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主义与反科学主义
科学和伪科学

关于科学与为科学的分析思考一、科学与为科学的相同于不同:于是,假使我们首先默认了一个似乎没有争议的前提假定:科学必然是积极的、正确的,伪科学必然是一种消极的、负面的文化现象。
我们姑且不讨论这一假定是否站得住脚。
实际上目前“伪科学”的概念之所以具有强烈的修辞色彩,就是就是由于它与我们心里所信仰、依赖的科学之间的对立。
首先说来,事物总不是很容易区分的。
科学与伪科学的界线只能是相对的、历史的,无法通过某种定义精确的原则来区分,只能由实际从事科学研究的实践者们作出可能的判断。
过去科学哲学家们认为,可以从研究方法上的科学活动与非科学活动严格地区分开来。
所有不符合科学研究方法原则,却以科学自居的活动都是伪科学。
然而,随着历史主义的兴起,科学哲学家已经证明实际上不存在绝对的、永恒不变的、普遍适用的科学研究准则。
如科学哲学家费耶阿本德指出,“对于任何给定的法则,不管它对于科学来说多么‘基本’或‘必要’,总会有一些境况,在那里不仅无视这法则而且采取它的反面是明智的。
”学术界常把科学区分为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或者区分为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
马克思对科学的看法是:“我们仅仅知道一门唯一的科学,即历史科学。
历史可以从两方面来考察,可以把它划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
但这两方面是密切相联的;只要人存在,自然史和人类史就彼此相互制约。
自然史,即所谓自然科学。
”这就说明了一个根本性的问题:科学是离不开自然的。
所以又可以从这个层面上来定义:科学就是人们对于自然的认识和了解。
事实上,我们关于科学与伪科学的定义,从一定程度上来说,都是具有相对性的。
从本质上来说,伪科学不同于一时的科学错误,它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它是在人们的心中所认为的,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冒充科学,把已经被科学界证明不属科学的东西当作科学对待,并且长期不能或者拒绝提供严格的证据。
非科学的事物大量存在,而且通常自有其存在的价值,如文学、艺术、魔术等等,一旦有人把它们宣称为科学,则这种宣称本身也就成为一种伪科学。
6-科学与人文:冲突与融合

➢ 科学主义只是一般地提出科学化的要求,不考虑非自 然对象的特殊性以及在这些领域应用自然科学的概念 和方法的条件。
➢ 科学主义把自然科学的一般有限原则加以不适当地推 广和转换,将自然科学的观念、方法不加限制地外推 搬用并规范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这是违背科学精神 的,凡是严肃的科学家都不会赞同。
➢“人文”在中国古代意指那些不是以自然为对象 的文明文化现象,如诗、书、礼、乐等。
贲卦:亨,小利有攸往。
▪ 离下艮上 ----------- --- 艮上(山) --- ------------- --- 离下(火) ---------
《彖》曰:贲,亨。柔来而文刚,故亨。分刚上而 文柔,故小利有攸往。
➢ 斯诺的批评重点在于指出对科学文化的不 了解,这种不了解“给整个‘传统’文化带 来的非科学气氛,而这种非科学气氛又往往 转化为反科学”
2、科学与人文的论争:科学主义与反科学思潮
1、科学主义:自然科学是知识的范型,文化的其他 领域必须按照这个范型加以衡量。
I. “科学主义”的概念辨析
“科学主义”,译自英文“Scientism”,亦译“唯科学主义”。
2、“反科学”思潮:
I. 概念辨析
➢ 所谓“反科学”思潮,系指由于科学的社会控 制失当并导致一定的负面效应而引发的“反科 学”(anti-science)倾向。这种倾向的一个 显著的特征就是认定科学在本质上同人类的追 求相冲突。
➢ “反科学”思潮对科学的抵制并不具有明确 的认识论基础,尚未提升为系统的哲理、建构 严密的逻辑形态,也未组织成一个围绕共同的、 概念明确的社会共同体。
望——论科学研究的实在》(1999); ➢ 美国后现代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的安德鲁·皮克林(Andrew Pickering)编辑了《作
后现代主义“反科学”观辨析

J12 o u .0 6
V0 . 1 No 4 13 .
