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传播:延续与变革》读书笔记

《国际传播:延续与变革》读书笔记
《国际传播:延续与变革》读书笔记

国际传播:延续与变革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continuity and change

本书探讨的重点是经济和政治框架下的国际传播以及它与科技、文化发展之间的关系。

第一章国际传播的历史沿革

一、传播与帝国

传播对于在广阔的空间上建立和保持权力是至关重要的。从波斯、希拉、罗马到大不列颠帝国,无处不见的强大传播网络不仅可以强制性的树立帝国的权威,而且还为帝国赖于生存的贸易和商业服务。的确,帝国的疆土范围可以被看做是一个衡量“传播效果的指标”。传播网络和传播技术发展对于分散的政府机构、军事战争和商业贸易而言,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除了官方正式的传播系统外,还存在着由商人和旅行者构成的非正式的传播网络。传播的媒介发展则从美索不达米亚泥制的写字板,到古埃及和希拉的纸草书卷,再到罗马帝国出现的羊皮纸。到了8世纪,纸张取代了羊皮纸,由中国传入伊斯兰国家和中世纪的欧洲。同样指从中国,印刷术开始逐渐扩散到欧洲。15世纪度登报的活字排版印刷术,使得传播的方式有了一个彻底的变革。

截至16世纪早期,欧洲的各种主要语种都出现了数以千册的圣经印刷本。这是历史上第一次容许非拉丁文的圣经版本出现,它严重削弱了牧师、犹太法学家以及政治、文化精英阶层的权威。

一些新的语种成为在全世界的欧洲殖民地内传播的主要语言,全世界范围内移植欧洲的传播体系,只会削弱被殖民化国家的本土语言和文化。

殖民地化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也带给欧洲丰厚的利润。在此基础上,爆发了西欧的工业革命,有力的推动了传播的国际化。

国际贸易的发展需要关于国际贸易和经济事务方面持续而可靠的信息和数据,而且,帝国本身也需要持续的信息源,来维持其政治联盟的和军事安全。由于工业化产生了移民浪潮,更加促使人们关心来自国内和国外的相关新闻,形成了关注国际的大气候。

1840年,统一了世界邮资标准。

二、电报的发展

19世纪后半叶,由于电报的使用,帝国的传播体系得以在全世界蔓延。电报不仅可以实现快捷的传送信息,而且,还确保了传送内容的保密性。这种新技术很快被商业团体首先利用。电报传送的速度和可靠性不仅为他们提供了赚取巨额利润的机会,同时还会帝国在国际上拓展势力服务。

海底电缆的假设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往往只有宗主国的政府、银行、商人和快速崛起的报纸行业才有能力投资,所以,电报电缆的所有权绝大部分都掌握在私人手中。

英国的无线电发明使用后拒绝和其他系统合作,使得英帝国诸多电缆公司在世界有着垄断和霸权地位持续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这种霸权地位的取得一方面是通过所有权的获得直接控制,另一种就是对流通在其电缆上的电报进行外交审查方面的间接控制。

而电话的发明,使得美国从开始就拥有了主导权。

三、通讯社时代

法国哈瓦斯通讯社(法新社前身),德国沃尔夫通讯社、英国的路透社,世界级的。后来美国的美联社也成为世界级的通讯社。

四、大众媒体的出现

美国对媒介文化产生的国际性影响最大,而媒介文化则是以威廉·赫斯特这位看成最早的媒介巨人之一为象征的。

新生的大众文化的国际化是从电影工业开始的。

在流行音乐领域,留声机公司成为标志。

截至19世纪末期,以美国为中心的广告公司已经开始寻求海外市场。这个早期对广告的威力信服的国家,形成了现代广告的基本雏形,同时也使其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消费社会。

在20世纪,广告在国际传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五、无线广播与国际传播

两种截然不同的广播出现了:在美国,1927年的“广播法案”将之定位为商业公司,以广告求生存;而在英国,1927年成立的英国广播公司则是非盈利性的公共广播公司,为许多其它欧洲国家和联邦共和国提供了可行的模式。

六、无限广播的频率之争

随着新媒体的扩张,国际传播的战略意义更加重大。自从广播诞生之日其,它就将宣传作为自身发展的一部分,利用其威力去影响人们的价值观、信仰和态度。

前苏联共产党是世界上最早认识到广播在意识形态上的战略重要性的政治团体之一,是无线宣传历史上记载的最早使用公共广播。利用这种新媒体突破大陆和国家的边界,来争取国际受众的国家之一。

二战期间。

七、冷战:从共产主义的宣传到资本主义的说服

八、国际传播与发展问题

跨国传播系统的发展与国家之间实力结构的支持是分不开地。系统的一个内在部分就是对现代社会的关键资源——“信息”进行控制。信息是向第三世界国家传递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重要工具,而第三世界国家则将这种消费方式和社会方式都纳入整个跨国系统中。

在国际传播中,不仅凸现出结构性的不平等,同时,西方社会也通过经济和技术上对发展中国家进行支持,努力促使他们利用传播技术争取发展。另外,引起人极大兴趣的一个新领域是“卫星电视”的出现,这被看做是能用作教育用途的强大媒体,而且,从长远来看,还可以变革社会,改变人们传统的文化观点,以及促进现代化。

九、需要一个世界信息与传播新秩序(NWICO)

世界信息传播新秩序的积极倡导者声称,国际信息系统维持并加深了发展的不平等,对第三世界国家的发展有深渊的影响,第三世界国家在信息技术的硬件和软件方面都严重依赖于北方国家。第三世界国家领导人声称,西方国家通过对主要国际信息渠道的控制,对其他国家采取剥削和歪曲的态度:

由于社会技术的不平等,造成了信息从“中心”向“外围”的单向流动,这样在“有”和“无”的国际之间形成了很深的鸿沟;

信息强国处在一个对信息穷国发号施令的地位,因此产生了结构性依附,造成了穷国普遍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的分化;

这种纵向的信息流动(与全球横向信息流动相对)由西方跨国公司垄断;

信息被跨国媒体看做“商品”,使之服从于市场原则;

整个国际信息和传播秩序维持着不平等状况,而且本身是其组成部分,这样就产生了新殖民主义。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认为,新秩序只是“苏联授意”的第三世界国家设计的通过国家制度来控制大众传媒的方案,它与西方基本的自由观念和“信息自由流动”的原则相抵触。由于冷战思维影响,西方社会将这种全球新闻流动的问题归于东西方问题。

冷战期间的国际传播是以东西方意识形态之争为特点,1989年柏林墙倒塌和两年后苏联的解体大大改变了世界政治面貌,并对全球信息和传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989年东欧

剧变中,电视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帮助结束了长期东西方意识形态的分裂。大多数国家都进行了资本主义的和平转变。1991年的莫斯科争辩,导致了苏联的解体,被称为“苏联历史上第一次真正的媒体事件”。这次危机由于电子眼的及时报道,使异常政治斗争转变成了各种报道风格、报道形象和象征汇集的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历史事件。由于苏联的解体,东方战线上的国家的媒体也逐渐面向市场。在媒体属于政府国有的模式中,苏联是一个极端的例子。苏联解体后,媒体原有体系被废除,重新实行私有制。随着东欧市场的开放,前苏联加紧了私有化的步伐。在原有关贸总协定的支持下,由于国家商业自由化刺激,1990年国际传播业纷纷实行私有化成为主要的发展现象。

第二章国际传播理论的流派

第三章构建全球传播的基本架构

展示了在冷战结束后的资本主义自由市场下跨国媒体和传播集团的不断扩大。这些都将在宏观经济学的框架下进行分析,包括了自由主义、解除管制、私有化和关于多边机构政策,例如世界贸易组织和国际电信同盟。这一章探究了国际组织的理论政策转变——从国家控制到市场引导的氛围,伴随着电讯、电脑和媒体工业的相对集中化以及由此产生的主要西方媒体和传播公司的跨国经营和全球扩张。

一、电信的私有化

在电信传播领域中,在20世纪多数时间里,国家都扮演着提供国内的基本设施设备以及规范国家贸易的重要角色。1990年代,邮政、电报以及电信产业的国家垄断被迫让位给往往是跨国集团一部分的私有电信网络。这种转变最初开始于一些西方国家,目前已经影响到全球范围的电信产业;多数邮政、电报以及电信产业已经完成私有化或处于私有化进程中。

电信的角色从公共服务转变为私有竞争和解除管制(人们不支持国家垄断,认为有竞争会降低价格),对于美国、英国以及欧洲的国际电信政策色绘制有着重大的影响,而这些国家的集团则都在全球范围内有野心。

二、传播领域的自由贸易

世贸组织还主张为了信息的自由流通去除障碍对于经济的增长是至关重要的。它甚至暗示没有信息领域的贸易自由就不可能有商品和服务领域的重大交易。

从本质上将,提倡全球电信的解放模式、要求电信流通中约束更小以及鼓励向第三世界国家的基础结构投资,目的都是创造条件使跨国集团能独占“逐渐出现”的亚洲以及拉美市场,因为那里的服务领域像是有着巨大的潜力。

签订的协议中,迫使各自代表的国家中实现电信自由化。虽然广播电视节目的传播被排斥在外,但是所有的传输技术方式——电缆、无线电波以及卫星——都包括在协议内。它迫使签约国不得不允许国际电信集团进入市场并给予平等的待遇。

三、电信部门的自由化

四、空间私有化:最后的世界

五、全球卫星电视业中的主要角色

接近1960年太空船500倍的容量增长态势、世界贸易组织发起的管制解除以及国家电信组织的高速私有化——这就是现代卫星所走过的历程;而数据科技化则与之一起大大加速了国家间的信息流动。这就导致了以国际商用有线卫星通讯业务为主导的全球电信业的欣欣向荣;这个产业正以较低的价格在更加广泛的范围内提供着各种服务。

默多克的新闻集团:所有这些使得新闻集团在其范围和影响上均达到了真正意义的全球化,并由此得以成为世界最大的媒体王国之一。它与时代华纳和迪斯尼公司等竞争者的区别在于:它是唯一由个人创造、构建和支配的公司,此人就是69岁的鲁珀特·默多克。

默多克在处理传媒和娱乐业务方面向来表现出值得推崇的技巧。他偏好风险投资的态度与他对媒介产业的深刻认识以及一种可以感知大众意向的极端敏锐的能力紧密结合,共同造就了如此卓越的成功。他比其他任何媒介大亨都更清楚地认识到实况体育电视节目的规划安排以及对实况比赛广播权——电视业主要收入来源的——获取。

六、电信的世界

全球卫星网络的膨胀也给国际电信业带来重大的冲击。信息自由化及其促进的解除管制在信息传播业界导致了级别空前的合并行为和公司兼并。不断增长的对无线技术和可移动性的要求正深入电信业的每一个角落,这象征着一场改造国际传播的基础变革。这些倾向终将归结于一点并深刻改变业界和市场,电信业和网络公司也正在逐渐融合,电脑业和传媒业也是如此。

七、自由化的全球传播体制之含义

显而易见,全球各地正在发生由国家规范到市场驱动政策的转变。世界贸易组织声称跨国集团制造的资本扩张将有利于技术和资金向第三世界国家的转移,然而却没有提到它也可能促使贫富差距的进一步扩大。

