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科学的倡导者_钱学森
钱学森担当责任的例子

钱学森担当责任的例子钱学森是我国著名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他是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之一,为我国的航天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钱学森在担任责任方面展现出了非凡的能力和领导才华。
下面将列举十个以钱学森担当责任的例子。
一、钱学森参与了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研制工作。
上世纪50年代,我国开始了自己的航天探索之旅。
钱学森作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之一,亲自参与了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研制工作,并在整个研发过程中担任了重要的责任。
二、钱学森担任了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的首任总设计师。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是我国航天事业的核心企业,钱学森担任了该公司的首任总设计师,负责整个公司的工作和发展方向,发挥了重要的领导作用。
三、钱学森主持了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研发。
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是我国航天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钱学森主持了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研发工作,为我国的航天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钱学森担任了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是我国最高的学术机构,院士是中国科学界的顶尖人才。
钱学森以其杰出的科学成就和卓越的贡献,被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并为中国科学事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五、钱学森参与了中国第一颗载人航天飞船的研制工作。
中国第一颗载人航天飞船“神舟一号”的研制工作是我国航天事业的重要里程碑。
钱学森积极参与了该项目的研发工作,并担任了重要的责任。
六、钱学森在航天事业中积极推动国际合作。
钱学森在担任责任的同时,也非常注重国际合作。
他积极推动我国与其他国家在航天领域的合作,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七、钱学森担任了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的首任总经理。
除了担任总设计师外,钱学森还担任了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的首任总经理,全面负责公司的运营和管理工作,为公司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八、钱学森在航天事业中注重人才培养。
作为一名优秀的领导者,钱学森非常注重人才培养工作。
他积极培养和选拔年轻的科研人员,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
九、钱学森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制定了战略规划。
钱学森生平事迹介绍

钱学森生平介绍钱学森,人类航天科技的重要开创者和主要奠基人之一,是航空领域的世界级权威、空气动力学学科的第三代挚旗人,是工程控制论的创始人,是二十世纪应用数学和应用力学领域的领袖人物——堪称二十世纪应用科学领域最为杰出的科学家,他在上世纪40年代就已经成为和其恩师冯·卡门并驾齐驱的航空航天领域内最为杰出的代表人物,并以《工程控制论》的出版为标志在学术成就上实质性地超越了科学巨匠冯·卡门,成为二十世纪众多学科领域的科学群星中,极少数的巨星之一;钱学森同志也是为新中国的成长做出无可估量贡献的老一辈科学家团体之中,影响最大、功勋最为卓著的杰出代表人物,是新中国爱国留学归国人员中最具代表性的国家建设者,是新中国历史上伟大的人民科学家: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火箭之王”、“中国自动化控制之父”。
中国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获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钱学森一九一一年十二月出生于上海,祖籍浙江杭州。
一九二三年九月进入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学习,一九二九年九月考入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现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一九三四年六月考取公费留学生,次年九月进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系学习,一九三六年九月转入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师从世界著名空气动力学教授冯·卡门,先后获航空工程硕士学位和航空、数学博士学位。
