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尺谱

合集下载

工尺谱的名词解释

工尺谱的名词解释

工尺谱的名词解释工尺谱是一种用于音乐记谱的方法,起源于中国古代。

它是由五线谱发展而来,独特之处在于使用工、尺、宫、商、羽五个汉字作为音符的名称,以及规定了一组特定的音程关系。

首先,让我们来解释一下其中的一些关键名词。

工、尺、宫、商、羽是五个基本音符,它们分别对应着音阶中的五个音名,即1、2、3、5、6。

每个音符都具有特定的音高和音色,通过它们的组合可以表达出不同的情感和意境。

工尺谱采用了一种独特的记谱方式,即以工、尺、宫、商、羽作为代表音符,并以它们的变化来表示各个音名。

在五线谱中,音符由符号来表示,而工尺谱则直接使用文字作为音符的名称。

这种方式的好处在于可以更直观地理解音符之间的关系,同时也方便了初学者的学习和记忆。

另一个重要的概念是音程关系。

音程是指两个音符之间的音高差距,它决定了音乐的旋律和和声。

在工尺谱中,不同音符之间的音程关系是严格规定的。

例如,宫与工之间是大二度,即一个全音;宫与商之间是小二度,即一个半音。

这些音程关系的规定使得工尺谱具有一定的音乐逻辑,使得演奏者在演奏时可以更准确地把握音符之间的关系。

工尺谱在古代音乐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仅是一种记谱方法,更是一种音乐表达的手段。

通过工尺谱,演奏者可以准确地传达作曲者的意图,并且在演奏过程中注入自己的情感和个性。

这种传统已经延续了几千年,至今仍然在中国民乐和传统音乐中广泛应用。

除了在音乐领域中的应用,工尺谱也具有一定的教育和研究价值。

它可以作为一种教学工具,帮助学生理解音乐的基本概念和技术要点。

同时,对于研究音乐文化和历史的学者来说,工尺谱提供了一种重要的研究素材,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保护中国古代音乐的瑰宝。

总结起来,工尺谱是一种独特的音乐记谱方法,通过使用工、尺、宫、商、羽五个汉字作为音符的名称,以及规定了一组特定的音程关系来表达音乐。

它在古代音乐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并且在今天仍然有着广泛的应用和研究价值。

工尺谱不仅仅是一种记谱方法,更是一种音乐文化的体现,通过它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国古代音乐的瑰宝。

工尺谱中的烦对应的简谱中

工尺谱中的烦对应的简谱中

工尺谱中的烦对应的简谱中
工尺谱中,“烦”是对应的简谱中fa。

工尺谱是中国汉族传统记谱法之一。

因用工、尺等字记写唱名而得名,源自中国唐朝时期,后传至日本、越南、朝鲜半岛、中国琉球等汉字文化圈地区,属于文字谱的一种。

在古代流传甚广,但是今天只有传统戏曲的伶人和学习者还会使用工尺谱来演唱或记谱。

现代中乐团一般已改用简谱或五线谱。

工尺谱在传统写法上由右而左直行,如同文字,但是现在亦可作横排书写。

工尺谱是中国汉族传统记谱法之一。

源自中国唐朝时期,后传至日本、越南、朝鲜半岛、琉球等汉字文化圈地区,在中国古代跟近代的歌曲、曲艺、戏曲、器乐中应用广泛。

工尺谱最初可能是由管乐器的指法符号演化而成,由于它流传的时期、地区、乐种不同,因而所用音字、字体、宫音位置、唱名法等各有差异。

近代常见的工尺谱,一般用合、四、一、上、尺、工、凡、六、五、乙等字样作为表示音高(同时也是唱名)的基本符号,可相当于sol、la、si、do、re、mi、fa(或升Fa)、sol、la、si。

同音名高八度,则可将谱字末笔向上挑,或加偏旁亻,如上字的高八度写作上或仩。

反之,同音名低八度,则可将谱字的末笔向下撇,如凡、工等。

若高两个八度则末笔双挑或加偏旁彳,如上。

若低两个八度则末笔双撇。

简谱及工尺谱简介

简谱及工尺谱简介

简谱及工尺谱简介简谱是记谱法一种。

由于它简单明了、通俗易懂,在记谱、读谱上有很大的方便,因此在我国广泛流传。

简谱有它的优点,但也有它的缺点。

例如记合奏合唱,它就不象五线谱在视觉上那么清楚,而记钢琴谱几乎是不可能的。

过去有人认为简谱简单、不科学,因而否定了简谱在现实音乐生活中的重要作用,那是错误的。

应该承认:简谱对音乐的普及和推广,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简谱将会继续发挥它的积极作用,为社会主义文化事业服务。

