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木瓜根皮化学成分研究

合集下载

《资木瓜活性物质提取及其抑菌特性研究》

《资木瓜活性物质提取及其抑菌特性研究》

《资木瓜活性物质提取及其抑菌特性研究》一、引言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天然植物中活性物质的提取与应用逐渐成为研究热点。

资木瓜作为一种具有丰富营养和药用价值的植物,其活性物质的提取及其在抑菌方面的应用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研究资木瓜活性物质的提取方法,并探讨其抑菌特性的应用。

二、材料与方法1. 材料资木瓜:购买自当地农贸市场,选取成熟度适中的果实。

实验试剂:乙醇、丙酮、乙酸乙酯等。

实验仪器:旋转蒸发器、紫外分光光度计、高速离心机等。

2. 方法(1)资木瓜活性物质的提取①将资木瓜去皮、去籽,切块。

②采用不同的溶剂(如乙醇、丙酮、乙酸乙酯)对资木瓜进行浸泡,进行活性物质提取。

③利用旋转蒸发器对提取液进行浓缩,得到活性物质提取物。

(2)抑菌特性的研究①选择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常见菌种作为实验对象。

②采用琼脂扩散法测定资木瓜活性物质对不同菌种的抑菌圈直径。

③通过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实验,评估资木瓜活性物质对菌种的抑制作用。

三、结果与讨论1. 活性物质提取结果采用不同溶剂对资木瓜进行提取,得到的活性物质含量有所不同。

其中,乙醇作为溶剂时,提取效果最佳。

通过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发现乙醇提取物中活性物质含量较高。

2. 抑菌特性分析(1)抑菌圈直径通过琼脂扩散法测定,资木瓜活性物质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常见菌种均具有一定的抑菌作用,且不同菌种的抑菌圈直径有所差异。

其中,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效果最为显著。

(2)MIC和MBC通过MIC和MBC实验,发现资木瓜活性物质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菌种的抑制作用具有浓度依赖性。

随着浓度的增加,抑菌效果逐渐增强。

当浓度达到一定值时,可完全抑制菌种生长。

3. 讨论资木瓜活性物质的抑菌特性可能与其中的多种化学成分有关,如多酚、黄酮、皂苷等。

这些物质具有抗氧化、抗炎、抗菌等作用,可能是资木瓜具有抑菌特性的主要原因。

此外,资木瓜活性物质的提取方法、浓度等因素也会影响其抑菌效果。

林产化学与工业第31卷(2011)总目次

林产化学与工业第31卷(2011)总目次
第 3 卷第 6期 1
21 年 1 01 2月
林 产 化 学 与 工 业
Ch mity a d I d sr fF r s r d c s e sr n n u t o o e tP o u t y
Vo . 1 No 6 13 .
De . 201 e 1
●综 述 评 论
塔拉及塔拉单 宁的研究 与加工技术进展 …… …… …… …… ……………………………… 孙先玉 , 博 , 孙 李冬玲 , ( 1 ) 等 19
第 2期
●研究报告
磁性 固体酸催化剂 的合成及其酯化催化 活性 的研究 ………………………………………… 聂小安 , 侠 , 常 蒋剑春 , 1 等( ) 金耳菌丝体多糖 的超声波辅助提取 与动力学模型 ………………………………………… 黄 六容 , 李云亮 , 玉清, 7 段 等( ) 柳杉木材边材木醋液 中的成分研究 ( 文) …… ………………………………………… 魏立纲 , 英 鲁保 旺, 马英冲 , (2 等 1) 响应面优化化香树果序 中鞣花酸超声波提取 的研究 ……………………………………… 张 亮亮 , 曼, 徐 汪咏梅 , (9 等 1)
黑 曲霉发酵豆渣产酸性 卢 葡萄糖苷酶及其水解京尼平苷 的性质 …… …… …… …… …… 王剑锋 , 琼 , 一 徐 肖志强, 3 ) 等( 5 MM / V / T P A 木材复合材料 的物理力学性能 …………………………………………………… 姜卸宏 , 曹金珍 , 罗冠群( 1 4) 不 同吸波介质下微波预处理废纸纤维产氢的研究及机理探讨 ……………………………………… 章佩 丽, 邕文( 7 马 4) 杉木炭磺酸对环氧苯 乙烷开环加成反应 的催化性能 ……………………… ………… …… 袁 利萍, 胡云楚 , 琼, 5 ) 徐 等( 2

