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谱法的沿革
简述中世纪记谱法的发展历程

简述中世纪记谱法的发展历程
中世纪记谱法是一种用来记录音乐的符号系统,起源于中世纪的欧洲,他的发展历程以下几个阶段:
1、早期记谱法(9-11世纪):在这个阶段,音乐家使用一些简单的符号来表示音高的上升和下降。
这些符号包括一个或多个横线和竖线,用来表示音高的变化。
2、神圣歌谱法(11-13世纪):在这个阶段,音乐家开始使用更复杂的记谱法来表示音高和音长。
他们引入了一个基准线,用来表示特定的音高,以及一些附加的符号来表示音长,此外,他们还使用了一些特殊的符号来表示节奏和音乐表达。
3、平板记谱法(14-15世纪):在这个阶段,音乐家开始使用平板记谱法来记录音乐。
平板记谱法使用一系列的线和间隔来表示音高,同时使用不同形状的符号来表示音长和节奏。
4、完全记谱法(16世纪):在这个阶段,音乐家进一步完善了记谱法,引入了更多的符号和标记来表示音乐的各个方面。
他们使用了不同的符号来表示不同的音高、音长和节奏,并且使用一些特殊的符号来表示音乐的表达和演奏技巧。
记谱法的发展历程

记谱法的发展历程记谱法(音乐记谱法)是一种用符号来表示音乐的方法。
记谱法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几个世纪前,经历了不同文化、不同地区和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
以下是记谱法的主要发展历程:1. 中世纪的纯旋律记谱法(约9至11世纪):•最早期的记谱法主要是为了记录宗教歌曲。
这种早期的记谱法只包含单声部的旋律线,没有明确的节拍和音高。
•最著名的中世纪记谱法是《圣格雷戈里圣歌谱》(Gregorian Chant Notation)。
2. 早期的多声部记谱法(11至14世纪):•随着音乐中出现越来越复杂的多声部结构,记谱法也逐渐演变。
在这一时期,开始使用不同的线表示不同的音高,逐渐形成了五线谱。
• 13世纪的法国作曲家安瓦尔·德·梅杰(Ars Antiqua)时期,引入了更为复杂的音符形状,如方形和菱形音符。
3. 文艺复兴时期的印刷术和谱表标准化(15至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见证了音乐印刷术的发展,这加速了谱表的传播。
谱表的标准化也逐渐形成,包括五线谱的形式和音符的符号化。
•此时期的作曲家如约翰内斯·奥克哈姆和约瑟夫·贝尔纳迪等,为谱表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4. 巴洛克时期的记谱法发展(17至18世纪):•巴洛克时期,音乐表达变得更加复杂,记谱法也随之发展。
引入了更多的符号,如装饰音、弯音、连线等。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等作曲家的作品,展示了谱表对于复杂音乐结构的适应能力。
5. 古典时期和浪漫时期的继续发展(18至19世纪):•在古典和浪漫时期,记谱法的基本形式基本稳定,但随着音乐的发展,一些新的标记和技术的引入,如动态标记(强弱标记)、变音记号等。
•作曲家如莫扎特、贝多芬、肖邦等,对记谱法的使用进行了深化和创新。
6. 20世纪以后的现代记谱法:•在20世纪,随着音乐的多样化和实验性的增加,一些作曲家开始尝试新的记谱方式,包括图形谱、即兴记谱等,以更好地表达他们的音乐思想。
记谱法的沿革

在早期的奥尔加农中也用了纽姆记谱法。
在“线”产生之前,为了辨认容易,僧侣们在抄写 纽姆谱时,把同一音高的音写在同一高度上,这样就 形成了“线”。人们使用红色的线来表示F音,接着用黄 色或绿色的线表示高五度的C音。到了11世纪,线谱 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起初还不是很明确,后来,中世 纪最重要的音乐理论家圭多· 达莱佐,在前人的基础上 总结出了四线谱。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拍号的使用规则
