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英译中的意象研究开题报告
中国古典诗歌英译的意象再现研究的开题报告

中国古典诗歌英译的意象再现研究的开题报告
题目:中国古典诗歌英译的意象再现研究
背景与意义:中国古典诗歌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代表了中国文学的顶峰。
然而,由于文化背景和语言差异,将古诗
英译是一项十分具有挑战性的任务。
许多古诗在经历了英文翻译后失去了原本的意境
和意象,导致读者无法真正领略到古诗的魅力和精髓。
因此,以深入研究中国古典诗
歌英译中的意象再现为视角,探究其技术性及实用性,具有重要实践意义。
研究目标:本研究旨在通过对中国古典诗歌英译中的意象再现进行深入剖析,探究其技术性及实用性,为深入挖掘中国古典诗歌的魅力和文化价值提供理论支持和实
际指导。
研究内容:本研究将针对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1. 梳理中国古典诗歌英译的历史沿革及现状,探究意象再现的重要性和问题所在;
2. 分析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的内涵及其翻译的技术手段和实践方法,探讨意象再现的技术性问题;
3. 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中国古诗进行英译比较分析,探究英译诗歌的实际应用情况,探讨意象再现的实用性问题。
研究方法:本研究将采用文献调研法、对比研究法、实证分析法等方法进行具体实施,运用质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以真实的文本数据为基础,进行深入的研
究和分析。
预期成果:本研究的预期成果为,深入剖析中国古典诗歌英译中的意象再现技术性和实用性,探究其在诗歌翻译中的实际应用,提供有益于实践的指导和建议。
同时,本研究还将为进一步深入挖掘中国古典诗歌的文化价值和魅力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和
实践基础。
汉诗意象的英译——以《诗经》翻译为例【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英语汉诗意象的英译——以《诗经》翻译为例一、论文选题的背景、意义(所选课题的历史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诗经》的英译研究在我国的翻译研究史上迄今还是一个薄弱的环节。
近二十年来,《诗经》的英译研究才发展起来。
20世纪九十年代,曾经出现过一次小小的热潮,但时间很短,规模和强度很小,近年来又恢复了沉寂。
因此,历史短、规模小、强度小、影响小,是《诗经》翻译研究的总特点。
西方是在近代资本主义的社会条件下接受《诗经》的,教会学术的影响不长,没有沉重的历史包袱,所以《诗经》西传仅仅三、四百年的时间,诗经学已经经历创始、成熟、深化三个发展阶段。
《诗经》中蕴涵着巨大的翻译研究价值。
近年来,我们对翻译理论的研究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是与西方的研究成果相比较还相差甚远。
新时期的《诗经》英译研究主要以意象研究为主,并且呈现出繁盛的状态。
一是文学的文化研究成为《诗经》意象研究的热点;二是对《诗经》文学意象审美蕴含及功能意义的研究也取得了丰硕成果。
意象概念在中国历史上源远流长。
最初的《周易·系辞》里讲:“圣人立象以尽意”。
象,是能够唤起具体形象的语言。
意,是人们的思想和感情。
要用有具体形象的语言来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
后来南北朝的刘勰又提出了作为美学概念的意象:“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
到了唐朝,刘禹锡又把意象概念推进了一步,成为意境:“境生于象外”。
意境不仅包括文学作品中能唤起具体可感形象的表意之象,而且包括意象周围的虚空:意象为实,虚空为虚,虚实合一,而成意境。
审美意境是中国古典文学追求的主要目标之一。
