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2012年儿童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细菌病原学监测分析

2007~2012年儿童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细菌病原学监测分析
2007~2012年儿童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细菌病原学监测分析

2007~2012年儿童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细菌病原学监测分

摘要:目的了解儿童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的流行特征。方法采用ATB Expression ID-32细菌鉴定仪进行菌株鉴定。结果2007~2012年共分离细菌1570株,阳性率26.7%。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鲍氏不动杆菌居前5位;鲍氏不动杆菌有增加趋势(χ2=19.43,P关键词: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儿童

儿童急性下呼吸道感染包括支气管炎、毛细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等疾病,是我国儿童住院的最常见原因。在发展中国家,儿童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病原体以细菌多见,而不同区域、不同年代病原菌的种类分布不同。现将本区域2007年1月~2012年12月急性下呼吸道感染住院患儿细菌病原学监测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07年1月~2012年12月在我科住院、年龄1月~14岁、无营养不良及先天性心脏病等基础疾病的所有急性下呼吸道感染患儿。

1.2方法

1.2.1痰液标本采集患儿于入院后应用抗生素前,使用上海上医康鸽医用器材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一次性吸痰管配痰液收集器,在无菌操作下经气管负压抽取痰液标本进行细菌培养。

1.2.2菌株鉴定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ATB Expression ID-32细菌鉴定仪进行菌株鉴定,同一患儿同一痰液标本分离到2种或以上细菌时只采用优势菌,流感嗜血杆菌未做菌株鉴定,不收集厌氧菌、真菌。质控菌株为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 25923、肺炎链球菌ATCC

49619、大肠埃希菌ATCC 25922、铜绿假单胞菌ATCC 27853。

1.3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 11.5统计软件,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2 结果

2.1基本情况2007年1月~2012年12月共收治急性下呼吸道感染5889例,男性3994例,女性1895例;3岁467例。1570例细菌培养阳性,阳性率26.7%。

2.2病原菌种类、构成1570株细菌中革兰氏阳性菌726株,占46.2%;革兰氏阴性菌844株,占5

3.8%。居前5位的细菌依次为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和鲍氏不动杆菌。

2.3主要病原菌年份分布各年份比较,肺炎链球菌和大肠埃希菌分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4.71和10.01,P>0.05),金黄色葡萄球菌分离率2008年和2009年较低(χ2=17.67,P2.4主要病原菌季节分布各月份比较,肺炎链球菌和大肠埃希菌分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1.19和10.60,P>0.05),金黄色葡萄球菌分离率7~10月份较低(χ2=2

3.56,P0.05),3 讨论

本次监测结果显示,居前5位的病原菌依次为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和鲍氏不动杆菌。这种病原菌的分布和构成与华春珍等报道的主要病原菌为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以及张秀红等报道的主要病原菌为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鲍氏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所不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不同年份分离率有所不同,鲍氏不动杆菌感染有增加趋势。说明儿童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的分布和构成因不同地区、不同时期、不同经济生活条件而存在差异,在选择治疗药物时应充分考虑本区域主要病原菌的流行情况。季节分布显示,主要病原菌散在分布于各月份,但金黄色葡萄球菌分离率11月~4月较高,肺炎克雷伯菌分离率7~10月份较高,鲍氏不动杆菌分离率6~10月份较高,说明儿童在寒冷季节较易受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而在炎热环境中较易受肺炎克雷伯菌和鲍氏不动

杆菌等细菌感染。文献报道肺炎链球菌在托幼儿童中携带状况呈现12月~3月为高的季节性分布,但本次监测肺炎链球菌与其季节性分布并不一致,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尚不明确。年龄分布显示,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感染以1岁以内多见;肺炎链球菌感染以1~3岁年龄段最高,为1~3岁和3岁以上年龄段的首位病原菌。1岁以内婴儿由于正常菌群尚未很好建立,皮肤黏膜的屏障功能低下,同时产生特异性IgM的能力又不足,导致易受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等肠杆菌科细菌感染;而1~3岁的幼儿,由于来自母体的特异性IgG逐渐消耗,而自身的抗体尤其是IgG的某些亚类如IgG2在2岁以内增长极慢,同时2岁以后幼儿又面临入托问题,而托幼儿童肺炎链球菌带菌率较高,导致易受肺炎链球菌感染。

综上所述,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和鲍氏不动杆菌是儿童急性下呼吸道感染主要病原菌,鲍氏不动杆菌有增加趋势。在经验性治疗儿童急性下呼吸道感染时应充分考虑本区域主要病原菌的流行情况,同时注意儿童年龄因素。

编辑/苏小梅

感谢您的阅读!

儿童下呼吸道感染的病原菌及药敏结果分析

儿童下呼吸道感染的病原菌及药敏结果分析 发表时间:2016-09-07T14:22:37.053Z 来源:《医药前沿》2016年9月第25期作者:李家才彭娅梅沈梅唐春梅[导读] 下呼吸道感染是儿科常见、多发病,为了解本地区小儿下呼吸道感染的病原菌种类及其耐药性。 李家才彭娅梅沈梅唐春梅 (云南省蒙自市人民医院云南蒙自 661199) 【摘要】目的:分析本院儿科病房下呼吸道感染的致病菌及其耐药情况,为临床合理选药提供依据。方法:对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我院儿科住院的下呼吸道感染的痰培养及药敏结果进行分析。结果:痰培养标本5876例,分离出636株病原菌,阳性率为10.82%。革兰氏阴性杆菌378株(占59.68%),革兰氏阳性菌215株(占33.8%),真菌43株(占6.25%)。结论:临床应根据各地区药敏结果合理选用抗生素,以提高疗效,减少耐药菌株的出现。 【关键词】儿童;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耐药性 【中图分类号】R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25-0110-02 下呼吸道感染是儿科常见、多发病,为了解本地区小儿下呼吸道感染的病原菌种类及其耐药性,现对我院儿科病房2013年1月~2016年1月的下呼吸道感染的痰培养结果及主要检出菌的耐药情况进行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 标本来源 2013年1月~2016年1月本院儿科病区送检的下呼吸道感染患儿的下呼吸道分泌物标本5876例,阳性636例,其中男392例,女244例,年龄0~12岁。 1.2 标本采集 3岁以下患儿由科室专业护士用吸痰法采集呼吸道深部痰标本,3岁以上漱口后用力咳嗽取深部痰标本,送检验科微生物实验室培养及药敏实验。 1.3 细菌培养及药敏实验 采用DL-96细菌测定系统随机体外诊断试剂板进行菌种鉴定及药敏实验。 2.结果 2.1 共检测下呼吸道分泌物5876例,分离出636株病原菌,阳性率为10.82%,共57种病原菌,其中革兰氏阴性杆菌378株(占59.68%),革兰氏阳性菌215株(占3 3.8%),真菌43株(占6.25%)。 2.2 前4位革兰氏阴性菌药敏结果 见附表1。 2.3 前4位革兰氏阳性菌药敏结果 见附表2。 3.讨论 本文报告结果相比较低的原因:(1)本地区为边疆地区,农村人口占比较大,大部分病人入院前不规范使用抗菌药物;(2)本院只能做常规培养,未做厌氧菌等特殊细菌培养,且细菌种类排序不同,考虑应为地区差异。综上所述,不同地区应当密切监测当地病原菌及耐药情况,对抗生素的选择应参照实验室药敏结果,合理选药,达到提高治愈率,缩短病程,降低费用,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等目的。【参考文献】 [1]陶兴和.儿童下呼吸道感染的病原菌及其耐药性分析.临床合理用药,2011,43(7C):891-893. [2]郭春丽,和建武,张碧莹,儿童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及其耐药分析,陕西医学杂志,2014,43(7):891-893. [3]张冰,王晓,赵灵芝,实用医学杂志,2012,28(12):2074-2077.

