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与时间》之后的解释学
论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中的空间观念(一)

论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中的空间观念(一)摘要: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利用现象学和解释学的方法,对空间现象作了深入的探讨,消解了流俗的空间解释,首次提出了生存论存在论的空间观念,对于变革人们的思维方式,重新确立和把握哲学研究的主题、对象和方法做出了重大的理论贡献。
通过集中考察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对空间问题的探讨,凸显了其在空间问题研究上所取得的重要理论成果,深入地揭示和剖析了这一研究所存在的理论缺陷和难题,从一个侧面折射出了海德格尔生存论存在论的时间观念在解决存在的意义问题时所固有的局限性和不彻底性。
关键词:海德格尔;此在;空间;空间性;时间;时间性“回到实事本身”这是现象学的基本方法和精神。
当海德格尔把这种方法和精神自觉地运用和贯彻到自己的哲学思考之中时,真正的问题就转换成了“回到存在本身”,而具体到空间问题时,则又变成了“回到空间本身”。
本文所要探讨的主要问题就是:海德格尔为什么要回到空间本身,以及他是如何回到空间本身的。
一、问题的提出总体而言,人类的空间经验无外乎有这样几种:处所经验、虚空经验、广延经验。
围绕这些空间经验,在人类近代认识史上逐步形成了以下几种空间观念:①实体论的空间观念以牛顿为代表;②关系论的空间观念以莱布尼茨为代表;③属性论的空间观念以笛卡儿为代表;④先?验论的空间观念以康德为代表〔1〕1-3。
海德格尔把上述这些传统哲学的空间观念称之为是“流俗的空间解释”,认为这种解释一再地遗忘和遮蔽了作为现象实情的“源始而本真的空间”。
空间的源始性问题仍旧被搁置在我们的思所茫然不知的地方。
海德格尔把对存在和存在者的区分这一其思想展开的指导性原则贯彻到了对空间问题的研究中。
传统哲学在对空间进行思考时,有一个不明言的前提,那就是:空间总存在。
但它们从来不问“空间如何存在”,而总是在问“空间是什么”。
而在海德格尔看来,空间绝对不是“什么”。
我们不能问“空间是什么”,而只能问“空间如何存在”。
国外的哲学范畴学著作的中文译本

国外的哲学范畴学著作的中文译本伴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和跨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中国读者对国外哲学范畴学著作的需求也逐渐增长。
为了满足读者们的需求,越来越多的国外哲学范畴学著作被译成了中文,使得这些经典文献得以在中文读者中广泛传播。
本文将探讨国外的一些重要哲学范畴学著作的中文译本,为读者提供一些关于译本选择的参考。
一、《形而上学》(亚里士多德著,刘诣轩译)《形而上学》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代表作之一,该书是研究存在的最基本门类和存在的最基本原理的学科,即形而上学。
刘诣轩先生在1950年代将《形而上学》翻译为中文,该译本准确传达了亚里士多德思想的核心内容,成为中国学界研究此书的重要参考。
二、《存在与时间》(海德格尔著,李泽厚译)《存在与时间》是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的重要著作,也是20世纪哲学领域的经典之作。
李泽厚先生在1988年将《存在与时间》翻译为中文,该译本在忠实传达原著思想的同时,运用了恰当的汉语表达,使得读者更易于理解和接受这一抽象而深奥的哲学学说。
三、《逻辑哲学论》(维特根斯坦著,路维译)《逻辑哲学论》是奥地利哲学家维特根斯坦的代表作,对逻辑哲学和语言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路维先生在1950年代将《逻辑哲学论》翻译为中文,该译本在保持原著精神的同时,通过对语言的精准运用,使得这一思想体系更好地适应了中文语境。