上文提到的“霜前”、“月下”、“槛外”、“篱边”、想象中的访菊人以及周围的空间就构成了一个统一的审美意境。
西方美学中没有意境这个概念,而意象这一明确概念是托·厄·休姆首先提出来的。
二十世纪初,以庞德为首的意象派诗人影响了整个西方文坛。
庞德通过阅读欧内斯特·芬诺洛萨(Ernest Fenollosa)的文字认识到了意象的重要性。
关于诗歌意象论文开题报告

关于诗歌意象论文开题报告研究背景和意义诗歌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通过精确的语言运用表达诗人的情感、思想和感受。
意象作为诗歌的重要元素,是诗人通过感官和直观形象来传递诗歌意义的手段。
研究诗歌意象有助于深入了解诗歌创作的内涵和艺术特点,加深对文学辞藻和诗歌语言的理解,进而提高诗歌创作和赏析的水平。
本论文旨在通过对诗歌意象的研究,探讨诗歌意象的形成原因、传达方式,及其对诗歌作品的影响。
通过分析不同时期不同诗人的作品中的意象,揭示诗人对于世界、生命、爱情等主题的诠释和表达方式,深入理解诗歌的艺术性和感染力。
研究内容和方法本论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1. 意象的定义和分类首先,对诗歌意象的定义进行阐述,并从感官、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多个角度进行分类和解读。
通过对意象的分类,可以更好地理解诗歌中不同意象的表现形式和意义。
2. 意象的形成和传达方式其次,研究意象的形成原因和传达方式。
诗人在创作诗歌时,通过感官的体验和思考,将具体事物与抽象的情感和思想联系起来,形成独特的意象。
研究意图揭示诗人的创作思路和方法,以及意象的传达方式对于诗歌传递信息和抒发情感的作用。
3. 意象在不同主题和风格诗歌中的应用然后,分析不同主题和风格诗歌中意象的应用。
通过选取不同时期不同诗人的作品进行分析,探讨诗人如何运用意象来表达对世界、生命、爱情等主题的理解和呈现。
同时,研究意象在不同风格诗歌中的运用方式和效果,从而对诗歌的艺术特点和风格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
4. 意象对诗歌作品的影响最后,研究意象在诗歌作品中的影响。
意象作为诗歌创作中一个重要的元素,对于诗歌作品的情感表达、意义呈现和阅读体验有着重要的影响。
通过分析意象对于诗歌作品的影响,可以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和艺术性,提升诗歌创作和赏析的能力。
研究方法主要采用文献综述和诗歌作品分析相结合的方式。
通过阅读相关文献,了解前人对于诗歌意象的研究成果,归纳总结其中的观点和结论。
从认知语言学角度看中国古诗词英译中意象和意境的传递的开题报告

从认知语言学角度看中国古诗词英译中意象和意境的传递的开题报告一、选题的背景古诗词是中国文化的重要部分,具有深刻的意象和意境,引起了国内外许多翻译学者的兴趣和探讨。
英译中过程中,如何传递中国古诗词中的意象和意境成为一个重要问题。
认知语言学作为一种新的研究方法和理论,为此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本篇论文旨在从认知语言学角度探讨中国古诗词英译中意象和意境的传递问题。
二、文献综述在国内外学者的研究中,意象和意境一直是翻译中的重要话题。
传统的翻译研究认为,翻译的目的是传达原文的意义,但是这种传达常常难以准确地传递原作的意象和意境。
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是人类的思维方式,其表达方式反映了语言使用者的认知和思维方式。
因此,翻译要准确地传递原作的意象和意境,需要考虑到语言的认知和文化的差异。
在相关研究中,许多学者对古诗词的翻译进行了探讨。
比如,陆谷孙等学者研究了《诗经》的英译问题,认为翻译要尽可能地传递原作的意象和意境,还要考虑到书写者和翻译者的文化背景差异。
另外,梁启超、钱钟书等学者对唐诗、宋词的翻译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许多有关语言表达和文化传承的观点。
三、研究问题在中国古诗词英译中,由于古代文化和现代语言的差异,翻译过程中遇到了很多困难和挑战。
