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研究佛学的学者,将佛教传播分为三个时期,即原始佛学、部派佛学

合集下载

佛教的历史渊源

佛教的历史渊源

佛教在印度流传与发展的过程,一般分为原始佛教、部派佛教、大乘佛教等三个时期。

大乘佛教虽然是由原始、部派佛教发展而来,但是其主要思想却不同于声闻的自我解脱,而是强调以发菩提心、修菩萨行、成就无上佛果为目标。

大乘佛教兴起的时间约在公元一世纪,但是在原始阿含圣典及十二分教的“本生”、“譬喻”、“因缘”中,已显示出大乘菩萨道的内涵;而佛陀一生以弘法利生为要务,更是说明佛陀就是大乘菩萨道的实践者,只是当时的环境和众生的根机偏于声闻、缘觉,因此,当时虽然也有与佛陀风格相近的佛弟子,如舍利弗以智化导外道、目犍连以力降伏众魔、富楼那深入蛮荒布教、迦旃延与外道论议等,但大乘思想亦未能发扬光大。

到了部派佛教时期,同样有“外现声闻身,内秘菩萨行”的大德出现。

大众部一向是进步自由的,如大天便是代表人物。

其后,影响化地部、法藏部、经量部亦朝向大乘发展。

公元一、二世纪的有部论师那先比丘、世友尊者、譬喻师马鸣、胁尊者等,都具有大乘性格,他们的学说思想便成为从部派佛教演进到大乘佛教间的桥梁。

大乘佛教历经五、六百年潜移默化的过程,终于渐露曙光,综其原因,概归为四点:一、佛陀涅盘后,佛弟子随着对佛陀精神的永恒怀念,于是佛陀过去生中修菩萨行的故事便成为学习的典范。

二、部派发达时期,各部派之间对义理的阐释,意见分歧,因而加速了新思想的产生。

三、佛弟子已警觉到部派过份着重于法的分析诠释,把佛法变成保守难解的理论,因此极力摒弃,以回归佛陀重视实际生活,以人间为主的本怀。

四、佛教在印度的发展,一直受到婆罗门教的排斥,也受到南印度案达罗文化及外国希腊文化的影响,在面对外力的冲击下,佛教更力求转型以适应新时代的需要。

大乘佛教就在上述的原因之下,推动起来,新兴佛教的运动者称为“大乘行者”。

而大乘典籍也在经过数百年的口口相传,到了迦腻色迦王在位期间(七八至一二三),逐渐被记录保存下来。

后由龙树菩萨(一五○至二五○)将之整理、撰述阐扬,终于确立了大乘佛教的地位。

佛学在中国的发展

佛学在中国的发展

佛教在中国发展状况佛教是在距今2500多年前的公元前6-公元前5世纪,由释迦牟尼所创立。

佛教开始仅在中印度恒河一带流传。

到公元前3世纪古印度孔雀王朝时期,在阿育王的扶植、倡导下才开始在古印度各国广为流传。

此后,传教士到达西域(指今中亚西亚各国和我国新疆的不少地方)传教,西域不少国家、民族开始信奉佛教。

佛教在古印度的发展变化经历了原始佛教、部派佛教、大乘佛教和密教四个时期。

各个时期都曾有过辉煌,出现过不少著名宗师。

到公元13世纪,由于内部、外部的多种原因,使佛教在自己的故乡印度,仅一个世纪就几乎全部消亡了。

数以千计的佛寺被荡平,数以万计的经典被销毁,数以十万计的僧侣改宗。

直到19世纪,佛教才从斯里兰卡又传回到印度,才有所恢复,但发展甚微。

大乘教兴起于公元1世纪。

佛教最早从西域传入我国,至今已有2000年的历史。

公元前2年,西汉哀帝时,西域大月氏使者伊存到汉朝通好,曾向博士弟子景卢口授《浮屠经》,中国统治阶层始知佛经。

1998年3月,中国佛教协会会长扩大会议一致确认:“公元前2年‘伊存授经’作为佛法初传标志”。

历史上佛教界、史学界不少人士认为:东汉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派郎中蔡音等18人赴西域迎请佛法,在大月氏邀请到天竺(古印度)“沙门”(僧侣)摄摩腾和竺法兰,以白马驮载佛经和佛像到达东汉都城洛阳,最高统治层开始信奉佛,因此以公元67年作为佛教进入中国的时间。