自由主义、解除管制和私有化进程以及随之而来的世贸组织跳跃的最大受益者是那些支配着全球贸易的跨国集团和公司。作为全球经济的主要“活动者和塑造者”,扩过集团公司被认为具有以下三个基本特征:

协调并控制不同国家内部及相互之间的个人生产线的各个阶段;

在产品要素(如天然资源、资金、劳动力)分配和国家政策(如税收、贸易壁垒、补助津贴等)方面利用地域差异的潜力;

潜在的地域流动性——一种能够在国际乃至全球尺度内江其资源和业务进行地域间转换的能力。

第四章全球传媒市场

1990年代,传媒产业中国际传播部门的解除管制与自由化进程相应展开,卫星、有线电视等新传播技术也有了长足进步,这些共同为传媒产品创造了一个全球性的市场。商用卫星的最终用途,表明了对诸如信息、新闻以及娱乐等传媒产品的发送,成为了增长最快的对国际传播基础设施的应用。正如第三章中对于新闻集团案例研究所表明的,现在对于传媒业的大型公司集团来说,为了达到“通过开发大范围、高尺度的经济来获得利润增长”的终极目标,制定一个它们在全球环境中的战略现在已是势在必行的了。为了实现这一目的而出现的媒介与技术的集中,以及传媒产业中的垂直同一化管理进程,使得媒体力量集中到了少数大型跨国公司的受众,并随之牵涉到了全球民主问题。

一、集中化

在全球化之前,大多数的传媒公司都有着各自明确的业务范围,随着解除管制以及对媒体交叉所有制限制的放宽,特别是在美国和英国,传媒公司已经开始拓展和深化它们的既得利益。从1980年代中期开始掀起了一次合并与收购的浪潮。时代华纳、维亚康姆-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沃尔特·迪斯尼公司、索尼公司……多媒体间的协同配合

二、媒介产品的全球贸易

文化商品(电影、电视、出版物、音乐、电脑)的全球贸易额在1980年至1991年间增长了近三倍。美国是文化产品的最大出口国,而且娱乐产业也是它最大的出口创汇产业之一。电视业;欧洲的电视广播业——从公共服务到私人赢利;国际电影产业;国际图书出版业;国际印刷媒介;国际广告业。

三、全球新闻与信息网络

作为全球报纸、杂志和广播使用的新闻的采集者和传播者,通讯社在设置全球新闻议程

方面起着中心作用。有人认为通讯社对于全球化以及国际信息传播格局的重组起了重要作用。虽然通讯社还像过去一样销售新闻报道和照片,但它们现在已经使精英领域多样化了,比方说,向无线电台电视广播出售视频新闻和消息,以及商业数据。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拥有自己的国家通讯社——一般情况下由国家拥有者或者政府控制,然而现在还是只有少数的跨国界通讯社,而且也是被英美公司所拥有。

四、设置全球新闻议程

从前面的讨论中可以明显地看出: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掌握着全世界的娱乐和讯息网络。在图书出版业、通讯社、国际报刊杂志、广播电视频道及节目、音乐、广告业和电影等绝大部分媒体领域中,这些多数属于西方的集团都扮演者全球范围内的主要角色。除了显示出从属理论家鸡世界信息与传播新秩序提出者们论点的正确性外,该证据还表明西方国家的支配力即设置国际传播交流日程的能力事实上使增加的。

在1970年代和1980年代,关于全球文化流通的争论主要集中在通讯社上。但是由于电视——一种跨越了语言和文化障碍的媒体——的普及,西方生活方式正处于全球化的进程大众。尽管越来越多的厂商正开始提供图像和信息,非洲、拉丁美洲和亚洲之间的全球娱乐和信息流通在很大程度上仍需要一些内容作为中介,而这些内容就来自于已实现了信息、图像乃至记者共享的英美新闻组织。因此,发现独立电视新闻公司的报道出现在有限新闻网的频道上或是有线新闻网的视频出现在英国广播公司中都是很正常的。

由市场主导的全球媒体系统为跨国集团带来了利益,而整个媒体产业大厦则又建立在这些跨国公司的广告支持上。

媒介机构通常都是主要娱乐联合企业的一部分。

有一种极具诱惑力的假设:如果世界上所有的书本、可视媒体和新闻业都受到控制,那么人们会有什么反应?他们是否会关心这种媒体力量的级中奖带来控制着对世界事件观点的全球化?然而,美国的媒体有所不同,虽然同官方有紧密联系,却仍然独立于政府的控制——这一事实增加了它们的国际信誉。这种信誉的核心在于其持续向全球受众提供准确、迅速和权威的新闻信息的能力——一种从两个世纪的新闻也发展中所得来的恩呢管理。甚至有人提出新闻业本身就是英美的发明产物。

在一个全球传播私有化的时代,西方媒体成为推行西方消费主义和自由市场理念的渠道。

在冷战时期反共产主义组织对西方媒体意识形态方向进行定义这一案例中,媒体曾被政府利用以达其宣传目的;于此相比,在全球化和集团公司对国际传播频道的控制不断升级的时代,媒体则更可能成为全球性集团及其在政府当中的支持者的喉舌。

第五章传播与文化的全球化

一、西方文化的全球化

根据第四章的论述,全球传播的硬件工业和软件工业全都被部分跨国集团所支配着——特别是那些以美国为总部的集团。美国的娱乐产业(电影、电视节目、广告)和信息网络(新闻、纪录片、在线信息)在国际上有着最广泛的影响。有人认为这样会促成一个以英语和西方的生活方式及价值观为基础的共享的媒体文化。

私人化的、依靠广告运营的西方商业电视模式的全球化已经给全世界的生存环境带来了一种消费文化。在21世纪初,仍然由上百万的人不会读写;因此,作为一种可视媒体,电视比印刷媒体拥有更为广阔的受众。影像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跨越了语言上的障碍,而全球电视已经“通过一种史无前例的对娱乐和信息技术的合并开创了自己的空间”。电视因此成为了斯图亚特·霍尔所谓的“被影像、意象和各种广告统治的”“全球大众文化”的中心。

这种大众文化可能正在影响着人们对其他地区或国家身份的思考方式;这种身份正在越

来越多的体现在全球信息当中,而大部分的信息则来自美国。

消费主义的全球化以多种方式被描述成“可口可乐化”“麦当劳化”,它建立在一个以美国商业文化为模板的“信用卡社会”。有人认为,美国的流行文化在全世界风行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它的开放性和对许多外来的各式各样的文化的混合,而这种“不同文化的密集可能部分构成了美国流行媒体:音乐、电影、电视的一种潜在意识的吸引力。”

儿童和青年是广告业及品牌业特别指向的两个群体。事实将会表明,广告商和媒体厂商已经很好地掌握了紧抓处于易受影响阶段的低龄儿童群体这一阴险伎俩;卫星和有线技术带来的电视频道的增长使得他们如今能够共同把目标指向这一观众群,从而逐步开发电视与玩具间的协力合作优势。正如音乐电视频道的案例所示,随着年龄间界限的逐渐模糊,全球流行音乐成了另一个经由娱乐业制造易受影响的主要消费群的渠道。

国际电视节目的流动:主要是从西方单向流向世界其他地区。

好莱坞霸权。

二、对文化多样性的关注

世界电影和电视播放节目的模式化所带来的是语言文化标识面临消失的危机,而这种标识被许多社会认为是“国家主权的基本成分”。由于意识到电视跟其他的文化产品一样具有使之区别于其他商品的本质特征,许多国家都制定了相关规定以维持一定数量具有本地内容特色的电视节目,尽管这些节目正日益面临着来自全球电视公司的共识。

1947年成立初期,关贸总协定人道了音像产品扮演的反映一国文化价值及特性的角色,并进而允许政府强行指定国内节目的限额。然而,在1980年在乌拉圭举行的关贸总协定多伦谈判上,美国提出音像产品应和其他行业一样遵守自由市场原则,此举终结了欧洲国家普遍存在的进口限额和国家自主。遭到许多国家如法国的抗议,排除了。

尽管这样,这些免除条款后来却遭到了跨国集团子公司在他国增长这一现象的破坏。在欧洲地区的子公司要求以“本国”身份进入市场拥有同等权利。美国不断推进音像部门的自由化。

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的世界文化报告对保持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意义给出了很多理由:它将此看成是“人类精神创造性的表现”,是“公平、人权和自主”的要求;是“反对政治和经济上的依赖性和压迫行为”而加强“承受力”的需要,此外“对一系列不同的文化的拥有还饿能带来美学意义上的愉悦,它能刺激思维”,并能提供优良且行之有效的关于如何组织社会的“知识和经验储备”。

美国对国际传播和媒体的掌控给文化带来了极大冲击,对这种冲击的关注跟语言和文化身份认同的问题之间有着无可避免的联系;与此相联系的还有另一个更突出的现象,那就是英语作为全球语言的出现。

三、全球英语

这种优势在书籍的出版领域非常显著,在该领域中,英语出版商设定着全球范围内的文学议程:这对第三世界国家的作家的利益是相当有害的。只有那些用英语进行写作或者是作品被翻译成英文的作家才能被称之为“国际作家”。文化的全球化暗含着一种双向关系,但却时常在国际权力关系的作用下产生倾斜。

四、媒介市场中的区域化和本地化

同时还有一种媒体内容朝着区域化和本体化方向发展的潮流,由此顺应受众文化的优先权,并避免出现可能为时过早的世界文化集中化。

全球媒体联合企业倾向于利用本地文化资源以推广他们的产品,影响它们的主要是市场力量而远非对民族文化的特别尊重。它们认识到人们更愿意收看自己语言的节目,且,比起为某个国家专门制作电视金额木,配音的成本要低得多。

有人把这种产品的区域化看做一种“全球到地方”的文化汇合的标志,但其他的例如阿

拉伯世界背景下的人们则将其定义为:

将市场领域分配给本地公司的一种转包——这些公司被训练为懂得如何更好地处理拥有特殊性的当地观众,他们的特殊性造成了其对讯息标准的特殊需求:语言,音乐舞蹈的地位,历史,宗教以及设定两性之间、时代和社会阶层间关系的某种特定方式。

这样就出现了一种趋势:发行报纸杂志的地方版本;使用地方语言播送电视频道,甚至于专门制作地方节目。为推销这些产品而采取的策略会带有明显的地方特色。这种区域化还体现在主要地区广播公司为购买不同类型的电视节目而支付的价钱上。

印刷媒体的区域化。

地方化的广告业务。

流行音乐的区域化。

全球媒体:本土观众?:

全球媒体讯息的提供者主要是西方集团,尽管它们采用了一系列区域性和本地策略来使其受众数目和广告收入最大化。国家传播造成的影响通常是间接的——西方传媒的内容带来了象征着生活方式和与其社会关系的种种画面以及表现世界的方法,这超出了口头传播的范畴,并可免于翻译这一步骤。例如,印度的大部分电视节目中都有中很惨阶级的人物角色,其目标所指向的中产阶层对“现代”生活方式怀着急速增长的渴求;他们拥有可以任意支配的、能够购买各频道广告消费品的收入,而这使此种生活成为可能。一直以来都有人担心:美国节目可能大力鼓吹个人主义和享乐主义这样的意识形态讯息,而它们将会毁灭传统的诸如敬老爱家的价值观。这些意向描写的还往往是一些十分缺乏代表性的、及其富有的城市精英人物,而非人民中广泛的大多数。在印度人民共和国国庆五十周前迁徙,印度总统对全国发表的讲话“广告驱动的消费正在我们的社会中四处释放着挫折和不安。那些明目张胆的挥霍无度的暴发户们——他们无耻粗俗地大肆放纵,却任由底层人民挣扎在水深火热中。我们社会中有一半人狂饮着碳酸饮料,而另一半只能依靠一捧泥水勉强维生。”

