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就修辞
浅谈移就修辞及翻译

浅谈移就修辞及翻译绵阳师范学院 文小兵[摘 要]移就是英语中常用的一种修辞格,它由转移修饰语和中心语构成。
被修饰的中心语只是形式上的被修饰语,而真正的逻辑被修饰语有时存在于语境之中,有时存于语境之外,二者通过语意的巧移而形成一种临时的搭配。
本文主要探讨英语移就修辞格的基本性质、主要特征以及其翻译原则和方法。
[关键词]移就修辞格 类型 特征 翻译 移就是汉、英语中都存在的一种修辞格。
“移就”在英语修辞系统中有一个对应名称,叫t ransferr ed epithet或hypallag e(转移修辞)。
这种修辞格的格式是把本应用来描写甲事物性质状态的定语移来形容乙事物。
使读者产生一种意外之感,留有丰富的想象空间。
陈望道定义其为“遇有甲乙两个印象连在一起时,作者就把原属甲印象的性状移属于乙印象的,名叫移就”。
例如: (1)“他们被幽闭在宫闱里,戴个花冠,穿着美丽的服装,可是陪伴着他们的只是七弦琴和寂寞的梧桐树。
”(周而复《上海的早晨》)“梧桐树”哪有“寂寞”可言?实际上,“寂寞的”是用来描述句中“他们”的心情;(2)A nd w hen I spoke of it,ther e w as a stra ng e embarr assed silence;(fr om A N ew English Cour se Bo ok3by L i Guan yi)句中“silence”谈不上“窘迫”与否, embarr assed在结构上修饰;但从语意上看,它实际上是指我的父母因贫困而无钱过圣诞节,怕我知道了今天是圣诞节而向他们要礼物,可我又恰巧提到了,他们一时不知如何应答所表现的窘迫之情。
本文就移就修辞格的使用特点以及翻译加以简单的探悉。
一、移就修辞格的使用类型及特点移就是艺术语言的一种有效手段。
从逻辑上来分析,是不合情理的,但在具体语言环境中却恰倒好处,而且还有很强的艺术魅力。
它是利用事物的相近、相关、相属原理,利用人们邻近联想的心理特征去重新进行合乎逻辑的比拟、联想,在特殊的语域中将语义临时“巧移”来实现一种有悖逻辑的逻辑性搭配,从而创造一种新奇感,一种朦胧性,一种艺术魅力;其作用在于引导读者的联想,还有出人意外,引人入胜之妙,从而更形象地表现主题,烘托气氛,渲染意境,表达情感。
浅析“移就、移觉、移时、移情”

浅析“移就、移觉、移时、移情”“移就、移觉、移时、移情”这四种修饰手法虽然不在高考必考的八种修辞方式之中,但是在我们平时的学习中也偶尔会看到和用到,它们之间有一定的相同点,可是似乎还没有人结合教材对着四种修辞进行总结分析。
本人资历有限,目前只能结合高一课本以及网络资源对这四种修辞方式进行了简单的整理。
首先说下“移就”和“移觉”,两者虽只有一字之差,有些人常会混淆。
一、“移就”和“移觉”A、“移就”据陈望道先生的《修辞学发凡》和《汉语语法修辞词典》(张滌华、胡裕树等先生主编),把描写甲事物性状的词语移来描写乙事物的性状,这种修辞手法叫“移就”。
由此看来,所谓“移就”,就是把原适用于甲事物的修饰语(形容词性定语)移用作乙事物的修饰语。
这实际上是定语与中心语之间灵活的超常搭配运用。
如下面短语中加点的词语(定语)都属于“移就”手法:欢乐的春节、愉快的双休日、甜蜜的事业、火红的青春、幸福的晚年、沸腾的生活、愤怒的枪口、仇恨的子弹。
在我们的语文课本上也有这么几处运用到了“移就”的修辞方式:1、“大堰河,今天,你的乳儿是在狱里,写着一首呈给你的赞美诗,呈给你紫色的灵魂”(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
“紫色”本指本来是修饰具体可感的事物的,这里用来修饰没有颜色的灵魂,更显出大堰河的灵魂因饱受磨难和艰辛而愈加的高贵、美丽和圣洁,这是艾青发自肺腑的感激和歌颂。
2“在阴沉的雪天里,在无聊的书房里,这不安愈加强烈了”(鲁迅《祝福》)。
“无聊”一词一般用来形容人的心绪,这里用来写“书房”,就把“我”当时在四叔家书房里窒息的极为无聊的情绪描写得十分突出。
3、“而此后几个所谓学者文人的阴验论调,尤使我觉得悲哀”(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阴险”是用来形容人的品质不良,这里用来形容反动文人污蔑爱国青年的无耻谰言,深刻揭示出其手段之卑劣。
