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少功与张承志的散文比较

合集下载

论新时期城市书写的“瘟疫”话语及意义——以张承志和韩少功为中心

论新时期城市书写的“瘟疫”话语及意义——以张承志和韩少功为中心
批评论坛
论新时期城市书写的
“瘟疫”话语及意义
——以张承志和韩少功为中心
颜水生
2016 年 6 月 24 日,英国公投决定退出欧盟,这个
1978—1980 年也可以看作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转事件必将欧洲一体化和世界全球化进程产生冲
折点。1978 年,张承志在《人民文学》杂志发表了《骑
击。英国脱欧事件也说明了世界全球化进程中也存
现代的悖论是现代性最为核心的悖论,甚至可以断
之作,然而,张承志的《骑手为什么歌唱母亲》和《刻在
言,
“完全现代的生活是反现代的”,
“最深刻的现代性
心上的名字》两部小说在新时期文学的起源中也具有

必须通过嘲弄来表达自己” 。1978 年 12 月,中国领
不可忽视的意义。张承志在这些小说中都提到了两
导层作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手为什么歌唱母亲》,该小说与刘心武的《班主任》同
在着抵制全球化的强大力量,在人类现代性发展过程
时获得第一届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1978 年 12 月,张
中也存在着反现代的强大力量。在全球化时代,现代
承志又创作了小说《刻在心上的名字》。
《班主任》被认
与反现代的矛盾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矛盾,现代与反
为是“伤痕文学”的开山之作,也是新时期文学的发轫
市,也就是张承志所说的“城市正在肆虐”。张承志把
城市看作是现代文明的代表,特别强调了城市对古代
游牧文明和农业文明的破坏,在现代文明与古代文明
的冲突中,张承志看到了现代文明巨大的破坏力量,
他指出:
“没准现代和古代的区别,就是现代五十年的
速度,能够与古代的十个世纪相比。”⑧张承志认为现
代城市不仅破坏了河西走廊的生存原理,也破坏了河

中国当代文学第3阶段练习题答案,答案在最后

中国当代文学第3阶段练习题答案,答案在最后

江南大学现代远程教育第三阶段练习题答案,答案在最后考试科目:《中国当代文学》(新时期文学)(总分100分)学习中心(教学点)批次:层次:专业:学号:身份证号:姓名:得分:一、填空(每空1分,共10分。

)1、被舒婷称为“童话诗人”的是()。

2、蒋子龙在《乔厂长上任记》《燕赵悲歌》等作品塑造的一系列改革者形象被称为()家族。

3、1985年因大量的文学思潮和文学实验的涌现而被称为()。

4、1997年《白鹿原》获得了()奖。

5、“陈奂生系列小说”包括《》、《陈奂生上城》、《》、《陈奂生转业》等。

6、新时期现实主义话剧的代表作是李龙云的《》。

7、马原的《冈底斯的诱惑》、《虚构》等小说在叙事层面的革命,被吴亮称为(“”)。

8、余华小说《》的发表是其由先锋向世俗转变的标志。

9、方方的《风景》和池莉的《》都问世于1987年,是“新写实小说”的两部开山之作。

二、在给出的人物后填出其所在作品的篇目及其作者(每题2分,共10分。

)1、王一生()()2、岳之峰()()3、邬世保()()4、胡玉音()()5、陆文婷()()三、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

)1、《魔方》2、新历史小说3、文化散文4、探索剧四、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

)1、简析《人生》中的高加林这一人物形象。

2、简析高行健《野人》的艺术特色。

3、简述新时期军旅文学的突破。

五、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

)1、结合创作谈谈新时期主潮文学的深化表现在哪些方面?2、结合文学史与具体的作品谈谈寻根文学的艺术特征及其在文坛的独特意义。

附:参考正确的答案是:一、填空(每空1分,共10分。

)1、顾城2、开拓者3、观念年4、茅盾文学5、漏斗户主、陈奂生包产6、小井胡同7、迷宫式叙述8、活着9、烦恼人生二、在给出的人物后填出其所在作品的篇目及其作者(每题2分,共10分。

)1、《棋王》阿城2、《春之声》王蒙3、《烟壶》邓友梅4、《芙蓉镇》古华5、《人到中年》谌容三、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

读韩少功的书有感

读韩少功的书有感

读韩少功的书有感读韩少功新作《日夜书》,总觉得这部小说与其他知青文学创作相比,有其独特性在,犹如同一品种的花圃里,在同种同源的烂漫群花中,这一朵,自有其靓丽打眼之处。