当进口电视产品在第三世界国家和欧洲国家荧屏上的存在亦不可避免之时,这些地区的消费也绝非一种消极被动的接受过程。在很多传统社会里,与传媒化的西方文化的相互作用会造成复杂的结果,“首先对来自霸权文化的讯息进行过滤和重组,然后将其与自身的历史记忆加以整合,并最终融为一体。”

有必要强调一个事实:即虽然发展中国家收看有线新闻网节目或阅读《时代》杂志的人数也许非常少,但他们通常是最有权力和影响力的人。可以认为国际传播正在推进一个全球化的、“西方化的”精英阶层,他们相信——正如西方所定义的——市场和自由民主的至高无上。1999年一个泛亚洲的跨媒体调查发现,有线新闻网、探索电视网和音乐电视是亚洲“社会的富裕部门”中最受欢迎的频道。

跨文化背景下媒体的接收和消费需要更多的尤其是以第三世界国家的视角进行的研究以确定西方电视对与非西方文化的影响。

与其说是在创造一种垄断性质的文化,西方文明的全球化更可能是在创造一种“异类分离”现象heterogeneous disjunction。全球-地方的文化互动正在导致一种混合文化的形成,它被认为i是模糊了现代与传统、高等与低等、国内与全球文化之间的界限。罗伯逊把这种现象称作“全球地方化”glocalization,以文化间的融合为特征,这种融合是为适应本地语言、风俗和文化习惯而使用新传播技术对西方媒体流派进行改造的结果。

第六章全球传媒的逆向流动

西方媒体的全球化进程,已经成为国际化的影响媒体文化的主要因素。伴随着媒体之间融合与同化的趋势,美国高度职业化与商业化的电视运作模式的兴起,也给某些国家和地区性的媒体产业带来了有利的改变,一直文化民族主义的复兴。数字电视与卫星网络的应用,

使一些地区性广播电视机构的全球发展成为可能。比如泛阿拉伯中东广播电视中心;还有面对海外华人,使用汉语普通话播出的凤凰卫视。同时也使信息从南半球网北半球的更多流动成为可能。比如巴西的电视巨人环球电视集团将其生产的电视剧出口到100多个国家,而印度的电影产业就是一个非西方的产品中心在全球文化大背景下或一席之地的例子。

一、通过小小屏幕看大千世界

以俄罗斯威力,正是全球化了的电视文化,在冷战结束以后促进了西方消费主义文化在俄罗斯的推广。全球化还创造了一种新的现象——媒体事件,即在全球范围内,对正在发生的“历史性”事件的现场直播。比如奥运会、海湾战争,以及其他的天灾人祸。无论跨国集团,国家政府或是军事集团都在利用电视的力量去达到他们自己的目的。视觉媒体惊人地影响着人们对政治及社会的看法。尽管这种强有力的视觉媒体的全球化,趋向于增加西方的影响,但非西方的多种文化模式也真实地存在于这个世界上。

有一种意见认为西方媒体的扩张带来的“现代性”在全球形成解放的可能,能增加自有与民主的文化,并在那些对女性约束及其尖刻的国家和地区推进两性平等及自由的进程。毫无疑问,数字技术使人们能在全球范围内接收专门的节目,包括一些使用民族或地方性的语言的节目,观众有了更多选择,有了更多观察世界的窗口。而这一点,在许多发展中国家尤其重要。因为在哪里,媒体,尤其是广播电视受到国家管制,那些没有代表性的,甚至是未经选举的政府希望通过电波控制国家的人民,严格限制多数人的意见表达,以及公开讨论的可能性。

西方式的职业化的新闻报道态度,尤其是它不受政府影响的中立态度,影响了许多国家的节目制作。

二、全球文化中的异议

“西方毒化”:是指源于美国的,对于流行及消费主义的肤浅的追求和炫耀。

一些国家,比如中国、新加坡、沙特阿拉伯和伊朗正尝试着用许可证制度,限制接收西方卫星电视。而伊朗严格禁止西方电视在国内落地,认为那种文化在伊斯兰国家是不适当的,最主要的问题是西方电视节目、电影和广告中的性的内容和倾向。在另一些国家,比如印度,妇女在媒体中,尤其在广告中抛头露面带来了很多但又。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在这个麦当劳世界中,文化被改变的深度已经触及到了许多西方社会信仰的敏感问题。在亚洲,基于个人主义的西方文化主要通过电视传播,被看做正在逐渐破坏亚洲的价值观,同时影响到关于家庭和社会的价值观。许多国家正经历一场文化复兴,一部分原因是感觉到自身文化的逐渐西化,另一部分原因是对要本国文化被扭曲的一种回应。许多宗教团体的影响和政治团体的鼓动成了组党西方媒体产品冲击的堤坝。

担心西方电视的全球化可能影响世界各种文化的和谐共处,并不一定完全正确。尽管西方对全球传媒产业的控制是压倒性的,但西方媒体产品和非西方世界之间的互动关系是非常复杂的。美国的文化产品在全球范围的传播是毫无疑问的,但他们是如何被其他的文化利用与诠释,依旧没有清楚的被研究与分析。

通常讨论的对象主要集中在占统治地位的精英阶层,而忽视了好莱坞电影、流行音乐、和电脑有关的休闲活动等主要针对大众的西方产品对非西方社会中大多数人来说是难以接近的,就算能买到也很难产生共鸣。这并不奇怪,人们更喜欢用自己的语言娱乐,而且保持自己文化的优先地位。

在西方许多言论中,趋向将真个“第三世界”看做一个同一的“大多数”。而且不幸的是,无论是批判传统还是自由主义传统都有这种看法,他们都应该为这种不应有的疏忽负一定责任。对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历史、传统、语言、文化显而易见的陌生,或是有限且常常扭曲了的里理解,是导致这种将第三世界看做同一的“大多数”的原因。有人高估了媒体对一个民族文化发展的影响力。

三、电视业中的全球逆向流动

电视传播的地域范围限制的打破,成了私人电视网络扩展的催化剂。私营的卫星电视机构可以通过网络跨国界的锁定目标。而因为传统的观念,国家电视台将自己禁锢在自己的国际啊之内。除了世界的几个主要强国的广播电视在全球范围内播出,大多数国家只制作面向本国观众的节目。在第三世界国家尤其如此。相比之下,那些以市场和广告收益为根本目标的私营电视频道,有着更自由的节目安排。这种国家中心导向的电视频道与市场导向的电视频道之间的基本区别,可以解释为什么许多第三世界国家的私营广播电视向更有利可图的发达国家扩展,他们的目标是那里的本国人及其后裔。

散居在外者的文化:“族群空间”,他们从一个地方搬到另一个地方,并带去了自己各方面的文化。第三世界媒体在世界的许多城市,带来了“非领地化”的趋势,“文化同地理领域及社会区域的天然联系的消融”,这引起了人们很大的关注。身份认同的问题对移居者是很重要的,因为他们总是生活在不同的“文化之间”。在异乡双重身份的斗争,对自己故乡文化的渴望,甚至有时对“故乡”假想,使他们能够接受文化上的混杂性。在过去,散居在外的人之间用各种媒体保持同自己文化的联系,从书信到书籍,报纸杂志、录音带影碟,现在卫星电视使媒体能够针对一个明确的语言团体扩过播出。

例子:中东广播电视中心和凤凰卫视。它们的播出语言十分明确,阿拉伯语和汉语,有明确的目标观众群,尽管它们的播出范围和影响已经超出了那些说该语言的目标地区和观众。像凤凰卫视及中东广播电视中心这样的频道瞄准了身处在许多不同国家的人口统计学或语言学意义上的特定观众群,因为显示出这两个电视网洗完刚建立一种基于文化与语言上的紧密联系,而超越国家概念的公共空间。

四、媒体产品出口:由南到北

除去以上讨论的今后将横可能发挥更大作用的地区性传播媒体外,第三世界国家也有着国际传播,而这种传播媒体形式的存在是从国际文化交流中被日益感知的。在像中东广播电视中心、凤凰台、环球这些频道的改革中,在区域性经验和民族性经验相互作用下,制作出了独一无二的节目形式,而其对全球化的影响也是不可低估的。以下的研究是由观第三世界国家两个主要的文化逆向流动:巴西的环球电视及印度的电影产业(宝莱坞)。环球电视折射出国际上对于这种肥皂剧电视作品的认同,这种类型的作品来源于法国及英国的系列小说。从杂志与报纸的系列化,到使用美国的广播及电视的制作方法,这是在全球化水平上对类型的一种适应。

这些逆向流动的事例从没有表现西方媒介的控制力正在缩小。将这样一种逆向流动看做是一种在全球化高度上平衡媒介霸权的看法是一种诱惑,甚至是一种武断。比如凤凰还属于聚集度极高的大型媒体集团的一部分。它们的节目输出量先对较少,而它们的国际影响力也局限在移民群体中,即它们的基本受众目标市场。它们都是私人开办,以市场为目标,以盈利为最重要考虑的组织。所以,尽管地区竞争者的出现形成了一种“无中心”的文化帝国主义,但对全球化媒介文化中的西方霸权似乎没有明显的影响。

不论怎样,仍然存在界限的模糊,各种类型的混合,以及语言和文化产品的逆向流动——从边缘向中心的涌入。这个被称为“文化交互、混杂化与本土化趋势”。在21世纪的头几年中,尽管西方继续控制全球文化的设置,但非西方文化的地位却比任何时候都明显。

第七章互联网时代的国际传播

一、互联网时代的黎明

美国致力于制定涵盖范围更广的信息技术协议,从而在信息技术领域里进一步对全球贸易进行自由化。其政策十分明确“加强已有的协议并保护新的协议,使电子商务称为‘无缝隙的全球市场’以保障‘商务的自由流通’。”

二、从“信息的自由流通”到“商务的自由流通”

在线媒介

数码时代的知识产权保护

三、作为政治工具的互联网

互联网曾被认为是一种民主化、甚至具有革命意义的传播工具,而起商业化被部分人视为背叛了对其潜力——创造“全球公共领域”以及可选择的媒介——的最初承诺。在互联网兴起之初,互联网被看做一种本质原则建立在提供免费信息服务基础之上的大众媒介和一个分化了的信息网络。对许多人来说,互联网开放了在世界范围内进行数字对话的可能性,并子美国国会通过第一修正案依赖尽其最大能力推动了言论自由。

