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音乐
浅谈传统文化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渗透论文

浅谈传统文化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渗透论文浅谈传统文化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渗透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瑰宝,是一代人传承给下一代的宝贵财富。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传统文化在音乐教学中的价值、传统文化如何渗透到音乐教学中以及如何有效引导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传统文化在音乐教学中的价值传统文化在音乐教学中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价值。
首先,传统文化能够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
中国传统音乐具有浓厚的历史积淀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其古朴、神秘的音乐元素往往能够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其次,传统文化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情感表达能力。
学习传统音乐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从而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和欣赏能力,并通过音乐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此外,传统文化还能够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学习传统音乐需要学生进行身体协调和节奏感训练,通过音乐表演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传统文化在音乐教学中的渗透方式传统文化在音乐教学中的渗透方式多样,可以通过课堂教学、活动设置和资源利用等方面进行。
首先,教师可以通过讲解和讨论的方式,将传统文化与音乐知识相结合,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在音乐中的体现。
例如,教师可以通过音乐欣赏和解析,让学生了解古典音乐作品中传统文化的渊源和艺术特点。
其次,教师还可以通过组织丰富多样的音乐活动来渗透传统文化,如传统音乐演唱比赛、民族音乐器乐演奏等,让学生亲身参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音乐资源等辅助教学手段,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互动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
三、如何有效引导学生感受传统文化在音乐教学中,教师需要有效引导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内涵和魅力。
首先,教师可以通过情感教育来引导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感悟。
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观看音乐剧、舞台剧等表演形式,使学生深入感受传统文化所传达的情感和思想。
其次,教师还可以通过设计多样化的课堂活动,让学生亲身参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体验。
关于传统文化的流行歌曲

关于传统文化的流行歌曲
以下是几首关于传统文化的流行歌曲:
1. 《传唱大江南北》- 杨洪基
歌曲描述了中国广袤的土地和不同地区的传统文化,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弘扬。
2. 《古筝》- 邓紫棋
这首歌曲以传统乐器古筝为创作灵感,将古筝的悠扬声音与现代流行音乐元素相结合,展示了传统与现代的完美融合。
3. 《千里之外》- 张学友、费玉清
这首歌曲以拜月神话故事为背景,传递了中华传统文化中思念和对爱人的期盼之情。
4. 《时光的刀刃》- 张靓颖
这首歌曲将孔子的经典名句与现代流行音乐融合,传递出珍惜时间、珍惜生命的传统文化思想。
5. 《唐人街》- 罗大佑
这首歌曲以唐人街为象征,描述了海外华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思念和忠诚。
这些歌曲不仅以现代流行音乐形式展现了传统文化的内涵,同时传递了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的含义,深受广大听众的喜爱。
中国的传统音乐

中国的传统音乐中国拥有丰富多样的传统音乐,这些音乐代表了中国几千年来的文化积淀和艺术表达。
它们通过独特的曲调、演奏方式和表现形式,传递着中国古老而深厚的文化内涵。
本文将介绍几种具有代表性的中国传统音乐,包括宫廷音乐、民间音乐和戏曲音乐。