想来想去,就其内容而言,似乎应该是对知青一代在“知青”岁月里的复杂人性的重新审视,又是对这一代人身上深深镌刻的时代烙印和精神取向的当代凝视。

所谓重新审视,是跳出了沉痛的呻吟和愤懑的控诉的拘囿,脱离了作为一个过来人每触及那个时代话题便不免沉湎其中激情燃烧不能自拔的狭隘思维,以似乎更加理智的思索,更加冷峻和俯视的眼光,夹带着甚至有些嘲弄的语气,去重新剖析那一代人当时的生存困境和心灵困惑。

所谓现实凝视,是在对历史重审的基础上对当代生活的观察、再现、思索,是“聚焦知青的当代命运”,将知青一代人的当代现实生活放在历史的延伸线上进行极具深度的精神解剖。

将二者联系起来看,就是将知青一代人的过去时和现在时连贯起来,再现其生命流程的全貌,前后承续,血肉相连,书写知青一代的生命史,精神史。

韩少功曾说这部小说“写了一些可能让我们难堪的东西。

”这难堪,也许就是诱发作者对历史伤疤和其深远影响力重新审视并且给以辛辣嘲讽和冷静解剖的诱因。

小说上来第一句,“多少年后,大甲在我家落下手机,却把我家的电视遥控器揣走,使我相信人的性格几乎同指纹一样难以改变。

”这开篇第一句,总让我们想起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那奇峰陡起的开篇之语:“许多年之后,面对行刑队,奥雷良诺·布恩地亚上校将会想起,他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下午。

”这一句,是在经典著作上的化用,还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的信手拈来?我相信,一定是作者苦苦寻觅的结晶。

无论如何,其“先锋派”风格和“寻根”的背影,却是上来即露端倪,也显示了其小说创作思想和风格、手法的连续性。

这一句最引起我们注意的是,开篇就把人物的过去时和现代时联系起来,把人物性格前后连贯的必然性揭示出来,为整部小说的旨归和趋向定了基调,那就是审视过去,凝视当下,穿越时空,透视灵魂。

第八章第六节:张承志韩少功莫言

第八章第六节:张承志韩少功莫言

二,张承志主要作品简介
小说集:《老桥》《北方的河》《错开的花》 《奔驰的美神》《神示的诗篇》等 散文集:《绿风土》《荒芜英雄路》《清洁的精 神》《牧人笔记》《鞍与笔》等。 长篇小说:《金牧场》《心灵史》等。 小说《骑手为什么歌唱母亲》《黑骏马》《北方 的河》分别获得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 1982年、1984年的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
张承志的新作
张承志花了六个月 游历西班牙和摩洛哥, 写成了这部情感浸透 的笔记。文字犀利深 刻,思想的激烈表达, 处处显露出“张承志 式”的批判的立场与 锋芒。
《聋子的耳朵》
“或者是因为有一种认为大 街上匪患滚滚的心理,所 以本来是流水茶饭,我却 敏感而警觉,好像随时准 备拔出匕首,刺入无影之 中的敌腹。在一个失聪的 年代,一切判断的根据, 只是‘内在的听力’。也 就是说,拒绝强制灌输塞 入耳朵的喧嚣声响,用人 的另一种本能,去听取茫 茫沉默中的哑语本音。”
一张承志生平简介张承志生于1948年回族人籍贯山东1967年毕业于北京清华附中1968到内蒙古草原插队1972年入北京大学历史系学习1975年毕业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工作1978年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专攻北方民族史及蒙古史专业1981年毕业后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工作
第八章 80年代小说
第六节 张承志 莫言 韩少功
《心灵史》的希望
“中国的回民是被中国文化养育的最贫 穷的儿子,他们所代表的是一种信仰的中 国人,他们用自己的牺牲为代价,贡献了 新鲜的血液。只要这种信仰精神坚持于国 民,迟早会以某种形式使中国文明丰富; 只要十亿汉族有理想主义和信仰精神,回 民就会获得被理解的可能。”
四,张承志小说的艺术特征。
张承志小说的诗化特征。
“种的退化”