然而,互联网同样为极端组织提供了平台。互联网在国际上曾扮演的最重要政治角色是在加强世界上不同地方的社会团体、非政府组织和政治活动家的联系方面。

互联网以一种实质性的方式影响了大众传媒:它不仅为传媒组织接触消费者提供了新的平台,更改变了新闻制作和发布的时间框架。互联网同样极大影响了新闻传播的速度,使得政府和各大集团对信息的封锁变得更为困难。对于记者而言,互联网已成为他们特别的信息来源,从振幅文件到跨国集团的年度报告以及非政府组织的观点,他们还可以通过“外国”视点来对一个事件进行调查。互联网同样有利于记者之间的相互联系,有利于记者通过网站和电视了解其他国家的情况,不利面在于过分强调速度。并购的增加,使消费者选择减少。

在很多国家,对互联网日益增长的使用及其超越国界提供不同观点和交换信息的巨大潜力已经引起了不安。在数字时代,有人认为过滤软件和协议实施上有可能使得信息审查更为简便。

不同于西方国家,在众多发展中国家里,隐私权法规并不存在或者没有得到严格执行。这就使得独裁政府更易于对电子邮件的流通进行监视。在任何个体的国家中,通常数量极少的被认可的互联网服务商可以帮助检查和控制互联网接入,使得互联网上的活动难以摆脱政府的控制范围。

关于财政安全的问题与电子商务一并被摆在了纤腰地位。有观点认为,全球贸易方面的经济情报很可能会被错误的商业数据分析和表述所误导。

全球电子监视系统

四、全球数字鸿沟

建立新的信息基础设施的代价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是极为昂贵的;然而不这样做的代价则将是承担被全球电子经济排除在外的风险。

众多的发展中国家缺乏其有能力支付的获取信息来源的方式,而且他们的电信系统需要技术上的升级。他们面临的最大的两难情况是:为了扩大信息资源的使用度,需要减低电话费用并向国外运营商开放电信部门;而此举优惠对往往依靠国家补贴度日的国内电信公司造成伤害。

边缘化传播:绝大部分新闻的流向是从发达国家到第三世界国家,而第三世界国家之间仅存在着及其有限的新闻交流,此类对发展中国家危机事件的媒体失真报道因而得以影响发达国家队第三世界国家以及第三世界国家之间的理解。更糟糕的是,在绝大部分发展中国家中,媒体主要是为了迎合城市读者群地需求,而很少与绝大部分人口所在的乡村发生联系。

互联网和第三世界国家

削减传播援助:国外援助的减少和外国直接投资的空前增长形成了鲜明对照,境外直接投资已经成为发展中国家日趋重要的外部财政来源。

缩短全球距离:这种新的数字联结方式往往被用来发展新的商业,而非用来根除大量的文盲以及提高世界上相对贫困国家的医疗护理水平。发展中国家的另一个劣势在于它们无法使用最新的金融数据——这是全球化电子经济的基本要素。

在一个“全球化或是毁灭”的时代里,发展中国家不得不遵守国际议程,而这种议程不但给私有化以特权,更还组不破坏了与以往社会主义和福利性政府政策相关的公平分配理念。更为严重的是,第三世界国家在高度集权化的国际组织——联合国理事会、西方七国首脑回忆以及世界银行、国家货币基金会和世贸组织——当中几乎没有什么代表和影响,尽管关于“全球化管理”的讨论一直没有中断。

在一个信息已经成为主要可交换商品的世界里,人们开始日益关注新技术改变社会和政府议程的能力。这是另一场革命;在这场革命中落后于西方国家的第三世界国家唯有任由它们通过“全球知识经济”再次掌握霸权。“全球知识经济中”的“知识”与“智慧”几乎没有表面联系——智慧并不能够被商品化并通过移动卫星进行买卖。“‘地球村’的平等主义表述将地球上所有的电视观众聚集在对现代化符号的共同参与之中;然而这种表述和绝大部分人类生活标准的现实存在着持久的矛盾。”

五、国际传播:延续与变革

在国际传播中,我们反复论及的主题是全球信息和娱乐产业的控制权(包括软硬件),当然这主要是掌握在西方国家和这些国家的跨国公司里。在西方国家广泛利用科学技术以设置国际传播议程的事实当中可以看出一种连续性——无论其手段是以电缆将全世界进行联结、向国际范围内的听众发送广播或是通过互联网创造虚拟地球。各主要大国通过对讯息传播的国际渠道——电报、无限电、电视和国家互联网的控制形成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而其他国家则大体上在该意识形态的支配下亦步亦趋。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建议:将可作为信息载体的点波波段及空间视作“全球共享资源”,也就是全人类共有资产的一部分。它建议那些不划分问使用这种全球资源的地方及国际商用卫星利益集团应交付一定的财产税,从而建立一个更加多元化的媒体系统贡献资金。新的收入将用于资助那些非主流的节目制作用一级国际发行。为了确信传播革命真正在全球范围内开展,连个过开发计划总署也建议对互联网上的数据传输征收一小部分税。

麻木的公众、顺从的传媒——正是此种现状令世界各超级大国得以将其所谓军事“干涉”正当化从而捍卫它们对“安全”的定义,也正是在这样的时刻美国毫无羞耻之感地为其集权统治公开弹冠相庆,甚至在享有高度声望的国际刊物上大方溢美之词。

有观点认为自由市场和新技术具有强化和解放个体以及创造“全球公民社会”的能力;暂且不管这些言过其实的论断,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前所未有的尖锐:一方面大型集团持续巩固其对全球权力关卡的支配,另一方面世界大部分人口则被排除在新兴电子商务行业的利益范围之外;与此同时社会内部正潜藏着巨大的不安要素。

如果说全人类意义上的地球和平与繁荣有必要摆脱仅仅是陈词滥调的现状,那么国际传播就必须得到一定程度上的监督和管理,从而推行一种以人为本的资本主义,以抵制这一世界上巨型跨国企业正在以殖民化方式拓展的影响。

《老人与海》读书笔记.

《老人与海》读书笔记 2019-11-25 《老人与海》是海明威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它围绕一位老年古巴渔夫,与一条巨大的马林鱼在离岸很远的湾流中搏斗。下面是小编整理收集的《老人与海》,欢迎阅读参考! 《老人与海》读书笔记一 利用寒假的时间,我读了四本书,其中一本《老人与海》,让我有了很多的感受,也给了我许多启发。 本书的作者是海明威。本书介绍了一个与大海搏斗,在艰难的环境下,奋力生活的老渔夫。老人的渔船上那破旧的帆布,仿佛是一面失败的旗帜,就像宣告着老人永远都捕不到鱼的倒霉运气。但是,他没有放弃,不屈不挠,仍然出海捕鱼。在捕鱼的过程中,老人说了一句话:“我必须坚持,必须再试一次!” 是啊,他是那么的顽强,他坚持不懈、坚忍不拔,有恒心,有毅力,还有着一种不言败的精神,我们难道不该向他、这位年迈的老人学习吗? 如果没有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和不懈努力的坚强意志,李时珍怎么可能写成了《本草纲目》,爱迪生怎么可能会发明了那么多东西,齐白石又怎么能画出那么多栩栩如生的画呢?夏洛蒂三姐妹、霍金、桑兰、海伦凯勒……不都是靠着这种精神与毅力而成功的吗?是的,只有坚持不懈才能成功,即使失败了,可是要知道自己也曾经付出过了呀!而我却…… 记得在圣诞节的时候,爸爸妈妈送给了我一个游龙板,我喜出望外,嚷嚷着要学,我迫不及待的踏上了滑板,可还没等我开始滑,就已经失去平衡摔了一跤,爸爸妈妈赶紧跑过来扶起我,并鼓励道:“没有失败,那会有成功?毕竟失败乃成功之母,我相信,只要你不懈的努力,就一定会成功的!”我又再一次踏上了滑板,这一次站稳了,我便尝试着向前“扭”去,可没滑多远,又摔了个“狗啃泥”,这回我可再也没心情、没信心滑了!因为失去了坚强意志,而半途而废了。 所以,只有坚持不懈,才会成功。拥有这种意志和毅力的人,就终将会克服一切困难,开启成功的大门! 《老人与海》读书笔记二

《爱的教育》读书笔记10篇

《爱的教育》读书笔记10篇 《爱的教育》是一本日记体的小说,以一个四年级男孩安利柯的眼光,讲述了从四年级10月份开学的第一天到第二年10月份在校内外的所见、所闻和所感,全书共100篇文章。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爱的教育》读书笔记,欢迎阅读! 《爱的教育》读书笔记1我看过很多书,但是当我翻开《爱的教育》这本书,里面一篇篇文章使我深受感动。让我感触到爱就在我们身边。 小说里的《侠义的行为》这篇文章让我最感动的人物就是残疾的科洛西。他平时不怎么说话,家里也非常穷。就靠他妈妈卖野菜过日子。在班里四个调皮的同学经常戏弄他,有时候用栗子壳扔他,有时候学他残疾的样子,科洛西都不会生气。但有一次科洛西,终于生气了,突然将摆放在课桌上的墨水瓶扔了过去。那同学敏捷地避开了,墨水瓶砸到了刚进教室的老师身上。得知原因后,老师斥责了四个调皮的学生。最后,经过老师的教育,那四个同学主动向科洛西道歉。 这一篇小说让我懂得了,别人有了困难,或者身体有了缺陷,我们不应该嘲笑,歧视别人,而应该多关心他,鼓励他,帮助他,让世界充满爱。 《爱的教育》读书笔记2今天我读了《爱的教育》中的《见义勇为的卡隆》深有感触。文中有一个红色头发一只胳膊残废的一位小男孩儿——克洛西和一位勇敢少年——卡隆。 一天班里的四个同学在捉弄克洛西,用尺捅他,往他脸上扔栗子壳,还骂他是“残废和怪物”。受尽欺负的克洛西爆发了,他随手抓了一个墨水瓶向他们砸去,没想到他们轻易躲开了,墨水瓶却砸到了刚进门的老师身上,就在老师责问时,班里每一个人站起来,但卡隆却站起来承担克罗西的责任,他的行为让我深有感动,世界上有多少向他这样的孩子? 许多人都在危急时刻逃避责任,把自己犯的错误推给别人,哪儿会有人替别人承担错误的人呢?我被他这种舍己为人的精神所深深打动,如果每个人都能学习他的这种品质,那世界将会有多好呀! 《爱的教育》读书笔记3当时在图书馆借来看的,没想到那么精彩,没看完,期限到了,我就买了一本青少版的,不过这本书的确好看。 这本书的作者是意大利的亚米契斯,主人公是一个叫安利柯的小男孩,里面还有富有正义感的卡隆,爱收集邮票的卡洛佩…… 当时我从第一页开始看,其实没什么精彩的,不过最令我有感的是每个故事都告诉了我一个道理,比如,万里寻母记讲述了一个小男孩不远万里只为见母亲,最后还把母亲给治好了,从此,一家人很快乐,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要有孝心。 同时我也感到了父母兄弟姐妹的伟大,打从那后,我明白了很多道理呢。 如果你想从书中找到黄金屋,那你就要如饥似渴的读哦! 《爱的教育》读书笔记4父亲对恩里科讲述了学习是一件辛苦的事,但是世界上还有很多人都在学习,他们来自不同的职业,以不同的方式在学习。聋哑人和失明的孩子也在刻苦学习,也很盼望有一所学校给予他们知识。 全世界,从英国到印度,从加拿大到澳大利亚,成千上万的人都在学习。就像恩里科父亲说的,我们是一名士兵,书本就是我们的武器,班级就是我们的连队,学校就是我们的战场。把学习比作战斗,与全世界战斗,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士兵。不管是军人还是其他人,都应该接受知识的洗礼,知识能改变人生。 我们的学习生活与书中差不多,我们的目标不是超越一个同桌,一个班级,而是整个世界。如果我们停止学习,那么其他同学自然会超越我们。学习很重要,学习靠自己,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 《爱的教育》读书笔记5其中一篇讲了安利柯的朋友不小心把老人砸伤了,老师和同学没有骂他,而是鼓励他去向老人道歉,把邮票送给老人,老人病好后不仅把邮票还给他,

