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讲 明清时期的传统音乐文化
简述明清曲艺及其特征

简述明清曲艺及其特征
明清曲艺是中国文化传统中的一种表演艺术形式,包括评弹、弹词、说唱和相声等多种表演方式。
它起源于南方民间,在明代时期开始得到较为广泛的发展与流传,并在清代进入了鼎盛时期。
明清曲艺的特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以口头表演为主,讲究言简意赅、生动形象,语言幽默风趣,富有诙谐感。
2. 多采用各种音乐器材伴奏,并注重节奏感和曲调美感。
3. 表演形式多样,包括评弹、弹词、说唱、相声等多种形式,
它们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表现特点和方法。
4. 内容丰富多彩,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如婚姻家庭、政
治军事、历史故事、神话传说等。
5. 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每个地区的明清曲艺都有着自己的独
特表演风格和传承方式。
总的来说,明清曲艺是中国文化传统中的一种重要表演艺术形式,它具有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和内涵内容,是中国文化遗产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明清时期的音乐与作品欣赏

由于多种戏曲声腔的兴旺和发展, 皮和二黄两种基本曲调 构成的皮黄腔,在北京开始形成, 尔后产生了影响遍及全国的京剧。
三、器乐与音乐理论
明清时期比较流行的乐器有琵琶、 三弦、唢呐以及胡琴一类的拉弦乐 器,器乐合奏形式也风格多样,如 江南丝竹、广东音乐、十番锣鼓、 苏南吹打等。著名的乐曲有《海青 拿天鹅》、《十面埋伏》等。
在音乐科学与音乐理论方面的重 大成就:
朱载堉——明代乐律学家、历数学 家,首创“新法密律”。著有《乐 律全书》、《律吕正论》、《律吕 质疑辨惑》等。
8.九里山大战,这段音乐是整个乐 曲的最高潮,运用了多种琵琶演奏 技巧和手法,描写了古战场上千军 万马来回追逐厮杀的激战场面。
第三部分:战斗结束 9.项王败阵、10.乌江自刎 两段描写项羽失败后在乌江自杀。
11.众军奏凯、12.诸将争功、13.得胜回营、 三段描写汉军以胜利者的姿态出现的情 景。
《十面埋伏》是我国传统器乐作 品中的优秀代表作,乐曲内容的 壮丽辉煌,风格的雄伟奇特,在 古典音乐中是罕见的。
书面作业
名词解释
(鼓词、弹词、牌子曲、昆曲、朱载堉)
简答题
1、明初的四大声腔? 2、明清时期的音乐文化特点?
《溪山琴况》——徐上瀛著,是一
部全面系统地论述古琴表演艺术理论 的美学专著,为后人研究、借鉴与吸 收古琴演奏技巧和审美思想提供了较 完整的理论。
《神奇秘谱》 明代朱权编,我国最早
的琴曲集,分上中下三卷,是研究古琴 音乐的重要曲谱。
《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 》,清代
王允禄等编,是一部研究南北音乐较为 丰富的曲谱。
中国古代音乐史之明清时代

中国古代音乐史之明清时代中国古代音乐史之明清时代明、清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制度渐趋衰落时期。
明代中叶以后,社会已经具有资本主义经济因素的萌芽,为市民音乐的兴起,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基础。
音乐文化的发展更具有世俗化的特点。
一.戏曲音乐戏曲音乐在明代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