中国当代文学专题

中国当代文学专题

《中国当代文学专题》期末复习题及答案专题七一、单项选择题1.从1979到1980年间开始的“意识流”小说尝试创作中,《我是谁》的作者是(B)。

A.王蒙B.宗璞C.张洁D.茹志娟2.1984年,马原发表了一篇标志着先锋小说形式实验开端的小说(C)。

A.《冈底斯的诱惑》B.《虚构》C.《拉萨河的女神》D.《西海无帆船》3.《奔丧》、《瀚海》和《极地之侧》等先锋小说的作者是深受马原影响的(B)。

A.格非B.洪峰C.苏童D.余华4.曾引起广泛关注先锋小说还有格非的(D)等。

A.《妻妾成群》B.《罂粟之家》C.《访问梦境》D.《褐色鸟群》5.最能体现“马原体”特征的作品是(C)。

A.《拉萨河的女神》B.《上下都很平坦》C.《冈底斯的诱惑》D.《西海无帆船》6.残雪先锋创作的起点是(B)。

A.《突围表演》B.《山上的小屋》C.《思想汇报》D.《黄泥街》7.余华开始先锋小说创作的标志是1987年发表的(A)。

A.《十八岁出门远行》B.《西北风呼啸的中午》C.《四月三日事件》D.《一九八六年》8.余华仿武侠小说的作品是(D)。

A.《一九八六年》B.《难逃劫数》C.《四月三日事件》D.《鲜血梅花》9.福贵这个人物形象出自小说(D)。

A.《在细雨中呼喊》B.《兄弟》C.《许三观卖血记》D.《活着》10.大致从90年代中期开始,余华陆续写下了一系列文学笔记。

其中主要有(A)等。

A.《内心之死》B.《虚伪的作品》C.《死亡叙述》D.《许三观卖血记》二、多项选择题1.从1979到1980年间开始尝试“意识流”小说创作的作家主要有茹志娟(ACD)等。

A.王蒙B.宗璞C.张洁D.余华2.王蒙“意识流”小说中最为典型的“老六篇”是指《夜的眼》、《海的梦》和《风筝飘带》(ABC)等。

A.《蝴蝶》B.《春之声》C.《布礼》D.《我是谁》3.马原先锋小说形式实验的作品主要有(BCD)等。

A.《现实一种》B.《拉萨河的女神》C.《冈底斯的诱惑》D.《西海无帆船》4.余华的先锋小说主要有(ABC)等。

思想着的自我——韩少功的写作观念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启示

思想着的自我——韩少功的写作观念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启示

声,而按照英国艺术批评家赫伯特·里德在 《艺术
类群特征,但考虑到当时的写作背景,这是对小说
的真谛》 中的观点,任何好的艺术,“总是包含着一
过于贴近现实、写作缺乏想象力的一种反抗,它的

定的奇异性” ;能否包容和善待这种“奇异性”,
7
革命意义不容忽视。“实”是小说的物质基础,但太
是判断精神自由度的重要标准。现在很多人怀想 20

发表了著名的文学宣言 《文学的“根”》 。在此之
前,韩少功发表过两个中篇、二十几个短篇,还有
一些创作谈,这些文字更多是为他 1985 年后的写作
识流手法或荒诞派戏剧被模仿,而是在于作家开始
去争得“人人都有被了解的权利”,这也是文学艺术
何以在 20 世纪七八十年代能深度参与社会变革的内
在原因。艺术革命的终极目的是人的革命,人的观
应理性”,“现代文学就始于对个别的我的肯定” ;
利,这对于艺术而言,就是最好的时代。真正的艺
也就是说,抽象掉个别的“我”,过度张扬理性、普
术是从人群中出走,是从时代最为响亮的合唱声中
遍的“我”,文学性就会遭到怀疑。事实上,韩少功
辨认出那些细小、微弱的声音,并试着放大这种声
的写作一直都存在这方面的争议,过于清晰的理性
尽管每个作家都会受时代的局限,时代共有的
度的现代风格,这个风格至今还在变化和生长之中。
粗糙和简陋,身处其中的个体是无法超越的,尤其
韩少功作为现代作家的形象是如何建构的?这
是语言的积习,更是难以逃避,如韩少功在 《马桥
个问题值得追问。按他自己所说,他和同代其他作
词典》 中所说:“语言的力量,已经深深介入了我们
音。马克·吐温说,每当你发现自己和大多数人站