最新医院感染监测信息分析报告

医院感染监测信息分析报告 一、医院感染病例的监测 1.元月份全院出院人数283人,上报医院感染病例7例,上呼吸道感染6例, 泌尿系感染1例,医院感染病发率为2.4%; 2.漏报监测内二科出院病历43份,无漏报发生。 二、手术部位感染(切口感染)监测 元月份共上报手术部位感染监测表26份,不符合监测要求的7例(包括急诊手术2例、内镜手术3例、清创缝合2例)。 1.I类切口手术17例,无一例切口感染; 2.I类切口手术≤2h共17例,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6例,占35%; 3.术后抗菌药物应用4日以内的占13例,4日以上的6例。 三、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监测 元月份出院患者中留置尿管者共11人,引起泌尿系感染者1例。 四、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监测 元月份出院患者283人,抗菌药物使用人数150人,使用率53%,三联及以上使用人数16人,使用率5.6%。 五、存在问题 1.医院感染发病率相去年有所提高,尤其是上呼吸道感染的发病率相对较多; 2.手术科室抗菌药物应用不规范;

3. 抗菌药物使用联合用药比例较高,尤其是三联及以上使用率高。 六、 改进措施 1. 加强医院感染防控措施的管理,病区内加强通风换气,注意保持环境清洁, 对上呼吸道感染的患者注意佩戴口罩; 2. 医院人员注意加强卫生管理,感冒的医护人员尽量不要接触患者; 3. 各科室要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的学习,尤其是手术科室; 4. 医护人员要加强对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措施的学习。 医院感染科 1、最困难的事就是认识自己。20.9.79.7.202009:2709:27:33Sep-2009:27 2、自知之明是最难得的知识。二〇二〇年九月七日2020年9月7日星期一 3、越是无能的人,越喜欢挑剔别人。09:279.7.202009:279.7.202009:2709:27:339.7.202009:279.7.2020 4、与肝胆人共事,无字句处读书。9.7.20209.7.202009:2709:2709:27:3309:27:33 5、三军可夺帅也。Monday, September 7, 2020September 20Monday, September 7, 20209/7/2020 6、最大的骄傲于最大的自卑都表示心灵的最软弱无力。9时27分9时27分7-Sep-209.7.2020 7、人生就是学校。20.9.720.9.720.9.7。2020年9月7日星期一二〇二〇年九月七日 8、你让爱生命吗,那么不要浪费时间。09:2709:27:339.7.2020Monday, September 7, 2020 亲爱的用户: 烟雨江南,画屏如展。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在这醉 人芬芳的季节,愿你生活像春天一样阳光,心情像桃花一样美丽,感谢你的阅读。 1、最困难的事就是认识自己。20.9.79.7.202009:2709:27:33Sep-2009:27 2、自知之明是最难得的知识。二〇二〇年九月七日2020年9月7日星期一 3、越是无能的人,越喜欢挑剔别人。09:279.7.202009:279.7.202009:2709:27:339.7.202009:279.7.2020 4、与肝胆人共事,无字句处读书。9.7.20209.7.202009:2709:2709:27:3309:27:33 5、三军可夺帅也。Monday, September 7, 2020September 20Monday, September 7, 20209/7/2020 6、最大的骄傲于最大的自卑都表示心灵的最软弱无力。9时27分9时27分7-Sep-209.7.2020 7、人生就是学校。20.9.720.9.720.9.7。2020年 9月7日星期一二〇二〇年九月七日 8、你让爱生命吗,那么不要浪费时间。09:2709:27:339.7.2020Monday, September 7, 2020 亲爱的用户: 烟雨江南,画屏如展。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在这醉人芬芳的季节,愿你生活像春天一样阳光,心情像桃花一 样美丽,感谢你的阅读。

呼吸道感染病原学分析

呼吸道感染病原学分析 作者:郭云新李丹锋贺文静 【关键词】呼吸道感染 呼吸道感染是儿科常见疾病,其病原种类复杂,不同病原引起的感染,临床特点不同,治疗措施与效果亦不同。因此,必须重视呼吸道疾病的病原学检查。本文就我院2年内接诊的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的患儿病原学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随机抽取我院2年内接诊的呼吸道感染性疾病患儿共640例,男268例,女372例,平均年龄4.01岁。年龄<3岁512例,4~6岁84例,7~14岁44例。 1.2 临床特征所选患儿中,上呼吸道感染232例,支气管炎188例,支气管肺炎220例。临床均表现为不同程度发热、咳嗽、咽痛,伴咳痰或呼吸急促,肺炎患儿肺部可闻及水泡音。个别患儿齿龈红肿、紫绀、口腔黏膜糜烂或溃疡。 1.3 病原学检查方法 1.3.1 细菌培养采用北京中生生物高科技公司提供的血琼脂培养基。 1.3.2 肺炎支原体培养采用中国开封科洋生物技术研究所生产的肺炎支原体选择培养基。 1.4 血常规检测方法采用K-21、K-4500日本产SYOMEX厂家提供的仪器。

1.5 X线检查方法采用日本东芝牌DRX-2825D型X光机。 2 结果 2.1 病原学检查结果细菌培养阳性率11.08%,肺炎支原体培养阳性率52.81%,二者培养均阴性占36.11%。 2.2 血常规检查结果与病原学检查结果相对应,细菌培养阳性者血白细胞总数明显升高,以中性为主;支原体培养阳性者血象升高不明显;而二者均阴性的病例血象一般不高,以淋巴为主。 2.3 X线片结果肺炎患儿,细菌培养阳性者胸片以点片状阴影显示,支原体培养阳性者胸片以网状纹理显示,二者均阴性的肺炎患儿类似总片状阴影,程度略轻。 3 讨论 3.1 病原学分析[1]根据检查结果可以看出,支原体感染所占比例较以往明显增高,其次是病毒感染和细菌感染。这可能与广谱抗生素的广泛及不合理使用有一定的关系。广谱抗生素的滥用在使致病菌得到控制的同时,使对其不敏感的支原体增加了感染的机会。 3.2 临床特点分析[2,3]不同病原体感染的临床特点各不相同,支原体感染除具备一般特点外,还具有病程长,以咳嗽为主,一般抗生素无效的特点。个别患儿齿龈紫绀、红肿、糜烂。血象类似病毒感染,临床上需要病原学检查预以鉴别。 3.3 病原学检查方法的重要性[4]只有明确病原,才能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我们采用的利用聚合酶链反应原理的肺炎支原体选择培养基方法简单,易于操作。新鲜采取咽拭子接种于培养瓶中,放