戏曲音乐的繁荣,使明清音乐文化的发展,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和水平(一)四大声腔的兴起宋元时期北方盛行的杂剧,其地位被南方的南戏所代替。
它吸取了北曲的音乐成分。
在音乐方面形成了南北合流的想象。
南曲结合地方方言形成了不同的声腔,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海盐腔、余姚腔、戈阳腔、昆山腔。
1.2.海盐腔海盐腔因形成于浙江海盐而得名。
1465年---1487年在当地盛行。
海盐腔为曲牌联套结构。
行当分为生、旦、净、末。
南戏中共有三种职能;(1)开场时介绍剧情梗概和剧本主题。
(2)滑稽调笑。
(3)扮演社会地位低下的次要人物。
2.余姚腔余姚腔形成于浙江余姚一带。
为曲牌联逃体。
要就行于民余姚腔形成于浙江余姚一带。
为曲牌联逃体。
主要就行于民间。
明末以后,余姚腔衰落。
3. 戈阳腔戈阳腔,与当地方言民间音乐结合,吸收北曲唱腔,逐渐演变成了戈阳腔。
它的唱腔结构,也属于曲牌联套体。
戈阳腔的流行,子元末明初至中叶,遍布于安徽、福建等地,成为活跃于民间的主要戏曲声腔之一。
4.昆山腔元末明初已经形成。
是明代戏曲声腔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广的南曲声腔。
其产生发展大致分为两个阶段;1)形成期;与当地语言和民间音乐结合,音乐家的改进产生了昆山腔。
2)发展期;在保持原来昆山腔风格的同时,改革。
建立了昆山体系,水磨调。
改革后的昆山腔,在音乐风格上,轻柔婉转。
在伴奏方面,以笛为主等多种乐器组成的乐队形式。
(二)乱弹的兴起与花雅之争乱弹是指昆山腔之外的各种地方戏曲。
包括京腔、秦腔、梆子腔等戏曲声腔。
当时的戏曲舞台,发生了花雅对峙的局面。
(三)乱弹声腔系统的发展明清时期戏曲音乐的发展,形成了四大声腔系统。
元明清时期的宫廷音乐与娱乐文化

元明清时期的宫廷音乐与娱乐文化元明清时期是我国历史上非常繁荣且具有独特特色的时期,不仅在政治、经济、科技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辉煌成就,宫廷音乐与娱乐文化的发展也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从音乐与歌舞、戏曲艺术、游艺与游乐等几个方面来探讨这个时期的宫廷文化。
在元明清时期,宫廷中的音乐与歌舞是十分丰富多样的。
皇帝与后妃们经常会进行音乐演奏和合奏,以庆祝重要节日或宴会。
这些音乐演奏形式有很多,如宫廷乐、宴乐、宴合等。
宫廷乐是指在皇帝寝殿或正殿为他演奏的,以大型乐队为主,以各种乐器演奏为辅。
而宴乐则是在宴会上进行的音乐演奏,通常以管乐、弦乐为主,音乐曲目和演奏形式更为精炼。
在宫廷音乐当中,还有一种非常有特色的演奏形式是宴合,即由两个或多个不同的乐队同时演奏,相互配合呼应。
这种音乐形式不仅增加了音乐的层次感,也使得宴会更为热闹和庄重。
在元明清时期,戏曲艺术是受到皇帝和宫廷贵族们青睐的。
在宫廷中,经常会有各种形式的戏曲演出,如歌仙戏、杂剧、相声等。
其中,歌仙戏是一种以音乐和唱腔为主,通过歌唱表现剧情的戏曲形式。
歌仙戏不仅有琵琶曲、竽笛曲、提线音乐等,还有一些由皇帝亲自谱曲的乐曲,如《天净沙·秋思》、《高山流水》等。
这些乐曲既有古典雅致的风格,又融入了流行乐曲的元素,深受宫廷贵族们的喜爱。
杂剧则是一种结合了歌唱、舞蹈、说白等元素的戏曲形式,通常用来演绎一些轻松幽默的故事。
相声则是一种以对话、说笑为主的表演形式,通过幽默的言辞和夸张的动作,来表现一些社会生活中的滑稽和讽刺。
这些戏曲艺术形式为宫廷带来了无尽的娱乐与欢笑。
除了音乐与戏曲艺术,元明清时期的宫廷娱乐还包括了各种游艺和游乐活动。
这些活动有的是在宫殿里进行的,如下棋、弈棋、弹棋等,有的则是在皇家园林里进行的,如赏花游园、观赏园林建筑、游船游湖等。
在宫廷游艺中,最受欢迎的莫过于赏花游园。
元明清皇帝和后妃们会在春天的时候,组织盛大的宴会,邀请臣子和宫廷贵族们一同欣赏花朵,品尝美食,举办文艺演出等。