第 3 卷第 4 1 期
后 现 代 主 义 “ 科 ’ 辨 析 反 学’ 观
陈金 美
( 湖南师 范大学 哲学系 , 湖南 长沙 40 8 ) 10 1
摘
要 : 后现代 主义呼应现代“ 反科 学” 向, 倾 主张重新认识科 学的价值 , 对唯科 学主义和 滥用科 学技 术; 反 在现
维普资讯
20 06年 7 月
湖 南 文 理 学 院 学 报( 会 科 学 版 ) 社
Ju a o ua n esyo r n c neSc l c neE io ) or l f nnU i rt f t adSi c(oi i c dtn n H v i A s e aS e i
面对 科学技术所造 成的 如此重 大 的负面 效应 , 些明 智 一 的科 学家 、 社会学家 和社会 大众 , 纷纷产生厌 恶和反对 “ 学” 科 的情 绪 , 掀起一 系列 的“ 和平 ” 运动 、 环境 ” 动 、 “ 运 生态 运动 或
后现代主义者呼应 现代“ 反科 学” 向, 倾 不是 站在科 学 的 对立面反对科学 , 反对 科学技术 的一切发 展 , 而是站在唯科 学
中图分 类号 : 12 B5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6 2 14 20 }4—02 —0 l7 —65 (0 60 03 3
An An l s ft e “ t — S in e ” e o o t d r im ay i o h An i s ce c Viw fP smo e n s
绿色运动 , 反对 战争 , 反对环 境污染 , 反对滥用 资源 , 反对亵 渎 人类的尊严 。例如 贝尔纳 、 因斯坦 、 爱 鲍林 等科 学家 , 就站 起 来反对将 科学技术滥用 于 战争 , 指责 战争使 人类 遭到 了毁 灭
科学精神与科学主义:两种不同的科学概念

科学精神与科学主义:两种不同的科学概念摘要:科学主义与科学精神是科学史上的两个比较重要的概念,它们都源于科学,但是又都对科学的发展产生了不同的影响和作用。
从本质上看,科学主义不但不符合科学精神,而且与科学精神相抵触。
弄清它们的本质及差异,有助于我们克服极端的科学主义的缺陷,弘扬科学的精神,促进科学的事业向人类的有利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科学主义;科学精神;人文主义;人文精神一,引言科学主义与科学精神是科学史上的意义完全不同的两个重要的概念,似乎没有比较的必要。
然而,在学术和思想上的科学主义与科学精神总是交织在一起的,它们都源于科学,但又对科学的发展产生了不同的影响和作用。
二,科学精神在人类发展的历史上,科学精神曾经引导人类摆脱愚昧,倡导摆脱迷信和专制的欧洲启蒙运动的主要思想来源于科学的理性精神。
科学精神所倡导的崇尚理性、注重实证在科学技术的物质成就充分彰显的今天更具有广泛的社会文化价值。
科学精神鼓励发现和创造新的知识,不承认有任何的亘古不变的教条,科学有永无止境的前沿。
科学精神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要求对任何人所作的研究进行实证和逻辑的检验。
它强调客观的验证和逻辑的论证相结合的方法,科学的理论必须经受实验、历史和社会实践的检验。
[1]科学的开放进取精神是科学发展的精神的源泉。
透过现象见本质,科学的主要功能就是永远对外部世界保持开放,把创造和优化关于外部世界的新知识作为自己的基本的职责,怀疑的批判精神是科学动态前进的关键和理论创新的动力,人类只能不断地逼近真理。
怀疑的批判精神不是简单的破坏,而是重在超越和建设。
科学的平等宽容精神表现为主张兼容并蓄、这是科学事业能够茁壮成长的关键,科学的理性负责精神不仅包括科学家群体的和个人的行为的内向的问题,而且关乎科学的发展方向及其对社会等带来的后果和影响的外向的问题。