14 级艺术教育 金典 10140530103
古希腊的音乐是单音音乐,有两种不同类型的记谱 方式:字母还有符号。用希腊字母来标记音名。
古罗马征服了古希腊,但是在音乐上并没有独特的 见解,还是依赖古希腊的记谱法。
纽姆谱:它的音符分为“基本纽姆谱”用以表示去掉的进行,又 分为“简单”、“混合”、“特殊”三种形式兼以表示演奏方法。
简述西方记谱法的发展历程

简述西方记谱法的发展历程在西方音乐的发展过程中,记谱法的进步与演化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
从文字谱到符号谱,再到五线谱、音位谱和电声谱,西方音乐的记谱方式经历了多个阶段的变革和发展。
1.文字谱文字谱是西方音乐最早的记谱方式,出现在中世纪以前。
它主要是通过文字描述音乐的高低、长短和强弱,如音程、音阶、节拍等。
虽然文字谱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能直观地呈现音乐的实际情况,但它为音乐理论的研究和音乐文化的传承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2.符号谱符号谱起源于13世纪,是在文字谱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而来的。
它用符号来代表音符的高低和长短,如音高、时值等,大大提高了记谱的直观性和准确性。
然而,符号谱也存在一定的缺陷,如无法表示音色和音强等方面的变化。
3.五线谱五线谱的出现可以追溯到16世纪,它是最为广泛使用的记谱方式之一。
五线谱通过在五条平行线上标记音符的位置和高低,能够直观地记录音乐的旋律和节奏。
与文字谱和符号谱相比,五线谱能够更加准确地表现音乐的细节和要素。
然而,五线谱对于复杂音乐作品的记谱仍存在一定的挑战。
4.音位谱音位谱起源于20世纪初,是为了适应音乐教育和研究的需要而出现的。
音位谱通过标记音位的变化和音程的关系,能够更加精确地记录音乐的变化和构成。
它在音乐理论、作曲、演奏和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然而,音位谱的掌握和理解需要一定的专业训练和学习。
5.电声谱随着科技的发展,电声谱逐渐成为了新的记谱方式。
电声谱通过电子设备将音乐转化为数字信号,再通过计算机软件进行记录和分析。
与传统的记谱方式相比,电声谱具有更高的精度和灵活性,能够更加详细地记录音乐的各个方面。
此外,电声谱还为音乐表演和录制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如实时反馈、音乐合成、音频特效等。
然而,电声谱的学习和使用需要借助电子设备和计算机软件,对于一些传统音乐家来说可能存在一定的难度。
综上所述,西方记谱法的发展历程经历了多个阶段,从文字谱到符号谱,再到五线谱、音位谱和电声谱。
20世纪 记谱法

20世纪记谱法的发展与变革一、引言记谱法是记录音乐的重要工具,随着音乐创作的演变,记谱法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创新。
20世纪是音乐创作与表现形式极为丰富多样的时期,记谱法在这一时期经历了深刻的变化。
本文将探讨20世纪记谱法的创新发展,包括节奏和节拍的改革、表情符号的完善、高科技在记谱中的应用、曲式结构的多样性、音色的记录和表现、音乐理论在记谱中的体现、音乐与视觉艺术的结合以及记谱法的跨文化交流等方面。
二、创新记谱法的发展在20世纪,随着音乐的不断发展和创新,传统的记谱法已经无法满足音乐家的需求。
因此,许多音乐家和学者开始探索新的记谱法,以更好地记录和呈现音乐。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创新记谱法是勋伯格提出的十二音体系。
这种记谱法打破了传统的大小调体系,以一种全新的方式来组织和呈现音乐。