永平十一年,东汉朝廷在洛阳城西2里处专门修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座寺院——白马寺,供两位高僧居住、翻译佛经(《四十二章经》)和传播佛教。

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佛教在统治层已有了相当的影响,并开始传到民间,这时,中国出现了第一个出家当和尚的人朱士行,他于公元260年西行求法,开西行求法之先河。

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583年),由于统治高层地需要和提倡,佛教得到很大发展,印度佛教主要派别已进入中国。

佛教经典也大量翻译过来。

史载,早在魏晋时期即译经702部、1493卷。

简要梳理佛教发展历程

简要梳理佛教发展历程

简要梳理佛教发展历程佛教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宗教之一,起源于公元前6世纪的印度。

佛教的发展历程可以概括为三个阶段:初期佛教、上座部佛教和大乘佛教。

初期佛教始于公元前6世纪的印度,创始人是释迦牟尼佛,他在菩提树下悟道后开始传授佛法。

初期佛教注重解脱苦难,强调个人修行和内心觉悟,主张四圣谛和八正道。

佛教很快在印度传播开来,并得到了许多追随者。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佛教内部开始出现分歧。

上座部佛教是佛教的第二个发展阶段,起源于公元前3世纪的印度,由阿育王时期的一个国家会议推动。

在这个阶段,佛教开始系统地组织起来,并形成了一套宗教规则和教义。

上座部佛教强调戒律和僧团的重要性,追随者应该依靠自己的努力来解脱苦难。

然而,上座部佛教的主张并不完全得到所有佛教徒的认同。

在公元1世纪初,随着佛教不断向外传播,大乘佛教开始兴起。

大乘佛教强调悲观世界和众生救度的理念,认为每个人都有成佛的潜力。

为了达到解脱的目的,追随者应该发展菩提心,追求智慧和慈悲的境界。

大乘佛教的理论和实践在中国和其他亚洲国家得到了广泛传播和发展,并深深影响了这些地区的文化和社会制度。

除了这三个主要的发展阶段之外,佛教在其发展过程中还经历了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

例如,在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1世纪期间,佛教在印度国内和国际上的发展达到高峰,成为一股重要的宗教力量。

然而,随着印度的政治不稳定和宗教分歧的加剧,佛教在印度的影响力开始减弱。

此外,佛教还面临来自其他宗教的竞争,例如印度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

然而,佛教仍然在亚洲其他地区,特别是中国、日本、韩国和东南亚国家得到广泛传播和发展。

总的来说,佛教的发展历程可以归纳为初期佛教、上座部佛教和大乘佛教三个阶段。

它不仅对印度的宗教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在亚洲其他地区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佛教的教义和实践促进了个人的精神修行和觉悟,成为人类追求内心平静和智慧的重要途径。

原始佛法的真实面目

原始佛法的真实面目

原始佛法的真实面目原始佛法的真实面目了解原始佛法的真实面目,有助于我们从根本上把握佛教修持的真实含义,现在,大乘佛法流行,对所谓小乘的东西,相反很多人不太重视,视之为不了义的说法,其实,所谓大乘也好,秘密乘也好,离开小乘都是不可想象的事,佛法是一个完整的整体,佛陀的说法,都是三乘归一乘,应机而说,活活泼泼,生动可信,了解真实的佛法,对我们的人生有真实的启发。