四、《存在与虚无》(萨特著,徐纪平译)《存在与虚无》是法国哲学家萨特的代表作,提出了“存在主义”这一重要哲学流派。
徐纪平先生将《存在与虚无》翻译为中文后,该译本受到了广大读者的关注。
徐纪平在译本中把握住了萨特重视个体自由和责任的思想,使得译本更能够与中国读者产生共鸣。
五、《精神现象学》(黑格尔著,屈武译)《精神现象学》是德国哲学家黑格尔的重要著作,被誉为现象学和存在学的标志性作品之一。
屈武先生将《精神现象学》翻译为中文后,该译本以其精准和通俗的表达方式,成为中文读者探索黑格尔哲学的重要工具。
经典世界十大哲学书籍排行榜

经典世界十大哲学书籍排行榜1. 《柏拉图的对话集》柏拉图。
柏拉图是古希腊哲学的重要代表,他的对话集包含了他的思想和哲学观点,对西方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论语》孔子。
《论语》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孔子及其门徒的言行录,记录了孔子的思想和教育原则,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思想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3. 《存在与时间》霍斯尔·加达默尔。
这本书是现代哲学家加达默尔的代表作,探讨了人类存在的本质和时间的概念,对现代哲学和存在主义产生了重要影响。
4. 《伦理学》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家,他的《伦理学》探讨了道德和伦理的问题,对西方哲学和伦理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5. 《论法的精神》赫尔曼·黑塞。
黑塞是德国哲学家,他的《论法的精神》探讨了法律和正义的问题,对法学和政治哲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6. 《道德经》老子。
《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的代表作,探讨了道德和人生的问题,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7.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卢梭。
卢梭是法国哲学家,他的《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探讨了社会和政治不平等的问题,对政治哲学和社会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8. 《论自由》约翰·斯图亚特·密尔。
密尔是英国哲学家,他的《论自由》探讨了个人自由和政治自由的问题,对政治哲学和个人权利产生了重要影响。
9. 《论法的精神》赫尔曼·黑塞。
黑塞是德国哲学家,他的《论法的精神》探讨了法律和正义的问题,对法学和政治哲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10. 《逻辑学论》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论》是逻辑学的经典著作,对逻辑学和科学方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只是一个常见的经典世界十大哲学书籍排行榜,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喜好和评判标准。
哲学短篇名作

以下是一些哲学短篇名作的详细介绍:
1.《沉思录》:古罗马哲学家马可·奥勒留所著,通过自省和思考,探讨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是西方哲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2.《存在与时间》: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的代表作之一,通过对存在意义的探讨,揭示了人的存在与时间的关系,对哲学和人类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正义论》:美国哲学家约翰·罗尔斯的代表作之一,通过对正义概念的探讨,提出了“作为公平的正义”的理论,对政治哲学和法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精神现象学》:德国哲学家黑格尔的代表作之一,通过对精神现象的描述和分析,揭示了人类思想的发展历程和内在矛盾,是西方哲学史上的重要著作。
5.《理想国》: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代表作之一,通过对理想国的构建和探讨,揭示了人类社会的本质和理想状态,是政治哲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这些哲学短篇名作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哲学意义,对人类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阅读这些作品,可以深入思考人类存在的意义、价值、正义、自由等方面的问题,提高自己的哲学素养和思维能力。
海德格尔 阐释学-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海德格尔阐释学-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海德格尔是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他的思想深刻影响了当代哲学界。
其中,阐释学是海德格尔哲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被认为是其哲学思想的核心。
阐释学强调理解的重要性,提倡对存在的深刻思考和解释。
海德格尔认为,理解和解释不仅是思维活动,也是存在本身的一种表现。
因此,阐释学对于我们理解世界、自我和他人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海德格尔的生平以及阐释学的概念,探讨阐释学在哲学中的地位,并展望阐释学的发展前景。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分为三个主要部分来呈现海德格尔的阐释学。
第一部分将是引言部分,主要概述海德格尔的阐释学的重要性和影响,并介绍文章的结构。
第二部分将深入探讨海德格尔的生平,介绍他的思想背景和哲学观点,以及他对阐释学的理解和贡献。
第三部分将着重讨论阐释学的概念,探讨其在哲学中的地位和影响。
在结论部分,将对海德格尔的阐释学思想进行总结,探讨阐释学在当代哲学中的启示,并展望阐释学未来的发展前景。
通过这样的结构,希望读者能够更全面地了解海德格尔的阐释学,以及其对哲学领域的重要意义和影响。
1.3 目的:本文旨在深入探讨海德格尔的阐释学思想,通过对其生平、阐释学的概念以及在哲学领域中的地位进行全面分析和阐释,希望能够呈现出海德格尔阐释学的核心理念和哲学思想。
同时,通过对海德格尔阐释学的研究,探讨其对当代哲学的启示,以及展望阐释学在未来的发展前景,希望能够为读者带来对阐释学的深入理解和思考,促进阐释学在哲学领域的进一步探索和发展。
2.正文2.1 海德格尔的生平:马丁·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生于1889年,逝世于1976年。
他出生在德国的一个小村庄,并在弗赖堡大学学习哲学和神学。
他后来前往弗赖堡大学任教,并在那里开始发展出他独特的哲学思想。
海德格尔的生平经历丰富多彩,他曾在一战中服役于军队,并受到这段经历的深刻影响。
《存在与时间》释义

《存在与时间》释义作者:张汝伦来源:《全国新书目》2013年第10期作者简介:张汝伦,复旦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先后在德国图宾根大学和弗莱堡大学留学,回国后一直在复旦大学从事哲学教学与研究,并十分注重讲授康德、黑格尔和海德格尔等哲学家的原著。