简谱的创造和发展过程,因为缺乏有关的材料,还不能作准确的介绍。

法国的加林(1786-1821)和舍维(1804-1864);英国的格兰威尔(1785-1867)和葛尔文(1816-1880),在简谱体系方面,都曾作过研究和整理。

我国的简谱是由日本传来的。

这种体系与舍维的体系已有所不同。

按照舍维体系,八分音符和十六分音符的短线,都加在音符的上方。

然而日本的简谱到了我国,特别是解放后十年来,又起了许多变化和发展,现在只将现行的简谱作如下的简单介绍。

在简谱体系中,音的相对高度暖和七个阿拉伯数字来表示的。

这几个音的相互关系,除3 4、7 i 半音外,其他全为全音。

标记:1 2 3 4 5 6 7 i唱法:do ri mi fa sol la si do在音符的上面加一小圆点,即表示高八度演唱,加两个圆点表示高两个八度;反之,在下面加一个圆点,即表示低八度演唱,加两个圆点表示低两个八度。

要准确地表示音的绝对高度,还要应用调号标记。

调号标记是用1=F、1=G......等来表示的。

为了避免在音符的上面或下面过多的加点,在合唱、合奏谱中,往往应用移高或移低八度的方法来记低声部或高声部。

例如:男高音、男低音、琵琶、低胡用高八度记谱;梆笛、板胡用低八度记谱等便是。

音的长短是在音符后面或下面加短横线来表示的。

在简谱体系中也应用附点。

但只到四分音符为止;再长的音符,如二分音符、全音符则继续用增加短横线来表示。

古琴之工尺谱,节奏、节拍及其他

古琴之工尺谱,节奏、节拍及其他

古琴之工尺谱,节奏、节拍及其他古琴之工尺谱,节奏、节拍及其他一、简介(来自百度百科—“工尺谱”)唐代即已使用燕乐半字谱,如敦煌千佛洞发现的后唐明宗长兴四年(933)写本《唐人大曲谱》。

至宋代即为俗字谱,如张炎《词源》中所记的谱字,姜夔《白石道人歌曲》的旁谱、陈元靓《事林广记》中的管色谱等。

发展到明、清,通行的是工尺谱。

这种记谱法到清乾、嘉年间,出现一种用工尺谱记写的管弦乐合奏总谱—《弦索备考》即《弦索十三套》。

近代常见的工尺谱,一般用“合、四、一、上、尺、工、凡、六、五、乙”等字样作为表示音高(同时也是唱名)的基本符号〔可等于sol、la、si、do、re、mi、fa(或升fa)、sol、la、si〕,如表示比“乙”更高的音,则在“尺、工”等字的左旁加“亻”号;如表示比“合”更低的音,则在“工、尺”等字的末笔曳尾。

二、优缺点1.工尺谱最早应用。

(不早于1800年左右),他(张椿)发现并指出传统琴谱的缺点,认为减字谱的节奏记得不是很精密,最多只有断连、缓急的划分,却没有板拍,因此,他在琴谱中加附有工尺谱,这是琴坛的一个创举。