一九三八年七月至一九五五年八月,钱学森在美国从事空气动力学、固体力学和火箭、导弹等领域研究,并与导师共同完成高速空气动力学问题研究课题和建立“卡门-钱近似”公式,在二十八岁时就成为世界知名的空气动力学家。
1950年,钱学森同志争取回归祖国,而当时美国海军次长金布尔声称:“钱学森无论走到哪里,都抵得上5个师的兵力,我宁可把他击毙在美国,也不能让他离开。
”钱学森同志由此受到美国政府迫害,遭到软禁,失去自由。
1955年10月,经过周恩来总理在与美国外交谈判上的不断努力——甚至不惜释放15名在朝鲜战争中俘获的美军高级将领作为交换,钱学森同志终于冲破种种阻力回到了祖国,自1958年4月起,他长期担任火箭导弹和航天器研制的技术领导职务,为中国火箭和导弹技术的发展提出了极为重要的实施方案——为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
钱学森同志简介

钱学森同志简介钱学森,作为为新中国成长做出无可估量贡献的老一辈科学家团体中影响最大、功勋最为卓著的杰出代表人物,他是新中国爱国留学归国人员中最具代表性的国家建设者,是新中国历史上享有崇高威望的人民科学家。
钱学森,1911年12月出生于上海,祖籍浙江杭州。
从1923年进入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开始,他就立下了要用所学的科技知识报效国家志向。
1929年,他考入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学习机车制造专业,后来,受到淞沪抗战中中国军队航空力量太弱的刺激,他决心改变自己的专业方向,努力掌握飞机制造的尖端技术。
1934年,钱学森考取清华大学公费留学生,次年9月进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系学习,两年后,他转入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师从世界著名空气动力学教授冯·卡门,先后获得航空工程硕士学位和航空、数学博士学位。
1938年至1955年,钱学森在美国从事空气动力学、固体力学和火箭、导弹等领域研究,并与导师共同完成高速空气动力学问题研究课题和建立“卡门-钱近似”公式,在28岁时就成为世界知名的空气动力学家。
尽管在美国有着优厚的工作和生活待遇,然而,功成名就的钱学森却始终关心着祖国的发展。
1955年10月,钱学森终于冲破种种阻力回到祖国。
回国后,他和钱伟长合作筹建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并出任该所首任所长。
不久后,他就全面投入到中国的火箭和导弹研制的工作。
1956年初,钱学森向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书》。
在《意见书》中,他对发展我国的导弹事业提出了长远规划。
同年,国务院、中央军委根据他的建议,成立了导弹、航空科学研究的领导机构——航空工业委员会,并任命他为委员。
也在这一年,钱学森受命组建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并担任首任院长。
从那时开始,钱学森长期担任火箭导弹和航天器研制的技术领导职务,以他在总体、动力、制导、气动力、结构、材料、计算机、质量控制和科技管理等领域的丰富知识,对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赢得了“中国航天之父”的美誉。
钱学森简介

钱学森简介汇报人:2023-12-15•钱学森生平简介•钱学森在航天领域的重要贡献•钱学森在科学领域的影响与贡献目录•钱学森的学术思想与教育理念•钱学森的人格魅力与精神风貌01钱学森生平简介1911年出生于上海,祖籍浙江杭州。
父亲钱均夫,母亲章兰娟,均为杭州知名人士。
家庭条件优越,为钱学森的成长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出生背景与家庭环境1929年考入上海交通大学,后转入清华大学攻读航空工程。
1934年获得清华大学公费留学生资格,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系学习。
1936年获得麻省理工学院航空工程硕士学位,后转入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学习。
011939年获得加州理工学院航空博士学位,后留校任助理教授。
021946年回国后,任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教授。
031947年兼任国防科学委员会研究计划处处长。
01 02 031949年担任航空工业部科技委员会第一届委员会常务委员。
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1956年兼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所长。
1960年担任国防部第五研究院院长。
1970年担任第七机械工业部副部长。
1980年当选为中国系统工程学会名誉理事长。
1985年担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
1991年被授予国家一级英雄模范奖章。
1987年担任国家科委高级技术顾问委员会主任。
1994年被授予中国工程院院士称号。
职业生涯与贡献在美国期间,钱学森参与了美国国防部和空军多个重要项目,为美国航空航天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
回国后,钱学森致力于中国的航空航天事业,推动了中国导弹、原子弹、人造卫星等项目的研发和实施,为中国国防科技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
