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全才苏轼

合集下载

苏轼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苏轼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苏轼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院系:09理工专业:建筑工程技术班级:五班姓名:徐东旭在宋代文学史上,苏轼是继欧阳修之后的又一文坛领袖,也是诗文运动的集大成者他的文学他作代表着北宋时期的最高成就,宋文、宋诗、宋词都在他的手中达到了高峰。

他的作品展现了可供人们感知、思索的活生生的真实人生,表达了他深邃精微的人生体验和思考。

他几起几落的生活波折和他过人的睿智使他对人生的思考获得新的视角和高度。

他是在宋型文化滋养下产生的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天才与全才,在他的身上典型地体现着宋型文化的精神。

苏轼的创造性活动不局限于文学,他在书法、绘画等领域内的成就都很突出,对医药、烹饪、水利等技艺也有所贡献。

苏轼典型地体现着宋代的文化精神。

可以说苏轼在文学史上取得的成就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苏轼是继欧阳修之后宋代文坛的“盟主”苏轼登上了唐宋古文艺术的高峰,文名之盛在两宋可谓独一无二,宋孝宗为其文集作序曰:“一寓之于文,雄视百代,自作一家,浑涵光芒,至是而大成矣。

朕万几余暇,细绎诗书,他人之文或得或失,多所取舍,至于轼所著,读之终日,每每忘倦,常臵左右,以为矜式,信可谓一代文章之宗也与。

”(《御制文集序》)在他手上,北宋古文运动推上高潮,并发展了欧阳修平易自然、流畅婉转的散文风格,并使之成为宋一代散文成熟而稳定的主导风格。

他的散文既有宋文的共同特色,也有自己鲜明的个性。

他学贯百家,广备众体,雄视百代,自作一家,涵纳儒、释、道诸家精华,将事、理、情融为一体,视野开阔,姿态横生,机变灵活,挥洒如意。

苏轼的散文呈现出绚丽多姿的艺术风貌,其风格随文而异,倾吐自如,具有雄放恣肆、隽逸洒脱的鲜明特色,创造出了以极平淡而自然的语言,抒写出极深刻的哲思、极真挚的情感而又极富生命力的散文新境界。

他挖掘了古文文体的巨大潜力,又显示了古文艺术的广阔前景,幽美、澄澈的景色与轻松愉悦的心情构成开阔明朗的艺术境界,而那种渺茫、虚幻的感觉,又为后文的人生哲思作铺垫,体现出作者高超的表达能力和语言技巧。

弃武从文的历史人物

弃武从文的历史人物

弃武从文的历史人物解析
在中国历史上,有许多人物在战争和政治领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最终选择弃武从文,致力于文化、教育和文学等领域。

这些人物通过弃武从文的转变,为国家的文化繁荣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1、王羲之
王羲之,字逸少,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文学家。

他出身于一个世代习武的军事世家,年轻时曾担任过军职,但因对文学和书法的热爱,最终弃武从文。

王羲之的书法成就举世闻名,被誉为“书圣”,他的书法作品《兰亭集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2、杜甫
杜甫,唐代著名诗人,被誉为“诗圣”。

他出生于一个世代习武的官僚家庭,年轻时曾投身军旅,但因对文学的热爱,最终弃武从文。

杜甫的诗歌作品具有深刻的社会关怀和人文关怀,被誉为“诗史”。

3、白居易
白居易,唐代著名诗人,曾任左拾遗、刑部侍郎等职。

他出身于一个世代习武的官僚家庭,年轻时曾投身军旅,但因对文学的热爱,最终弃武从文。

白居易的诗歌作品具有鲜明的个性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被誉为“诗魔”。

4、苏轼
苏轼,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曾任翰林学士、龙图阁学士等职。

他出身于一个世代习武的官僚家庭,年轻时曾投身军旅,但因对文学的热爱,最终弃武从文。

苏轼的诗、文、书、画都有很高的成就,被誉为“文化全才”。

这些人物在弃武从文的过程中,不仅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还为中国历史文化的繁荣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文学和艺术不仅能够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还可以为国家的繁荣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试论苏轼在宋代文坛的地位