4、“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浓黑”是形容“非人间社会”的极端黑暗,这里用来形容人的悲哀心情,表现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的无比愤懑和对革命烈士深切怀念的感情。
英语修辞之移就TransferredEpithet

英语修辞之移就Transferred Epithet(一) Definition: A transferred epithet is a figure of speech where anepithet (an adjective or descriptive phrase) is transferred from the noun it should rightly modify to another to which it does not really apply or belong.(转类形容 /移就就是把往常修饰甲类名词的形容词转而修饰乙类名词,进而达到生动的成效。
这类修饰,表面上看是不适合的,但就其内在涵义,倒是可行的、合理的。
)I naturally had a healthy appetite. 我自然胃口很好。
I had dirty looks from the people waiting.等在一旁的人对我怒目而视。
He crashed down on aprotesting chair. 他一屁股坐了下去,椅子吱吱嘎嘎地响。
He passed many ananxious hour in the train.他在火车上度过很多焦虑不安的钟头。
This is not a cheerful sight. 这不是一个令人快乐的情形。
What a lame excuse you have made! 你的借口多么站不住脚!I spoke to them in hesitant French. 我结结巴巴地用法语对他们发言。
He opened the telegram with nervous fingers. 他用发抖的手指打开了电报。
She hastalking eyes. 她有一双会说话的眼睛。
There's somedirty weather knocking about. 坏天气立刻就要来了。
修辞手法移就

“I may do better than that,” I said with a mysterious wink. “或许我做的比那更好,”我神秘地眨眨眼 睛说。
2变换结构 An expensive failure can be made into an asset if you’ve learnt from it.
移就
Transferred Epithet是英语中常用的一种修辞格,
汉译“移就修饰”,亦称“转移修饰”,“移位 修饰”或简称“移就”。这种修辞格一是把本来 应该用来修饰甲事物性质或状态的词用来修饰了 乙事物,转个弯来表示甲事物给人的感觉。在现 代英语中,最常见的是把本来用以修饰人的词组 甩来修饰事物。
例如:The big man crashed down on a protesting chair. 大个子一屁股坐了下来,椅子吱吱嘎嘎地作 响,好像是在提出抗议.
That was a stupid place to keep your money. 你真蠢,怎么把钱放在那种地方呢? I buried my head under the miserable sheet and rug, and cried like a child. 我一头扎进被单和毯子里面,像孩子一样 伤心地哭了起来。
每当我写文章遇到困难想打退堂鼓时,或自叹不 走运时,我就往那台破旧的打字机里卷一张纸, 像妈妈当年那样,一ive tastes in clothes. 她喜欢穿高档衣服。
在形式上是某一名词的修饰语,在语义上却是另一动词(非 谓语动词)的修饰语。其作用相当于一个状语
1.位置还原法
When I’m having trouble with a story and think about giving up, or when I start to feel sorry for myself and think things should be easier for me, I roll a piece of paper into that cranky old machine, and type, word by painful word, just the way mother did.
