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2012年儿童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细菌病原学监测分析
儿童急性下呼吸道病毒感染的检测与分析的开题报告

儿童急性下呼吸道病毒感染的检测与分析的开题报
告
一、选题背景
儿童急性下呼吸道病毒感染是影响儿童健康的常见疾病之一,病因多样,临床表现复杂,包括流感病毒、腺病毒、冠状病毒、副流感嗜血杆菌等。
在儿科医疗中,面对病毒流感之类的病原菌,正确的检测方法和早期干预治疗非常重要。
因此,对儿童急性下呼吸道病毒感染进行检测与分析,有助于了解疾病的发病机制,提高临床医师的诊疗效果,减少病情的恶化,缓解家长的焦虑和担忧。
二、研究目的
1.建立儿童急性下呼吸道病毒感染的检测方法。
2.分析不同儿童年龄的病原体分布,为临床诊疗提供依据。
3.探讨影响儿童急性下呼吸道病毒感染的因素,提高病情的预防控制水平。
三、研究方法
1. 现场调查法:到医院、幼儿园院校等儿童集中的地方进行病例调查,包括患病情况、临床症状、年龄、性别、治疗方式及效果等。
2. 基础检测法:采用PCR法检测不同病原体在不同儿童年龄组中的分布情况,包括流感病毒、腺病毒、冠状病毒、副流感嗜血杆菌等。
3. 统计分析法:使用SPSS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探讨影响儿童急性下呼吸道病毒感染因素的相关性,包括儿童年龄、季节、气候、环境、生活习惯等等。
四、预期成果
本次论文研究将建立一套完整的儿童急性下呼吸道病毒感染的检测方法,为临床医师诊疗提供更加科学和准确的依据和支持。
同时,分析不同儿童年龄的病原体分布和影响因素,将有效地提高本病的预防和治疗水平,并为下一步研究提供有力数据支持。
下呼吸道感染患儿的细菌学检测分析

染诊断主要以临床症状 、 体征和结合 x线 检查进行诊 断 - 。为 了解 sJ 下 呼吸 道感 染 的病 原 菌 及 其 耐 药性 2 bh
特点 , 笔者 对其 进 行 了痰 液 细 菌 学 检 测 , 临 床 合 理 用 为 药 提供 依据 , 现将 结 果报道 如下 。 1 资 料 与方法 11 一般 资料 . 选择20 0 9年 1 0月至 2 1 00年 7月 在儿 科 ( 州市 中心 医 院 ) 院确 诊 为 下 呼吸 道感 染 的患 达 住
・
71 ・ 4
JunlfCii l n xe m na Mein o. 1 N . Ma .0 2 o ra l c dEpr etl dc eV11 , o9 o na a i i y2 1
下 呼 吸道 感 染 患儿 的 细 菌 学检 测 分 析
张保伦 ( 州职 业技 术 学院免 疫 学及 病 原微 生物 办公 室 四川 达 州 6 5 0 ) 达 300
势及 药物敏感性 的变化 , 合理用药 , 以减 少耐药茵的产 生。
【 关键词 】 儿童
下呼吸道感染
病原 菌 耐 药性
下 呼 吸 道 感 染 是 儿 科 常 见病 , 感 染 性 疾 病 的首 莫西 林 、 居 氨苄青 霉 素/ 巴坦 、 孢 呋 辛 纳 、 孢 哌 酮 均 舒 头 头 位 。近 年来 , 随着 环 境 的 改 变 和抗 生 素 的广 泛 使 用 , 主 较敏 感 。见表 2 。 要致 病 菌发 生变 异 , 菌耐 药 日趋严 重 。病 原 学诊 断是 细 指导临床用药的重要依据… 。目前对小儿下呼吸道感
儿 32例。男性 25 , 9 0 例 女性 17例 ; 岁 7 8 ≤1 5例 , 3 2— 岁 16例 , 5 4—6岁 10例 , 1 6—1 4岁 5 1例 ; 气 管 感 染 支 26例 , 炎 10例 , 腔 积 液 5 1 肺 2 胸 3例 ( 括 液 气 胸 1 包 5 7 9. 1 9 4. 0 阿莫西林 例 ) 肺不 张 3例 。 , 4 8 5. 5 1 . O 氨苄青霉素/ 舒巴坦 12 标本 采 集与检 测方 法 于入 院当 天患 儿 咳嗽后 无 头孢呋辛纳 . 8 4 O. 8 . 16 0 8 9 2. 8 . 63 1 1 7. 菌操作吸取鼻咽深部分泌物及痰液 , 将合格标本置于装 头孢他啶 O 3 5 . O 头孢哌酮 有 2~3m .% 氯 化 钠 溶 液 的无 菌 试 管 中即 刻送 检 。 丁胺卡那霉素 l 9 0 1 6 O. 7 3 . 2 6 0. 0 O 1 7 6. 将 痰液 接 种 于 5 绵羊 血 琼 脂平 板 及 流感 嗜血 杆 菌平 亚胺培南 % 59 . 2 . O 6 1 . 12 环 丙 沙 星 板, 分别 置 3 ℃ 和 3 o 、% C 的孵 箱 中培养 1 2 5 7C 7 O 8— 4 h 。