读《教学勇气》读后感

读《教学勇气》有感 读《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一书,说实话,手捧此书,很多时候心又游离于书外,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由于自己的才疏学浅,我觉得此书所讲的内容不易理解,感觉很深奥,需要专心、投入的边读边想,边想边读。关于教与学,一直以来都是大家一直探索的问题,而在这里,帕克·帕尔默比任何人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使我受益匪浅。无论对于教育者还是其他岗位的人,这本书都带领我们进入了一个新的领域。尽管如此,我也不能完全理解,更不能说出自己的多少感悟,只是对书中一些重要的观点有比较深的 印象而已。 人们出于情感的原因选择教师这个职业,他们深爱着自己的学生和课程。但是,教学上的种种要求却常常使得许多教师感到激情消退以致于无力教学。我们能不能也像一些优秀的老师那样,把爱献给孩子们,用心来教,为我们的教学注入鲜活的情感?帕尔默提倡需要发展教师职业的深层愉悦,这种深层愉悦的根基在于将教学工作融入自我完整之中,如果一项工作是我们内心真正想做的,即使辛劳也乐此不疲,工作让生活充实快乐,遇到的每一个问题都是自身成长的机会。所以,作为教师要学会与自己的心灵对话,我们经常故意漠视心灵发出的声音,结果心灵变得缄口,对待心灵有如待友之道,不是有计划、有目的的问询,而是平和、快乐地聆听。

只有教师能和自己的心灵对话,才有可能将心灵呈现在我们的学生面前,真正的教学才能发生。总之作为教师要保持心灵的完整,让教学成为自己生活乐趣的一部分,这是读此书后我最大的收获。 本书的一个最普通的信念:优秀教学不能被降格为技术,优秀教学源自教师的自身认同和自身完善。和一个最简单的前提:良好的教学不在于教学技巧的纯熟,真正好的教学源于教师正直、诚实的优秀品质。这让我对教学的实质有了一个更深刻的认识。读了《教学勇气》,我在作者的引导下逐渐回顾自己的教学生涯,拨开迷雾,认清自己的内心,即使是在寒风中摇曳的一点烛光,也坚信自己的光芒,自己的温暖那是给予一批又一批学生的关爱与呵护。我相信自己有勇气在教学中不断探索、不断发现。 相信很多老师都有过这样的感受,我们热爱教育,同时为教育痛苦。我们不辞辛苦,我们乐意学习,我们希望自己的教学生涯充满成功。但现实往往是不尽如人意。有时我们甚至想放弃,失去了继续努力的勇气。为什么会处于这样一种状态中呢?是学科知识的浅薄?是教育方法、技巧的缺乏,还是对学生的研究不够?反思中,我发现唯独缺少了对自己内心的关注。然而,帕尔默告诉我,核心问题是“认识自我”,是自我认同和自身完整。他说:“当我还不了解自我时,我就不了解我的学生们是谁。当我还不了解自我时,我也不能够懂得我的学科。”帕尔默说,要寻找一种与自己本性契

《老人与海》读后感_读书笔记5篇

《老人与海》读后感_读书笔记5篇 海明威说:”我试图描述一个真正的老人,一个真正的孩子,真正的大海,一条真正 的鱼和许多真正的鲨鱼。然而,如果我能写得足够逼真的话,他们也能代表许多其他的事物。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读书笔记5篇,希望可以分享给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 老人叫桑提亚哥,可我却更习惯叫他“老人”。 他是个倒霉的渔夫,幸运之神遗忘了他已84天。可他却没有放弃,在第85天,老 人依旧如同往常一样出海了。我不明白为什么他还是这样的执着,整整84天,全镇的渔 名民谁不在笑他捕不到一条鱼,甚至是一条小鱼?老人老了,不在像年轻时那样强壮,当 满载而归的小伙子被人们欢呼雀跃地围在中间,像个大英雄时,老人的心中也只能辛酸地回想:“20年前,我……”也许,正是那样的骄傲,老人坚决要出海去,捕上一条大鱼…… 清晨陆风的气味伴着老人,老人出海了,他向着那一片漆黑的海洋驶去。我不禁打了 一个寒战,漆黑的海,漆黑的前路,老人能够顺利吗?海洋是仁慈的,并十分美丽的。然 而她能变得这样残暴,又是来得这样突然。 就在这一片漆黑里,老人感到天快要亮了。又划了一会儿,天亮了,可老人发现自我 所到的地方比预料的更远。老人不怕,照样下饵,等…… 太阳已出来两个小时了,他一无所获。斜斜地望去,飞鱼浅浅地游在水下,更有的即 将迸出水面。老人又有了信心。不久手中的吊绳被微微地撞击了一下,再之后,老人感到 吊绳正悄悄地从自我手中滑下,老人心中大喜。我慢慢的看他将绳绕在背上,紧紧地拉住,然后吊绳开始往水中拉曳,他牢抓不放,身子抵住坐板,对抗起来。“是条大鱼!”我心中大喊,想必老人早已知悉。 小船被大鱼拖着,开始慢慢向西北移动。四小时过去了,大鱼牵着老人;黑夜来了,还是大鱼牵着老人;天又亮了,依然是大鱼牵着老人…… 为什么他不放手?毕竟这条鱼太大,毕竟时间太长。舍不得鱼吗?舍不得这荣耀吗?。舍不得的也许是八十多天来唯一的期望! 老人不倦地与大鱼纠缠着。 最终,他胜了,把鱼牢牢地绑在船上,我们的胜利者就再也站不住了,他太累。 可幸运之神来了又走了,好似发现自我串错了门又匆匆离去。大海终究不是人类的地盘,海洋霸王……鲨鱼来了。“老头儿,要镇定,要坚强。”他说。

爱的教育读书笔记

爱的教育读书笔记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让教育充满爱 --读《爱的教育》 关庙小学高军建 最近一段时间,我认真地阅读了《爱的教育》这本书。这是一部流传世界各地的着作,它是以一个小孩日记的方式来写的,虽然每篇的篇幅不长,但却都是一个个感人的故事,每一篇文章都使我受益匪浅。 可以说,这是一本洗涤心灵的书籍。吸引我的,并不是其文学价值有多高,而是那字里行间洋溢着的对祖国、父母、师长、朋友的真挚的爱,有着一种感人肺腑的力量。 这也是一本永远不会过时的书。它用爱塑造人,引导我们永远保持一颗勇于进取而善良真诚的心。 在我感动的同时,也让我想到了教育中的爱。 记得有这样一句话“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也就是说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的本能,而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的。 它告诉我们:教育就是爱的别称,教育孩子就是爱孩子。 陶行知先生说:“爱是一种伟大的力量,没有爱便没有教育。” 爱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础。 作为一名教育者,传播爱心,不仅仅是我们的一份责任,更是我们对学生、对社会的一份责任。我们应该以身作则,用自己的爱心来熏陶别人,把爱洒向每一个学生的心田。

爱是滴滴甘露,即使枯萎的心灵也能苏醒;爱是融融春风,即使冰冻了的感情也会消融。 教育是爱的共鸣,是心和心的呼应。只有热爱学生,才能教育好学生,才能使教育发挥最大限度的作用。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请你记住,教育——首先是关怀备至地,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地去触及年轻的心灵”。 热爱一个学生就等于塑造一个学生,而厌弃一个学生无异于毁坏一个学生。老师不经意的一句话就可能会温暖他们冰凉的心,老师一句鼓励的话可能会影响他们一辈子。 虽然我们无法像太阳一样,将自己的光辉撒遍世界的每个角落,但我们却可以像母鸡爱护小鸡一样,关爱每一个学生。 今天,我们用爱心点燃了一盏盏生命的灯;明天,我们希望这些生命的光和热,能够温暖和改变更多的人。 让教育永远充满爱! 所以:教育,就是爱。 我想,这就是《爱的教育》这本书带给我的答案吧。

《走向新建筑》读书笔记知识讲解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走向新建筑》读书笔记 摘录: 建筑成了时代的镜子。 现代的建筑关心住宅,为普通而平常的人关心普通而平常的住宅。它任凭宫殿倒塌。这是时代的一个标志。 为普通人,“所有的人”,研究住宅,这就是恢复人道的基础,人的尺度,需要的标准、功能的标准、情感的标准。就是这些!这是最重要的这就是一切。这是个高尚的时代,人们抛弃了豪华壮丽。 作为一种有造型激情的东西,建筑在它的领域里,也要从头做起,要使用那些易于打动我们意识的、易于满足我们视觉欲望的因素,并且把它们处理得使它们的形象能以精致或粗犷、动乱或宁静、淡漠或热衷来清楚地影响我们; 体块是一种能充分作用于我们的感官,并使我们能够借以感知和量度的因素。 表面是体块的外套,它可以消除或丰富我们对体块的感觉。 平面是体块和表面的生成元,是它,不可更改地决定了一切。 建筑是一件艺术行为,一种情感现象,在营造问题之外,超乎它之上。营造是把房子造起来;建筑却是为了动人。当作品对你合着宇宙的拍子震响的时候,这就是建筑情感,我们顺从、感应和颂赞宇宙的规律。 我们正处于一个建设时期,一个重新调整以适应于新的社会和经济条件的时期。我们正在绕过一个海岬,新的前景只有在彻底修正现行的手段和确定合乎逻辑地建立起来的新的结构基础之后才能恢复伟大的传统路线。 有序布局是把轴线分等分级,也是目标的分等分级,意图的分类。 如果说数字计算的结果使我们感到满意和和谐,这是因为它们来源于这轴线。如果,根据计算,飞机的外形像一条鱼,像自然物体,这是因为它重新找到了轴线。如果独木舟、乐器、涡轮机,这些实验和计算的成果,在我们看来都像“有机的”现象,这就是说,像某种生命的载体,那是因为它们排列在轴线上。 现代的工程师,首先追求功能而把形式放在第二位,但他的成果总是造型美观的。优秀的现代画家为造型而追求造型,如果他有必要的能力,成品在造型上就会令人满意。 读后感: 看完《走向新建筑》,这是柯布西耶创作的一本现代建筑学的纲领性书籍。但是由于这本书语言的速度很快,而且是跳跃式的,没有明晰的条理。所以作为初学建筑的学生不能理解的足够清楚。所以我主要是感受柯布破旧立新的英雄主义激情和对建筑的热情。 柯布的美学观是完全现代主义的,特别偏好当时的立体主义以及某些未来主义。他认为真正的美必须是抽象的,他不停的提到“体块”“比例”“几何”,最反对的就是装饰,特别是住宅里面各种没用的各种风格的家具和装饰。 另外,柯布在开篇就提出的“工程师的美学”其实可以归结到一种自然美。因为工程师是忠于数学的,忠于自然规律的,所以是美的,柯布大力赞美了飞机、汽车和轮船的设计,对比建筑的落后。柯布还提出“住宅是居住的机器”,这是流传最广的一句话。 但是柯布从来没有认为所有的建筑都是这样,他在提倡“工程师的美学”的同时,又说“凸凹曲折是建筑师的试金石。他被考验出来是艺术家或者不过是工程师。柯布并没有让建筑师变成工程师,而是一个考虑到这些因素并超越他们而成为一个艺术家。这种艺术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艺术家,他不在意风格、不在意古典的一整套东西。而是从使用者的真实需要出发,首先正确地建造,然后艺术地建造。 这本书其实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号召建筑师向工程师学习,另一部分是确立现代