试论苏轼在宋代文坛的地位

【内容提要】苏轼是宋代文化孕育出来的旷世奇才,是继欧阳修之后北宋文坛的领袖人物,中国文学史上杰出的文学家,罕有的全才。

他把欧阳修领导的诗文革新运动引向深入,进一步发展了这一运动的成果。

他对文学有不少独道的见解,他的诗、文、词、赋等作品,都具有丰富的思想内容和鲜明的艺术风格。

苏轼的文学成就,标志着北宋诗文革新运动取得全面的胜利,代表北宋文学最高成就。

一个叱咤文坛的领袖与他惊世创作和独到的文艺理论是分不开的,苏轼自成一家的诗、别立一宗的词,革故创新的文风和不拘一格的文论是他领袖地位的具体体现。

【关键词】苏轼宋代文坛地位试论苏轼在宋代文坛的地位苏轼是宋代文化孕育出来的旷世奇才,是继欧阳修之后北宋文坛的领袖人物,中国文学史上杰出的文学家,罕有的全才。

他把欧阳修领导的诗文革新运动引向深入,进一步发展了这一运动的成果。

他对文学有不少独道的见解,他的诗、文、词、赋等作品,都具有丰富的思想内容和鲜明的艺术风格。

苏轼的文学成就,标志着北宋诗文革新运动取得全面的胜利,代表北宋文学最高成就。

一个叱咤文坛的领袖与他惊世创作和独到的文艺理论是分不开的,苏轼自成一家的诗、别立一宗的词,革故创新的文风和不拘一格的文论是他领袖地位的具体体现。

当然,从苏轼对后世文坛的深远影响上,也可折射出这位伟人在宋代文坛上的辉煌成就和无人替代的领袖风采。

一、自成一家的苏诗宋诗能于唐诗之后别开生面,苏轼起了关键性的作用,他才气大、学问高,可完全不受成规的束缚,将作文的方法用之于作诗而获得成功。

“苏轼以他天纵之才和大手笔、大气魄,开拓了宋诗的新境界,赋予宋诗新的生命活力”!①他的诗有东坡体之称,于情无所不畅,于景无所不取,加之他议论博辩,滔滔莽莽而才气纵横,既有出于法度之中的新意和出于豪放之外的妙理,又有新鲜的比喻、多样化的风格和磅礴的气势。

苏轼学诗不宗一家,而能兼取陶渊明、李白、杜甫、韩愈、白居易、刘禹锡和欧阳修等前辈诗人之长,经过熔铸创造,而自成一家。

苏轼文学艺术的多才多艺之士

苏轼文学艺术的多才多艺之士

苏轼文学艺术的多才多艺之士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北宋时期的一位文学家、政治家、艺术家,而他的多才多艺之士的身份让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独树一帜。

苏轼不仅在诗词、散文创作方面有卓越成就,还精通书画、鉴赏、音乐等各个艺术领域。

他独特的文学创作风格和广泛的学识影响着后世,成为了文学史上的传世之作。

首先,苏轼在诗词方面显示了他的多才多艺之士的才华。

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富有情感,通常运用鲜活的描写手法表达内心的感受。

他的名篇《赤壁赋》通过生动描写和巧妙运用比喻,再现了历史上的壮丽场景和英雄人物的气概。

苏轼的诗词作品广泛涉及山水田园、咏史抒怀、悼亡等多个主题,其作品内容丰富多样,形式各异。

他既能写山水的壮丽和旷远,也能抒发对世态炎凉和人生百态的思考。

其次,苏轼对散文创作也有独特见解,展现了他多才多艺之士的广泛才华。

他的散文语言简练优美,触动人心。

苏轼的散文作品展现了他独特的思考方式和见解,他善于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表达对社会现象和人生哲理的思考。