下呼吸道感染细菌学检验操作规范

下呼吸道感染细菌学检验操作规范 临床通常将正常人喉以上部位称之为上呼吸道,上呼吸道定植有大量的正常菌群,而气管以下包括气管、支气管和肺泡称下呼吸道,通常无菌。下呼吸道感染包括急性气管-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支气管扩张继发感染及肺实质感染(肺炎、肺脓肿)等。病原体有细菌、病毒、衣原体、支原体、真菌、立克次体和原虫等。 社区获得性肺炎常见的病原菌有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卡他莫拉菌、肺炎克雷伯菌、军团菌、肺炎支原体和肺炎衣原体等。医院获得性肺炎常见的病原有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阴沟肠杆菌、克雷伯菌、鲍曼不动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假丝酵母菌等。 下呼吸道感染患者可有发热、咳嗽和咳痰,痰呈脓性、粘稠或血性,可伴有胸痛、气急,肺部闻及湿罗音、白细胞总数及嗜中性粒细胞比例明显增高,X线检查提示肺部有炎症性浸润或胸腔积液等体症,严重时可导致感染性休克和呼吸衰竭,因此临床诊断一般不难;细菌学检验能明确感染病原及药敏结果,有助于疾病治疗、流行病学调查和医院感染的监测。临床呼吸道标本中常见的分离细菌见表1。 表1呼吸道标本中常见分离菌 革兰阳性菌革兰阴性菌 草绿色链球菌、肺炎链球菌、韦荣球菌 化脓性链球菌脑膜炎奈瑟菌、其他奈瑟菌 表皮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卡他莫拉菌 球菌、其他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菌及其他克雷伯菌 微球菌、消化链球菌、消化沙雷菌、变形杆菌 球菌、肠球菌大肠埃希菌及其他肠杆菌科细菌 真杆菌、丙酸杆菌、乳酸杆菌百日咳鲍特菌、不动杆菌 放线菌、奴卡菌、结核分枝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及其他假单胞菌属 白喉棒状杆菌、类白喉棒状杆菌细菌、嗜肺军团菌、气单胞菌、流 假丝酵母菌感嗜血杆菌、付流杆嗜血杆菌、梭杆菌 一、送检指征 痰液标本是临床微生物学检验最常见的的标本,但不是下呼吸道感染的最佳标本。 1.咳嗽咳嗽咳痰是下呼吸道感染最常见的症状,咳嗽的性质与痰的性状如脓或铁锈样痰具有鉴别诊断意义。 2.咯血喉以下的呼吸道出血为咯血,包括泡沫血痰、鲜血和痰中带血等。 3.呼吸困难呼吸急促或哮喘,常伴有胸痛。 4.发热伴白细胞增高尤其是中性粒细胞或CRP明显增高。 5.胸部影像学检查提示有感染可能。 二、标本采集与验收 对可疑烈性呼吸道传染病(如SARS、肺炭疽、肺鼠疫等)的患者采集检验标本时必须注意生物安全防护。 (一)标本采集方法 1.自然咳痰法以晨痰为佳,采集标本前应用清水、冷开岁漱口或用牙刷清洁口腔和牙齿,有假牙者应取下假牙。尽可能在用抗菌药物之前采集标本。用力咳出呼吸道深部的痰,痰液直接吐入无菌、清洁、干燥、不渗漏、不吸水的广口带盖的容器中,标本量应≥1ml。咳痰困难者可用雾化吸入加温至45°C的100g/L NaCl水溶液,使痰液易于排出。对难于自然咳

1医学检验毕业论文 (三种肺炎支原体检测法的临床应用分析)

毕业论文 题目:三种肺炎支原体检测法的临床应用分析 地市: 学校: 准考证号: 考生姓名: 王莹 指导老师: 二〇一八年八月十四日

三种肺炎支原体检测法的临床应用分析 摘要 目的探讨肺炎支原体(MP)咽拭子快速液体培养法、咽拭子聚合酶链反应(PCR)法和血清MP被动凝集法(MP-Ab)等方法在儿童MP感染诊断治疗过程中的敏感性方法采用3MP检测法对362例临床拟诊呼吸道(非细菌性)感染的患儿的咽拭子和血清标本进行配对研究,每患儿取咽拭子做快速培养和PCR,同时取血清做MP-Ab检测,对3种方法的检测结果与临床诊断治疗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回顾临床病例诊断MP感染患儿152例。MP快速培养法检出阳性78例,阳性率为51.3%,病程为(4.5±2.6)天;PCR法检测出阳性103例,阳性率为67.8%,病程为(6.2±3.5)天;MP-Ab法检测出阳性127例,阳性率83.5%,病程(8.1±4.5)天。结论 3种MP检测法的敏感性与病程有相关性,临床医生应根据患儿病程选取检测方法,以提高阳性检出率和敏感性。 关键词肺炎支原体,快速培养法,咽拭子聚合酶链反应,血清抗体,配对研究

目录 前言 (4) 第一章文献综述 (5) §1.1 肺炎支原体的定义 (5) §1.2 肺炎支原体的发病机制 (5) §1.3 肺炎支原体的分类 (5) §1.4 肺炎支原体的临床表现 (5) §1.5 肺炎支原体的临床诊断 (5) §1.6 肺炎支原体的实验室检查 (6) 第二章材料和方法 (7) §2.1 样本 (7) §2.2方法概述 (7) §2.3临床诊断MP感染的诊断标准 (7) §2.4实验方法 (7) §2.5统计学方法 .................................................................... .. (8) 第三章结果 (9) 第四章讨论 (10) 结论 (11) 参考文献 (11) 附录 (12) 错误!未定义书签。

