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化运动时期的科学主义思潮路向、特质及影响

合集下载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与影响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与影响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与影响在近代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新文化运动犹如一颗璀璨的明星,照亮了当时黑暗的社会,为中国的思想解放和文化革新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新文化运动始于 1915 年 9 月,以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为标志。

这场运动的兴起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

当时的中国,正处于内忧外患的困境之中,政治腐败,社会动荡,民族危机日益严重。

而传统的封建思想和文化观念,依然束缚着人们的头脑,阻碍着社会的进步。

在这样的情况下,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挺身而出,发起了新文化运动,试图通过思想文化的革新,来推动社会的变革。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涵盖了多个方面。

首先,提倡民主与科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核心口号。

“民主”不仅仅是指政治制度上的民主,更是一种思想观念上的民主,即倡导个性解放、平等自由,反对封建专制和礼教束缚。

“科学”则不仅是指自然科学知识,还包括了科学精神、科学方法和科学态度,强调以理性的思维和实证的方法来认识世界和解决问题。

陈独秀在《敬告青年》一文中就鲜明地提出:“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

”其次,新文化运动大力倡导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传统的儒家道德观念,如“三纲五常”等,被视为封建礼教的核心,严重压抑了人的个性和自由。

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对旧道德进行了猛烈的批判,主张建立以个人主义为基础的新道德,强调个人的独立、自由和平等。

鲁迅的《狂人日记》,以犀利的笔触揭露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成为反对旧道德的有力武器。

再者,新文化运动主张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旧文学形式僵化、内容陈腐,充斥着封建思想和道德观念。

新文化运动倡导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主张文学要反映现实生活,表达人民的思想感情。

胡适在《文学改良刍议》中提出了“八不主义”,主张不用典、不用陈套语、不讲对仗等,为新文学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鲁迅的《孔乙己》《阿 Q正传》等作品,以生动的语言和深刻的思想,成为新文学的经典之作。

新文化运动的思潮及其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

新文化运动的思潮及其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

新文化运动的思潮及其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新文化运动,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段重要历史,发生在20世纪初,标志着中国在思想、艺术和文化等方面发生了重大变革。

新文化运动的思潮卓越,涉及面广泛,影响深远,对于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思想解放的思潮新文化运动中的思想解放运动,开启了中国近代思想解放的历程。

其中,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反对旧礼教、追求自由和进步,推崇科学和民主。

这种思想的革新,与当时中国社会所出现的新生活、新观念密切相关。

人们开始直面生活,希望能够换一种新的思考方式,去认识自己、理解社会。

通过新文学、新媒体等形式,人们开始分享对于现代化努力的体悟,展现出独立思考和创新精神,这些都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标志。

二、百花齐放的文艺思潮新文化运动中的文艺思潮,实现了中国文艺从传统到现代的历程,也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大重要节点之一。

那时候,人们对西方文化的探索和接纳不断加深,影响到了中国文艺的多个方面。

新文艺家开始追求自由和探索,创作了不少有偏差的作品,但是也有一些作品打破陈旧的文艺界定,以创新的方式表达当前的社会现实。

实际上,新文艺的变革,让文学、美术、音乐等多个艺术门类得到了蓬勃的发展,从而丰富了中国的文化生态,加速了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跨越。

三、民主化改革的思潮新文化运动的推进,不仅让思潮解放,也带来了民主化改革的思潮。

主张民主、自由的人们,反对帝制和封建主义制,让自由和平等成为人们的基本权利。

这种势头,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推出了“五四运动”。

五四运动,以反对帝制、提倡民主为主要目标,而新文化运动中的努力,同样为时代的进一步发展和变革,奠定了思想基础,并且给予了后续民主化改革的思潮源源不断的能量。

结语新文化运动中的思潮,推动了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进一步发展。

新文化运动中的科学,文学和民主发展等方面,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三大支柱,也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最富有代表性的三个领域之一。