其中,他的《东坡乐府》是一部代表作,以自传体的形式讲述了他的经历和思考,对后世的散文创作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此外,苏轼的艺术才华也表现在书画领域。

他擅长书法,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

苏轼的书法作品独具个性,娴熟运用笔墨,字迹流畅有力,既融汇古人之法,又具有自己的风格。

他曾自称“飞白居士”,反对刻意追求工整和刻板的字体,主张自由自在地展现个性与意境。

苏轼的书法风格简约大方,流畅自然,给人以舒适愉悦的视觉体验。

此外,苏轼还对音乐有深厚的造诣。

他对音律和乐理的研究深入浅出,通过对音乐的理论性思考,他将自己对音乐的理解融入到他的文学作品中。

苏轼的诗词不仅在形式上符合音乐的节奏,也通过对音乐的描写表达了自己对音乐的热爱和理解。

他的音乐才华使他的作品更具有艺术感染力,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

综上所述,苏轼是中国文学艺术的多才多艺之士。

他的诗词作品博大精深,以鲜活的语言和深入的思考引领着后世文人。

对东坡文化的了解和感受

对东坡文化的了解和感受

对东坡文化的了解和感受对东坡文化的了解和感受东坡文化,是指中国宋代文学家、政治家苏轼的思想、艺术、人格等方面的影响和遗产。

苏轼是中国文化史上一位非常重要的人物,他的作品和思想深深地影响了后世。

对东坡文化的了解让我深感其博大精深的魅力,并对我自身的学习和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首先,对于东坡文化的了解,我深感苏轼的才华横溢和思想的卓越。

苏轼是一位全才,在文学、诗词、书法、绘画等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

他的作品充满了智慧和深度,展现了他对人生、自然、社会等方面的触动和思考。

尤其是他的词,以其深情、哲理、兼容并蓄的特点,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

苏轼的思想也是非常独到和前卫的,他强调个体观念和人的主体性,提倡人的独立思考和追求自由。

这些思想和艺术上的成就使苏轼成为了中国文化史上的瑰宝。

其次,对于东坡文化的了解,我受到了苏轼胸怀广阔和人格魅力的启迪。

苏轼作为一个政治家,他有独特和前卫的政治观点和追求。

他主张开放和包容,提倡以人为本、以实为本的治国理念。

尽管他的初衷一直是为国家和人民谋福祉,但由于他直言敢谏,与权贵观点不合,最终被贬谪。

但即便如此,苏轼在谪居时依然保持了积极向上的姿态,继续研究文学艺术、帮助他人,并且写下了很多脍炙人口的作品。

他的行为和人格魅力令人敬佩,激励着我追求卓越和乐观面对生活的困难。

此外,对于东坡文化的了解,我觉得苏轼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也是值得借鉴的。

苏轼多次流亡,生活不易,但他从未失去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

他常在诗词中表现出对江山景色的赞美和对平凡生活的感激。

他的作品充满了自然的意象和生活的趣味,使我意识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和生活的真正乐趣。

正是苏轼的才华和热爱,让他的作品充满了生命力,使人产生共鸣和感动。

综上所述,对东坡文化的了解让我深感其博大精深的魅力,并对我自身的学习和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苏轼的思想和艺术成就让我受益匪浅,他胸怀广阔、不拘一格的人格魅力让我敬佩不已,他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也让我领悟到了生活的真正意义。