修辞手法移就_Transferred_Epithet

• He passed a dreary thoughtful day. 他在忧郁和沉思中度过了
一天。
• The old man put a reassuring hand on my shoulder. 老人把
一只令人安心的手放在我的肩膀上。 拍照。
• They prolonged the clasp for the photographer, exchanging smiling words.他们边笑边谈,以此延长握手时间,好让摄影师
移就
• Transferred Epithet是英语中常用的一种修 辞格,汉译“移就修饰”,亦称“转移修 饰”,“移位修饰”或简称“移就”。这 种修辞格一是把本来应该用来修饰甲事物 性质或状态的词用来修饰了乙事物,转个 弯子击表示甲事物给人的感觉。在现代英 语中,最常见的是把本来用以修饰人的词 组甩来修饰事物。二是从形式上看,修饰 语修饰的是某个中心名词,然而在意义上, 修饰语中的名词却是被修饰的对象。
• The logic relations between the transferred epithet and modified words. • (1)Causal relation(因果) • Puzzled frown 因困惑而皱眉 • Delighted smile 因高兴而微笑 • Terrified despair 由于恐惧而感到绝望 • Thoughtful silence 因沉思而沉默 • Ignorant nonsense 由于无知而胡说 • (2)Coordinate or parallel relation(平行或并列关系) • She sat there with embarrassed delight. • 她坐在那里,即尴尬又高兴。 • We listened with smiling attention. • 我们一边笑一边注意地听着。 • (3)disjunctive relation(纯修饰关系) • Laughing eyes 笑眼 • Sleepy corner 沉静的角落 • A passionate throat 热情的歌喉 • •
移就手法

移就手法所谓“移就”,就是有意识的把描写甲事物的词语移用来描写乙事物。
一般可分为移人于物、移物于人、移物于物三类。
移人与物一移人于物。
把描写人的词语移用来描写物,从侧面衬托人的思想感情,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
如:①她们被幽闭在宫闱里,戴个花冠,穿着美丽的服装,可是陪伴着她们的只是七弦琴和寂寞的梧桐树。
”(周而复《上海的早晨》)“寂寞”本是人的一种感受,现在用来描写物“梧桐树”,以正面衬托“被幽闭在宫闱里”人的孤寂。
②他留着浓黑的胡须,目光明亮,满头是倔强得一簇簇直竖起来的头发,仿佛处处在告白他对现实社会的不调和。
(唐弢《琐忆》)“倔强”一般是用来刻画人物的性格,这里却用来修饰“头发”,而正是这种错位移用,表现出了鲁迅先生倔强的性格品质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移物于人把描写事物的词语有意识地移用来描写人。
如:①吴荪甫突然冷笑着高声大喊,一种铁青色的苦闷和失望,在他酱紫色的脸皮上泛出来。
(茅盾《子夜》)“铁青色”本是用来写物的,这里用来写人的心情“苦闷和失望”,将肖像描写和心理描写融为一体,使语句显得简洁生动、深刻有力。
②将最初的叹息最后的悲伤一齐投入生命的熔炉铸炼成金色的希望(陈敬容《铸炼》)“金色”本是用来修饰物的词语,现在用来修饰人的“希望”,形容希望的无限美好。
移物于物把修饰甲事物的词语有意识地移用来修饰乙事物。
如:①我不相信一九七六年的日历会埋着这个苍白的日子(李瑛《一月的哀思》)“苍白”本来是用来修饰缺乏生命力的事物的色彩,现在移用来修饰另一种事物“日子”。
这是移用修饰甲事物的词语来修饰乙事物,使没有感情色彩的事物具有感情色彩。
②辽阔的呼伦贝尔,甜蜜的湖光山色。
(杨志美《草原牧歌》)“甜蜜”本来是描述形容物品的味道,这里移用来修饰另一种事物“湖光山色”,写出了“湖光山色”的赏心悦目。
巧妙的运用移就,能使文章简洁有力、生动活泼。
