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宏基因组学及其在瘤胃微生物研究中的应用
宏基因组学在微生物研究中的应用

宏基因组学在微生物研究中的应用宏基因组学是指将高通量测序技术应用于微生物群体的基因组研究。
相较于传统的基因组学研究方式,宏基因组学可以同时对大量微生物基因组进行研究,且无需对微生物进行单个细胞的分离处理,因此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微生物群体中的基因组组成、功能和相互关系。
首先,宏基因组学的应用使得研究人员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到微生物群体的生物多样性。
在传统的微生物群体研究中,研究人员只能通过培养、显微观察和生化鉴定等手段,对微生物群体中存在的细菌种类进行分析。
然而,在实际的微生物群体中,由于很多菌株的生长特性和生态位置等原因,很难对它们进行分离培养和鉴定。
而宏基因组学的出现,则可以通过对样品中所有的DNA序列进行高通量测序,并通过基因组序列比对的方式,分析得到样品中所有的微生物基因组序列。
这样,研究人员就可以了解到在实际的微生物群体中,存在的微生物种类和数量,并可以对微生物群体进行更准确的分类。
其次,宏基因组学的应用,还可以为微生物群体中的代谢和适应能力等方面的研究提供更大的数据支持。
实际上,除了微生物的多样性研究,微生物群体的代谢和适应能力等方面的研究也一直是微生物学研究的热点。
但是传统的微生物学研究方式,往往只能从单个细胞或单个菌株的角度进行研究,过程较为繁琐且耗时。
而宏基因组学的出现,则可以通过将样品中的DNA序列进行高通量测序,并通过基因组序列的注释和功能预测等方式,得到微生物群体中所有的基因功能信息。
这样,研究人员就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微生物群体在代谢和适应等方面的能力和机制,并可以根据这些信息,开展更深入的微生物群体研究。
再次,宏基因组学的应用,还可以为微生物生态学研究提供更深入的支持。
微生物是地球上最丰富的生物资源之一,在地球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另外,微生物群体中的细菌之间,往往存在着相互作用。
而传统的微生物群体研究方式,则只能了解到群体中的单个物种,并只能从单个物种的角度进行研究,无法全面了解微生物群体的真实生态环境和群体间的相互作用。
宏基因组学及其在微生物生态学中的应用

宏基因组学及其在微生物生态学中的应用宏基因组学是研究在宏观层次上的生态系统中微生物的遗传信息的学科,主要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以及生物信息学的方法来研究微生物的基因组组成和功能。
随着生物科技的不断发展,宏基因组学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尤其在微生物生态学研究中,宏基因组学的应用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一、宏基因组学技术宏基因组学利用的主要技术是高通量测序技术,也称为下一代测序技术。
这种技术的出现大大加快了微生物基因组的测序速度,降低了测序成本,让宏基因组学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同时,生物信息学方法也是宏基因组学研究的重要手段,包括序列拼接、物种注释和功能分析等。
二、微生物生态系统中宏基因组学的应用微生物与生态系统密不可分,宏基因组学在微生物生态系统中有广泛的应用,既可以用来研究单一微生物,也可以用来研究整个微生物群落。
它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微生物的种类、数量以及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和相互作用关系。
1. 微生物群落结构的研究宏基因组学可以通过对微生物群落的序列分析,帮助我们了解微生物群落的组成结构,从而研究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和功能。
比如,通过对皮肤微生物群落的宏基因组学研究,可以发现与某些皮肤疾病相关的细菌数量增加,从而为病因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2. 微生物群落功能的研究除了研究微生物群落的结构,宏基因组学也可以帮助我们研究微生物群落的功能。
比如,可以通过宏基因组学的方法来研究某一生态系统中微生物群落的代谢通路和代谢产物的组成,从而解析在这一生态系统中微生物的生态角色,为生态系统的恢复和调控提供科学依据。
3. 微生物对环境的响应宏基因组学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微生物对环境变化的响应机制。