因此,新文化运动不仅在当时对于中国现代化进程做出了不交代的贡献;同时今天,新文化运动对于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在当下和未来,也同样具有深远的意义和影响。

新文化运动的性质及其影响

新文化运动的性质及其影响

新文化运动的性质及其影响摘要新文化运动是一场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

新文化运动的提倡者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这股潮流冲决了禁锢人们思想的闸门。

而这个闸门一被打开,各种新思潮的涌流就不仅不可避免,而且是无法遏制的。

新文化运动首先是一场思想革命,它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宣传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和民主制度,向封建思想礼教发起了全面挑战,启发了中国人民尤其是广大的青年的“民智”,促进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

关键词:新文化运动、革命、思想解放新文化运动是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前后由胡适、陈独秀、鲁迅、钱玄同、李大钊等一些受过西方教育(当时称为新式教育)的人发起的一次“反传统、反孔教、反文言”的思想文化革新、文学革命运动。

北洋军阀统治前期,在中国满布阴霾的天空中,响起一声春雷,爆发了一场猛烈抨击几千年封建思想的启蒙运动-新文化运动,它产生的背景:政治方面:辛亥革命失败以后,列强支持袁世凯称帝,加紧侵略中国。

国家情况一天天坏下去。

中国的先进分子为改变这种局面寻找新的出路。

经济方面: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发展。

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在中国实行民主政治,以更好的发展资本主义。

思想文化方面:随着新式学堂的建立和留学风气日盛,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介绍到中国,而辛亥革命又使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

但是,袁世凯在文化领域掀起尊孔复古逆流,使具有民主思想的知识分子不能容忍。

以陈独秀、李大钊、鲁迅为代表的激进民主主义者却发动了一次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大张旗鼓地宣传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同封建尊孔复古思想展开了激烈的斗争。

这个运动是从1915年9月15日《青年杂志》在上海创刊开始的。

陈独秀任主编,李大钊是主要撰稿人并参与编辑工作。

1916年初,袁世凯称帝,在此之前,美国人古德诺发表了《共和与君主论》,杨度发表了《君宪救国论》等文章,散布中国宜于实行君主制,没有君主便要“灭亡”的谬论。

民国时期新文化运动及其影响

民国时期新文化运动及其影响

民国时期新文化运动及其影响1919年,一场被称为“五四运动”的学生示威活动在北京爆发,为中国近代史上一段崭新的时期揭开了序幕。

这个时期被称为“新文化运动”,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极为重要并具有深远影响的一段历程。

本文将就此时期的历史背景、核心思想内容以及影响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历史背景新文化运动的出现是与当时的历史背景密不可分。

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后,中国逐渐从封建王朝社会向现代资本主义社会转型。

但是,这个过程中不仅民族矛盾十分尖锐,而且传统文化的束缚依然存在。

此时代表封建传统的文言文文化受到了挑战,新的文化思潮开始兴起。

1915年,胡适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提出了“白话文”运动的口号,呼吁用现代白话文取代传统的文言文。