菌株 鉴定 、 物 敏感 试 验 采 用 法 国生 物 一梅 里 埃公 药 3 讨论 司生产 的 A B xrsinI 一3 T E pes D 2细 菌 鉴 定 仪 及 A B G o T 近 年随着 抗生 素 的广泛应 用 和介 入 性操 作 的增 多 , 5 药敏分析仪 。用标准菌株大肠埃希菌 A C 292 T C 52 、 下呼吸道感染致病菌发生了变化 。不合 理联合 或大剂 金黄色葡萄球菌 A C 293 铜绿假单胞菌 A C 28 3 T C 52 、 T C 75 量使用抗菌药物治疗引起细菌耐药菌株增加 , 及时检测 做 质量保 证 。 下 呼 吸道感染 致 病 菌 及其 耐 药 情 况 对 指 导 临 床合 理 选 2 结 果 用抗生素有重要意义- 。同时要求临床医生及时采样 , 3 J 2 1 病原菌检 出情况 32例患儿 中, 检出致病菌 . 9 共 并 了解 本地 区病 原菌 的流行 趋势 及 药物 敏感 性 的变化 , 16 , 中革 兰阳性菌 4 2株 其 0株 , 3 . % ; 占 17 革兰 阴性菌 合理用药 , 以减少耐药菌的产生。 8 株 , 6 . %。下呼吸道感染患儿病原菌 主要 以革 6 占 83 本 文病 原学 检 测发 现 / L 呼吸 道 感 染 以革 兰 阴 bJ 下 兰阴性菌的肺炎克雷伯菌、 大肠埃希菌感染为主 , 其次 性菌为主 , 以肺炎克雷伯菌分离率最高。其次为大肠埃 是革 兰阳性 菌的肺炎链球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较 希菌 , 鲍曼不动杆菌。革兰阳性菌以肺炎链球菌分离率 多 。分布情 况见 表 1 。 最高 , 其次为金黄色葡萄球菌 , 表皮葡萄球 菌。同时发 22 药敏试验结果 3 . 种革兰阴性菌药敏试验耐药率 如表皮葡萄球菌、 口 分析显示 : 肺炎克雷伯菌对头孢他 啶、 头孢 呋辛纳耐药 现许多条件致病 菌已成为病原菌 , 率最高 , 其次是 阿莫西林 、 氨苄青霉 素/ 巴坦 ; 舒 大肠埃 腔厌 氧链球 菌 等 。3种 革 兰 阴性 菌 药 敏 试 验 耐 药 率 分 亚胺培 希菌对头孢他啶、 头孢呋辛纳耐药率最高 , 其次是环丙 析显示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对头孢哌酮、 鲍曼不动杆菌仅对头孢他啶、 丁胺卡那 沙星、 阿莫西林 ; 鲍曼不动杆菌对丁胺卡那霉素、 头孢他 南耐药率较低 , 亚胺培南 、 环丙沙星有耐药性 。说明喹诺酮类 、 碳 啶、 亚胺培南有耐药现象 。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 霉素 、 氨基糖甙类抗生素对肠杆菌科细菌具有良好 对头孢哌酮、 亚胺培南耐药率较低 , 鲍曼不 动杆菌对 阿 青酶烯类 、
2010-2012年度儿童下呼吸道感染的病原菌及耐药性分析

论
著
C h i n a & F o r e i g n M e d i c a l T r e a t m e n t
日固 ● ■ ■ ■ 瞄 篁 - ■ ■
2 0 1 0  ̄2 0 1 2 年 度儿童 下呼吸道感染 的 病 原菌及耐药性 分析
余 春 梅 周 爱 华 张 丽 陈 静 王成 秀
感 。 结论 该地 区儿童下 呼吸道感染 的病原 菌以 G 一 菌为 主 , 且对常用抗生素有不 同程度 的耐药 , 提 醒临床医生应依据药敏 试验结果合理 选择抗 菌药物。 【 关键词】 儿童 ; 下呼吸道感染 ;致病 菌; 药物敏感试验 ; 耐药性 【 中图分类号】R 7 2 0 7 4 2 ( 2 0 1 3 ) 0 9 ( b ) - 0 0 4 3 — 0 2
儿童下呼吸道感染1523例细菌病原分析

( .%)革 兰阴性杆 菌(9 1%) 最常见的是大肠埃 希茵(88 , 85 ; 5.4 , 1 .%) 流感 嗜血杆菌(19 , 1.%)肺炎克雷伯茵(01 ; 1 .%) 真菌类
( .%) 34 。肺炎链球 茵, 流感嗜血杆菌随年龄增长而感染率逐渐升 高, 炎链球 茵感 染率 >1 肺 岁惠儿与 <1 岁忠儿之 间有 非
【 键词 】 下呼吸道感染; 关 儿童 ; 菌耐药 细
【 中图分类号】 R7 . 56 2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 4 51 070.1 0 - 0( 0)1 0 0 00 2 05 2
儿童 细菌性急性下 呼吸道感染 (ctl e sit- au wre ro eo rp a r atn codA R I 占重要地位 。 该地 区 A R yr f tn ,L Ts tc ie i ) 了解 L—
