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音乐——工尺谱(特选借鉴)

合集下载

初中音乐中国记谱方法

初中音乐中国记谱方法

琴谱是用文字将古琴曲的定弦法、 弹奏手法和分句法等记录下来。
燕乐半字谱所用的符号大多形似 半个汉字,多用于记录燕乐!故 得名!
弦索谱是一种指位谱,原理与今 吉他指位谱相似。至今已失传!
管色谱是一种音位谱,最初可能是管乐器指法 符号的演变。 俗字谱即工尺谱的前身。姜白石《白石道人歌 曲》所用的“旁谱”、张炎《词源》中的“管 色应指字谱”和陈元靓《事林广记》中的“管 色指法谱”等都属于俗字谱。俗字谱和唐人大 曲谱一起发展融合成为明清工尺谱
锣鼓经是一种打击乐的曲谱用的有两种。一是五线谱,二 是简谱。
律吕字谱使用十二律吕名记录曲 调中各声音高的一种记谱法。我 国曾用此记录雅乐。目前仍广泛 用与日本和韩国。 方格谱是太簇律由低到高列出十 二律,在音图最右边一行注律吕
雅乐谱是明代记载祭祀孔子所用的音乐的曲谱形式。
曲线谱是用曲折的线条来记写曲调进行的乐谱。
央移谱是藏传佛教使用的曲谱,是在七条平行线上划 出各种曲线组成的一种曲谱。 查巴谱是一种在方格中划曲线的曲谱。
这是中国传统的记谱法:
中国传统的记谱 法基本有十三种,分别是: 工尺谱、琴谱、燕乐半 字谱、弦索谱、管色谱、 俗字谱、律吕字谱、方 格谱、雅乐谱、曲线谱、 央移谱、查巴谱、锣鼓 经。
《工尺谱》
用上、尺、工、合、六、五、乙的七个字 来表示如现代的多、来、米、发、索、拉、西, 在工尺等字的右边加单人旁来表现高音(亻), 用字的最后一笔加撇来表示低音。

工尺谱常识

工尺谱常识

工尺谱常识学习昆曲的曲友应该掌握工尺谱。

工尺谱是一种传统记谱法,它的历史非常悠久,最早可能由管乐器的指法符号演变而成。

从唐代的燕乐半字谱起,经过宋代的俗字谱(如《白石道人歌曲》的旁谱)发展到明、清以来通行的工尺谱。

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乐种的工尺谱有很多差异。

这里简单介绍昆曲工尺谱的基本知识。

一、工尺唱名昆曲使用的工尺谱和简谱一样,是首调唱名。

谱字共有十个:合、四、一、上、尺、工、凡、六、五、乙。

合、四、一分别相当于简谱中低音的5、6、7;上、尺、工、凡、六、五、乙相当于1、2、3、4、5、6、7。

高八度的音,在最后一笔上挑,或加单人旁。

低八度的音,除了六作合,五作四,乙作一之外,都是最后一笔下挑。

二、节奏记号1、板眼是工尺谱用以标识节奏的方法,标记在工尺的右侧。

昆曲的基本节奏型可分为散板、一板三眼和一板一眼三种。

可分别理解为简谱中的散板、四四拍和四二拍。

板是每小节的第一拍,中眼是一板三眼的第三拍或一板一眼的第二拍,小眼是一板三眼的第二、第四拍,又分别称为头眼、末眼。

2、赠板:将一板三眼的中眼改为板,称为赠板。

实际是将原来一板三眼一个小节延宕为两板六眼两个小节,曲牌的板数增加一倍,通常用于抒情的慢曲。

3、“腰”的含义:腰板、腰眼与实板、实眼相对,当板眼在一个音符(工尺)开始处击下时,称为实板、实眼。

当板眼在一个音符(工尺)进行之中击下时,则称为腰板、腰眼。

一些时值的因素往往需要通过腰板、腰眼来体现,详见谱例。

腰板和腰眼掌握起来较为复杂。

简言之,腰板和腰眼包括两种情况:一,音的延长;二,切分音。

4、底板:散板曲子在唱词的句逗处所下之板。

各种板眼记号及其用途,如下表:三、其他记号在昆曲中,对于润色唱腔的种种腔格都有细致的记录。

其含义和记录符号,请参阅《粟庐曲谱》的《习曲要解》。

【明清音乐】工尺谱.doc

【明清音乐】工尺谱.doc

【明清音乐】工尺谱工尺谱是以音高符号为“工、尺”等字而得名的一种记谱形式,最晚可能产生在晚唐五代。

这种乐谱随着音乐的发展与不同地区,不同乐种的具体运用,在音高、节奏、调名等符号的记写方法上也有所改变,如南宋姜夔《白石道人歌曲》所用的工尺谱,与后期通用的工尺谱就有相当大的出入。

