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音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文题目:清商乐发展源流小考(音乐)

学号:

姓名:

年级:

专业:

学院:

完成日期:

中国的传统音乐横向分为四个部分:文人音乐,宫廷音乐,宗教音乐,民间音乐。纵向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是三国以前的古乐,以孔子的所谓雅乐为主;第二个是魏晋南北朝时代的清商乐,又名清乐;第三个是唐朝初期由清商乐吸收西域音乐而兴盛的对中国民乐影响最大的燕乐,又名宴乐。

清商乐在这其中,作为承上启下,融汇雅俗的一个重要部分,在中国传统音乐的发展史上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

清商乐,亦名清商曲,隋唐时简称清乐。是三国、两晋、南北朝兴起并在当时音乐生活中占居主导地位的一种音乐。它是晋室南迁之后,旧有的相和歌和由南方民歌发展起来的“吴声”、“西曲”相结合的产物,是相和歌的直接继续和发展。

(一)何为清商乐?

在音乐史上,清商乐之得名有三种看法,其一:“它以夹钟为宫,夹钟比太蔟高半音,太蔟名商,夹钟因名清商。”其二:商声“清”,即商声让人听之后在心理上产生清爽之感,如李百药《笙赋》:“发繁弦于流徵, 动浮于清商。”以清商与流徵对举,说明清商在音色上有清之意。其三:“神龟二年,陈仲孺言: 依琴五调调声之法,以均乐器,其瑟调以角为主,清调以商为主,平调以宫为主。”五调各以一声为主,然后错采众声以文饰之。这种说法继承了汉代以来的传统,因以商为清,并以清商代表三调,所以称作清商三调。

(二)清商乐与相和歌

相和歌兴起于战国秦汉之际,,是以楚声为代表的民间音乐。其特点是歌者自击节鼓与伴奏的管弦乐器相应和,并由此而得名。

后因汉高祖刘邦对楚声尤为喜爱,所以相和歌在宫廷里也颇受重视。汉代宫廷曾在长安与洛阳设置了平乐观,常常在道观内表演包括相和歌在内的歌舞百戏,于是相和歌便逐渐兴盛起来。这时,相和歌也已不仅是一般民歌,还包括在民歌的基础上进行了艺术加工的艺术歌曲,以及与舞蹈、器乐演奏相结合而发展成具有大型歌舞性质的“相和大曲”。

公元三世纪初,历史上形成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相和歌在魏国继续发展,艺术性也在不断提高,出现了联唱、转调、摘唱等艺术手法,乐器演奏也开始占有重要地位,常在歌唱部分的前面加入器乐合奏,使歌曲更加完整。

也正是在这个时期, 后人称为“魏氏三祖”的曹操、曹丕、曹睿三人对相和歌尤为喜爱,

写有大量歌词交乐工演唱。陈寿《三国志》引《魏书》说曹操:“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曹丕即位后,召集了左延年等一批音乐家成立了音乐机构——清商署。从事改编相和旧曲与另创新曲的工作。至此,相和歌逐渐演变成了清商乐。

清商乐与相和歌的一个显著不同之处,是它的作品绝大多数皆以爱情为题材,较少有触及社会矛盾的现实内容。其风格一般都较纤柔绮丽,但也有许多确实具有清新自然之美。这种情况的产生,固然和士族地主阶级的享乐需要有直接的联系,但作为一种最普通的感情表现,却也另有其时代的需要。主要用于官宦、巨贾宴饮、娱乐等场合,也用于宫廷元旦朝会、宴飨、祀神等活动。由于它与汉代相和旧曲都是汉族传统音乐,因此,在当时各种乐伎中,被称为“清商正声相和五调伎”,为宫廷所重视。

(三)吴声

《晋书·乐志》曰:吴歌杂曲,并出江南。东晋已来,稍有增广。其始皆徒歌,既而被之管弦。盖自永嘉渡江之后,下及梁、陈,咸都建业。吴声歌曲起於此也。吴歌流行于现在的南京一带,由于城市各阶层的喜爱而日益兴盛,同时也引起了宫廷的兴趣。尤其是梁武帝和陈后主,曾命乐工将其吸收并创用于宫廷宴饮、朝会、祭祀等。今存文字记录的吴声歌曲有三百四十多首,其中大部分都是描写男女爱情的。歌词内容以家庭儿女风情的居多,内容和歌曲情调都非常丰富。