本研究主要探讨一个问题:在中国古诗词英译中,如何准确地传递原作的意象和意境。
四、研究方法研究方法采用认知语言学的理论框架。
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的表达反映了人类的思维方式,翻译过程中需要考虑到源语言和目标语言的差异,以及文化的差异。
本文将通过对比中英两种语言的词汇、语法、语义等方面的差异,探讨中国古诗词英译中的意象和意境如何被传递。
五、预期结果通过对中英两种语言的语言特点和文化背景的比较,本文将探讨中国古诗词英译中的意象和意境传递问题,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提出一些新的思路和方法,进一步提高中国古诗词英译的准确性和表现力。
预期结果是:准确地传递原作的意象和意境,注重源语言和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差异,提高翻译品质。
汉语古诗英译难点及策略的开题报告

汉语古诗英译难点及策略的开题报告
一、选题背景
中文古诗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诗人们选美字、句,构思深远,语言华美,真正体现了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
然而,由于古诗语言和文化背景的特殊性,许多学生在学习古诗英译时常常遭遇困难。
二、研究意义
本文旨在探讨汉语古诗英译的难点及策略,以期提高学生对中中国文化的理解与欣赏,促进中西文化的交流与互鉴,完善英语教学体系,提高外语教育质量。
三、研究目的
本文旨在探讨汉语古诗英译的难点,分析原因,并提出适宜的翻译策略,以便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和汉语文化理解能力。
四、研究对象
本研究的对象主要是高中及大学汉语学习者,包括中文专业学生和非中文专业学生。
五、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调查和案例分析两种方法,对汉语古诗英译中的难点进行分析和探讨,同时通过对一些代表性的古诗进行翻译实践,寻找翻译策略。
六、研究内容
本文将着重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研究,分别是:汉语古诗英译的难点分析,汉语古诗英译的翻译策略,以及如何促进学生学习汉语古诗英译。
七、初步结论
通过研究发现,汉语古诗英译的难点主要表现在语言和文化差异方面,需要深入了解中国文化和英语语言,同时需要掌握一些翻译技巧和策略。
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如配合音频、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汉语古诗,从而提高其英语水平和汉语文化理解能力。
八、研究展望
本文仅为初步探讨,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深化,以期为汉语古诗英译的教学和翻译工作提供更为有效的方法和策略。
庞德所译中国古诗的意象转换——从期待视野角度分析的开题报告

庞德所译中国古诗的意象转换——从期待视野角度
分析的开题报告
一、选题背景
中国古诗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意象和独特的美学魅力。
其中,意象是诗歌中意义最为丰富、最具表现力的元素之一,它一方面反映出当时社会的特点和文化内涵,另一方面也展示出诗人自身的情感和思想。
中国古诗对世界诗歌和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世界各国的文化爱好者所推崇和借鉴。
但是,由于汉语与其他语言之间存在较大的语言差异,中国古诗的翻译成为了国际交流中的一个难题。
因此,如何将中国古诗中的意象转换为外语译文,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二、研究目的