如何让科学拓展人类的知识的疆域并且为人民创造福祉是当代社会的最迫切的问题。
三,科学主义科学主义的主要思想可概括为:认定真正的科学知识只有一种,即自然科学。
科学史视野中的科学文化发展

刘 兵 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所
1. 引言:近期的一些有关争论 引言:
1)关于风水的争论 ) 2)关于中医的争论 ) 3)关于环境保护和敬畏自然的争论 ) 4)关于《科普法》中“伪科学”问题的 伪科学” )关于《科普法》 争论 5)关于科学主义与反科学主义的争论 )
6. 李约瑟之中国科学史研究的
取向:参照标准与优先权问题 取向:
“李约瑟问题 ” 的经典表述 : 李约瑟问题” 的经典表述: 李约瑟问题
……为什么现代科学只在欧洲而 为什么现代科学只在欧洲而 没有在中国文明(或印度文明) 没有在中国文明(或印度文明) 中发展起来? 中发展起来?……为什么在公元 为什么在公元 世纪至公元15世纪之间 前1世纪至公元 世纪之间,中国 世纪至公元 世纪之间, 文明在应用人类关于自然的知识 于人类的实际需求方面比西方面 文明要有效得多? 文明要有效得多? 大滴定》 《大滴定》
7. 在李约瑟之后
Shaffer在一篇面向公众讲述20世纪有多种不同说 在一篇面向公众讲述20 Simon Shaffer在一篇面向公众讲述20世纪有多种不同说 法的科学定义的文章中,曾这样介绍科学的概念: 法的科学定义的文章中,曾这样介绍科学的概念:
用纲要性的术语来说,科学可以被看作统一的或形形色色的, 用纲要性的术语来说,科学可以被看作统一的或形形色色的, 可以被看作是在人类的能力中共同具有的世俗的方面, 可以被看作是在人类的能力中共同具有的世俗的方面,或是罕见 与众不同的活动,可以被看作是非个人的现代化的力量, 的、与众不同的活动,可以被看作是非个人的现代化的力量,或 是人类劳动和社会群体的技能形式。在这些看法中, 是人类劳动和社会群体的技能形式。在这些看法中,一种突出的 看法断言说,各种科学都具有关于日常生活实践的常识。 看法断言说,各种科学都具有关于日常生活实践的常识。关于科 学态度,也没有什么特殊之处;科学提出的问题, 学态度,也没有什么特殊之处;科学提出的问题,是那些向所有 的人表现出来的问题。人们争辩说,在使其成功的过程中, 的人表现出来的问题。人们争辩说,在使其成功的过程中,科学 家只不过是以一种与其同伴相类似的方式来观察、 家只不过是以一种与其同伴相类似的方式来观察、计算和提出理 只不过偶尔地更加细心。 论,只不过偶尔地更加细心。
科学、科学主义与意识形态

科学、科学主义与意识形态
俞小 敏 ( 哈尔 滨师 范大 学科 技哲 学专 业 2006 级 硕士 研究 生, 黑龙 江哈 尔滨
19 世纪末的欧洲科学家们曾相信, 物理学即将接近对物理世界的 详尽无遗的描述, 即物理学即将成为包罗无遗地反映物理世界的绝对真 理体系。但后来的物理学革命表明这是 1 9 世纪末 物理学家们的幻觉。 20 世纪的科学哲学和科学史研究表明, 科学只是人类谋求发展、适应环 境的一套智力装置, 它永远也达不到对世界的包罗无遗的把握。科学不 是绝对真理, 更不是逐渐趋于对宇宙奥秘之完全把握的绝对真理。任何 科学理论的真都只是暂时、相对的真。在现实社会中, 科学也只是一个 行业, 是一种社会建制, 当然, 这个行业的根本目标是提供客观知识。 科学家并不是超凡脱俗的人, 他们也深受功名利禄的诱惑, 也会夸大其 研究成果的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 也会造假、剽窃, 等等。所以, 科学 共同体没有理由凌驾于道德和法律之上, 科学共同体应该自觉地接受公 众的监督。如果我国公众能如此理解科学, 他们就不会总是 仰视科学 家。我国少数科学家在人文学者面前总是自然流露出倨傲态度, 这与政 府对他们的格外重视和大众对他们的仰视有关, 也与他们或强或弱的科 学主义立场有关。正因为政府对科技研究的支持力度远远大于对人文学 的支持力度, 所以, 自然科学家和工程技术研究者在人文学者面前常常 表现得居高临下、财大气粗。