呼吸道感染抗菌药物的使用

呼吸道感染抗菌药物的使用 一、急性呼吸道感染时抗生素的合理应用 1.急性呼吸道感染是小儿最常见的疾病,是指以鼻咽炎为主的普通感冒,急性鼻窦炎,中耳炎扁桃体炎,喉炎,会厌炎等。应作定位诊断才能做到合理使用。 (1) 普通感冒:一般为自限性,通常3-7天,个别达10天。儿科门诊患儿多为上呼吸道感染,其中,80%以上为病毒所致。因此,抗生素的使用不能改变感冒的病程和预后,抗生素不应该用来预防感冒时并发的细菌感染。如并发细菌感染,方有指针使用抗菌药物。 (2) 中耳炎:渗出性中耳炎指中耳炎内有渗液,持续6周以上,无急性感染表现,不使用抗生素,如持续3个月以上,应考虑用抗生素;急性中耳炎指全身或局部症状可使用抗生素,首选青霉素或羧苄青霉素,头孢克洛,支原体者用大环内酯类,病程7-10天。 (3) 鼻窦炎:单纯病毒性鼻窦炎不使用抗生素,细菌性鼻窦炎可使用抗生素同上。 (4) 咽炎和扁桃体炎:病毒性不使用抗生素,如怀疑有链球菌、肺炎球菌或流感杆菌感染时可用磺胺甲恶唑,扁桃体有渗出物时可用青霉素,第一代头孢类,过敏者选用大环内酯类,5-7天。

(5) 喉炎:无并发症的单纯性病毒性喉炎不用抗生素,喉梗阻时可加用糖皮质激素,细菌性可选用青霉素或羧苄青霉素,苄唑青霉素,必要时选用二,三代头孢类,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应选用万古霉素,5-7天。 2.急性下呼吸道感染:指气管,支气管,毛细支气管和肺泡,肺间质。肺炎是严重威胁小儿健康的首位感染性疾病,其主要病原之一是细菌。 (1)气管支气管炎:主要病原是病毒或反应性气道疾病,病程少于7天者少用抗生素:病毒原性,病程等于7天,咳嗽加剧,痰量增多或脓痰者,外周血细胞升高者也可用;细菌性首选青霉素类,病程7-10天,支原体,衣原体类选用大环内酯类,疗程2周以上。 (2)毛细支气管炎:病毒,支原体,衣原体为主要病原,对病情严重,病程等于7天者,早产儿,小婴儿,原有心肺疾病者,免疫功能缺陷者,支原体,衣原体感染者使用抗生素,疗程5-10天。 (3)肺炎:是威胁我国儿童健康和生命的四大常见病之一,使用抗生素最多,应作病原学检测,针对病原选用抗生素,在此之前先经验性选用抗生素,按病情严重程度,年龄,症状,体征,胸片特点及当地细菌流行病学监测来选择。

最新下呼吸道感染细菌学检验操作规范

下呼吸道感染细菌学检验操作规范 一、相关临床知识 临床通常将正常人喉以上部位称之为上呼吸道,上呼吸道定植有大量的正常菌群,而气管以下包括气管、支气管和肺泡称下呼吸道,通常无菌。下呼吸道感染包括急性气管-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支气管扩张继发感染及肺实质感染(肺炎、肺脓肿)等。病原体有细菌、病毒、衣原体、支原体、真菌、立克次体和原虫等。 下呼吸道感染患者可有发热、咳嗽和咳痰,痰呈脓性、粘稠或血性,可伴有胸痛、气急,肺部闻及湿罗音、白细胞总数及嗜中性粒细胞比例明显增高,x线检查提示肺部有炎症性浸润或胸腔积液等体症,严重时可导致感染性休克和呼吸衰竭,因此临床诊断一般不难;细菌学检验能明确感染病原,并提供有关抗菌药物对分离菌的抗菌活性等信息,有助于疾病治疗、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和医院感染的监测。临床呼吸道标本中常见分离细菌见表1 二、标本采集 本室必须注意生物安全防护。 (一)采集方法 1.自然咳痰法以晨痰为佳,采集标本前应用清水、冷开水漱口或牙刷清洁口腔和牙齿,有假牙者应取下假牙。尽可能在用抗菌药物之前采集标本。用力咳出呼吸道深部的痰,痰液直接吐入无菌、清洁、干燥、不渗漏、不吸水的广口带盖的容器中,标本量应≥lml。标本应尽快送检,不能及时送检的标本,室温保存≤2h。 2.支气管镜采集法、防污染毛刷采集法、环甲膜穿刺经气管吸引法、经胸壁针穿刺吸引法和支气管肺泡灌洗法均由临床医生按相应操作规程采集,但必须注意采集标本时尽可能避免咽喉部正常菌群的污染。 3.小儿取痰法用弯压舌板向后压舌,将拭子伸入咽部,小儿经压舌刺激咳嗽时,可喷出肺部或气管分泌物粘在拭子上送检。幼儿还可用手指轻叩胸骨柄上方,以诱发咳痰。 (二)标本验收 遇有不合格标本,应及时与临床联系,报告不合格标本拒收的具体理由。下呼吸道标本验收与拒收见表2。

2015年我院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监测分析

2015年我院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监测分析 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 1 菌株来源本院2015 年住院治疗的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留取的4808 份痰标本。1. 2 方法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2]规定的检测方法对留取的痰标本进行细菌分离培养、鉴定,使用法国梅里埃公司细菌鉴定仪及药敏试验仪、试剂。药敏试验采用纸片扩散法(K-B法)以及最低抑菌浓度(MIC)进行。 2 结果 2. 1 病原菌分离培养鉴定经病原菌分离培养鉴定发现,4808 份送检痰标本中,共培养出菌株277株。其中,培养出革兰阴性菌167 株(60.3%),按照分离到的菌株从多到少排序分别是肺炎克雷伯杆菌、大肠埃希氏菌、铜绿假单胞菌、阴沟肠杆菌、洛菲不动杆菌、粘质沙雷氏菌、鲍曼不动杆菌、催产克雷伯菌、弗劳地枸橼酸杆菌、稻皮假单胞菌;革兰阳性菌64株(2 3.1%),按照分离到的菌株从多到少排序分别是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溶血性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真菌46株(16.6%),按照分离到的菌株从多到少排序分别是白色念珠菌、光滑念珠菌、热带念珠菌、其他酵母菌。 2. 2 病原菌的耐药性 2. 2. 1 革兰阴性菌的耐药率分离到的常见革兰阴性菌的药敏实验结果,肺炎克雷伯杆菌、大肠埃希氏菌、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的耐药率分别为2.0%、0.5%、27.0%,对P/T的耐药率分别为5.0%、2.5%、20.8%,对头孢吡肟的耐药率分别为20.8%、44.9%、24.3%。见表1。