比如,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宏基因组学的方法可以研究微生物对于气候变化的适应性,从而为环境保护和生态调控提供依据。
三、宏基因组学在微生物生态学中的挑战尽管宏基因组学已经成为微生物生态学研究的重要手段之一,但它依然面临着许多挑战。
首先,宏基因组学目前还存在数据分析的难题,包括序列拼接、注释、代谢路径预测等。
宏基因组分析技术及其在微生物群落研究中的应用

宏基因组分析技术及其在微生物群落研究中的应用宏基因组学是一种综合性的技术,主要用于研究微生物群落的遗传信息。
与传统的小基因组学不同,宏基因组学更注重群体层面的分析,而非单个生物体。
该技术在发现新菌种和理解微生物群落功能上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宏基因组分析技术的基本原理是先从环境样品中提取DNA,然后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将DNA进行测序,最后通过基因组装和注释等步骤进行分析。
与小基因组学相比,宏基因组学需要处理的数据量更大,分析过程也更复杂。
宏基因组学在微生物群落的研究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首先,它可以发现新菌种。
由于微生物群落的组成极其复杂,相当一部分细菌无法通过传统的培养方法获得。
但是,这些细菌在环境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宏基因组学可以通过对环境样品进行测序分析,发现新的细菌种类,极大地拓宽了我们对微生物世界的认识。
其次,宏基因组学能够揭示微生物群落的功能与互作关系。
微生物群落中的细菌种类繁多,宏基因组学可以通过测序分析来研究它们各自的代谢通路、生长模式、对环境的响应等方面的信息,从而了解它们在群体中的功能互补和协同作用。
例如,我们可以研究在某个水体中,肠杆菌和水藻之间的互作关系,从而揭示它们之间的作用。
这对环境保护和微生物生态学等领域有着重要的意义。
另外,宏基因组学还可以被用于研究宏生物与微生物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微生物与宏生物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作用,而且宏生物的健康状况与微生物群落的正常与否呈现高度的相关性。
例如,在研究人类肠道菌群时,我们可以通过分析肠道微生物的基因组,了解它们对宿主的身体机能有何作用,这样就可以预防腹泻等肠道疾病的发生。
总的来说,宏基因组学的分析技术为微生物群落的研究提供了有力的工具,对拓宽我们对微生物世界的认识和揭示微生物群落的功能互作关系具有深远的意义。
在未来,我们相信宏基因组学的应用将会在环境科学、医学和农业等领域得到进一步的拓展和深入研究。
宏基因组技术在微生物研究中的应用探索

宏基因组技术在微生物研究中的应用探索宏基因组技术是指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微生物及其他生物群落中的所有基因组成分进行广泛、快速研究的新兴技术。
与此前的单个基因研究不同,宏基因组技术可以同时研究所有生物体或生态系统中存在的基因组成分,从而揭示出微生物交互、代谢、环境适应以及进化等多个方面的信息,具有重要的应用和推广价值。
宏基因组技术在微生物研究中的应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揭示微生物群落的组成宏基因组技术可以同时分析样品中的RNA或DNA样本,并对其中的基因序列进行深度测序,从而可以揭示出微生物群落中的多样性和物种组成情况。
通过对样品中的所有微生物进行测序之后,可以直接挖掘样品中所有微生物的基因组序列信息,包括细胞代谢、碳循环、光合作用等方面,有利于深入了解微生物群落中物种间相互作用。
2、代谢通路预测宏基因组技术可以利用基因预测算法直接从样品中测序得到的基因序列中预测微生物的代谢通路,并根据多样图片心理学研究策略推测微生物的物种功能等信息。
通过对代谢通路的分析和比较,可以了解微生物的不同生理活动之间的相互作用,阐述微生物群落的动态变化过程。
3、微生物基因组的新发现除了研究已知微生物的基因组数据外,宏基因组技术还可以揭示出新物种及新基因组序列。
对于分离不了的微生物,或在环境样品最初未能检测到的微生物群落,都可以通过一定的数据分析技术发现它们的存在,同时探索可能潜在的代谢通路及其环境适应性。
4、生态环境监测利用宏基因组技术可以探测微生物、细菌、病毒等微生物群落在不同生态系统中的分布情况,可以更好的了解微生物区域性差异性,通过定量测序,可以量化微生物物种在不同生态系统中的存在情况,从而为生态环境监测提供了一个新的手段。
在以上四个方向中,微生物基因组的发现与细菌性别的研究成果,引起了相关学者的兴趣和广泛讨论。
可以说宏基因组技术在现代微生物研究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宏基因组技术的应用不仅有利于探究微生物的进化、演化、环境适应性等基础科学问题,同时也对新药开发、生态环境监测、食品工业及农业生产等领域有着重要应用和推广价值,是一项充满前途和活力的生物技术。