一、从传布的时间上看释迦牟尼佛世尊创立的佛教,据学术划分,在印度一般有四个时期:第一个时期:公元前六世纪——公元前四世纪中叶。

这一时期为释迦牟尼佛创教及与弟子传教时期,称为根本佛教或原始佛法。

第二个时期:公元前四世纪中叶——公元一世纪。

因为对佛陀的教义和戒律的理解的不同,佛教分裂成上座部和大众部两部,称为根本两部,后来又演变成为十八部或二十部,是为部派佛教。

原始佛法和部派佛教现在都称为小乘佛教。

第三个时期:佛陀涅磐后500年,大乘佛教出现,即是龙树菩萨开创的中观学派,被称为空宗;其后,瑜迦学派产生,被称为有宗。

第四个时期:公元七世纪——:公元九世纪,大乘佛教部分教派融原印度婆罗门教的一些东西,而出现密教。

自公元十一世纪——十三世纪,印度受到外来势力侵略,佛教在印度基本灭亡。

二、从传布的路线上看南传的大多数是上座部,以斯里兰卡为中心;北传的大乘为主,大小乘兼有,以中国汉地为中心;西藏的以金刚乘为主,以中国西藏、蒙古等地为中心;中国现在只有云南的傣族地区弘传上座部(原始佛教)三、从三藏经典文字传布上看巴利语系佛教属于南传上座部;汉语系佛教和藏语系佛教同属于大乘为主,,大小乘兼有。

成、住、坏、空是小乘乃至大乘共同认可的基本教义,研究界所认可的原始佛教是指从释迦牟尼佛创立佛教起,直到佛涅磐的百余年间的时期,据北传佛教记载,部派佛教分裂的时期是佛灭116年,也就是阿育王在位的时期,这之前都是原始佛教时期,现在有学者认为部派分裂后,佛教虽然有些变革,但其基本教义和戒律,都还保存了佛陀在世时的风貌,所以都应该称原始佛教。

佛教知识(二):佛教的三大派别

佛教知识(二):佛教的三大派别

佛教知识(二):佛教的三大派别佛教三大派别佛教产生于印度,其发展一般分为原始佛教、部派佛教和大乘佛教三个阶段;也有人说第一个阶段是原始佛教,第二个阶段是大乘佛教,第三个阶段是密教。

第二种说法的大乘佛教阶段应当是显宗阶段,密教也属于大乘佛教,但与显宗有很大差别。

佛教形成以后,不断向外传。

大乘佛教阶段传到中国内陆,后来发展成汉传佛教,所以汉传佛教的教义基本上是大乘佛教显宗的教义。

印度佛教往西藏传,有一个路线是从印度传过来,从印度传的时候,印度佛教已经到了第三阶段,是密教阶段。

密教传入了西藏,形成了藏传佛教,藏传佛教的特点就是显宗和密宗结合。

在部派佛教阶段或原始佛教阶段后期,佛教内部发生了辩论。

辩论的时候,主张大乘佛教的这一派僧人座位比较低,人多,所以叫“大众部”,主张原始佛教的这一部分僧人坐的位置比较高,所以叫上座部,上座部得名就是座位高。

上座部从南边往外国传,传到斯里兰卡、缅甸、泰国、柬埔寨等地区,从缅甸传入我国云南,和当地文化相结合,形成了上座部佛教。

上座部佛教也叫南传佛教。

汉传佛教、藏传佛教、上座部佛教是佛教的三大派别。

中国是世界上唯一的佛教三大派别都齐全的国家。

藏传佛教的教义和修法是显密结合,属于大乘佛教。

上座部佛教属于小乘佛教,其教义和修法更多地保留着佛教的原始面貌。

藏传佛教中也包含者原始佛教的基本教义,与南传佛教还是有共同的基础的。

佛教的传入现在一般认为,佛教是在大约西汉末年,东汉初年时由印度从西域传入的。

根据记载,汉哀帝元寿元年(前2年)博士弟子景卢出使大月氏,其王使人口授《浮屠经》。

到了东汉永平十年(67年),汉明帝梦见金人,于是派人去西域,迎来迦叶摩腾与竺法兰两位高僧,并且带来了许多佛像和佛经,用白马驼回首都洛阳,皇帝命人修建房屋供其居住,翻译《四十二章经》。