《资木瓜活性物质提取及其抑菌特性研究》

《资木瓜活性物质提取及其抑菌特性研究》

《资木瓜活性物质提取及其抑菌特性研究》摘要:本文旨在研究资木瓜中活性物质的提取方法,并探讨其抑菌特性。

通过实验,我们成功提取了资木瓜中的活性物质,并对其进行了初步的抑菌测试。

实验结果表明,资木瓜中的活性物质具有良好的抑菌效果,为进一步开发利用资木瓜提供了理论依据。

一、引言资木瓜是一种具有丰富营养价值的水果,含有多种活性物质。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的关注度不断提高,天然、无公害的食品添加剂成为研究热点。

资木瓜中的活性物质因其具有抗氧化、抗炎、抑菌等特性,在食品、医药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因此,研究资木瓜活性物质的提取及其抑菌特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材料与方法1. 材料资木瓜、培养基、细菌等。

2. 方法(1)活性物质提取:采用合适的提取方法,从资木瓜中提取活性物质。

(2)抑菌测试:将提取的活性物质进行抑菌测试,观察其对不同细菌的抑制效果。

(3)数据分析: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评估资木瓜活性物质的抑菌效果。

三、实验结果与分析1. 活性物质提取通过实验,我们成功从资木瓜中提取出了活性物质。

采用适当的提取方法,如溶剂萃取、超声波辅助提取等,可以有效提高活性物质的提取率。

2. 抑菌测试将提取的活性物质进行抑菌测试,结果表明,资木瓜中的活性物质对多种细菌具有抑制作用。

其中,对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的抑制效果较为明显。

此外,活性物质对食品中常见的致病菌如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3. 数据分析通过数据分析,我们发现资木瓜活性物质的抑菌效果与浓度呈正相关。

即随着活性物质浓度的增加,其抑菌效果逐渐增强。

此外,不同种类的细菌对资木瓜活性物质的敏感性也存在差异。

四、讨论1. 提取方法优化虽然我们已经成功从资木瓜中提取出了活性物质,但仍有进一步优化的空间。

可以尝试采用其他提取方法,如超临界流体萃取、微波辅助萃取等,以提高活性物质的提取率和纯度。

2. 抑菌机制研究资木瓜活性物质的抑菌机制尚需进一步研究。

野木瓜及其同属植物的研究进展

野木瓜及其同属植物的研究进展

综述:野木瓜属植物的研究进展摘要:本文综述了木通科野木瓜属植物的研究进展。

概述了野木瓜植物的化学成分、药理性质及质量控制的研究。

为野木瓜属植物的进一步药用开发和药源扩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野木瓜属植物;化学成分;药理性质;质量控制一.野木瓜本草及基源“野木瓜”名称始见于明·朱棣的《救荒本草》[1],云:“野木瓜,一名八月,又名杵瓜。

出新郑县山野中。

蔓延而生,妥附草木上。

叶似黑豆叶,微小光泽,四五叶搌生一处,结瓜如肥皂大,味甜。

古代本草中记载野木瓜属植物的只有清·吴淇俊的《植物名实图考》[1],曰:“五爪金龙产南安,横根抽茎,茎叶俱绿。

就近生小枝,一枝五叶,分布如爪;叶长二寸许,本宽四五分,至末渐肥。

复出长尖,细纹无齿,根褐色,硬如萆。

”。

1. 野木瓜种属的归类及分布1.1野木瓜种属的归类野木瓜[1]Stauntonia系木通科( Lardizabalacea) 9个属的其中一属,该属植物通常为常绿木质藤本,大部分全株及果实皆可入药。

其性微苦,平。

具镇痛、治咳嗽和痢疾之功,主治风湿痹痛,腰腿疼痛,头痛,牙痛,痛经,跌打伤痛,肠胃炎等症。

多数种类为药食两用植物,浆果多汁味甜, 可生食、制果酱和酿酒, 种子榨油, 供食用和工业用。

该属约20余种植物, 我国有23种(2个亚种),本属植物分两个亚属,即有蜜腺状花瓣存在的野木瓜亚属和无蜜腺状花瓣的无瓣亚属。

野木瓜亚属有:Stauntonia chinensis DC.、翅野木瓜Staun tonia decora(Dunn)C. Y. Wu.、三叶野木瓜Stauntonia brunoniana Wall. ex Hemsl.、斑叶野木瓜Stauntonia maculata Merr.牛藤果Stauntonia elliptica Hemsl. 野木瓜无瓣亚属按其花药顶端附属体的形状又细分为长角组、短角组、凸头组和钝头组。