2. 2. 2 革兰阳性球菌的耐药率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对青霉素的耐药率最高,分别为85.5%、85.9% ;对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较低,分别为28.9%、28.9%;对万古霉素的耐药率最低,分别为0、0。见表2。 2. 2. 3 真菌的耐药率白色念珠菌对伊曲康唑和氟康唑耐药率最高,分别为 3.1%和 3.1%;光滑念珠菌对伊曲康唑耐药率最高,为40.0%;热带念珠菌对伊曲康唑耐药率最高,为50.0%;其他酵母菌对伊曲康唑耐药率最高,为2 4.5%。见表3。 3 讨论 近年来,抗菌药物越来越广泛的被应用到各种感染性疾病治疗中,这就造成了近年来多重耐药菌的增多。本文数据显示,本院下呼吸道感染患者送检的痰标本中分离到的革兰阴性菌占比较高,为60.3%,革兰阳性菌所占比例为23.1%,本院下呼吸道感染致病菌以革兰阴性菌為主,这与部分国内学者近年来的报道相同[3,4],与本院近3年的下呼吸道感染致病菌的监测[5]也是一致的。从表1中可以看出,在本院革兰阴性菌中前三位的病原菌为肺炎克雷伯杆菌、大肠埃希氏菌、铜绿假单胞菌,它们对头孢唑林的耐药率29.2%、53.2%、-,对头孢呋辛的耐药率为27.7%、46.8%、-,对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的耐药率为2.0%、0.5%、27.0%,对P/T的耐药率为5.0%、2.5%、20.8%,对头孢吡肟的耐药率为20.8%、44.9%、24.3%。肺炎克雷伯杆菌对左氧氟沙星、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P/T 较敏感,大肠埃希菌对泰能、P/T较敏感,而铜绿假单胞菌单药耐药率均在20%以上。与尚旭明等[6]学者的监测结果一致。可见,革兰阴性菌对一代、二代头孢菌素的耐药率较高,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率较低[7-10]。在临床工作中,如遇革兰阴性菌感染,可选择三代、四代头孢菌素、半合成广谱青霉素类、碳青霉烯类抗生素,避免选用一、二代头孢菌素,如遇重症感染应尽早应用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产广谱β- 内酰胺酶的细菌的增多,与近年来广泛使用三代头孢素密切相关,工作中应根据药敏结果,选择合适的抗生

全国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监测实施方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全国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监测实施方案(试行) 为筛查可能的SARS病例和人禽流感病例及其它传染性呼吸道疾病,早期发出预警并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从而防范SARS5情的扩散蔓延和可能出现的人禽流感疫情,特制定本方案。 一、监测目的 1.及时发现、控制SARS人禽流感及其它传染性呼吸道疾病疫情。 2.了解不明原因肺炎报告病例数的动态变化。 二、监测内容 (一)监测医院县及县以上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均要开展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的监测报告。 (二)监测对象及病例定义 1 .不明原因肺炎病例 同时具备以下 4 条不能作出明确诊断的肺炎病例:(1)发热(》38C); (2)具有肺炎或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影像学特征; (3)发病早期白细胞总数降低或正常,或淋巴细胞分类计数减少; (4)经抗生素规范治疗3-5 天,病情无明显改善。 2.SARS预警指标 符合以下情况之一的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可定为SARS预警病例: (1)地市级专家组会诊不能排除SARS勺不明原因肺炎病例;

(2)两例或以上有可疑流行病学联系的不明原因肺炎病例; (3)重点人群发生不明原因肺炎病例: ①医疗机构工作人员中出现勺不明原因肺炎病例; ②可能暴露于SARS病毒或潜在感染性材料的人员中出现的不明原因 肺炎病例(如从事SARS^研、检测、试剂和疫苗生产等相关工作人员); ③接触野生动物的人员发生的不明原因肺炎病例; (4)不明原因的肺炎死亡病例。 3.人禽流感预警病例:符合以下情况之一的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可定为人 禽流感预警病例: (1)接触禽类人员(饲养、贩卖、屠宰、加工禽类的人员、兽医、以及捕杀、处理病、死禽及进行疫点消毒的人员等)中发生的不明原因肺炎病例; (2)可能暴露于禽流感病毒或潜在感染性材料的人员中出现不明原因肺炎病例。 (3)已排除SARS的不明原因的肺炎死亡病例。 三、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的报告 医疗机构的临床医务人员发现符合不明原因肺炎定义的病例后(乡镇、社区基层医疗机构发现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后,必须立即将其转至县级以上医院进行诊治),应立即报告医院相关部门,由医院组织本医院专家组进行会诊和排查,仍不能明确诊断的,应立即填写传染病报告卡(空

儿童呼吸道感染病原菌分布与耐药分析【分享】

儿童呼吸道感染病原菌分布与耐药分析 作者:姚红艳林丽韩吉雪李博张睿 【关键词】呼吸道感染病原菌耐药分析 呼吸道感染是儿童最常见的一种疾病。常引起儿童发热、咳嗽、咳痰、 气急等呼吸道症状。严重影响儿童的身心健康。其中流感嗜血杆菌、肺炎链球菌、卡他莫拉菌等苛养菌是引起儿童社区获得性感染和呼吸道感染的主耍致病菌,可引起肺炎、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中耳炎、脑膜炎和败血症等。由于 其难培养的特性,很少在细菌室的常规培养中培养出。临床医生也常常是根据 经验来治疗患J L的呼吸道感染疾病,忽视细菌培养和药敏分析的重要性。 1材料和方法 1.1标本来源 标本为本院2009年11月-2010年5月儿科门诊和儿科病房呼吸道感 染患儿的咽拭子标本。大多数患儿于用药前采集标本,有39份标本采集于已 用 抗生素的住院患儿。 1 2分离培养基 含有X因子和V因子的哥伦比亚巧克力琼脂培养基。脱纤维羊血哥伦 比亚血琼脂平板 1. 3药敏培养基 HTM药敏培养基(英国Oxoid公司) 1.4药敏纸片美国BD公司产品。 1.5方法 咽拭子标本2h内接种于巧克力平板和血平板。置5%C02培养箱35°C 培养18?24h,分离鉴定致病菌。对疑似流感嗜血杆菌(巧克力皿上为小、湿润、 透明的露滴样菌落)用金黄色葡萄球菌做卫星试验和X+V、X、V因子纸片法试验。 对疑似肺炎链球菌的菌落做革兰染色、Optochin(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实验、 胆汁溶菌实验、菊糖发酵实验。化脓性链球菌用乳胶凝集法链球菌试剂鉴定。 1.6药敏试验 根据NCCLS要求,按2005年NCCLS标准判读药敏结果,并进行统计分 析。 1. 7质控菌株 流感嗜血杆菌ATCCA9243,肺炎链球菌ATCC49619和金黄色葡萄 球菌ATCC25923 1.8对卡他莫拉菌进行(3 -内酰胺酶测定(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 用接种环挑取受试菌落于头孢硝噻吩纸片上,于10分钟由黄色转变 为 红色为阳性结果。

医院感染监测信息分析报告

2013年元月份医院感染监测信息分析报告 一、医院感染病例的监测 1.元月份全院出院人数283人,上报医院感染病例7例,上呼吸道感染6例, 泌尿系感染1例,医院感染病发率为2.4%; 2.漏报监测内二科出院病历43份,无漏报发生。 二、手术部位感染(切口感染)监测 元月份共上报手术部位感染监测表26份,不符合监测要求的7例(包括急诊手术2例、内镜手术3例、清创缝合2例)。 1.I类切口手术17例,无一例切口感染; 2.I类切口手术≤2h共17例,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6例,占35%; 3.术后抗菌药物应用4日以内的占13例,4日以上的6例。 三、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监测 元月份出院患者中留置尿管者共11人,引起泌尿系感染者1例。 四、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监测 元月份出院患者283人,抗菌药物使用人数150人,使用率53%,三联及以上使用人数16人,使用率5.6%。 五、存在问题 1.医院感染发病率相去年有所提高,尤其是上呼吸道感染的发病率相对较多;