全才苏轼和轶事

全才苏轼和轶事

• 2、东坡肉 、
苏轼被贬黄州的时候,有著名的《猪肉颂》打油诗: 苏轼被贬黄州的时候,有著名的《猪肉颂》打油诗: 黄州好猪肉,价钱等粪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 “黄州好猪肉,价钱等粪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 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它自美 每日起来打一碗, 足时它自美。 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它自美。每日起来打一碗,饱 得自家君莫管。 这里的“慢著火,少著水, 得自家君莫管。”这里的“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它 自美” 就是著名的东坡肉烹调法了。 自美”,就是著名的东坡肉烹调法了。苏东坡后来任杭州 太守深受百姓爱戴。而这“东坡肉”也跟着沾光, 太守深受百姓爱戴。而这“东坡肉”也跟着沾光,名噪杭 成了当地的一道名菜了。 州,成了当地的一道名菜了。
吟诗赴宴 苏轼二十岁的时候,到京师去科考。 苏轼二十岁的时候,到京师去科考。有六个自负的举人看 不起他,决定备下酒菜请苏轼赴宴打算戏弄他。 不起他,决定备下酒菜请苏轼赴宴打算戏弄他。苏轼接邀后 欣然前往。入席尚未动筷子,一举人提议行酒令, 欣然前往。入席尚未动筷子,一举人提议行酒令,酒令内容 必须要引用历史人物和事件,这样就能独吃一盘菜。 必须要引用历史人物和事件,这样就能独吃一盘菜。其余五 人轰声叫好。 我先来。 年纪较长的说: 人轰声叫好。“我先来。”年纪较长的说:“姜子牙渭水钓 说完捧走了一盘鱼。 秦叔宝长安卖马, 鱼!”说完捧走了一盘鱼。“秦叔宝长安卖马,”第二位神 气的端走了马肉。 苏子卿贝湖牧羊, 气的端走了马肉。“苏子卿贝湖牧羊,”第三位毫不示弱的 拿走了羊肉。 张翼德涿县卖肉, 拿走了羊肉。“张翼德涿县卖肉,”第四个急吼吼的伸手把 肉扒了过来。 关云长荆州刮骨, 肉扒了过来。“关云长荆州刮骨,”第五个迫不及待的抢走 了骨头。 诸葛亮隆中种菜, 了骨头。“诸葛亮隆中种菜,”第六个傲慢的端起了最后的 一样青菜。菜全部分完了, 一样青菜。菜全部分完了,六个举人兴高采烈的正准备边吃 边嘲笑苏轼时,苏轼却不慌不忙的吟道: 边嘲笑苏轼时,苏轼却不慌不忙的吟道:“秦始皇并吞六 说完把六盘菜全部端到自己面前,微笑道: 国!”说完把六盘菜全部端到自己面前,微笑道:“诸位兄 台请啊! 六举人呆若木鸡。 台请啊!“。六举人呆若木鸡

诗、词、文、书法、绘画,千古全才——苏东坡

诗、词、文、书法、绘画,千古全才——苏东坡

诗、词、文、书法、绘画,千古全才——苏东坡书法家导读那些杀不死你的东西,将会让你更加强大。

苏轼的一生,就是对这句话的最好诠释。

他经历过年少高中进士的春风得意,经历过中年“乌台诗案”险死还生的沉重打击,经历过后半生起起伏伏的贬谪、起用、贬谪、再贬谪,一直被流放到最为遥远偏僻的天涯海角。

但是这些苦难的经历并没有将他击垮,反而成就了中国文学史上最为光彩夺目的东坡居士。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

与其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

苏轼的成就十分惊人:在散文方面,他与北宋古文运动领导欧阳修并称“欧苏”;在诗歌方面,他与江西诗派的开创者黄庭坚并称“苏黄”;在词作方面,他开创了豪放派,与南宋大词人辛弃疾并称“苏辛”。

像苏轼这样在诗、词、文三方面都达到一流水平,作出巨大贡献的全能作家,在文学史上大概难以找到第二人。

再加上他精于书法,被尊为“宋四家”之首(另三家为黄庭坚、米芾、蔡襄),又擅长绘画,后人称其诗、词、文、书法、绘画“五绝”,乃是当之无愧的千古一人!就是这样一位天才横溢的文学大家,其人生经历却充满坎坷,饱尝艰辛。