本文旨在以期待视野角度为切入点分析庞德所译中国古诗意象的转换,探讨庞德在翻译过程中所使用的翻译策略及其影响,进一步认识中国古诗翻译中的困难和挑战,以及如何适应外语受众的阅读需求。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
本文将选择庞德所译的《三百首中西诗歌对照选》作为研究对象,并以期待视野为主要理论基础,分析其中的中国古诗意象准确度和翻译技巧的特点。
具体内容包括:
(1)庞德翻译《三百首中西诗歌对照选》的思路、技巧及其特点。
(2)庞德在翻译中国古诗意象过程中所采用的翻译策略,包括跨文化差异的处理、意象的处理等。
(3)分析庞德翻译中国古诗意象的转换效果及其对于外语受众的阅读体验的影响。
四、研究意义
通过对庞德翻译中国古诗的意象转换进行研究和探讨,旨在加深对古诗文化内涵的了解,进一步认识诗歌翻译中的问题和挑战,以及如何在翻译过程中更好地保留原作的风格和韵味。
此外,该研究也有助于提高外语学习者对中国古诗的理解和鉴赏能力,促进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伽达默尔阐释学视角下的白居易诗歌英译的开题报告

伽达默尔阐释学视角下的白居易诗歌英译的开题报告
题目:伽达默尔阐释学视角下的白居易诗歌英译
研究背景:
白居易是唐代著名诗人,他的诗歌被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然而,由于语言的不同,翻译成英语后的白居易诗歌可能无法传达原有的意境和情感。
因此,对白居易诗歌的英译研究具有一定的学术意义和实践价值。
研究内容:
伽达默尔阐释学是一种文学研究方法,它注重诗歌形式和内涵的统一性,并试图通过阐述和解释诗歌中的意涵,重新建构诗歌的语言和文化背景。
因此,本研究将尝试运用伽达默尔阐释学的理论视角,研究白居易诗歌的英译问题。
具体来说,本研究将选取白居易的若干首诗歌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中的语言和文化特点,并对现有的英译版本进行对比分析。
然后,运用伽达默尔阐释学的方法,对这些诗歌进行深入解读,考察其中的意象、情感和文化背景,并试图将这些含义和情感传达到英语读者中。
研究意义:
通过对白居易诗歌的英译研究,本研究不仅可以为白居易诗歌的英语传播提供参考,也可以为中西方诗歌的跨语言翻译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启示。
同时,本研究也可以拓展伽达默尔阐释学的应用范围,为该方法在文学研究中的应用提供实证研究。
中国古典诗歌意象及其英译的探索——归化与异化的选择的开题报告

中国古典诗歌意象及其英译的探索——归化与异化的选择的开题报告背景介绍:中国古典诗歌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之一,以其凝练精湛、意境深邃、情感丰富等特点,被人们所称赞和推崇。
然而,汉语和英语之间存在严重的语言障碍,如何进行恰当的翻译已成为翻译界和文学界的一大难题。
在翻译中国古典诗歌时,翻译者需要进行面对语言、文化、文学等多重方面的挑战,并需要在归化和异化中做出选择。
研究问题:在对中国古典诗歌进行英译时,如何在保持原汁原味的同时使翻译更具有可读性和可传达性?是采用归化还是异化的翻译策略更合适?在使用归化和异化这两种策略时应如何操作?研究目标:通过对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意象及翻译相关规律的分析,探究翻译中国古典诗歌中的难点与瓶颈,提高翻译品质,同时探讨归化和异化两种翻译策略的选择和应用策略,为中外文学交流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推广提供有效的参考。
研究内容:1. 分析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象特点和其在诗歌中的运用;2. 探讨翻译中国古典诗歌面临的问题和难点;3. 探究归化和异化翻译策略的含义、定位和应用技巧;4. 通过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翻译样本进行案例分析,比较归化和异化策略的差异和效果,得出最优策略的选择;5. 在以上研究基础上,提出翻译中国古典诗歌的实际操作指南和策略。