研究领域横跨中西哲学。
曾出版著作及译著有《意义的探究:当代西方释义学》《海德格尔与现代哲学》《现代西方哲学十五讲》《二十世纪德国哲学》《当代分析哲学》等。
因为有伟大的经典,人类才仍然觉得有希望复旦大学哲学系教授张汝伦教授所著这部1 20万字的《(存在与时间)释义》,历时8年,以中国古典注疏方式逐字解读海德格尔经典哲学作《存在与时间》。
《存在与时间》被学术界公认为“难治”,国外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陆续出版了一些解释注疏《存在与时间》的导读性著作,但在我国,至今还未有这样的著作出版。
《(存在与间)释义》出版就是为了填补这个空白。
书中用中国古人注疏经典的办法,逐节逐段解读,力图将这样一部晦涩、复杂的作品的文本意义和背后复杂的深意都揭示出来。
《存在与时间》是一部伟大的哲学经典,从哲学上解剖了西方文明的内涵,使人们对现代性危机的本质有了清楚的认识。
今天没有人会怀疑《存在与时间》的经典地位。
它是二十世纪西方哲学著作中被人读得最多、讨论得最多、评论得最多和争论最多的著作之一,它的影响远远超出了哲学的范围,深入到了史学、社会学、文学理论、人类学、心理学等诸多领域。
这部著作彻底颠覆了传统存在论和形而上学,将存在论重新建立在一个新的基础之上。
海德格尔不仅深刻揭示了传统存在论的根本错误,还对实际上是其基石的实在论和“外部世界”的证明问题进行了釜底抽薪式的解构和批判,揭示其本质的谬误。
这使得存在论从此必须从一个新的出发点开始。
与哲学史上许多经典不同的是,它一出版就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之所以如此,除了其本身固有的价值外,还在于深刻揭示了人们正在经历的西方文化的危机及其深层次的问题,它回答了时代的问题,切合那个时代,也是我们时代人的思想感情。
《存在与时间》的方法、内容和叙事2

《存在与时间》的方法、内容和叙事(2)《存在与时间》的方法、内容和叙事海德格尔运用现象学的方法在描述此在的生存的时候,首先确立了原原本本地接近人这种特殊的存在者的方式。
这就是从人的日常生活出发。
海德格尔将人的日常的平均的生存状态视为理解此在的生存的起点和基础。
看起来,海德格尔对人的日常生活这一基本的原初的事实性的关注具有明显的反学院、反思辨的倾向。
但是我们不要忘了这仅仅是海德格尔哲学的出发点而已。
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的第一部分的日常生活的解释学在某种程度上乃是基于对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的现象学的解释。
在这一部分中,展示了海德格尔以现象学的精神重新解读古典哲学的技艺,这一技艺对于二十世纪哲学具有重大的意义,从他那里人们看到了一种阅读的技艺,这一技艺致力于恢复伟大的哲学家的文本中那种彻底的源初的思考。
在和韦伯、耶格尔、卡西尔、哈特曼这些当时的权威学者对比之后,当时很多年轻人都感受到了海德格尔思想远为强大的力量。
海德格尔在马堡的五年(1923-1928)执教期间,既是他思想迸发、最有收获的时期,也是他与阿伦特相爱的甜蜜时期,也是他吸引整个德国的青年才俊追随他学习哲学的时期。
当时除了马堡三杰洛维特、伽达默尔、克吕格之外,阿伦特、马尔库塞、约纳斯、安德斯等人都在海德格尔的课堂上。
施特劳斯、沃格林和库恩等人也都受到过海德格尔很大的影响。
到了《存在与时间》出版后的三十年代,海德格尔的课堂已经培育了一代阵容庞大的德国哲学家。
这是二十世纪最为壮阔的学院之内的哲学教育运动。
人的日常生活向我们展示了生存现象的丰富性。
海德格尔将人的日常生存状态规定为“在世界之中”。
这个在世界之中的生存,按照现象学的眼光来看,并不是一种呆板枯燥、千篇一律的东西。
相反,它以一种新鲜的眼光看到了“在世界之中”意味着生存与其周围世界的丰富的关联性。
“在世界之中”并不是象石头放在口袋里一样,而是活生生生存的人居住在他所熟悉的周围世界。
因此,“在世界之中”意味着人只栖居在此世之中。
浅析海德格尔存在论解释学