140 2 0 0 8 年 4 月 ( 上 )
为, 一个 命题 ( 或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论) 为 真, 当且仅当它 与客观事 实相符合 。如, “雪是白的”为真, 当且仅当事实上雪是白的。但没有任何一个哲学家
科学哲学-主要流派

科学哲学-主要流派1,逻辑经验主义。
兴起于20世纪20年代。
以马赫、彭加勒为思想先驱,借助于当时物理学革命的推动,由罗素和维特根斯坦等人开创。
以维也纳学派为中心的逻辑经验主义运动,作为第一个完整的科学哲学体系,标志着现代科学哲学的诞生。
逻辑经验主义以可证实性原则作为意义标准来排除形而上学,把科学哲学归结为以数理逻辑的方法对科学理论的结构作静态的逻辑分析,并致力于逻辑重建,在数十年内成为科学哲学中公认的正统观点。
主要代表人物有石里克、卡尔纳普、亨普尔、赖辛巴赫等。
2,证伪主义或批判理性主义。
20世纪40年代后,科学哲学在批评和反对逻辑经验主义的过程中得到进一步发展。
波普提出批判理性主义,反对建立在归纳主义方法论基础上的可证实性原则,代之以可证伪性原则,提出以知识增长的动态模式为研究中心,认为科学进步的主要机制是批判,但仍致力于追求普遍有效的方法论原则。
主要代表除波普外,有拉卡托斯和沃金斯(J.Watkins)等。
3,历史主义。
20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以汉森、Th.库恩、费耶阿本德和图尔明等为代表的历史主义思潮,揭露了逻辑经验主义的根本缺陷。
认为它严格区分发现的范围和辩护的范围,单纯研究科学活动的成果——科学理论,置科学活动的研究于不顾,不符合科学的历史和实际。
批判理性主义以可证伪性为分界标准,完全否认归纳的作用,并提倡不断革命,否认了科学传统及发展中的连续性等,也难以与科学实际相一致。
历史主义的产生,形成了对逻辑经验主义的最大冲击,标志着现代科学哲学从逻辑主义转向历史主义的发展趋势。
4,科学实在论。
科学哲学发展中反实证主义趋向使逻辑实证主义自身的演变日益远离实证主义传统,使作为实证主义对立面之一的实在论再次成为争论的热点。
争论的分歧点主要在于,科学理论的对象是否独立于对它们的认识而客观存在和起作用?科学能否向提供关于客观世界的认识?科学理论的目的是否是揭示自然界的本质,即获得真理?科学实在论的代表人物有夏皮尔、普特南、克里普克、W.塞拉斯、邦格等。
科学主义教育思想对当前基础教育的流弊与反思

科学主义教育思想对当前基础教育的流弊与反思【摘要】科学主义教育思想是伴随科学的功能显现发展起来的哲学社会思潮,体现为:教育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教育必须对人的社会生活有用。
它给基础教育带来存在狭隘和局限,应加以改进。
【关键词】科学主义;教育思想;流弊科学主义的思想,即以自然科学为出发点和方法论来解释和解决自然、社会与人的问题的。
其影响渗透到社会的各个方面,以为自然科学可以解决包括道德问题在内的所有社会问题和人类危机。
在教育领域,十九世纪末科学主义教育观伴随科技的发展及实用主义、功利主义思想的提倡而出现。
在向社会输送科技人才的同时,逐渐出现了重理轻文的“科学主义”思潮。
科学的发展要求教育必须把培养科技人才摆在重要的以至主要的位置上。
科学主义教育观便应运而生,基本特征体现为:第一,教育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