02钱学森在航天领域的重要贡献参与火箭研制与发射工作钱学森参与了中国第一颗导弹的研制工作,为中国的国防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主持火箭发射任务钱学森主持了多个火箭发射任务,包括气象卫星、通讯卫星等,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钱学森提出了导弹技术理论体系,为中国导弹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领导科学的倡导者_钱学森

决策与信息2010年第1期总第302期科教名家KEJ IAOMINGJ IA文/陈土光领导科学的倡导者钱学森钱学森是20世纪众多学科领域的科学群星中最为璀璨的极少数巨星之一,新中国爱国留学归国人员中最具代表性的国家建设者。
在钱学森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
5年归国路,10年两弹成。
”钱老是知识的宝藏,是科学的旗帜,是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的典范,是新中国历史上伟大的人民科学家。
钱学森不但在航空航天领域做出了重大贡献,而且在其他多个领域也有非凡的建树。
作为一位多年从未中断教育实践的科技专家,他不仅为国家和军队培养了大量优秀人才,而且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了较为系统的人才培养思想,是我国领导科学的倡导者和奠基人。
挖掘钱学森的领导科学思想和人才培养思想,对于指导当前我国领导干部和人才队伍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开启中国领导科学的理论之门文化大革命结束不久,国家召开了全国科学技术大会。
会后,有学者引进了发达国家的各种流派的管理科学。
为此,中国社会科学院也成立了一所新学科研究室,这个研究室一共有16个不同学科的成员,每个成员代表一门学科,在北京市科协之下,每个代表都成立一个研究会,组织了各学科权威专家讲座,鼓舞了很多学者参加各学科组织的研究会,他们当中有不少还是行政管理、科技管理、企业管理、军队管理等各个方面的管理者。
这些学术研究普及了从西方引进的各种流派的管理科学,比如,北京市科协所办的科技管理研究班,中国空军司令部所有的领导都参加了这个班的学习。
组织负责的同志向钱学森同志汇报这件事情,引起了钱学森的极大关注。
钱学森认为,要使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早日建成,必须引进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科学管理。
在他比较关心的系统科学中,还亲自为系统科协研究会普及系统工程的知识出谋划策。
我认为当时钱学森在这个问题上最大的贡献是把我们过去的科学体系细分为自然科学、系统科学、社会科学、人体科学、思维科学、数学等几大门类。
钱学森生平介绍

钱学森生平介绍钱学森:中国著名科学家,1911年12月11日生于上海,1934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1935年赴美国研究航空工程和空气动力学,1938年获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博士学位。
后留在美国任讲师、教授。
1950年开始争取回归祖国,受到美国政府迫害,失去自由,历经5年于1955年才回到祖国,1958年起长期担任火箭导弹和航天器研制的技术领导职务。
曾任中国力学学会、中国自动化学会、中国系统工程学会、中国宇航学会理事长、名誉理事长等职。
现任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研究员、中国科技协会名誉主席等职。
1911年12月11日生于上海。
1929-1934年在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学习,1934年毕业于机械工程系铁道机械工程专业。
1934年考取清华大学飞机设计专业公费留美。
1934-1935年到杭州笕桥飞机厂实习,又到南京、南昌空军飞机修理厂见习,最后到北京参观清华并拜访导师王士倬。
1935年8月钱学森从上海坐美国邮船公司的船离国,同船的留美同123qwe学有徐芝纶、夏勤铎等。
到了美国入麻省理工学院航空系。
1936年10月钱学森转学到加州理工学院,开始了与冯·卡门(von Karman)教授先是师生后是亲密合作者的情谊。
同年,钱学森参加马林纳领导的火箭研究小组,在冯·卡门指导下,与马林纳等一起研究火箭发动机的热力学问题、探空火箭问题和远程火箭问题等,并参与了美国早期用可储存液体推进剂的几种试验性火箭,如1945年女兵下士探空火箭和后来的下士导弹研制工作。
1937年秋由马林纳介绍,钱学森参加了当时加州理工学院的马列主义学习小组,也得识该小组的书记、化学物理助理研究员S·威因鲍姆(Weinbaum)。
1938年钱学森与冯·卡门合作进行的可压缩流动边界层研究,揭示了即使一个运动的热体与外界冷空气在某一飞行马赫数时有相当的温度差,对物体的冷却仍逆变为加热。
这是由于空气受压缩,温度升高和边界层传热率增加的结果。
中国科学家钱学森航天事业的奠基人

中国科学家钱学森航天事业的奠基人钱学森,作为中国航天领域的奠基人,对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和工程师,还是一位卓越的教育家和领导者。
本文将通过对钱学森的事迹和他对中国航天事业的影响的分析,探讨他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所做出的贡献。
1. 钱学森的科学成就钱学森是中国近代航空和航天科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
他于1935年获得麻省理工学院博士学位后,成为世界顶尖的航空科学家。
他的研究成果包括航天器轨道力学、航天器姿态稳定控制、航天器再入控制等领域,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