浅析海德格尔存在论解释学摘要:对解释学的研究离不开一个重要的人物——海德格尔,海德格尔解释学的出世解释学发展由一般解释学转向本体论解释学,海德格尔解释学不着眼于文献考据,而是在早期著作《存在与时间中》此在解释学是对存在的本体论的追求,并成为了保罗利科指出的第二次哥白尼式革命即从一般解释学到本体解释的转向的开端者,本文将以海德格尔的著作《存在与时间》为文本对以存在论解释学中他解释自身认为的解释学第三个重点词:存在、此在、现象学、解释等进行浅析。
关键词: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此在解释学存在关于解释学的含义可以追溯到18世纪,在18世纪,解释学被称为“神学解释学”,与此同时,它的作用是做神学的辅助,用以解释和说明上帝的旨意,称为诠释《圣经》的方法,而真正将解释学引入哲学研究并成为一门学科的是施莱尔马赫,在神学解释学的基础上将解释学的范围扩大,不再仅仅用以解释神学,而是用来解释文本。
法国著名解释学家保罗·利科曾说过:“从一般解释学导本体解释学的转向,使方法论问题从属于基本本体论问题,则是第二次哥白尼式的革命。
”而海德格尔的存在论解释学成为第二次哥白尼式革命的开端。
海德格尔的存在论解释学具有一个显著的特点——探究本体论问题。
而究竟何为海德格尔所说的解释学,而又何为海德格尔所要探究的本体论问题。
在《存在与时间》中有其说明:“现象学描述的方法论意义就是解释。
此在现象学的具有(诠释)的性质。
通过诠释,存在的本真意义与此在本已存在的基本结构就向居于此在本身的存在之领会宣告出来。
此在的现象学就是诠释。
”从此可以得出,海德格尔解释学的三个关键词,一个为此在,一个为存在,而一个为现象学。
而本文将以者三个关键词作为切入点对存在论解释学做一个浅析。
存在问题是海德格尔的哲学本体问题,要理解海德格尔的存在论解释学首先要明确海德格尔所说的存在是为何物。
一、存在海德格尔认为存在论解释学的基本对象为存在,而不仅是存在论解释学的基本对象为存在,任何存在论的基本对象都应为存在,他曾说过“任何存在论,如果它不曾首先充分澄清存在的意义并把澄清存在的意义理解为自己的基本任务,那么,无论它具有多么丰富多么紧凑的范畴体系,归根倒带它仍然是盲目的,并背离了最本己的意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存在与时间》之后的解释学约翰·D·卡普托【专题名称】外国哲学【专题号】B6【复印期号】2009年04期【原文出处】《江海学刊》(南京)2009年1期第25~32页【英文标题】Hermeneutics after Being and Time【作者简介】约翰·D·卡普托,美国当代宗教思想家,美国锡拉丘兹大学托马斯·J·华生(the Thomas J. Watson)宗教人文及哲学教授。
【内容提要】《存在与时间》之后,解释学沿着三条道路前行。
后期海德格尔为探索性批判提出“视域”与“前—结构”等概念,这导致他自己的著作不再是解释学;而无视海德格尔自身这种发展的伽达默尔运用了《存在与时间》的基本观点:前理解、解释学循环、现象学视域理论并使之成为“哲学解释学”的基础;德里达则激进地挖掘海德格尔的解构面,批判与拆解环节,并且用它来反对他称之为“在场形而上学”的东西,在其中他包括解释学本身及意义与真理的形而上学。
【关键词】《存在与时间》/解释学/重演/回返/解构《存在与时间》出版后,解释学观念有三次重要发展:海德格尔自己的后期著作;伽达默尔的“哲学解释学”及法国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对解释学的批判,其中德里达的解构主义是该项研究最相关的形式。
包括德里达解构主义的修正在内,《存在与时间》之后存在三种对解释的解释。
①海德格尔的解释学重演后期海德格尔关于解释学必须要说的东西有两个方面:《关于思的对话》(泰然任之)中“先验视域表象”的划界及《通向语言之途》中的“解释学”回返。
海德格尔忙于拆解笛卡尔的主体。
如其思想发展的那样,变得十分清楚的是,源自此在的使存在者在存在中显明的投射性理解是一个令人怀疑的先验观念。
海德格尔开始相信尼采的意志形而上学是笛卡尔主义的最极端结果。
因此,作为悬置的意志之“思”反对意志而自我规定。
因而,意志具有广阔意义,而不仅仅是人类选择,而且是任何人类主体性对物的强制——不管是通过狭义的意志还是思之主体性结构。