也就是现在的白马寺。

因此,在中国佛教史上,多以汉明帝永平十年作为佛教传入之年。

白马寺成为中国第一座佛寺。

《四十二章经》,也成为中国第一部汉译佛经。

佛教发展的八个阶段及其传播

佛教发展的八个阶段及其传播

低阿罗汉的新倾 向。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前两个时期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就是 出现 的佛经 大都 以佛陀和他的十大弟子的问答为形 式。再往后就不
是 这 样 了。

原始佛教阶段
从公元前六 、五世 纪佛 陀创立原始佛 教 ,发展 到部
派佛教形成之 前的一百 多年 ,大概 可以称 为佛 教发展 的 第一个 阶段。这一时期以 “ 苦”为 中心展开理论 ,以 “ 出 世 ”解脱 为修行的 目的。这一 时期 的总的特点是 :( ) 1 总体上是 以人 生观为主要 内容 。( 佛 陀开创 了他独特 2) 的 “ 中道”理论 ,这种别具一格 的思 维方 式表现在对 当
四 、瑜 伽 行 派 阶 段
从公元 5世纪瑜伽行派崛起 ,到 7世纪 中叶的这一 时期 ,大乘有宗最为得意 ,我称之为 “ 瑜伽行派阶段 ” 。
管 怎么说 ,佛教在这一时期突破了印度 文化圈 ,开始成 为世界性的宗教。
三 、 中观 学 派 阶 段
这一时期 围绕 “ 相”展开理论 ,引 出关 于 “ 识”的各种 理论 。瑜伽行派的主要特点有 :( )主要研究认 识论 问 1
同的 特 点 。
关键 词:佛教 ;阶段 ;传播
中 图 分 类 号 :B 文 献 标 识 码 :A 9
笔者 大致将佛 教分 为了八个发展 阶段 ,对 每个 阶段 的大致 时间、其论证 的中心 问题 、主要特 征等进行 了总
结 ,并就 每个 阶段 的传播情况做 了扼要 的说明。需要说
东到过瞻波 , 最西到达摩菟罗。 主要集 中在恒河流域 。
基 本上还属于小乘佛教 ,大乘佛教只是在某些地方 、某 些派别 出现 了萌芽 ,还没有完全形成。( 不再仅 限于 3) 讨 论人生问题 ,开始涉足世界观问题。( 讨论也集 中 4) 到了 “ 心性”的染净问题 上 ,显示 了佛教理论 的深化 。 ( 对于 “ 5) 涅篥”有 了新 的说法 ,某些派别里 出现 了贬