教学勇气读后感范文(精选4篇)

教学勇气读后感范文(精选4篇) 教学勇气读后感范文(精选4篇) 读完某一作品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教学勇气读后感范文(精选4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教学勇气读后感1 有幸读了帕克·帕尔默著的《教学勇气》之后,使我的心灵为之一震,才明白自己对教学、教师认识过于简单,过于肤浅。《教学勇气》使我对教学,优秀教学和优秀教师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和认识。 帕克·帕尔默谈到教学中的困惑源自三个方面:学科,学生,还有自己对自我的认识。学科像生命一样广泛和复杂;学生远比生命广泛、复杂;而更为复杂的是教导自己认识自己。如果仅仅从学科和学生两个方面去认识教学工作的复杂性,作为一个教师只要精通学科知识,学习足够的教学技巧,使得自己处于引领学生精神的地位,我们就可以引导学生去复制这个世界。当我们对学科以及对学生的认识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源自于我们对自我的认识,依赖于关于自我的知识。当我们不了解自我的时候,我们就不了解我们的学生是谁,也就不能懂得我们所教的学科。然而在我工作的时候,我和同事经常会抱怨现在的学生教起来怎么越来越难了,越来越多“来自地狱的学生”;课程改革对教师专业知识和专业技巧的要求越来越高了,都不知道该如何应对了。从这些抱怨声中我们可以看出我们仅仅从学科和学生的角度上理解教学,我们也是在这个角度上来进行着我们的教学,很少从认识自我这个角度来理解教学,去理解我所教的学科,去认识我所教的学生。在帕尔默看来我们教学的目的就是去简单的复制这个世界,而不是在改造这个世界。 这个世界是要不断向前发展的,我们要想让我们的教学的目的不仅仅去复制这个世界。作为教师就不能仅仅从学科和学生的角度上去理解教学,教师应该去理解自我的知识,认识自我,把自我和学生、学科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共同体,去完成自己的教学工作。因此,一个优秀的教师不仅仅是有精深的学科知识,好的教学方法,正如帕尔默所说的真正的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于教师自身认同与自身完整。在每

老人与海5000字 读书笔记

《老人与海》读书笔记 一艘船越过世界的尽头,驶向未知的大海,船头上悬挂着一面虽然饱经风雨剥蚀却依旧艳丽无比的旗帜,旗帜上,舞动着云龙一般的四个字闪闪发光——超越极限! 我是寒假读完的《老人与海》。之所以会选择去读这本书,还缘于喜欢听老人与海这首歌,词谱的很有故事性,令我神往,让我沉思。最终决定仔细的阅读它。这部小说曾荣获了诺贝尔文学奖和普利策奖。它恰当地写出了生命的强度,告诉我们怎么去面对生、老、病、死,告诉我们心该有多宽。我十分佩服小说中老渔夫的意志,老人是孤独的,他是在理想的道路上前行的旅人,但他又是不孤独的,因为他的意志是那样的坚强。他让我懂得了一个人一定要有坚持不懈的精神,才能获得成功。 这是一个自然的毁灭力与老渔夫意志较量的故事。老渔夫在海上连续84天没有捕到鱼,起初一个男孩跟他一起出海,可是过了40天还没有任何收获,孩子被父母安排到另一条船上去了。第85天,老人在深海处捕到一条比他的船还大的马林鱼。老人和这条鱼搏斗了两天两夜,终于制服了大鱼。在归航的途中,引来无数的鲨鱼争抢他的猎物,老人又与一个又一个鲨鱼搏斗,马林鱼只剩下一付巨大的骨架但老人仍不愿就这样放弃,最终突出重围,将大鱼带回了渔港,让其他渔夫佩服不已。老人累的连续沉入睡梦,那个小孩不停流着泪守护着他,认为老人没有被打败。小说的最后一句话是:老人在梦中见到了狮子。

当我读到老渔夫想:这里离海岸实在是太近了,也许在更远的地方会有更大的鱼时,我十分佩服这位老渔夫,因为他这时已经打到了一些鱼,但他没有安于现状,而是向着更大的目标前进。再看看我们,平时遇到一点小困难,我们都叫苦连天。我们是祖国的未来,应该像这位老人一样胸怀大志,去追求更好、更大的目标。 当我读到大马林鱼开始快速地围着小渔船游动,将缆绳缠绕到了桅杆上,老人右手高举着钢叉,在它跃出水面的一瞬间,竭尽全力地向它的心脏掷去,一声哀鸣结束了大鱼的生命,它静静地浮在水面上时,我的心也像一块大石头落了地。我非常钦佩老人那种毫不畏惧、坚持不懈的精神,虽然知道对手实力很强,但他没有丝毫退缩,而是迎难而上。正因为有了这种精神,老渔夫才获得了这场生死较量的胜利。我们在生活中也要学习老渔夫的精神,做事情不怕困难,才能取得成功。 在读到大鱼的血腥味被一群鲨鱼嗅到了,争相游来抢食,老人的左手正好在抽筋,他只能使用右手,用木棒、捕到的剑鱼的嘴等一切可以用来攻击的武器自卫,并最终赶走了这群鲨鱼。但大鱼的肉已经被吃了一大半,而老人还风趣地批评自己的左手该工作的时候却在休息的时候,我也被老人乐观的精神所折服。在生活中,有些损失是不可避免的,我们应该以乐观的态度来对待,不能斤斤计较。最后,小说以一个少年看到老渔夫在度量足有十八英尺长的大马林鱼,再次描写了这条鱼的巨大,说明老渔夫所克服的困难之大,非比寻常。 小说歌颂了老渔夫不畏艰险努力奋斗的精神,我们也应该像他那

爱的教育读书笔记女老师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爱的教育读书笔记女老师 篇一:《爱的教育》读后感教师用 《爱的教育》读后感 ------韩佰 《爱的教育》自二十年代被夏丐尊先生译介来后,被誉为著名的儿童读物。为教育界及一般人士所喜读。 这是一部小书,这是一部巨著。意大利的文学在中华的译介,除了但丁那部著名的《神曲》,多少华章,尚不及这部小书对无数人的益处。 我是在去年读到这本书的,安立柯这个小孩子的所行所为、所思所想,让一个初经启蒙的少年胸中似乎有火焰在燃烧。那些书中的故事让我把它居为奇书一部,拿书中的章节向多少同学炫耀。 《爱的教育》其实包含了两个部分,即《爱的教育》和《续爱的教育》。前者是丐尊先生据日译本翻译,后者是亚米契斯的朋友所著,也是据三浦关造的译本来的,对前者是一个合适的补充。

这个补充体现在哪里呢?体现在二者的分别与心理进 展的连续性上。《爱的教育》是安立柯做小学生的心理记述,主人公是安立柯及其父母,续集则是他做中学生时的记述,主人公是他的舅父白契。正像译者所说的,可以看到,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是感情教育, 软教育,而续集所写的却是意志教育,硬教育、《爱的 教育》中含有多量的感伤性,而续集中却含有较多的兴奋性。 夏先生的话比什么都能说明问题: “我在四年前始得此书的日译本,记得曾流了泪三日夜读毕,就是后来在翻译或随便阅读时,还深深地感到刺激,不觉眼睛润湿。这不是悲哀的眼泪,乃是惭愧和感激的眼泪。除了人的资格以外,我在家中早已是二子二女的父亲,在教育界是执过十余年的教鞭的教师。平日为人为父为师的态度,读了这书好像丑女见了美人,自己难堪起来,不觉惭愧了流泪。书中叙述亲子之爱,师生之情,朋友之谊,乡国之感,社会之同情,都已近于理想的世界,虽是幻影,使人读了觉到理想世界的情味,以为世间要如此才好。于是不觉就感激了流泪。 这书一般被认为是有名的儿童读物,但我以为不但儿童应读,实可作为普通的读物。特别地应介绍给与儿童有直接关系的父母教师们,叫大家流些惭愧或感激之泪。” 然而就是这部能让大家“流些惭愧或感激之泪”的作品,

教学勇气读书笔记

教学勇气读书笔记 1、教导自已认识自我 “然而另一些时候,教室却如此毫无生气、充满痛苦和混乱——而我却对此无能为力——此刻的所谓教师就像无处藏身的冒牌货。于是敌人远处不在——那些格格不入的学生,那些我自以为熟知的学科,还有那有赖此业谋生的个人苦衷,都与我作对了。”想不到名人也有这种情况出现,我还以为就是我们这些平庸人才会出现毫无生气的教室。在平时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不知遇到多少次是这样的情况,多么沉闷的课堂而又那么无耐,以致我们有时会厌卷教学,怕给学生上课。 “这本书适合这些教师:他们体验过快乐和痛苦的时日,而且其痛苦时日承受的煎熬仅仅源自其所爱;本书适合这些教师:他们不愿望把自己的心肠变硬,因为他们热爱学生、热爱学习、热爱教学生涯。”那是肯定的。不“热爱学生、热爱学习、热爱教学生涯”,根本不会想认真读这种书,不会去想改变自我,这样的书不会引起读者的共鸣。 在这里帕尔默讲了引起教师困惑的三个主要原因:认识学科、认识学生、认识自我。“首先,我们教授的学科是像生命一样广泛和复杂的,因此我们有关学科的知识总是残缺不全,无论我们自己如何致力于阅读和研究,教学对控制内容的要求总是使我们难以把握。其次,我们教的学生远比生命广泛,复杂。要清晰、完全地认识他们,对他们快速作出明智的反应,需要融入鲜有人能及的弗洛伊德和所罗门的智慧。”第三个原因:“我们教导自己认识自我” “而就优秀教师而言,认识自我与认识其学生和学科是同等的重要的”。同时阐述三者的关系,强调了认识自我的生要性。“当我不了解自我时,我就不了解我的学生是谁。我只会在我经受不了检验的生命阴影中,透过重重的墨镜看学生——而且当我不能够清楚地了解学生时,我就不能够教好他们。当我还不了解自我时,我也不能够懂得我教的学科——不能够出神入化地在深层次、个人的意义上吃透学生科。” 2.教师的内心世界和外部景观 “教师很容易成为被攻击的目标,因为他们是如此普通且无反击之力的群体。”的确如此,教师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没有金钱,更没有权势。特别是当今的中国,教师的地位和权利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 “在匆忙的教育改革中,我们忘记了一个简单的事实:如果我们继续让称职的教师所如些依赖的意义和心灵缺失,仅仅依靠增加拨款、重组学校结构、重