宫廷音乐宫廷音乐是古代中国皇室宴会和祭祀仪式中的专用音乐。
它通常由宫廷乐队演奏,以大规模的乐器合奏为主。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太平乐》和《雅乐》。
《太平乐》是唐代宫廷音乐的代表作,它由乐府乐舞中的《舞榭歌》演变而来。
这首乐曲气势恢宏,旋律空灵,通常用于国家盛大庆典和重要宴会。
《雅乐》则是周代宫廷音乐的代表作,它是古代乐府乐舞的集大成者。
雅乐通过独特的乐器编制和乐曲结构,展现了古代社会礼仪之美,具有强烈的庄重感和仪式感。
民间音乐民间音乐是中国广大农民和劳动人民的创作和表达形式,它反映了普通人民生活的真实感受和情感寄托。
民间音乐形式多样,包括曲艺、山歌、民歌等。
在这些音乐中,不同地区和民族的独特风格和特点得到充分展示。
曲艺是中国民间音乐中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它结合了音乐、舞蹈、戏剧和口技等元素。
其中最有名的莫过于京剧,它以其独特的唱腔和表演风格,成为了中国传统音乐的代表之一。
此外,中国的山歌和民歌也以其朴实自然的风格受到了广大人民的喜爱。
山歌通常反映了农民对自然环境和生活状态的思考,而民歌则多以爱情、友情和生活困境为主题,表达了普通人民的真实情感。
戏曲音乐戏曲音乐是中国传统戏曲表演中的核心内容,它以古老的音乐形式为基础,通过唱、念、做、打等艺术手段,讲述各种故事和传说。
中国有数十种不同类型的戏曲,其中著名的有京剧、豫剧、粤剧等。
京剧以其丰富多样的唱腔和独特的表演风格而闻名于世。
它融合了中国古代声腔曲调和皮影戏、杂剧等元素,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
京剧的音乐旋律优美动人,有着强烈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豫剧是中国北方地区最具特色的戏曲之一,它以河南地方戏曲为基础,结合了当地地方音乐和民间乐器的特点。
中国的传统音乐之美

中国的传统音乐之美一、引言中国历史悠久,拥有丰富多样的传统音乐。
这些音乐作品以其独特的旋律、丰富的表达方式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展示了中国传统音乐的独特之美。
本文将探讨中国传统音乐的魅力所在,并介绍几个代表性的传统音乐形式。
二、中国传统音乐的特点1. 古老而独特的旋律中国传统音乐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古代。
这些古老的音乐旋律具有其独特的魅力,表达了中国古代人们的情感和思想。
无论是悠扬的古琴曲,还是慷慨激昂的军乐,都展现了中国传统音乐的多样性和魅力。
2. 抒发情感的方式中国传统音乐是一种纯粹的情感表达方式。
通过音乐,人们可以借助声音和旋律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无需言语,音乐可以穿越时空,触动人心。
中国传统音乐中的每一个音符都承载着特定的情感,通过音乐的演奏和传唱,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体验这些情感。
3. 深厚的文化内涵中国传统音乐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每一首传统音乐作品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反映了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情感。
这些音乐作品传承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通过音乐的表达方式,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传递给后人。
三、中国传统音乐形式1. 古琴音乐中国古琴作为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是中国传统音乐中最具代表性的形式之一。
古琴音乐以其悠扬的旋律和独特的表达方式而闻名。
古琴的琴音深沉而富有韵味,演奏时以指法和音色变化表达情感,给人一种独特的音乐享受。
2. 京剧曲艺京剧是中国传统戏曲中最具影响力的一种形式。
京剧曲艺融合了音乐、舞蹈、唱腔和表演等多种元素,通过旋律、节奏和唱腔的变化,展现了中国传统音乐的独特之美。
京剧曲艺以其高亢激昂的唱腔和丰富多彩的表演形式而闻名于世。
3. 象棋曲象棋曲是中国传统音乐的一种特殊形式。
它以象棋游戏中的棋子和棋盘为背景,通过音乐来表达象棋的对局和情感。
象棋曲既有音乐的美感,又展现了象棋的策略和智慧。
四、中国传统音乐的现代传承与发展中国传统音乐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曲目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曲目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曲目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
中华传统文化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其中音乐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华传统音乐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
