地图上海拔高度相同点的连线。 等高距:指两条相邻等高线之间的高度差 。
图中的等高距是 100 米,
等高线
想一想,等高线是如何绘制出来的?
等高线的绘制
等高面
山
H
等高距
H H
等高线
等高线绘法示意图
谁是获胜者?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山脊 山顶
点击文字进相应图片
陡崖 山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