文言文的繁琐造成了阅读难度,也不利于知识普及。

于是,白话文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资本。

此外,在五四运动中,大量的学生和知识分子参与了反帝反封建的运动。

随着民族意识的觉醒,大众对祖传文化的畏惧被打破,中国的文化传统在这一时期经历了极大的冲击和变革。

二、核心思想内容新文化运动的核心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民主主义和科学主义”。

这些概念将〝新文化〞的内涵概括得淋漓尽致。

其中最重要的是民主主义。

1. 民主主义新文化运动提倡的民主主义呼吁人们为自由和平等而战。

他们认为,科学通过探究人类现象来提升人类生活,然而对现实的了解程度受到社会限制。

因此,他们认为:没有自由,没有与众不同的见解和创新,就没有科学与发展。

胡适说过,“民主是为的自由,自由是为的幸福”。

他认为,政治是价值的领域,而不是简单的权利领域。

因此,他们主张华夏民族要通过自力更生,拥有自主的思想、政治和文化生活,建立一个自主、富强、民主、文明的新中国。

2. 科学主义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也是受科学思想的影响。

新文化运动士大夫们认为,通过推广哲学、物理学、化学等科学语言,不仅能够帮助人们理解世界的本质,而且有望更好地斗争为自己的方向。

新文化运动时期的科学主义思潮路向、特质及影响

新文化运动时期的科学主义思潮路向、特质及影响

第24卷第5期2008年5月自然辩证法研究Studiesi1"1DialecticsofNatureV01.24,No.5May。

2008文章编号:1000一8934(2008J05一0088一06新文化运动时期的科学主义思潮:路向、特质及影响吴海江(复旦大学社会科学基础部,上海200433)摘要:新文化运动时期,科学主义在中国思想界不仅有着丰富的表现。

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发生了变异,形成了不同于西方科学主义的特质。

中国近代科学主义思潮是同崇尚科学、倡导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的新文化运动交织在一起的,我们很难在科学主义与追求和崇尚科学之间划出泾渭分明的界线。

科学主义思潮对中国近现代思想界的影响,既有其消极的一面,也有其积极的一面.科学主义在近代中国思想界的出现,盖源于实用主义地理解科学。

因此,在中国消解科学主义之路,不在于反对把科学作为“新权威”、。

新信仰”,而在于培养我们民族真正的科学精神。

关键词:新文化运动,科学,科学主义中图分类号:N031文献标志码:A中国人追求科学虽不始于“五四”新文化运动,但中国人将科学作为新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念加以追求和崇尚却是从这一时期开始的,这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最伟大的历史功绩之一。

五四”以后,追求、崇尚科学的运动继续向前发展,开始贯穿于社会的各个方面,产生了经久不衰的科学主义思潮。

科学主义在中国的兴起、演变和发展,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近代以来中西文化碰撞、传统与现代交锋的历程,反映了百余年来西学东渐与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双重运动,其对中国思想界的影响之大之远之深,无论如何估计都不过分。

近年来,关于中国科学主义的讨论又一次在国内学界兴起,但对于它形成和流行的原因,有何不同于西方科学主义的特质,以及它对于中国思想界的影响等问题,仍值得深入探讨。

进入20世纪以后,中国思想界在传统的文化价值观念方面发生了许多重大转变,其中影响最为深远的一种转变是科学主义的产生。

科学主义是一种认为宇宙万物的所有方面包括人生观、价值观都可以通过科学方法来认识,主张科学是人类知识中最权威、最严密和最有益的知识的倾向。

伟大的历史变革——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伟大的历史变革——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伟大的历史变革——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新文化运动是中国现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历史变革,它迎来了大量的青年知识分子,他们以普及科学知识、鼓励民族自立、倡导婚姻自由、提倡普选等为目标,推动了中国实现了从封闭落后到开放进步的转变。

新文化运动,不仅为中国现代化进程注入了强烈的动力,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挑战,对中国社会和人们的思想道德观念带来了重大的冲击和改变。

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推动了科学思想的传播和普及。

新文化运动主张将西方科学文化引进中国,推广现代科学,破除传统迷信和封建迂腐的思想观念,提高科学素养。

在新文化运动的时代,一大批新型文化团体应运而生,如“科学社”、“文学社”等,通过各种渠道传播科学文化。

同时,新文化运动对科学研究的推动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为中国科学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二,倡导了婚姻自由和平等的观念。

新文化运动发起后,传统的封建婚姻制度和家庭观念受到了深刻的挑战。

刘半农在《黄昏》中呼吁女性婚姻自由,胡适也在《离婚论》中倡导男女婚姻平等。

新文化运动之后,许多青年知识分子大胆追求自己的恋爱和婚姻自由,婚姻观念得到了深刻的改变。

新思想和新观念的兴起,为民间婚姻自由和平等提供了有力支持,成为中国民主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之一。