菌 属 n %) ( 荫 属
^( %)
n %) (
道感 染诊 断按文献 的诊 断标准[ 。 1 ]
12 方法 .
匍司围属 金黄色葡萄球菌
表 皮 葡萄 球 菌
非发酵细菌 1o 85 铜绿假单胞菌 3( .)
7 (.) 荧 光假 单 胞 菌 247
121 标本采集 : A R I住 院的患 儿进行痰培养 , .. 对 L Ts 于 入 院当天 或第 2天 行痰 液 采集 。采集 方 法 有两 种 , <5
维普资讯
四川 医 学 20 07年 1 第 2 ( 1 ) ScunM d a ore 20 . +8 N . 月 8卷 第 期 i a ei l aad,07 %z2 。 o 1 h c J
・ 05 1 ・
儿 童下 呼吸道 感染 12 例 细菌病原 分析 53
苏州地区住院儿童下呼吸道感染的病原菌分布

苏州地区住院儿童下呼吸道感染的病原菌分布李萍;孙秋凤;陈正荣;季伟;严永东【期刊名称】《儿科药学杂志》【年(卷),期】2014(20)9【摘要】目的:探讨苏州地区住院儿童下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的病原菌分布情况。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3月至2012年12月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收治的毛细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大叶性或节段性肺炎、间质性肺炎、哮喘急性发作患儿的肺炎支原体及其他病原检测情况。
结果:(1)毛细支气管炎的病原检出率依次为呼吸道合胞病毒(33.27%)、肺炎支原体(15.21%)、人类偏肺病毒(11.37%)、人类博卡病毒(4.92%)、副流感病毒-3(4.34%);(2)支气管肺炎的病原检出率依次为肺炎支原体(26.05%)、肺炎链球菌(14.72%)、呼吸道合胞病毒(8.32%)、流感嗜血杆菌(5.81%)、人类偏肺病毒(5.77%);(3)大叶性或节段性肺炎的病原检出率依次为肺炎支原体(52.25%)、肺炎链球菌(12.72%)、人类博卡病毒(5.87%)、人类偏肺病毒(4.70%)、呼吸道合胞病毒(2.94%);(4)间质性肺炎的病原检出率依次为肺炎支原体(39.15%)、呼吸道合胞病毒(23.64%)、腺病毒(6.98%)、人类博卡病毒(3.49%)、肺炎链球菌(3.49%);(5)哮喘急性发作病原检出率依次是肺炎支原体(30.81%)、肺炎链球菌(15.01%)、呼吸道合胞病毒(13.15%)、人类偏肺病毒(10.09%)、流感嗜血杆菌(5.71%)、人类博卡病毒(3.05%)。
结论:肺炎支原体感染是儿童下呼吸道感染的重要病原,分别是引起大叶性或节段性肺炎、间质性肺炎、支气管肺炎最常见的单一病原,也是引起毛细支气管炎、哮喘急性发作仅次于病毒的第二常见病原。
【总页数】4页(P33-36)【关键词】儿童;下呼吸道疾病;肺炎支原体【作者】李萍;孙秋凤;陈正荣;季伟;严永东【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市立医院;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25.6【相关文献】1.某地区呼吸内科住院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药敏情况分析 [J], 陈婉华;邓秋连2.苏州地区儿科急性下呼吸道感染住院儿童病毒病原学回顾性研究 [J], 胡剑;赵凯;朱颋3.住院儿童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J], 濮晓霞4.2008至2012年苏州地区住院患儿下呼吸道感染细菌病原学分布及耐药性分析[J], 孙秋凤;陈正荣;黄莉;朱灿红;王宇清;王美娟;季伟;陶云珍;严永东5.遵义地区5岁以下儿童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分布 [J], 汤正珍;杨琪;谭宗平;岳春;唐永恒;赵兴艳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儿童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病毒病原学分析

