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改进(四阶段、七步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质量改进(四阶段、七步骤)

质量改进的步骤本身是一个PDCA 循环,即计划(Plan),实施(Do), 检查(Check),处置(Action),四个阶段内容如下:

* 计划:包括制定方针、目标、计划书、管理项目等;

* 实施:按计划去做,落实具体对策;

* 检查:实施了具体对策后,验证其效果;

* 处置:总结成功的经验,实施标准化,以后可以按该标准进行。对于没有解决的问题,

转入下一轮PDCA 循环解决,为制定下一轮改进计划提供资料。具体实施质量改进PDCA 循环的过程,以分成如下七个步骤,即:

1)明确问题

2)掌握现状

3)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

4)拟订对策并实施

5)确认效果

6)防止问题再发生并标准化

7)总结

第一步骤:明确问题

明确问题

1.操作方法:

(1)明确所要解决的问题为什么比其他问题重要。

(2)问题的背景是什么,现状如何。

(3)具体描述问题的后果,如产生了什么损失,并指出希望改进到什么程度。

(4)选定改进课题和目标值。

(5)选定改进任务负责人。

(6)预算改进活动所需费用。

(7)拟订改进活动时间表。

2.评述:

* 企业中存在的问题很多,受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的限制,解决问题时必须决定其优先顺序。

从众多的问题中确认最主要的问题,必须说明理由。

* 必须向相关人员说明解决问题的必要性。

* 应该合理地设定目标值,经济上合理,技术上可行。

* 若需要解决的问题包括若干具体问题时,可分解成几个子课题。

* 应规定解决问题的期限。

第二步骤:掌握现状

掌握现状

1.操作方法:

(1)调查四个方面以明确问题的特征:时间、地点、种类、特征。

(2)从不同角度调查,找出结果的波动。

(3)去现场收集数据中没有包含的信息。

2.评述:

(1)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就在问题内部。例如:质量特性值的波动太大,必然在影响因素中存在大的波动,这两个波动之间必然存在关系,这是把握问题主要影响原因的有效方法。而观察问题的最佳角度随问题的不同而不同,不管什么问题,以下四点是必须调查清楚的。

即:时间、地点、种类、特征。

①时间:早晨、中午、晚上,不合格品率有何差异?星期一到星期五(双休日的情况下),每天的

合格品率都相同吗?当然还可以以星期、月、季节、年等不同时间段观察结果。

②地点:从导致产品不合格的部位出发。从部件的上部、侧面或下部零件的不合格情况来考虑,如:烧制品在窑中位置的不同(门口附近、窗边、炉壁附近、炉的中央等等),产品不合格品率有何不

同;还可以依照方位(东、南、西、北)、高度(顶部、底部)等不同角度进行分析;产品形状非常长的情况下,可从前面、中央、后部去考虑;产品形状复杂的情况下,不合格部位是在笔直的部位还是拐角部位等等。

③种类:同一个工厂生产的不同产品,其不合格品率有无差异?与过去生产过的同类产品相比,其不合格品率有无差异?关于种类还可以从生产标准、等级;是成人用还是儿童用;男用还是女用,内销还是外销等不同角度进行考虑,充分体现分层原则。

④特征:以产品不合格品项目——针孔(细小的气孔)为例,发现针孔时,其形状是圆的、椭圆、带角的还是其它形状;大多数针孔的排列有无特征;是笔直地还是弯曲地排列;是连续的还是间断的,等等。何种情况下,针孔的大小会发生怎样的变化;是在全部还是特定的部位出现;针孔附近有无异样的颜色或异物存在。

(2)不管什么问题,以上四点是必须调查的,但并不充分,另外,结果波动的特征也必须把握。

(3)调查者应深入现场,在现场可以获得许多数据中未包含的信息。

第三步骤: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

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

1.操作方法:

(1)设立假说(选择可能的原因)

①为了搜集关于可能的原因的全部信息,应画出因果图(包括所有认为可能有关的因素)。

②运用“掌握现状”阶段掌握的信息,消去所有已确认为无关的因素,用剩下的因素重新绘制因果图。

③在绘出的图中,标出认为可能性较大的主要原因。

(2)验证假说(从已设定因素中找出主要原因)

①搜集新的数据或证据,制定计划来确认可能性较大的原因对问题有多大影响。

②综合全部调查到的信息,决定主要影响原因。

③如条件允许的话,可以有意识地将问题再现一次。

2.评述:

到了这一阶段,就应该科学地确定原因了。考虑原因时,通常要通过讨论其理由,并应用数据来验证假说的正确性,这时很容易出现将“假说的建立”和“假说的验证”混为一谈的错误。验证假说

时,不能用建立假说的材料,而需要新的材料来证明。重新收集验证假说的数据要有计划、有根据地进行。

(1)因果图是建立假说的有效工具。图中所有因素都被假设为导致问题的原因,图中最终包括的因素必须是主要的、能够得到确认的。

①图中各影响因素应尽可能写具体。如果用抽象的语言表达,由于抽象的定义是从各种各样的实例

中集约出来的,因此,图形可能过于庞大。例如,因果图中的结果代表着某一类缺陷,图中的要因就成为引起这一类缺陷的原因集合体,图中将混杂各种因素,很难分析。因此,结果项表现得越具体,因果图就越有效。

②对所有认为可能的原因都进行调查是低效率的,必须根据数据,削减影响因素的数目。可利用“掌

握现状”阶段中分析过的信息,将与结果波动无关的因素舍去。要始终记住:因果图最终画得越小(影响因素少),往往越有效。

(2)验证假说必须根据重新实验和调查所获得的数据有计划地进行。

①验证假说就是核实原因与结果间是否存在关系、是否密切。常使用排列图、相关及回归分析、方

差分析。

②导致产品缺陷出现的主要原因可能是一个或几个,应首先对主要因素采取对策。所以,判断主要影响原因是重要的。

③利用缺陷的再现性试验来验证影响原因要慎重进行。某一产品中采用了非标准件而产生不合格品,

不能因此断定非标准件就是不合格品的原因。再现了的缺陷还必须与“掌握现状”时查明的缺陷一致,具有同样的特征。有意识的再现缺陷是验证假设的有效手段,但要考虑到人力、时间、经济性等多方面的制约因素。

第四步骤:拟定对策并实施

拟定对策并实施

1.操作方法:

(1)必须将现象的排除(应急措施)与原因的排除(防止再发生措施)严格区分开。

(2)采取对策后,尽量不要引起其它质量问题(副作用),如果产生了副作用,应考虑换一种对策或消除副作用。

(3)先准备好若干对策方案,调查各自利弊,选择参加者都能接受的方案。

2.评述:

(1)对策有两种,一种是解决现象(结果),另一种是消除引起结果的原因,防止再发生。如下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