明清时期的宫廷音乐文化研究

明清时期的宫廷音乐文化研究中国传统音乐的丰富多彩,自古以来就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其中,宫廷音乐历史长久悠远,意义深远,是中国古代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明清时期,宫廷音乐达到了巅峰发展,成为独特的艺术品种,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特点。
本文将从明清时期的宫廷音乐特点、演奏形式、曲调演变和文化地位等多方面进行探究,旨在更加深入地了解宫廷音乐文化,弘扬中华传统音乐文化。
宫廷音乐的特点宫廷音乐指的是在皇帝和内廷中演奏的音乐。
在明清时期,宫廷音乐的基础是五声音乐和雅乐。
五声音乐是中国古代所独有的音乐体系,通过对五声的不同排列组合,形成了不同的音乐曲调。
雅乐是古代宫廷讲究的礼乐,是形式高雅、内容严肃、适合行酒令等正式场合的音乐。
因此,明清时期的宫廷音乐具有严肃、庄重的特点,要求演奏者在演奏过程中保持端庄得体的姿态,传递出古老的文化意蕴。
演奏形式明清时期,宫廷音乐有着明确的演奏形式。
演奏者要求固定数量,由一名主持者领导。
演奏时,先奏前奏,缓缓进入乐曲主旋律。
同一乐曲中,通常由数段旋律构成,并有转调变奏,精妙绝伦。
不仅如此,演奏者必须精通各种乐器,如琵琶、笙、箫等等,各种乐器的搭配演奏,为宫廷音乐增色不少。
杨洲笛、紫竹调、曲笛、数引、徽洲阮等作曲都是宫廷音乐的特色。
曲调演变明清时期,宫廷音乐曲调演变十分丰富,形式也趋于多样化。
在乐曲方面,传统的曲调基础上增添了新乐曲,如平沙落雁、霁月春风、窦娥冤、长清等,歌曲曲调以及民间歌曲演变为了宫廷音乐。
同时,针对皇帝和宫女等人物特点,创造了一些以皇帝、宫女为题材的新的乐曲。
在曲调演变的过程中,透露出了明清时期的文化变迁和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
文化地位在明清时期,宫廷音乐的文化地位极高,成为贵族士大夫日常生活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展示的场合也非常多样化,既可以在朝堂上演奏,也可以在家中、庭院里演奏,还可以在宴席上为员外添彩。
宫廷音乐作为古代的文化遗产,折射出中国数千年来的历史文化脉络,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和文化的高度发展。
明清时期的音乐艺术与文化表达

明清时期的音乐艺术与文化表达明清时期是中国音乐艺术和文化表达的黄金时期,它具有丰富多彩的艺术特点和文化内涵,为我们留下了许多珍贵的艺术作品和文化遗产。
本文将从音乐艺术和文化表达两个方面来探讨明清时期的艺术之美。
一、音乐艺术明清时期的音乐艺术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含义,它是中华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的宝贵财富。
明清时期的音乐艺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宫廷音乐宫廷音乐是明清时期的代表性音乐艺术形式之一,它是以皇室为中心的一种音乐体系,它具有严谨、庄重、华丽的艺术风格,充分体现了皇族的威严和尊贵。
宫廷音乐分为大乐、御乐、内乐和宴乐四种,大乐和御乐是在正殿上演奏的,内乐是在内宫演奏的,而宴乐则是在外面的宴会上演奏的。
2. 民间音乐民间音乐是明清时期的另一个代表性音乐艺术形式,它是广大民众所喜闻乐见的音乐形式,也是中华文化中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其特点是简单、明快、朴实、自由,充满了民间生活的情趣和感性的艺术表现。
在明清时期,民间音乐有很多不同的流派和风格,如北方的京剧、评弹、曲艺,南方的南音、潮剧、粤剧等等。