继他之后,祝桐君、张鹤、杨宗稷等人,也陆续采用了工尺谱。

这种做法在当时虽然是大势所趋,但是阻力重重,直到百年之后,还有一些人对此抱有强烈的反感。

据此,可见,张鞠田(张椿,号鞠田)首创精神之难能可贵。

(来自许健《琴史新编》)2.在节奏方面,古琴的记谱方法显然不如西方记谱法好用。

(需进一步查找原话来自瑞典汉学家林西莉《古琴》)3.顾梅羹《琴学备要》关于节奏、节拍方面的论述。

三、其他世事无常,一切都在发展变化之中。

如历史上很多东西,很多古琴派别“至今或灭或微”,而另一些琴家和宗派横空出世。

西方简谱、五线谱如果好用、利我古琴,完全可以拿过来用,但有一条很重要:我为体,汝为用,也就是独立自主、不做附庸!。

工尺谱名词解释

工尺谱名词解释

工尺谱名词解释
1、工尺谱的拼音:[ gōng chěpǔ]
2、基本解释
一种中国记录乐谱的方法。

约产生于隋唐时代,由管乐器的指法记号逐渐演变而来。

常见者用上、尺、工、凡、合、四、乙,依次记写七声。

3、详细解释
我国古代记录乐谱的工具。

由音高符号、调名符号、节奏符号和补充符号组成。

晚唐时已出现,宋时称为“半字讌乐谱”,并以之与十二律相配。

这种记谱形式随音乐的发展和不同地区、不同乐种的具体运用,在各种符号的写法上有很大的差别。

明中叶后,随着昆腔的流行,逐渐形成一种常式。

工尺谱的特点

工尺谱的特点

工尺谱的特点工尺谱是中国民间传统记谱法之一,因用工、尺等字记写唱名而得名,那么,大家知道工尺谱有什么特点吗?下面就跟随店铺的步伐一起来了解一下工尺谱特点的相关知识吧!工尺谱的特点介绍现行工尺谱的调的名称及调的关系,是以小工调为基础,以工音为关键来确定的。

例如某调的工音相当于小工调的六字,便称为六字调,某调的工音相当于小工调的尺字,便称为尺字调。

也就是说:以小工调的六字为工,便叫做六字调,以小工调的尺字为工,就叫做尺字调,余类推。

在民间还有以笛上的按孔或开孔的数目作为调名的。

如三眼调、两眼调等。

工尺谱中的强弱记号、反复记号、表情记号、速度记号等,都是用文字来标记的。

有的记在工尺音字的左侧,有的记在板眼符号的右侧,也有的记在工尺音字的行间。

最后谈谈工尺谱译简谱的问题。

将工尺谱译成简谱,是个相当复杂的问题。

前面已经讲过:由于时代、地区的不同,工尺谱有着各种各样的写法和读法,因此,译谱时便不能简单化。

例如,五台山僧寺中所流传的宋朝乐谱中,《八板儿》(即《老六板》或《老八板》)的开头一句,记作“一一工四合”,其实就是全国通行工尺谱中的“工工四尺上”,译成简谱便是“3 3 6 2 1”。

也就是说,译前者要以“合”为“1”,而后者则以“上”为“1”。

这是由于新、古音阶的不同而产生的。

有时为了乐器演奏上的方便,许多工尺谱是采用移调记写的。

譬如把正工调的谱翻成小工调记写,即把原来的“上尺工”写成“凡六五”。

在这种情况下,译成简谱时便不能译作“4 5 6”,而应译成“1 2 3”。

总之,在进行译谱时,一定要经过仔细的研究、分析,确定其调性,辨别其音的高低关系,这样译写的乐谱才能求得准确。

工尺谱的简介工尺谱是中国传统的记谱法之一。

因用工、尺等字记写唱名而得名。

它与许多重要的民族乐器的指法和宫调系统紧密联系,在中国古代跟近代的歌曲、曲艺、戏曲、器乐中应用广泛。

工尺谱最初可能是由管乐器的指法符号演化而成,由于它流传的时期、地区、乐种不同,因而所用音字、字体、宫音位置、唱名法等各有差异。

京剧技巧:如何看工尺谱

京剧技巧:如何看工尺谱

京剧技巧:如何看工尺谱
京剧技巧:如何看工尺谱
工尺谱是我国传统的乐谱记谱方式,在五线谱、简谱传入我国之前,昆曲曲谱便是用“工”、“尺”等汉字作为音符,来表达旋律。

京剧技巧:如何看工尺谱
在工尺谱中,上、尺、工、凡、六、五、乙就相当于简谱里的do、re、mi、fa、sol、la、si,低八度和高八度的谱字,写法上有所变化,具体列表如下
在工尺谱上,首先要确定曲子的调名,昆曲调名共有七种:
小工调相当于西方音乐里的D调;
乙字调即是以小工调里的'“乙”字为“工”,对应A调;
凡字调以小工调中的“凡”字为“工”,对应■调;
上字调以小工调中的“上”字为“工”,对应■调;
六字调以小工调中的“六”字为“工”,对应F调;
尺字调以小工调中的“尺”字为“工”,对应C调;
正工调,又称“五字调”,即以小工调中的“五”字为“工”,对应G调。