中华传统音乐包含了丰富的音乐内涵,其中曲目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下面我将介绍几首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曲目。
第一首是《广陵散》。
《广陵散》是中国古代琴曲之一,是中国古代音乐的代表作之一。
《广陵散》的曲调优美,旋律悠扬,具有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气息。
这首曲目的演奏需要琴技高超,演奏者需要具备高超的琴技和音乐素养。
第二首是《二泉映月》。
《二泉映月》是中国古代二胡曲目之一,是中国古代音乐的代表作之一。
《二泉映月》的曲调优美,旋律悠扬,具有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气息。
这首曲目的演奏需要二胡技巧高超,演奏者需要具备高超的二胡技巧和音乐素养。
第三首是《梅花三弄》。
《梅花三弄》是中国古代琵琶曲目之一,是中国古代音乐的代表作之一。
《梅花三弄》的曲调优美,旋律悠扬,具有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气息。
这首曲目的演奏需要琵琶技巧高超,演奏者需要具备高超的琵琶技巧和音乐素养。
第四首是《高山流水》。
《高山流水》是中国古代琴曲之一,是中国古代音乐的代表作之一。
《高山流水》的曲调优美,旋律悠扬,具有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气息。
这首曲目的演奏需要琴技高超,演奏者需要具备高超的琴技和音乐素养。
第五首是《梁祝》。
《梁祝》是中国古代二胡曲目之一,是中国古代音乐的代表作之一。
《梁祝》的曲调优美,旋律悠扬,具有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气息。
这首曲目的演奏需要二胡技巧高超,演奏者需要具备高超的二胡技巧和音乐素养。
以上是几首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曲目。
这些曲目具有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气息,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演奏这些曲目需要演奏者具备高超的技巧和音乐素养,同时也需要演奏者对中华传统文化有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希望这些曲目能够得到更多人的关注和传承,让中华传统文化在世界上发扬光大。
中国传统文化与音乐的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与音乐的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与音乐的关系一向是众多学者所关注的课题,而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最突出的二者之一,音乐与传统文化关系密切。
中国历史上许多音乐家、作曲家与诗人,尤其是屈原、庄子、晏子等,都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最大,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最为精巧的结晶。
从音乐及其表达形式上来看,中国传统文化已经形成了一种自成体系的语言形式,以及丰富的审美形式。
传统的乐器,如琵琶,笛子,古筝等把文学的思想精神作为原子合一,表达了中国古代文人对于音乐理论的思考,对自然和宇宙万物深刻的体悟。
节奏音乐作为一种表达中国传统文化最为直接的方式,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为根本的审美形式,节奏音乐把语言、文字、数字、思想等统一在一起,树立起一种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审美形式。
中国传统文化更侧重语言、文字以及思想态度的表达,在向节奏性的音乐转换中,语言节奏的表达至关重要。
而这种语言节奏的表达,尤其是节奏化的诗词表述,更能准确地把中国传统文化的情感表达出来,使它以一种更加凝练而神奇的形式流传。
除此之外,中国传统音乐艺术还有一种表达方式,即练习技巧性音乐表达,即打击弹性技巧的重要性。
技巧性的表达把具体的音高、旋律与节奏统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使音乐艺术更加鲜明、更加有表现力,把乐曲中不同元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表达出中国传统文化中灵动绚丽多姿的美。
总之,中国传统文化与音乐之间联系密切,中国传统文化中充满诗意的思考、文字、考究、精美及节奏性,为中国传统音乐艺术构筑了完美的框架,充满浓浓的传统文化气息,以及独特的中国民族音乐艺术语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在音乐之中,厚重地表达出来。
中华传统文化的歌

中华传统文化的歌关于传统文化的歌曲有《父亲》、《祖国》、《慈祥的母亲》、《生命之河》、《感恩一切》、《孝敬父母》、《推动摇篮的手》、《跪羊图》、《婆婆也是妈》、《七劝行善歌》、《游子吟》等。
拓展资料:一、关于传统文化的歌曲类别:1、【民歌】是民间口头传唱的歌曲,群体智慧的结晶,与一般的创作歌曲相对称。
中国民歌按其体裁形式大致可分三大类:号子、山歌、小调。