中国文明课件11中国佛教与宗派佛学

中国文明课件11中国佛教与宗派佛学
我此法门,从上以来,顿渐皆以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 住为本;
但行直心,不著法相:一行三昧;不同于“凝心入定,住 心看净,起心外照,摄心内证”;定慧等学,随缘任运; 契理的知行合一;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
寻求、悟解、保任与行解相应; 触目而真与即事而真;
佛学之所以为佛学的根据之不同:法相学 或系统教义学与义学;阿毗达磨与章疏学;
宗派佛学与判教原理;法相学原理与全体 佛教;佛法是整个的与佛法是宗派的;
宗派佛学的代表:天台宗、三论宗、华严 宗、禅宗、净土宗、慈恩宗;
天台宗:智者大师;
五时八教;牛乳五味;华严时、鹿苑时、 方等时、般若时、法华涅槃时;化仪四法: 顿、渐、秘密、不定;化法四教:藏通别 圆;
一念三千;性具实相;
一心三观;圆融三谛;即空即假即中;
慈恩宗:玄奘与窥基;
唯识古学与唯识今学;玄奘西行的目的; 全体佛学统一解释的要求;了解佛学的全 体;
五种姓;佛性与种姓;
依与转依;
华严宗:法藏; 五教:小、始、终、顿、圆; 法界缘起;性起说;无尽缘起;
禅宗:达磨与慧能;
理入与行入:含生同一真性,但为客尘所覆,不能显了; 藉教悟宗;宗通与说通;教外别传;见性成佛;
中国佛教与宗派佛学
佛教与佛学:
印度与中国:
印度佛学的发展次第:
原始佛学、部派佛学、早期大乘学(龙 树学)、中期大乘学(无著学)、晚期 大乘学(密教化)
印度佛学的核心观念:
缘起与性空;二谛与三性;八识与四缘; 涅槃与菩提;真如与正智;
一切缘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 亦是中道义;
中国佛学的形成及其原理 译介与讲习;格义;判教;移植与嫁接; 中国佛学发展与印度佛学发展的不同步;
佛学传入中国的过程与印度佛学发展的次 第不一致;