儿童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病毒病原学分析作者:叶辉张春丽刘喜陆必森来源:《中国实用医药》2012年第23期【摘要】目的分析儿童急性下呼吸道感染(Acute low er respiratory infection,ALRTI)病毒病原学特点。
方法我院自2009年1月至2012年1月收治的ALRTI患儿共1045例。
采用逆转录方法检测呼吸道合胞病毒(RSV)、鼻病毒(RV)、甲型流感病毒(IFA)、乙型流感病毒(IFB)、副流感病毒(PIV)1~4型、偏肺病毒(hMPV)、腺病毒(AdV)、冠状病毒(HCoV)、肠道病毒(EV)、博卡病毒(HBoV)。
分析各病毒检出情况,病毒感染与年龄的关系,以及病毒感染与季节的关系。
结果①儿童下呼吸道感染病毒检出以,,,,,,,,,。
②病毒感染阳性率6月至1岁,岁,>5岁岁,月。
病毒感染与年龄的关系具有统计学上的显著性意义(P【关键词】急性下呼吸道感染;儿童;病毒病原Analysis of viral pathogens of acute lower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 among childrenYE Hui,ital of Baoan District of Shenzhen city 518000,China【Abstract】ObjectiveTo Analysis of virul pathogens of acute lower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infection(ALRTI)in our department from January 2009 to January 2012, all cases were given reverse transcription to detect the virus of RSV,RV,IFA,IFB,PIV1~①The detection rate of the lwer n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6%),,,,,,,,②The masculine rate of virus and ag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P【Key words】Acute lower respiratory infection; Child; Virul pathogens作者单位:518000深圳市宝安区妇幼保健院儿科(叶辉刘喜陆必森),新生儿科(张春丽)急性下呼吸道感染(ALRTI) 是儿童临床多发病、常见病,是导致5 岁以下儿童死亡的最常见原因[1],病毒感染是引发ALRTI的主要病原体,本组研究回顾性分析我院近年收治的ALRTI,对其病毒病原学特点分析如下。
小儿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的病原体检测与临床分析

牵 引疼 痛缓 解试 验 ,颈旋转 诱发疼 痛试 验 ,可作为 慢性 咽炎继 发上
颈椎不 稳定症 的筛 选试验 ,阳性 者再 进行摄 片 ,侧位可 显示C 2 — 4 椎 体 前软组织 影增厚 。 咽炎继 发上 颈椎不稳 定症 ,早期治疗 效果好 。持续性 咽炎对上颈
椎 的结 构产 生不 良的 影响 。限制 颈椎活 动治疗 有效 。利 于炎症 的消
引或H a l o v e s t ,作者认 为采用颈托 并嘱限制颈椎旋转 的方 法可达到有
效 的治疗 。理 由是维持上颈椎稳定性 的软组织连续性 并不像外伤性上 颈椎脱位 那样遭到破环 。
腹为 界分为 颈外 侧上深淋 巴结和颈外侧 下深淋 巴结 两群 。上颈椎椎 前
的软 组织淋 巴注入 咽后淋 巴结 ,再汇人 颈外侧深淋 巴结 。咽扃挑体所 属淋 巴结位于乳 突与下领 骨升支之 间的深 处 。下颌 角淋 巴结属 颈外 侧 上深 淋 巴结 ,位 于二腹肌 后腹的后方 ,面静脉注入 颈内静脉交角处 ,
和 治疗 ,降低小 儿病死率 。为 此本文将对 我 ̄ , 2 O l 1 年3 月 ̄2 o 1 2 年3 月期 间收治的1 9 2 例A L R I 患儿行病毒检 测,现将 结果 报道如 下。
菌、肺炎支原体等,准确检测呼吸道感染病原体,有利于为临床诊断
1资料 与方 法
由于环 枕之 间及 环枢 之 间缺少 椎 间关节 ,实 际相邻椎 骨 之间 并
根 的刺激 及压 迫症状 。 ] , 即炎 性肿胀 直接 刺激枕 大 、耳后神 经引 发 头 颈痛 。 C 1 - 4 神 经 的疼痛分 布 区域在 颅后 、枕后 、颞 部 、上 颌部 、乳 突 部 、颈肩部 。当颈旋 转 、压迫c 2 棘 突 、头前 下倾 斜时 ,疼痛产生 或加 重 。疼痛常与上 感引发 的症状 及神经 内科的表现混淆 。颈前屈诱 发疼 痛试 验 ,颈牵引疼 痛缓解 试验 ,颈旋转诱 发疼痛 试验 ,S P u r l i n g 试验 阳性 可与中枢性头痛鉴别 。