3. 雅乐雅乐是明清时期的一种特殊的音乐艺术形式,它是指以礼乐为标准的音乐,是一种非常正式、庄严、精致的音乐形式。
雅乐在明清时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是皇族、官僚和贵族们必修的技艺,也是一种体现尊卑、秩序和文化的象征。
二、文化表达明清时期的文化表达是中华文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其文化价值和艺术含义非常丰富,具有很大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文化表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文学明清时期的文学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它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文学巨匠和经典作品,如《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白雪公主》等等。
明清时期的文学作品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而且在世界文学史上也具有非常高的学术价值和艺术价值。
2. 绘画明清时期的绘画是中国绘画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它的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极为独特,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文化内涵。
明清时期的民间音乐与文化价值

明清时期的民间音乐与文化价值明清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也是中国文化的鼎盛时期。
在这个时期,不仅出现了很多优秀的文化人物,还诞生了很多优秀的民间音乐作品,并且这些作品都有着很高的文化价值。
本文将从民间音乐的发展历程、表现形式、意义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明清时期的民间音乐与文化价值。
一、民间音乐的发展历程民间音乐是指人民群众自然生活、劳动和节庆活动中创造和表达感情、反映思想的音乐艺术。
在我国的历史长河中,民间音乐是一种广泛存在的艺术形式,它既反映了民间生活的方方面面,又承载了人民深厚的思想感情和精神文化。
而明清时期的民间音乐,则是在以往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明清时期的民间音乐发展史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明代是民间音乐发展的一个高峰期,此时的民间音乐呈现出了旋律优美、技巧精湛、丰富多样的特点,如《长相思》、《阳关三叠》等。
而到了清代,民间音乐则逐渐发生了一些改变。
清代的民间音乐在表现形式上开始向歌舞剧靠拢,在音乐的流派上也出现了不同的变化。
例如,京剧、评剧等新型戏曲的出现,使得民间音乐的表现形式更加多样化、丰富化。
二、民间音乐的表现形式明清时期的民间音乐呈现出了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例如:1. 说唱结合的艺术形式。
这种形式被称为说唱艺术,即将诗词或故事讲述穿插在音乐旋律中。
这种形式的代表作品有《秦淮河夜泊》、《杨家将赴大兴》等。
2. 乐曲结合的艺术形式。
这种形式是指通过面向大众、简单易懂、流传方便等特点,将乐器演奏与民间文化融合而成的一种艺术形式。
此类作品如琴曲《阳春曲》、笛曲《高山流水》等。
3. 以歌为主的表演形式。
在明清时期,民间歌曲是一种比较广泛的表现形式。