韩少功散文读后感两篇

韩少功散文读后感两篇韩少功,笔名少功、艄公等。

湖南长沙人。

1974年开始发表作品。

早期代表作品有《月兰》、《西望茅草地》等,另与人合作完成传记《任弼时》。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韩少功读后感两篇,希望大家喜欢。

韩少功散文读后感1我不是一个会欣赏文学的人,可是韩少功的《我心归去》却使我产生了共鸣。

上大学时,离开了我一出生就生活的地方,心里空空的,大学的生活就像在坐牢,每天按部就班的生活着,却不知道怎样打发闲暇时间。

想方设法地找乐子,谈恋爱、旅游等,可是却无法填补内心的空虚。

大学生活从来没给我留下美好的回忆。

至今,我仍能感受到大学生活的无聊、郁闷。

今天我看到了韩少功的《我心归去》,才知道为什么我那时是那么的痛苦。

正如他说的,“这个城市不属于你,除了所有的服务都要你付钱外,这里的一切声响都弃你而去,奔赴它们既定的目的,与你没有什么关系。

你拿起电话不知道要打向哪里,你拿着门钥匙不知道出门后要去向何方。

电视广播以及行人的谈话全是法语法语法语,把你囚禁在一座法语的监狱无处逃遁。

从巴黎带来的华文报纸和英文书看完了,这成了最严重的事态,因为在下一个钟头,下一刻钟,下一分钟,你就不知道该干什么。

你到了悬崖的边缘,前面是寂静的深谷,不,连深谷也不是。

深谷还可以使你粉身碎骨,使你头破血流,使你感触到实在,那不是深谷,那里什么也没有,你跳下去不会有任何声音和光影,只有虚空。

”至今,我才明白,我之所以难过是因为那不是我的故乡。

故乡有你的亲人,有你的血、泪和汗水。

我的家在乡村,有时也会报怨,它的偏僻、闭塞和愚昧,可是外出了还是想回去。

回到家,才觉得心安。

正如韩少功说的“我当然知道,我会对故乡浮粪四溢的墟场失望,会对故乡拥挤不堪的车厢失望,会对故乡阴沉连日的雨季失望,但那种失望不同于对旅泊之地的失望,那种失望能滴血。

”失失望中饱含着深情。

今天我结婚了,这里有我的家人,有我的同事,我渐渐地融入了这个城市。

这是我的第二故乡,生活在这里心里很踏实。

油纸伞的书籍

油纸伞的书籍
以下是关于油纸伞的一些书籍推荐:
1. 《油纸伞》- 韩少功:这是一部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小说,
故事发生在1941年的四川农村,讲述了一位孤独贫瘠的农妇
的生活故事。

2. 《大渡河畔:一个中国人的家族史》- 张承志:该书是一部
家族史和历史文化融合的作品,讲述了一个湖南家族在大渡河畔的兴衰沧桑,其中涉及到了油纸伞的制作与销售。

3. 《江都遗恨》- 《时代文学》编辑部编:这是一本关于油纸
伞制作技艺的专题书籍,介绍了中国江苏江都油纸伞制作的历史、技术和文化内涵。

4. 《童年的油纸伞》- 古华:这是一本纪实性的小说,通过讲
述主人公童年时期与油纸伞的故事,展示了作者对家乡、亲情、友情的独特感悟。

5. 《油纸伞下的爱情》- 马良:这是一部浪漫爱情小说,故事
背景设定在上世纪中国北方农村的异地恋情,通过油纸伞的象征性意义,探讨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之间的碰撞与融合。

请注意,以上书籍只是一些推荐,具体选择还要根据个人兴趣和阅读需求进行选择。

《韩少功》读后感(共5篇)

《韩少功》读后感(共5篇)第一篇:《韩少功》读后感他的小说和散文完全不同的风格,他的小说在追溯以前的故事,那些真善美,那些民族的过去,有不幸又有幸,《韩少功》读后感--侯新芳。