第三,启发了人民的民族自信和爱国情怀。

新文化运动中,青年学者们追求现代化,强调中华民族与世界的交流,传达了为民族振兴争辩的民生理念,重申了为帝国民族利益追求文化独立和国家尊严的决心。

文化自信的引领,激励着中国百姓坚定与西方列强抗争,用实际行动表达了自己的民族自信和爱国情怀。

在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国家素质和新思想的涵盖面也在不断扩大,提高了中国人民的倡导能力。

第四,加速了传统文化的变革和演化。

新文化运动呼吁的革命精神和自由思想,使中国传统文化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冲击,为传统文化的变革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新文化运动发起后,日本和东南亚等地的文化研究机构纷纷来华,各种新理论新思想被传播到国内,加强了中国文化学术向全球的交流。

新文化运动与思想解放的浪潮

新文化运动与思想解放的浪潮

新文化运动与思想解放的浪潮
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思想解放运动,为中国社会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让我们一起探讨新文化运动对思想解放的浪潮所带来的变革。

运动背景
新文化运动兴起于20世纪初,是一场涉及文化、思想和社会制度的革
命运动。

在封建道德束缚下,人们开始呼唤自由、平等、民主,追求思想上的解放。

思想解放的意义
新文化运动推动了社会思想的解放和革新,打破了传统的封建礼教束缚,倡导科学、民主、自由的思想。

这场思想解放的浪潮为中国社会带来了新的思想观念和文化氛围。

文化变革的影响
新文化运动对中国文化的传统观念和道德伦理提出了挑战,推动了文化的革新和变革。

文学、艺术、教育等领域都受到了新思潮的影响,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文化变革力量。

教育与知识解放
新文化运动倡导教育与知识的解放,提倡实用主义和科学精神。

这种理念的传播促进了新型教育体系的建立,培养了一大批具有现代思想的人才,为中国社会的进步奠定了基础。

思想解放的启示
新文化运动带来的思想解放浪潮深刻影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激励着人们追求真理、追求进步。

思想的解放不仅是个体心灵的追求,也是整个社会向前发展的动力源泉。

新文化运动与思想解放的浪潮推动了中国社会的文化变革和思想解放,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这场浪潮让我们意识到思想解放的重要性,激励着我们继续追求真理,勇敢探索,塑造一个更加开放与进步的社会。

新文化运动的实质及意义影

新文化运动的实质及意义影

1.新文化运动的实质及意义.前期实质是资本主义新文化反对封建主义旧文化的运动,后期极力宣传马克思主义。

1)近代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在政治和思想上给封建专制主义一次前所未有的打击,加速了中国人民的觉悟,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思想解放潮流。

是自春秋战国以来中国最剧烈的社会变革。

2)为五四运动奠定了基础,也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奠定了思想基础和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3)第一次大规模的介绍了科学与民主的思想,并把科学和理性的精神灌输到社会各领域,使社会科学在中国开始成为真正的科学。

2.为什么说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运动的开端: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是由四个因素决定的:第一,五四运动是由于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和压迫引起的,又是在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和世界无产阶级运动的影响下发生的,因此成为当时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第二,五四运动实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指导下进行的,是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用马克思主义观察中国命运的开始;第三,五四运动中,中国工人阶级已经摆脱了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追随者的地位,作为一支独立的力量登上政治舞台,成为五四运动的主力军,发挥了重要作用;第四,五四运动是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领导和组织的,他们本质上是正在转变中的工人阶级的知识分子。

3:问题与主义论战的实质什么?马克思主义与反马克思主义的斗争,新文化运动时期,1919年7月,胡适率先在《每周评论》上发表《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一文,主张要解决中国的问题,应该首先考虑当时中国的社会需要是什么,而不要只空谈好听的"主义"。