民歌与曲艺、歌舞、戏曲、器乐构成了中国传统民族民间音乐的五大类型。
在欧洲、美洲各国,民歌这一概念,亦包括作曲家模仿民歌风格进行创作、或依据民歌曲调改编的歌曲,但在中国,一般不采用这种广义的民歌概念;民歌是血脉之音、永恒的音调,不仅真实地表达人民的思想与感情、意志与愿望、欢乐与忧愁,同时起到传播知识、祈求幸福和美化生活的作用,并凝结了鲜明的民族风格、地域色彩和浓郁的乡土气息;一般平原地区的民歌婉转流畅,山地民歌比较高亢,草原民歌则音调悠长,气息宽广。
?2、【号子】是在紧张而沉重的劳动中用以吆喝呐喊、一领众合、前呼后应的形式演唱的民歌。
兼有振作精神、调节劳力、统一节奏、协调动作的实用功能和反映意识、追求审美、抒发感情、唱古表今的表现功能,节奏鲜明、结构对称,如陕北民歌《黄河船夫曲》等。
一般按其所属的劳动性质分为船渔号子、工程号子、搬运号子、农事号子、作坊号子五大类。
其歌词多为即兴式的,音乐风格与当时的劳动情形直接对应。
以川江的船渔号子为例,其《平水号子》的旋律悠扬动听,是当船航行于平静的江面上唱的,;《见滩号子》的节奏坚定有力而充满自信,是在发现险情而准备投入紧张的战斗时唱的,;《下滩号子》的旋律舒畅而富歌唱性,是在下滩行船较从容省力时唱的。
3、【山歌】是在山间野外抒发歌唱者多样而复杂的心灵感受的一种民歌。
其腔调自由、舒畅、悠扬,具有“耕作或舟行之劳,多作讴歌自遣”的社会功能,如青海民歌《上去高山望平川》、四川民歌《太阳出来喜洋洋》、云南民歌《小河淌水》等。
如何在音乐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

如何在音乐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在音乐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是一种有益的做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传统文化的价值。
以下是一些简单而有效的策略,帮助教师在音乐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
1. 选择传统音乐作品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应选择一些传统音乐作品,这些作品代表着特定的传统文化价值观和审美。
教师可以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曲目,如古典音乐、民间音乐或民族音乐,让学生通过欣赏和演奏这些作品来体验传统文化。
2. 探索传统音乐器乐传统音乐和传统乐器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师可以邀请专业音乐家或演奏者来学校,向学生展示传统乐器的演奏技巧和独特之处。
学生也可以尝试研究这些乐器,从而更深入地了解传统文化。
3. 制作传统音乐演出或展示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制作传统音乐演出或展示活动。
学生可以研究和演奏传统乐器,跳舞或演唱传统歌曲,展示传统音乐和舞蹈的魅力。
这样的活动可以帮助学生亲身体验传统文化,增强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4. 引入传统乐谱和歌曲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入一些传统乐谱和歌曲,让学生研究和演奏这些作品。
通过演奏传统乐谱,学生不仅可以提高他们的音乐技能,还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传统文化中的音乐元素和特点。
5. 教授传统音乐理论和历史知识除了研究传统音乐作品和演奏技巧,教师还可以教授学生一些与传统音乐相关的理论知识和历史背景。
学生可以通过了解传统音乐的起源、发展和演变,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在音乐领域的重要性和影响力。
融入传统文化的音乐教学可以启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同时提升他们在音乐方面的技能和表现。
教师应以简单策略为主,确保传统文化的融入不会给教学带来复杂的法律问题或不可确认的引用。
请教师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选择适合自己学生的方法和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程名称:
任课教师:
论文题目:清商乐发展源流小考(音乐)
学 号:
姓 名:
年 级:
专 业:
学 院:
完成日期:
课程名称:
任课教师:
中国的传统音乐横向分为四个部分:文人音乐,宫廷音乐,宗教音乐,民间音乐。纵向
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是三国以前的古乐,以孔子的所谓雅乐为主;第二个是魏晋南北朝时
代的清商乐,又名清乐;第三个是唐朝初期由清商乐吸收西域音乐而兴盛的对中国民乐影响
最大的燕乐,又名宴乐。
清商乐在这其中,作为承上启下,融汇雅俗的一个重要部分,在中国传统音乐的发展史
上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
清商乐,亦名清商曲,隋唐时简称清乐。是三国、两晋、南北朝兴起并在当时音乐生活
中占居主导地位的一种音乐。它是晋室南迁之后,旧有的相和歌和由南方民歌发展起来的“吴
声”、“西曲”相结合的产物,是相和歌的直接继续和发展。
(一) 何为清商乐?