宏基因组学在微生物研究中的应用

宏基因组学在微生物研究中的应用宏基因组学是一项利用现代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整个生态系统中所包含的所有微生物群体进行测序和分析的科学研究领域。
宏基因组学可以用来研究微生物的分类、物种间关系、功能等方面的问题,已经成为微生物学研究的重要工具之一。
在宏基因组学的兴起之前,微生物学家们主要使用PCR方法和一些传统分子生物学技术来研究微生物。
这些方法只能对少量的细菌进行研究,无法全面掌握复杂微生物群体的信息。
宏基因组学技术的发展,使得科学家们可以针对微生物群体进行全基因组测序,从而获得所有微生物的信息,包括细菌、真菌、病毒和其他微生物。
宏基因组学的流程包括样品制备、测序、序列分析和数据分析等步骤。
其中,样品制备是非常关键的步骤,直接决定了测序质量和准确性。
对于不同类型的微生物,有不同的样品制备方法。
例如,对于酵母等真核生物,需要对DNA进行加工,去除非编码区域,提高测序的效率和准确性;对于细菌和古菌,需要对样品进行分离纯化,以避免其他细胞的混杂。
测序是宏基因组学的核心步骤,现在市场上有许多不同的高通量测序方法,包括Illumina平台、Ion Torrent平台和PacBio平台等。
对于不同的样品类型和具体研究目的,适用的测序平台也不同。
Illumina平台以其高精度、高质量和低成本而被广泛应用于宏基因组学研究。
而PacBio平台则以其长读长度、高容错率和高分辨率等优点被用于研究复杂宏基因组。
在测序完成之后,需要对测序数据进行分析。
主要的分析方法包括序列组装、物种注释、基因注释和功能预测等。
序列组装是将原始序列拼接成长的连续序列,并去除较小的序列和质量差的序列;物种注释是确定序列对应物种的分类信息;基因注释是识别物种基因组中的开放阅读框(ORF),并确定其具体功能;功能预测是基于已知数据库对ORF的功能进行推测。
宏基因组学的应用非常广泛,可以应用于环境监测、农业生产、医疗诊断等领域。
例如,在环境监测方面,它可以用于了解水体、土壤、空气中微生物的物种组成和功能特性,为环境保护和资源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胃肠肿瘤中微生物组的作用和调控潜力研究

胃肠肿瘤中微生物组的作用和调控潜力研究胃肠肿瘤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均较高。
近年来,研究表明,微生物组在胃肠肿瘤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微生物组在胃肠肿瘤中的作用和调控潜力研究进展。
一、微生物组在肠道功能调控中的作用肠道微生物组是指寄生在肠道内的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
它们与我们的肠道共同构成了一个共生关系,参与了人体内多种生理和代谢过程。
有关研究表明,肠道微生物组参与了肠道内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和代谢等过程。
此外,肠道内的微生物组还对免疫系统的调节和肠道屏障的维护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微生物组通过释放代谢产物和菌体成分来刺激免疫系统,同时协调与肠道上皮细胞等宿主细胞的信号传递过程,从而实现对免疫系统的调节功能。
另外,肠道内的微生物组还通过抑制肠道内有害菌的滋生,促进肠道细菌群的平衡,维护了肠道屏障的稳定性。
二、微生物组与胃肠癌的关系近年来,研究表明,肠道微生物组与胃肠癌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
微生物组的不平衡和异常改变可能是胃肠癌的重要诱因之一。
首先,微生物组的不平衡可能导致肠道内细胞的基因突变以及增生。
目前的研究表明,肠道内某些致癌物质可以通过激活微生物组中的一些致癌菌而产生致炎性反应和突变基因,从而诱导肠道内的恶性肿瘤。
其次,微生物组的改变可能导致肠道屏障的破坏,使得致癌物质和有害菌对机体产生更强的刺激和毒性作用。
三、微生物组在胃肠癌预防和治疗中的潜力由于微生物组与胃肠癌的密切关系,调节和修复微生物组已成为预防和治疗胃肠癌的新思路。
微生物组的调节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实现,包括特定饮食和营养补充、使用抗生素、微生物组移植等。
首先,饮食和营养补充是调节微生物组的有效途径之一。
一些食物中含有很多对安定和维持微生物组稳定性有益的营养物质,如纤维素、膳食纤维、果胶、半乳糖等。
此外,饮食中膳食纤维的摄入可以促进肠道内有益菌群的增长,从而抑制有害菌的滋生。
反刍动物瘤胃微生物培养组学研究进展

反刍动物瘤胃微生物培养组学研究进展
范定坤;张吉贤;付域泽;马涛;毕研亮;张乃锋
【期刊名称】《畜牧兽医学报》