意志意味着主体性本身的形而上学结构,无论是以唯意志论术语还是以认识论术语设想那种主体(从笛卡尔经过康德到胡塞尔的先验哲学)。
因此以先验主体为目标的《关于思的对话》能够被解读为《关于人道主义的书信》的姊妹篇,其目标是生存主体。
在这两篇论文中,主体主义药方在“超越”于人(主体性)的东西中发现了人的本质。
思是先验传统中的“意志”,因为思根据“自发性”被设想,是介由先验主体源泉的物之显明表现。
倘若笛卡尔发起这种方案而康德是其高峰,那么胡塞尔的“先验现象学”仍在其咒语之下。
②海德格尔需要置身意愿之外的思之决断。
而且即使这种思必须开始作为一种不意愿的意志,它最终还是终结在摆脱意志的思中。
这种自由显然并非我们的意志力影响的东西,而是我们对它敞开而允许我们进入的东西。
我们被允许进入自由,让其所是,泰然任之(Gelassenheit),一个从——海德格尔视其为思想大师而非神秘迷惑的大师——艾克哈特大师那里借来的词。
海德格尔意义上的释放指一种思,这种思由思之主体建构,不受主体建构阻碍并在自由中展开,一种恰恰为进入它们阻隔的领域而解构主体作品的思。
海德格尔召唤这种思:它意愿摆向前来(Vorstellen),它指主体为物而摆置物的方式,而英译者称之为“表象”之思。
海德格尔不但批判这种摆置,这种以适合我们的方式展示事物的意志,而且还批判向前,这种摆置,以按适合我们自己的形象而制作的设计结构的秩序来展示事物。
像在《存在与时间》中一样,这儿并不区分自由—漂浮并将事物释放在其自身存在中的结构。
现在释放指从任何种类的结构与意志中的释放。
学者代表了对话中“先验视域之表象”的立场——他是胡塞尔吗?——对他而言一棵树的表象依赖于超越树的域或视域,它将树作为树摆置在我们面前。
如果这就是真正的胡塞尔现象学,那么同样为真的是,这就是海德格尔自己在马堡时期依赖的源自胡塞尔的现象学。
但老师——它是海德格尔还是后期海德格尔——想要追寻、界定视域观念,因为某种东西让视域存在。
那么,这种视域是次等衍生物。
由于视域是我们用以排列或观察对象的“外观”或“视”(Aussehen),那么制作对象的客观性是可能的。
而且老师还主张使之可能的条件就是有条件的自身,因为域或视觉域事物外观并不源自我们,而由主观源泉创造。
在视域对象之外,敞开本身存在,其中视域观或者视觉循环只是透视的局部观。
如果视域让对象存在——如其做的那样,这就是视域解释学、视域现象学、显示——事物让视域存在为真,而这就是“敞开”。
当我们观看某物并以特定视域框架摆置它时,我们只是开辟出敞开的一个空间,一个我们自身并不首先敞开的空间。
视域性投射预设了敞开,它使视域成为敞开的空间得以可能。
通过投射一种视域,我们按自己的标准缩短这种敞开,它因此包含适合我们主体性—人类界限的对象。
现在,通过区分敞开的两种不同方面,海德格尔试图进一步更激进地推进敞开的非主体性决断。
视域提供“对象”得以显现的条件。
但如果视域本身只有通过敞开才可能的话,那么敞开就是一种元—对象领域,一种非对象性领域而是事物只有在其中方能向我们呈现的领域,它使对象的对象性得以可能、使对象在其视域条件性之下。
海德格尔所称的“域”(Gegend)并非任何具体规定的域,而是敞开为众域之域。
但这种作为向我们敞开的敞开面的域转向作为视域另一面的我们,仍然以与我们相关的方式得到规定。
但对主体性的激进界限而言,有必要如其所是地思考敞开本身,而非与我们相关。
对此海德格尔运用了一个古老的词,敞开(gegnet),它将朝向(gegen)作为动词使用而具有动词意义——朝向(gegnen)——而且将之译为“域化”(that-which-regions),它有域之域化、域之生成的意义。
因而这种回返的还原运动,这种回返先验视域之思的运动可以作为双重运动或者双重步伐得到刻画。
首先,从对象(存在者,存在者的)到对象性运动,这是先验运动,它规定科学与视域之思。
其次,更激进的从先验视域到敞开的运动,首先作为域[地带],然后作为敞开——如同那种空间,即存在者的存在于其中穿过的对象之对象性。
这影响了先验视域之思、一般形而上学的界限,并且回答了《存在与时间》中对存在“意义”的追寻。
老师说,将在自由空间、在敞开中的片刻逗留得到理解的敞开也是自由之空间。
因而敞开既是空间又是时间(逗留、停留)。