2. 钱学森的航天事业奠基钱学森回国后,毅然决然地选择回到祖国,投身于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
他积极推动航天科研、航天工程及人才培养的事业,取得了许多重要成就。
他是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的总设计师之一,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3. 钱学森的教育贡献钱学森不仅在科学研究方面有所建树,还对中国航天事业的人才培养作出了重要贡献。
他虚心学习,勤奋钻研,在教育领域形成了一套独特的培养模式。
他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航天科学家和工程师。
4. 钱学森的领导作用钱学森是中国航天事业的杰出领导者之一。
他在中国科学院的领导下,组织和推动了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
他提出“自主发展、自力更生”和“立足于科学前沿、追求世界一流”等发展理念,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崛起和独立自主的发展路径做出了重要贡献。
5. 钱学森的国际交流与合作钱学森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在推动中国航天事业与世界航天事业的融通发展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
他与美国航天科学家合作开展了多个重要工程项目,为中国航天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技术支持。
综上所述,钱学森作为中国科学家航天事业的奠基人,通过他杰出的科研成果、领导才能以及出色的教育贡献,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的事迹不仅仅是中国航天历史的一部分,更是中国航天腾飞的见证。
钱学森的事迹

钱学森的事迹简介钱学森(1911年12月11日 - 2009年3月31日),又名Hsue-Shen Tsien,是中国著名的航空航天科学家和弹道学家,被誉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之一。
他在航空航天领域做出了卓越的成就,为中国的航天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本文将介绍钱学森的事迹和他在航空航天领域的成就。
早年生活钱学森于1911年出生在江苏省苏州市一个富裕的家庭。
他在国立东南大学取得了学士学位,并于1934年赴美留学。
在美国,他先后在爱因斯坦和冯·诺伊曼的指导下攻读研究生学位,并在弗吉尼亚大学获得博士学位。
在留学期间,钱学森展现了他的天才和创造力,为将来在航空航天领域取得辉煌的成就奠定了基础。
弹道学研究钱学森在弹道学研究领域取得了重要的成就。
在二战期间,他加入了美国国防部的研究机构,为美军研制导弹和火箭而努力。
他在弹道学方面的研究成果,对于推动火箭技术的进步和军事战略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钱学森在弹道学研究中提出了许多重要的理论,如飞行力学和轨迹计算等。
他的研究成果在导弹技术和航天器设计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为航天事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回国发展1955年,钱学森决定回国发展,为中国的航天事业做出贡献。
他组织了中国第一个航天项目,推动了中国航天技术的发展。
他积极参与并主持了一系列重要的航天项目,包括长征火箭、神舟飞船和月球探测器等。
在他的领导下,中国航天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钱学森的领导才能和卓越的科学贡献赢得了广泛的赞誉,他被誉为中国航天科学的奠基人。
学术成就除了在航空航天领域的成就外,钱学森在学术研究方面也取得了杰出的成就。
他发表了许多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研论文,对于现代物理学和工程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钱学森还担任了多个重要学术机构和科研组织的领导职务,包括中国科学院和国际航空学会等。
他的学术成就和领导才能使他成为中国和世界科学界的一位重要人物。
荣誉和奖项钱学森因其卓越的科学成就和对中国航天事业的贡献,获得了多个国内外的荣誉和奖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决策与信息2010年第1期总第302期科教名家KEJ IAOMINGJ IA文/陈土光领导科学的倡导者钱学森钱学森是20世纪众多学科领域的科学群星中最为璀璨的极少数巨星之一,新中国爱国留学归国人员中最具代表性的国家建设者。
在钱学森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
5年归国路,10年两弹成。
”钱老是知识的宝藏,是科学的旗帜,是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的典范,是新中国历史上伟大的人民科学家。
钱学森不但在航空航天领域做出了重大贡献,而且在其他多个领域也有非凡的建树。
作为一位多年从未中断教育实践的科技专家,他不仅为国家和军队培养了大量优秀人才,而且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了较为系统的人才培养思想,是我国领导科学的倡导者和奠基人。
挖掘钱学森的领导科学思想和人才培养思想,对于指导当前我国领导干部和人才队伍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开启中国领导科学的理论之门文化大革命结束不久,国家召开了全国科学技术大会。