2.手术科室抗菌药物应用不规范; 3.抗菌药物使用联合用药比例较高,尤其是三联及以上使用率高。 六、改进措施 1.加强医院感染防控措施的管理,病区内加强通风换气,注意保持环境清洁, 对上呼吸道感染的患者注意佩戴口罩; 2.医院人员注意加强卫生管理,感冒的医护人员尽量不要接触患者; 3.各科室要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的学习,尤其是手术科室; 4.医护人员要加强对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措施的学习。 医院感染科 2013年1月30号 (注:专业文档是经验性极强的领域,无法思考和涵盖全面,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供参考。可复制、编制,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

全国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监测实施方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全国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监测实施方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全国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监测实施方案(试行) 为筛查可能的SARS病例和人禽流感病例及其它传染性呼吸道疾病,早期发出预警并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从而防范SARS疫情的扩散蔓延和可能出现的人禽流感疫情,特制定本方案。 一、监测目的 1.及时发现、控制SARS、人禽流感及其它传染性呼吸道疾病疫情。 2.了解不明原因肺炎报告病例数的动态变化。 二、监测内容 (一)监测医院 县及县以上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均要开展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的监测报告。 (二)监测对象及病例定义 1.不明原因肺炎病例 同时具备以下4条不能作出明确诊断的肺炎病例: (1)发热(≥38℃); (2)具有肺炎或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影像学特征; (3)发病早期白细胞总数降低或正常,或淋巴细胞分类计数减少; (4)经抗生素规范治疗3-5天,病情无明显改善。 2.SARS预警指标 符合以下情况之一的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可定为SARS预警病例:

(1)地市级专家组会诊不能排除SARS的不明原因肺炎病例; (2)两例或以上有可疑流行病学联系的不明原因肺炎病例;(3)重点人群发生不明原因肺炎病例: ①医疗机构工作人员中出现的不明原因肺炎病例; ②可能暴露于SARS病毒或潜在感染性材料的人员中出现的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如从事SARS科研、检测、试剂和疫苗生产等相关工作人员); ③接触野生动物的人员发生的不明原因肺炎病例; (4)不明原因的肺炎死亡病例。 3.人禽流感预警病例: 符合以下情况之一的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可定为人禽流感预警病例:(1)接触禽类人员(饲养、贩卖、屠宰、加工禽类的人员、兽医、以及捕杀、处理病、死禽及进行疫点消毒的人员等)中发生的不明原因肺炎病例; (2)可能暴露于禽流感病毒或潜在感染性材料的人员中出现不明原因肺炎病例。 (3)已排除SARS的不明原因的肺炎死亡病例。 三、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的报告 医疗机构的临床医务人员发现符合不明原因肺炎定义的病例后(乡镇、社区基层医疗机构发现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后,必须立即将其转至县级以上医院进行诊治),应立即报告医院相关部门,由医院组织本医院专

2007~2012年儿童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细菌病原学监测分析

2007~2012年儿童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细菌病原学监测分 析 摘要:目的了解儿童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的流行特征。方法采用ATB Expression ID-32细菌鉴定仪进行菌株鉴定。结果2007~2012年共分离细菌1570株,阳性率26.7%。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鲍氏不动杆菌居前5位;鲍氏不动杆菌有增加趋势(χ2=19.43,P关键词: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儿童 儿童急性下呼吸道感染包括支气管炎、毛细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等疾病,是我国儿童住院的最常见原因。在发展中国家,儿童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病原体以细菌多见,而不同区域、不同年代病原菌的种类分布不同。现将本区域2007年1月~2012年12月急性下呼吸道感染住院患儿细菌病原学监测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07年1月~2012年12月在我科住院、年龄1月~14岁、无营养不良及先天性心脏病等基础疾病的所有急性下呼吸道感染患儿。 1.2方法 1.2.1痰液标本采集患儿于入院后应用抗生素前,使用上海上医康鸽医用器材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一次性吸痰管配痰液收集器,在无菌操作下经气管负压抽取痰液标本进行细菌培养。 1.2.2菌株鉴定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ATB Expression ID-32细菌鉴定仪进行菌株鉴定,同一患儿同一痰液标本分离到2种或以上细菌时只采用优势菌,流感嗜血杆菌未做菌株鉴定,不收集厌氧菌、真菌。质控菌株为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 25923、肺炎链球菌ATCC

49619、大肠埃希菌ATCC 25922、铜绿假单胞菌ATCC 27853。 1.3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 11.5统计软件,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2 结果 2.1基本情况2007年1月~2012年12月共收治急性下呼吸道感染5889例,男性3994例,女性1895例;3岁467例。1570例细菌培养阳性,阳性率26.7%。 2.2病原菌种类、构成1570株细菌中革兰氏阳性菌726株,占46.2%;革兰氏阴性菌844株,占5 3.8%。居前5位的细菌依次为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和鲍氏不动杆菌。 2.3主要病原菌年份分布各年份比较,肺炎链球菌和大肠埃希菌分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4.71和10.01,P>0.05),金黄色葡萄球菌分离率2008年和2009年较低(χ2=17.67,P2.4主要病原菌季节分布各月份比较,肺炎链球菌和大肠埃希菌分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1.19和10.60,P>0.05),金黄色葡萄球菌分离率7~10月份较低(χ2=2 3.56,P0.05),3 讨论 本次监测结果显示,居前5位的病原菌依次为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和鲍氏不动杆菌。这种病原菌的分布和构成与华春珍等报道的主要病原菌为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以及张秀红等报道的主要病原菌为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鲍氏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所不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不同年份分离率有所不同,鲍氏不动杆菌感染有增加趋势。说明儿童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的分布和构成因不同地区、不同时期、不同经济生活条件而存在差异,在选择治疗药物时应充分考虑本区域主要病原菌的流行情况。季节分布显示,主要病原菌散在分布于各月份,但金黄色葡萄球菌分离率11月~4月较高,肺炎克雷伯菌分离率7~10月份较高,鲍氏不动杆菌分离率6~10月份较高,说明儿童在寒冷季节较易受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而在炎热环境中较易受肺炎克雷伯菌和鲍氏不动