其中长角组包括:粗柄野木瓜Stauntonia crassipes T. Chen.、粉叶野木瓜Stauntonia glauca Merr. et Metc.、紫花野木瓜Stauntonia purpurea Y. C. Liu et F. Y. Lu.、三脉野木瓜Stauntonia trinervia Merr.、海南野木瓜Stauntonia hainanensis T. Chen.、离丝野木瓜Stauntonia libera H. N. Qin.、羊瓜藤Stauntonia duclouxii Gagnep;短角组包括:少叶野木瓜S tauntonia oligophylla Chun.、倒心野木瓜Stauntonia obcordatilimba C. Y. Wu et S. H. Huang.、瑶山野木瓜Stauntonia yaoshanensis F. N. Wei et S. L. Mo.;凸头组包括:显脉野木瓜Stauntonia conspicua R. H. Chang.、假斑叶野木瓜Stauntonia pseudomaculata C. Y. Wu et S. H. Huang.、短序野木瓜Stauntonia brachybotrya T. Chen.、西南野木瓜Stauntonia cavalerieana Gagnep.、倒卵叶野木瓜Stauntonia obovata Hemsl、石月Stauntonia obovatifoliola Hayata.、黄蜡果Stauntonia brachyanthera Hand. -Mazz.;钝头组则有钝药野木瓜Stauntonia leucantha Diels ex Y. C. Wu.。

光皮木瓜化学成分的研究(Ⅱ)

光皮木瓜化学成分的研究(Ⅱ)

光皮木瓜化学成分的研究(Ⅱ)
孙连娜;洪永福;郭学敏;杨根金;张广明
【期刊名称】《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年(卷),期】1999(20)10
【摘要】目的:研究光皮木瓜[Chaenomelessinensis(Thouin.)Koehne]果实中的化学成分,为进一步开发利用木瓜资源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采用溶剂法和层析法分离、纯化光皮木瓜的化学成分,并通过理化性质与波谱数据,鉴定所得化合物的分子结构。

结果和结论:从光皮木瓜果实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7个单体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棕榈酸(Ⅴ)、乌索酸-3-O-山嵛酸酯(Ⅵ)、乌索酸(Ⅶ)、3-乙酰乌索酸(Ⅷ)、3-乙酰坡模醇酸(Ⅸ)、胡萝卜苷(Ⅹ)和桦木酸(Ⅺ)。

所有化合物均是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Ⅵ为一新化合物。

【总页数】3页(P752-754)
【关键词】光皮木瓜;化学成分;单体化合物
【作者】孙连娜;洪永福;郭学敏;杨根金;张广明
【作者单位】第二军医大学药学院生药学教研室;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82.71;R284.1
【相关文献】
1.光皮木瓜的化学成分Ⅱ [J], 高慧媛;吴斌;李文;陈大华;吴立军
2.光皮木瓜的化学成分 [J], 高慧媛;吴立军;黑柳正典
3.光皮木瓜化学成分研究及其神经保护活性 [J], 李孟;张志广;王梦梦;石静亚;张靖柯;吕锦锦;常远;郑晓珂;冯卫生
4.光皮木瓜化学成分的分离与鉴定 [J], 李孟;张志广;石静亚;张靖柯;吕锦锦;郑晓珂;冯卫生
5.光皮木瓜的化学成分药理活性及临床研究进展 [J], 张冬松;高慧媛;吴立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野木瓜属植物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的研究进展

野木瓜属植物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的研究进展

种作药用 , 大部分具 祛风止痛 、 利水 消肿的功效 圈 。 其中 , 野木瓜 ( s . c h i n e n s i s D C . ) 已被 2 0 1 0 版《 中国药
典》 收载【 3 ] , 国内学者对其开展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与开 发, 现已有野木瓜注射剂、 片剂和颗粒剂等制剂面世 , 尤以注射剂为主要的应用形式, 在治疗三叉神经痛、 坐骨神经痛 、 神经 陛头痛 、 风湿关节痛等疾病方面显 示了良好的效果 , 且具有无耐药性、 无成瘾性、 不良反 应小等优点网 。国外学者也对同属植物 s . h e x a p h y l l a ( T h u n b . ) D e c n e . ( 六 叶 野木瓜 或 日本 野 木 瓜 ) 开 展 了 系列研究工作圆 。 陈国栋等网 对2 0 0 6 年之前 国内外学者对野木瓜 属植物化学成分 和生物活性的研究进行了总结 , 主 要以野木瓜和六叶野木瓜 2 种植物为主。经检索发 现, 近年来人们对野木瓜 的研究不断深入 , 同时也有
1 . 1 . 1齐墩果烷 型 : 2 0 0 8 年至 2 0 0 9年 , 高昊 等 在 野 木瓜 中发 现 n i p p o n o s i d e D、 k a l o p a n a x s a p o n i n C 、
s i e b o l d i a n o s i d e A , 以及新化合物 Y M 2 o 、 Y M 3 2 - 3 5 。Wa n g
通信作者 : 龚慕 辛 , E — m a i l : g o n g m u x i n @ 1 2 6 . t o m 【 关键 词】 野木瓜属 ; 化学成分 ; 药 理活性 ; 文献综述
木 通科 ( L a r d i z a b a l a c e a e )野木 瓜 属 ( S t a u n t o n i a D C . ) 于 1 8 2 4年 以英 国 医生 G e o r g e S t a u n t o n的名 字