昆曲中的板眼符号记在谱字的右边,用来表示节奏和时值,例如一板三眼是昆曲常用的板式之一,相当于简谱中的“四拍子”。

一板三眼的意思即是指第一拍为板,第二拍为头眼,第三拍为中眼,第四拍为末眼,其中用“、”表示正板,用“。


表示中眼,头眼、末眼则用“、”来表示。

在南曲中,还存在着加赠板的情况,指在两板之间增加一板,本来一板三眼就延长了一倍,成为八拍,是速度最慢的一种板式,赠板符号为“×”,腰赠板符号为“│×”。

此外,还有不点板眼的散板,节奏急促、有板无眼的流水板,以及相当于简谱中二拍子的一板一眼等常用板式。

上图是《西厢记·佳期》里的《临镜序》“月明如水浸楼台”一句,列出了工尺谱与简谱的对应关系。

简谱及工尺谱简介

简谱及工尺谱简介

简谱及工尺谱简介一、简谱简谱是记谱法一种。

由于它简单明了、通俗易懂,在记谱、读谱上有很大的方便,因此在我国广泛流传。

简谱有它的优点,但也有它的缺点。

例如记合奏合唱,它就不象五线谱在视觉上那么清楚,而记钢琴谱几乎是不可能的。

过去有人认为简谱简单、不科学,因而否定了简谱在现实音乐生活中的重要作用,那是错误的。

应该承认:简谱对音乐的普及和推广,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简谱将会继续发挥它的积极作用,为社会主义文化事业服务。

简谱的创造和发展过程,因为缺乏有关的材料,还不能作准确的介绍。

法国的加林(1786-1821)和舍维(1804-1864);英国的格兰威尔(1785-1867)和葛尔文(1816-1880),在简谱体系方面,都曾作过研究和整理。

我国的简谱是由日本传来的。

这种体系与舍维的体系已有所不同。

按照舍维体系,八分音符和十六分音符的短线,都加在音符的上方。

然而日本的简谱到了我国,特别是解放后十年来,又起了许多变化和发展,现在只将现行的简谱作如下的简单介绍。

在简谱体系中,音的相对高度暖和七个阿拉伯数字来表示的。

这几个音的相互关系,除3 4、7 i 半音外,其他全为全音。

标记:1 2 3 4 5 6 7 i唱法:do ri mi fa sol la si do在音符的上面加一小圆点,即表示高八度演唱,加两个圆点表示高两个八度;反之,在下面加一个圆点,即表示低八度演唱,加两个圆点表示低两个八度。

要准确地表示音的绝对高度,还要应用调号标记。

调号标记是用1=F、1=G……等来表示的。

为了避免在音符的上面或下面过多的加点,在合唱、合奏谱中,往往应用移高或移低八度的方法来记低声部或高声部。

例如:男高音、男低音、琵琶、低胡用高八度记谱;梆笛、板胡用低八度记谱等便是。

音的长短是在音符后面或下面加短横线来表示的。

在简谱体系中也应用附点。

但只到四分音符为止;再长的音符,如二分音符、全音符则继续用增加短横线来表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工尺谱
本文由醉琴客贡献
工尺谱
中国民间传统记谱法之一。

因用工、尺等字记写唱名而得名。

它与许多重要的民族乐器的指法和宫调系统紧密联系,在民间的歌曲、曲艺、戏曲、器乐中应用很广泛。

工尺谱最初可能是由管乐器的指法符号演化而成,由于它流传的时期、地区、乐种不同,因而所用音字、字体、宫音位置、唱名法等各有差异。

近代常见的工尺谱,一般用合、四、一、上、尺、工、凡、六、五、乙等字样作为表示音高(同时也是唱名)的基本符号,可相当于sol、la、si、do、re、mi、fa(或升Fa)、sol、la、si。

同音名高八度,则可将谱字末笔向上挑,或加偏旁亻,如上字的高八度写作上或仩。

反之,同音名低八度,则可将谱字的末末笔双撇,如上。

工尺谱的节奏符号,称为板眼。

一般板代表强拍,眼代表弱拍,共有散板、流水板、一板一眼、一板三眼、加赠板的一板三眼等形式。

散板就是自由节奏;流水板是每拍都用板来记写,一般是1/4的节奏,有实板与腰板两种形式:实板是指与乐音同时打下的板,胺板则是在乐音发出前或后打下的板;一板一眼就是一个板与一个眼合成2/4的节拍;一板三眼就是一个板和三个眼合成的4/4节拍;加赠板的一板三眼,只有在昆曲的南曲中才有,大致相当于4/2节拍。