这类作品大多取材于人生百态和爱情、友情等主题,如《一剪梅》、《卜算子》等。
三、民间音乐的意义民间音乐在明清时期的意义非常重大。
首先,民间音乐是反映当时社会文化、艺术理念和人们生活习惯的镜子。
它不仅呈现了中国传统美学对音乐艺术的重视,而且通过对人们思想情感的表达,突显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
明清时期音乐文化的演变与发展研究

明清时期音乐文化的演变与发展研究明清时期可谓是中国音乐文化的丰富时期,从南宋文化的发展到清朝的兴盛,音乐文化不断发展和完善。
本文将从器乐、声乐、戏曲、民间音乐等方面进行探讨,分析明清时期音乐文化的演变与发展。
一、器乐的演变与发展明代,宫廷音乐以琵琶、箜篌、丝竹、西域唢呐等器乐为主要演奏乐器。
青花釉下五彩琵琶、金漆使真箜篌、赵孟柏痕篾箫、窈窕金音属时日,琴、筝、笙等乐器也开始在音乐演奏中有更多的体现。
闵照为了改善明初宫廷乐器的制作水平,他命令工匠们研究制造铁琴,这在当时可谓是一个杰出的发明。
此后,铁琴成为宫廷重要乐器之一。
到了清代,宫廷音乐乐器的演奏也悄然发生了变化。
清代的宫廷音乐器以三弦、琵琶、扬琴(俗称的京胡)、二胡、高胡、古琴等多种乐器为主要演奏乐器,许多名匠也相继出现,使得器乐得到了蓬勃的发展。
比如清朝的乐器制造大家阮儒林,他是一位名声很高、技艺很好的乐器大师,把他自己的另一门手艺——鬼地老曲更是融入了他制作乐器的思想中,创制了一系列以弹拨调弦为主的吉他。
二、声乐的演变与发展明清时期,宫廷声乐仪式乐、骑马歌、素秋、满江红、汉宫秋、胡笳十八拍等都有发展,而经验丰富的京韵大鼓、京胡、昆曲等声腔音乐,同样有不少的精彩表演。
明朝到了万历年间,浓烈的文化熏陶气味已经解难,民间艺术逐渐繁荣起来。
这一年,弘治皇帝唐载德主持用新创的音调唱一首包括清音、浊音、合音在内的歌曲,这就是弘治乐,也叫明朝大音,后人称呼它为“唐载德大音”。
弘治乐是从云南民乐中吸收京剧情感,融合民间深情采取名例之后鼓励演出家团体进行演出的,包含了京剧、辽剧、川剧、湖南花鼓戏、各类高甲戏等。
在清代,又出现了更多精彩的戏曲,如京剧、豫剧、越剧、评剧等。
可以说,明清时期声乐和戏曲的发展集中体现了当时社会舞台艺术的精华。
三、民间音乐的演变与发展明清时期,民间音乐成为了有气息的文化艺术之一,大量的民间音乐文化需求得到了蓬勃发展。
比如,广东南音、客家二人台等都属于民间音乐的一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潇 湘 水 云 》 谱 书 影
明 清 时 期 的 音 乐 文 化 发 展
《潇湘水云》第一段引子:
明 清 时 期 的 音 乐 文 化 发 展
音乐理论的发展
宋元时期,由于许多文人的研究视角进入到音 乐领域,传统音乐文化不同历史发展阶段所积累 的经验开始得到了很好的总结,编撰出丰富的音 乐文献,推动了音乐理论的新发展。 主要论著有沈括的《梦溪笔谈》,陈旸的《乐 书》,王灼的《碧鸡漫志》,《词源》,芝庵的 《唱论》以及朱长文的《琴史》,成石涧的《琴 论》等。 其中陈旸的《乐书》是中国历史上出现较早的 一部带有音乐百科性质的音乐著作。 《唱论》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戏曲声乐论述。 《琴史》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以史名书的音乐 专著。 《琴论》则是一部系统论述古琴演奏和审美思 想的论著。
明 清 时 期 的 音 乐 文 化 发 展
细乐:
箫管、笙、蓁、方响、嵇琴
清乐:
笙、笛、筚篥、方响、小提鼓、拍板、 札子
小乐器:
由一二人合奏。如嵇琴合箫管、嵇琴合 葫芦琴等。
鼓板:
主要用拍板合鼓、笛,有时也用札子、 水盏、锣等乐器合奏
明 清 时 期 的 音 乐 文 化 发 展
《宋人奏乐图》(明)
பைடு நூலகம்
郭沔和古琴曲《潇湘水云》
散曲形式:
小令:又名叶儿,属只曲结构,短小精悍。如马 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带过曲:是由两个或三个只曲联缀而成,前无引子, 后无尾声 散套:又名套数或套曲,是由两个以上的同宫调只 曲联缀而成的组歌,一般都有尾声
散曲表演:
不用锣鼓,只用琵琶、筝、笙、笛、箫、拍板等 乐器伴奏
说唱音乐的成熟
明 清 时 期 的 音 乐 文 化 特 点
中宋 的陈 唱元 赚靓 图编 《 事 林 广 记 》
明 清 时 期 的 音 乐 文 化 特 点
鼓子词 鼓子词是因歌唱时用鼓伴奏而得名。 形式: 1、只唱不说:A+A+A+A+……写景、咏物为主 2、有说有唱:白+A+白+A+白+A+……叙述故事 情节为主 演出形式:除一人说唱外,另有人组成歌伴,同 时兼管和唱及乐器伴奏。 陶真 宋元时期流行于农村的一种说唱艺术。伴奏乐器主 要用琵琶。歌词通俗易懂。主要为“路岐人”表演。 货郎儿 吟叫(最低形式)——货郎儿——转调货郎(最高 形式,如《九转货郎儿》) 结构:[货郎儿]+A+B+C+D+……+[货郎儿] 伴奏:演唱者一手摇串鼓,一手打板。
山西洪洞明应王殿元杂剧壁画
明 清 时 期 的 音 乐 文 化 特 点
《窦娥冤· 斩窦》 《窦娥冤》全剧分为四折。表 现了窦娥对元政权黑暗统治的控诉 和对自己无辜蒙冤的慷慨陈词。曲 调悲壮、凄婉。
《窦娥冤》书影
关汉卿
《窦娥冤· 斩窦》片断:
明 清 时 期 的 音 乐 文 化 特 点
明 清 时 期 的 音 乐 文 化 特 点
欣赏《九宫大成》<风雨像生货郎旦>[九转货郎儿] 四转 五转 六转(唱段)
明 清 时 期 的 音 乐 文 化 特 点
诸宫调 诸宫调又叫诸般宫调,是北宋汴梁勾栏艺人孔 三传创造的一种说唱音乐艺术类型。由不同宫调 的只曲与套曲联成的大型套曲。 音调来源:唐代大曲、曲子及当时北方的流行 民间俗乐。 有说有唱,说唱相间,以唱为主。表演内容多 为情节复杂的长篇故事。 说唱者击鼓,他人用拍板、笛伴奏。 现存金中叶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为代表 作品。 欣赏:《诸宫调董解元西厢· 凭栏人缠令》[美 中美][大圣乐]
明 清 时 期 的 音 乐 文 化 特 点
(明清小曲与琴歌 明清时期的民间 歌曲主要是流行在农村中的民歌和 城市中的“小曲”。 城市中的小曲,一般是以民歌为基 础经过艺术加工而成的艺术歌曲, 也被称作“小调”、“时调”、和 “俗曲”等。
《扬州慢》片断:
3、
明 清 时 期 的 音 乐 文 化 特 点
(一)、昆山腔和梆子皮黄的 兴盛 明初兴起了“海盐腔”、“余姚 腔”、“弋阳腔”、“昆山腔” 等传奇“四大声腔”。
明 清 时 期 的 音 乐 文 化 特 点
1、昆山腔
“昆山腔”文学性强,音乐与表演艺术传统丰 富,在舞台艺术上,“昆山腔”则继承发展了宋、元 以来的古典戏剧遗产,创造了完整的表演体系。数百 年来对我国许多地方剧种产生了广泛深厚的影响。
明 清 时 期 的 音 乐 文 化 特 点
“杂剧”和“南戏”
宋杂剧
艳段:情节简单的日常事 物 正杂剧:较为复杂的故事
杂拌:滑稽表演
宋人杂剧人物绢画 形成了固定的角色行当 :付净 (发呆装傻)、付末(打趣逗 乐)、孤(官吏)、旦(女性) 用鼓板伴奏
明 清 时 期 的 音 乐 文 化 特 点
元杂剧
程式化:一本四折 在表演上:曲(唱)、 宾白(语言)、科 (动作) 在音乐上:较为固定的 曲牌联缀格式 旦本(正旦);末本 (正末) 旋律:一般采用七声音 阶 风格:比较刚健豪放 伴奏乐器:鼓、笛、拍 板和锣等。 元曲六大家:关汉卿、 马致远、郑光祖、白 朴、王实甫、乔吉甫 著名杂剧:《窦娥冤》、 《拜月亭》、《西厢 记》、《墙头马上》 等
(二)、明清小曲与琴歌
明清时期的民间歌曲主要是流行在农村中的民歌和城市中的 “小曲”。城市中的小曲,一般是以民歌为基础经过艺术加 工而成的艺术歌曲,也被称作“小调”、“时调”、和“俗 曲”等。
1、小曲
明清小曲,已不同于封建社会正统文艺和文人士 大夫那种贵族气派的词体歌曲,它更多地显示出“市 民文艺”的市俗性,主要表现新兴市民阶层意识以及 反映处于萌芽状态资本主义思想意识和封建社会末期 尖锐矛盾等内容。