到明代中叶以后,随着昆腔在南北各地的流行,在昆腔谱的基础上,形成了一种应用最普遍、也最常用的谱式。

这种谱式的音高符号,一般说来属于首调唱名法(至于其他的工尺谱不少是用固定唱名法的),如“上(相当于简谱的“1”)、尺(2)、工(3)、凡(4)、六(5)、五(6)、乙(7)”。

(也有以“合”作“1”的工尺谱)假如低一个八度,除“六、五”改成“合、四”外,其他各字均加一个“■”,如“上”的低八度就为“■”。

低二个八度就均加一个“■”,如“上”,就为“■”。

高一个八度则加一个“亻”,高二个八度就加一个“彳”,如“仩”、“■”等。

此外,还有叠音(丶)、豁音(√)、落音(’)、擞音(乡)等补充符号。

叠音即前音的重复,如“六丶”,实即“六六”。

豁音即在前一音之后加一个高于前者一个大二度或小三度音程的较短、较弱的音,如“五√”,实即“五仩”。

落音与豁音相反,是加一个低于前一音的音,如“五”,实即“五六”。

擞音就是颤音。

它的调号以上字调(bB)、尺字调(c)、小工调(D)凡字调(bE)、六字调(F)、五字调(正宫调G)、乙字调(A)等为标记。

在这七个调中又以小工调、正官调、尺字调、乙字调等最常用。

它的节奏符号,称为板眼。

一般板代表强拍,眼代表弱拍。

它共有散板、流水板、一板一眼、一板三眼、加赠板的一板三眼等形式。

散板就是自由节奏,一般在每一乐句末尾的延长音上打一板——称为底板,以“一”为标记。

流水板是每拍都用板来记写的一种板式。

它有实板与腰板两种形式。

实板以“丶”为标记,它是指与乐音同时打下的板;腰板则以“└”为标记,它是指在乐音发出前或发出后(延长中间)打下的板。

工尺谱(乐学知识)

工尺谱(乐学知识)

工尺谱(乐学知识)·工尺(chě)谱我国传统记谱法。

因用工字尺等字记写唱名而得名。

它与许多重要族乐器的指法和宫调系统紧密联系,在民间的歌曲、曲艺、戏曲、器乐等中应用很广泛,它的历史悠久,从敦煌千佛洞发现的后唐明宗长兴四年(公元933年)写本“唐人大曲谱”,(所用谱式即唐以来的讌乐半字谱)起,经过宋代的俗字谱(如南宋姜夔《白石道人歌曲》所用的旁谱、张炎《词源》中的“管色应指字谱” 和陈元靓《事林广记》中的“管色指法” —直发展为明、清以来通行的工尺谱。

兹将辽及宋代俗字谱的几种谱式列表于下:工尺谱最初可能是由管乐器的指祛符号演化而成,由于它流传的时期、地区、乐种不同,因而所用音字、字体、宫音位置、唱名法(首调或固定调)等各有差异。

现今通行的工尺谱所用的谱字有十个,与北宋以来沈括《梦溪笔谈》、陈旸《乐书》、《辽史·乐志》等书所记载者相同。

如陈旸《乐书》“觱篥”条注说:“今教坊所用(觱篥),上七空(即前七孔)、后二孔,以五、凡、工、尺、上、—、四、六、勾、合字谱其声”。

在这十个谱字中,“六”字为“合”字的高八度,“五”字为“四”字的高八度,故上述十个谱字实为八声;又,“四”(或“五”)、“—”、“凡”、“工”等四个谱字,兼表示其高半音或低半音(并不另加注明;有的则加“上”或“高”、“下”字样,以示区别),连同上述八声,以应十二律的各声。

沈括《补笔谈》中“燕乐十五声”条,曾将“十二律四清声”的律名与工尺字加以对照,现以“合”字作为现代音名的g #p#分页标题#e#音列表于左下。

现今通行的工尺谱字为上、尺、工、凡、六、五、乙(其低八度作—)等,相当于do 、re 、mi 、fa 、sol、 la 、si ,其高八度谱字末笔上挑,或加偏旁“了”,如“上”字的高八度作“上”或作“仩”, “尺”字的高八度作“尺”或作“伬”,高两个八度的谱字则末笔双挑或加偏旁“才”,如“上”作“上”或作“仩”等;其低八度谱字除“六”作“合”、“五,, 作“四”外,其余各谱字均以末笔向下撇表示,如“上”字低八度作“上”,低两个八度的谱字末笔双撇,如“上”作“写,等。