工尺谱的历史悠久,唐代即已使用燕乐半字谱,如敦煌千佛洞发现的后唐明宗长兴四年(933)写本《唐人大曲谱》。

至宋代即为俗字谱,如张炎《词源》中所记的谱字,姜夔《白石道人歌曲》的旁谱、陈元靓《事林广记》中的管色谱等。

一直发展到明、清通行的工尺谱。

这种记谱法到清乾、嘉年间,出现一种用工尺谱记写的管弦乐合奏总谱——《弦索备考》即《弦索十三套》。

近代常见的工尺谱,一般用“合、四、一、上、尺、工、凡、六、五、乙”等字样作为表示音高(同时也是唱名)的基本符号〔可等于sol、la、si、do、re、mi、fa(或升fa)、sol、la、si〕,如表示比“乙”更高的音,则在“尺、工”等字的左旁加“亻”号;如表示比“合”更低的音,则在“工、尺”等字的末笔曳尾。

如果一个音的时值超过一拍以上时,那末就在这个字的下面加一直线。

直线所占的时间根据音的长短标记的总原则。

近四十年来,在工尺谱的直行书写中,除了以上所讲的音值标记外,往往还在字的左侧或右侧加用纵线来表示。

纵线的记写和意义与简谱音符下的横线相同。

一拍内包括六七个以上的字或节奏较复杂时,大都用加赠板(拍的细分)的方法来记写。

在工尺谱中,乐句与乐句之间常留有一定空隙,以表示乐句的划分。

乐段的标记则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段与段之间留有较大的空隙,一种是分段记写。

在工尺谱中,音的休止叫做歇板和歇眼。

歇板和歇眼的记法有两种:一种是在歇板或歇眼处写一“勺”字,而在这个“勺”字的右侧注明板或眼的符号;一种是在歇板或歇眼处留出一定的空隙,在这个空隙的右侧,即记板眼符号的地方,记以歇板或歇眼符号。

工尺谱用“丶”或“×、,”或“?、?、?、?、”等作为节拍符号,也就是板眼符号。

工尺谱的记写格式,通常用竖行从右至左记写,板眼符号记在工尺字的右边。

每句的末尾用空位表示。

上面所讲的歇板和歇眼的写法,都是表示一拍开始时的休止,但在旋律进行中,往往不是在一拍的开始处休止,在这种情况下,比较清楚的写法是在休止的地方写上一个“勺”字。

如果要在一拍半的音后面休止半拍时,一般都用歇眼符号“?”写在板的符号“×”的下面来表示。

工尺谱中调的标记,数十年前和现行的已大不相同。

为了正确了解各种调名所代表的调的高度,现将数十年前流行的调名、现在流行的调名和国际通用调名的音高关系列表如下:
现在流行的调名数十年前流行的调名国际通用的调名
小工调小工调(乙字调)D调
乙字调凡字A调
凡字调上字调bE调
上字调六字调bB调
六字调尺字调F调
尺字调四字调(五字调)C调
正宫调(五字调)正宫调G调
现行工尺谱的调的名称及调的关系,是以小工调为基础,以工音为关键来确定的。

例如某调的工音相当于小工调的六字,便称为六字调,某调的工音相当于小工调的尺字,便称为尺字调。

也就是说:以小工调的六字为工,便叫做六字调,以小工调的尺字为工,就叫做尺字调,余类推。

在民间还有以笛上的按孔或开孔的数目作为调名的。

如三眼调、两眼调等。

工尺谱中的强弱记号、反复记号、表情记号、速度记号等,都是用文字来标记的。

有的记在工尺音字的左侧,有的记在板眼符号的右侧,也有的记在工尺音字的行间。

最后谈谈工尺谱译简谱的问题。

将工尺谱译成简谱,是个相当复杂的问题。

前面我们已经讲过:由于时代、地区的不同,工尺谱有着各种各样的写法和读法,因此,译谱时便不能简单化。


如,五台山僧寺中所流传的宋朝乐谱中,《八板儿》(即《老六板》或《老八板》)的开头一句,记作“一一工四合”,其实就是全国通行工尺谱中的“工工四尺上”,译成简谱便是“33621”。

也就是说,译前者要以“合”为“1”,而后者则以“上”为“1”。

这是由于新、古音阶的不同而产生的。

有时为了乐器演奏上的方便,许多工尺谱是采用移调记写的。

譬如把正工调的谱翻成小工调记写,即把原来的“上尺工”写成“凡六五”。

在这种情况下,译成简谱时便不能译作“456”,而应译成“123”。

总之,在进行译谱时,一定要经过仔细的研究、分析,确定其调性,辨别其音的高低关系,这样译写的乐谱才能求得准确。

本TXT由“文库宝”下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