在一篇小说中用平淡的语气忧郁的叙述着那个写歌人。

他的歌被剽窃,他本人在文革中受到打击,再也无力站起来。

但是,他是一位优秀的作家。

在灵与肉的拷问中,我们看到一些悲哀,属于我们民族的。

而他的散文却在拷问现实世界。

我读他的文章,越来越发现他与我有那么多的相似点。

我也是个叛逆的人,他也是。

只不过,我叛逆家庭,他叛逆社会。

真的我们真是气息相通。

也算是找到一名知己。

虽然这样讲有些高攀。

因为我的水平实在一般。

我的世界观仅仅局限在我的地盘上,而他却在为人类着想,读后感《《韩少功》读后感--侯新芳》。

他的血是为文学而流。

他不稀罕现代主义,不稀罕西方的名词。

他认为好的文学是从自己的体内分泌出来的,而不是外加的。

他甚至鄙视工业社会下的文学,因为有一群文学博士是这样产生的。

他们从幼儿园开始念起,一直小学,中学,大学,硕士,博士,后来,他们从事文学事业。

其实我是无地自容。

因为我就是在这样的工厂下生产出的产品,而且不合格。

在他侃侃而谈时,我甚至不知好多名字,因为我的功课实在是不扎实。

就算被这样圈养了,自己还甚是不争气。

面对大师,我很羞愧。

在木木然的感觉神经的调配下感触这等丑事。

发现不了细微的文学异常,写不出有任何价值的东西。

第二篇:韩少功《爸爸爸》读后感韩少功《爸爸爸》读后感2010年本科继续教育学院学生许环杰韩少功的中篇小说《爸爸爸》以一种类似寓言的方式,通过描写一个原始部落鸡头寨的历史变迁,展示了一种封闭、落后的民族文化形态。

作品以白痴丙崽为主人公,通过对他的刻画,勾勒出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某种畸形病态的思维方式,表达了作家对传统文化的深刻反思与批判。

丙崽是一个“未老先衰”却又总也“长不大”的小老头,外形奇怪猥琐,只会反复说两个词:“爸爸爸”和“x妈妈”。

当代文学期末考试复习题

当代文学下复习要点一、名词解释1、重写文学史:“重写文学史”是80年代中后期出现的一股学术思潮,1988年,《上海文论》开辟了“重写文学史”的专栏。

以有别于传统教科书的价值体系和审美标准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已有定评的一些作家作品和文学现象,提出了某些质疑性的探询和多元化的阐释。

就其本身而言,它是对现代文学史写作的一次自觉反思,也是新时期以来文学“方法论”、“观念论”和“主体论”讨论在文学史领域的延续和深化。

2、伤痕文学:是新时期的第一个文学思潮,得名于卢新华的小说《伤痕》真正的发轫之作是刘心武1977 年发表的《班主任》;同属“伤痕文学”的重要作品还有张洁的《从森林里来的孩子》、王蒙的《最宝贵的》、从维熙的《大墙下的红玉兰》等;这些作品揭露了“文革”灾难,描述了人们在“文革”中的悲剧性遭遇及其在人们灵魂深处留下的难以弥合的内在创伤,具有强烈的情感冲击力。

3、反思文学:在"伤痕文学"兴盛之时,一批敢于思考、富有人生阅历的作家,尤其是一批因着我们党和国家在革命进程中的失误而历尽坎坷的作家,提出了现实主义深化的主张的一个文学思潮;代表性作家作品有,茹志娟的《剪辑错了的故事》、张一弓的《犯人李铜钟的故事》、高晓声的《李顺大造屋》、张弦的《被爱情遗忘的角落》、张贤亮的《灵与肉》等;作品着重对“文革”、十七年甚至更早的历史事实进行思考,从而在意识形态、国民性等方面挖掘现实问题的根源,展开对“人”的价值的思索。

4、改革文学: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许多作家开始把目光由历史拉到现实,关注现实中的改革发展,形成了风行一时的“改革文学”。

蒋子龙的《乔厂长上任记》被公认为“改革文学”的开篇之作;其他如高晓声的“陈奂生系列”、贾平凹的《鸡窝洼人家》、柯云路的《新星》等;着重表现对农村和城市改革出现的新气象的肯定,对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障碍和热点难点问题的思考,体现了作家对社会、时代的广泛思索。

5、寻根文学:进入80 年代中期,文坛出现“文化寻根”热,作家们开始致力于对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他们的创作被称为“寻根文学”;代表性作家作品有,阿城的《棋王》《孩子王》、韩少功的《爸爸爸》、张承志的《黑骏马》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神拾荒与寻根文化
——韩少功与张承志的散文比较
精神拾荒
一、
散文,关于人的本然、人的生存的可能性的言说。