三、节奏和节拍的改革20世纪的音乐创作中,节奏和节拍的重要性逐渐增加。
为了更好地记录和呈现复杂的节奏和节拍,记谱法也经历了一系列的改革。
例如,复合节拍的使用,即同时使用两种或多种不同的节拍;以及非对称节拍的出现,如5/4、7/4等。
此外,为了更准确地记录音乐的节奏,有些学者还提出了动态节奏标记法,即用不同的时值长度来表示不同的音符时值。
四、表情符号的完善表情符号是记谱法中用于表现音乐情感和表现力的标记。
在20世纪,随着对音乐情感和表现力的要求越来越高,表情符号也逐渐完善。
例如,力度标记的细分,如ppp、pppp 等,以及更多细微的表情符号,如渐强、渐弱、突强等。
这些符号的出现使得音乐的情感和表现力得到了更准确的记录和呈现。
五、高科技在记谱中的应用随着科技的发展,记谱也变得更加方便和准确。
在20世纪,计算机技术和数字音频技术的发展为记谱带来了革命性的变革。
计算机记谱软件的出现使得音乐家可以更加方便地记录和编辑乐谱。
同时,数字音频技术也使得音乐的录音和编辑更加方便快捷。
六、曲式结构的多样性在20世纪,音乐的曲式结构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
中国古代记谱法

中国古代记谱法中国古代记谱法,那可真是咱们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贝,充满了智慧与韵味。
咱们都知道,音乐这东西,要是光靠口传心授,那难免会走样儿,毕竟每个人的理解和记忆都不一样。
于是,聪明的古人就想出了记谱法,把音乐的旋律、节奏、强弱都记录下来,这样一来,无论过了多少年,后人都能按照谱子演奏出原汁原味的曲子。
要说这记谱法,历史可悠久了,早在先秦时期就有了雏形。
那时候的谱子,虽然简单,但已经能够记录下音乐的基本框架。
到了汉代,记谱法开始逐渐成熟,出现了“声曲折”这种记谱方式,能够更详细地描绘音乐的起伏和变化。
再到后来,唐宋元明清,每个朝代都有新的记谱法诞生,不断完善和发展,让咱们今天能够欣赏到那么多动人的古曲。
在这些记谱法中,最有名的莫过于“工尺谱”了。
这工尺谱啊,就像咱们现在唱歌用的简谱一样,用一些简单的符号来表示不同的音高。
不过呢,它比简谱可要复杂多了,因为除了音高,它还能记录下音乐的节奏、强弱和情感变化。
你想啊,一首曲子,要是只有音高没有节奏和情感,那不就成了一堆干巴巴的音符了吗?工尺谱就能把这些都记录下来,让演奏者能够准确地把握音乐的精髓。
工尺谱的符号啊,看起来就像是一串串的小蝌蚪,密密麻麻地排列在纸上。
可别小看了这些小蝌蚪,它们可是承载着无数古人的智慧和情感呢。
要是你能读懂这些符号,就能听到那些跨越千年的音乐在耳边回响,仿佛能穿越时空,和古人进行一场心灵的对话。
当然了,学工尺谱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
你得先认识那些符号,知道它们代表什么音高和节奏;然后还得熟悉各种乐器的演奏技巧,才能把谱子上的音乐准确地演奏出来。
这可得花上不少的时间和精力呢。
不过呢,只要你有心去学,就一定能掌握这门技艺,成为一位真正的音乐大师。
除了工尺谱,中国古代还有很多其他的记谱法,比如“减字谱”、“律吕字谱”等等。
每一种记谱法都有自己独特的魅力和价值,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音乐的丰富宝库。
这些记谱法啊,就像是咱们老祖宗留给咱们的一把把钥匙,让咱们能够打开那些尘封已久的音乐之门,聆听那些古老而又动人的旋律。
略述中国历代音乐记谱法

略述中国历代音乐记谱法中国是东方文明古国,中华民族经过数千年的磨砺与融合,凝聚与发展,形成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格局,先祖们在与自然斗争的同时,靠着智慧与百折不挠的精神,使我国的文化得以记载和传承下来,音乐文化也是其中的一部分,并以它独特的方式保存下来。
乐谱的价值在于它能够把转瞬即逝的乐调以某种特殊的方式记写下来,使得后人可以恢复原曲使曲调“死而复生”。