早在青少年时代,聪颖好学的苏轼便“奋厉有当世志”,具有报国安民的雄心。

嘉祐二年(1057),年仅二十一岁的苏轼与弟弟苏辙同科进士及第,以其卓荦不群的才华而名震京师,深受文坛领袖欧阳修的赏识。

然而,就在此时,其母程氏病故,苏轼立即与父亲、弟弟回乡奔丧,并在家守丧两年。

此后十年,苏轼又先后遭受丧妻、丧父之痛,仅仅当过三年多的凤翔府签判。

熙宁二年(1069),宋神宗以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开始变法。

尽管苏轼主张革新政治,却力主渐进,坚决反对王安石的变法,因而引起新党的不满。

苏轼历任地方官,看到新法推行中的若干弊病,常常作诗讥讽,更激化了与新党的矛盾。

元丰二年(1079),新党中的投机政客以“谤讪新政”的罪名将他逮捕,企图将他置于死地,这就是著名的“乌台诗案”。

苏轼文学上的成就

苏轼文学上的成就

苏轼文学上的成就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坛上杰出的文学家、文化名人。

他是一位文学全才,涉猎广泛,不仅擅长诗词,并且在散文、骈文、书法、绘画等领域都有出色的表现。

他的文学成就丰富多样,深受后世文人的推崇和景仰。

苏轼以超凡的才华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开创了文学史上的一个新的潮流。

在诗词创作方面,他创作了大量的咏史怀古、山水田园、抒发个人情感的作品,并且以豪放洒脱的笔调著称。

苏轼的诗词充满了生动、形象而且富于情感,让人如置身诗中,感受到他对自然景物和人情世故的独特感悟。

他的诗作多以自然风光与人生哲理为题材,以真实而直接地表达人们对美与理想的向往。

苏轼的词更是在宋代以其独特的表达方式和深入人心的意境,成为了当时文坛的瑰宝。

苏轼的散文写作也是其文学成就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以骈文为主,以其典雅、洒脱的风格多次创作出杰出的佳作,其中最为著名的包括《东坡乐府》、《赤壁赋》等。

他的散文具有宏阔而深远的胸怀,通过对历史、人生的思考,传达出了他对社会、人道的关怀和思索,充满哲理和人文主义的情怀。

苏轼的书法堪称一绝,他所创造的“苏体”成为了后世所倡导的标准书法之一,对后世书法家有着深远的影响。

他的书法兼收并蓄,既有晋代人之豪迈、唐代人之秀雅,又兼宋代人之婉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他的书法作品以淡泊、洒脱为主,凭借着独特的笔墨和意境,传递出了一种洗尽铅华、超然物外的人生境界。

此外,苏轼还以其绘画方面的造诣而闻名。

他尤其擅长山水画,他的画作形象生动,构图独特,墨色浓淡相间,给人以独特的观感和情感的冲击。

苏轼的山水画注重捕捉自然风光的瞬间美感,追求形神兼备的艺术效果,被后人誉为画坛的巅峰之作。

苏轼的文学成就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文学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情感触动了千百年来的人们,展现了人类的智慧和情感,对于后世文人的创作和审美乃至生活哲学都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他的艺术成就也被后世所继承和发扬,对中国文化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化全才苏轼——《潮州韩文公庙碑》一、教学要点:1、能准确概括苏轼的文学史成就2、能全面分析苏轼的思想二、教学重难点:1、概括苏轼的生平经历、思想特征2、分析该文章的现实意义三、教学方法:以多媒体讲授为主,“启发式”提问为辅四、教学计划:2个课时五、教学内容:(一)导入:提到苏轼苏东坡,各位同学都非常熟悉,为什么呢?因为它给我们留下了很多脍炙人口的作品:当我们登楼远望长江时,会忍不住诗性大发,来上两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当大家到庐山旅游时,也会禁不住想起他的另一句诗:“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最著名的、流传最广的一句,便是我们在中秋佳节会随口念到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当苏轼和韩愈碰撞在一起时,又会产生怎样的火花呢?《潮州韩文公庙碑》能让我们找到答案。