肺炎支原体检测方法的选择

肺炎支原体检测方法选择的几个注意点 肺炎支原体(MP ),主要引起咽炎及支气管炎,少数累及肺。以其顶端结构与宿主细胞上受体结合粘附于上皮细胞上,一般为表面感染,除穿透支原体外(艾滋病人感染)大多不侵入血液。产生有毒代谢产物如外毒素或过氧化氢等引起发热及局部细胞损伤。 选择检测方法的注意事项: 1.临床常用全血(指尖血)或血清(橘黄管)检测IgM 来判定肺炎支原体的感染,但是,抗体检测只是各种实验室方法的一种,尚有其他方法可用,如培养及DNA 检测,每种方法各有利弊,对不同病程各有针对性。 2.每一种实验结果都需要另外一种实验结果来验证,正常人咽部或支气管可携带MP ,所以不能用一种实验数据来下诊断。 3.初次感染时, IgM 、IgG 都会产生,再次感染时,有时IgM 不产生。 4.儿童由于初次感染几率大,常能产生IgM ,成人由于机体可能感染过多次,常不产生IgM 。 5. 检测方法的选择需要根据病程确定: <6个月 6-12个月 1-9岁 IgM + IgM — 年龄对IgM 抗体产生的影响

抗体 抗原 MP感染不同时段产物的比较 由此图可以看出: a.感染早期,7天之内以检测抗原为主,宜培养或DNA检测: 培养为“金标准”,据国内文献显示,快速培养法阳性率为24%;PCR--DNA检测为96%。美国一篇文献显示,培养阳性率为5%,DNA为57%。 b.早期未产生抗体,导致延误治疗,后期抗体阳性,病原体消失,导致过用抗生素。 c.7天之后可检测IgM抗体; d.IgM可持续较长时间,感染后三个月抗体浓度依然较高,有的可以终生阳性,如果短时间内检测抗体,常不能分辨是否为MP现症感染或其他感染。 e.感染早期宜病原体筛查,此时抗体尚未产生,可导致延误治疗;中后期适宜抗体检测,主要用于回顾性验证试验,此时病原体消失,可导致过用抗生素。

儿童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分布和药敏分析

儿童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分布和药敏分析 儿童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分布和药敏分析 儿童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分布和药敏分析 2006-11-26 医药卫生论文 儿童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分布和药敏分析 儿童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分布和药敏分析目的了解儿童下呼吸道感染的细菌构成和药敏分析的情况,为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科学的依据。方法分离的细菌用API和Microscan鉴定,药敏用K-B法,数据分析用WHONET5.4软件。结果 918株细菌中前7位为:肺炎克雷伯菌、肺炎链球菌、鲍曼不动杆菌、流感嗜血杆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所占比例分别为30.6%、19.8%、12.9%、12.1%、11.2%、5.7%和4.1%.ESBLs阳性率:肺炎克雷伯菌为28.1%,肺炎链球菌 47.8%,鲍曼不动杆菌为31.4%,流感嗜血杆菌为43.2%,大肠埃希菌为37.9%.在治疗革兰阴性杆菌抗生素中,碳青霉烯类耐药率最低。结论应加强抗生素的合理使用和采取有效的隔离措施以降低耐药率及多重耐药菌的扩散。儿童;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分布;药物敏感性试验 [Abstract] Objective To understand the infection of children’s lower respiratory tract bacteria and analysis of drug susceptibility of clinical rational use of antibiotic,to provide a scientific basis. Methods The separation of bacteria using API and Microscan identification,drug sensitivity by using the K-B method,data analysis using WHONET5.4 software.Results 918 strains of bacteria in the top 7 for: pneumonia Cray,bacteria,Streptococcus pneumoniae,Bauman Acinetobacter,Haemophilus influenzae,Escherichia coli,Pseudomonas

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痰菌的临床检验分析

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痰菌的临床检验分析 【摘要】目的了解感染患者病原性细菌分布情况,为临床防治下呼吸道感染提供依据。方法对我院收治的390例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的临床检验资料进行分析,分析病原性细菌的种类及耐药性情况。结果本组患者中病原菌检测结果390例痰液标本中最常见感染菌株为铜绿假单胞菌、耐甲氧西林表皮葡萄球菌及产气肠杆菌。药敏试验结果显示,G+杆菌耐药率十分高,只有复方新诺明呈现部分耐药,其余药物均表现为完全耐药;G-杆菌中氨苄西林、头孢唑林完全耐药,其余药物也呈现不同程度的耐药性;真菌耐药性较低,为部分耐药和敏感。结论当前临床上耐药菌株较为常见,应加强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管理、提高临床用药水平,以缓解当前临床多重耐药性的危机。 【关键词】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抗菌药物 【中图分类号】R446.5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2-0250-020 下呼吸道感染是临床常见感染性疾病之一,也是多种病原微生物均可引起呼吸系统感染,根据当前全球疾病死亡率调查分析,急性呼吸道感染造成的死亡人数居世界第三位,仅次于心、脑血管痢疾。由下呼吸道感染可能造成患者脏器功能衰竭,相应的也使患者的死亡率增高,因此,对下

呼吸道感染病原菌进行临床检验分析,对临床合理治疗用药有重要的参考作用。为了解我院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药性,帮助临床合理选择抗菌药物,对我院2010年9 月-2011年9月选择了450例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的临床检验资料,分析其原性细菌的临床检验结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对我院2013年9月-2014年9月选择了390例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的临床检验进行分析,其中男240例,女150例,年龄46~84岁,平均67.4岁,住院时间6~38d,平均16.8d。 1.2标本采集采集前要求患者先用清水漱口数次,应用无菌生理盐水进行口腔部位的清洁,以去除口腔内大量杂菌,然后取深部痰液盛放于无菌容器中送检验;相比痰量过少或无痰的患者可采用雾化吸入预温至45℃左右的氯化钠 水溶液,使痰液易于排出。采用涂片检查和细菌培养法,并做药物敏感试验,测定病原菌种类及药物敏感性,包管检查结果的准确。 1.3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5.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病原菌分布本组390例患者总计分离出菌株687株,

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的微生态调节

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的微生态调节 呼吸系统感染是儿童最常见的疾病,占儿科门诊和住院的首位,包括上呼吸道感染如普通感冒,急性中耳炎,扁桃体炎、窦炎及复发性窦炎等以及系呼吸道感染如支气管炎、肺炎等;而反复呼吸道感染又是困扰家长和医师的常见问题。 1.反复呼吸道感染概述 反复呼吸道感染的患儿需要经常去看病就医,经常使用抗生素或住院治疗,甚至继发中耳炎等需要外科手术。反复呼吸道感染不仅影响小儿生长发育,造成孩子请假误学,家长陪护误工,患儿家庭承受很大的精神与经济负担。多数专家和临床医师提出反复呼吸道感染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而是由多种病因造成的一类临床现象,目前国际上对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的定义尚未达成共识。 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recurrent respiratory tractinfections,RRTI)是一种常见病,指一年内发生呼吸道感染的次数超出正常范围。 表1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的判断条件 注:(1)反复上呼吸道感染指2次感染间隔时间至少7 d以上。(2)若上呼吸道感染次数不够,可以将上、下呼吸道感染次数相加,反之则不能;但若反复感染是以下呼吸道为主,则应定义为反复下呼吸道感染。(3)确定次数须连续观察1年。(4)反复肺炎指1年内反复患肺炎>2次,肺炎须由肺部体征和影像学证实,2次肺炎诊断期间肺炎体征和影像学改变应完全消失。 2.反复呼吸道感染的病因及相关因素 引起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的相关因素很多,包括被动吸烟、受凉、母乳喂养不成功、药物滥用及体内微量元素缺乏等,患儿机体免疫功能低下已作为高危因素得到公认。临床常见的相关因素有: 2.1 免疫功能低下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发生与集体免疫功能密切相关。人类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系统到5~6岁才发育成熟,婴儿时期特异性免疫动能不成熟,原发免疫功能缺陷或继发的免疫功能低下是反复呼吸道感染的重要原因。反