中考音乐美术考试题目及答案

中考音乐美术考试题目及答案

中考音乐美术考试题目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 以下哪位作曲家被誉为“音乐之父”?A. 贝多芬B. 巴赫C. 莫扎特D. 肖邦答案:B2. 中国传统音乐中,五声音阶不包括以下哪个音?A. 宫B. 商C. 角D. 变徵答案:D3. 下列哪幅作品是达芬奇的代表作?A. 《蒙娜丽莎》B. 《最后的晚餐》C. 《星夜》D. 《自由引导人民》答案:A4. 中国传统绘画中,以下哪种画法不属于“没骨画”?A. 工笔画B. 写意画C. 泼墨画D. 淡彩画答案:A5. 以下哪个乐器不属于弦乐器?A. 小提琴B. 长笛C. 大提琴D. 吉他答案:B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10分)1. 音乐的三要素包括旋律、节奏和______。

答案:和声2. 中国古代音乐理论中,五声音阶被称为宫、商、角、徵、羽,其中“宫”相当于现代音乐中的______。

答案:1(或Do)3. 印象派绘画的代表人物之一是______,他的作品《睡莲》系列广为人知。

答案:莫奈4. 中国传统绘画中,以山水为主题的绘画流派是______画派。

答案:山水画5. 交响乐团中,木管乐器不包括______。

答案:小号三、判断题(每题1分,共5分)1. 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是他的第三交响曲。

()答案:×(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是他的第五交响曲)2. 中国传统音乐中的“工尺谱”是一种记谱方法。

()答案:√3. 米开朗基罗是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画家和雕塑家。

()答案:√4. 古筝是一种弹拨乐器,属于中国传统的民族乐器。

()答案:√5. 油画《格尔尼卡》是毕加索的作品,描绘的是二战期间的德国轰炸事件。

()答案:√四、简答题(每题5分,共10分)1. 简述印象派绘画的特点。

答案:印象派绘画强调光影变化和色彩的直观感受,追求瞬间印象和自然光线下的色彩变化,画面通常较为朦胧,注重画家个人感受的表达。

2. 描述中国传统绘画中“写意画”的特点。

答案:写意画强调画家的主观情感和意境的表达,追求“意在笔先”,画面简洁、笔墨自由,不拘泥于形象的逼真,更注重画面的气韵生动和意境的营造。

中国传统音乐工尺谱之特色及其它(上)

中国传统音乐工尺谱之特色及其它(上)
上字调(b 、 ) 尺字 调()凡字 调(e 、 c、 )六字调 () 正宫调 ( )又名 : f、 g( 五字调) 乙字调 () 、 a。 ( ) 民族 、 区分 的话 , 3按 地 有汉族工尺谱 , 藏族工尺谱 ( 如甘 肃拉 卜 寺工 尺谱 )蒙 古族工 尺谱( : 楞 , 如 清代
康 熙 乾 隆敕 撰 《 吕正义 后 编 》 律 宴饷 乐 笳 吹乐 章 、 部 合 奏 乐 章 的 满 蒙 汉 文 笳 吹 工 尺 合 谱 ) 满 族 工 尺 谱 ( : 番 , 如
清代康熙乾隆敕撰《 吕正义后编》 律 瓦尔 喀部 、 回部 的满汉文工尺合谱)汉族 又还有北京智化寺乐谱 、 ; 弦索十
正轩琵琶谱 》沈绍周《 、 瀛洲古调》 刘天华琵琶谱 、 、 阿炳琵琶谱 、 福建南音琵琶谱等 。笛子工尺谱 有 : 昆曲工尺 谱、 苏南吹打工尺谱等 。笙管工尺谱有 : 冀中管 乐工尺谱 、 山西五 台山八 大套乐谱 、 北京智化 寺乐谱 、 代张 宋
王耀 华
中国传 统 音乐 工 尺谱 之特 色及 其 它 ( ) 上
摘 要 : 在诸多 中国传 统音乐记谱 法中, 工尺谱是被使用得最为普遍 的一种, 本文试 图对其类别和总体 特 色、 音高时值 唱奏手法的记写、 谱字 的乐学 内涵等作一初步 的探讨。
关键词 : 尺谱; 工 总体 特 色 ; 字 ; 高 时 值 记 写 ;Βιβλιοθήκη 学 内涵 谱 音 乐维普资讯
黄钟( 中国 ・ 汉 音 乐 学 院 学 报 )0 7年 第 1期 武 20
HUANGZ H0N J u n l fWu a n ev tr fMui , h n ) G(0 r a h nCo sraoy o sc C ia o
文 章 编 号 :0 37 2 (0 7 O—0 41 10 —7 12 0 ) 10 8—0

工尺谱.