1.早期的记谱法就现有的资料,我们可以得知,中国的乐谱产生的较早。
早在周代,公元前11 世纪―公元前7 世纪就曾有过乐谱的雏形。
约在公元前2 世纪成书的《礼记》中就有名叫“投壶”和“燕射”的仪式上敲击大小鼓的符号,共有两种。
一个是圆圈一个是方框,分别表示击大小鼓,敲一下记一个字。
中国早期的大多数谱式都沿用了以圆圈或圆点,方框点拍的方式。
这种记谱方式较容易,但《礼记?投壶》中的符号没有音高意义,只是击重节律的鼓点,所以算不上是真正的乐谱。
但表明古人已经有记谱的雏形了。
而真正最早的乐谱是文字谱,从公元前4 世纪《管子?. 地员篇》中,宫商五音字谱,到《吕氏春秋》中的十二律吕子谱,距今都有几千年的历史,这两种字谱都与乐律学有关,但不是记录音乐旋律的乐谱而是记录音高的字谱系列。
我们相信,汉代就有乐谱,只是没有传到现代,在公元前1 世纪成书的图书目录中就记载有歌曲谱,例如:目录中有一本书叫《河南周歌诗七篇》与文对应的是《河南周歌声曲折七篇》。
“歌诗”就是“歌词”,“歌声曲折”就极可能是“歌曲曲调”。
那自然就是歌曲谱了。
实际上,保存至今最早的旋律谱是琴谱,《碣石调?幽兰》它以文字形式记录演奏时左、右两手指法位置。
它是一首用四千九百五十四个汉字详细记录每个音在古琴上第几根弦,第几徽位,以此来记录音乐,此谱虽为唐人抄写,但却是南朝两代的音乐。
这种记谱法是按照前人叙述的方式去演奏,而并不是直接记出节奏、音高,因此它与我们今天的记谱法概念有很大的差距。
2.古琴减字谱我国已知的古谱据统计有二十多种,但唐代最流行的是减字谱与燕乐半字谱。
浅谈二十世纪传统古琴谱记法的沿革

法之 规定 , 指法 以 摸 索 音 声 ; 从 曲趣 之体 味 人 依 不
手, 而藉 指头 机械 动 作 , 为之 先 导 … … 口无 可 吟 , 心 无 可诵 , 任 呆 扳 之 数 量 与 方 法 , 配 自动 之 意 惟 支 识。( ” 同上 ) 见减 字 谱 使 得 学 琴 者 对 于 新 曲 的开 可 指不 能 以 曲意先人 为 主 , 是先确 定 音位 及指法 , 而 有
法上 , 弹琴 的人 都 知道 “ 四指 八 法 ” 右 手 的基 本 指 为
法 , 光祈 参 照钢琴 指 法对 右 手 四指 编为 123 4 王 、、、; 出指 方 向元外 乎 向 内或 向外 , 王光 祈 借 鉴 小 提 琴 演 奏 中的上下 弓技法 , n 和 V取 代八个 右 手基 本 指 用
、
从 西 洋 音 乐 文 化 来 看 传 统 古 琴 谱 可
能存在 的问题
虽然 减字谱 为 古琴 曲 的记录 提供 了重要 的符 号
载体 形式 , 但其 自身 的不 完 备 性 也 为古 琴 艺 术 的习 得与 提高 带来 了一 定 的 困难 。杨 荫浏 先 生 在 《 琴 古 谱 式改 进 刍议 ( ) 中指 出 :古琴 谱几 乎 由弦序 徽 一 》 “ 分及 指法 符 号 结 合 而 成 , 指 法 之 谱 , 无 音 调 之 有 而
时会令 古 琴学 习变 得枯 燥与 乏 味 。
也有与杨荫浏先生相近的观点 , 如秦序先生认 为 :文字谱和减字谱 , “ 通过记录左右手弹奏手法来
作者简介 : 朱
博 ( 9 3一) 江苏泰兴 , 18 , 贵州师 范大学 音乐 学院硕士研究生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记谱法的沿革
于点
华东师范大学
艺术教育系
2014级
10140530110
记谱法的沿革
于点华东师范大学艺术教育系 10140530110
摘要:记谱法是音乐记录的重要形式和直接手段,它反映了人类音乐文化的发展历程。
目前,学界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记谱法的历史研究、创新性记谱法研究、记谱法与音乐教育研究、记谱法的解译研究、中外记谱法比较研究、记谱法与其文化生境关系研究等方面。
成果颇丰,但是面临的问题依然很多。
关键词:记谱法中外音乐
导论:我国的记谱法源于四千余年前,而西方的记谱法至少在公元9世纪已经出现。