作为反应,李大钊随后于8 月也在《每周评论》上发表《再论问题与主义》一文,提出了与胡适不尽相同的见解,他认为"问题"与"主义"不能截然分开,"研究实际的问题"与"宣传理想的主义"是交互为用、并行不悖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4卷第5期2008年5月自然辩证法研究Studiesi1"1DialecticsofNatureV01.24,No.5May。

2008文章编号:1000一8934(2008J05一0088一06新文化运动时期的科学主义思潮:路向、特质及影响吴海江(复旦大学社会科学基础部,上海200433)摘要:新文化运动时期,科学主义在中国思想界不仅有着丰富的表现。

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发生了变异,形成了不同于西方科学主义的特质。

中国近代科学主义思潮是同崇尚科学、倡导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的新文化运动交织在一起的,我们很难在科学主义与追求和崇尚科学之间划出泾渭分明的界线。

科学主义思潮对中国近现代思想界的影响,既有其消极的一面,也有其积极的一面.科学主义在近代中国思想界的出现,盖源于实用主义地理解科学。

因此,在中国消解科学主义之路,不在于反对把科学作为“新权威”、。

新信仰”,而在于培养我们民族真正的科学精神。

关键词:新文化运动,科学,科学主义中图分类号:N031文献标志码:A中国人追求科学虽不始于“五四”新文化运动,但中国人将科学作为新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念加以追求和崇尚却是从这一时期开始的,这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最伟大的历史功绩之一。

五四”以后,追求、崇尚科学的运动继续向前发展,开始贯穿于社会的各个方面,产生了经久不衰的科学主义思潮。

科学主义在中国的兴起、演变和发展,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近代以来中西文化碰撞、传统与现代交锋的历程,反映了百余年来西学东渐与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双重运动,其对中国思想界的影响之大之远之深,无论如何估计都不过分。

近年来,关于中国科学主义的讨论又一次在国内学界兴起,但对于它形成和流行的原因,有何不同于西方科学主义的特质,以及它对于中国思想界的影响等问题,仍值得深入探讨。

进入20世纪以后,中国思想界在传统的文化价值观念方面发生了许多重大转变,其中影响最为深远的一种转变是科学主义的产生。

科学主义是一种认为宇宙万物的所有方面包括人生观、价值观都可以通过科学方法来认识,主张科学是人类知识中最权威、最严密和最有益的知识的倾向。

作为发端于近代西方的一种社会思潮,科学主义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思想纲领,因而有所谓强弱之分:强科学主义是指“一种关于科学——特别是自然科学——的信念,它认为科学是人类知识中最有价值的部分”;弱科学主义是指“自然科学的方法应该被应用于包括哲学、人文和社会科学在内的一切研究领域的一种主张”。

前者可以概括为“科学价值至上”的信念,后者可概括为“科学方法万能”的信念。

这两个层面的科学主义在中国近代思想界不仅有着丰富的表现,而且在二定程度上发生了变异,形成了不同于西方科学主义的特质。

1915年,标志新文化运动兴起的《科学》和《青年杂志》(从第二卷起改名《新青年》)正式打出科学的旗帜,并将其作为价值信仰的对象。

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勃兴,科学主义思潮得到空前的发展,席卷了整个中国思想界。

新文化的倡导者,如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都曾深受进化论的影响,他们对科学的推崇与提倡,比清末先贤严复、康有为要走得更远。

在他们看来,科学不仅是指导人们认识宇宙人生,进行健全思维的框架,而且成了反对封建旧文化旧思想最重要的旗帜和武器。

新文化运动时期的科学主义思潮以陈独秀、胡适为代表,他们分别沿着“科学决定人类社会乃至人生”和“科学方法至上”的思想路向演进,由此形成中国近代科学主义思想发展的两条理路。