如:①拿洗脸打比方,我们每天都要洗脸,许多人并且不止洗一次,洗完之后还要拿镜子照一照,要调查研究一番,(大笑)生怕有什么不妥当的地方。
英语移就修辞格的表现类型及翻译策略探究-精选教育文档

英语移就修辞格的表现类型及翻译策略探究1 引言移就修辞格(transferred epithet)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它的特点是:用本应该用来描述甲事物性质状态的定语去修饰乙事物,而乙事物却根本不具备这种功能或性质,即“转移的修饰语”。
从逻辑上分析,这是不合情理的,是一种有悖逻辑的搭配,但是在具体语境中却恰到好处,能创造出一种新奇感,且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其作用是激发读者的丰富联想,把读者的感情渗透到语言环境中,收到语言简练,形象突出,寓意深刻,耐人寻味的语言艺术魅力和别开生面的艺术效果。
例如:She closed her busy life at the age of 75. (她75岁时结束了她忙忙碌碌的一生)。
我们知道,按照词语原本的逻辑意义,形容词busy是用来描写人的性状的词语,这里却移来修饰life,新颖别致,耐人寻味。
再如:The people are silent in the baking court. (人们在气氛炙热的法庭上鸦雀无声)。
动词bake意为“烘”,“烤”,形容词baking 有“炙热的”意思,此词却转移修饰court, 突出审判时的严肃,紧张的气氛,给读者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2 移就的表现类型英语移就修辞格一般有两种表现类型:“移人于物”和“移物于物”。
2.1移人于物把用来描写人的修饰语移用于事物,从而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2.1.1描写人的修饰语移用于修饰具体事物例如: The indefatigable bell now sounded for the fourth time.(不知疲倦的钟声已经敲了第四遍了。
)形容词“indefatigable”通常用来描写人的精神状态,但作者在特定的语境中把它移来修饰具体事物――钟声。
这样处理虽然有些令人费解,但却使语言生动别致,它给人一种暗示:人们对那不停的钟声感到非常厌倦。
2.1.2描写人的修饰语移用于修饰抽象事物例如: And once when I spoke of it, there was a strange embarrassed silence.(一旦我谈起这件事的时候,我就有一种奇怪的,尴尬的沉默。
移就修辞手法的5个例子

移就修辞手法的5个例子
以下是 6 条关于移就修辞手法的内容:
1. 哎呀呀,“愤怒的风”呼呼地吹着,就像我生气时的脾气那般猛烈。
你看,把“愤怒”这个形容人的情绪的词语移到“风”上,这风是不是瞬间就有画面感啦!
2. 你瞧那“悲伤的落叶”,慢悠悠地飘下,仿佛在诉说着离别的愁绪。
这可不是一般的落叶呀,带着满满的“悲伤”呢,是不是很有意思?
3. 哇,“愉快的阳光”洒在大地上,让每个人都感受到了温暖和快乐。
把“愉快”挪到阳光这里,这阳光都变得不一样了呢!
4. 看呐,“调皮的浪花”不停地拍打着岸边,溅起一朵朵好玩的水花。
就好像小孩子一样的“调皮”,多形象呀!
5. 那“寂寞的夜晚”可真是安静得让人有些害怕,好像整个世界都只剩下孤独。
夜晚被赋予了“寂寞”,感觉完全不同了呢!
6. 嘿,“温柔的月光”如水般倾泻而下,给大地披了一层银纱。
“温柔”用来形容月光,是不是特别美呢!
我的观点结论:移就修辞手法真的好神奇呀,能让普通的事物瞬间变得鲜活生动,有了不一样的情感和特点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什么是移就:
移就修辞格在作品中经常出现,能收到以少胜多、含蕴深远的表达效果。
什么是移就呢?在辞海解释如下:甲乙两项关联,就把原来属于形容甲事物的修饰语移属乙事物,叫移就。
唐铖《修辞格》说:“两个观念联系在一起时,一个的形容词常常移用于他一个上头。
”
移就是一种超乎常格的语言现象,也是词语搭配的创造性运用。
通过词语的移用,将人的情绪、状态同事物联系起来,不需要耗费更多的笔墨,极简练地把人的情绪、思想、性格鲜明地表达出来,或将事物的形状、本质突出出来,而且使语言出奇制胜,富于变化,饶有情趣。