在音乐史上,清商乐之得名有三种看法,其一:“它以夹钟为宫,夹钟比太蔟高半音,
太蔟名商,夹钟因名清商。”其二:商声“清”,即商声让人听之后在心理上产生清爽之感,
如李百药《笙赋》:“发繁弦于流徵, 动浮于清商。”以清商与流徵对举,说明清商在音色
上有清之意。其三:“神龟二年,陈仲孺言: 依琴五调调声之法,以均乐器,其瑟调以角为
主,清调以商为主,平调以宫为主。”五调各以一声为主,然后错采众声以文饰之。这种说
法继承了汉代以来的传统,因以商为清,并以清商代表三调,所以称作清商三调。
(二) 清商乐与相和歌
相和歌兴起于战国秦汉之际,,是以楚声为代表的民间音乐。其特点是歌者自击节鼓与
伴奏的管弦乐器相应和,并由此而得名。
后因汉高祖刘邦对楚声尤为喜爱,所以相和歌在宫廷里也颇受重视。汉代宫廷曾在长安
与洛阳设置了平乐观,常常在道观内表演包括相和歌在内的歌舞百戏,于是相和歌便逐渐兴
盛起来。这时,相和歌也已不仅是一般民歌,还包括在民歌的基础上进行了艺术加工的艺术
歌曲,以及与舞蹈、器乐演奏相结合而发展成具有大型歌舞性质的“相和大曲”。
公元三世纪初,历史上形成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相和歌在魏国继续发展,艺
术性也在不断提高,出现了联唱、转调、摘唱等艺术手法,乐器演奏也开始占有重要地位,
常在歌唱部分的前面加入器乐合奏,使歌曲更加完整。
也正是在这个时期, 后人称为“魏氏三祖”的曹操、曹丕、曹睿三人对相和歌尤为喜爱,
课程名称:
任课教师:
写有大量歌词交乐工演唱。陈寿《三国志》引《魏书》说曹操:“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
成乐章”。曹丕即位后,召集了左延年等一批音乐家成立了音乐机构——清商署。从事改编
相和旧曲与另创新曲的工作。至此,相和歌逐渐演变成了清商乐。
清商乐与相和歌的一个显著不同之处,是它的作品绝大多数皆以爱情为题材,较少有触
及社会矛盾的现实内容。其风格一般都较纤柔绮丽,但也有许多确实具有清新自然之美。这
种情况的产生,固然和士族地主阶级的享乐需要有直接的联系,但作为一种最普通的感情表
现,却也另有其时代的需要。主要用于官宦、巨贾宴饮、娱乐等场合,也用于宫廷元旦朝会、
宴飨、祀神等活动。由于它与汉代相和旧曲都是汉族传统音乐,因此,在当时各种乐伎中,
被称为“清商正声相和五调伎”,为宫廷所重视。
(三) 吴声
《晋书·乐志》曰:吴歌杂曲,并出江南。东晋已来,稍有增广。其始皆徒歌,既而被
之管弦。盖自永嘉渡江之后,下及梁、陈,咸都建业。吴声歌曲起於此也。吴歌流行于现在
的南京一带,由于城市各阶层的喜爱而日益兴盛,同时也引起了宫廷的兴趣。尤其是梁武帝
和陈后主,曾命乐工将其吸收并创用于宫廷宴饮、朝会、祭祀等。今存文字记录的吴声歌曲
有三百四十多首,其中大部分都是描写男女爱情的。歌词内容以家庭儿女风情的居多,内容
和歌曲情调都非常丰富。
(四) 西曲
西曲是湖北、江西、四川东部及河南一带的民歌。西曲歌今存一百三十余首,其中大部
分是舞曲,小部分是倚歌(《古今乐录》:凡倚歌悉用铃鼓,无弦有吹)。内容以反映水边
船上的离情为主。从音乐角度分析,首先,很遗憾的是因为吴歌和西曲为主的南朝清商乐的
曲调没有保存下来,所以对其曲式规律的研究暂时无从入手。但从歌辞的结构分析,吴歌和