因此,在这个王国中,“物”(Dinge)才能片刻栖息,它们才能发现现身、逗留然后回返至视线之外的时间与空间。
在这儿物是物而非对象。
它们逗留、停留、栖息,而不像对应于视域屏或背景幕的对象那样设立自身。
物“在自身中”、在自由空间中而非在我们自身设计的投射性框架中栖息。
它们在尚未被我们人类、概念(或观念)结构、取景或框架驯化的空间中。
③尽管海德格尔并未在此得出这种联系,我们还能看见表象,将物摆进我们自身设计的框架与包围现代技术框架的座集(Gestell)之间的联结中。
因而,“泰然任之”具有双重力量。
一方面它指一种思,指人必须面对敞开的方式。
但另一方面它指敞开本身,它不仅让对象的外观存在而且让海德格尔保留该词特殊意义上的“物”存在。
泰然任之不仅指思而且指对思的允诺、让思入其领域、让物存在,最后,作为视域的另一面,它让对象的视域存在。
当人们说这是从先验—视域之思到空间运动时,容易产生误导,因为这使它听起来好像我们已从此处移向彼处,然而事实上我们总在并已在那种空间中。
确实,我们既在空间中又在之外:就我们明显被先验—视域投射所占据和主宰来说,我们在它之外。
而就我们尚未意识到那种视域不过是视域性收缩或敞开的收缩来说,我们仍在其中。
我们未能向我们已在其中存在的东西敞开自身。
存在令人熟悉的解释学循环的动力:我们已在(隐约地)我们自己尚未认知(明确地)的领域中。
而思的任务就是观察那种暗示的领域,人们不再将它理解为暗示的视域,而将它理解为在其中视域本身就是某种收缩或隔离。
人“源初地归属于”敞开。
被允许进入敞开中的思本身由敞开产生,宛如它将思拉回自身,将思聚集到自身。
我们在发端处就先于一切而归属于敞开域。
而敞开本身,敞开是思不能超越的东西。
海德格尔称之为非追思性(Un-vor-denk-liche),即那种我们总已归属的先在王国,而且思不能超越和落后于它,无论如何思不能超越并在其前—结构中产生。
海德格尔将人对敞开的源初归属称为缘发过程。
即敞开对思的居有、占有。
敞开因而占有思并将它从先验视域之思中释放出来,让其成其所是。
与缘发(Ereignis)保持着语音临近性的思指敞开对我们的源初占有。
但敞开也占有物,让物成为物而不是对象;海德格尔称之为物(Be-dingnis),字面意思指或使成为条件,敞开让思(Vergegnis)与物存在。
它让思与物进入它们自身。
思不但摆脱了意志而且成为让—存在,但它也对敞开本身显著地为真。
所有这些解释了在《存在与时间》之后海德格尔让“解释学”一词落下的原因。
但海德格尔总令我们注意到,他从未真正落下任何东西,而不过是按照《存在与时间》尾页提到的“道”的动力来重组或者重述它。
落下的词让思在道上。
“解释学的现象学”保留了先验存在论残余,因此在思想本身的利益中,为了靠近形而上学无以名之的道,必须放弃它。
这个受威胁的概念阻碍了海德格尔寻求更源初的经验。
海德格尔并未彻底放弃“解释学”一词,而只是主张解构性地复兴它,他承认,它具有游戏意义。
人们不再根据使存在者显明的解释性前—结构来设想它,人们现在根据存在天命来思考解释学,因此解释者可以与给人带来神的消息之神使赫耳墨斯相比较。
海德格尔用神的消息指存在的不同时代中各时代的命运,指给予存在的型构。
解释者是能解读并解释(auslegen)、然后将那些作为命运来理解的命运展示(darlegen)出来的人。
他在黑格尔的语词中不仅读出了黑格尔哲学而且读出了特定时代的型构、在黑格尔身上存在的特定形式。
解释者意识到作为存在史、作为去蔽过程的展开运动之形而上学史,因此,根本的事情是不仅留意黑格尔的语言,而且要当心它们在其中就位的即将经过的时代(Ereignis)。
因而解释学不是提供存在者之存在的解放性投射问题,而是倾听消息,它不提供解放视域而是倾听伟大形而上学家们的语词发送到我们道路上的东西。
解释者留心二重性(die Zweifalt)召唤。
人作为某种与这种二重性的解释学关联而存在。
解释者在形而上学语言中不只听到他们的存在者之存在的决断;而且还听到了这种二重性的展开,在其中[人们]以特定方式精心制作存在者/存在的区分。
对解释学而言,事情的要津不再是思考存在者之存在的形而上学观念,而是思考各种形而上学体系中差异(Unter-Schied)的发生。
④解释者思考作为二重性的二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