无论中外记谱法在音乐普及中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记谱法从构成因素类型可以分为:文字谱、音位谱、奏法谱、图标谱、数字谱等;从表达形式可以分为:具体型乐谱、意向型乐谱;从流通功能可以分为:通用性记谱法、乐(器)种性乐谱、宗教(民族)性乐谱、新技术乐谱等。
一、记谱法的历史研究
对记谱法的源流和发展历程的研究,篇目很多,如马春莲《论音乐记谱法的演进与发展》、肖东英《论记谱法体系的起源与发展特点》、蔡觉民《西方传统记谱法的变迁》等。
又如朱默涵《古琴传统记谱法沿革探微》则对古琴这一文人乐器记谱法专门进行梳理,内
容详实。
此类研究对象涉及中外记谱法,种类繁多,相关研究人员对其产生的时间、流变
沿革等问题予以梳理。
二、创新性记谱法研究
记谱法的创新是吴道恭《论六线谱》是我国较早的一部专门研究记谱法的著作。
作者
详细论述了六线谱的创制缘由、思路及记谱规范等问题。
此类研究还有石峰《标图谱记谱法》、吕钰秀《声图谱:一种新的记谱法――以琵琶文曲<思春>为例》、魏官泽《坐标式音乐记谱法》等论文,这些研究也分别对图标谱、声图谱、坐标谱等进行阐述,交待相关
记谱问题。
当然还有一些在五线谱、简谱等基础上局部创新的研究,由于篇幅所限不再赘述。
不足之处在于,一是此类研究成果的接受面非常窄,二是研究成果本身的适用面参差
不齐,很多问题还需要时间的检验。
三、记谱法的解译研究
由于中国传统音乐记谱法的自身特点,给后人留下很多至今无法解决的难题。
特别是
关于记谱的破译方面,符号晦涩难度大。
老一辈学者叶栋、黄翔鹏等,今人陈应时、刘崇
德等对此着力颇多。
陈应时《浅谈唐传两种琵琶谱的记谱法》、《论敦煌乐谱的记谱法》等论文材料丰富、论据有力、论证扎实。
刘崇德《新定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校译》、《碎金词谱今译》等著
作是解译成果的集中展现。
漆明镜《<魏氏乐谱>解析凌云阁六卷本全译谱》对其工尺谱的声器乐进行了解析,并和律吕谱、现代音高进行了对应分析,对一些特定符号解析和现代音乐的时值、三连音、装饰音等一一对应。
此类研究还有程天健《西安鼓乐记谱法及其读
谱研究》等。
笔者《道教曲牌音乐发展研究》中,也对《玉音法事》记谱法进行了部分试析。
但是整体来说,曲谱的解译研究部分仍存在争议和不确定性。
四、中外记谱法比较研究
中外记谱法的比较研究,数量有限。
在此杨健《中西记谱法研究》、姜春花《韩中古
乐谱记谱法研究》较有代表性。
姜文对韩国的古乐谱记谱法中,具有代表性的记谱法律字谱、宫商字谱、工尺谱、略字谱、肉谱、合字谱、五音略谱、连音标、井间谱等九种加以
概述,并将其与中国的古乐谱记谱法进行了比较。
对于有留学背景,了解中外文化的学者
有待进一步深入加强对此类问题的比较研究。
五、记谱法规范及其他方面研究
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编《杨荫浏全集(第6卷乐种研究)》记谱法提纲部分,
文中从音乐种类、构成音乐的因素等方面看记谱问题,对速度、流水板节奏符号、朗诵符号、滑音的记谱,及笛、胡琴、琵琶、三弦、筝、打击乐等器乐记谱中的问题等民族音乐
记谱规范问题进行探讨。
纽恩堡《记谱法》也详细地叙述了五线谱规范。
霍华德・里萨蒂《新音乐语汇――现代音乐记谱法指南》则详细描写了科技革命之后新技术影响下的现代
音乐记谱规范。
此外,吕锤宽《南管记谱法概论》主要对南管记谱法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和
思考,并作出规范。
还有宗教性记谱法研究《云南少数民族基督教赞美诗的文字记谱法研究》,区域性乐
谱研究《麻阳苗歌记谱法浅论》,单一器乐记谱法研究《竹笛五线谱记谱法的初步探索》,音乐传播角度的记谱法研究,臧艺兵《记谱法的变更对中国音乐的传承传播影响》,具有
一定的代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