人的价值观是相对的、变化的,价值观是创造出来的,不是以事物的本性为依据的;教育的目的和手段必须是灵活的,应当根据有关的事实和价值观用科学的方法来决定。
强调教育的社会适应性;按照科学主义的世界观,世界上没有任何一成不变的东西,教育自然也不例,当然也就没有永恒不变的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首先就在于教育最终为之服务的社会是不断变化的,把改造社会作为教育的根本目的,同时还在于教育直接为之服务的人也是不断变化的。
第二,认为离开社会现实就无法说明教育目的真正意义。
科学即真理,真理的唯一标准即有用。
学校教育应更实际些,要设置较多的自然科学课程,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和职业的能力。
其直接动机就是希望从科学中获得各种各样的有用性,而科学本身也的确内含有巨大的有用性。
其中,满足物质生产的需要是自然科学发展最强大的动力。
现代自然科学也以其多种社会职能直接或间接作用于社会的一切过程和现象,成为推动社会进步最强大的动力。
因此科学的最大价值就在于它的有用性。
有用便是真理。
思想、概念、理论等不过是人们为了达到某种预期目的而设计的工具,如果它们对于达到预期的目的有用,便是真理,反之就是谬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科学主义内涵的发展与演化
正是借助于这两个有力的工具,逻辑实证主 义就比孔德的原始的实证主义高明了许多,同 时也为科学主义概念的内涵的丰富提供了强大 的思想资源。也正由于有了这个思想资源,科 学主义才完成了从早期到成长期的嬗变,并最 终导致科学主义由弱到强的转型。在这个基础 上我们可以给科学主义的概念的内涵做一个简 单的界定,那就是只有用自然科学的方法才能 保证我们获得真正的知识。这也就是我们通常 理解的“科学方法万能”的真正含义所在。这 种科学主义的表现形式可以从逻辑实证主义者 所倡导的运动中清晰地体现出来。
科学主义与反科学主义
管理学院 路守望 机械学院 王登文
一、科学主义内涵的发展与演化
科学主义概念的出现是很晚近的,真正现 代意义上的科学主义概念出现在19世纪六七十 年代 。在近一个半世纪的演化中,科学主义的 发展经历了三个时期:即早期、成长期和成熟 期,它对应的时间是:早期在19世纪中叶到20 世纪初;成长期介于20世纪初至三、四十年代; 成熟期是20世纪四、五十年代至今。之所以这 样划分是因为,任何一个概念的发展都有一个 把内涵逐渐展开与扩散的过程,科学主义概念 作为科学主义思潮的核心概念当然也遵循这个 发展规律。
二、反科学主义的理论旨趣与诉求
反科学主义的产生可以说是与科学主义 同步的,随着科学主义内涵的演变与转向,反 科学主义的内涵也随之转变,这样我们定义反 科学主义的时候,它的起点也要比科学主义的 稍后一些。因此我们认为反科学主义的出现应 该在20世纪初(熟悉近代思想史的人不难发现 这些证据,限于篇幅这里不展开论述了)。考 虑到早期科学主义的理论资源主要来自实证主 义,因而只要看一下这个时期,反实证主义哲 学家的工作,就大致可以看出反科学主义的理 论旨趣了。
二、反科学主义的理论旨趣与诉求
科学主义是与反科学主义直接相对的,而科 学是和反科学相对的。抛开后者不谈 ,只说前 者,那么需要说明的是根据谱系学和发生学的 观点,反科学主义是基于科学主义产生出来的, 如果说这一对概念中或许与科学直接有些关系 的是科学主义,因为科学主义的产生就是基于 自然科学的成功这个表面现象上的,但是这种 关系并非总是直接的,有时也是很间接的,关 于这一点后面还有论述。科学有它自己的规定 性,它的对象是目标客体,更多的是自然世界, 而科学主义和反科学主义充其量是一种不系统 的哲学思潮,立论更多的是基于一种人类认知 方式的,两者的区分还是很明显的。主义的发展与成熟,直 接促成了科学主义概念内涵的丰富与成熟。为 了更详细地说明这个时期科学主义概念内涵的 特点,我们需要对它的理论基础即逻辑实证主 义的特征有一个简单的交代。按照哲学家鲁道 夫.哈勒的观点:逻辑实证主义的本质特征主要 体现在:“它企图将新经验论与两种在本世纪 居主导地位的、从哲学上说具有重要意义的运 动统而为一。其一为由弗雷格和罗素所最终创 建的新逻辑以及由它所促进的逻辑分析;其二 为由彭加勒和杜恒所创建的反先验论的法国约 定主义。”