老人与海-读书笔记-六篇

《老人与海》读书笔记1 一艘船越过世界的尽头,驶向未知的大海,船头上悬挂着一面虽然饱经风雨剥蚀却依旧艳丽无比的旗帜,旗帜上,舞动着云龙一般的四个字闪闪发光——超越极限!”作者海明威是这样评价他的作品《老人与海》的。 “《老人与海》是一首田园诗,大海就是大海,不是拜伦式的,不是麦尔维尔式的,好比荷马的手笔:行文又沉着又动人,犹如荷马的诗。真正的艺术家既不象征化,也不寓言化——海明威是一位真正的艺术家——但是任何一部真正的艺术品都能散发出象征和寓言的意味,这一部短小但并不渺小的杰作也是如此。”美国艺术史家贝瑞孙是这么评价《老人与海》的。 小说描写的是一个年近六旬的老渔夫,在一次单身出海打鱼时,钓到了一条大鱼,却拉不上来。老渔夫同鱼周旋了几天后,才发现这是一条超过自己渔船数倍的大马林鱼,虽然明知很难取胜,但仍不放弃。后来又因大马林鱼伤口上的鱼腥味引来了几群鲨鱼抢食,但老人仍不愿就这样放弃,最终突出重围,将大鱼带回了渔港,让其他渔夫佩服不已。当我读到“老渔夫想:这里离海岸实在是太近了,也许在更远的地方会有更大的鱼……”时,我十分佩服这位老渔夫,因为他这时已经打到了 一些鱼,但他没有安于现状,而是向着更大的目标前进。再看看我们,平时遇到一点小困难,我们都叫苦连天。我们是祖国的未来,应该像这位老人一样胸怀大志,去追求更好、更大的目标。当我读到“大马林鱼开始快速地围着小渔船游动,将缆绳缠绕到了桅杆上,老人右手高举着钢叉,在它跃出水面的一瞬间,竭尽全力地向它的心脏掷去,一声哀鸣结束了大鱼的生命,它静静地浮在水面上……”时,我的 心也像一块大石头落了地。我非常钦佩老人那种毫不畏惧、坚持不懈的精神,虽然

《爱的教育》读书心得5篇

《爱的教育》读书心得5篇 篇一:《爱的教育》读书心得 《爱的教育》是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的一部著作,这部书很有意思的是作者以一个小学生的名义,通过日记本的形式,讲述了很小的故事,然后将爱的教育融入这些故事,用以培养年轻一代的思想情操。 首先《爱的教育》的书名使我思考,在这纷纭的世界里,爱究竟是什么?带着这个思考,我与这个意大利小学生一起跋涉,去探寻一个未知的答案。一个四年级小学生在一个学年十个月中所记的日记,包含了同学之间的爱,姐弟之间的爱,子女与父母间的爱,师生之间的爱,对祖国的爱使人读之,尤如在爱的怀抱中成长。 爱,像空气,每天在我们身边,因其无影无形常常会被我们所忽略,可是我们的生活不能缺少它,其实他的意义已经融入生命。就如父母的爱,恩里科有本与父母共同读写的日记,而现在很多学生的日记上还挂着一把小锁。最简单的东西却最容易忽略,正如这博大的爱中深沉的亲子之爱,很多人都无法感受到。爱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它不仅仅对个人而言,更是以整个民族为荣的尊严与情绪。《爱的教育》一书中描写了一群充满活力,积极要求上进,如阳光般灿烂的少年。他们有的家庭贫困,有的身有残疾,当然也有一些是沐浴在幸福中的。他们从出身到性格都有迥异之外,但他们身上却都有着一种共同的东西对自己的祖国意大利的深深的爱,对亲友的真挚之情。这里面不能忽视的是每个月老师读给那群少年听的精神讲话。这一个个小故事,不仅使书中的人物受到熏陶,同样让我这个外国读者也被其中所体现

出的强烈的情感所震撼。而面对我们的教育,爱应该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础。读了《爱的教育》,我走入恩里科的生活,目睹了他们是怎样学习,生活,怎样去爱。在感动中,我发现爱中包含着对于生活的追求。 希望更多的人去感受一下朴实语言中深厚的爱,我想这部好小说将会把这种美好的感受带给更多更多的人。 篇二:《爱的教育》读书心得 《爱的教育》是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思采用日记的形式(记录一个学年十个月的日记)以孩子的口吻来写孩子的生活和思想。其中也有父母写给孩子的,我也称这部分为亲子共写日记。这跟我们现在大部分孩子把日记锁起来、藏起来不让家长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建议家长和孩子都看这本书。 本书通过描写四年级小学生安里克身边发生的各式各样感人的 小故事,反映了意大利中下层人民穷苦、朴实、友爱的品德。书中提倡爱国、勇敢、善良、宽大、无私和博爱等精神。我认为作为一名老师,爱的这种教育方式永远不应该远离我们。去爱我们的每一个学生,关心他们的成长,为他们每一点进步而欣慰。 我非常欣赏书中提倡的几种爱的教育方式,他没有长篇大论的说教,只是拿很简单的事实教育身边人。比如说:在爱国教育方面,校长常常带着学生去看路过的军队,向军旗行礼。在助人方面,书中主人公的母亲休息日常带安利克去贫民窟送衣服、食物。父母乐善好施的行为教育安利克要从小帮助有困难的人。尊敬师长方面、父亲带安

建筑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 对于一名学习建筑的人来说,懂得什么是建筑是十分重要的。于是我便去看了一些建筑理轮的书籍,例如《建筑:形式、空间和秩序》(程大锦),《拙匠随笔》(梁思成),《建筑空间组合论》(彭一刚)。这些书籍让我深刻的了解了建筑,让我对自己的专业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让我懂得了建筑的内在涵义。 常常有人把建筑和土木工程混淆起来,以为凡是土木工程都是建筑。也有很多人以为建筑仅仅是一种艺术。还有一种看法说建筑是工程和艺术的结合,但把这艺术看成将工程美化的艺术,如同舞台上把一个演员化妆起来那样。这些都是不全面的,不正确的。梁思成在《拙匠随笔》中这样给建筑下定义:建筑是一门技术科学——更准确的说,是技术科学,社会科学,美术等相结合的产物。建筑上问题都必须全面综合地从工程、技术上予以解决。因此建筑师需要具备各方面的能力。在建筑创作的过程中,除了要从社会科学的角度分析并认识适用的问题,使建筑与环境更加和谐,更加适合人的居住。建筑也需要用技术科学来坚固、经济的实现一座座建筑以解决这适用的问题。但是建筑更注重的是设计,建筑师本身就是一名美术家,从艺术的角度解决美观的问题,使建筑的外形更加美丽,更具有独特的美。这些需要美学的角度来欣赏,来设计出美的建筑。因此建筑师要具备各方面的能力和要求,我们只有现在努力学习各方面的专业知识才能有机会成为一名优秀的建筑师。 建筑师不仅要有艺术的美感,有良好的技术科学技能,更要了解中外的建筑历史和建筑特征。作为一名中国人,更应该了解中国的建筑特点,了解具有民族性的中国传统建筑特点,梁思成在《拙匠随笔》中讲述了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 (一)个别建筑,一般有三个部分构成:下部的台基,中间的房屋本身和上部译状伸展的屋顶。(二)在平面布置上,中国所称的一“所”房子是有若干座这种建筑午以及一些联系性的建筑物为要这一个或若干个庭院或天井建造而成的。(三)中国的建筑以木材结构为它的主要结构方法。房身以木材做立柱和横梁,成为一副梁架为主要结构。(四)斗拱:用以减少立柱和横梁交接的剪力,以减少梁的折断之可能。这是中国建筑中最显著的特征。(五)举折,举架。(六)屋顶在中国建筑中素 (七)中国建筑大胆地用朱红作为大建筑物屋身的主要颜色。来占着极其重要的位置。

教育名著-读书笔记

爱你需要勇气 ——读《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有感 隋福太 读了《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这部书,就仿佛跟着作者进入到了教学中未知的“自我”领域进行一次旅行。美国教育家帕克. 帕尔默在一系列富有洞察力和说服力且充满激情的著作中,加深了我们对什么是教育与受教育者的理解。 帕克在他的《教学勇气》一书中这样说:越热爱教学的老师,可能就越伤心!很多教师非常热爱教学,但他们却时常遇到很多困难,并因此感到无助和恐惧。是的,我们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初上讲台时如履薄冰的紧张,辛苦的付出得不到相应回报时的烦恼,满腔的热忱得不到理解时的苦闷,在理想和现实的巨大落差面前的无奈。有时,那热爱教育的心会怀疑、会动摇、会退缩。 作为一个教师,该如何在热爱教学的同时又不失勇气呢?这种勇气又来自哪里呢? 帕克以他的实践经验给出了我们答案:他提出了作为一个教师,在教学方法和技巧之外一个特殊的、不被人重视的领域——教师的内心。他指出了好老师与不好老师的区别:他认为,好老师有一共同的特质:一种把他们个人的自身认同融入工作的强烈意识;而不好的老师把自己置身于他正在教的学科之外——在此过程中,也远离了学生。而好老师则在生活中将自己、学科和学生联合起来,也就是说,好的教师具有联合能力,他们能够将自己、所教学科和他们的学生编织成复杂的联系网,以便学生能够学会去编织一个他们自己的世界。好老师形成联合不在于他们的方法,而在于他们的心灵——即人类自身中整合智能、情感、精神和意志所在。帕克是这样生动地描述这种联合能力的:“当优秀教师把他们和学生与学科结合在一起编织生活时,那么他们的心灵就是织布机,针线在这里牵引,力在这里绷紧,线梭子在这里转动,从而生活的方方面面被精密地编织伸展。”他进一步阐述,对热爱教学的教师来说,教学牵动着教师的心,打开教师的心,甚至伤了教师的心——越热爱教学的老师,可能就越伤心!教学的勇气在于有勇气保持心灵的开放,即使力不从心仍然能够坚持,那样,教师、学生和学科才能被编织到学习和生活所需要的共同体结构中。 作为一个教师,我们很容易理解他的这种所谓的“联合力”,每一个教师,不论他优秀与否,肯定都过几节自己满意的课,这些成功的课是他把自身、学科和学生结合得最完美的。帕克认为:好的教学来源于教师的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对优秀教学而言,解决教师的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问题比技巧更重要。 作为教师,想要成长,想要做个好教师,该怎样才能找到自身、学科和学生的最佳结合点呢?以我对本书的理解及自己的教学经验,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三点:1)勤学习。 作为一个教师,必须不断地学习。不仅要学习专业知识,还要学习教学理论。不仅要向书本学习,还要向生活学习,向我们的学生学习。谈到向学生学习,许多老师可能会皱起眉头感叹:我们的学生真是一代不如一代了!我们的学生真的是一代不如一代了吗?当我们的学生坐在电脑前娴熟灵巧玩着游戏,嘴里唱着周杰伦的说唱词的时候,我们不得不承认他们有优于我们的能力。帕尔默的发现是:教师要让自己处于不断的自我更新、自我变革之中。如果不学习,教师很快就会陷入不适应、不稳定、不平静的恐惧之中。正如《孙子兵法》说的“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里的知己、知彼主要通过学习。 2)多钻研。 教师要钻研教材、教法、研究我们的学生,特别是在备课的时候,要把握教材的要求、重点、难点,了解学生的实际认知,以学生容易接受的方式,将知识传授给学生。正如那些名师所说:一堂精彩的课,功夫在课外。例如,听名师于漪老师的课,可看出她的功夫全在课外,首先是修身、好学,而后是管理自己的课堂。俗话说“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实践是教学的主要阵地,帕尔默就是以他的导师为榜样,在漫长的实践中不断反思,寻找到一种与他的本性更契合的教学方式的。 3)保持心灵的开放。 帕尔默认为:对优秀教学而言,解决教师的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比技巧更重要,作为教师,我们要成长,就必须作一些学术以外的事:交流内心生活。“今天我们怎样当教师?”——许多人都问过于漪这个问题。她的回答是,首先必须追求人格的完美。于漪的这种人格的完美与帕尔默的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应该是一致的。一个优秀的教师,他的心灵应该是开放的,他有勇气把他的一切展示给学生,包括他的思想、他的内心世界,他不仅在教学科,而是在教自己——即展示自己。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生活中有教学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富。 帕克告诉我们,教师的威信、教师在课堂的那种泰然自若的定力,来自教师的内心。当教师唤回了自身的认同和自身的完整时,也就是他的人格趋于完美时,就有机会在学生们的内心获得默契的回应和共鸣。因此,教师应该经常与自己的内心对话,以各种可能的方式倾听来自心灵内部的声音,这样我们才有资格深入到学生的内心世界,这不只是为了我们的工作,更是为了我们自己的健康。正如帕克所说:“方法固然重要,然而,无论我们做什么,最能获得实践效果的东西是,在操作中去洞悉我们内心发生的事情。我们越熟悉我们的内心领域,我们的教学就越稳健,我们的生活就越踏实。” 有这样一句话:“如果你热爱你的工作,你就是它的主人;如果你恨它,它就是你的主人。”愿我们都热爱自己的工作,愿我们都能找到教学的勇气、保持教学的勇气——无所畏惧,勇往直前!