工尺谱.

第五章记谱法第二节工尺谱1、工尺谱的形成通过我们对俗字谱的了解学习,知道最早的俗字符号与汉字“合、四、一、上、勾、尺、工、凡、六、五”,在字体笔画上没有任何关系。

宋末元初陈元靓《事林广记·管色指法》清楚记载:“乆音六、リ音凡、フ音工、人音尺、ㄑ音勾、ㄠ音上、丶音一、マ音四、ㄙ音合、音五”,反映的正是工尺等汉字音节是俗字符号的唱名音节这样一种对应关系。

ㄥ唱huo、フ唱si、丶唱yi、⊥唱shang、勺唱ge、人唱che、〡唱gong、丷唱fan、乆唱liu、ク唱wu。

有人用“合、四、一、上、勾、尺、工、凡、六、五”十个笔画简单、发音近似的汉字来取代俗字符号,于是最晚在元代就有了工尺谱,宋末元初人熊朋来(1246—1323)编《瑟谱》,就使用了工尺谱。

工尺谱在明清时期流行起来,但是也没有完全取代俗字谱。

俗字谱和工尺谱都在使用,用俗字谱的人大都是有师承关系的乐人,因为用俗字符号抄写曲谱毕竟比楷写工尺字要简便快捷。

用工尺谱的人以爱乐文人雅士居多。

2、如何区别谱字的高低八度民间用工尺字末笔向下撇一撇,表示低八度,末笔向下撇两撇,表示低两个八度。

也有另外表示某个字是低八度的特殊方式,如把上横短下横长的“工”写成上横长下横短的“ㆲ”。

工尺字左面加“⺅”表示高八度,加“⼻”表示高两个八度。

板眼记号在“板眼与板式”已经介绍,不再重复。

3、唱名法的差异明清以来的工尺谱在民间器乐、戏曲中得到广泛使用,实际使用中,在唱名法和调名系统存在差异。

A,笙管系乐种使用的工尺谱,仍然是谱字绝对音高固定、唱名固定的“固定唱名法”。

B,笛谱、琵琶谱、戏曲使用的工尺谱,是以“上”字作宫音的“首调唱名法”,谱字的音高只是相对的,不是绝对固定的。

4、调名系统的差异A、笙管系乐种以“合”字为本调宫音,其他谱字都可以为某个调的宫音,以“尺”字为宫音是“尺字调”,以“上”为宫音就是“上字调”。

七调系统见下图。

B、以正宫调为基础,首调的“工”音相当于正宫调的某字,就称某字调。

浅析工尺谱

浅析工尺谱

浅析工尺谱作者:童心来源:《文艺生活·中旬刊》2017年第03期摘要:工尺谱的鼎盛时期是在清代,随着民间音乐,特别是戏曲音乐的蓬勃发展,工尺谱北广泛运用于民间戏曲、说唱、器乐独奏、合奏等各个领域,甚至在古琴谱中出现了以歌唱谱字说明减字谱音高的情形。

关键词:工尺谱;记谱法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08-0133-01一、工尺谱的简介工尺谱是我国传统记谱法。

因用工、尺等字记写唱名而得名。

它与许多重要的民族乐器指法和宫调系统紧密联系,在民间的歌曲、曲艺、戏曲、器乐中应用广泛;它的历史悠久,从敦煌千佛洞发现的后唐明宗长兴四年(公元933年)写本“唐人大曲谱”(所用谱式即唐以来的燕乐半字谱)起,经过宋代的俗字谱(如南宋姜夔《白石道人歌曲)所用的旁谱,张炎《词源》中的“管应指字谱,和陈元靓《事林广记》中的“管色指法”谱),一直发展为明、清以来通行的工尺谱……工尺谱最初可能是由管乐器的指法符号演化而成,由于它流传的时期、地区、乐种不同,因而音字、字体、宫音位置、唱名法(首调或固定调)等各有差异。