一、科学主义内涵的发展与演化
科学主义内涵之所以出现这种转向,首先, 是因为科学方法论万能这种形式的科学主义很 容易遭到攻击,而且它自身也存在无法克服的 问题,哈耶克的论证已经揭示了这种形式的科 学主义存在的问题;其次,众所周知,在四、 五十年代又发生了一次意义深远的产业革命, 核能的利用,微电子技术的发展,使人们深切 地感受到现代科技的巨大使用价值,因而借着 科学的名义传播的思潮很容易获得全社会的广 泛认同。在这个大的时代背景下,科学主义的 发展进入到了一种成熟时期。
一、科学主义内涵的发展与演化
到了20世纪四、五十年代,随着科学完成由小科学 到大科学的转变,新的科技革命的发生,科学主义的 内涵又一次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科学主义从它的发 展史上看也进入了成熟时期,这次内涵的转向主要集 中在价值论层面,而不仅仅是方法论万能这种低级形 式了,汤姆.索雷认为:“科学主义是一种关于科学的 信念——特别是自然科学——它认为科学是人类知识 中最有价值的部分,之所以最有价值,是因为它最权 威、最严肃和最有益的。”索雷的这个科学主义的定 义很好地说明了科学主义内涵的价值论转向,这个定 义不是抛弃了方法论万能的信条,而是很巧妙地把这 个内容变成了科学主义价值论的一个预设。
一、科学主义内涵的发展与演化
在早期,科学主义概念形成的主要理论基础直接来 自于法国哲学家孔德的实证主义哲学,以及19世纪末 的马赫经验主义哲学,在这个过程中形成的科学主义 是一种弱科学主义,它的主要理论诉求是推广实证精 神。按照孔德的话说就是:“我们今天在适度普遍推 广实证科学方面所应追求的,首先是精神的然后是社 会的效果;这种重要效果必然取决于严格遵循序列规 律。所有的人首先要吸收普遍实证性的真正起码的基 本概念,正是在这个方面,同时还要吸取作为其他一 切实际思辩之基础的知识。虽然这种严格限制必然导 致将纯数学学科置于发端的地位,然而,应当考虑的 是,现在问题还不是建立大众教育直接、完善的系统, 而仅仅是进行适当的哲学推动,这一推动导致该系统 的确立。”
一、科学主义内涵的发展与演化
对于哈耶克而言,科学主义是指:“它们 (自然科学)的成功使另一些领域的工作者大 为着迷,马上便着手模仿它们的教义和术语。 由此便出现了狭义的科学方法和技术对其他学 科的专制。这些学科为了证明自身具有平等的 地位,日益急切地想表明自己的方法跟它们那 个成就辉煌的表亲相同,而不是更多地把自己 的方法用在自己特殊的问题上。”对于这种现 象,哈耶克称之为科学主义,可以说这个内涵 通常就是我们日常所理解的最基本的科学主义 的内涵。
二、反科学主义的理论旨趣与诉求
由于孔德的实证主义和后来的逻辑实证主 义的主要目的就是完全向科学看齐,坚决排除 形而上学存在的合法性,可以说这一点是新老 实证主义的理论共识。如果我们看一下逻辑实 证主义哲学家克拉夫特的表述,那么这一点就 显得更加明显了,克拉夫特认为:“因为这种 哲学排除了一切不能由科学方法获得的东西。 但是,只有这样,我们才有可能超出哲学的主 观分歧和不稳定性;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期望 达到普遍有效性并获得持久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