【年(卷),期】2024(55)1
【摘要】瘤胃微生物被称为反刍动物的“隐藏器官”,与宿主营养物质的获取和生理健康的维持密切相关;目前宏基因组测序发现瘤胃中超过5800个基因组,然而超过90%的微生物尚未被培养,处于“生物信息黑箱”[1]中。
培养组学是一种采用多种培养条件,结合高通量测序技术鉴定菌种的培养方法。
高通量、并行化的培养组学技术在瘤胃微生物中的应用,为在菌株水平上研究重点菌株功能及其与宿主互作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
然而,目前培养组学运用于瘤胃微生物的研究仍然较少,尚处于起步阶段。
本文从瘤胃微生物特点、培养组学技术及其在瘤胃微生物培养中的应用现状、面临挑战等方面进行综述,为不断优化、规范化培养组学研究方案、拓展瘤胃可培养菌株资源、加快瘤胃生物信息黑箱的破解提供思考。
【总页数】8页(P51-58)
【作者】范定坤;张吉贤;付域泽;马涛;毕研亮;张乃锋
【作者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饲料研究所农业农村部饲料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Q938.15
【相关文献】
1.宏基因组学用于瘤胃微生物代谢的研究进展
2.宏基因组学及其在瘤胃微生物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3.基于组学技术研究反刍动物瘤胃微生物及其代谢功能的进展
4.基于宏基因组学的反刍动物瘤胃微生物研究进展
5.宏基因组学技术在瘤胃微生物研究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宏基因组学在微生物学研究中的应用.doc

宏基因组学在微生物学研究中的应用-一直以来,自然环境中微生物鉴定识别的唯一途径就是用传统的方法进行分离培养,这不但阻碍了人们认识微生物世界的视野,还限制了生物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为了研究不能培养的微生物,一个全新的理念宏基因组学应运而生,宏基因组学技术克服了相关培养技术的困难和限制,跳过传统培养而直接从环境样品中提取总DNA,通过构建宏基因组文库、筛选来获得新的功能基因和生物活性物质。
宏基因组学的产生和快速发展已渗透到各个领域,包括海洋、土壤、热液口、热泉、人体口腔及胃肠道等,并在医药、替代能源、环境修复、生物技术、农业、生物防御等各方面显示了重要的价值。
1 宏基因组学的概念1998年,科学家Handelsman等首次提出了宏基因组(metagenome)的概念,宏基因组学又称为环境基因组学,或者群落基因组学,它是指环境中全部微生物基因的总和,包含细菌基因组和真菌基因组,所获得的基因是包含了可培养的和还不能培养的微生物的总基因,是目前一种新的微生物研究方法。
宏基因组学其显著的特征在于获得环境微生物基因组的方法是非传统培养方法,通过基因筛选和序列分析等手段,来研究环境微生物的功能活性、多样性、种群结构、进化关系,以及它们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获得新的酶及生物活性物质,可极大地拓展微生物基因资源的利用空间,研究其功能和彼此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并揭示其内在规律。
2 宏基因组学发展早期对微生物群落的研究,主要是根据微生物的生理特性,通过原位染色标记技术来确定微生物群落的分类。
可依据其菌落的形态特征、不同的生长媒介和代谢产物等来区分不同微生物的菌群。
但此种方法有很大的局限性,它只可检测到那些在实验室生长条件下容易生长的有机体,但对于研究非培养的微生物有很大的限制。
直至发展到免培养技术,即直接从样品中提取总DNA,并用这些DNA来分析物种的多样性,也可描述一个群体不同物种间的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微生物种类多, 分布广, 适应力强, 据估计仅原核生物数 量就达 4 10 ~ 6 10 。微生物广泛存在于大气、 土壤、 水和生物体 , 在人类的生活和生产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长期以来, 人们对微生物的研究大多局限于实验室纯培养的 微生物, 然而实验室条件下可培养的微生物占不到自然界微 [ 2- 4] 生物总数的 1% , 99 % 以上的微生物无法实验室纯培养 , 实际上未 ( 难 ) 被纯培养的微生物才是环境微生物的主体
基金项目 作者简介 收稿日期 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 090411019) 。 安娜 ( 1984- ), 女 , 安徽蚌 埠人 , 硕 士研究 生 , 研究 方向 : 营 养与分子生物学 。 * 通讯作者 , E m ai: l ll m 56 @ ahau . edu. cn 。 2009 11 23
[ 30]