移就的种类:移人于物和移物于物。
好像有点与拟人和拟物类似。
移人于物,就是把原来形容人的修饰语移用于物。
如:郁达夫《还乡记》中:“我女人经过的悲哀的足迹,现在有我一步步的践踏过去!”“悲哀”原是表现人的心情悲凉、哀伤,这里用来修饰“足迹”。
朱自清《荷塘月色》中:“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
”“脉脉”是指默默地用眼神或行动表达情意,形容人含情的样子,有“脉脉含情”“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之词句,这里却用来修饰“流水”。
陆游《过采石有感》:“明日重寻石头路,醉鞍谁与共联翩。
”“醉”的本是放翁,表现其情态,这里却移用于“鞍”。
移物于物,把形容甲事物的修饰语移用于乙事物。
如:鲁迅《纪念刘和珍君》中把描摹颜色的“浓黑”用来修饰“悲凉”,表现“悲凉”的沉重浓烈:“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
峻青《海滨仲夏夜》中“晚霞”原不会“燃烧”,这里却把此词移用来形容“晚霞”的形态和色彩。
“西边的天空,还燃烧着一片橘红色的晚霞。
”
李瑛《一月的哀思》中把描摹颜色的“苍白”同来修饰“日子”,表现“日子”让人伤恸:“我不相信,一九七六年的日历,会埋藏着这样苍白的日子。
”
所谓“移就”,就是有意识的把描写甲事物的词语移用来描写乙事物。
一般可分为移人于物、移物于人、移物于物三类:
移就-㈠移人于物
把描写人的词语移用来描写物,从侧面衬托人的思想感情,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
如:
①她们被幽闭在宫闱里,戴个花冠,穿着美丽的服装,可是陪伴着她们的只是七弦琴和寂寞的梧桐树。
”(周而复《上海的早晨》)
“寂寞”本是人的一种感受,现在用来描写物“梧桐树”,以正面衬托“被幽闭在宫闱里”人的孤寂。
②他留着浓黑的胡须,目光明亮,满头是倔强得一簇簇直竖起来的头发,仿佛处处在告白他对现实社会的不调和。
(唐弢《琐忆》)
“倔强”一般是用来刻画人物的性格,这里却用来修饰“头发”,而正是这种错位移用,表现出了鲁迅先生倔强的性格品质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移就-㈡移物于人
把描写事物的词语有意识地移用来描写人。
如:
①吴荪甫突然冷笑着高声大喊,一种铁青色的苦闷和失望,在他酱紫色的脸皮上泛出来。
(茅盾《子夜》)
“铁青色”本是用来写物的,这里用来写人的心情“苦闷和失望”,将肖像描写和心理描写融为一体,使语句显得简洁生动、深刻有力。
②将最初的叹息
最后的悲伤
一齐投入生命的熔炉
铸炼成金色的希望(陈敬容《铸炼》)
“金色”本是用来修饰物的词语,现在用来修饰人的“希望”,形容希望的无限美好。
移就-㈢移物于物
把修饰甲事物的词语有意识地移用来修饰乙事物。
如:
①我不相信
一九七六年的日历
会埋着这个苍白的日子 (李瑛《一月的哀思》)
“苍白”本来是用来修饰缺乏生命力的事物的色彩,现在移用来修饰另一种事物“日子”。
这是移用修饰甲事物的词语来修饰乙事物,使没有感情色彩的事物具有感情色彩。
②辽阔的呼伦贝尔,甜蜜的湖光山色。
(杨志美《草原牧歌》)
“甜蜜”本来是描述形容物品的味道,这里移用来修饰另一种事物“湖光山色”,写出了“湖光山色”的赏心悦目。
巧妙的运用移就,能使文章简洁有力、生动活泼。
如:
①拿洗脸打比方,我们每天都要洗脸,许多人并且不止洗一次,洗完之后还要拿镜子照一照,要调查研究一番,(大笑)生怕有什麽不妥当的地方。
(毛泽东《反对党八股》)
②作娘的,又难免要把自己当作处理女儿婚姻问题上的“负责干部”。
(康濯《春种秋收》)
③你们哥俩还是各居一屋,“互不干涉内政”?(刘心武《醒来吧,弟弟!》)
④甲第一,是我有了孩子;第二,是我当了爸爸;第三,是我已经接受了爸爸这个官衔。
乙好啊,那你就宣誓就职,赶快发表谈话吧。
(侯宝林《给您道喜》)
“调查研究”“负责干部”“互不干涉内政”“官衔”“宣誓就职”等词语原本都应该用在比较庄重的场合,而上述例句中却都是描写的比较随便的日常生活。