会后,有学者引进了发达国家的各种流派的管理科学。
为此,中国社会科学院也成立了一所新学科研究室,这个研究室一共有16个不同学科的成员,每个成员代表一门学科,在北京市科协之下,每个代表都成立一个研究会,组织了各学科权威专家讲座,鼓舞了很多学者参加各学科组织的研究会,他们当中有不少还是行政管理、科技管理、企业管理、军队管理等各个方面的管理者。
这些学术研究普及了从西方引进的各种流派的管理科学,比如,北京市科协所办的科技管理研究班,中国空军司令部所有的领导都参加了这个班的学习。
组织负责的同志向钱学森同志汇报这件事情,引起了钱学森的极大关注。
钱学森认为,要使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早日建成,必须引进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科学管理。
在他比较关心的系统科学中,还亲自为系统科协研究会普及系统工程的知识出谋划策。
我认为当时钱学森在这个问题上最大的贡献是把我们过去的科学体系细分为自然科学、系统科学、社会科学、人体科学、思维科学、数学等几大门类。
他不仅重视对西方的这几大门类科学技术的引进,而且他还认为每一门学科都要研究它所研究对象的运动、发展、变化的规律。
也就是说,每门学科都有它自己的哲学,这些哲学指引我们通向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王国,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概括和总结各门科学哲学之后,进一步得到发展。
当时,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哲学家查汝强写的《20世纪科学十大新发现验证和发展辩证唯物主义》这篇文章得到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的重视,鼓励查人物名片钱学森(1911.12.11~2009.10.31),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享誉海内外的杰出科学家和我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火箭专家;曾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七、八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名誉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务。
———42决策与信息2010年第1期总第302期科教名家KEJ IAOMINGJ IA汝强到国内外讲学,并且还受到了各国学者的欢迎。
查汝强的这篇文章证明钱学森所说的各门科学的科学知识可以上升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高度,并促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
因此,在我看来,钱老不仅是一位驰名全球的科学家,也是一位伟大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并且,在世界上杰出的科学家中是很少见的。
钱学森是建立中国领导科学的倡导者。
20世纪70年代末,他委托助手(《系统工程》杂志主编柴本良)发表了《领导艺术与系统工程》,这篇文章不仅说明钱学森是中国领导科学的倡导者,而且还引起了许多管理科学家和领导科学家的关注。
在纪念周恩来诞辰90周年时,中央文献研究室奉命召集国内学者参加周恩来著作研讨会。
会上,钱学森发表了纪念文章,强调周恩来把过去指挥大兵团作战的经验和系统工程相结合。
当时党中央有领导两弹上天的专门委员会,由周恩来任主任,在两弹上天事业中,最上面有总体设计部,下面分为两个系统,一个是总设计师系统,另一个是总调度师系统,形成了中国航天事业的领导体制,指导完成了“两弹一星”上天。
他说明中国共产党的领袖在革命历程中早就运用科学领导的经验,把科学体系中科学哲学通向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王国。
这就为中国现代领导科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主张领导干部继续学习科学知识钱学森不仅重视继续教育在管理者和科技工作者中的普及,而且还非常重视向高级领导和高级科研人员普及现代领导知识。
从1984年开始,中共中央委托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万里向中央组织部布置举办高级干部学习新技术革命知识和领导科学知识,那时,恰好我在中国科协担任现代管理知识讲师团的副团长,所以举办这些讲座或研究班都由我代表中国科协参加。
当时,钱学森就是讲师团成员。
其中最重要的一次讲座就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各部委办领导干部参加学习世界新技术革命知识讲座,我负责这个讲座的教学、教务工作,既要邀请专家来讲学,又要安排学习计划。
在专家讲学之前把讲稿整理压缩成不到1500字的文稿,然后在每次讲座入场时发给每位来听讲座的领导同志,每一位专家讲完课后,还要把专家的讲稿立即送给《红旗》杂志发表,来听讲的学员都是各部委办的正部长和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等。
而且,学习有严格的制度,由各部委的宣传部负责监督这些领导者必须出席听讲,必须参加讨论。
因此,每次讲座的出席率都是非常高的。
钱学森明确提出“四大革命”的科学思想。
我记得有一次讲座第一讲是钱老主讲,他讲的题目是《四大革命的关系》,这四大革命是:科学革命、技术革命、产业革命、社会革命。