。谭婉新等以柯
斯质粒为载体构建了 1 个含约se 活性又表 达 42 MU C ase 酶活性的克隆
[ 31]
。郭鸿等构建了水牛瘤胃未的独立克隆, 并对其中 1个克隆进行 亚克隆及序列分析, 表明该基因的编码产物可能是来自水牛 瘤胃未培养微生物中的 1个新的 3 小结 葡萄糖苷酶
[ 11 ] [ 9]
,
这就大大限制了人们对自然界中微生物的探索研究。近年 来 , 现代分子技术和基因组学研究的迅速发展, 为微生物的 研究提供了一种新方法即宏基因组学 ( M etageno m ics) 。 1998 年 , H andelsm an等提出了绕过菌株分离培养直接在基因水平 上研究和开发未培养微生物资源的技术, 即环境生物宏基因 组学 ( m etageno m e) 。 m etageno m e指的是自然环境中某一特 定环境中微生物群落的基因组总和 , 它包含了远比那些可培 养的类群更海量的信息 。宏基因组研究通过提取特定环 境中所有微生物的基因组 DNA, 并克隆到合适的载体, 从而 建立起不需要针对功能基 因分离特定的微生物, 使得研究工作更加方便。 1 环境基因组的构建 宏基因组学的基本方法是直接分离未培养微生物的基 因组 DNA ( eDNA ), 通过载体连接克隆到可培养微生物中 , 最后通过功能或序列筛段的 获得 , 要尽可能多地得到样品中的 DNA, 并且充足完整的基因或基因簇。 1. 1 总 DNA 提取方法 总 DNA 提取方法一般有 2 种: 直 [ 6] [ 7] 接法 和间接法 。直接法也叫细胞原位裂解法, 就是直接 将样品悬浮在裂解缓冲液中处理, 然后再进行 DNA 提取。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操作简单且成本低, 可以获得高产量的 DNA。但由于机械损伤 的作用, 所提 取的 DNA 片段 较小
安徽农业科学, Jou r n al ofAnhu iAgr.i Sc. i 2010 , 38( 7 ): 3328 - 3330
责任编辑
胡剑胜
责任校对
况玲玲
微生物宏基因组学及其在瘤胃微生物研究中的应用
安 娜, 李吕木 , 程建波
* (安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 安徽合肥 230036)
摘要 宏基因组学可以在非实验室纯培养的条件下直接获取环境微生物 DNA, 并对其基因组进行分析, 将其克隆到合适的载体上 , 筛选 所需要功能基因。 就微生物宏基因组学及其在瘤胃微生物研究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关键词 宏基因组 ; 瘤胃微生物 中图分类号 Q 9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 6611( 2010) 07- 03328- 03 M icrob ialM etagenom ics and Its Application in R u m en M icrobiology R esearch AN N a et al ( Co llege o fAn m i 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 AnhuiA gr iculturalU niversity , H efe,i Anhu i230036) A bstract Environm enta lM icrobia lDNA was acqu ired directly by etageno m ics under the conditions of pure culture and non laboratory , and its geno m e was analyzed, cloning into a suitab le vector , screening the required functional genes. the m etageno m ics and its app lication in ru m en m icroorganis m s research were revie w ed . K ey w ords M e tagenom ics ; Ru m en m icroorgan ism
[ 1] WH I TMAN W B , COLE M AN D C ,WI EBE W J . Pr ok aryotes : the unseen m ajority [ J]. ProcNatlAcad SciUSA, 1998 , 95 : 6578- 6583 . [ 2] HANDELS MAN J , RONDON M R, BRADY S F, et a. l M olecular biological access to the chem is try of unknown soilm icrobes : a new fron tier for natural p roducts[ J]. Chem B io, l 1998 ,5 : 245- 249 . [ 3] TORSV I K