西曲通过将若干不同的曲调连接起来歌唱而形成了具有组曲性质的大型曲式,这比相和歌的
联唱更为高级;其次,吴歌和西曲均有一个很明显的音乐特征,即:吴歌的曲尾有一个用虚
词唱出的“送声”,西曲的曲尾有个虚词或实词唱出的“送和声”。这表明吴歌和西曲都有
可能是独唱性质的抒情曲;再次,吴声歌和西曲歌在演唱时都使用了乐器伴奏。《古今乐录》
曰:“吴声歌旧器有篪、箜篌、琵琶,另有笙、筝。”这说明吴声歌所使用的乐器有弦乐器
和管乐器。当然,这些乐器可能会根据乐曲的需要有所选择和增减,既有弦乐器与管乐器俱
用的,如《大子夜歌》所说:“丝竹发清响,假器扬清音。”也有用一件乐器伴奏的,如吴
声歌曲《上声歌》说:“初歌《子夜曲》,改调促鸣筝。”明确指出伴奏乐器为筝。另据《古
课程名称:
任课教师:
今乐录》中“《青阳度》,倚歌。凡倚歌悉用铃鼓,无弦有吹。”可知西曲的伴奏乐器使用
的是管乐器。铃和鼓主要用在“倚歌”中。
(四)清商乐的流传与繁荣
北魏统一中原以后, 各民族逐渐由“安集” 过渡到融合。各民族的杂居,带来了文化
的混杂。现在来看,当时的北族统治者,在对待外族文化的态度上,要比南方土著开明且高
明得多。在北方各族的融合过程中,汉族作为一个大民族,其灿烂的文化理所当然地占了优
势,尤其是少数民族人氏改用汉姓的史实,更是反映了当时有过民族同化的迹象。
北朝的北朝的音乐较前已有了很大的发展,所谓“北朝乐府”,即有《真人代歌》、《横
吹曲》等等。
后魏孝文帝以后,由于南北间的相互战争,民众的移居迁徙,引起了南北文化的相互渗
透和交流。《北史·柳庆传》:“苏绰谓关日,近代已来,文章华靡,逮于注左,弥多轻艳,
洛阳后进,祖述未已。”
这种景况表现在音乐上,就是北方风格表现出的南方化的倾向。如横吹曲《淳于王歌》
中就有“独坐空房中, 思我百媚郎”的词句,北方豪爽刚健之性在这里已消失殆尽,取而代
的却是酷似南朝的娇羞柔媚的清商风格。前述《魏书·乐志》所载,就是清商乐在北方的形
成。
清商乐中汉魏遗声的因素,无疑是被北人所接受的一大原因,“南方化”的风格崇尚则
决定了清商乐在北方发展的繁荣。后魏杨街之《洛阳伽赌记》中载:“河间王探, 最为豪首„„
妓女三百人,尽皆珠色,有婢朝云, 善吹篪。能为《团扇歌》。”所谓《团扇歌》,也就是当
时流传于北的一首吴歌。
清商乐在北方与北朝乐府、胡乐、西戎乐的混杂、融合, 标志着清商乐(或称清商风格)
进入其发展成熟的新阶段。
(五) 衰落
587年,隋灭陈统一中国后,仍设有清商署,专管六朝以来的清商乐和当时保存的所有
汉魏旧曲,总名清商乐,简称清乐。隋文帝时,清乐作为“华夏正声”在七部乐中列在国伎
之后,受到相当的重视。隋炀帝对清乐也十分喜爱,曾令乐工白明达等人利用其曲调大制新
词艳曲,如《泛龙舟》、《斗百草》等。隋末战乱,清乐散佚较多。唐初,将包括隋时新声在
内共63曲,总称清乐,列为九部乐或十部乐的第二部。武则天(701~709)以后,宫廷不
重古典,清乐逐渐散亡。开元(713)以前,能演奏的只有《有君》、《杨叛儿》、《堂堂》、《春
课程名称:
任课教师:
江花月夜》等 8曲。开元时(713~741),歌工李郎子尚擅长清乐旧曲。此后,清乐旧曲在宫
廷内已很少有人能奏。它已被当时“杂用胡夷里巷之曲”的新声所替代了。实际上,它在民
间仍以新的面貌在继续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