佛教的起源与传播

佛教的起源与传播

例如对玄奘这个中国历史上伟大的翻译家、旅行家、语言 家、佛学大师,在西方学者的世界史著作中都给他留下了 应有的篇章。在印度他的名字更是家喻户晓,印度前总理 尼赫鲁把他列为历史上四大伟人之一。但在中国,人们反 而只知《西游记》 而只知《西游记》中的唐僧,不知中国文化史中的玄奘。 今天,当你在旅游活动中遇到众多的佛教文化景观 时,你了解她们的独特含义与价值吗?能充分欣赏吗;作 为一名导游,特别在佛教旅游资源如此丰富的河南,你能 把我们为之骄傲的宗教旅游资源展现在八方游客面前吗? 通过本章对佛教起源和发展简史,佛教教义教理和佛教供 奉诸神,以及旅游活动中常遇到的佛教文化艺术的介绍, 希望能为大家打开一扇通向灿烂宗教文化之旅的大门。
悉达多驱逐魔女 太子的威光惊动了六欲天上的魔王宫殿, 魔王波旬心惊胆颤,害怕太子圆成佛道。 便派了三个妖冶美丽的魔女去迷惑太子。 魔女来到太子跟前,扭动着窈窕的身子, 露出妩媚的笑容,挑逗太子情欲,而太子 毫不动念!闭目静坐,稳如泰山。三个魔 女自惭形秽,狼狈遁去。
菩提树下悟道 悉达多太子独自一人,走到一棵枝叶繁茂 的毕钵罗树下,拾了一些草叶铺了一个座 位,面向东方,盘腿静坐。当时发下誓愿: 我若不能证到无上正觉,宁让此身粉碎, 永不起此座!” 永不起此座!”终于,在十二月初八日的 凌晨,大彻大悟。 我今若不证,无上大菩提,宁可碎此身, 终不起此坐。七七四十九天
罗睺罗“小沙弥” 罗睺罗“小沙弥” 佛陀回国省亲,讲经说法,王室宗亲纷纷 披剃出家。就连净饭王的爱孙罗睺罗也随 佛陀出家做了“小沙弥” 佛陀出家做了“小沙弥”。过了两年,佛 陀的姨母带着耶轮陀罗及五百宫女要求随 佛陀出家,佛陀慈悲让她们出家为比丘尼, 并且特制《八敬法》 并且特制《八敬法》戒律,要求比丘尼众 遵守。
佛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佛家經論見修法鬘 - 2 -
其時,原被難陀王朝驅逐的月護(Candragupta),回到摩揭陀城,號召印度人恢復
國土,於是推翻了難陀王朝,成立了孔雀王朝(Mauryan)。
孔雀王朝的第三代,即歷史上有名的阿育王(AØoka)。阿育王恢復國土,將印度
北方統一,勢力尋且擴充至南方。他於西元前 268 年即位,行灌頂禮,因感戰爭殘酷,
南印。
總的來說,佛教部派分裂,主要由三件事件引起,即「七百結集」、「華氏城論事」
與「案達羅爭議」。茲將這三次分裂的情形,表列如下,將有助於理解部派佛學的分
裂與發展──
七百結集 (第一次分裂)
上座部 大眾部
犢子部 化地部 雞胤部 說假部
由 表 可 知 , 於 根 本 分 裂 之 後 , 上 座 部 又 分 裂 為 犢 子 ( VştsÒputrÒya ) 與 化 地
資料已經散佚。在這情形下,本論以及其他同類論著,因述說部派分裂,從而說及各
部派的思想,便成為相當重要的資料。除此之外,還有一些論著,如《成實論》,因
為要站在本部的立場來批判餘部,因此也就不得不連帶說及他們的思想,到了今天,
佛家經論見修法鬘 - 4 -
也就成了研究部派佛學的素材。 關於各部派的思想開合,讀本論時應加注意,於研讀本論後,對部派佛學應已有
由對在家居士的重視,便發展出「菩薩行」的概念。菩薩以應化身化度眾生,他 的身分便可以是任何階層人士,不限定為出家眾。是故由對阿羅漢的尊崇,演變對菩 薩的禮拜,其間脈絡實可追尋。