(三)苏轼简介:1、家庭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北宋中期公元1037年生于四川眉山(即今四川眉山),公元1101年死于江苏常州。

他的家庭在当时算得上小康之家,父亲苏洵是北宋数得上的著名散文家,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共生有三男三女,苏轼与弟弟苏辙排行老五与老六,而排在他们前面的哥哥姐姐均幼年夭折,恰恰就是这硕果仅有的哥儿俩,成为苏氏家族中最著名的人物。

《三字经》中说:“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

彼既老,犹悔迟,尔小生,宜早思。

” ——苏老泉就是苏洵,他对儿子的要求特别严格。

母亲程夫人也出身官宦之家,文化素养深厚,她对苏轼的人格教育很值得我们学习。

——范滂的故事太夫人尝读《东汉史》至《范滂传》,慨然太息。

公侍侧,曰:“轼若为滂,夫人亦许之否乎?”太夫人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耶?”公亦奋厉有当世志。

太夫人喜曰:“吾有子矣。

”——苏辙《东坡先生墓志铭》2、个人经历第一阶段:公元1037~1069(宋仁宗~宋神宗)第二阶段:公元1069~1085年(宋神宗变法时期)第三阶段:公元1085年~1093年(宋神宗元丰八年至宋哲宗,元祐八年)第四阶段:公元1093~1101年(哲宗至徽宗,即哲宗亲政时期)一)第一阶段:少年成名第一阶段:公元1037~1069(宋仁宗~宋神宗),王安石变法全面展开以前。

在这一时期,苏轼主要经历了读书、科考、入仕等几个阶段。

古人云:¡°学而优则仕¡±,才华出众的苏轼经过十几年的正规而良好的家庭教育,于公元1057年,21岁的苏轼和18岁的苏辙在父亲的带领下,一行三人赴京开封府参加科考。

——科举第一关:参加首都开封府的“举人考试”第二关:礼部组织的考试。

相当于现在教育部组织的高考,苏轼以第一的文章得了个第二名。

“小插曲”第三关:殿试,兄弟两人中同榜进士,被授予“进士及第”称号。

“算一算”——“百年第一”再次返回开封时,时逢朝廷举行“制科考试”,这是北宋朝最高级别的考试。

由皇帝亲自出题、亲自主持的“制科考试”。

宋仁宗点苏轼为最高等级“第三等”。

二)第二阶段:步入仕途公元1069~1085年(宋神宗变法时期)。

这一时期内苏轼主要经历了离开中央,历任外职,乌台受审,贬谪黄州等事件。

刚进入仕途的苏轼在朝为官时与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和,仕途不顺,自请离朝,历任四州地方官,政绩突出,在创作方面成就也很高,尤以诗歌成就最高。

——作品举例——“乌台诗案”本以为离开中央可以避开是非,却仍是难逃一劫。

元丰二年(1079),新党中某些政敌出于长期的积怨,对他创作的诗文随意曲解,诬告苏轼怨恨皇帝,诽谤朝廷,并将苏轼逮入御史台受审,史称“乌台诗案”,最后,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不得签书公事,形同流放。

恰是在这段时间,苏轼的文学创作进入全盛期:一方面诗词文赋都取得极大成就,写了很多代表作;另一方面其创作个性更加成熟(在热衷反映现实批判现实的同时,变得更超脱、更豁达)。