这些有意识的移用,便造成了幽默风趣的情调。
总之,移就看着好象用词不当,但正是这种不当,却创造出了一种美丽,创造出了一种意境,创造出了一种特殊的情调,产生了无穷的艺术魅力,收到了良好的修辞效果。
在高中语文课本上有这样两个句子:
①“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以我最大的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他们快意于我的苦痛,就将这作为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
”(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②“他留着浓黑的胡须,目光明亮,满头是倔强得一簇簇直竖起来的头发,仿佛处处在告白他对现实社会的不调和。
”(唐弢《琐忆》)
①句中,“浓黑的悲凉”用颜色“浓黑”来修饰没有颜色的“悲凉”,这里“浓黑”本是客观存在的能作用于视觉器官的现象,鲁迅却用来形容主观感觉——“悲凉”,通过感觉的互通,更确切地刻画出旧社会的极度黑暗,深化了文章的意境。
②句中,“倔强”一般用来形容人的性格,现在却用来修饰“头发”,正是这种临时性的搭配,把肖像和性格沟通起来,表现出了鲁迅先生倔强的性格和不屈的斗争精神。
以上两句中都用了“移就”的修辞。
“移就”作为修辞的一种,虽然经常可以看到,但却并不为人们所熟悉。
移就,又称词语移用。
《辞海》注曰:“甲乙两项关联,就把原属于甲事物的修饰语移属于乙事物,叫移就。
”陈望道《修辞学发凡》的定义是:“遇有甲乙两个印象连在一起时,作者就把原属于甲印象的性状移用于乙印象,名叫移就辞。
”
移就是在特殊语言环境中改变词语搭配关系的一种临时迁就,是词语搭配的创造性运用。
从语言逻辑上看,好像不合规范,也不合情理,但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它却能赋予一个词语以新的意义,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
恰当地使用“移就”好处很多。
一、移就使文句更简洁生动。
如茅盾《子夜》:“吴荪甫突然冷笑着高声大喊,一种铁青色的苦闷和失望,在他酱紫色的脸皮上泛出来。
”由于移用“铁青色”来修饰“苦闷和失望”,就将肖像描写和心理描写勾通起来,省去了分别去写肖像和心理的许多笔墨,使文句显得更简洁生动、深刻有力了。
张洁的散文《挖荠菜》中,用“懒洋洋”来修饰“筷子”,通过这种巧妙的移用,来表达晚辈们对荠菜感情之淡漠,从而表现出两代人之间的隔膜,收到了事半功倍的好效果。
二、移就使语句表达力更强。
李瑛的长诗《我的中国》中,写“南京大屠杀”之后有这样的诗句:“历史/倚着愤怒的废墟/站在地狱的门口/以热血/一次次淘洗我们/黎明前的祖国”,其中“愤怒的废墟”就用了移就,连“废墟”也在“愤怒”,可想而知,这些经过高度凝缩的诗句,蕴含了如何深不可测的潜在的力度,更具有了如何震撼人心的力量。
同样在这首诗中,写十年动乱时诗人用了“忧伤的云”、“窒息的河流”等诗句,通过对具有忧患意识的意象的描写,表现出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深层思考,对十年动乱的深刻反思。
三、移就给人想象的空间,给人以无穷诗意。
词语本身没有好坏之分,用得合适就是好。
移就是词语创造性的活用,大胆地创造性地使用往往能够给人以无穷诗意。
如“学生们举行中秋联欢会,操场上燃起了欢乐的篝火”一句中,“欢乐”修饰“篝火”,能充分调动人们的想象力,想到操场上熊熊燃烧着的篝火,想到一张张年轻的笑脸,想到一个个精彩的节目,它比罗嗦的一大段描写更管用。
还有如诗歌中经常出现的“苍白的日子”、“消瘦的日子”、“滚烫的话语”、“温情的茄子”、“浅浅的虫鸣”、“沉默的绿意”等等,这些看似有语病的组合,却往往能唤起我们的想象,传达丰富的情感,给我们以无穷的诗意。
总之,移就看似词语的错用,但正是这种错位,错出了一种美丽,错出了一种诗意,产生出无穷的艺术张力,起到了出奇制胜的好效果。
灵活使用词语,是词语使用的最高境界,我们在写作时不妨尝试着“移就”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