南傳的說法,部派分裂即根源於戒律的爭議。 事件發生於吠舍離(VaiØşli)。吠舍離雖為釋迦弘化之地,而且地處印度東方,接 近佛的出生之國,但基本上部屬於耆那教(Jain)的勢力範圍。當釋迦湼槃之後的第 一百年間,印度眾多王國之中,摩揭陀國(Magadha)崛起,併吞了東方諸國,如跋 耆(V·ji)、僑薩羅等。摩揭陀一向護持佛法,因而跋耆等東方諸國也就變成佛法盛行 之地,跋耆首都吠舍離也就成為佛教徒聚集中心。 吠舍離向來商業發達,由於社會富裕,因此信眾對僧侶便習慣以金錢布施。他們 對耆那教的僧侶一向如此,對佛教的僧侶亦自然如此。當時領導吠舍離僧團的上座, 接受客觀現實,允許僧侶接受金錢。 可是,西方僧團的上座耶舍比丘來到吠舍離,見到這種情況,便根據戒律加以反 對,由是爭議,耶舍於是召集各地上座比丘,在吠舍離開會,一一檢討,結果裁定吠 舍離僧團十事非法,將他們驅逐出境。當時參加會議的上座比丘共七百人,是故稱為 「七百結集」。 「七百結集」,即是佛教的第一次分裂,裂成上座與大眾兩部。 比較南傳北傳兩種說法,似乎南傳的比較可信。南傳之說傳入藏土,可能是由印 度佛教後期諸師傳入,也即是說,大乘佛教的後期,實主南傳之說。 本論主北傳之說,論主世友論師(Vasumitra)屬「說一切有部」(Sarvşstivşda), 故北傳之說,可以看成是小乘有部的觀點。他們將部派分裂說成由兩位「大天」先後 引起,而二者相距的年代達百年,如此巧合,不能無疑。是故我們寧願相信南傳之說, 第一次部派的根本分裂,實由吠舍離「七百結集」引致。 第一次根本分裂之後,上座與大眾兩部亦內部相繼分裂,五百年間共裂成十八 部,實際上可能還不只此數,於是連原來的上座、大眾兩部,即共成二十部派。 這些部派分裂,主要由兩次事件導致。 首先應由摩揭陀王朝的沒落說起,代之而興的是難陀王朝(Nanda)。其時為西元 前四世紀初葉。 與此約略同時,希臘亞歷山大入侵印度。於西元前 326 年,亞歷山大佔領了犍陀 羅(Gşndhşra),犍陀羅所造的佛像,帶有希臘的造型色彩,稱為犍陀羅風格,便是當 時所受的影響。
飲光部(KuØyapÒya)。故華氏城論事,所引起者主要是上座部的分裂。
案達羅爭議 (第三次分裂)
法藏部 制多山部
西山住部 北山住部
此次爭議,大眾根本部中別出一部,即制多山部,與上座部中屬於化地部系統的
法藏部爭議。制多山部後來又發展成西山住、北山住二部。即是說,在這時期,大眾
部的分裂情況如下──
大眾部
釋迦湼槃以後,他的大弟子眾將其生前說教,結集為經典,主要為四部《阿含經》 ──即是屬於原始佛教時期的根本經典。
部派佛學時期,指的是釋迦湼槃後第一百年,以迄大乘佛學開始流播,其時約為 西元一世紀頃。是故這段時期,便相當於西元前四世紀至西元一世紀,共約五百年。
在這五百年間,佛教開始分裂,起初是分裂成上座部(Sthavira) 與 大 眾部 (Mahşsaôghikş)。上座部代表當時的資深弟子,因耆年有德,故稱為上座;與之相對 的則是一般佛弟子,因為人數眾多,是故稱為大眾。──這兩部分裂,實在可以看成 是佛教內部傳統勢力與革新勢力的爭議。
北傳大乘佛教,只有我國的比丘與比丘尼嚴守出家生活,其餘日本、韓國的比丘, 都許可有家室,恐怕即跟案達羅的傳統有關。
至於大乘初期經典,如《維摩詰經》(VimalakÒrti-nirdeØa),維摩詰以在家居士的身 份,向出家的菩薩及阿羅漢說法,連釋迦都對他的說法認可,這更是打破佛制。這種 提高在家居士身份的經典出現,應該即是案達羅思想的承繼。──至於維摩詰原是密 乘的祖師,那已是另一個問題,詳見本叢書《維摩詰經》導讀及其附錄文件。
蘭,專說「方廣」,即據他們自己的意見,演繹佛家所說的空性,他們的學說,亦曾
影響西山住及北山住部,由是成為大乘「般若」思想傳播的先行。至於後來法藏部演
變為「惡取空」,即將一切事物看成「空無」,便反成為龍樹說空時所破的對象,那已
是公元二世紀時的事。其所演變,當然跟各部派所宗的修持見地有關。
要全部研究二十部派的思想及與修持的關係,現在已變成是困難的事,因為原始
(Dharmaguptaka)。
據南傳的說法,「大天五事」之爭,即是兩位上座之爭,亦即制多山部與法藏部
之爭。大天原屬上座,當時稱為大眾部,則是因為他們的部派於當時屬於多數派之故。
制多山部後來發展為西山住部(Aparacaila)、北山住部(Uttaracaila)等,此兩部
稱為案達羅派,大乘(Mahşyşna)思想即由此兩部流出。是故大乘佛學的發源地即在