研究方法:1. 阅读相关文献,熟悉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象及其英译事例;2. 进行文学翻译理论的学习和分析,比较不同翻译策略的优劣;3. 选取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代表作品和英译本,进行对比分析,深入探究翻译中的问题和解决方法;4. 在研究实践中,总结规律和经验,提出翻译策略。
研究意义:本研究通过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翻译及其意象进行分析,可以帮助翻译者更加准确地理解原文,解决翻译过程中的具体问题,提高翻译质量。
同时,该研究可以为诗歌翻译领域提供借鉴和参考,也可以推动中外文化的交流,使得中国传统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播和宣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引言:中国是个诗歌的国度,是世界文化瑰宝中璀璨的明珠,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政治开明、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的时期,在这个时期中国古体诗(格律诗)的创作达到了鼎盛。
唐诗语言优美、文字流畅、意境高雅、情感真挚、思想开放而深邃,是中华民族文学宝库的精华,也是绽放在世界文苑里的一枝奇葩。
诺贝尔文学评奖委员会主席埃斯库马克盛赞中国文学独特的艺术美时曾说:“世界上哪些作品能与中国的唐诗和《红楼梦》相比呢?”唐诗作为瑰宝,具有丰富的人文气息和艺术之美。
诗歌的意象为诗歌美的重要体现形式,而意象的翻译直接关系到原诗美的传递。
本文从美学角度出发,着眼于诗歌“意象”的定义和审美特征,阐释了诗歌的意象是人的存在形式通过“赋比兴”等手法而进行的诗意的表达,而人的本性和事物的异质同构的特点使诗歌意象的翻译成为可能。
通过结合唐诗英译的例子,通过对译本分析并总结出,诗歌意象翻译中对原诗意象和意象背后的意境的理解是关键,在实践中还要结合译入语境对意象作阐释或调整,这些策略对诗歌翻译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翻译的过程属于文化再现的过程,应该将文化背景纳入考虑范围,做到形美意美的统一。
1.目的及意义
随着汉语热在全球升温以及孔子学院在世界各地的不断落户,外国人对中国文化的兴趣越来越浓。
唐诗作为中国文化的缩影,集历史,文化,经济,内涵于一体,意象更是传达这些含义的重要媒介。
“意象”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集中地体现在中国古代诗歌创作中。
英国汉学家威亚瑟.韦利把意象视为诗歌的灵魂,因为意象积淀和折射出丰富的中国文化底蕴。
我国古代著名学者胡应麟也说:“古诗之妙,专求意象"。
意与象统一、情与景交融,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审美追求,在唐诗中得到了完美的表现。
从某种意义上说,译诗即译意象,一首唐诗的英译过程,就是该诗的意象在英语中重组和再现的过程。
从意象转译的角度研究唐诗英译,无疑是一项很有意义的课题。
本论文以唐诗英译为研究对象,探讨“意象’’在中西文化中的内涵、演变及其对诗歌翻译的影响,选取有代表性的翻译家进行个案分析,进而提出诗歌意象转译的原则与策略。
同时通过同首唐诗的不同翻译版本探讨诗歌翻译的注意事项,从而初步得出唐诗意象翻译的相关策略和技巧。
2.国内外研究现状
中国近现代出现很多优秀的翻译家,严复,傅雷,梁启超,而唐诗英译更是翻译家乐此不疲的功课。
当代中国优秀的唐诗翻译家代表有许渊冲,舟晓航,刘
祖慰,孙强新,高嘉正.。
以许渊冲着重唐诗的意象为例,他说过:"理论来自实践,又要受到实践的检验。
这是我提出’创中国学派文学翻译理论’的哲学基础。
"他正是在继承前人学说的基础上,集毕生翻译之经验加以发展,提出了自成一派的翻译理论"优化论",用"美化之艺术,创优似竞赛"这十个字加以概括,并且在《翻译的艺术》(1984)、《文学翻译谈》(1998)、《文学与翻译》(2003)等著作中,对形似与神似,求真与求美,翻译与创作,"翻译腔"和"四字成语",