(四)西曲

西曲是湖北、江西、四川东部及河南一带的民歌。西曲歌今存一百三十余首,其中大部分是舞曲,小部分是倚歌(《古今乐录》:凡倚歌悉用铃鼓,无弦有吹)。内容以反映水边船上的离情为主。从音乐角度分析,首先,很遗憾的是因为吴歌和西曲为主的南朝清商乐的曲调没有保存下来,所以对其曲式规律的研究暂时无从入手。但从歌辞的结构分析,吴歌和西曲通过将若干不同的曲调连接起来歌唱而形成了具有组曲性质的大型曲式,这比相和歌的联唱更为高级;其次,吴歌和西曲均有一个很明显的音乐特征,即:吴歌的曲尾有一个用虚词唱出的“送声”,西曲的曲尾有个虚词或实词唱出的“送和声”。这表明吴歌和西曲都有可能是独唱性质的抒情曲;再次,吴声歌和西曲歌在演唱时都使用了乐器伴奏。《古今乐录》曰:“吴声歌旧器有篪、箜篌、琵琶,另有笙、筝。”这说明吴声歌所使用的乐器有弦乐器和管乐器。当然,这些乐器可能会根据乐曲的需要有所选择和增减,既有弦乐器与管乐器俱用的,如《大子夜歌》所说:“丝竹发清响,假器扬清音。”也有用一件乐器伴奏的,如吴声歌曲《上声歌》说:“初歌《子夜曲》,改调促鸣筝。”明确指出伴奏乐器为筝。另据《古

今乐录》中“《青阳度》,倚歌。凡倚歌悉用铃鼓,无弦有吹。”可知西曲的伴奏乐器使用的是管乐器。铃和鼓主要用在“倚歌”中。

(四)清商乐的流传与繁荣

北魏统一中原以后, 各民族逐渐由“安集”过渡到融合。各民族的杂居,带来了文化的混杂。现在来看,当时的北族统治者,在对待外族文化的态度上,要比南方土著开明且高明得多。在北方各族的融合过程中,汉族作为一个大民族,其灿烂的文化理所当然地占了优势,尤其是少数民族人氏改用汉姓的史实,更是反映了当时有过民族同化的迹象。

北朝的北朝的音乐较前已有了很大的发展,所谓“北朝乐府”,即有《真人代歌》、《横吹曲》等等。

后魏孝文帝以后,由于南北间的相互战争,民众的移居迁徙,引起了南北文化的相互渗透和交流。《北史·柳庆传》:“苏绰谓关日,近代已来,文章华靡,逮于注左,弥多轻艳,洛阳后进,祖述未已。”

这种景况表现在音乐上,就是北方风格表现出的南方化的倾向。如横吹曲《淳于王歌》中就有“独坐空房中, 思我百媚郎”的词句,北方豪爽刚健之性在这里已消失殆尽,取而代的却是酷似南朝的娇羞柔媚的清商风格。前述《魏书·乐志》所载,就是清商乐在北方的形成。

清商乐中汉魏遗声的因素,无疑是被北人所接受的一大原因,“南方化”的风格崇尚则决定了清商乐在北方发展的繁荣。后魏杨街之《洛阳伽赌记》中载:“河间王探, 最为豪首……妓女三百人,尽皆珠色,有婢朝云, 善吹篪。能为《团扇歌》。”所谓《团扇歌》,也就是当时流传于北的一首吴歌。

清商乐在北方与北朝乐府、胡乐、西戎乐的混杂、融合, 标志着清商乐(或称清商风格)进入其发展成熟的新阶段。

(五)衰落

587年,隋灭陈统一中国后,仍设有清商署,专管六朝以来的清商乐和当时保存的所有汉魏旧曲,总名清商乐,简称清乐。隋文帝时,清乐作为“华夏正声”在七部乐中列在国伎之后,受到相当的重视。隋炀帝对清乐也十分喜爱,曾令乐工白明达等人利用其曲调大制新词艳曲,如《泛龙舟》、《斗百草》等。隋末战乱,清乐散佚较多。唐初,将包括隋时新声在内共63曲,总称清乐,列为九部乐或十部乐的第二部。武则天(701~709)以后,宫廷不重古典,清乐逐渐散亡。开元(713)以前,能演奏的只有《有君》、《杨叛儿》、《堂堂》、《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