陈独秀对科学的提倡一开始即将其与社会、人生问题的解决紧密联系在一起。

1916年,陈独秀发表《当代二大科学家之思想》一文,他对梅奇尼可夫和奥斯特瓦尔德在科学上的创见并未给予足够的关注,却极力阐发其关于人生、道德问题的见解。

他和收稿日期:2007—12—26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

中国现代化语境下科学价值的文化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批号:05JA720003)作者简介:吴海江(1961--),河北大城人,复旦大学社会科学基础部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科学哲学、科学的文化研究。

88新文化运动时期的科学主义思潮:路向、特质及影响马君武分别摘译自海克尔《宇宙之谜》上的《科学与基督教》和《赫克尔之一元哲学》,在宣传进化论的同时,也宣扬了科学的发展将解决人类社会基本问题的观念。

在陈独秀那里,科学完全是一面救治社会、人生问题的旗帜,是解决人类社会一切问题的通途。

他说:“西洋人因为拥护那德、赛两先生,闹了不少事,流了不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到光明世界。

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若因拥护这两位先生,一切政府的压迫,社会的攻击谩骂,就是断头流血,都不推辞o'C13陈独秀以·种勇猛激进的革命精神,揭示着科学与社会人生发展之间的联系。

他全面接受了孔德的人类精神进化经历“神学、形而上学、科学三个阶段”的观点,且认定欧美社会已进入科学实证时代,而中国则是宗教迷信和玄学幻想时代的混合体。

为推动中国社会之进化,必须批判宗教迷信和玄学,而科学及依托于其中的理性精神就是最有力的武器。

他甚至主张“以科学代宗教,开拓吾人真实之信仰巩玎。

显然,陈独秀是一位“科学价值至上论”的拥护者和推动者。

“五四”时期,与陈独秀将科学引进社会人生各领域的同时,胡适则竭力倡导和推进“科学方法万能论”。

胡适在治学上主要是吸取了20世纪初美国所盛行的科学实验精神,他曾经批评当时的中国学界是“目的热方法盲”。

作为一位学者型的思想家,胡适极为推崇科学方法,认为西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之所以发展,全在于新方法论的出现。

他说:“科学的方法说起来其实很简单,‘只不过尊重事实,尊重证据’。

在应用上,只不过‘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03。

应该指出,胡适对科学方法的热衷,原本是他谋求以理性再塑思想的内在需求。

但他这一思想的发展却走入另一极端,即认为科学方法万能,一切都必须在科学方法指导下进行“一点一滴的研究”,认为“十部《纯粹理性的批判》不如一点评判的态度;十篇《赢余价值论》不如一点研究的兴趣;十种‘全民政治论’不如一点独立思想的习惯似们。

他甚至更具体地用科学主义的所谓实证分析的方法来要求研究学术的人:学者应尊重事实,若事实可以推翻学说,那么就应抛弃学说,另寻更满意的假设。

这是对科学方法的无限信仰,也是一种“工具理性”的强化。

特别是在这种盲目的公式化的方法论下,胡适一味宣扬推翻旧权威,认为凡属推翻原来权威的就是“革命”。

这显然是科学主义的公式化的科学方法宣传所带来的认识结果㈣。

总之,新文化运动时期中国知识界对科学的追求和崇尚,主要是在两个维度上展开的:一是将科学作为新文化的核心观念或基本价值,进而上升为思想上的一面旗帜;二是把科学不仅仅理解为是科学思想,而更是一种广义上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一种与迷信、盲从、愚昧相对立的崇尚实证的理性精神。

在这两个维度上的极端化发展,就演变为宣扬科学决定社会人生和宣扬科学方法万能。

2科学主义思潮何以在近代中国如此迅速发生和发展?这里有受外部文化思潮直接影响的诱因,也有中国社会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的决定作用。