宣木瓜化学成分和保健功能的研究

宣木瓜化学成分和保健功能的研究

学年论文设计`题目:宣木瓜化学成分与保健功能的研究姓名:学号:专业:食品科学与工程年级:10级指导教师:王卉老师完成日期: 2012 年 06 月 09 日宣木瓜化学成分与保健功能的研究(琼州学院理工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海南三亚 572022)摘要: 木瓜素有“百益之果”“水果之王”“万寿瓜”等美称。

其含90% 的水分,5% ~ 6% 的糖,少量的酒石酸、枸橼酸、苹果酸、木瓜苷、木瓜碱等。

木瓜具有健脾消食、抗菌抗炎、润肺、抗癌以及减肥等保健功能。

文章介绍了宣木瓜的活性成分和保健功能作用。

关键字: 宣木瓜;化学成分;保健功能Papaya chemical components and health function of(Food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College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Qiongzhou University Sanya Hainan572022 China)Abstract: papaya is known as the" hundred benefits of the fruit."" the king of the fruit"" longevity fruit" good name. It contains90% water,5% ~ 6% a little sugar, tartaric acid, citric acid, apple acid, papaya, papaya alkali glycoside.Papaya With strengthen spleen antibacterial anti-inflammatory, anti-cancer and moistening lung, obesity and other health functions.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papaya active ingredients andhealth care function.Keywords: papaya; chemical composition; health function宣木瓜,学名为贴梗海棠( Chaenomeles speciosa S.Nakai) ,又名皱皮木瓜。

木瓜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的研究

木瓜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的研究

木瓜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的研究
吴虹;魏伟;吴成义
【期刊名称】《安徽中医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4(23)2
【摘要】木瓜为蔷薇科植物贴梗海棠Chaenomelcs Speciosa (Sweet) Nakai的干燥成熟果实,主产安徽、山东、浙江、湖北、云南、贵州、四川等地。

其中产于安徽省宣城地区的道地药材,称为宣木瓜。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中就有“木瓜处处有之,而宣城者为佳”的记载。

木瓜作为一种常用中药,味酸、温,入肝、脾经,有平肝舒筋、和胃化湿之功效。

俗语有“杏一益,梨二益,木瓜百益”之说,中
医认为木瓜有舒筋、活络、健脾开胃、舒肝止痛、祛风除湿之功效,可用于预防和治疗风湿病、霍乱、痢疾、肠炎、脚气病及维生素C缺乏症等。

【总页数】3页(P62-64)
【作者】吴虹;魏伟;吴成义
【作者单位】安徽中医学院药学院,安徽,合肥,230038;安徽医科大学临床药理研究所;安徽医科大学临床药理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84.1
【相关文献】
1.木瓜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J], 林丹;郭素华
2.皱皮木瓜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J], 李云志;江洪波
3.中药木瓜的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J], 邹妍; 鄢海燕
4.光皮木瓜的化学成分药理活性及临床研究进展 [J], 张冬松;高慧媛;吴立军
5.野木瓜属植物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的研究进展 [J], 卢旭然;王满元;龚慕辛;潘学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td a d p rf d b ou h o tg a h .Ac od n o NMR a d MS t ersr cu e e e eu i ae o b 口 a rn a e ae e n u i y c l mn c r mao r p y i e cr igt n h i t tr s w r l cd td t e: 一 my i c t t u

a 化 检 索 , 合 物 l 9均 为首 次从 岩 木 瓜 根 皮 中分 离得 到 , 蒲公 荚 赛 酮 为 首 次从 该属 植 物 中 分 离得 到 。 ~ 且