人的本然与可能性的最佳融合表现为理想文化人格。

韩少功,以其智慧与思辨,给他的散文带来了独特而深刻的见解,以感悟的方式呈现的带有审美色彩的判断力,以及对于人事物的穿透才能。

他在文字中培养自己的灵魂,重建自控、自净、自救、自强理想人格的尝试和努力。

从而,形成了韩式散文的理想文化人格——精神重建。

“大体上,散文是我的思考,是理性的认识活动。

”①由此看见,韩少功的散文不是简单的生活随笔,但又是基于生活的启示。

他善于思考,常常将自己的思想渗透在文字之中,读其文章似乎是借助一双眼睛,一双能够透过文字表层,直指背后隐藏的黑暗面。

例如,在《灵魂的声音》中,他揭示出当今文坛的“无魂”状态;而《夜行者梦语》则对“后现代”做了准确的剖析和批判;又或者是《性而上的迷失》,尖锐的剖析了当代人在性问题上的种种迷误。

这样一种理性的眼光,只有以一个近乎“局外人”的姿态,才能够做到冷静地注视着身边发生的一切,而后用犀利明快、幽默调侃的文字进行阐述。

然而,面对着发掘出的问题的本质,他并不是无思想的放之任之,而是选择了一种精神方向,选择了一种生存方式和态度,以自由自在的心态,看似漫不经心的淡化笔墨,此外再加上智慧的中和,恰如其分的幽默调侃来表现严肃的主题,传达出自己的选择。

“……后来写着写着,就会有许多问题促发你去思考,而且小说有许多边角余料用不上去的,就写一些散文,而散文就需要一些思想去组织它,去保护它,这就需要思想。

”②他的启示充满着朋友式的微笑。

便是他“以出世之虚心做入世之实事”的散文写作态度。

作为一个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作家,他以宽容之心来看待一切丑恶和苦难。

心智的高远与处世的随和结合得十分自然。

这样的性情,融入文字之中,便显出了机智、冷静、客观、节制,既超越了单纯的感情层面,而又保留着适度的情感介入,浑然一体。

另一方面,他甘于宁静,甘于淡泊,重视“内美”的自我修养,对佛学的研究,使他有了平易近人、真诚宽怀、超然豁达的品格;而他作品中超越有限现实环境的视野,那种自然的挥洒、无拘无束,看似无心实则有意的别致写法,正是他超凡脱俗的人生修炼的结果。

在流行文化铺天盖地而来之际处变不惊,并及时确立了自己的岗位和视域。

从他的散文中,我们看到了作家培养自己理想中的灵魂,重建人格的尝试和努力。

二、
对于张承志而言,他的理想主义最先引起人们的关注还是小说《北方的河》,其中“我”奋力向前的勇气和信心正是对自己坚信着的理想信念的追求,是青春的灼热。

在此之后,张承志继续用手中的笔,以随笔的方式于平淡之间揭开了媚俗的世事,继续着他的理想主义者的“荒芜英雄路”。

有人说,张承志的文学创作有着鲁迅情结,其实,张承志本身就不避讳自己对鲁迅的喜爱。

《致先生书》《再致先生》《鲁迅路口》是三篇直接描写鲁迅的散文。

从文中我们不难看出二者精神上的相似之处,那是对人生处境的思考,对中
国人生存和发展的关注。

从鲁迅的弃医从文到张志承的以笔为旗,这些真正的知识分子的爱国之情、民族责任感一览无遗。

鲁迅心中“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无奈感,发展到张承志手中就转化为“当你们感到愤怒的时候,当你们感到世俗日下没有正义的时候,当你们听不见回音找不到理解的时候,当你们仍想活得干净而觉得艰难的时候——请记住,世上还有我的文学”的呐喊。