从外部文化思潮上说,作为科学主义精神资源和文化支持的西方实证主义和实用主义,是影响中国近代科学思想的重要因素。

19世纪,由于机器大工业的兴起,致使实验科学出现了全面的繁荣,许多科学家将视野转向了实验、技术或操作过程。

这样,科学中的技术理性逐渐取代了传统的理论理性,科学开始主要表现为一种实用科学形态。

这一时期相继出现的实证主义和实用主义,就是对科学形态的这一转换在哲学上的反映。

实证主义自称是一种向人们提供实证、有用、精确知识的哲学。

实用主义推崇真理的效用性,强调思维的工具作用。

可以看出,它们本质上都是按照技术理性的理想建造起来的。

以实用科学的精神与方法对哲学进行改造,给现代西方哲学的发展带来极大的影响,以致在20世纪形成了声势浩大的科学主义运动。

所以从清末到“五四”时期,中国向往、引入和学习的西方科学从实质上说是以技术理性为主导的科学。

这便不难说明,为什么在20世纪初中国思想界兴起了以实证主义、实用主义为哲学底蕴,以功利主义为价值取向,以“科学方法万能”为基本主张的科学主义思潮。

除了西方文化的直接冲击以外,中国社会自身的内在需求和社会期望是中国近代科学主义思潮兴起的更重要的原因。

近代中国在西方枪炮及文化的冲击下,由民族危机进而走上价值失范。

为挽救民族危亡和树立新的价值规范,愤懑的抗争最初表现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被动反应;继则表现为“中体西用”式的挣扎;到戊戌及“五四”时期更走上对传统政制及文化的全面批判。

批判的结果,传统的权威普遍失落,传统的价值不可避免地发生了危机,由此更引起人们在心理上寻找新的权威、树立新的价值规范的普遍诉求。

正如亨廷顿所说:‘‘传统制度的崩溃,可能导致心理的解体和紊乱,因而产生对新认同和新效忠的需要州∞。

于是科学就在这种历史际遇下合乎逻辑地被树立为统一思想界的新权威,随着89自然辩证法研究第24卷第5期1923年“科玄论战”中科学派获得绝对胜利,最终使科学变成一种绝对的、终极的价值受到极力推崇。

新文化运动期望实现以往完整价值系统的整体更换,而科学(和民主一起)即成为新文化系统的价值核心,开始具有了一种最高的和本体的意义。

至此,科学作为一种文化价值,完成了它在中国的意义嬗变,中国的科学主义思潮也在这种权威呼唤中形成了它的完整形态。

对中西方科学主义进行比较分析,不难发现其问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其一,路向不同。

纵观戊戌变法到“五四”时期科学主义思潮的形成和发展,它表现出了与西方近代完全不同的路向。

在近代西方,科学对社会产生广泛的影响,以致一度发展成为文化的、意识形态的决定力量,但它始终以具体科学本身的发展为前提和基础,人文领域对科学的关注也“只有到了科学本身相当发展,并被广泛当做某种社会问题,或引起社会问题的一个富源时,对于系统地研究科学和社会的相互影响,社会学家们才会严肃地加以对待”。

’。

但在中国却是逆向行动的,也即当中国还远远谈不上具体科学有什么实际发展时,在中国的思想家和知识分子那里,科学却径直地获得了社会价值以至人生价值的概念意义。

众所周知,西方的科学主义运动和思潮兴起于19世纪中叶,是在近代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发生以及给整个社会生活带来巨大影响之后才出现的。

而在中国,科学主义思潮的兴起则缺少必要的“科学准备”。

因为直到1924年“科玄论战”中科学派大获全胜、科学主义达到高潮的时候,中国科学的发展水平是极为有限的,科学教育刚刚起步并且多是应用性的技术教育,科学的社会建制还没有成形,国家级的科学研究机构(中央研究院)直到1928年才建立,科学研究活动也主要局限于少数的大学。

更重要的是,科学研究本身所取得的成就及其在社会中的应用都十分有限甚至可以说根本就谈不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