值得一提的是,因此时曾在东坡一带“垦荒耕种”,故字号“东坡”。

三)第三阶段:仕途跌宕★第三阶段:公元1085年~1093年(宋神宗元丰八年至宋哲宗元祐八年)。

此期间苏轼主要经历了重回中央,因不苟合旧党而复连放外任两个阶段。

★神宗去世,哲宗即位(年仅十岁),由旧党支持者高太后听政,所以大力启用反王安石变法的旧党人物,苏轼也被召回朝廷,短期内连连升迁,官至翰林学士等要职。

但又因他与旧党领袖司马光政见不合,再次自请离朝,连放外任。

★这一时期因穷于党争,忙于公事,文学成就相对低。

四)第四阶段:一贬再贬第四阶段:公元1093~1101年(哲宗至徽宗),既哲宗亲政时期。

这期间苏轼经历了一贬再贬的政治打击。

政治上倾向新党的哲宗亲政后,旧党重臣相继获罪,苏轼又被视为旧党,先被贬定州(今河北定县),次年又被贬至惠州(今广东惠阳),三年后再贬至儋州(今海南儋县),直至哲宗去世全国大赦,才得内迁返回都城,却在北归途中死于江苏常州。

这一时期苏轼的文学成就要高于上一期,诗、词、文均有一些优秀之作。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自题金山画像》(四)思想与性情:其思想较为开明,对儒、道、释三家思想都能欣然接受,兼收并蓄,融会贯通,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政治态度和生活态度。

大体来说,在政治思想上以儒家为主,积极从政,但在他晚年受到一系列的政治打击、挫折后,他更多地接受佛家、道家思想的影响(不是迷信佛道,只是选择其中的清心寡欲思想)。

苏轼思想通达,融汇三教,而以儒为骨。

优游于三教之中,虽然看透人生之空漠,但又始终善处人生;勘破红尘,却始终不舍红尘,终保持着对人生的热情。

蝶梦庄生僧坐禅,圣人岸上叹流川。

三家大义相融会,非佛非儒非大仙。

他热心于道家和道教,但主要作为养生修心之用。

——参见《天涯孤鸿苏东坡²参禅悟道》他评论韩愈时说:“是气也,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待生而存,不随死而亡。

故在天为星辰,在地为河岳,幽则为鬼神,而明复为人。

”——《潮州韩文公庙碑》形成了一种随缘自适、恬静淡泊、旷达潇洒的性格,正是这种性格使他在逆境中顽强的生活下去,即使被贬至海南,也能乐观旷达的面对生活。

一种精神启示苏轼对苦难并非麻木不仁,对加诸其身的迫害也不是逆来顺受,而是以一种全新的人生态度来对待接踵而至的不幸,把儒家固穷的坚毅精神、老庄轻视有限时空和物质环境的超越态度以及禅宗以平常心对待一切变故的观念有机结合起来,从而做到了蔑视丑恶,消解痛苦。

这种执着于人生而又超然物外的生命范式蕴涵着坚定、沉着、乐观、旷达的精神,因而苏轼在逆境中照常能保持浓郁的生活情趣和旺盛的创作活力。

——袁行霈主编,莫砺锋分卷主编《中国文学史》第3卷(五)文学作品:◆诗苏轼与黄庭坚(苏门四学士之一,另外三人为秦观、晁补之、张耒)在诗坛上并称为“苏黄”。

苏轼一生创作的诗歌数量极多,流传至今的有二千八百多首(中华书局1982年出版的《苏轼诗集》)。

他重视诗歌的社会作用,敢于揭露时弊。

儒家“兴、观、群、怨”的诗论对他的影响很大,也有抒发个人情怀与歌咏自然景物的作品。

这些作品在极广阔的范围内反映了诗人对于生活的无限热爱,对于束缚个性的环境的抗拒以及在任何困难面前都不会丧失的乐观主义精神。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饮湖上初晴后雨》◆词苏轼的词是宋词发展的一座里程碑,他冲破了晚唐五代以来专写男女恋情、离愁别绪的旧框子,扩大了词的题材,提高了词的意境。

怀古、感旧、记游、说理等向来诗人所惯用的题材,他都可以用词来表达,这就使词摆脱了仅仅作为乐曲的歌词而存在的状态,成为可以独立发展的新诗体。

——“无事不可言,无意不可入”在风格上,苏轼开创了豪放一派,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