《老人与海》读书笔记12篇

《老人与海》读书笔记12篇 我读的是《老人与海》。 《老人与海》是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写的,里面讲述了主人公桑提亚哥在海上漂流了84天,一无所获。终于有一天,桑提亚哥在大海上捕了一条比船还大的鱼,但在回去的途中,一条鲨鱼吃掉了那条大鱼。这本书生动有趣,寓意深刻,是我们小学生读的好书。 这部小说里有一句话说:“人天生并不是注定被打败,要面对困难,临危不惧。”这句话使我感触很大,让我学会坚强,不放弃。 当我读到桑提亚哥与鲨鱼战斗时,我不禁流下了眼泪。桑提亚哥拿了鱼叉,去叉鲨鱼没成功,此时,他身上已有很多的血迹,但他没放弃,又去叉鲨鱼,这次他用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把鲨鱼叉死了。但他只得到了一副白骨。老人的毅力深深地打动了我。晚上,又有一条鲨鱼跟老人战斗,老人此时没有武器,只能用双手打鲨鱼,老人用出了吃奶得劲,终于把鲨鱼打垮了。 这本书让我学会了要坚强,不放弃,有毅力,力争上游。 《老人与海》读书笔记篇3 寒假里,我读了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的小说《老人与海》。 小说描写的是一个年近六十的老渔夫圣地亚哥,他在一个人出海打鱼时,钓到了一条很大的鱼,怎么拉不动。老渔夫和大鱼“较量”了好几天后,才发现这是一条比船还重好几倍的大马林鱼。虽然他知道很难钓上来,但仍不放弃。后来,大马林鱼伤口上的鱼腥味引来了

几群鲨鱼抢食,但老人仍不愿就这样放弃,最终突出重围,回到了渔港。我很佩服小说中老渔夫坚定的意志,他让我明白了一个人如果有了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的精神就一定可以获得成功了。 记得有一次,爸爸教我骑自行车。我开始时对骑车一窍不通,就让爸爸扶着我骑。爸爸看着我骑得不错,一声不吭地就悄悄放了手,让我一人往前骑。我见爸爸不在,心中一慌便一头栽到了花坛里。站起来后,我号啕大哭,再也不肯练了……这一点点小困难和书中的渔夫圣地亚哥相比,根本是微不足道的。他与鲨鱼搏斗,鱼叉被鲨鱼抢走。他就把小刀绑在桨把上,刀子断了。他就用短棍,短棍也丢掉了。他又用舵把……直到最终胜利。他这种永不放弃的精神,正是值得我学习的。 “一艘船越过世界的尽头,驶向未知的大海,船头上悬挂着一面虽然饱经风雨剥蚀却依旧艳丽无比的旗帜,旗帜上,舞动着云龙一般的四个字闪闪发光——超越极限!”书中赞扬了老渔夫不畏艰险努力奋斗的精神,我们也应该像他那样,做任何事都要坚持不懈,遇到困难要迎难而上,决不能半途而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拥有成功的资本。 《老人与海》读书笔记篇4 “一艘船越过世界的尽头,驶向未知的大海,船头上悬挂着一面虽然饱经风霜却依旧艳丽无比的旗帜,旗帜上,舞动着云龙一般的四个字闪闪发光——超越极限!” 这是我刚接触到《老人与海》时的感觉。可是,当我继续看完这本书时,我却有了种说不出感觉,是震撼?失望?亦或是刻骨铭心?

爱的教育读书笔记_1

爱的教育读书笔记 导读: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曾感动了成千上万的读者。下面是爱的教育读书笔记,快来围观吧。 爱的教育读书笔记一: 有一些好书曾让我感动,有一些片段曾让我铭记,有一些深度曾让我思索。《爱的教育》就是这样的一本书。 这本名著由意大利的作家德·亚米契斯根据他儿子的日记改编而成,它以时间为线索,讲述了一个名叫安利柯的小男孩的成长故事,记录了他在学校、家庭、社会的所见所闻。顾名思义,《爱的教育》,爱,便是贯穿整篇小说的主旨。就在那最平实的字里行间,作者融入了种种人间最伟大的爱:老师之爱、学生之爱、父母之爱、儿女之爱、社会之爱、国家之爱…… 《爱的教育》是我人生当中接触的第一部名著,所以,它所带给我的影响最深,给予我的启发最多。 我在小学时就曾读过《爱的教育》,但是由于当时年纪小,心智尚未发育成熟,所以并不能完全领悟书中所写的种种,以及书籍以外更高一层的真理。而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加深,现在再翻阅《爱的教育》,却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书中的每一个故事依然深深地打动我的心,震撼我的灵魂,使人从中打破思想的枷锁,不断领悟人生的真谛,由此而与作者产生深深的共鸣。大概,这就是所谓的“温故而知新”,又或者说是“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在《爱的教育》当中,最使我记忆深刻的是里面的少年爱国者。由于家境贫寒,父母把他卖给了戏法班子;在戏法班子里,他挨打受骂,忍饥挨饿,饱受虐待。后来终于在一次国外演出中逃了出来,并寻得意大利领事馆领事的帮助,坐上了回家的轮船。在轮船上,有三位乘客在得知他的悲惨遭遇之后,给了他少许金钱,其他乘客也纷纷给了他若干的钱。正当这位少年欣喜地坐在床上盘算着怎样利用这些钱的时候,他却听见那三位给自己钱的乘客正在和其他乘客辱骂自己的国家,于是他把这些钱全部丢还给了他们,并且愤怒地说到:“拿回去!我不要那说我国坏话人的东西。”那一瞬间,我对这位少年爱国者肃然起敬!即使知道会一无所有,也要坚决捍卫国家的尊严,这样崇高的爱国精神是多么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敬佩和学习啊!现实生活中,有太多的人为了个人利益而损害国家荣誉,这样的人与之相比,显得何其渺小。少年爱国者的言行让我深深体会到:无论何时何地,国家尊严和民族荣光都深深地刻在骨子里,成为生命当中永不磨灭的年轮。我由此而想到,无论中国怎样,请记得:你所站立的地方,就是你的中国。你怎么样,中国便怎么样;你是什么,中国便是什么; 你有光明,中国便不再黑暗。 臧克家说:“读过一本好书,像交了一个益友。”在我看来,一本好书,不仅像是一个益友,更像是一位良师。它所教会你的,绝不仅仅只是知识;它所使你开阔的,绝不仅仅只是视野。以前,对于人生和未来,我从不会去做过多的设想;面对身边的人和事,我也是一

建筑师的二十岁读后感

《建筑师的二十岁》读后感 《建筑师的二十岁》对于我们专业的同学来说确实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在我们初识建筑的时候,能够了解到英雄级大师级人物的经历对我们也是一种正确的导向,不至于让我们在茫茫求学之路上迷失了方向,失去了自我。 对大多数建筑工作者来说,二十岁正是求学的年龄。而在大学期间的经历,恰恰是今后孜孜不倦谈论的话题。我们的二十岁,也正是所选择事业的起点,解那些大师在20岁——这个与我们年龄相仿时的学习经历和所思、所想,对我们的职业规划,人生规划都有着非常大的帮助。 在这本书中,我更是对大师们的思想,经历,人生的道理,学术的哲学深深折服。也深深了解到了要成为一名杰出建筑师必备的素质修养。这也给正处于摸索中的我指明了追求的目标和努力的方向。 (一)对建筑诚挚的热爱 作为一名建筑业的同学,也是致力于在建筑事业中有长足发展的追求者,对建筑自然要有着一种发自内心的诚挚的热爱,如此在今后的道路中才能有源源不断的动力。看书中的大师们,不管是出身建筑世家的皮亚诺,还是平民草根成就卓越的贝聿铭,都怀揣着对建筑深深地热爱。 在进入CAUP前,填写高考志愿时确实有过迷茫,有过犹豫。然而最终还是选择了同济建筑。到而今,想起当时做出的决定,也从未后悔,甚至于感到非常幸运。建筑是一门涵盖门类非常广的专业,而且它绝不仅仅局限于理论的学习,也不是纯粹的实践,而是在理论和实践当中不断地培养不断地激发一个人最本真的创造性,从而使得自己的思想不再受原理概念的束缚,这一点至今深深吸引着我。不仅如此,建筑学同时也一直在探讨着一个人对于生活,对于自然,对于世界最本质的理解。在各种高端的理论当中也从不乏艺术气息。我爱上了建筑,它的魅力在于并不在于一个建筑本身的构成外形,而在于它表达的思想,传达的信息,以及给人的启示甚至是震撼。这没一样都这的人深深地思考和反思。 (二)从事建筑事业的纯粹性 看《建筑师的二十岁》,了解到大师们的生活并非开始都风光无限。贝聿铭曾漂洋过海,在异域的文化中苦苦挣扎着前行;弗兰克盖里由于家境窘迫做过卡车司机,上过夜校……然而生活的困难并没有阻止他们在建筑道路上的脚步。之所以成就卓越的原因还在于他们追求的是一种纯粹的建筑。 在我的身边,从来不乏这样一种人,为了金钱走上了建筑的道路。我想这样的人今后的路会越走越窄,不会有长足的发展。他们的思想被物质的欲望紧紧束缚,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