V, OVREAS L. M icrob ial divers ity and function in soi:l from genes to ecosystem s[ J]. Curr Op inM icrobio,l 2002 ,5 : 240- 245 . [ 4] HANDELS MAN J . M etagenom ics : app lication of genom ics to uncultu red m icroorgan is m s[ J]. M icrob iolM o lB iolRev, 2004 , 68 : 669- 685 . [ 5] V I GD I S T, VREAS L. M icr obial d iversity and fun ction in soi:l from genes to ecosystem s[ J]. Curr Op in M icrobio,l 2002 , 5( 3): 240- 245 . [ 6] ZHOU J , BRUNS M A, TI EDJE J M. DNA recovery from soils of d iverse compos ition [ J]. App lEnvir onM icrobio,l 1996 , 62 : 316- 322 . [ 7] STE I N J L, MARS H T L, WU K Y, et a. l Characterization of uncu ltivated p rokaryotes : isolation and analysis of a 40 k ilobase pair genom e fragm ent from a p lanktonicm arine archaeon[ J]. J Bacterio, l 1996 , 178 : 591- 599 . [ 8] HENNE A, DAN I EL R, SCHM I TZ R A, et a. l Construction of environm en tal DNA libraries in E scherich ia coli and screen ing for the presence of genes conferring utilization of 4- hydroxybutyrate [ J]. Appl Environ M icrob io,l 1999 , 65 : 3901- 3907 . [ 9] ENTCHEVA P, LIEBL W, JOHANN A, et a. l D irect clon ing from enrich m ent cultures , a reliab le s trategy for isolation of comp lete operons and genes from m icrob ial consortia [ J]. App lEnvironM icrob io, l 2001 , 67 : 8999 . [ 10] BE J A O, SUZUK IM T, KOONI N E V, et a. l Construction and analysis of bacterial artificial chrom osome libraries from a marine m icrob ial asse m b lage[ J]. E nviron M icrob io, l 2000 ,2 : 516- 529 . [ 11] PARK H J , JEON J H, KANG S G, et a. l Functional express ion and re fold i ng of new alkaline esterase, E M 2L8 from deep sea sedm i entm etage nom e[ J]. Protein Expr Puri, f 2007 , 52 : 340- 347 . [ 12] WANG G Y, GRAZI AN I E , WATERS B , et a.l Novel natural products from soilDNA libraries in a streptomycete hos t[ J]. O rg Let, t 2000 ,2 : 2401 - 2404 . [ 13] MART I NEZA, KOLVEK S J , YI P C L, et a.l Geneticallym od ified bacteri al strains and novel bacterialartificial chromosom e shuttle vectors for con structing env ironmen tal libraries and detecti ng heterologous natural prod u cts in mu ltiple exp ression hosts[ J]. Appl Environ M icrob io, l 2004 , 7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