下呼吸道感染的病菌检测与耐药性的相关解析

下呼吸道感染的病菌检测与耐药性的相关解析 发表时间:2016-05-23T14:44:38.567Z 来源:《医药前沿》2016年2月第6期作者:张吉李泉张晓芹张浩 [导读] 重庆市长寿区人民医院检验科医院感染中,院内获得性下呼吸道感染为最为主要的一种感染,所有致死性医院感染中。 张吉李泉张晓芹张浩 (重庆市长寿区人民医院检验科重庆长寿 401220) 【摘要】目的:对下呼吸道感染的病菌检测与耐药性进行分析探讨,为今后的临床工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方法:选择2013年6月~2015年6月间我院收治的获得临床明确诊断的下呼吸道感染患者98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痰液标本进行病原菌培养、分离、鉴定,并开展药敏试验,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经统计发现,分离出的病原菌中以革兰阴性菌所占比较高;革兰阴性菌中以大肠埃希菌最为常见;大肠杆菌、阴沟肠杆菌以及肺炎克雷伯菌对阿莫西林、氨苄青霉素具有明显的耐药性。结论:临床上下呼吸道感染的发病率依旧相对较高,因此应严格对科室内导致感染的致病菌实施监控、合理应用抗生素,避免发生病原菌耐药性,增加临床治疗有效率。 【关键词】下呼吸道感染;致病菌;耐药性;监测 【中图分类号】R5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06-0177-02 临床上医院感染为患者在住院期间在医院内获得性的一种感染,不包括患者在入院之前便已经存在的感染或者是在入院之前处在潜伏状态的感染。医院感染中,院内获得性下呼吸道感染为最为主要的一种感染,所有致死性医院感染中,下呼吸道感染居第一位。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1],我国医院感染的发病率在3.3%左右,随着致病菌耐药性越来越严峻,使得临床抗感染治疗效果受到了严重影响,因此促进临床合理用药的意义重大。本次研究中出于对下呼吸道感染的病菌检测与耐药性进行分析探讨,为今后的临床工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的目的,对我院收治的符合临床诊断标准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的痰液标本展开了病原菌培养、分离、鉴定,并开展药敏试验,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中资料来源于我院收治的获得临床明确诊断的下呼吸道感染患者,共计选择其中的98例作为研究对象,包括有男54例,女44例,年龄34~73岁,平均(55.4±13.4)岁,患者所患疾病包括有慢性支气管炎、肺炎、COPD、肺源性心脏病、支气管哮喘等,患者临床症状主要为呼吸困难、咳痰、咳嗽、疲乏无力、发热以及肌肉酸痛等。所有患者均符合《医院感染诊断标准》[2],自愿接受临床检测,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剔除合并其他部位感染、患有严重的肝肾功能不全、年龄超过75岁、患有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 1.2 方法 1.2.1研究方法我院收治的获得临床明确诊断的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痰液标本展开病原菌培养、分离、鉴定,并开展药敏试验,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1.2.2试验方法菌株分离:经无菌集痰器采集受试者气道分泌物或者是灌洗液,标本收集完成后2小时内送往检验科,经涂片阅片判断为合格痰标本,并请专门人员展开细菌培养、药敏试验。本次研究中98例患者痰液标本共分离出致病菌98株。 致病菌鉴定:分离得到的病原菌株全部经珠海迪尔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进行菌种鉴定。 药敏试验:研究中用珠海迪尔全自动鉴定药敏仪进行药敏试验。 1.3 数据处理 研究中相关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加减标准差(x-±s)形式表示,对比中采取t检验,计数资料的对比则是采取χ2检验,在P<0.05时,视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菌株分离情况 本次研究中98例患者痰液标本共分离致病菌98株,其中包括有革兰阴性菌48株(48.98%),革兰阳性菌34株(34.69%),真菌16株(16.33%)。显然革兰阴性菌所占比例最高(P<0.05)。革兰阴性菌中包括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鲍曼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菌、阴沟菌等,其中大肠埃希菌所占比例最高。革兰阳性菌中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等。真菌包括有白色念珠菌、光滑念珠菌等。 2.2 药敏试验结果 经统计发现,大肠杆菌、阴沟肠杆菌以及肺炎克雷伯菌对阿莫西林、氨苄青霉素的耐药率为100%,大肠埃希菌、阴沟肠杆菌对哌拉西林的耐药率均达100%,阴沟肠杆菌对庆大霉素、头孢噻肟的耐药率为100%;各种肠杆科细菌对亚胺培南均敏感。 3.讨论 临床上下呼吸道感染属于医院内高发性感染,危险因素较多,包括有大剂量光谱抗生素的应用,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抗菌药物中碳青霉烯类,近几年的调查结果显示,随着这一类抗生素的广泛大量应用,使得多重耐药性日益严峻。目前耐药性问题已经成为下呼吸道感染防治的关键问题,并且对临床治疗以及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了严重的干扰[3]。本次研究中出于对下呼吸道感染的病菌检测与耐药性进行分析探讨,为今后的临床工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的目的,对我院收治的符合临床诊断标准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的痰液标本展开了病原菌培养、分离、鉴定,并开展药敏试验,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发现,分离出的病原菌中以革兰阴性菌所占比例最高;革兰阴性菌中以铜绿假单胞菌最为常见;大肠杆菌、阴沟肠杆菌以及肺炎克雷伯菌对阿莫西林、氨苄青霉素具有明显的耐药性。这一结果与相关文献[4]报道结果相似,由此证实,临床上下呼吸道感染的发病率依旧相对较高,因此应严格对科室内导致感染的致病菌实施监控、合理应用抗生素,避免发生病原菌耐药性,增加临床治疗有效率。 【参考文献】 [1]金晨慈,蒋欢欢,蒋龙翔.2004-2008 年下呼吸道医院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20(07):1028-1030. [2]文细毛,任南,吴安华等.全国医院感染监控网医院感染病原菌分布及变化趋势[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21(02):350-355. [3]雷鸿斌,范文,黄娥等.ICU下呼吸道感染的革兰阴性杆菌耐药性调查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21(04):806-807. [4]杨玉霞,栾斌,马丽娜.2000-2010年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构成变迁及耐药性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21(16):3509-35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