中西文化的差异,两种文化的竞赛等问题进行了具体的论述,归纳起来可以分为以下三论:"三美论"(意美、音美、形美)是译诗的本体论。
三美之中,最重意美,音美次之,最后是形美,也就是说翻译是美的创造,所以神似胜于形似,要在传达原文意美的前提下,努力做到三美齐备。
"三化论"(深化、等化、浅化)是译诗的方法论。
分别利用加词、换词和减词等方法,通过意译来努力达到神似的境界。
"三之论"(知之、好之、乐之)是译诗的目的论。
知之是使人理解,这是翻译的基本要求;然后要求好之,能使人喜欢;最高的境界是乐之,能使人愉快。
同时唐诗在外国也是受到了关注和热捧。
西方学者译介中国古典诗词(主要是唐诗)是从1898年赫本特·翟尔(Herbert Gile)的英译本《中国诗词》(Chinese Poetry in English Verse)开始的;20世纪20年代末或1929年威特·拜讷(Witter Bynner)在纽约出版了英译本《中国诗选》(A Chinese Anthology,美国最早的英译《唐诗三百首》);美国诗人庞德Ezra Pound (1885-1972) 译过汉武帝的《秋风辞》和李白的《长干行》等不少唐诗。
1940 年伦敦出版了叟姆·杰尼斯(Soame Jenyns)《唐诗三百首选译》,1944年又出版了该书的增补版本。
杰出的美国女翻译家阿瑟·薇丽Arthur Waley (1889-1969)翻译出版了《诗经》,同时她生前至少还译了170 首包括唐诗在内的中国古典诗词。
1971年纽约出版了A.R.戴维斯英文版《杜甫》(Tu Fu)一书;1973年美国耶鲁大学出版了阿塞·怀特Arthur Wright《唐诗赏析》(Perspectives on the Tang);1987 年香港商务印书馆出版了许渊冲、吴钧陶等39 位翻译家们英译的《唐诗三百首》(在美国诗歌翻译出版市场上占有一定份额,受到华人和美国学界的欢迎)。
以埃兹拉·庞德和洛威尔为例为例,他们意象派的代表诗人,庞德从中国古典诗歌、日本俳句中生发出“诗歌意象”的理论,为东西方诗歌的互相借鉴做出了卓越贡献,而庞德退出意象派后,洛威尔继续领导该派活动,提出6项原则性主张,即语言要通俗准确,创造新节奏,题材完全自由,用意象来写诗,表现要具体、简练、
浓缩。
后来洛威尔又加上“要含蓄,不用直陈”的原则。
他们力求以鲜明的意象和短小精悍的“中国式”诗体去反对陈腐的19世纪后期英国诗风,有积极意义,但重点追求诗歌的形式和技巧,有忽视作品的社会意义和思想价值的倾向。
研究路线:
在阅读21篇文献以及35篇期刊后,本人拟通过比较方法以及许渊冲先生的“三美理论”分析唐诗的意象翻译策略以及经验,分为六部分进行。
引言部分引言综述了国内外学术界对唐诗英译与意象转译的研究现状,在分析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本文的研究方向。
目前国内外学术界主要从语言学途径、文化途径和诗学途径对中国古代诗歌进行研究,从翻译学角度研究意象的较少,尤其是将文化背景考虑在内尤为奇缺,本文拟从文学翻译和文化背景角度对比翻译作品进行分析,从而得出结论。
第一章以比较研究的方法探讨“意象”在中西文化中的内涵及其演变。
在对“意象"内涵进行历史性描述之后,着重分析了意象在中西方诗歌创作中的审美作用及表现形式,由此展示西方意象派诗歌中的意象与中国古诗中意象之间的差异。
第二章从文化学的角度对诗歌意象转译进行研究,分析诗歌意象的可译性及其局限。
通过对诗歌意象在中西文化中不同的审美情感表现,可以看出对诗歌意象的审美差异是构成可译性障碍的主要原因,而翻译过程中这种审美差异的克服程度决定了诗歌翻译水平的高低。
第三章选取中西方在唐诗英译上颇有成就与影响的几位译者一一埃兹拉·庞德、许渊冲以及其他几位中外唐诗翻译家的部分代表性译作进行个案研究。
通过具体的实例分析,进一步研究中西语言文化影响下诗歌意象的差异性,以及意象转译的技巧与局限性。
第四章作者运用翻译的层次理论对诗歌意象的翻译进行研究,提出诗歌意象翻译的原则与策略。
结论对全文进行了总结,说明意象翻译是诗歌翻译的关键问题,而考虑文化背景更是重中之重,亟待翻译理论界深入研究。
本译实践分析不够,本课题研究还存在不足,有待今后进一步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