儿童急性下呼吸道感染7种常见病毒检出情况分析

儿童急性下呼吸道感染7种常见病毒检出情况分析郭黎英【期刊名称】《中国社区医师》【年(卷),期】2014(000)017【摘要】目的:探讨急性下呼吸道感染患儿7种常见病毒检出情况。
方法:2012年4月-2013年4月收治急性下呼吸道感染患儿1361例,采用直接免疫荧光法对其鼻咽深部分泌物标本7种常见病毒进行检测,分析检测结果呈阳性的患儿年龄构成和感染情况。
结果:本次研究患儿中7种常见呼吸道病毒检测呈阳性341例,阳性率25.05%。
不同性别患儿间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53);其中PIVⅢ病毒的感染例数最多(128例),其次为RSV病毒感染(122例)。
单种病毒感染和混合病毒感染的患儿当中均为PIVⅢ病毒感染率最高,其次为RSV病毒。
年龄≤3岁组检测阳性率明显高于4~7岁组和≥8岁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PIVⅢ是本地区儿童呼吸道疾病感染的首要病原,该病在≤3岁婴幼儿中发病率最高,且多合并其他病毒感染。
【总页数】2页(P116-117)【作者】郭黎英【作者单位】458030河南省鹤壁市人民医院检验科【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南通地区2014年急性下呼吸道感染儿童常见病毒病原学分析 [J], 苏建友;孙宝兰;沈荣春;宋红花;倪红兵;杨春兰2.昆明地区患儿急性下呼吸道感染常见病毒抗原检测分析 [J], 冯星星;樊茂;奎莉越;周百灵3.儿童急性下呼吸道感染642例常见病毒流行病学分析 [J], 周虹;邹洪兴;黄明德;周辉4.中山地区6822例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7种常见呼吸道病毒检出情况分析 [J], 黄军; 杨海霞; 童辉纯5.住院儿童常见呼吸道病毒抗原检出情况分析 [J], 罗丽;龙博文;陈小金;刘洪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7~2012年儿童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细菌病原学监测分
析
摘要:目的了解儿童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的流行特征。
方法采用ATB Expression ID-32细菌鉴定仪进行菌株鉴定。
结果2007~2012年共分离细菌1570株,阳性率26.7%。
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鲍氏不动杆菌居前5位;鲍氏不动杆菌有增加趋势(χ2=19.43,P关键词: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儿童
儿童急性下呼吸道感染包括支气管炎、毛细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等疾病,是我国儿童住院的最常见原因。
在发展中国家,儿童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病原体以细菌多见,而不同区域、不同年代病原菌的种类分布不同。
现将本区域2007年1月~2012年12月急性下呼吸道感染住院患儿细菌病原学监测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07年1月~2012年12月在我科住院、年龄1月~14岁、无营养不良及先天性心脏病等基础疾病的所有急性下呼吸道感染患儿。
1.2方法
1.2.1痰液标本采集患儿于入院后应用抗生素前,使用上海上医康鸽医用器材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一次性吸痰管配痰液收集器,在无菌操作下经气管负压抽取痰液标本进行细菌培养。
1.2.2菌株鉴定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ATB Expression ID-32细菌鉴定仪进行菌株鉴定,同一患儿同一痰液标本分离到2种或以上细菌时只采用优势菌,流感嗜血杆菌未做菌株鉴定,不收集厌氧菌、真菌。