古代也有人讲过这四大革命,就是周文王在画六十四卦时,其中的一个革卦,讲的就是这个问题,他讲要按照历书一年来的气候变化的预测来进行当时的耕战技术,安排好农业生产,如果农业生产丰收,当时的统治者就能使群众生活安康,国家就可以富强。
如果统治者非常残暴,就会激起人们起来搞社会革命,像商汤讨伐夏桀一样,使夏朝灭亡。
这大概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有人阐述四大革命的关系。
但是,钱学森所讲的四大革命和古代的四大革命有所不同,钱学森的观点是,先有科学新发现,后有技术新发明,古代的人是将技术革新中积累起来的经验进行总结,才有了科学上的新发现。
钱老指出,现在的科学新发现到技术的新发明时间越来越短,可以说是瞬息万变。
对于国家的高级领导者,如果不能随时知晓科学的新发现、技术的新信息,就会使国家落后,落后就要挨打。
他唤起领导者们要有民族危机感和责任感,尽快地学习和懂得西方科学新发现、技术新发明的新知识,了解西方国家高科技产业化、军队现代化的情况,只有熟悉这些情况和发展趋势,我们才能够迎头赶上发达国家。
钱学森的讲话,无疑对中央和国务院的领导干部重视学习新技术革命知识起了很大的作用。
超前的人才培养思想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通才”。
钱学森作为一位老教育工作者,根据自身成长经历和人才培养的成功经验,他认为,新时代国家培养出来的人才应当符合“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教育目标和“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的要求。
这些新人应当熟悉现代化科学技术体系,即三个层次、十一个部类的内容;熟悉马克思主义哲学,重点是辩证唯物主义;理、工、文、艺结合,有智慧,即▲胡锦涛看望钱学森43决策与信息2010年第1期总第302期大成智慧;熟悉信息网络,善于用电子计算机处理知识。
而且在钱学森看来,这些新人从四岁到十二岁接受一贯制教育,要达到高中毕业水平;十二岁到十八岁接受高等教育,达到硕士研究生的水平。
然后,再深入造就,综合发展,成为具有政治可靠、道德纯洁、文理兼顾、古今融会、中西贯通的全才,即通才。
他认为,只有具备这样素质的通才,才能不局限于某个学科领域,在多学科、多领域,有所创新,有所成就。
人才培养的重点———各级“领导人才”。
钱学森作为我国航天事业的领导者、组织者、实施者,直接在周总理、聂荣臻、叶剑英和张爱萍等将帅的领导之下,开展工作,亲眼目睹了这些领导高超的指挥能力,亲身感受到他们高尚的人格魅力,亲自领略了他们卓越的才华。
回顾过去,展望未来,钱学森深切地认识到:“现代领导人才的培养,特别是高级领导人才的培养,这是一个重大的问题,也是领导科学要研究的一个很重要的课题”。
为此,钱学森经过认真研究和思考,首先对领导人才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总体的设想。
他认为,领导者要有两个方面的素养,一个方面是方法,就是领导、决策的科学方法所需的学识;另一个方面是胆略,就是指领导和决断的气魄、决心、胆识和眼光。
为此,他们既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社会主义和政治经济学,同时,还要学习军事科学知识,对于文学艺术要有一定的修养,并在繁重的工作任务中保持健康的身体。
人才培养的主要方法———“大成智慧教育”。
人才的教育培养一直是钱学森十分重视的基础事业。
他认为,中国人聪明、勤奋、能吃苦,只要培养得法,人人都能成为德、智、体、美、劳五育齐发展的“通才”。
在钱学森看来,“通才”的培养,“大成智慧教育”的核心是建立现代科学技术体系,其目的是通过“人机结合”培养未来人才。
成为既有“性智”(文化知识、艺术思维)又有“量智”(科学知识、科学思维)的、集人文和科技知识于一身的大智大勇的人才。
钱学森认为,今天已走进新的时代,社会民主,制度先进,科学飞速发展,所有这些都为融古今中外人文和科技之精华的大成智慧教育的实施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更能培养面向21世纪的全才。
大成智慧教育正是适应信息革命的特点和规律而创造出来的。
关于如何实施“大成智慧教育”,钱学森认为,现在是信息时代,知识传播和教学的手段以及教学环境都是前所未有的,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被突破,人们可以借助“人机结合”,通过多媒体技术、数字化图书馆、信息互联网络、信息高速公路等手段,培养出对信息、知识、资料与数据等有直接应用能力和对各种知识、专家经验及思维等具有强有力的组织与综合能力的“通才”。
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走“科学与艺术结合”之路。
钱学森认为,科学和艺术是相互促进、相互依赖、相互渗透、日益综合的一对范畴,都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学问,其目标是一致的。
因此,他一贯主张,未来人才培养必须走科学与艺术结合的道路。
首先,从科学和艺术的本质来看,坚持两者的结合是人才培养的必由之路。
其次,从杰出人才的成长轨迹和成就来看,科学和艺术的结合是他们的成功之路,理应成为未来人才培养之路。
第三,从钱学森自身成长的经历来看,科学和艺术的结合成就了他辉煌的人生,为未来人才的培养指明了道路。
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于“抓好教育”。
钱学森十分重视教育对人才培养的基础性作用。
他根据自己的经历和体会认为,“人的才能主要靠后天培养,而不是先天就有的天才。
古今中外,都有一批才能卓越的人才,他们也是从他们所经历的学习环境教育出来的。
”并指出,“教育是社会进步的保证。
不要忘记:在田径赛上是快者达标;打仗是强者取胜;提高全民的文化素质,靠教育达标。
”因此,在他看来,人才的培养关键在于“抓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