1、《江城子》这是苏轼为悼念原配妻子王弗而写的一首悼亡词,表现了绵绵不尽的哀伤和思念。

——苏东坡十九岁时,与年方十六的王弗结婚。

王弗年轻美貌,且侍亲甚孝,二人恩爱情深。

可惜天命无常,王弗二十七岁就去世了。

这对东坡是绝大的打击,其心中的沉痛,精神上的痛苦,是不言而喻的。

2、《定风波》此词写于公元1082年,被贬到黄州(今湖北黄冈)已经有整整两年了,当时作者在黄州的生活十分艰难,虽任官职,但无实权,政治上也被人监视看管,经济上很窘困,为了生计,他就托人在沙湖(今黄冈东南部)买了一块土地,想亲自耕种庄稼以养家糊口,本词小序中所谓“沙湖道中遇雨”,即指作者前往沙湖看地途中遇雨一事。

◆文赋在散文创作方面,他与业师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文章风格平易流畅,豪放自如。

他强调文章要有“意”(观点、意图、情感等)。

代表作有:《刑赏忠厚之至论》、《前赤壁赋》《后赤壁赋》《潮州韩文公庙碑》等。

《潮州韩文公庙碑》碑文高度颂扬了韩愈的道德、文章和政绩,并具体描述了潮州人民对韩愈的崇敬怀念之情。

碑文写得感情澎湃,气势磅礴。

此文本一边歌颂韩愈的丰功伟绩,一边感叹人生命运的坎坷,苏轼由韩愈的经历道出人生的共相:英雄不问出处!1、关键句起笔两句“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夺三军之帅”“盖公之所能者,天也。

所不能者,人也。

”2、综上所述,这篇碑文将议论、描述、引征、对话、诗歌等熔铸于一炉,高论卓识,雄健奔放,骈散兼施,文情并茂。

正如王世贞所说:“此碑自始至末,无一懈怠,佳言格论,层见迭出,如太牢之悦口,夜明之夺目,苏文古今所推,此尤其最得意者。

”(《御选唐宋文醇》引)◆书法苏轼擅长行、楷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他曾遍学晋、唐、五代名家,得力于王僧虔、李邕、徐浩、颜真卿、杨凝式,而自成一家,自创新意。

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

◆绘画苏轼不仅是书法大家,也是一位出色的画家,擅长画枯木、怪石、墨竹,作品独具特点,具有豪迈的抒情气息与鲜明的写意风格。

提倡“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并明确提出“士人画”的概念等,高度评价“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造诣。

(六)文学史地位及影响——“文化全才”诗:“苏黄”词:“苏辛”文赋:“欧苏”“唐宋八大家”之一书法:“苏黄米蔡”绘画:自成一家——理想人格苏轼以他的亲身实践为人们树立了一种理想人格的标准,用古圣先贤的话来表达:一是“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学》);二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

——人格魅力无论他的生活境遇多么艰苦,个人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面临怎样的威权压迫,他都始终敢于仗义执言,不吐不快,这不是急躁冒进的个人主义,而是一种独立自主的可贵人格。

他能始终以一种乐观、旷达的心态应对生活中的磨难,这正是苏轼可爱的地方,也是他伟大的地方。

六、拓展阅读你知道苏轼吗?你了解苏轼吗?一提起苏轼你自然而然就会想起他那脍炙人口的美文名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那么,这些流传千古的诗词名句的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样的传奇故事,而对于生活中和官场上的苏轼,你又了解多少呢?苏轼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人生的大起大落,大喜大悲,与他本人的个性为人到底有着怎样的关系,我们今天的人又该如何解读他的宦海沉浮与儿女情长呢?后世的人们为什么对苏轼始终有一种特别的喜爱,历经千年而不衰?——林语堂《苏东坡传》苏东坡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位瑜伽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