质控菌株为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 25923、肺炎链球菌ATCC
49619、大肠埃希菌ATCC 25922、铜绿假单胞菌ATCC 27853。
1.3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 11.5统计软件,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2 结果
2.1基本情况2007年1月~2012年12月共收治急性下呼吸道感染5889例,男性3994例,女性1895例;3岁467例。
1570例细菌培养阳性,阳性率26.7%。
2.2病原菌种类、构成1570株细菌中革兰氏阳性菌726株,占46.2%;革兰氏阴性菌844株,占5
3.8%。
居前5位的细菌依次为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和鲍氏不动杆菌。
2.3主要病原菌年份分布各年份比较,肺炎链球菌和大肠埃希菌分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4.71和10.01,P>0.05),金黄色葡萄球菌分离率2008年和2009年较低(χ2=17.67,P2.4主要病原菌季节分布各月份比较,肺炎链球菌和大肠埃希菌分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1.19和10.60,P>0.05),金黄色葡萄球菌分离率7~10月份较低(χ2=2
3.56,P0.05),3 讨论
本次监测结果显示,居前5位的病原菌依次为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和鲍氏不动杆菌。
这种病原菌的分布和构成与华春珍等报道的主要病原菌为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以及张秀红等报道的主要病原菌为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鲍氏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所不同。
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不同年份分离率有所不同,鲍氏不动杆菌感染有增加趋势。
说明儿童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的分布和构成因不同地区、不同时期、不同经济生活条件而存在差异,在选择治疗药物时应充分考虑本区域主要病原菌的流行情况。
季节分布显示,主要病原菌散在分布于各月份,但金黄色葡萄球菌分离率11月~4月较高,肺炎克雷伯菌分离率7~10月份较高,鲍氏不动杆菌分离率6~10月份较高,说明儿童在寒冷季节较易受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而在炎热环境中较易受肺炎克雷伯菌和鲍氏不动
杆菌等细菌感染。
文献报道肺炎链球菌在托幼儿童中携带状况呈现12月~3月为高的季节性分布,但本次监测肺炎链球菌与其季节性分布并不一致,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尚不明确。
年龄分布显示,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感染以1岁以内多见;肺炎链球菌感染以1~3岁年龄段最高,为1~3岁和3岁以上年龄段的首位病原菌。
1岁以内婴儿由于正常菌群尚未很好建立,皮肤黏膜的屏障功能低下,同时产生特异性IgM的能力又不足,导致易受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等肠杆菌科细菌感染;而1~3岁的幼儿,由于来自母体的特异性IgG逐渐消耗,而自身的抗体尤其是IgG的某些亚类如IgG2在2岁以内增长极慢,同时2岁以后幼儿又面临入托问题,而托幼儿童肺炎链球菌带菌率较高,导致易受肺炎链球菌感染。
综上所述,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和鲍氏不动杆菌是儿童急性下呼吸道感染主要病原菌,鲍氏不动杆菌有增加趋势。
在经验性治疗儿童急性下呼吸道感染时应充分考虑本区域主要病原菌的流行情况,同时注意儿童年龄因素。
编辑/苏小梅
感谢您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