異部宗輪論
現代研究佛學的學者,將佛教傳播分為三個時期,即原始佛學、部派佛學、大乘 佛學。
原始佛學指的是釋尊在世時期,以迄其湼槃後第一百年。釋迦是西元前六世紀時 人,所以這個時期,相當於西元前六世紀至四世紀。
於原始佛教時期,佛教並未分成部派,和合一味無諍。當釋迦在世時,釋迦所傳 以「四諦」為主,說法的重點完全針對人生的現象,人生是「苦」;苦的原因是「集」 (有種種積聚,如色受想行識等五蘊,即是眾生在物質界以及精神領域上的種種聚 集);是故佛家必須「滅」苦,滅苦的方法即是「道」。──這苦、集、滅、道四者, 即是「四諦」,意思即「四點真理」。
北傳說法,部派分裂是由「大天五事」的爭論引起,關於這點,「導讀」中已有 述及,此處不贅。但卻應該指出,大天所提出的「五事」,是明顯地將阿羅漢(修小 乘佛學得到成就的人)人性化,如說阿羅漢亦有夢遺,即是一例,而反對他的上座部, 則顯明地是維持著聖者的尊嚴。
南傳的說法,於此不妨稍加敘述,作為「導讀」的補充。 於釋迦在世時期,佛教並無濃厚的宗教色彩,釋迦只是帶著一群弟子,到處去宣
本身已不統一。
華氏城論事之後,阿育王派遣幾批上座四出弘法,東至今之緬甸;西至西北印,
尋且入大夏;南則至今之錫蘭。傳法範圍之廣,為前所未有。
然而阿育王死後,其王朝即為巽伽王朝(Suôga)邅代。王朝信奉婆羅門,佛教受
到遏抑。其時為西元二世紀頃。
與巽伽王朝同時,印度南方則崛起了一個案達羅國(Andhara)。他們即使在阿育
佛家經論見修法鬘 - 1 -
揚他自己的學說,以及教導止觀的修持。可是於他湼槃之後,佛弟子由於懷念釋迦, 開始建塔、禮拜他的舍利,慢慢變成建塔造像。是故於釋迦湼槃後的第一百年間,佛 教便逐漸建立起自己的宗教色彩。
宗教色彩一濃,跟釋迦當時並無宗教色彩的戒律,難免便有抵觸。舉例來說,跟 著釋迦遊行乞食,到處接受供養的僧眾,可以不接受金錢布施,但一有佛塔佛像作為 禮拜的中心,甚至還可能有說法的中心,那麼,不接受金錢布施的戒律便很難遵守。
雞胤部
制多山部 多閒部
西山住部 北山住部
說假部
其中制多山部的系統,即所謂「案達羅派」(Andhakş)。由此發展成大乘思相。 然而上述的卻只是基本情況,事實上各部派亦彼此有合流的情形。例如上座部中
的雪山部即與大眾部中的制多山部合流,然後才發展為案達羅學派。因大乘思想中,
實含上座部的一部份學說,以及大眾部的一部份學說。又如上座部中的法藏部傳至錫
一定的瞭解,我們要補充的,只是案達羅學派思想對大乘思想影響的脈絡。 前已說過,案達羅學派發展於南印,南印的案達羅王朝,崇信婆羅門教,所以佛
教在當地得不到高層的支持,只能得到民眾的信仰,這些民眾,主要為印度四種姓中 的第三階層。因此,案達羅學派便注入了民間的色彩,不純是「王者之風」的高調。 這就形成了他跟上座部不同的風格。
王時代,實在亦獨立自主,阿育王死後,他們便完全獨立,與巽伽王朝對抗。
由於阿育王曾派上座往案達羅傳教,所以巽伽王朝雖然滅佛,可是案達羅卻支持
佛教。當時案達羅的佛教由兩位上座弘化,一位上座為大天(Mahşdeva),其部派稱制
多山部(CaityaØaila);一派上座則為大曇無德(Dharmagupta),其部派稱為法藏部
佛家經論見修法鬘 - 3 -
(MahiØşsaka)兩部,大眾部亦分裂成雞胤(Kukkulika)、說假(Praj¬aptÒvşda)二部。 連二根本部,即共六部。
犢子部
賢胄部 正量部
法上部 密林山部
華氏城論事
化地部
說一切有部
飲光部──說轉部 法藏部
(第二次分裂)
雪山部
此次論事,引起上座部中枝末兩部分裂。此枝末兩部即犢子部與化地部。犢子部
案達羅學派主張「一意趣可行淫」,這對當時的佛教界來說,可以說是驚天動地 之舉。這個說法,主張出家人在信行及願行同一意趣的情形下,可以結為夫婦。這個 主張便等於打破了出家與在家的分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