关 键 词 : 岩 木瓜 ; 学 成 分 ; 皮 化 根
中图 分 类 号 :Q 5 T 31 文 章 编 号 :2 3— 4 7 2 1 )1— 0 7— 4 05 2 1( 0 1O 0 7 0
S u y o e c lCo si e t fRo tb r fFiu sa gi t d n Ch mi a n t u n s o o — a k o c s ti n i t
W ANG Xue g ,S EN ito — ui' H L .a , T AN n . i g XU n— o g I Yo g q n 。 Ha h n
( ) aaeo e 2) aa e l 3) 2 —y rx o a oi a i 4) l n l c 5 , 一 o t o ( ) t m s rl 7 , 1 ,t x r ( ,t xr ( , a h do yl n l c r n r o e c d( ,o a oi a i e c d( ) 卢 s s rl 6 ,s g a t o ( ) t e i e

( . e a f aua P s cd n h m c l i oyo ns yo E u a o , o t C i gi l r n es y 1 K yL bo trl e t iea d C e i o g f N i aB l Mii r f d c t n S uh hn A r ut a U i ri , t i a c u l v t G a gh u5 0 4 , h a 2 A r ut a C l g ,ih a gi l rl nv r t, aa 2 0 4 C i ) u n z o 1 6 2 C i ; . g c l rl o ee Sc u n A r ut a U i s y Y n6 5 1 , hn n i u l c u ei a
ersei ( ) 4 , , -i d『ysn vn ( .Lt auesre nC hw dta cm o ns1 9 w r i l e r h h or l8 , 5 7th xi aoe 9) irtr uvyi A so e ht o pu d - ee s a df m ti y o ryr 1 o e ot o s
岩 木瓜 为桑科榕 属 的一种 灌木 , 4 6m, 我 国特 有物 种 , 泛分 布在 贵 州 、 西 、 高 ~ 为 广 广 湖北 、 湖南 及 四 川 等省 , 四川部 分地 区作 民间药 用 , 疗心 血管 系 统疾 病 , 在 治 主要 用 于抗 血栓 。为 明确其 根 皮 主要 化 学 成分 , 本研究 对 岩木瓜 根皮 甲醇 提取进 行分 离 和化合 物结 构鉴定 。
林 . ∽

化 常数 和 波谱 数 据 鉴 定其 结构 , 别 鉴 定 为 口 香 树 脂 醇 乙 酸 酯 ( ) 蒲 公 英 赛 酮 ( ) 蒲公 英 赛 醇 分齐墩 果 酸 ( ) 齐墩 果 酸 ( ) 卢 谷 甾醇 ( ) 豆 甾醇 ( ) 柯 伊 利 素 ( ) 4 , , - 羟基 异黄 酮 ( ) 4 、 5 、一 6 、 7 、 8 、 5 7 三 9 。经 C A

W ANG e g i Xu — u

要 : 应 用 柱 色谱 技 术 对 岩 木瓜 根 皮 的 化 学 成 分 进 行 了分 离纯 化 , 对 分 离 所得 的 化 合 物 采 用 并

文献 标 识 码 : A
王 学贵 沈 丽淘 一, ,田永清 徐汉虹 ,
核 磁 共 振 及 质 谱 鉴 定 了化 合 物 结 构 。从 岩 木 瓜 根 皮 中分 离 、 定 了 9个 化 合 物 ,根 据 化 合 物 的 理 鉴
Abs r t Th he c lc n tt e t ft e r o a k o c s ti n iwe ei v siae tac : e c mia o siu n so h o tb r fFiu sa gi r n e tg td. Me r e r rc mpo n r e a a r . xCone o u dswe e s p r —
第 3 卷第 1 1 期 21 0 1年 2月
化 学 与 工 业
I d sr fFo e tPr d c s n u ty o r s o u t
Vo _ No. l 31 1 Fe 20l b. 1
岩 木 瓜 根 皮 化 学 成 分 研 究
( . 南农 业 大 学 , 然 农 药 与 化 学 生 物 学 教 育 部 重 点 实验 室 ,广 东 广 州 50 4 ; 1华 天 162 2 四 川 农 业 大 学 农 学 院 , 四川 雅 安 6 5 1 ) . 20 4
p a ta d c m p u d 2 wasioa e r m h c s g n o h r ttme l n n o o n s ltd fo te Fiu e usfrt e f s i . i
K e o ds:Fiu sa gi; e c lc m p u yw r c s ti n i ch mia o o nd;o tb r ro — a k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