第七讲 明清时期的传统音乐文化
一 、 明 清 时 期 的 音 乐 文 化 特 点
明清时期以昆腔、尤其是梆子皮 黄为代表的戏曲音乐因受到不同地区 民间音乐的滋养而得到高度的发展与 繁荣,他们在演员与观众、听众的对 象方面,已具有更广泛的社会基础。 真正使音乐艺术从宫廷官家的藩篱中 解放出来,走向人民大众,被更广泛 的平民百姓所接受。也使这一时期的 音乐发展具有世俗化的特点。
宋元说唱音乐丰富而成熟。主要有唱赚、鼓子 词、诸宫调、陶真、货郎儿等等。 唱赚 唱赚是把民间声乐套曲缠令与缠达结合起来的 一种艺术形式。不能转调,演唱前先要念一首称 为“致语”的定场诗,然后由演唱者击板,另一 人击鼓、一人吹笛伴奏。只能连缀同一宫调内曲 牌,不能转调。 缠令:引子一A—B—C—D……尾声 缠达:引子—A—B—A1一B1一A2—B2……
2、 皮簧腔
皮簧腔是以西皮(北路)与二簧(南路)两种声腔合成 的声腔系统。道光年间,在楚调皮黄与徽调二簧的基础上, 吸收了昆腔、四平腔、梆子腔、高腔的有益因素加以革新, 由此产生了影响全国的剧种——京剧
明 清 时 期 的 音 乐 文 化 特 点
散曲
在杂剧、南戏盛行以后,元代知识分子利用其只曲 与套曲的形式创作的一种艺术歌曲。 元散曲与杂剧形式相同,但是内容不同,主要用于 抒情、写景、叙事并且采用清唱形式。内容具有地方 特色、口语化、通俗易懂、又很强的现实主义精神。
南戏
南戏是北宋宣和年间(公元1119~1125 年)在浙东永嘉一带的民歌、曲子基础上所 发展而成的一种民间戏曲,也叫“永嘉杂 剧”。后来为区别于北方杂剧,又称“南戏” 或“戏文”。 五大传奇:《荆钗记》、《刘知远》、 《拜月亭》、《杀狗记》、《琵琶记》 多采用五声音阶,风格婉转、细腻、 流畅
二 、 明 清 时 期 的 音 乐 文 化 发 展
明 清 时 期 的 音 乐 文 化 发 展
郭沔,字楚望,浙江永嘉人,南宋后期著名的浙派琴家。 《潇湘水云》全曲共18段加一个尾声,归纳起来,可分为三 个部分: 1~4段为呈示部分——5~16段为展开部分—— 17~18段是 结束部分(包括尾声) 郭沔通过对纯客观事物——即对潇、湘二水景物的描写, 写出了自己的思想感情和主题。这种写法好像是没有郭沔的思 想感情在其中,其实这里不仅包含了他那没有直接外露的感情, 并且使这种感情和主题思想融合得更为宽泛、广阔、多义而丰 富。
明 清 时 期 的 音 乐 文 化 特 点
宋元时期市民音乐活动的中心是 瓦子勾栏。 瓦子也称“瓦舍”或“瓦肆”, 是以娱乐为主要内容的商业集中点; 勾栏则是瓦子中用栏杆或巨幕隔 成的艺人演出的固定场子,表演各种 民间技艺。 有的勾栏以“乐棚”为名。
返回
2、梆子腔
梆子腔早也称秦腔,流行于山西、陕西、甘肃一 带,它是一种在当地民间音乐的基础上发展成的地方
戏曲。
3 3、 、 皮簧腔
皮簧腔是以西皮(北路)与二簧(南路)两种声 腔合成的声腔系统。道光年间,在楚调皮黄与徽调二 簧的基础上,吸收了昆腔、四平腔、梆子腔、高腔的 有益因素加以革新,由此产生了影响全国的剧种—— 京剧
乐律学的发展
宋代出现了俗字谱与律吕字谱: 宋代流行的俗字谱,采用十个基本谱字按固定唱名记谱。 律吕字谱是用十二律名记录乐音的一种记谱法。《白石道人歌 曲》中的《越九歌》及元熊朋来的《瑟谱》等均采用此种记谱法。
宋姜夔《白石道人歌曲》中的俗字谱
明 清 时 期 的 音 乐 文 化 发 展
蔡元定十八律理论 是按照传统的三分损益法算出十二律作为正律, 再继续算出六律作为变律而构成的一种律制。十 八律在理论上合理地解决了三分损益律各种音阶 转调后音程关系不统一的回题,具有一定的科学 价值。
器乐的发展
宋元时期器乐的发展十分突出。 拉弦乐器有胡琴 弹拨乐器有三弦、十四弦、渤海琴、葫芦琴、火不思 吹奏乐器有小孤笛、鹧鸪、七星 打击乐器有云墩(即云锣,由十三面小锣组成)
明 清 时 期 的 音 乐 文 化 发 展
奚 琴
火 不 思
三弦 宋代的器乐演奏有独奏也有器乐合奏,其中器乐合奏分为 细乐、清乐、小乐器、鼓板等形式。