这是属于张承志的宣言。

在散文《以笔为旗》里他再度宣称:“此刻我敢宣布,敢应战和更坚决地挑战,敢竖立起我的得心应手的笔,让它变作中国文学的旗。

”这样的文字,在物欲横流的今天,无疑是一道洁净的清流。

一个人只有在思想上洁净,才会孕育出洁净的文字。

这是张承志给予我们这个浮躁的社会的理想主义、文化圣地。

我认为张承志的散文应该属于理想主义的,纯净自由,透出幽幽的忧伤,让人着实沉醉,这些心灵的文字确实掘开了我们的精神,使我们无法平静。

寻根文化
一、
作为一位寻根派作家,韩少功的“寻根文学”所关注的是现代全体国民的精神寻根问题。

他在《文学的根》中阐述道:“文学之‘根’应深植于民族传统文化的土壤里,根不深,则也难茂。

”在模式化与流行化潮流中,他坚定地听从自己心灵的声音,坚定地守护人类的精神家园。

他用文字呼唤人们在多元文化并存的现实中树立自控、自净、自救、自强的文化意识,这一文化意识也成了他散文所要重建的精神面貌。

在他的文字中,“根”是指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理。

“城市是人造品的巨量堆积,是一些钢铁、水泥和塑料的构造。

标准的城市生活是一种昼夜被电灯操纵、季节被空调机控制、山水正在进入画框和阳台盆景的生活。

” (《遥远的自然》)寥寥几句便定义出典型的城市生活,在钢筋铁泥的围绕之下,自然只会渐行渐远。

再看“手里不是冲锋枪而是计算器,身上不是迷彩服而是上班装,桌上不是军事地图而是销售帐表,前面不是铁丝网而是‘进口限额’、‘关税法案’之类所保护着的市场纵深。

一场民族之间的经济大战迟早要接火。

住这场战争中,祖国常常是投资者们的必要掩体。

”(《世界》)从中我们可以窥见当代社会文化的变化,已经从东方传统文明转向西方工业文明,这是现实的消费欲望,为此,我们不得不去追寻那些已经失落了,或者即将失落的东方文化。

可见,他不仅善于捕捉当代人的精神难点和热点,而且能够站在时代的前沿和当代人文精神的制高点,对其进行社会批判和文化透视。

又如,《多义的欧洲》具备一种全球性的眼光,一种对文明的深度警惕,对财富、现代主义等概念的深刻怀疑。

《阳台上的遗憾》写出了韩少功作为一个现代人的遗憾,面对日益大一统的文化模式和生活模式,当人类越来越与大自然疏远的时候,“这不能不使人遗憾,遗憾常常是历史进步身后寂寞的影子。

”足见韩少功所强调的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理并非是针对个体、争对单一的文化,而更多的是整个名族,甚至于整个中华。

二、
每个民族,无论其存在时间的长短、人口数量的多少,或者文明程度的高低,它的民族文学都会秉承其自身的独特性,这是各个民族固有的特质。

而对于一个作家而言,当他的内心融入生活的点滴,比如风俗习惯、地域族群、民族社会等等,他的文字自然而然会显现出一种文化的气息,一种寻根的迹象。

正如张承志
所言:“也是从那一日起,无论我走到哪里,都在不知不觉之间,艰守着什么。


作为一名回族之子,张承志的散文中不断地提及大西北、西海固、蒙古草原、新疆、中亚、蒙语、哈语、陇东河西、兰州的尔麦里、乌珠穆沁、额吉、哲合忍耶,从这些带着回族色彩的子严重,我们不难看出作者心中浓厚的民族情结。

他渴望自己的民族被世人认识、记住,总是充满热情的将读者引入他的民族之林。

如其所言:“我渐渐感到了一种奇特的感情,一种战士和男子汉的渴望皈依,渴望被征服,渴望巨大的收容的感情”(《心灵史》)。

张承志是带着填补空白的使命,带着对抗世俗日下的破败,带着洁净神圣的约定,走在他的荒芜英雄路上。

于是,他写北庄的雪景,写回民的黄土高原,写旱海里的鱼,写呜咽的马头,写金积堡,这些都是最接近自然地东西,也是凝结着他最内心的东西。

他可以平静的描写:“在苍凉的大河冬日,北方的风景一片残破”的自然之景,也可以读到“苦难社会中着的人怎样趋向宗教,再走向异端,甚至向疯痴的神秘主义迷醉的过程”(《中原迷茫》),无论是感性或者理性,是客观或者主观,我们都能感受到他心灵中的民族倾向。

就如同他在《黄土与金子》写到的,“中国回族与伊斯兰研究的可能性仅仅在于一点,那就是人民活着。

”可以说,他散文就是一种根深蒂固的民族情愫。

注: ①韩少功《韩少功散文》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8年版,第240页
②韩少功,许凤海:《韩少功访谈录》北京:博览群书2000年版
参考文献:
1、吴义勤:《韩少功研究资料》,山东:山东文艺出版社,2006年5月
2、韩少功:《韩少功散文》,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1月
3、刘会军,马明博:《关于散文写作的10个提问及回答》,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12月
4、张承志:《荒芜英雄路》,北京:知识出版社,1994年1月
5、张承志:《清洁的精神》,合肥:安徽文艺,1994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