现今通行的工尺谱所用的谱字有十个,即合四一上尺工凡六五乙,与北宋以来沈括《梦溪笔谈》、陈肠《乐书》、《辽史·乐志》等书所记载者相同。

①工尺谱中以板和眼的不同排列表示不同的节拍,但一般来说,板代表强拍,眼代表弱拍。

表示板眼的符号是随着乐曲板式(节奏形式)的不同,而有着不同的形式。

所以对于板眼符号最好联系板式来介绍,工尺谱的板式有散板、流水板、一板一眼、一板三眼和加赠板的一板三眼五种。

(1)散板:自由节奏;仅在每一乐句的末尾用一个底板来标志停顿。

该底板的符号:“一”,其记写的位置常在一个乐句的最末一音的右下方,这里的自由节奏并不是说各音的快慢没有一定可以让表演者自由处理,乃是说,或快或慢的各音是有定进行,不适宜于用均匀的拍子呆板地加以限制而已。

②在福建南音、梨园戏中称为“慢”、“慢头”,属于非均分律动;(2)流水板:是每拍都用板或强拍符号来记写的一种板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统音乐——工尺谱
陈古伦
工尺谱是中国传统的记谱法之一,因用工、尺等字记写唱名而得名。

它与许多重要的民族乐器的指法和宫调系统紧密联系,在中国古代跟近代的歌曲、曲艺、戏曲、器乐中应用广泛。

工尺谱是中国所特有的记谱方法,在民间流传甚广,直到今天许多老艺人还是习惯用工尺谱来演唱或记谱。

在研究整理民族音乐遗产、向民间音乐学习方面,它仍有着积极的特殊的意义。

工尺谱历史悠久,唐代即已使用燕乐半字谱,如敦煌千佛洞发现的后唐明宗长兴四年(933)写本《唐人大曲谱》。

至宋代即为俗字谱,如张炎《词源》中所记的谱字、姜夔《白石道人歌曲》的旁谱、陈元靓《事林广记》中的管色谱等。

一直发展到明、清,成为通行的工尺谱,这种记谱法到清乾、嘉年间,出现一种用工尺谱记写的管弦乐合奏总谱——《弦索备考》即《弦索十三套》。

工尺谱最初可能是由管乐器的指法符号演化而成,由于它流传的时期、地区、乐种不同,因而所用音字、字体、宫音位置、唱名法等各有差异。

近代常见的工尺谱,一般用合、四、一、上、尺、工、凡、六、五、乙等字样作为表示音高(同时也是唱名)的基本符号,可相当于sol、la、si、do、re、mi、fa(或升Fa)、sol、la、si。

同音名高八度,则可将谱字末笔向上挑,或加偏旁亻,如上字的高八度写作“仩”。

反之,同音名低八度,则可将
谱字的末笔向下撇,如“”。

若高两个八度则末笔双挑或加偏旁彳,如“”,若低两个八度则末笔双撇,如“”。

工尺谱的节奏符号,称为板眼。

一般板代表强拍,眼代表弱拍,共有散板、流水板、一板一眼、一板三眼、加赠板的一板三眼等形式。

散板就是自由节奏;流水板是每拍都用板来记写,一般是1/4的节奏,有实板与腰板两种形式:实板是指与乐音同时打下的板,腰板则是在乐音发出前或后打下的板;一板一眼就是一个板与一个眼合成2/4的节拍;一板三眼就是一个板和三个眼合成的4/4节拍;加赠板的一板三眼,只有在昆曲的南曲中才有,大致相当于4/2节拍。

如果一个音的时值超过一拍以上时,那末就在这个字的下面加一直线,直线所占的时间根据音的长短标记的总原则。

尺谱用“丶”或“×、-”或“□、○、●、△、”等作为节拍符号,也就是板眼符号。

音的休止叫做歇板和歇眼,其记法有两种:一种是在歇板或歇眼处写一“勺”字,而在这个“勺”字的右侧注明板或眼的符号,如果要在一拍半的音后面休止半拍时,一般都用歇眼符号“△”写在板的符号“×”的下面来表示;一种是在歇板或歇眼处留出一定的空隙,在这个空隙的右侧,即记板眼符号的地方,记以歇板或歇眼符号。

歇板符号用“棥被颉啊痢崩幢硎荆鄯庞谩皲”或“△”来标记。

工尺谱的记写格式,通常用竖行从右至左记写,板眼符号记在工尺字的右边。

工尺谱中的强弱记号、反复记号、表情记号、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